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赤壁之战;诸葛亮;演变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赤壁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在嘉靖本中自卷之九《诸葛亮舌战群儒》至卷之十《关云长义释曹操》,共用了十六节文字来叙述这场大战,可见其分量之重,许多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中,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从史书到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传奇性演绎使得这场战役与历史原貌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最初的说客身份演变为赤壁之战战略战术的主要献策者和灵魂人物。
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主要是作为刘备手下的谋士和东吴方面进行联合作战的谈判也就是一个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如《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同瑜、程普等行。”《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资治通鉴》中诸葛亮仍然是作为一个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的说客出现的,说词与《三国志》完全相同,明显是承袭《三国志》的。在这两部正史里,赤壁之战的孙刘联军的统帅及灵魂人物都是周瑜而非诸葛亮。
在现存的从晋至宋、金的诗文中,也没有提到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有何重要作用,相反却提到周瑜的功绩。如晋人习凿齿有一段文字论及周瑜鲁肃诸葛亮:
客问曰:“周瑜、鲁肃何人也?”主人曰:“小人也。”……客曰:“诸葛武侯翼戴玄德,与瑜、肃何异?而子重诸葛,毁瑜、肃,何其偏也!”主人曰:“……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由匡汉之望,是有崇本之心也。今玄德汉高之正胄也,信义著于当年,将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谁云不可哉!”1虽然这段文字推崇诸葛亮贬周瑜鲁肃,但主要是从品德和“正统”方面推崇诸葛亮,并没有否认周瑜“摧魏氏百胜之锋,开孙氏偏王之业”的功劳。
唐诗中咏赤壁的也都是将周瑜鲁肃当作破曹的首要功臣,如李白诗《赤壁歌送别》同样认为是周瑜破曹而没有提到诸葛亮:“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世破曹公。君去沧江望(一作弄)澄碧,鲸鲵唐突留余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2孙元晏诗《赤壁》:“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3
宋、金亦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苏轼怀想的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分明是周瑜而非诸葛亮,“羽扇纶巾”也是指的周瑜。4宋孔平仲《紫髯将军》:“开门纳狼计何拙?鲁家狂儿策最长,倡而和者有周郎,区区黄盖乃乞降。” 5金李纯甫《赤壁风月笛图》:“九原唤起周公谨,笑煞儋州秃髯翁。” 6金元好问:“可怜当日周公谨,憔悴黄州一秃翁。” 7因苏轼曾作过不少赤壁之战的怀古诗文,抒发心中之块垒,故后人诗文多有将苏轼和周瑜相提并论者。
至元代,这种观点开始分化,诗文中颂扬周瑜功绩的仍然有之,如薛昂夫的《(中吕)阳春曲》:“周郎赤壁鏖兵后,苏子扁舟载月秋。千年慷慨一时酬。今在否?樽有酒且绸缪。”杨维桢《题二乔观书图》:“自是阿瑜能了事,黄星一道随烟销。小乔初嫁有如此,天下三分从此始。” 8
但另一方面,诸葛亮的身影开始出现。萨都剌《回风波吊孔明先生》:“仰天一出摧奸锋,纶巾羽扇生清风。许君义气肝胆裂,兵枢尽在掌握中。赤壁楼船满江夏,伏剑登坛唯叱咤。”9不仅将羽扇纶巾的形象归于诸葛亮的身上,而且诗中的“伏剑登坛”蕴含了诸葛亮祭东风故事的雏形。这首诗一反前人的传统观点,诸葛亮从说客身份一跃而为赤壁之战的大功臣,而且他参与战争的方式充满神秘色彩,这应该是受到俗文学的影响。
在元代俗文学的代表作《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说服对象的增加与说服手段的丰富。
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诸葛亮是以说客身份出现的,他要说服的对象只有孙权,而在《三国志平话》里,除孙权外,他还要面对孙权手下文臣张昭、吴危的投降之说,不仅要以言词动人,还有急中生智的行动,当曹操遣使招降时,诸葛亮采取了冒险举动:“言尽,结袍挽衣,提剑就阶,杀了来使。众官皆闹。张昭、吴危曰:‘方知诸葛奸猾!知者知是诸葛杀了曹使;不知,则言吴军杀之。’”迫使孙权不得不联刘抗曹。
