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和平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三坐标;检测;最佳拟合;基准建立
1背景介绍:什么是最佳拟合
对于一些壳体类型零件,图纸中对于基准有如下标示:基准A为基准平面,基准B是垂直于基准面A的基准轴,且通过标记为X的6个孔(均布)处于最佳配合状态时建立的中心线。基准C是标记为X的6个孔(均布)处于最佳旋转配合状态是建立的最佳配合中心。零件图纸一些孔的位置度均是基于如上ABC基准如: 。
2 问题提出
加工出来的零件经过送检三坐标时发现位置度超差或者偏大,问题在于孔位置均向X或者Y或者同时向两个方向单方向偏移,如下图示1所示,六个最佳拟合的孔坐标X和Y均偏移-0.01~0.03mm左右,且多个零件经过反复三坐标检测均如此,经过分析确认,怀疑是三坐标测量程序问题。
3 问题解析
经过调查分析,三坐标对于最佳拟合的评价设置如下图示2所示,其采用的类型是3D未移动的评价方法,DOF默认勾选Rx,Ry,Rz,分别表示XYZ三个坐标轴的旋转(R为rotation),最佳拟合方法为最小二乘法,另外类型下面还有其他多个选型如3D未旋转,2D,2D未移动和2D未旋转等,其都默认对应一种DOF的设置。比如选择类型为2D,如下图示3所示,其默认的DOF勾选为相应平面两坐标轴的移动和与其垂直坐标轴的旋转,如图所示的Tz,Ty,Rx,此处T表示translation(偏移之意)。由于原有问题的检测结果均显示对应平面的坐标轴往同一个方向偏移,故我们怀疑三坐标所选择的评价类型有误,应该选择2D方法才能真实的将孔隙进行最佳拟合找准基准中心,故我们将同一个零件在改变成2D评价方法之后再次送三坐标检测发现所测位置度的值已经大大缩写,位置度最大的孔才0.04,原来评价方法位置最大超过了0.08,并且其六个孔的XY位置分布达到了预期效果(即没有出现之前的所有孔系均往同一个方向偏移的状况,其分布比较均匀)。
4 总结
(1)纠正了三坐标对于最佳拟合测量程序设置的错误,正确建立了最佳拟合基准;
(2)更真实的测量出实际位置度,以供技术人员调试零件参考;
(3)为批量生产减少或降低因为此检测问题导致的‘废品’,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
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1
紫金山含悲,秦淮河低回。x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我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这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也是人类文明最惨烈的悲剧之一。
x年来,我们曾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的死难同胞,以无数方式探讨这场屠杀带来的思考: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和平的共识、战争的伦理、人性的自觉与人道的尊严。现在,我们终于设立和迎接来了国家公祭日,以肃穆的仪式来悼念历史,让澎湃的感情集中表达,必将促使民族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促使一个民族汲取历史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
公祭日,展示了我们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性格。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历史锻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浸透热血的土地是每个民族的朝圣之地。当波兰人为奥斯维辛纪念馆献上鲜花,当德国人在大屠杀纪念碑林中默哀,也让我们重回x年前那座血与火的城市,阅读写在大地上的民族史,感受那种紧紧挽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深情与民族精神。
公祭日,让我们学会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正视、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已过去x年,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近_年,我们用肃穆的国家公祭仪式提醒着自己,保持历史的痛感,但不煽动民族的仇恨;敦促日本正视历史、反思战争、检省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余孽,但不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经历过深重苦难的民族,更应怀着宽阔的历史眼光,更应懂得珍惜和捍卫人类的核心价值。
公祭日,也让每个普通中国人找到带着历史感的活法。它让史书上的文字变得意象丰沛,让每个人的生活获得了历史的重量,也让一个民族的几代人之间,有了心传和默契。正是在这个低头默哀的瞬间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异,仅仅成为x亿中国人中的一个。
12月13日,为同胞默哀,为中华祈福,在灾难的创伤中培育人道态度与和平精神,在屈辱的历史中学会自立自强。今天,我们这样缅怀历史,正是要历练出迎接美好未来的气度与力量。
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2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牢记历史的民族。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国人,包括海外的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避免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图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图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没有任何人可以胆敢再次侵犯,这个家的名字就叫——中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让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的有力的力量!
