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过期的情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目的:探讨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早期滤过功能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患者23例(25眼),早期行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25眼中治愈16眼,治愈率64%。术前平均眼压4.04±0.70kPa,随访期末2.71±0.37kPa。结论:对有失败倾向的滤过泡早期进行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功能不良的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青光眼 滤过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ip sepa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5-fluorouracil injection treatment of glaucoma filtration surgery filtration dysfunctional early clinical results.Methods:After treated glaucoma filtration surgery bleb dysfunction in 23 patients(25 eyes),the early line tip sepa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5-fluorouracil injection,followed up for 6 months.Results:25 eyes of 16 cured,the cure rate is 64%.The mean preoperative IOP 4.04±0.70kPa,follow-ending 2.71±0.37kPa.Conclusion:Early filtration foam tip failures tend to be isol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5-fluorouracil injection is a simple treatment of glaucoma filtration surgery filtration dysfunctional,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treatment.
Key words 5-fluorouracil;Glaucoma;Filtration surgery
我们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恢复不良患者,采用滤过泡旁球结膜下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及眼球按摩,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5月-2011年8月收治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且术后2~8周复查时发现眼压控制不良,同时伴有滤过泡的形态不良者(包括滤过泡低平,限局厚壁,明显充血,包裹囊性),并在按摩眼球后眼压不下降或下降不明显患者23例(25眼),男8例(10眼),女15例(15眼),年龄44~47岁,平均56.4岁。进行滤过泡针尖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青光眼诊断分型:原发性青光眼18例;继发性青光眼5例,其中2次手术2例,术后眼压升高发生在15~30天,治疗前观察眼压,检查房角、滤过泡等,治疗时间均在术后2~8周内。
治疗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左氧氟沙星眼液冲眼,盐酸丙美卡因进行表面麻醉,开睑器开睑,2ml注射器抽取5-氟尿嘧啶5mg+2%利多卡因0.2ml,换1ml注射器针头,在角膜缘外10mm并远离滤过泡基底10mm处针刺入筋膜囊,针尖潜行至滤过泡基底,对滤过泡侧囊壁行多点刺破,退出滤过泡,在滤过泡周围筋膜下分别多点注射5-氟尿嘧啶共5mg。注射完成后,用足量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典必殊膏涂眼,常规包扎术眼。术后给予典必殊滴眼液,4次/日。
观察内容:随访6个月,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眼压情况、滤过泡形态及其并发症情况。
疗效评价:随访期6个月,无论是否经过再次的针尖分离,眼压控制在5~20mmHg为治愈。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结 果
眼压:治疗后,25眼治愈16眼,治愈率64%,术前眼压3.44~5.78kPa,平均眼压4.04±0.70kPa,治疗后眼压2.31~3.25kPa,平均2.71±0.37kPa。治疗后平均眼压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滤泡:根据Kronfeld滤过泡分类,治疗前25眼均为非功能性滤过泡,治疗后有16眼转为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64%,其余9眼非功能性滤过泡,有4眼限局后壁充血型,3眼滤过泡缺如,2眼包裹囊性。
