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法自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法自然;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This text is from the natural 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ing art, and it analyses the ethic view of ancient ecology, which is from a plain philosophy called “magic arts nature”. We can absorb the essence from the legacy of the classical gardens, and create the modern landscape art design that can be fi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magic arts nature;classical garden;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66-02

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滋养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全盛、成熟时期,达到了世人瞩目的艺术高度。然而,园林艺术也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遭遇着全球化的影响,古典园林在近百年来出现了断档。如何发掘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粹,使其融入当代园林景观艺术,服务于现代社会,成为当代设计师苦苦求索的命题。本文仅从古典园林的自然观这一点进行初浅的探讨。

1“道法自然”的古代造园艺术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古代各家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虽互有异同,却构成了一条互为补充、互为深化的重要思想发展线索,影响了整个古代中国的文化史、哲学史、美学史和造园史。儒家的“ 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佛家的“天上地下,云自水由”(《永平广录》卷十)等等……都是坚信人与自然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尽管包含有一些唯心神秘的色彩,但它们认为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敌对,而是能够并且应该彼此互相渗透,和谐统一的,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乃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传统,并且是同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不可分离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永续生存”是颇有启发意义的。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两千多年前就曾有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道家美学哲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甚至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图1,图2),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这是隐士们通常的做法:逃离社会、遁迹山林,因此才有了私家园林的长足发展。“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道家的“道法自然”,是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其造园境界,将造园者寄情山水、林泉高致的易趣附着于园林之中,将人的审美心理与人工建造的园林世界及自然界之间融通互摄,既讲究“人乐”,也讲究“天乐”,对待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是无为和谐,顺其自然。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敬意,世界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应该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可以说,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

2“道法自然”的当代景观设计

当然,这一哲学的方法论,必须经过转换才能在当代景观艺术设计中显示其价值。因为景观设计的所有特征虽然是人工的产物,但都是具体实在的,如何表现事物的自然品质取决于景观设计师的表达方式。景观要素如:山、水、植物尽管是自然物,但可经过人工处理体现出人为的特征;同样,人造之物如园林中的建筑小品等,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也可以成功地表现出自然的精神。

在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是主要的构景要素,对景观设计的美学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他们在特定环境的意义,而不是其数量的多少。园林设计师通过对场所的认识,在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考虑的基础上,把人工山水、建筑按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次安排其空间秩序。通过展现园林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准确地用色和用材等设计手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可以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对比当今的景观设计,我们经常在北方可以看到塑料制作的椰子树、棕榈树,以期营造热带景观的气息(图3);在北京这样一个干旱缺水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尚未完善,大量的自来水用来浇灌大片洋草坪(图4);为室内景观需要种植高大的竹林,年年更换,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百年大树不断地为道路、停车场和高楼让位……这些行为,与古代哲学思想提倡的“天人合一”格格不入,与21世纪强调的可持续、生态化、本土化相去甚远,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

当然,原封不动地照搬古典园林是不合时宜的。首先,古今园林景观的服务对象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古典园林是私有的,是为皇帝及达官贵人服务,现今社会的园林景观更多地是为公众服务,是公共场所,因此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考虑它的公众性。其二,现代人的行为着装方式、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有了很大的不同,多样性也是现代景观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如公共休闲空间的儿童设施。再者,现代园林景观的周边环境与古典园林的周边环境不同(图5)。人口的剧增和城市化发展,致使高层建筑与日俱增,城市园林包括公园、城市休闲绿地、街心花园等与周围建筑的协调,要求设计师必须考虑园林要素的尺度、空间组织关系、视角的高度变化等等……从深层意义上来说,与古典园林一脉相承的诗词、书法、绘画及木构建筑等艺术形式,都有其文化背景和生存土壤,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一体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这些艺术形式受到严厉的冲击,甚至消失。离开了文化背景和生存土壤,诗词、书法、绘画及木构建筑等艺术形式就如无源之水,无以为继,古典园林也随之失去这些可以汲取养料的艺术基础。

