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泥行业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截至2008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水泥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截至2009年5月底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我国20家水泥上市公司中,有15家为地方国资委或国资委控制,有3家为个人控制,有2家为境外控制。截至2009年5月底,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有4家为地方国资委控制,1家为个人控制,1家为境外控制。
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的资产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其规模分别位于第1、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总资产排名靠前的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说明企业规模对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影响较大;盈利能力则分别位于第6、第7、第8、第10、第11和第16,总体处于中游位置。
(二)非参数统计 依据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水泥企业规模(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Size)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2)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组的Siz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2.98和23.18,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21.28和21.46,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组,两组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显示P值分别为0.001和0.002,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依据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水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考虑到ST企业收益的极度异常,做检验时将ST企业剔除)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3)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组的RO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7.82%和6.99%,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8.97%和9.02%,未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组,不过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839和0.964,差异均不显著。
依据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水泥企业上市年限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4)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组的上市年限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0.17和9.14,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9.14和9.50,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674和0.353,差异均不显著。
二、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一)内容分析法 水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及其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际控制人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的披露影响较大,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影响不显著。由境外控制人控制的华新水泥社会责任报告长达68页,内容最为丰富和详细,其中环境信息占11页,对环境表现的分析也较为详细。而其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均不超过10页,其中环境信息也最多只有2.5页,塔牌水泥和冀东水泥的环境信息则只有半页,根本不可能将企业的环境表现。
(二)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分析――与国际G3标准对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简称GRI)是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倡议组织,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并不断对其改进,成为各国环境报告改进的有效指导。GRI2006年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3版,简称G3),其中环境绩效指标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三废”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总投入等9个方面,涉及指标30项,其中核心指标17项,补充指标13项,具体见表6。
6家水泥企业的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见表7。从表7可以看出,华新水泥的环境绩效指标披露状况最好,披露得较为详细、全面的环境绩效指标有12项,其中核心指标有8项,其中主要的原材料消耗、各种废弃物、废气、废水的排放量及其综合利用数据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披露得较为详细,且有年度对比数,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其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披露不全的指标中主要未披露相对数和几年的年度比较数,未披露的指标主要是目前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监测存在困难的。总体看来,该企业的信息披露已基本能让信息使用者对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环境管理和主要措施等有个较为全面的评估。但其他企业披露的指标,尤其是核心量化指标非常少,特别是个人所有的塔牌水泥,未披露一项量化指标,企业只是泛泛而谈,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信息使用者根本无法对企业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估。
三、研究结论
总体看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20家水泥上市公司中有6家了社会责任报告,规模大的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的控制人性质、盈利能力和上市年限对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影响。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和环境绩效指标披露的情况来看,境外控股的企业表现远远强于其他企业,报告内容披露较为详细系统,环境绩效指标披露较为全面,基本能为环境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而其他企业报告内容简单,环境绩效指标披露较少,信息使用者不能依据其提供的信息决策,其中个人控制的企业表现最差,未披露任何实质量化信息。这种情况的出现和目前我国没有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定详细的标准有关,因此,为了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监管部门应制定较为详细的信息披露指引并加大对信息披露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殷格非、李伟阳:《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关键词:产能过剩 成因解释 体制性原因