诸葛亮要说服的另一个对象是周瑜:“孙权令人赴豫章城,请太守周瑜。瑜不来。孙权问诸葛:‘周瑜不来,如何?’诸葛曰:‘闻有乔公二女,大乔、小乔。大乔嫁公子为妻;小乔与周瑜为妇,年幼,颜色甚盛。周瑜每日伴小乔作乐,怎肯来为帅?’权遂令鲁肃共军师奔豫章城。”这个情节有两重作用,第一是将历史上从一开始就坚决主张抗曹的周瑜改为耽于逸乐抗曹心理不坚定的人物,降低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所占的分量,使之首先在见识上低了诸葛亮一筹;第二是凸显诸葛亮的地位,以周瑜的犹豫踌躇反衬诸葛亮的果断与胆识,历史上赤壁之战的真正统帅周瑜在这里反而成了诸葛亮的陪衬。这就完全改变了历史的原貌,诸葛亮正式晋身为赤壁之战中大智大勇的灵魂人物。
2、增加诸葛亮祭风的情节,并将周瑜描写为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
“惟军师手内偏写‘风’字。……周瑜笑:‘退了曹操,救了刘备,吾囚诸葛麾下!’言尽而去。”
至此,火烧赤壁的主要功劳就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而周瑜虽然也是智计超群,但给人留下的最主要印象不是他的战争功绩,而是他和诸葛亮的对立。不论在见识还是战略战术上,他都落在了诸葛亮的下 风。
钟嗣成所著《录鬼簿》所载的有关赤壁之战的元杂剧有王仲文的《七星坛诸葛祭风》,但此剧今不见有传本,无法窥知原貌。这说明元代诸葛祭风的故事流传很广,已形成杂剧和话本。
到了《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已经成了诸葛亮展示智慧、胆识、口才的舞台。至此,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完成了从说客到战争灵魂人物的演变。
笔者认为发生这种演变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尊刘思想的作用,上文所引习凿齿的那段文字就说明了这一点,诸葛亮是刘备身边的重要谋士,在奠定三分格局的赤壁之战中仅仅扮演一个普通说客的角色显然是无法展现蜀国的正统地位的,为了平衡魏、蜀、吴三方的力量,那么加重诸葛亮的分量就很有必要。其次,是俗文学传奇性的需要,为了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需要在历史事实基础上增加传奇性情节,《三国志平话》作为俗文学的代表,增加了很多神秘的情节如祭东风、草船借箭等,还有娱乐性的情节如周瑜和小乔的夫妻生活,这些都是正史所不可能具备的。《三国演义》又进一步在史书和俗文学基础上,丰富故事情节,尽量做到雅俗共赏,基本情节遵从史实,细节上则糅合民间传说,“其所叙述事实之大体,以历史为根据,而又以己意,捏造种种之事实,以辅佐其趣味者也。其所述之事实,大抵真者一而伪者九”,“小说之作,所以发表理想;叙述历史,本非正旨。”10
小说不能等同于历史,虽然《三国演义》所叙述的赤壁之战已非历史的原貌,诸葛亮也从刘备麾下一个普通的谋士演变为具有超凡智慧和神秘法术的类似神仙的人物,但它成功的将雅与俗,史与事糅合在一起,成为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影响所及,读者似乎都已无法认清历史与小说的分野。
参考文献:
[1]《全晋文》一百三十四卷,据1958年中华书局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
[2]《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七,据1960年中华书局印本。
[3]《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七吴,据1960年中华书局印本。
[4]《全宋词》第一册,据1965年中华书局印本。
[5]《宋诗钞初集·平仲清江集钞》,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宋诗钞》。
[6]《中洲集》卷四,据1959年中华书局印本。
[7]《遗山诗集》卷四,《元人十种诗》本。
[8]《太平乐府》四,《乐府群珠》一,据《全元散曲》本。
[9]《萨天锡集外诗》,《元人十种诗》本。
关键词 《赤壁》;还原;历史
吴宇森导演多次谈到自己的“三国”情结,他拍《赤壁》是极为认真的。但认真并不意味着他就要拍一个严肃、恢宏、庄重甚至有些悲惨的历史战争故事,相反还表现出“戏谑”的味道。这种“戏谑”对许多人来说无法容忍,因为三国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任何一些与史实不符的设置都会让他们感觉荒诞、幼稚甚至无知。它的票房却是惊人的,自2008年7月10日首播,短短十来天,票房已超过2亿, “戏谑”似乎起了较大的作用。有时候,观众的笑场也可以作为电影的卖点。
诚然,我们并不能以票房作为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但电影又必须具有娱乐性。对于吴导来说,《赤壁》展现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赤壁之战”,他需要三国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又不想这些英雄被神化,于是,在重新审视历史文本的真实性与还原历史现场之外,影片中设置了一系列搞笑的场面,既达到所谓还原的企图,又增强了影片的娱乐性。但总的来说,《赤壁》呈现给观众的充其量还是现代版的“赤壁之战”。
一、“还原历史”何以可能