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观

在经历了百年对大地肆意的掠夺之后,人类已感到愈来愈严重的生存危机,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并提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声,表达了“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由衷渴慕;在反对当“自然之敌”的同时,竭力主张做“自然之子”、“自然之友”,并提出“生态工业”、“生态科技”、 “生态城市”等等倡议。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于是,“人与自然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等新的理念相继提出,相应的环境科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生态美学等学科也迅速发展起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呼唤生态的时代,而这,又与我们千年老祖宗提出的“天人合一”是何等一致!中国古典园林是最具典范的生态艺术,最能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和东方的生存智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代景观能发挥“绿色启示”的巨大作用。

古典园林中,随处可见人与自然的双向交往和谐共处,“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图6),“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联)(图7),“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既可以说是“人化的自然”,也可以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真正意义上向自然的回归。从另一个逻辑上说,既然花柳无私,山水有情,苍松翠竹是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我们有何理由不善待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这除了具有自然生态学的意义外,还具有文化生态学价值,是真正的人性回归。因此,古典园林对当今的绿色启示不仅仅体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这种绿色文化,更是引导人们通过美的意境和理趣,走向自然生态以及精神文化生态无比丰饶的理想境界,“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海德格尔说过,“这种诗意一旦发生,人便人性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才是最佳意义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回归。

4结语

“道法自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在于某种造型形式的追随,不同时期人们的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在园林中表现“自然”的内容、表现方式以及“自然”的审美标准会有所不同。“道法自然”是一个根本理念,与建筑设计中一贯提及的本土化、因地制宜、文化根基等一脉相承,只有深刻理解自然精神,理解反映着自然无常变化和世界万物相辅相成的道家哲学思想,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的景观作品来。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6.

道法自然范文第2篇

>> 论老子的“道法自然” 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美学诠释 如何准确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 从“道法自然”到“教法自然” “道法自然”――谈摄影的纪实性 从个人层面论积极心理学对老子道法自然精神的借鉴 “道法自然”:老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及现代意义 谈“低碳”教学 道法自然:从植物中体会发明之道 从“道法自然”解读庄子的教育思想 慢谈低碳园林 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启示 道法自然 也谈低碳经济与低碳建筑 从“低碳”到“负碳” 从李煜说到低碳 低碳,从家开始 从“物理低碳”到“生物低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解振华:“中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体相当”,《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10月30日。

④胡卓然:“‘碳减排’报道中的若干误区”,《新闻世界》,2010年第4期,第34页。

⑤汪玲萍,刘庆新:“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及低碳消费评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50页。

⑥王志成:“论《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第34页。

⑦邝福光:“‘低碳’挽救不了人类将可能灭亡的命运”,《钦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81页。

道法自然范文第3篇

生物动力法,对于酿酒者似乎并不陌生。勃艮第、阿尔萨斯、德国和新世界的一些著名酒庄都在利用生物动力法酿酒。这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罗曼尼·康帝、乐桦。事实上,生物动力法在二战后的法国葡萄酒界曾一度受到推崇,风行过一段时间。过去的十来年间再次在法国受到重视。如今,欧洲、美洲、澳洲或南非,开始采用生物动力法种植和酿造的酒庄日渐增多。

生物动力学农业协会的主席塞巴斯蒂安·帕森斯说:“生物动力学的本质是与自然相辅相成,而不是对抗自然,即以最小的代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这是一项用以拯救世界的策略。” 欧洲酿酒师认为,生物动力法使得葡萄园发生了变化。葡萄的成熟、果味和酸度全都变得不同。

究竟什么是生物动力法?为什么它会这般神秘?

一种世界观,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动力种植法,是1924年奥地利哲学家兼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首先提出。鲁道夫·斯坦纳发表了名为《可再生农业的精神基础》的一系列演讲,为生物动力法种植奠定了基础。他还开创了一个名为人智学的哲学流派,并试图通过这种农耕而将人智学实现。其宗旨是决不施用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和任何对人体有害的化学产品。选择农时令,运用月球和宇宙的节奏周期,来积极影响葡萄植株,提高植株的天然抗病、抗虫能力,改善土壤健康,维持葡萄园长寿。

生物动力种植法把葡萄的栽培和整个葡萄庄园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相互交错影响的生态系统,提倡生态、有机、自然、自给自足的哲学观,物质、能量和人与自然的联系在一遍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沉淀,最后产出复杂多变、浓香醇厚的葡萄酒。生物动力法,它不仅是一个神秘的农业系统,更是一种世界观,它维持生物多样性,真实地反映葡萄酒背后的风土人情,并使所酿得的葡萄酒口感更为清晰,活跃。促使整个酿酒业在性质与精神上取得健康的、可持续地发展。