一、引言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一直受到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最新的4月份PPI同比下降2%,自3月份以来一直处于通缩状态的PPI反映了中国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状况。从工信部的行业报告中可看出,我国的产能过剩行业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从传统的钢铁、水泥等行业蔓延至光伏、风能等高新技术行业。产能过剩成为制约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长期普遍的产能过剩无论对微观的企业还是宏观经济都有不利的影响。正因如此,探究产能过剩的原因,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产能过剩原因的文献众多,但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其产能过剩的原因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更多受到体制性原因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致力于探求导致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体制性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之道。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产能过剩的一般性原因,第三部分为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定体制性原因。第四部分为政策建议。
二、产能过剩的一般性原因
原因之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总需求波动。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企业管理者对未来的经营环境持有良好的预期,往往会扩大投资,一旦经济不景气,需求发生变化和需求下降,企业来不及调整生产经营规模,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原因之二:产能过剩是在位企业的一种策略行为,是阻止潜在进入企业的一种理。在位企业为了保持行业地位和超额利润,往往会扩大投资,保持较高的产能,告诉潜在进入者,该行业已经产能过剩了,进入很可能会导致亏损甚至血本无归。
原因之三:行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导致的产能过剩。每个行业和产品都存在生命周期,当一个行业或产品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时,由于新兴行业和新产品的出现,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夕阳行业的产能过剩就不可避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去分析,这种产能过剩对完善市场结构是有利的,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原因之四: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产能过剩。林毅夫(2007)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升级,企业所要投资的是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已经存在、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的产业。这个经济中的企业对哪一个产业是新的,有前景的产业很容易“英雄所见略同”,因为企业之间往往有相同的预期,在羊群效应的作用,往往会一拥而上,一起投资于某个新兴产业,导致“潮涌现象”,当企业投资完成后,“大潮”退去,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产能过剩。
三、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定体制性原因
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受市场不完全性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更大,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更为频繁,并且往往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特点。我国作为典型的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政府为缓解经济波动的影响,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引发了一轮大规模的投资热以拉动经济增长。在投资热背后是从钢铁、水泥、煤炭这些传统行业到光伏、风能这些高新技术行业普遍的产能过剩。本文认为我国的产能过剩更多是由转轨时期特定的体制性原因造成的。
原因之一:中央政府产业政策的偏差。中央政府基于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降低了行业的准入标准,引起过多资金投入该行业。当行业出现亏损时,由于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退出壁垒高,落后产能的企业仍然留在行业中,使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失效,导致行业产能过剩。
原因之二:地方政府由于绩效考核机制和任期制的存在,热衷于投资。现今中国政府绩效考核主要是看地区生产总值,这让地方政府官员有很大的冲动通过投资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引起产能过剩。
原因之三: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缺位,管理者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个人目标的实现,而且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更容易从银行得到融资,资金软约束下使其有很大的投资冲动。因此国有企业在决定产能时并不以市场为基础。
四、缓解产能过剩的政策选择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报告指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减少对地方经济的过多干预,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主体。
2、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产能过剩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由于有地方政府的兜底行为,往往不能及时推出行业,导致不能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退出机制,有利于及时淘汰落后产能。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扩大内需。我国的产能过剩内生于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用消费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周业,盛文军.转轨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解析及政策选择[J].金融研究,2007(2):183-190.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会计”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各国学者一直都在致力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1)美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上市公司在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中考虑环境问题对公司财务产生的影响,定量披露环境成本和负债,并有相应的清晰的指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或有事项会计》是指导企业进行环境事项会计处理的重要文件之一,主要包括或有环境负债和损失的处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会计标准执行委员会于1996年了“环境负债补偿责任状况报告”,确立了指导企业报告环境补偿责任和确认补偿费用工作的基本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所披露信息的质量。