并发症:2例治疗后出现前房变浅和低眼压,经治疗后1周内恢复;1例出现角膜上皮损害,经治疗2周后修复;至随访期结束,未发生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讨 论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导致青光眼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瘢痕使建立的房水引流通道再次阻塞。术后早期发现即将失败的滤过泡,并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以使部分滤过泡重新获得滤过功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即将失败的滤过泡的早期征象包括术后早期眼压轻度升高,按摩后下降不明显,滤过泡形态低平、滤过泡处结膜血管粗大充血、包裹囊性等。滤过泡早期失败可发生在术后1周至数月,发现早期失败征象后,首先应该进行房角检查,观察滤过内口有无阻塞,明确内口是否开放。对内口开放而滤过不良者,以往多采用药物治疗,无效后再进行手术修复,如单纯应用针刺分离或切除,术后易重新粘连,效果较差。
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效的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后,通过阻断脱氧核糖尿苷酸受细胞内胸苷酸合成酶转化为胸苷酸,而干扰DNA的合成。氟尿嘧啶同样可以干扰RNA的合成。静脉用药后,氟尿嘧啶广泛分布于体液中,并在4小时内从血中消失。它在被转换成核苷酸后。被活跃分裂的组织及肿瘤所优先摄取,氟尿嘧啶容易进入脑脊液中。五氟尿嘧啶和6-巯基嘌呤作为最早的抗癌药物,均从海参中提炼,其术后抗瘢痕效果较显著。
——题记
那一天,坐在窗边,看蔚蓝天空下的云卷云舒,浓秋的阳光抹在绿的深的柳树上,也抹在那三年的回忆里……
初一的开学第一课,吟诵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感悟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反省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渐渐地,我向这方天地靠近,开始用思想触摸诗书的温度。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了解曹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知晓一个长期飘零异地的游子的悲哀;“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我领悟只要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初二,我与陶潜相遇,听他诉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和描述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景。他示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此时他已完全与这田园景色融为一体。我只好与他作别,去拜访我仰慕已久的“诗圣”。不料他想知道“岱宗夫如何?”早已起程敢向齐鲁。我只好摇头作罢。又动身作罢。又动身去陆游的府邸。陆游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他淳朴厚道的性格,令我多想与此老友再叙一叙。
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走在初三的路上,我看到了朱自清老先生描绘的一幅感人的背影图;听到了《海底两万里》的呼呼海啸声;嗅到了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的芳香。我与鲁迅先生共同质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与海伦·凯勒一起《再塑生命》,我亦登过岳阳楼,游过醉翁亭。在这段路程中,我目睹了历史的浮沉变迁,体悟了心若善水的馨雅净致。
[关键词] 青铜器 哥特式 风格 流行元素
李泽厚先生写的《美的历程》这本书中,关于商代青铜器的美,概括了一个十分经典的词语――“狞历的美”。作为中国奴隶制社会历史的特定时期,其艺术作品有鲜明的历史和文化印记,但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的是,商代所崇尚的美更偏重于残酷、犀利,给人一种飘渺空灵的神秘感,这让我联想到不同时期的另一种艺术风格――欧洲中世纪哥特式艺术风格。
一、哥特式艺术风格概述
“哥特”一词,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可以找到其大致的意义,它代表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哥特式艺术风格最先也是最著名的体现于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堂建筑,渐渐地也影响到世俗建筑。以“高、直、尖”的挺拔之势和轻盈之感为主要特征,其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体现一种“升腾”之感。代表建筑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艺术风格一直延续至今并逐渐扩展到了各个艺术领域,以颓废的华丽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中世纪复古风格的文学、艺术范畴,随之派生出“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小说”、“哥特音乐”(以哥特式摇滚为主)。
现代哥特式风格自始至终都充满着“黑暗”气息,这已成为它最常见的情感基调,同时也反映着人性中的基本要素,如欲望、恐惧等等。