福克斯・吉诺韦塞曾说过“历史是一种文本”,因为我们所有接触历史的方式就是文本,即文字史,而并非那个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历史文本也即被记载的历史能否真正还原历史是值得怀疑的,叙述者的立场、观照视角、材料的取舍等方面都会影响历史文本的面貌,在历史文本中有许多历史被遮蔽了,而这些被遮蔽的历史就使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有了可能。
我认为,吴导在拍摄《赤壁》时一定渴望把英雄刻画为普通人,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还原的可能是我们对于三国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小说《三国演义》,其中许多内容与历史文本不符,而即便历史文本也并不能完全真实、客观地呈现出整个历史场面,历史事实在历史文本与文学作品之外还留有空白,这个矛盾与空白就是《赤壁》所要凸显的地方。故此,影片中有意安排了一些情节或片断达到这一目的,不妨举几个例子,如,“羽扇”,有史书记载拿扇子的是周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有,“遥想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三国演义》中则到诸葛亮手中,考虑到观众已有的认识,影片中打扇的还是诸葛亮,不过周瑜在统兵时也拿着一个用几根羽毛做成的指挥棒,造型很是滑稽。或许扇子引发了吴导的思考,整天手中不离扇子也是隆事,天热还好,天气凉了就没有必要,这就有了影片中的两句对白,周瑜问,这么冷还扇扇子?诸葛亮说,我需要时刻保持冷静。为了使这句话不过于突兀,在诸葛亮离开周瑜家时又有一句,好久没有这么不冷静了。又如周瑜的性格,《三国演义》中有“三气周瑜”,被气死,可见其心胸狭窄,而《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却是“性度恢廓”,同时代人的评价也颇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雅量高致”就成了影片要突出强调的,这表现为他爱好音乐,例如邀诸葛亮共弹一曲,用琴音传达自己抗曹的想法,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之感;在训练场上为吹笛子的小孩修笛子。另外就是周瑜英雄身份之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设置,体现周瑜普通人的一面莫过于爱情与婚姻生活了,于是与美女小乔之间的爱就成为影片中不断加以强调的内容。再有一个例子是诸葛亮,这也是出场较多的人物,《三国志》中记载他“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演义》中则强调他的多“智”,以至于鲁迅说他“多智而近妖”。《赤壁》中就在还原他普通人身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本躬耕于南阳,或许这句话给了吴宇森灵感,既然曾经躬耕过,一定需要牛,牛又要面临生产的问题,像诸葛亮这种聪明人,自然一定能给牛接生,当然战场上是不需要牛的,因此在影片中就有都督夫人的马难产,大家束手无策之际,诸葛亮赶来给它接生。武将张飞也是不得不提的,据吴宇森说,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有记载说张飞英俊,这与大众认识中的粗鲁、暴躁不太符。史上记载“怒鞭邮督”的是刘备而非张飞,《三国演义》中为了不影响刘备的宽厚仁慈“栽赃”到了张飞头上。可见,张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粗鲁,或许也很文雅,因为没有记载所以都有可能,而这些可能中最大的可能就是舞文弄墨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在影片中看到张飞练书法的原因。
影片《赤壁》的还原历史是在可能中寻找空间,说它是现代版,因为人物的语言、认识与思想观念多和现代人并无分别,包括关羽教学生读书就说了一句,现在念书,以后就有饭吃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对于“仕”的崇尚心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光宗耀祖只有读书才有可能,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读书的目的还不单纯是为了吃饭,而是显赫门第。历史文本的空白处就是历史的可能处,因此在不与史实相冲突的基础上进行虚构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赤壁》看,这种还原有其存在的意义,表现在影片自身特色的强化上。
二、在“还原历史”中突出自身
古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见,广为人知的也有,如《特洛伊》、《勇敢的心》、《墨攻》、《亚历山大大帝》、《斯巴达克斯》、《亚瑟王》等,这些影片能够引起观众的关注,至少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有自己的特色,或者宣扬正义,或者宣扬自由和平,或者思考女人、爱情与战争的关系。而就三国故事而言,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在尊重史实与文学的基础上改编成功的一例,其中“赤壁之战”用了大量的镜头,这是电影《赤壁》拍摄中首先需要越过的“障碍”,并突出自身。
