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英雄

论英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英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英雄范文第1篇

最贤者——刘备。三国当中,君主数不胜数,却都无一用处,大为武者,少为贤者。而贤明者却只有一个,那便是刘备。“三顾茅庐”,刘备礼贤下士,三次冒着恶劣的天气,去请一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是否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却任劳任怨,面对诸葛亮的考验。他的做法已经十分出色,让诸葛亮却愿为他牺牲一切。“携民渡江”,他愿意自己受劳苦,也不愿老百姓受杀害,这是何等的壮举啊!为此,他被后人传颂,被罗贯中赞扬。

最大志者——曹操。三国中壮志者为数不少,而胸怀广志者,抱负最长远者,却惟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最远大的理想,也是最自私的想念,小时候被称为“宦官之后”的他,却能在长大后干出一番大事业,这是何等的雄心壮志!

最勇猛者——关羽。有多少热血男儿驰骋疆场,战死枪林弹雨之中,他们都是勇士,都是好男儿,然而其中最勇猛者,非关羽莫属。“温酒斩华雄”,他英勇无比:“过五关,斩六将”,他勇猛异常;“单刀赴会”,他勇气超群。他的一生被“勇”围绕,因“勇”而 而生。

论英雄范文第2篇

《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选入课本的是这一回中一个比较独立的片断。当时,曹操位居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刘备为豫州牧,却有名无实,被曹操安置在相府左近宅院暂住,随时有被杀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每日假借在后园种菜作为韬晦之计。不过曹操心有疑虑,当然不会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因此青梅煮酒,请客至小亭畅谈。

研读课文时,我觉得题目就涵盖了教学重点和课文的独特之处。“煮酒论英雄”中,“煮酒”是请客,“论英雄”是事件,既是“论”,人物刻画必然主要依仗对话描写。从内容看,文中的请客与一般的请客又很不一样,充滞着疑心与试探。曹操派十几个手执兵刃的将领到菜园去“请”刘备,那是对刘备的第一吓;见面后曹操的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那是第二吓,吓中当然有察颜观色。所论的话题,无不是对刘备韬略深浅的试探。刘备的回答,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回答时必然谨慎小心,尽力掩饰自己的才气。因此,作品中的对话充分表现了曹操傲视群雄的霸气和刘备落难英雄的内敛。这样,“通过人物对话的品析理解人物不同的性格”自然成为这篇课文主要的学习内容。笔者围绕这个内容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即:概括故事、圈画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一、教学内容预设

小说阅读,初三学生并不陌生。但同样是小说,本课不像《故乡》《孔乙己》等从多方面展开人物描写,而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那么,曹刘二人“论英雄”的对话,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反映了怎样不同的性格等问题,学生能读懂多少呢?预设的教学环节和方法适合学生吗?为此,课前布置学生做了一下预习。

(一)预习内容

1.网上阅读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故事,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解释词语“韬光养晦”,初步理解刘备的危险处境和他说话的内容与技巧。

3.概括文中的几个片断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重点阅读曹刘对话部分,把对话按内容分出层次,圈画对话关键词,填写下表:

从预习单发现,多数同学自觉阅读了本回前后的故事,知道了曹操、刘备此时不同的地位和身份。都查了词典,知道了“韬光养晦”的词义,并能抓住人和事的要素概括几个片断故事。但以上所给的表格,竟然有近一半的学生空着没有做,即使已经勉强填了表格的,呈现出的内容也显得比较混乱,表现在分不清对话的层次、抓不住对话的关键词、分辩不出人物对话的语气等。

(二)反思原因

怎么会这样呢?再细读这段对话才发现,这段对话中其实隐藏着好几个难题:

1.对话有层次。曹操论英雄如果直入本题,那他就不是曹操了,他的迂回战术很巧妙。从天气变化开始说起,说到龙的变化,再拿龙来比喻当世的英雄,自然而然过渡到论英雄的话题,以表明自己是喝酒叙旧而不是有意试探。刘备呢,既然寄人篱下,随时有性命之忧,自然韬光养晦,一再推托不知,在曹操的步步紧逼下,刘备从推托不说,到乱点英雄谱,在曹操一语道破之时,借一声惊雷来巧做掩饰。这样一段内涵丰富的对话,预习时,让学生又分层,又抓关键词,又看句式和语气,一大团乱麻似的问题纠结在一起,学生自然难以招架。