是的,我们倡导和平、友爱。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较量,在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都非常激烈。让我们记住,30万同胞惨遭日军杀害;让我们记住,八年抗战,有3500万军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勿忘历史,勿忘耻辱,勿忘那个年代我们受辱的局面,珍惜革命先烈用血拼出来的天下,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惨痛的历史面前,我们不仅要铭记真实的历史,更要吸取经验教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永远处于被动受辱的地位,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强大我们自身,只有中国强大了起来,立于世界强国之席,让外国侵略者不寒而栗,那我们才真正是不战而胜。
我们唯有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民族自爱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少年强,则国强,不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着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3
今天是2021年12月13日,也是第8个国家公祭日。设立国家公祭日,让远去的硝烟重新浮现,让人民遭受的苦难再度重温,举国公祭,为的是在不断坚守和平发展 向往和平的同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们对和平的祈愿,许愿墙上的种.种心声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过去我们不是抓住不放,是想在历史的惨痛经历中不断珍惜现在的和平,懂得珍惜,并对过往的屈辱和苦难时刻警惕,不断砥砺人性道义,审时度势,铭记历史 牢记使命,用浓浓的爱国情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入侵南京,进行了40多天毫无人性的大屠杀,共残害了30多万生灵,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无法将这一天这一天承从记忆中抹去,这一天满是屈辱和苦难,时刻提醒着我们肩上的的责任 心中的使命。
一、与本单元教学文章相联系
学生的每次作文都是编排在每个单元的最后,我们的很多学生或老师都是到处找示范文章,其实本单元所学的各篇文章就是最好的范文。可以借鉴所学文章里面的写法、结构安排,甚至部分词语、句子。以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为例,上册要求写作不拘形式,写实和写想象的作文。第四单元要求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出真情实意。由于我班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家都养狗,也都对狗十分熟悉,于是就安排写以狗为题材的作文。先复习本单元教学文章《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找出《白鹅》一课的中心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课文就以叫声、步态、吃相的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由此,写狗的文章也可以安排叫声、步态、吃相的内容,回忆鹅的叫声及包含的意义,狗也一样。我问学生:“谁来学学狗的叫声?”顿时,许多学生学起了狗叫,一下子觉得有趣极了。又问:“狗的叫声是否相同呢?高兴与不高兴是否有区别?”有同学回答:“狗高兴时‘汪!汪!汪汪汪!’”也有同学回答:“狗不高兴时‘呜!呜!呜!……’地。”还有同学回答:“狗被打时‘嗷!嗷!嗷!’地悲叫。”