所表达的含义――Gothic(哥特)的命名是从德国的“Goth”部落由来的,Goth人入侵了意大利并了罗马帝国。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介于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世纪。因为意大利记恨Goth人毁掉了他们的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始终对中世纪带有否定的术语,他们称这一时期为“Gothic”。意味着野蛮和粗野。这时期的建筑技术上有了突破式的改进,产生了像NOTRE-PAME这样的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的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从12世纪到16世纪的早期,雕刻,玻璃制品,装饰物等都贴上了哥特艺术的标签。宗教在哥特艺术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画家、雕刻家们比起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主题更多的运用宗教的感觉。不管怎么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很显然对“Gothic”这个词汇是含蓄的否定。
推崇哥特式艺术的人群中最大的倾向实际上是对政治的极度冷漠,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这很不幸。但是哥特使这种消沉的感觉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种,换句话说: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一种对死亡的崇拜。
二、商代青铜器造型中的哥特式符号
商代青铜器带有非常鲜明的哥特式艺术风格,在整体造型中同样体现了“高、直”的挺拔之势,青铜器采取高足顶立的造型特色,制造轻盈、有空灵之感。
青铜器最体现哥特风格精神的符号就是饕餮纹,饕餮纹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青铜器纹样这一单纯属性,学术界对其图案特征的分析多局限于分类标准的需要,其实饕餮纹更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其多变的形态下稳定与统一,将具体的形象抽离成符号性质的图案纹样。饕餮纹两侧配鸟纹,与目、眉构成神像,用以强化祖神文化。
三、哥特式的死亡崇拜和狞历之美的历史成因
作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下的艺术风格,青铜器鼎盛时期正是奴隶制制度的繁荣时期,它见证了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哥特式艺术风格产生的中世纪时期也是一个变革和过渡的时期。两个艺术风格都有宗教的影响并为宗教所服务,在给人们构建一种神秘高大的神明形象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中蒙上一层“神贵人轻”的思想。
青铜器所代表的奴隶制在当时来讲是先进的,但从今人的角度看,奴隶主对奴隶是惨无人道的,集中体现在人殉制度和人祭制度上。从目前所发现的商朝墓葬看,每一个大、中型墓(这些都断定为奴隶主之墓)中,都有数量不等的殉人,少则几人,多则数百人。每到祭祀时,仍要杀死一些奴隶作为祭品。这种用奴隶作为“牺牲”来祭祀的制度,就是所谓的人祭或人牲制度。成汤求雨时,史官们就打算用人牲祭祀。甲骨文中还记载有各种人祭的方式,如“焦妾”,就是用熊熊烈火活活烧死女奴以求雨;“沉妾”,就是把女奴投于水中以祭神;“伐羌”,就是杀死羌奴以祭祖。甲骨文中关于人祭的记载,记有人数的有1992条,共用13050人,没记人数的1445条,估计也有上万。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管窥商朝时期人祭的数量,体会到奴隶制度的残暴。另外,奴隶主在宫殿、居室建成奠基之时,还会在其四周埋上若干奴隶和牛、羊、狗等,以保佑宫室的坚固和居室的吉利。
血腥祭祀在商朝频繁发生,人们每天所目睹的就是这样的场景,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审美情趣,认为人生不过是缓慢走向死亡的过程。
而哥特式艺术风格为宗教服务,将宗教之美天堂之美渲染得极度绚烂华丽,让人们不自觉地陷入对死亡以后灵魂超脱的幻想,从而漠视现实的痛苦,同样也是引导人们看淡人生,宣扬一种生即为死的心理暗示。
两者对艺术的共同兴趣就在于对黑暗色调的运用,对于死亡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偏爱。这也说明二者在思想上是相似的,有共同追求的。
两者表现其艺术特点的媒介都是大型的艺术形式和重金属物件,哥特式的建筑、商代的青铜器,而这都表现出了其思想所表达的神秘、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将阴暗的主题表达的如此恢宏,如此张扬。
其共性是都有一定的消极意味。商代以及前后的奴隶制社会都已经对奴隶的残杀习以为常,这种对生命的轻视虽然有它那一时代的进步作用,但从今人的角度看都是消极的;商代好酒,青铜器酒器居多,这是一种隐约的厌世的态度。哥特所宣扬的醉生梦死、华丽的死亡尤其对于现代来讲是更加颓废的。
中国历史上也并不是只有青铜器时代的商代出现了哥特艺术的影子,事实上秦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以及晚清,都出现过类似哥特的这种颓废的华丽,从这几个历史时期不难看出,无论是残酷统治或者政局的动荡,首先给人一种生的绝望,人们习惯了这种现实,在艺术创作时才会不自觉的去欣赏,这是一种无奈,一种压抑中的反抗。但是惟独商代,把这种对残酷和血腥的偏爱最完全的展示出来。
四、哥特式艺术风格在当今流行文化中复苏的启示
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驱使,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如今这种艺术风格已经融入到了许多新型的流行元素,如哥特式音乐(多为摇滚乐),哥特式电影(以黑暗色调阴暗主题为特色)和哥特式小说(多为吸血鬼题材)。人们追逐它崇尚它,无疑是因为它违反主流并且形成了自身的流派,年轻人认为这样很“酷”,也是年青一代对社会现实的种种不满的一种发泄,一种带着压抑情绪的反抗。而哥特式艺术风格并非外来的冲击文化,其实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在以后的历史时期有过短暂复苏。