2.对话中的关键词不好圈。在学习《孔乙己》《故乡》等小说时,同样让学生填类似的表格,多数学生能够依次填出反映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并从品析关键词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但是语言交锋中的关键词怎么圈?而且,作为三国中的风云人物曹操、刘备,他们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非一般人可比,在特定的背景下,他们的语言更是微妙至极,内涵深刻,再加文本浓厚的文言色彩,学生读起来的确困难重重。

3.对话中涉及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四种句式知识。曹操说的话多是肯定句、感叹号,表现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气。刘备的话多是不能肯定的疑问句,以征询的语气向曹操请教,以表现自己胸无谋略的平庸之气。这种细微之处的差异,学生初读时一般不容易关注到。

另外,即使没有以上几个难点,由于学生的阅读积累、自学态度等差异,学前自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二、对教学内容第一次修正

反思给学生设计的学习支架,内容太大,笼而统之,很多点纠结到一起,对学生的自学没有起到引发的作用。那么,怎么来攻破这段对话的难点呢?

(一)提示对话的层次

设计这个表格的用意,就是想引导学生在自学时关注人物对话,初步读出自己的理解,为课堂在这个内容上展开讨论做好铺垫。为了化难为易,修改时在表格中添加了对话的层次提示。见下表:

教师主观以为,这样就能化解对话的难点了:完成人物对话的分析有了具体的抓手,理解人物性格应该是不成问题了。但是,当课堂进入这个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把改后的表格用PPT投射到电子白板上,要求学生回答人物对话中的四字词语。没想到这一教学环节推进相当艰难,学生反应比较迟钝,课堂时间也显得十分窘迫和紧张,以至于对“论英雄”的核心对话内容,没能展开细致的品析,学生当然也就没能品出曹刘二人对话的高妙之处。

课堂的失败令人沮丧! 问题出在哪里呢?

(二)反思原因

1.没有聚焦到核心的对话内容。教师对人物对话的重点没有把握准确,面面俱到。课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但并非所有对话全是重点,因此,没有必要关注人物所有对话内容,而应该进一步聚焦到对话中的“论英雄”部分,学生读不懂的正是这一段对话。曹刘二人评论三国英雄所说的内容是什么,各用的是什么句式,这些读不懂,曹操傲视群雄的霸气,刘备韬光养晦的谦恭,学生就读不出来。

2.本文文言色彩浓厚。作为浅显的古代白话文,较之今天的语言有明显的差异,没有读过名著的学生,缺少相应的阅读积累,读起来感到困难。而且人物语言四字句居多,含义丰富,学生理解来得也慢,教师要给学生咀嚼字词的时间。如曹操评袁绍“色厉胆薄”,有些学生就理解成“好色胆小”。对这些关键词语理解失误,又怎么能读出人物的话中话呢!

三、对教学内容第二次修正

这次的课堂实践,对于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是什么,这个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怎么把握的问题,笔者有了深刻的体悟。那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支架的设计,要时刻关注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突出重点;学生能够读懂的,要舍得放弃或简略处理。

(一)聚焦核心的对话内容

再修改表格,只保留了“论英雄”的内容,并把所论的英雄名称列入表格,删去了“论”的其它内容,表格改得简洁而集中了。下表是学生课堂填写完成的表格,反映出学生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对人物语言形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在另一个班再上这一课。因为表格设计重点突出,师生集中讨论了“论英雄”的片断内容;所以,课堂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以下是课堂实录片断:

……

师:(出示表格)对这些三国英雄,曹操是怎么论的,刘备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在自学导学单上填一填。

生:(填写表格,一位同学上黑板填写电子白板。)

师:写好的同学交流一下好不好?

生:曹操说袁术是“冢中枯骨”。

师:刘备怎么说?

生:刘备说袁术“兵粮足备”。

师:刘备是在说袁术这个人吗?