学生学得十分逼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复习鹅的步态,引出狗的步态,什么情况下怎样跑?速度怎样?有同学就回答:“我家的狗一看见陌生人,就像离弦的箭一样追了出去。”还有学生说:“小白摇着尾巴,飘飘悠悠地跑到路口来迎接我回家。”然后复习《猫》这一课,本课按要求同学们是背诵了部分段落的,所以相当熟悉。猫的性格古怪:睡大觉、不回家、又尽职。小猫很贪玩。这时老师也让同学们想想狗,狗也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可以写狗的贪玩、尽职。于是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家的狗有多么爱玩,如何地对主人忠心耿耿。这时老师可顺便讲一个忠诚的狗的故事。还有后面课文《母鸡》所表现的伟大母爱,狗也同样具备,生了小狗的狗妈妈是如何的护子。老师在边引导的同时边板书,黑板左边写已学动物的特点,右边与之相对应的要写狗的特点。这样,本单元作文的写作就从已学课文里引出了丰富的材料。
二、利用图片、网络影片资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也不断更新发展,教学也倡导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服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想象作文,只有简单的介绍,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的一张真实照片。要求联系照片上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关于战争的题材,又是想象的作文,无论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里的孩子,对战争肯定是没有经历过,也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过,只是偶尔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一些片段,学生写作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我从网上搜索,找到一部名叫《上海沦陷》的抗日影片,剪辑后能播放十五分钟。在上课播放前,先简介的大致情况,声明这是由于旧中国人民贫穷,国力衰弱受到外国的侵略。随着影片的播放,看到旧中国人民的穷困,看到日本飞机的俯冲,炸弹爆炸后腾起的巨大烟雾,建筑物的倒塌,街道上蚂蚁般的逃难人群惊惶失措,四处奔逃,到处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同学们此时的心情高度紧张,最后出现了和书上照片一模一样的场景。再把几张儿童在地面上惨死的照片放大。学生不由感叹:“啊!好惨啊!日本人太残忍了。”看完影片,学生感慨颇深,就对书上这张照片发生前的情况,照片中的人、事、景、物非常有印象了,也就能想出照片上的小孩后来可能会怎样。再结合本单元学的《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些课文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憎恨战争,强我国防,希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丰富的材料,想象作文的难题也就解决了。
三、合作利用好词语
平时教师经常让同学们积累词语,这时就要合理利用。如上面所写的这张照片,老师与学生一起回忆场景的变换,互相启发把好词语讲出来:人山人海、战火纷飞、背井离乡、扶老携幼、衣衫破烂、逃难、混乱、恐惧、轰鸣声、惊叫声……,老师要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这一步非常重要,学生作文时就可用部分词语。