而哥特式艺术风格在现今阶段复苏有着一定的提示意义,那就是如今的人们精神状态又处于一种悲观厌世、灰暗冰冷的时期,这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但客观来说,按照人类历史的发展周期也注定处于这样的意识形态中,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有过“中世纪”的历史阶段,从而衍生出各自具有特色的“哥特式艺术风格”,这种周期会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时而消逝时而复苏。
参考文献:
商代晚期酒器,高41.9厘米,宽22.5厘米,重3.69千克。该器敞口,颈部较高,底部微圜,三棱锥形足。颈部及器身饰兽面纹,并分布有五道短棱脊,兽首形。沿上有高耸的两个长方形立柱,柱端各置一个立体的凤鸟。鸟头上有绽开的羽冠,脑后并有一长冠逶迤而下,尖喙、圆睛、长颈,身披细鳞形羽片,尾翎短挺,显得十分机警可爱。1973年陕西岐山贺家村出土了一件与此器形制纹饰大小均相似的凤柱,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叔方尊
西周早期酒器,高27厘米,宽28.9厘米,重5.67千克。敞口、折沿,器身呈椭方形,四角各伸出一条翘出器口的长棱脊,每两道长棱脊间还设有一短棱脊。纹饰分为三段,主体图案是位于器腹的大兽面纹,口沿及方足上均饰有鸟纹。整体来看,纹饰分布错落有致,繁而不乱。器内底还铸有铭文12字:“叔赐贝于王姒,用乍(作)宝尊彝。”
凤鸟纹卣
商末周初酒器,高51.1厘米,宽35厘米,重23.8千克,传1928年宝鸡戴家湾出土。器身呈扁圆形,垂腹,高圈足。盖上有菌状捉手,两端有牛形兽首。提梁置于器身纵向,与器身相交处有兽首,耸立的双角犹如伸开的巴掌。更为奇特的是从卣的颈部斜伸出四条较长的歧头扉脊,究竟起装饰的作用还是有实用性尚不清楚。该器通身还饰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凤鸟纹。此器形体巨大,造型复杂,纹饰精美,是商周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还藏有与此形制纹饰相同,唯尺寸稍小的一件凤鸟纹铜卣。
伯者父方座簋
西周早期器,高28.3厘米,宽34.2厘米,重6.32千克。方座簋是西周早期较为流行的一种铜器形制。该器侈口、鼓腹、高圈足,下连方座。器身两侧各有一兽首半环耳,兽耳高耸,耳下有长方形垂珥,半环呈圆雕立鸟形。腹部和圈足上均饰有兽面纹,器身中部有凸起的扉棱,颈部饰张口卷尾的龙纹,圈足上饰蛇纹。内底有铭文11字:“白(伯)者父乍(作)宝簋,用王逆造。”
关键词: 明清 民国 传统武术 定型与更新
1.前言
中国传统武术的萌芽由原始社会战争、狩猎、劳动和祭祀而形成,经过春秋战国时期“侠义”的精神洗礼、王朝更迭战争的促进、隋唐武举制的影响,至明清时发展到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的鼎盛期,此时武术文化体系的完善和武术文化内涵的成熟,宣布了“武术文化完备形态”的形成,被众多论者称为“集大成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传统武术技击的习练发生了转变,同时随着封建社会的垮塌,外来文化的引入,传统武术技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各种技击形式得到了更新,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明清传统武术技击的全面成熟与发展
明代的武术由于当时的太平盛世,统治者解除了对民间武术的限制,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明代武术已经不仅仅以某一种器械或徒手格斗来区分了,在武术的范畴内已经形成了很多不同风格的流派,十八般武艺已经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内容。清代的武术脱离了军阵格杀领域,不再受战阵队列的制约,也不再受单纯技击目的的束缚。武术强身保健、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与其自卫防身功能一样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拓宽了武术发展的领域。在这一时期,中国武术体系已然形成,传统武术技击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在明代,传统武术技击开始形成不同的派别,也就是拳术和各种器械中都有了不同的风格、特征和内容的很多门派,并且每一门派的技击训练方法和内容都有着鲜明独特的特点。如拳术中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陈王庭的太极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六步拳、猴拳、赵家拳等,并出现了一批擅长某一拳技的名手;枪术中则有杨家枪、马家枪、少林枪、六合枪,等等;还有“棍法三十一家”、“剑法六家”之说。由于各种新流派林立,又有了“内家”和“外家”的说法,“内家”拳从劲力、击法上看有明显特点,它以静制动、借力还力,以柔克刚,以气运力等,而“外家拳”主要是硬打硬进。同时各类武术技法都有套路、招式及基本动作,武术技术体系在此时期大体确立。
由于明代的习武之风在民间根植极深,虽然清代社会局面一直动荡不安,清政府一度限制练武活动,但是清代的武术在民间的发展未被阻止,各流派繁荣出现。如各式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南拳、炮锤拳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而且各流派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3.大量武学著作的出现对传统武术技击的理论支持