古代历史战争影片应该是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想象、虚构,也就是说,尊重史实是必须的,例如战争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都必须符合史实。因为这是几乎所有影片都必须遵守的,自然也无法成为影片的特色所在,虚构的部分就显得重要了。吴导曾说过他需要在影片中制造轻松的氛围,我想,有三个东西成为他虚构故事的着眼点,一个是爱隋,一个是调侃,一个是鸽子。爱情之一是周瑜与小乔的爱,不能不说也是《赤壁》的卖点之一;爱情之二就是曹操对于小乔的暗恋,为了得到小乔率军南下,并随身带着她的画像。把战争的动机看作为了一个女人,战争的残醋牲因而得以消解。调侃是影片搞笑的主要方面,在言行上都有表现,如为了突出刘备宽厚、仁慈与出身贫寒,设置了刘备编草鞋一节,并说是多年的习惯。周瑜与诸葛亮的对白多在调侃,诸葛亮悄悄与鲁肃说周瑜的阵法过时了,不想被周瑜听到,诸葛说,不愧是都督,这么远都听到了。又如影片中诸葛亮饲养了许多鸽子,给鸽子洗澡、打扇子,怕鸽子着凉,仿佛扇子的作用在于此。鸽子则可以看作影片中的一个意象,是和平 的象征,从汉献帝玩弄鸽子,到最后诸葛亮给鸽子洗澡,预示着和谐社会是影片极力宣扬的。再联系到曹操为了美人南下,战争中夹杂着爱情,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抗曹,周瑜说自己打仗“打了第一次就不想打第二次”,以及到故事结束仗仍没有打,都可以说明赤壁之战要宣扬的不是战争,而是不战,因为故事本身就是战争,为了淡化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调侃、爱隋、鸽子成为影片的关键词与特色。
虚构把一系列的可能呈现给观众,丰富赤壁之战的想象,把英雄还原为普通人,在他们身上有普通人的隋与欲,这样超越时空面对历史,更易于观众接近与把握历史,但也正因为突出自身特色的虚构,带来了许多缺失之处。
三、缺失思考
缺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影片定位的模糊。赤壁之战本是一场古代历史战争,可以因为主旨不同选择相应的侧重点,或者爱情,或者战争,或者伦理,或者动作,或者喜剧。《赤壁》影片却有些像大杂烩,既有历史战争,又突出友情、爱情;既有战场的血与死,又有人物之间对白的幽默。这样看,影片定位显得模糊。尽管从大方向上说,这是战争片,突出的内容并不明显,说是爱情,战争场面大约占了影片的1/5,爱情戏也不到10分钟。说是战争,自皇帝到谋臣无一人渴望战争,并且爱情又是影片的亮点。说是喜剧,幽默也只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有所采用。
缺失之二是主要人物性格模糊。我认为,影片中人物刻画较好的主要有赵云、张飞、孙尚香,许多人物性格模糊。曹操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刻画得极为出色,在《赤壁》中则成为一个情痴,忽略了他的“有权谋、多机变”,曹操就不是曹操了;关羽在影片中不是英勇善战者,而是一个教书匠,且教书匠身份并没有突出他的忠、义与刚愎自用;周瑜与诸葛亮更有惺惺相惜之感,除去周瑜与小乔的爱情,周瑜与诸葛亮的相似处更大,一样的有谋略、温文尔雅、性情高雅、爱护动物。尽管因为时间关系,影片很难在短短两个小时把所有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但一些重要人物的性格还是需要在表情上、言行上有所提示,否则让人有失真之感。
关键词:三国演义;火攻;写作艺术;文本;作者;读者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18-01
一、何为写作艺术
我认为完整的写作艺术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在内,一是作者,二是读者,三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文本。从写作的作者出发,产生文本,到文本对读者产生精神共鸣为止,是一整个写作艺术实现的过程。打个比方的话的正如绘画艺术的实现必须是从绘画艺术家创作绘画艺术品到绘画艺术品给人以艺术美感与启示结束,三者连接构成的一个整体是一个艺术实现与完成的过程。
于是我据此而推论出一个写作艺术实现的流程图示。图示的左边是作者部分,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写作方式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图示的右边是读者部分,读者通过对文本的文本内容的解读获得感性的认识,而后经思维升华得到理智的结论。这就是写作艺术的产生到实现的过程。
所以,关于《三国演义》中火攻的写作艺术是否实现,我们也有必要通过对于这三方面的分别分析而进行论述。
二、何为火攻
火攻区别于火计与其他用火。火攻的含意为通过运用火计的方式大幅度削减敌方有生战斗力的作战方式。火计的含意是指一切在战争中为正面战场增加胜算而施行的放火行为。用火则包括生活用火以及军事用火等一切使用火的行为。所以用火的含意宽于火计,火计的含意又宽于火攻。关于火攻的性质,在《孙子兵法?第十二篇火攻篇》中有如下的话: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三、三国演义中的火攻
终三国演义一书,我摘录出各种“用火”39条。这39条当然是剔除了包括“焚香拜宗庙祖宗,生火做饭”之类非战斗性质的生活用火。
在39次用火中,用法有以下这些(兵家用火的种类,稍异于《孙子兵法》的记录)。
1、举火为号:目的是以火为信号,有助于行军指挥。(不具有伤害性,但是具有威慑力。)在三国演义中曾多次出现,也具有一定的扰敌性质。2、放火烧山、烧林:博望坡之战(夏侯 诸葛亮)V亭之战(刘备 陆逊)。3、放火烧船:赤壁之战(曹 孙刘)。4、放火烧粮草辎重:乌巢之战(曹 袁绍)。