初看《战争与和平》这个题目有点诧异。这个主题跟托尔斯泰的同题文学作品有关系吗?刘从中央音乐学院调到苏州科技大学3年,因何契机创作了这个主题的作品?如今创作手法是否有变化?带着这些问题听了作品。又见刘,亲切中有点伤感;熟悉中有点陌生。前者儆谂笥阎间的交情,不赘述;后者属于创作美学的思索,正是本文想要谈论的。节目单提供的线索除了对这个作品主题的常规性介绍之外,还有诗人小海作为歌词的7首诗。常规介绍体现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广泛理解的题中之意――战争残酷、反人性,和平温馨、充满爱。而诗,给人更大的感受空间,既对接常规理解,又超越具体指谓。音乐会之后,刘在小范围作了简短的阐述,这才表露了创作者的深意――除了狭义的战争与和平,还有广义的含意,后者即所有的挣扎、对抗与释解。第二天上午的研讨会,艺术基金项目当事人提供了更为清晰的题解。原来这个作品在申报艺术基金时,刘不在场。学院经过探讨以此题上报,获批后才让刘“依题作文”。依笔者看,这个主题无论在通常理解的意义上,还是在创作者引申的意义上,都具有深刻性。正如作曲家奚其明在会上所言,这个作品的最大价值在于高远的境界。世界上几乎所有作曲家都经历了多种磨难,刘也不例外。尽管具体磨难各有差异,但磨难给身心造成的难以愈合的伤痛却是共通的。这也是一种战争,是无可替代的个人承受的战争伤痛。但是作曲家通过作品给人提供了抚平伤痛的良药。即便像丹尼尔・贝尔所言,酒狂终将清醒,依然要面对凄冷的早晨,音乐的力量仍然会长久留驻内心,不断释放抚慰素汁,浸润灵魂和肉体。
在这次活动中,刘提出了一个新的逻辑:“艺术中,内心的时空是交叉的;美好并非只在顺时间方向出现,于是我构造了美的交叉;逆时间,恰恰符合内心的真实,比如怀念。”从这种隐晦或抽象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作曲家内心的挣扎,希望通过作品产生释解,也就是和平。“逆时间”就是“过去”在“当下”的在场。这种在场,使作曲家可以拥抱以往活脱脱的生命。只要作品存在,就可以不断穿越时空,使在场的拥抱成为永恒。刘还指出一个简单的现象,即生命起伏曲线:高峰之后下降。他说这是普遍规律。如果将此“生命曲线”与上述“逆时间”联系起来,也许令人有点困惑,因为曲线起伏是顺时间的。作曲家在同一个时间里思考两种不同的逻辑,二者是否有内在关联?依笔者观察,生命高点之前,年轻人总是憧憬未来;生命高点之后,老年人总是回忆过去。前者生活在未来,后者生活在过去。对于前者,未来就在当下;对于后者,过去就在当下。这样看来,两种逻辑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可见,刘的这部作品阐述的是对生命真谛的追问,也是他对生命体悟的咏叹。题材凝重,声音厚实,充满深情,这是一部“正剧”特征鲜明的作品。
关于为何写作的问题,上述契机表明《战争与和平》是“命题作文”。但是业内人士都知道,刘是典型的“保值派”,作品质量不好绝不拿出去,因此也就成了知名的“拖欠派”。当今,委约创作已经成为出道的作曲者重要甚至主要的创作契机,刘也不例外。名气愈大,委约愈多,这在全世界具有普遍性。刘为何总是或经常拖欠?对此他并没有什么托辞,有的是关于“想不出来”之类的只言片语,更多是关于要突破什么瓶颈、怎么突破的津津乐道。重要的是行为和结果。他每拿出一个作品都鲜明烙着“刘品牌”印记。正如研讨会上大家关于刘创作态度“认真”的共识。当然,“认真”这个词很难精准指谓刘的创作状态。笔者曾用“以交响曲创作为生存方式的人”来言说迄今华人交响曲创作数量最多的郭祖荣先生,他也是刘的启蒙老师,是刘非常敬重的前辈。这种敬重,不仅仅是礼教传统的延续和表现,更是刘追求纯净,或他自己说的“踏实”“童真”的反映。这不禁令人想起李贽的“童心”说。从技术上看,刘想要忽悠委约者是很容易的,而且相信拿出来的东西不会太次,甚至仍然能够博得喝彩。但是刘不这样做。他首先要过的是自己这一关,不仅是艺术关,而且是人格关。例如厦门宣传部委托刘创作“海峡”题材的交响曲,他写了15年,至今难产未完成。2008年厦门宣传部只好又委托吴少雄写作《我的海峡》,并在北京上演。像刘这样“做生意”肯定亏本。看来,很多人在“向钱看”的时候,刘坚持“向前看”。这些事例回答了刘为什么写作的问题:为自己,更为社会创作精品。他的行为正好契合了国家关于创作高峰作品的倡议。