(2)日本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制定各种环境法律、法规7000余种。日本环境省于2001年了“环境报告书准则”,还多次完善和颁布了《环境会计指南》,提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模式以及环境保护对策效果界定的基本思路,对实务产生的影响极大。日本的环境信息披露方式以环境报告书为主,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保护成本、环保收益、环保活动等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目前,日本的环境报告书主要有环境报告、生态行动计划和地方政府的环境报告。由此可见,美国、日本等国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环境会计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准则层次,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务操作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财政部尚未针对环境保护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学术界对环境会计的探索仍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国内学者一致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两个方面。耿建新、焦若静 (2002)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和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乔世震、乔阳 (2002)认为企业应主要记载以下环境事项:经营者对环保的誓约,环保方针以及环保目标,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环境活动影响的非货币化信息,以及对环境报告的第三者意见。顾署生 (2005)认为企业应披露与环境有关的经济业务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包括能用货币表现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及难以用货币表现的企业单纯的环境活动。郑永生、胡曼军 (2006)认为现阶段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包含以下内容:环境问题给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带来的变化;环境问题给企业支出与收益带来的变化;环境问题引起的企业现金流量变化;企业的环境绩效情况;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会计政策与会计制度等。胡曲应 (2010)认为应当披露定量的环境绩效信息(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等)及货币化的环保投入、环保效益、环保在建工程、环保税收减免及环保政府补助等信息。(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主要有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刘冬荣、胡蓉(2001)认为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既可以利用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揭示环境产生的财务影响,也可以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情况。李建发、(2002)也基本认可上述两种披露方式,但提出在具体环境准则颁布之前,最好采用专门的环境报告形式。丁红燕(2005)则在以上两种披露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从我国目前各学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现状来看各有侧重,有的主要是围绕环境问题导致的财务影响进行披露,有的是针对环境绩效进行披露;有的主要是对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探讨,有的则是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界定。总的来说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披露方法和准则,因此企业难以运用,环保部门也难以对其进行监管。笔者将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披露模式着手,使披露的内容更全面更综合,披露的模式更具体更合理,旨在减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的难度。
【关键词】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垃圾发热值;处理方式
0 引言
处理城市垃圾的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和堆肥三种,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宜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堆肥法,但堆肥处理对垃圾要进行分拣、分类,且不能减量化,仍需占用大量土地;无机物含量多的垃圾适宜填埋法,但此方法,占用了大量土地,同时垃圾中有害成分对大气、土壤及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焚烧法处理垃圾。
1 焚烧处理
城市垃圾焚烧技术概述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解处理技术,即以一定量的过量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的有害有毒物质在800-1200℃的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技术。
焚烧的目的是尽可能焚毁废物,是被焚烧的物质变为无害和最大限度地减容,并尽可能减少新的污染物质产生,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对于大、中型的废物焚烧厂,能同时实现使废物减量、彻底焚毁废物中的毒性物质,以及回收利用焚烧产生的废热这三个目的。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焚烧法已被作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也在加快开发研究的速度,以推进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2 我国垃圾焚烧发电的现状
根据我国现行的政策,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主要是以机械炉排炉为主导,辅以煤-垃圾混烧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和其他技术。按照日处理1800吨二段往复式垃圾焚烧设备计算,年发电量可达1.6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4.8万吨,年减少氮氧化合排放480吨,二氧化硫排放768吨。
我国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最早投入运行始于1987年,之后随着一大批环保产业化和环保高科技产业化项目的相继启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大型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本土化,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在近5年间增长了5倍。
3 我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现状
目前我市的生活垃圾主要以卫生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填埋场规划总占地面积79.066公顷,全部工程规划分三期建设,设计日处理600吨,使用年限36年以上。如今垃圾填埋场日处理垃圾约1200吨,主体工艺为卫生填埋,垃圾堆体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收集用来发电,垃圾渗沥液采用“水质均化+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反渗透RO”组合工艺进行处理。
随着我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长,单一的填埋处理方式势必浪费更多的土地资源,而填埋处理对场地的地质条件和施工质量要求较高,并且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垃圾处理的成功经验,多种方式相结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焚烧技术的日益成熟将成为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