四、诸葛孔明在火攻艺术中的意义
在《三国演义》中最擅长运用火攻的要算诸葛亮。从最初的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接下来的诸葛亮火烧新野,到之后紧接着的赤壁之战中烧的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下二十七人的赤壁之火,在之后又有火烧藤甲兵等等。从《三国演义》的对于人物描写的详略与侧重上可以看到,诸葛亮很显然是罗贯中心目中最崇高与仰慕的对象,因此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着力于诸葛亮的身上。
以赤壁之战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在赤壁之战中,罗贯中虽然着力于两个阵营之间的多位重要人物,并对其都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写,为了切合事件的发展与故事的铺陈。然而即便如此,每一个人呢都有其各自存在的自身价值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受到强烈的陪衬的气息。不管是周瑜还是鲁肃还是孙权,这些是孙吴阵营中智谋武略的佼佼者,还是对方阵营中的曹操与他的一班谋臣将领,似乎都在给诸葛亮作者侧面的烘托。从整一个火攻的准备工作开始,群英会蒋干中计,到用奇谋孔明借箭,到庞统巧献连环计,到七星坛孔明借风,成为赤壁之战孙吴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所有的一切都在为了突出孔明的重要性与神机妙算。而周瑜的数次使计陷害失败,与失败后的感叹“我不如亮”“孔明神机妙算我不如也”“其人有夺天地造化之功,鬼神莫测之能”,一步一步将诸葛亮由一个人间的谋臣,推向了鬼神莫测的神人的境界。
五、罗贯中的政治理念分析
罗贯中的政治观点,我认为是非常正统的儒家的政治观点。首先从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来看,诸葛亮显然是罗贯中对于一个自我心目中的最理想的人臣的描写,所以诸葛亮身上的品行与政治观点,我认为是可以在极大地程度上反应罗贯中所推崇的品行与政治观点的。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在诸葛亮身上突出体现的简言之是三点,一是汉室正统的思想,表现为终于汉朝的忠君思想。二是报刘备知遇之恩的重义思想,三是最突出的,即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而其余着墨不多的则是礼与信,却都有所反应。所以我的结论是罗贯中的政治观点是儒家的政治观点。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这次战争的史实原来散见于晋人陈寿所著记传体史书《三国志》的《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蜀先主传》、《诸葛亮传》等篇。《赤壁之战》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司马光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润色而综合写成的。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才能。
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最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文章用“备甚悦”三字表明刘备透彻理解鲁肃话意。若鲁肃不这样与刘备会谈,那效果当作别论了。鲁肃主动创造和谐氛围,平等地与刘备商讨,体现了鲁肃友善和坦诚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过人的外交智慧。
这之后写的是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刘备“新败”,“遁逃至此”,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处在什么地位。为了这次“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外交活动的成功,他必须不卑不亢,始终占据主动。于是他先发制人,与权相见后,就总论天下局势,客观分析孙、刘、曹三方面情况,紧接着连续两次反激孙权,使得孙权从根本上断绝与曹操的关系,这就取得了会谈的初步胜利。但联刘问题还未解决,于是诸葛亮趁回答孙权提问之机,将刘、曹对比,说明刘备军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着兵力(“远来疲散”)、战术(“不习水战”)、军心(“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点,不仅保住了刘备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彻底消除了孙权在联合问题上的疑虑。接着推测建立孙刘联盟必然产生一个接一个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孙权在主动断曹后又树立了主动联刘的思想,取得了会谈的彻底胜利。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话语重理性分析,重事实证实。孙权能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悦”的反应,全是诸葛亮言辞所具强大的征服力作用的结果。