“这是一部学术含量很高的作品”,此话出自李吉提教授谈论刘民乐作品《空山闻道》的结语。笔者在这里引用,是为了表明《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的复杂性。大家都认为这部作品绝不是听一耳朵就能“一杆见底”的,而是需要一听再听;只有反复聆听,才能逐渐听出刘埋藏在作品中的密码。笔者认为,“永恒美”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虚线。优秀的作品就像矿山,可以不断开采;人们在连续聆听产生审美饱和,停顿一段时间之后仍然愿意选择它。量的复杂体现为感性的丰富,质的复杂则体现“音心对映”深处的丰富。最纯真的东西也是最丰富的东西。道,淡而无味。刘的作品,几乎都是大体裁,量和质的复杂性兼而有之。《阿瓦山的记忆》之后的作品,再没有出现作品结构比例方面的争议(当然,这部作品本身的心理时间控制是节制、有效的,尽管有人觉得中间部分太大。那是算小节、算物理时间的判断)。也就是说,后来的作品很好地处理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之间的关系,包括这部《战争与和平》。会议上有人呼应“建设中国当代音乐经典”(杨燕迪曾提议)说,刘的作品将成为经典。经典作品,具有量和质的复杂性,具有传世性。当然,经典需要历史来选择,需要一定时间的“事后”确定。这段时间要多长,经典的标准如何确定,谁来担当确定和选择的主体?这些问题需要作相关思考。
前些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召集若干业内专家选择了一批20世纪中国经典音乐作品乐谱予以出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曾立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器乐创作研究》,其上卷“作品导读”选择了若干优秀管弦乐、室内乐、民乐和电子音乐作品。尽管有争议,但选择结果还是出来了。这里的标准有二:一个是审美标准,一个是质量标准。审美判断是主观判断,不易取得统一看法,因此选择“当代经典”主要靠质量判断。质量判断是客观判断,由专家作为判断主体。只有专家能把握技术标准和艺术标准,因而能够不仅仅依靠审美喜好来选择。所有专业赛事的评委都由专家组成,包括体育比赛,道理一样。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刘的两个作品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那也是专家评出来的。刘作品研讨会的参会者都是专家,对《战争与和平》都做出了审美判断和质量判断。奚其明用“艺术”和“学术”来谈论,前者主要指境界,后者指技术。他认为艺术更重要,但是艺术需要好的形式,因此技术(学术)也很重要。顺着奚其明的话,本文也来说一点“音乐结构诗学”(贾达群语)。诗人为《战争与和平》写了7首诗,作曲家做了如下安排:《序诗》《和平之翼》(无言诗)和《死亡之歌》为第一乐章,《反抗之歌》《新生之歌》《战争之灵》(无言诗)为第二乐章,《和平・田园之歌》和器乐段为第三乐章。题材逻辑由乐章所包含的诗歌标题显现,大轮廓是战争――和平。音乐逻辑是:帕萨卡里亚――大赋格――香颂;复调――复调――主调;无调性――无调性――调性。风格上造成奇异的逆向感:顺时间的复调――主调,逆时间的无调性――调性,二者重叠。也即历史早期的复调以现代无调性展现,古代在当下被现代化。这样的处理,造成更大的音心对映场的压力,最后蓦然出现调性的歌唱,加之赞颂和平的意旨,揪心的无形之手瞬间松开了,漫长而深重的压力被释解,听众的内心被深深触动。那是一种太极拳式的温柔而深邃的冲击,坚冰消融,战争的雾霾被祥和的光芒驱散。奚其明说,这种捕获人心的手法是刘的拿手好戏,压箱法宝。笔者又一次获得他律性作品的典型个案:听众正是在形式破缺之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调性的出现打破了无调性的一致性,以此表现“和平”。
又见刘,觉得他心性无改鬓毛略衰,创作态度不变而采用了复杂的复调技法。用无调性处理复调,以此作为“逆时间”的隐喻,这是一招好棋。这些年刘经常去法国,也许接收到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的脑电波。后者在《后现代转折》一书的最后呼吁:在传统棋局里走出一步好棋。这句话恰好注释了刘的创作观念和实践。作曲界几次研讨会,刘都曾受到个别作曲家的批评,意见的核心是他的创作没有往前走,不够现代。对此刘一直保持沉默,没有回应。笔者具有多样审美喜好,中外新旧雅俗,凡精致者都愿收入审美之囊中,因此也能理解不同看法。作曲家的言论往往引起笔者长时间思索,除了思索理路,还考虑思索结果的语言表达。