天时地利人和的秘密

生物动力法葡萄种植会将植物分成地、水、气、风四种属性,并设法根据一定的理论进行种植时的平衡。在生物动力法看来,葡萄是属于“水性”的植物,就像太阳系离太阳最近的水星一样,为了让葡萄这种水性的植物结出好的果实,我们要在葡萄园里面种植一些“火性”和辛辣的植物去平衡它,比如说大蒜、姜及含有一些红色素、带刺的植物等,目的就是让葡萄按照我们希望的健康方式进行繁衍生长。比如说发芽、开花、转色、成熟的这些阶段,会给它配合对应的带有火性的植物,这样酿出的葡萄酒会更加醇厚复杂,呈现出水火相济、阴阳相合的特点。

有些秉承生物动力学原则的葡萄庄园主,他们在牛角中放进牛粪,其它的牛角则放进硅石,在冬天夏天把他们放进泥土里6个月左右。然后把牛角挖出并拿出里面的肥料和硅石,再用水稀释,并喷撒作为泥土的肥料。六个月的埋藏让牛粪失去臭味,变得很黑,像泥土一样,这种物质对葡萄的健康极其有益,酿造出来的葡萄酒也更具有矿物味道。而硅石是帮助吸收太阳能量的,让葡萄充分成熟。勃艮第、阿尔萨斯、德国和新世界的一些著名酒庄都在利用这些方法。

生物动力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是维持土壤的肥沃;另一是认可植物的生长与宇宙的节奏相互配合,伴随月亮的周期与地球的节律,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在生物动力葡萄种植园里是用来自葡萄自身产生的原材料,比如:葡萄籽、葡萄皮、葡萄叶和茎经加工后,混合发酵作为肥料。把这自然肥料再播撒到葡萄秧的根部, 来帮助葡萄生长。对葡萄根部的杂草处理,也全部用手工拔除。葡萄园的主人还会用磨成粉状的石英石喷撒葡萄,可增进叶子的光合作用和防止霉菌的生长。他们相信,在农历月初,月球的地心引力会把地面水吸向地面,种子容易发芽,根茎和叶子生长迅速;在农历月末,月亮夜间亮度和地心引力同时减弱,植物进入休息状态,适合采收、修枝或移植等农耕操作。

生态动力有“法”可依

生物动力学法,是一门结合了自然条件、占星学和尊重葡萄生命的种植艺术。自然动力法的某些方法,如配制的奇特制剂、依据占星学制定的生物种植日历,都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玛丽亚·撒恩是生物动力学方面公认的权威,她的生物动力日历出版时间已超过40年,以18种不同的语言发行。她和玛丽亚·撒恩撰写的《最佳品酒时机》一书,被生物动力法追随者奉为经典。

道法自然范文第4篇

经过了重新装修的小木屋,坐落在开普敦豪特湾的一座小山上,四周环绕着连绵不绝的山脉,可以欣赏对面的山峰和海湾的全景。这里是屋主人Anneke的心灵居所,让她可以完全释放自己的压力。

之所以称之为心灵居所,是因为Anneke的丈夫两年前离开了人世,Anneke说:“这次重新装修对我疗伤来说很重要,希望新家可以给我带来极大的安慰。”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Anneke寻求了建筑师Stephen和装饰品设计师Salome的帮助,整个过程对于Anneke来说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

Anneke渴望更加轻松、更加洁白也更加女性化的生活氛围,设计师Salome对此全力以赴地进行了设计。在保留房子原本的“丛林小屋”特征的前提下,Salome通过将视线引导向户外来优化这个特点,让房屋内部的氛围活跃起来,同时也保持极高的舒适性。

Salome为这所房子保留了很多木质元素,包括镶嵌式木质天花板,用柔和的灰色调来粉刷的镶木墙壁与用白色粉刷的木地板,使整个效果具有北欧的自然气息。

为了让起居空间更温馨,客厅、餐厅等一系列区域都用低矮的柜子隔开,这些柜子为不同功能的区域提供了一个框架,也提供了很大的储存空间,让起居空间没有之前那么拥挤,因此也更适合平静地冥想。