历史上长期的实践经验,为明清时期的武术技击理论的基本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拳种流派都总结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出现了不少记载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的武术专著。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武术器械和各派拳术练法。还有唐顺之的《武编》、程宗酞等人的《耕余剩技》、俞大猷的《剑经》、何良臣的《阵纪》,以及清代的《手臂录》、《拳经・拳法备要》,黄百家的《内家拳法》等。这些著作的出现改变了武术只能口传身授的历史,使得武术得以在各流派世代相传,对于传统武术技击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4.民国时期传统武术技击发展的多元化体系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的激烈交锋、土洋体育的争论,以及连年战火等,都影响着传统武术技击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武术仍呈发展趋势,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武术发展的特点,主要如下:一是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二是在近代文化思潮影响下,武术开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演进。
4.1城市民间武术团体的新发展
后,清朝末期因“庚子”而陷入低迷的武术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当时,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些知名的商人和教育学者招揽武术人才,并出面组建以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旨的武术机构,不少城市相继兴起了一大批武术会社。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除1910年成立的精武会外,还有中华武术会等三十多家武术会社,北京除1911年成立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武士会外,还有道德武术研究会等十余家武术会社。其他大中城市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城市武术组织大范围聘请民间拳师任教,使得原本在地方和家族中传习的拳术,打破了地域家族界限流传于世;原本拳师个人设场派生,还改变了原来武术主要在农村传习、自生自灭的情况,形成了以城市武术组织为中心,有组织地推广武术,有组织地开展对武术的整理和研究。例如“精武体育会”这样的大型组织有着完备的组织机构,影响的范围比较大,对于传统武术技击的认识程度和研究成果,常常能左右其发展。
4.2中央国术馆的成立及传统武术技击的现代教育
1927年,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央国术馆”,同时在各地建立国术馆、社,形成了一个由上到下的国术馆系统(图4-1)。其宗旨是“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主要组织事宜有:研究与教授中国武术、编著关于中国武术及其他武术的图书和管理全国武术系统。中央国术馆开设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根据文化水平和武术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级。除了文化课之外,国术馆还有七门技术课程,包含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步拳、杂拳、行拳、戳脚、劈挂拳等各流派拳术的技击技法;剑、刀、棍、枪、鞭等器械技击技法;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了拳击、日本劈刺术等外来格斗项目。与此同时传统武术技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正式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据北京体育研究社1924年6月对全国16个省的40所大、中学校的武术活动进行调查,将武术列为正课的占52.5%;只在课外开展的占22.5%,既未列为正课课外又不开展的占25%,可见当时学校体育对武术的重视,扩大了传统武术技击的普及面,改变了教习方法,促进了传统武术技击的新发展。在1923年4月举行了武术史上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并且在1924年成为民国全动会的表演赛项目,制定了相关规则,为传统武术技击的竞技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国术考试制度的陈旧及武举制度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消退,对传统武术技击的竞赛因素和对抗有一定的局限和阻碍。
5.结语
每个时代对传统历史都会有发现新的意义和作出新的解释,中国传统武术技击从原始时代迄今,经历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不仅在军事上,更在民间各处发展,期间不断受到中国传统易经阴阳哲学、儒家礼教伦理、佛道宗教熏陶、军事战斗实用要求、文学与艺术的影响、医学经络与损伤治疗、天人合一的人生与宇宙观和风俗等文化的影响,所以已经形成了特殊文化形态。不仅是锻炼体能与技术的一种运动,更是文化传承。因此,我们要视野开阔地将武术置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历史这一背景中来剖析,将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与丰富的内涵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莫朝迈.明代武术的全面成熟[J].中华武术,1996,(1):25-26.
[2]郭锐锐.明清武术发展的异同[J].搏击・武术科学,2008,5,(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