在随后的一些音乐创作研讨会上,笔者曾采取比喻的方式来介入交流:现代艺术创作有两种方式,一种不变传统棋类,希望在原有棋局走出好棋;一种改造传统棋局或开创新棋类,另辟蹊径出招。刘选择前一种方式。20年前笔者初识刘,就听过刘谈论自己的选择,包括音乐语言和写作状态的选择。后来他在私下场合还有相似的谈论。他自己在学院就读期间也玩各种现代技法,但是毕业后选择了在传统棋局里走出好棋的道路。他说:在原有乐器和传统演奏方法中发出新音响,这才算有本事。笔者由此联想到围棋、象棋,千百年格局、规则不变,从来没有人指责它们,也没有人提出要革新。这是一种既定的可能空间,却永远可以做出令人赞叹的选择。笔者认为技法新旧与作品良莠之间没有必然关系,两条道路都可以创作出好作品和次品。关于创作状态,刘的理想是:封闭环境,关闭电话,只有一间小屋,一副桌椅,一盏台灯,一叠总谱纸,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过去还有一架钢琴,或者电子琴,而创作《战争与和平》时却没有借助任何乐器。这部作品除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之外,理性设计与感性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声部之间没有出现明显的声音遮蔽现象。合唱与乐队之间容易互相遮蔽,需要留出各自的空间;低音比较容易对中音产生遮蔽,因此二者之间要保持更多的距离。这些都是常识,但在唱队与乐队结合的实践中却经常出现问题。当然,就这场音乐会而言,如果合唱再优质些,效果将不同。
除了逆时间的隐喻之外,《战争与和平》还包含其他若干隐喻。其一,帕萨卡利亚。作曲家取其“永远不变”之原意,以此隐喻“战争与和平”的“亘古难题”;其二,赋格。以其“追逐”“飞翔”的意思,隐喻“不间断地反抗对生命的摧残和禁锢”的生命主题;其三,无言诗或无词歌。“和平之翼”与“战争之灵”均为无言诗,歌队静默,由器乐传达标题信息。笔者认为,除了内容的隐喻之外,还有表达方式的隐喻,即“语言终止之处即音乐的开始”;其四,类巴赫音集。会议间歇时,笔者在隔壁一个房间看到《战争与和平》的总谱。匆匆浏览了第一乐章,看到“bB―A―C―B”的旋律音集(此处为乐谱的移位),与“巴赫”名字的音集“B―A―C―H”相似(“H”即“bB”),二者结构都是[0123]集合(半音4音列)。这一发现印证了听觉印象。据此可以获得又一个隐喻――严谨,像巴赫那样严谨。这部作品前两个乐章都采用传统复调写法,声部很多,结构庞大,从刘的“叫苦”中可以看出,他几乎使出了“洪荒之力”才笼住全局。由此他的事后感叹是“多做作业”“踏实”作曲。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回归内心,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去抓取景物的特征。
2.完成贴切生动的迁移联想,并用细节文字呈现。
3.设计场景,用其他景物的烘托凸显景物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1300年前,24岁的李白带着对更为广阔的大好河山的好奇,也带着建功立业的期盼,“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巴蜀之地,途经荆楚之国。今天,我寻着太白的足迹,从重庆来到荆州,同样也带着好奇与期盼,好奇荆州这座历史古城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也期盼着用短短一堂作文课打开同学们的心扉,用细腻的感知、灵动的思维、美好的情思让我们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
二、读习作,发现问题
出示习作:“这,就是一只鸟巢,由树枝构成,围成一个圆形,中间又陷下去,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战士,充满了野性的自然气息。”
鸟巢,我们今天笔下的景物(出示实物)。这是我之前的一位学生写下的文字,当时我的要求是运用联想来描写鸟巢的外形,大家来点评一下,说说它的优点和缺点吧。
明确:
1.优点:运用联想,并用比喻的修辞呈现:多角度观察鸟巢。
2.缺点:观察不仔细;联想不贴切;描写不细致。
三、抓特征,联想写形
1.同学们,你们从鸟巢的形状、颜色、材质等角度联想到了什么呢?