生:不是,曹操说袁绍外表看起来很严厉,其实很胆小,“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师:刘备怎么说袁绍?

生:四代出了三个公卿,门下能干的人很多。

师:这是在说袁绍本人吗?

生:不是。

……

师:曹操是在论英雄吗?

生:(点头)是的。

师:曹操为什么敢直言不讳呢?

生:他是汉相。

师:刘备的回答,答到点子上了没有?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他要给曹操一个错觉,觉得他只会通过外表评价一个人,说明刘备胸无大志,没有才能。

师:大家想想本课写刘备最重要的一个词汇是什么?

生:韬光养晦。

师:因为韬光养晦,他说袁术兵粮足备,说袁绍的家世和部下,说刘表的虚名,说孙策的年轻,这些都说明刘备在……

生:在顾左右而言他。

师:刘备说话时为什么不用肯定句呢?

生:要让曹操觉得他没有主见。

师:如果你是曹操,你会怎么想怎么看刘备呢?

生:他很平庸,而且打雷时也怕。

师:大家对照表格来概括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

……

课堂上学生很快把曹刘论英雄的不同词语填进了表格里,在鲜明的人物语言对比中,学生们发现:身为汉相的曹操语言一针见血,直截了当,毫无顾忌,显示了骄傲自负的个性特点;而寄人篱下的刘备顾左右而言他,以文不对题的回答和征询的不肯定的语气来韬光养晦,达到使曹操不疑自己的目的。学生从曹刘说话的内容和语气的比较中,充分领会了曹操的老谋深算、自命不凡,刘备的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性格。这为学生进一步以80字小短文的形式概括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课堂效果显示,这个表格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支架作用。

《煮酒论英雄》一课教学内容,经历了二次修正。第一次修正时添加了层次提示,化解了学习难点,但由于面面俱到,需平均使用教学时间,使课堂时间不足,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第二次修正,进一步对人物对话进行聚焦,在表格中添加了曹刘二人所论英雄的名字,学习指向非常明确,突出了重点难点,因而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课后检测时让学生对曹刘二人的形象用80字左右的小短文进行提炼概括,很多同学做得相当出色。试举几例:

例一:曹操是一个骄纵多疑,老谋深算,咄咄逼人的汉相,当刘备推托不知谁为英雄时,曹操是步步紧逼,从天气到论龙,多方面来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和才能,而且当时三国时代众多的英雄都不在他的话下。

例二:刘备是一个深藏不露,谨慎沉着,大智若愚的豫州牧,在咄咄逼人的曹操的试探下,刘备乱论英雄,顾左右而言他,还以迅雷来掩饰自己的惊惶,从而在曹操面前显示自己的平庸,达到了韬光养晦的目的。

例三:曹操是一个锋芒毕露,霸气十足,说话一针见血的“飞龙”形象。他充满自信,对兵粮足备的袁术不屑一顾,对能事者极多的袁绍毫不放在眼里,认为其他人更不足挂齿。在刘备装傻充楞时,曹操却是眼光独到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真不愧一代袅雄!

例四:刘备是一个韬光养晦、腹有良谋、沉着稳重的英雄。他屈居丞相府种菜,明知真正的英雄是谁却故意避开,装作不知,他受惊失箸后并没有张惶,却巧借惊雷掩饰,从而消除了曹操对自己的疑心。

……

综上所述,所谓学习起点的评估,就是教师要善于聚焦学习内容,善于分辨出哪些属性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关键属性。以此为基础,来考虑如何进行情境创设、示例或教学环节设计等等。

————————

注释:

①本专题为上海市市级课题“教学设计起点评估的行动研究——基于变易学习理论视角”(B1130)的阶段性成果。

论英雄范文第3篇

十三名唐山兄弟的故事,“可乐男孩”的故事,小英雄林浩的故事,一个个动人心肺,一个个让人为他们激动。在这里我要论一位英雄,他不是顶天立地的大人,但却为了一位他素不相识的同学受伤。他是陈浩,地震发生时,老师及时察觉,组织他们逃离教学楼。就在他们逃出教学楼时,意外却发生了,楼边升旗台旁一面两米多高,四米多宽的墙倒塌了,吧包括陈浩在内的四名同学压住了。“他本来不会被压住的。”黄老师有些哽咽地说。原本跑出来的他,已远离了那面墙。可当他看到墙倒下来了,有一个女同学正好在那,他不顾一切地将女同学推开,于是被压在了下面。