设计师Salome用她标志性的风格来装饰房屋内部,墙壁上挂着超大尺寸的装饰画,光滑的定制墙纸与高级触感的布料给房间房屋平添了现代的气息。

舒适而时髦的现代木屋与之前相比,俨然一个全新的家,但充满戏剧色彩的自然环境成为最大的亮点。在露台花园外面,有一个泳池,泳池边的瀑布由自然的山石组成,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这是建筑师Stephen充满感情的设计作品。Stephen将改建过程中移走的石头和植物又移了回来,呈现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感觉。

Q&A

Q:最喜欢的空间是哪个部分?

A:我最喜欢的空间是开放式的起居室和小会客厅,不论下雨还是晴天,这两个空间都能让我有种在室外生活的感觉。

Q:这个家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A:居住在豪特湾,我认为最特别的一点就是这种轻松休闲的生活气息。我的家被自然所环抱,但是山的另一侧就是热闹的城市生活氛围,靠山而居,就好像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堂。

Q:你是怎么享受这种天堂般的生活的?

A:每天傍晚坐在阳台上,享受一幅日落的“油画”,或者和朋友一起分享简单的饭菜和好酒。我最喜欢小酌一杯Campari和橙汁调成的酒,当然聚会的时候也少不了香槟酒。我的拿手好菜是烹饪小螯虾和健康的炒菜。

道法自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自然;审美;意境

老子的“天人合一”、“大象无形”、“有无相生”、“奇正相生”等理论,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哲学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子首先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所提出的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实存性的,不可将它和“绝对概念”、“绝对精神”混为一谈。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不是上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继生万物。

继而,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都应该遵循“道”。“道”具有超越一切名相概念的无限性,故道家美学以“无”为美。“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这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肯定了人为宇宙中之一大存在,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建立了宇宙大道本体论,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与道、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

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也并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在我们看来,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作为美的根源。他的自然之美的思想,体现了“道”所派生的特征,也体现了“道”的自然延伸。美的本质就是自然之美,老子以“道”作为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宣告了我国美学系统理论的诞生。老子的“道法自然”说集中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特征,当然,也毫不例外地表现出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它体现了老子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目的和审美方式,同时也体现了老子的艺术观,具有丰富深刻的美学内涵。老子的“道法自然”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表达要自然,方式为无为。“无为”之所以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关键就在于“无为”乃“自然”。

因此,自然而然的、无所用心的表达方式正能契合客体的自然天性,达到主客体的自然交融。在老子看来,自然无为乃是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最高法则。万事任其自然,摆脱人为作用,往往能成就一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原因在于这种“无为”法则要求主体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三十二章)。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受到了古代文艺理论家、艺术家的高度重视,“自然无为”的法则不但被运用于理论研究领域,而且被运用于指导创作实践。在中国古人看来,艺术家创造精彩作品的关键,在于无为而作,自然天成。比如在艺术创造的“无为”法则不是要求艺术家放弃对艺术美的追求,而是主张艺术家超越对作品成败得失的考虑,上升到艺术创造的高度自由的境界。中国古典美学表现了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观点,宗白华对此有很好的论述。他指出,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中国就很不同,中国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即是老子所说的无,也就是中国画上的空间。老子美学是其哲学的延伸,即美本于“道”,道是最高、最大、最难达到的美。而道之为性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因而近于道的美,或者说是体现道之美,也必然是与道的形式同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所以一切美都是以看不见的形式,或者是以看不清的形式存在着,若有若无的道体呈现出一种深朴含蓄之美。

“道”之美融会于江河湖海,葱翠草木,日月星辰等自然生命之中,然而“道”却柔弱无比,寂寥无形。此柔弱含蓄的自然之“道”,无时不在展现着美的本身。浑成之“道”所涵盖的世界万有不齐之物,包括美的存在,无不以自然为基础。可以见出,老庄所强调与追求的“无言之美”,其实就是一种空白的美,它和后来中国美学的“意境”所追求的以少总舵多、以小见大、意蕴含蓄等审美特征是相通的。

参 考 文 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94

[2]朱谦之.老子校释[M].中华书局,1984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处方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法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旅游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太原市系统工程开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