2.只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寻找相似之处,在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通过联想就迅速建立起联系。写作文时用联想,用一物来摹画另一物,会让作文内容显得更丰富更有趣味。我们有了贴切的联想,就有了“鸟巢就像一顶帽子’这个句子,但这个句子也还不够生动,怎样让这个联想用得更生动一些呢?(生:加修饰语)怎么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文字:
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3.找一找茨威格由托尔斯泰的面部联想到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加修饰语的? (答案略)
提示:添加修饰语的目的是让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我们抓景物的特征,其实就是在用心去体验和感受这一景物,而运用联想,用一物来摹画另一物,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感受和体验用另一景物传递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在添加修饰语时应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融入进具体、真切的文字中,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4.运用联想总是使用“……像……”的句式会显得很单调,可以使用更丰富的比喻词,也可以尝试不用比喻,例句里“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就是采用比较的句式。鼓励学生用更多有创意的方式来呈现联想。
5.写作练习:续写“这,就是一只鸟巢……”,抓特征,用联想写鸟巢的形。
(展示并点评)
四、设场景,烘托传神
通过联想,我们描摹出了带有自身感受的鸟巢的形,但仅仅是这样,它就鲜活了吗?万物都有它所处的环境,我们笔下的景物也一样。现在我们笔下的鸟巢,还仿佛是在一张白纸上,我们要为它添加一个场景,让它在场景中拥有灵魂,拥有生命,成为一个有背景、有经历的鸟巢。场景应该怎么创设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文字: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缘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明确:场景的创设,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通过周围景物以及活动对我们笔下的景物进行烘托。
写作练习: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张开想象的翅膀,为你心中的鸟巢创设场景。
五、抒感受,点染情思
我们写下了心中的鸟巢,并为它设计了场景,它已经不再是个简单的用枯枝搭成的物品,已变得有生命,有灵魂,它的身上早已倾注了我们的情感,就像前段时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当美食染上人间的烟火,让人流连的不仅是美昧,更是人间真情。此时,巢已不再仅仅是巢,请在片段最后,用一句话写下你面对此巢、此景的感受吧。
六、展示全文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景物描写状其形、传其神的过程,学生用三段文字从鸟巢的外形写到了它的神韵,赋予它真实可感的形象、灵魂。让学生在朗读三个片段组合在一起的小短文的过程中,去体会自己作文的变化。
写作练习:一分钟时间,浏览三个片段,将文段修改通顺,然后在音乐中向全班展示。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读到了你们心里的鸟巢,它从我们的眼中走进心里,再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心中,我们的情思就是它的生命,它让作文变得有个性、有特点,鲜活而生动。其实,万物都好比鸟巢,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形象,“抓特征,联想写形”,“设场景,烘托传神”,“抒感受,点染情思”。鲜活的景物,来源于鲜活的生命,鲜活的生命则来源于细腻的感知、灵动的思维和美好的情怀。同学们,让我们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让我们的作文鲜活起来,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起来。
(重庆二十九中学400010)
(本设计用于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该课荣获一等奖。)
简评一
发现与表达
杨桦
《让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教学设计潜在地含有两个主问题:-是“发现什么”,二是“如何表达”。发现什么,就是发现自然景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如何表达,就是在多彩的自然景物中如何采撷瑰丽诉之于笔端,再现“活脱脱”的景物,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之感。课堂上通过解决这两个主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让学生明白写作要学会丰富表达的内容,笔下的景物才能鲜活起来。教师的这一思路在“教学目标”中已明确表达。
教师不仅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自己的教学意图,而且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充分考虑到开启学生写作思路的路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让每个学生所“发现”的景物特征一定是源于自己的真实体验,每个人对景物的感觉与认识一定是不同于他人的。这其实是在具体落实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原则。另一条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要学会“表达”,表达分两个步骤:一是微观着手,用细节展示,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个由此及彼,教师认为是一种“迁移”,源于实景的要“贴切”,描摹出来的景物要“生动”;二是宏观布局,教师设计用场景显示,用其他景物衬托主体景物。这样,主次景物、诸多景物在由此及彼的迁移中愈发鲜活起来。教师将教学思路置于“教学重难点”中,也是颇具新意的。这不仅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依归来组织教学的理念;而且也告诉大家点拨学生写作思路,教给他们一些写作方法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若能在教学重难点有所突破,教学就会有所创新,学生就会有所收获。