曹操的话语是在“遗权书”中。虽然只有三十个字,却显其杀气腾腾,骄横狂妄,气焰嚣张。即使人物的言辞很短,作者也不放过写理由写事实。在短短的两句里,写有一“理”(“奉辞伐罪”)“二事”(“刘琮束手”与“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将曹操的狡诈性格反映出来了。写张昭的言论,也是重视写理由写事实。张昭先说明曹操的本性与为人,作为提出“拒之,事更不顺”的依据,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垫底。接着,指出孙权优势已失,而曹操优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见。这样写理摆事,使张昭言论更具迷惑力。这从孙权“独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举止完全可以看出来。
听了张昭的讲话,孙权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议事厅。鲁肃唯恐孙权改变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对孙权讲了一段话。在情急之时讲话,他也是理据在前,结论随后。他直言“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点出了要害,作为“不足与图大事”的因由,使得孙权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孙权对比分析“可迎操”与“不可”的两种人绝然不同的前途,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进一步劝权“莫用众人之议”,达到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目的。言辞恳切,充溢着对孙权无限忠贞之情。
一教:品味人物,感受人物鲜明形象
一、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引出主题。
1.课件出示:整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2.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就像这奔腾不息的长河滚滚地向前流着,无数英雄也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最终消逝。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英雄人物,有资料统计,在这本书中写到了1798个人物,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在众多的人物中,数一数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引出本次读书会的交流主题)
二、围绕主题,进行谈话交流
话题一:你认识《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
1.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姓名,并将姓名写在三国相应的区域内。
2.教师出示五段书中的语言描述,请学生发挥想象,猜出每段文字描述的是书中的哪个人物,并追问对该人物有什么印象。(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等)
话题二:你最欣赏《三国演义》中哪个英雄人物?请说出理由,可以举例说明。
重点预设:诸葛亮、关羽、曹操(说说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件以及人物特征)。
话题三: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话题四: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英雄?或者说“英雄”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教师总结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三国是一个崇尚勇武、看重智慧的时代。《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教:剖析战争,了解历史真实事件
一、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聊《三国演义》这本书。许多评论家说《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全书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四十多次,而且手法多样,构思宏伟,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让我们走进三国的战场,领略书中给我们描绘的那一场场战争。
二、交流探讨