他为了救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同学而奋不顾身。他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他有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他与她不是朋友,但他却为了她的生命而不顾自己的生命。一个英雄不一定是以给人类多大贡献来衡量,而是以他们奉献的精神来衡量。

他挽救了一个生命,他感动了一群生命,他的一个英勇的举动,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天崩地裂之时,他已逃离了死神的魔爪,但他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性命,而不顾自己的安危。他用一个举动奏成了一首生命赞歌,他就是英雄陈浩。

论英雄范文第4篇

舆论不都是对的,有时舆论可以把不该杀的人杀了,甚至可以把本该当成英雄敬畏的人,当成最坏的恶人五马分尸、曝尸于市。舆论是不冷静的,基于相同的想法和利益,很多人鼓噪起来的所谓民意还可能是虚假的、坑爹坑妈最终还能坑自己。舆论就是舆论,和正确与否无关,一点也不神圣,此时像一片浮云、彼时就是一个传说。

岳飞誓死抗金,留下“撼山易,撼岳难”的万世美名。但不要以为南宋刽子手斩杀岳飞时,舆论都为之冤情疾呼、百姓痛哭流涕于市。事实上,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后世才给了其客观评价。为了给本来“精忠报国”的岳飞贴上“投敌卖国”的罪名,秦桧等人罗织是非、大肆抓捕岳飞同僚,朝野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乐乎。岳飞有罪的舆论也逐渐在南宋朝野上下形成,舆论和“民意”之下,借助“莫须有”的罪名,秦桧等人最终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公元1155年,秦桧病死于临安。1163年宋孝宗即皇帝位,在岳飞后人和诸多将领的努力下,含冤而死21载后,岳飞终于被。

明末名将袁崇焕,以其卓越过人的军事才华令后金(清朝)将领闻风丧胆。一代枭雄、后金开创者努尔哈赤因处处小觑明朝,被袁崇焕击伤,最终丧命。努尔哈赤最看重的继位者皇太极,为了替父报仇不顾手下规劝,屡出奇兵试图摧垮风雨飘摇的大明朝。为了避开袁崇焕,后金铁骑围着长城绕道数百里奇袭北京皇城,胜负似乎只在一念间。然而,次日(1629年11月21日)当多名满族将领看见千里奔袭的袁崇焕和九千汉族骑兵屯于广渠门外时,几乎噤声溃逃。

皇城之围被解后,劳苦功高的袁崇焕却成为崇祯皇帝的眼中刺、肉中钉――朝野舆论一致认为,袁崇焕带兵千里奔袭紫禁城图谋不轨。仅仅几天后,曾经因诛杀大太监魏忠贤而大获民意的崇祯帝,便将一代名将袁崇焕逮捕。8个月后(1630年8月),推迟大明王朝灭亡21年的袁崇焕被磔(zhé)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袁崇焕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但他毫无惧色。而此时来自底层百姓聚集的社会舆论,却让人心寒似冰――“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为袁崇焕的,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乾隆。这位有作为的皇帝不计祖上被袁崇焕追杀的仇恨,毅然决定让史官查阅史料、翻阅档案。最终乾隆还给袁崇焕一个“民族英雄”的好名声。

论英雄范文第5篇

你是否在与人谈论某位球星时,言必提数据,场均得分、篮板、助攻,职业生涯最高得分……虽然不能每项都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但那些专业的数字还是成为了你证明自己论点的绝佳论据。最终凭借这些数据,你顺利地给这位球星扣上了一个帽子,要么伟大,要么低能,要么无私,要么自私……如果你是这样的“数据达人”,那么我只能说你的记忆力真的很强大,逻辑推理能力也足够,但你的论点却并不一定能站住脚,因为用数据来判定一个球星的做法本身就是有失客观与公允的。