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有四个环节:“读习作,发现问题”“抓特征,联想写形”“设场景,烘托传神”“抒感受,点染情思”。这四个环节内在逻辑严密,目的就是解决“发现什么”“如何表达”的问题。“读习作,发现问题”环节,从对鸟巢做“实话实说”的习作进行点评开始,说说这篇习作的优缺点,实际上暗含了教学要求,写作要在发现多彩的景物世界前提下,让自己笔下的景物栩栩如生,但这篇习作没有写好,大家如何从中悟出表达的规律呢?继之以“抓特征,联想写形”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先是写作指导,后是写作训练。教师的指导过程是重点,首先抛出问题,从鸟巢的形状等联想到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要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联想的道理;最后,以茨威格写托尔斯泰面部时所联想到的、以及用加修饰语来进行描写的例子,表明围绕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用修辞性语言加以表达,才能让景物鲜活起来。举例颇具匠心,教师没有直接指导学生如何去写鸟巢,而是宕开一笔,举另一例来说明写作道理,所举名篇之例,又具点拨之效用。“设场景,烘托传神”环节,设场景的构思十分巧妙。宏观布局,思路开阔。增设主体景物的背景和环境,让孤立的景物丰满起来,充盈着生命的活力和张力。这种设计源于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但又高于客观世界,让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是不同于自然界的“这一个”。“抒感受,点染情思”环节,依然体现了宏观布局的设计。但与“设场景,烘托传神”环节不同的是,这个环节侧重从情感、情意出发,多采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对所描写景物的满腔真情和热情。
当然,若说不足,设计中有些局部环节略显变化不够,单调一些。如教师写作指导中所举的例子,均出自名家之手,为何不能举其他例子呢?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30061)
简评二
一个设计精细的片段作文指导案例
杜德林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师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教师用心规划的教学蓝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而,要想课上得好,首先要有一个精心的教学设计。佘乐老师就非常用心地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实用而又不失技巧的片段作文指导案例。
首先,可操作性强。设计是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方案,贵在实用,操作性强。当下许多设计,有的是“纸上谈兵”,真正到了课堂则用不上;有的是“花架子”,花样繁多,实用性不强;还有的是“摆设”,写的是一个样子,课堂上呈现的则是另一个样子。而佘老师的设计则不同。比如,课堂上,他提供了一个鸟巢实物,让学生们可观可感,这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再如,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他还提供了几个片段的写作案例,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中对托尔斯特面部的描写文字,朱自清《春》中关于雨的场景描写的文字,等等。这些素材既可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又会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升他们思维的品质。这种设计有具体之物,有可资借鉴的范例,使课堂有依据,有抓手,可操作性强,现场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其次,知识引入、写作指导的时机把握与方法运用恰到好处。李老师在开篇针对学生具体“病文”引出问题,并针对相应问题,逐步引入改进“病文”的相关写作知识和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做就远胜于那些开篇就大量讲授抽象的写作知识和方法的做法。这体现出他对作文教学的准确思考与研究,体现了对学情的精准把握。
再次,具有逻辑性、层级性和相对完整性。这个教案设计的是片段的作文教学案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单项写作表达能力。李老师采用由易到难的方法,一步一步向前走,走一步深化一步,优化一步。教学思路很缜密,教学指导很到位。一写,“抓住特征、联想写形”;二写,“设置场景,烘托传神”;三写,“抒发感受,点染情思”。由“形”到“景”,再到“神”,咏物抒情,写物寄意。虽然是片段作文指导,但由“外”及“内”,“形”“神”兼备,构成写作过程与思维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看似“片段”,实则结构较完整,是有机的整体。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符合作文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深入体察和感悟,长此以往,对提高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成效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