话题一:《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哪些战争?什么战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出小说描写最为出色的三大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话题二:聚焦三次战争。
师:三国是一个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时代。往往重要的战争也决定了双方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我们对这三场战争作个比较分析,一起来完成一项填空。
战争名称 主攻方 应战方 双方兵力 战略战术 关键人物 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彝陵之战
1.学生填表,填好后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聊“火攻”: 三次战争中,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攻”,火攻好在哪儿?
3.以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例,梳理出先后运用的计谋(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火烧赤壁)。
4.再来聊聊实施这些计谋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
5.小结:赤壁大战固然重要,然而,战前的若干小事件也极其关键,是智慧的较量,是计中有计,一计套一计。它们好比是一个完整链条上的若干环节,缺一不可。
话题三:综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为什么我们今天单单交流这三个战争?
1.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出示三国形势图。
2.读《三国演义》这类历史小说,我们不仅将目光聚焦在一次战争,局限在对一次战争的深入理解上,还应该综观整本书,整体地来看战争。(教给学生纵观、横看这类读书方法,是阅读历史小说的重要方法)
三教:积累语言,学会表达灵活运用
一、走进故事王国
1.师:同学们认识了那么多三国英雄人物,对战争描写也尤为熟悉,可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在人物、战争的背后还有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王国,请各组推荐的“故事王”给我们讲一讲。(多媒体出示“走进故事王国”及评分要求)
2.各组代表讲述,评委打分。
3.故事内容:可以讲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战役,可以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谋略,也可以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救主”场面,还可以讲述其他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大意失荆州等)。
评分表
组
次 故事王 评分标准、单项得分(每项2分) 总得分
用普通话,语速适中 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故事连贯、完整 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语感丰富,角色分明
魏组
蜀组
吴组
4.宣布“故事大王”得主。
二、逛妙语佳句城
1.请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成语,说说它们的出处和意思。(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出一个成语记1分)
2. 创设语境:我们再登上经典句子城堡去看看。听,周瑜正在高声长叹:“老天既然生了周瑜,为什么又生诸葛亮?”他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请分在吴组的同学优先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3. 教师出示自己收集的书中经典佳句,学生齐读,再请学生结合故事中的情况讲讲它们的意思。(也可以讲其他句子,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清一个句子的意思记5分)
4.请学生说说知道的与三国有关的俗语、歇后语。(每组限时1分钟,每讲清一条记1分)
三、激发兴趣,拓宽阅读面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回味了《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了解了一些精妙的词句,初步领略了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宣布得分最高的一个小组为本次读书活动“三国通”)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著,仔细品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更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