表面上看,数据统计是很公正的,它们只是数字,没有任何感情倾向,但却也会产生偏颇。因为评价一个球员可以通过许多方面,比如他所防守的球员的命中率,他在抢篮板时为队友挡人,他在防守端制造对方进攻犯规等等,如果只拿得分、篮板和助攻这些常用的数据来衡量,无疑就是夸大了几个方面的作用,以偏概全,当然是不公平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肖恩・巴蒂尔,这位早已被认为是全联盟最好的防守球员之一的外线防守者,却一年又一年地被联盟第一防守阵容排除在外。当马库斯坎比堂而皇之地坐上“2006-07赛季最佳防守球员”宝座时,巴蒂尔却只能排名第五,这都是因为坎比有着漂亮的场均篮板和盖帽数据,而巴蒂尔的抢断数据却远远不及。篮板、盖帽、抢断,这就是联盟评选最佳防守球员时最为看重的三项数据,而其中又有两项是属于内线球员的,因此在这个奖项设立的27个赛季以来,只有4名最佳防守球员来自外线(1986-87赛季的湖人队后卫迈克尔・库珀,1987-88赛季的迈克尔・乔丹,1995-96赛季的加里・佩顿,以及2003-04赛季的伦阿泰斯特)。而近两年蝉联了这一奖项的德怀特霍华德在2009年总决赛面对保罗・加索尔的时候,竟然让对手的投篮命中率达到了60%,场均得18.6分,这是最佳防守球员应该有的表现吗?

因此,如果你让联盟的教练们从坎比和巴蒂尔之间选一个,他们无一例外地会选择巴蒂尔,他们才是真正看重实力,看轻数据的专家。更何况现在联盟中最好的攻击手几乎都来自外线,比如科比,詹姆斯,韦德,保罗等等,在遏制这些人的得分方面,巴蒂尔和鲍文的作用,显然要重于坎比和霍华德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绝不是几项简单的数据就能体现出来的。

另外,有些数据统计本身并不是像得分、篮板这样客观存在的,而是“人工合成“的,它们的诞生完全就是契合了某些“专家”的个人喜好,因此往往会忽略掉比赛中的一些其他要素。这样的数据统计不管设计得多么巧妙,都不能正确评估球员的表现。比如说在评价一个球员在关键时刻的投篮命中率时,有人把“关键时刻”定义为比赛最后2分钟,有人定义为在比赛仅剩一分钟,且双方分差在3分以内的情况,总之形形,各不相同。结果就是在有的统计中勒布朗-詹姆斯是联盟的“关键先生”,而有的则是德怀恩・韦德,甚至是昌西比卢普斯。有意思的是,不管以何种标准去定义“关键时刻”,科比・布莱思特都不是这个榜单上的“NO1”,而他又恰恰是联盟教练和总经理们公认的“关键先生”,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所谓的“关键时刻”根本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些标准都是“专家”们强加上去的,而这些“专家”又往往戴着有色眼镜――喜欢勒布朗的,就会在定义“关键时刻”时避开对勒布朗不利的因素,其他人亦然,所以,当我们发现,科比不论在哪一个标准的“关键先生”排行榜上都几乎可以进入前三名,再考虑到其他一些客观因素(比如科比命中率低是因为他的出手次数远远超出其他人;或者他在“关键时刻”之前得了太多分,但给他终结比赛的时间实在太少了,导致他很难舒服地出手命中;又或者他更多地选择了三分球出手来终结比赛……)时,那我们就可以断定:科比就是真正的“关键先生”,因为他的综合实力的确是超强的。

所以,在我们为一个球员“扣帽子”时,还是要多去看他的比赛,至于数据,仅仅作为参考罢了,绝不能当作惟一标准。威尔特张伯伦、迈克尔・乔丹、“魔术师”约翰逊等球星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他们的单场100分,138场“三双”或者5987分的季后赛总得分,而是因为他们在生涯中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那些定格于NBA历史长河中的经典画面,可不是寻常球员可以勾勒的。

相关期刊更多

辞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妇幼卫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