4 两种垃圾处理方式比较
卫生填埋:技术成熟可靠,工程规模很大,在选址上比较困难,要考虑地形、地质条件,远离市区,运输距离远;适用于无机物>6%,含水率
焚烧发电:在国外属成熟技术,目前在国内沿海发达城市逐步推广应用;可在市郊建设,运输距离较近,但近年来选址问题越来越敏感;适用于垃圾低位热值>3300kJ/kg时,不需添加辅助燃料仅残渣需作填埋处理,约为初始量的10%;要求的环保措施是:二恶英、渗沥液、残渣处理,噪声控制、恶臭防治焚烧不稳定影响发电,烟气治理不利导致大气污染
由于卫生填埋占用土地较多,臭气不容易控制,渗滤液处理难度较高,生活垃圾稳定化周期较长,生活垃圾处理可持续性较差,环境风险影响时间长。卫生填埋场填满封场后需进行长期维护,以及重新选址和占用新的土地。
目前我国发达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逐步推广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方式,焚烧后产生的灰渣固化后在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大大节约了填埋用地,降低了垃圾对土壤、地表水、环境空气的污染风险,焚烧厂产生的垃圾发酵水以及炉渣水通过管道排到污水处理厂,与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并部分回用于处理工艺,也进一步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5 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以及对焚烧处理技术的简要分析,结合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提出今后发展的几点工作建议:
(1)目前,我市立冲沟垃圾填埋场采用的是传统的卫生填埋工艺,随着垃圾量的逐年增长,填埋场的库容也将逐年减少,在今后6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面临着严峻的选择,无论是继续采用卫生填埋处理方式或是采用焚烧发电处理方式,都应尽快作前期研究、评估决策的筹备工作,做到早决策、早动工,以满足建设时间和今后城市生活垃圾合理处置的需要。
(2)根据国内发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垃圾焚烧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程度最高,其技术成熟、可行,该技术可作为我市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不但可以改变目前我市单一的垃圾处理方式,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填埋场二次污染风险,而且能够有效应对逐年快速增长的垃圾产生量,并利用焚烧发电,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
(3)我市在可用于建设垃圾填埋场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下,应统筹考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建设的方案,应有效利用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地,合理布局,建设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进而打造成为集卫生填埋场、医疗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科普教育基地为一体的新型循环经济产业园。
(4)对于焚烧和生化处理的二次废渣在规范允许和技术成熟的条件下,作为制水泥、制砖等辅料进行资源化利用,确实暂不能利用的二次废渣仍需填埋处理。
(5)为更好的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我市应逐步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宣传和相关论证,普及垃圾焚烧处理的相关知识,消除市民疑虑,主动为垃圾焚烧项目的选址和建设做好前期工作。
(6)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涉及的专业广泛,设备较多,工艺复杂,为保证垃圾焚烧项目建成后能有效运行,应加快人才储备,加强现有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素质全面、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
(7)垃圾焚烧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需求资金量大,运营成本较高,可根据我市财政支付能力状况,选择运用市场化BOT、BT的模式来建设运营。
(8)垃圾焚烧发电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所追求的重点应是垃圾处理,是环境和社会效益,而不是发电,没有优惠政策和各项补贴,垃圾发电难以产业化,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
【参考文献】
[1]中国固废网行业报告[R].
企业盈利通常是通过项目的经济效益即项目收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来实现的。项目成本管理对一个施工企业创造效益至关重要,施工单位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提高自身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而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是途径之一。
降低施工成本,着重要从人员管理、材料管理、机械管理、物质管理、现场环境管理、资金管理六个方面加强控制。
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包括项目人员管理和施工人力管理。项目人员管理要明确成本管理是全员管理。项目建立之初,在项目经理、商务经理牵头下做好商务策划形成内部成本,然后根据这个成本目标层层分解,将各个小目标分类分解到具体每个管理人员。
首先要确立项目部是成本控制中心,合同签订后由公司总部对项目部下达目标成本,项目部要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并根据项目整体进度计划编制工程成本计划,使成本控制目标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每月根据施工计划编制当月成本计划。月成本计划是对项目目标成本按月分解并实施的计划,内容要满足进行月成本分析的需要。月末要根据当月实际完成工程量对月初计划进行调整,使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对口。每月末财务部门对当月项目成本进行核算,实现当月成本考核,并形成当月成本分析报告。每月上旬都要组织召开成本分析会议,通过分析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于当月进行整改。项目实施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专业出现成本超支时,项目部要举行专题分析会,分析成本超支原因。主要从人工成本、辅材消耗、机械使用费、分包工程进度检测等方面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另一方面是施工人力成本。虽然目前建筑行业施工人员成本管理大都以劳务分包的形式转嫁到相关的劳务企业,但是还要注意在签订相关的劳务分包合同时,应认真根据图纸核算相关的工程量,依据相关的计价规则和市场行情确定施工人员数量和工日单价,将人力成本支出控制在最低。还有就是在施工前根据工期要求,合理安排好进度计划,确定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人数,做好工种之间、工序之间的衔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时紧时松,窝工、停工等问题,建筑施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大大减少成本中得人工费,而且还相应地降低其他费用。
除施工人力成本问题外,项目部内部人员也应该合理配置、加强管理。在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安排尽量少的工作人员,尽量做到不养闲人,人人都有充足的事情干,特殊岗位必须有专人负责,其他岗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实行一人多岗,比如综合部人员和后勤管理员有时就只需配置一人。项目在发展中也应注重人才培养,使一人多能多才,这样在人员配置方面就能做到精而少,从而减少项目人力成本。
材料管理
作为总承包管理,在中标后目标利润基本锁定的情况下材料费占总造价65%-70%的,因此材料节约是总承包管理的重中之重。
施工单位要想控制项目成本,必须在材料管理上狠下管理功夫,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管细管精。针对材料的采购、订购、使用、回收四个环节,逐一加强控制细化管理,这样必定会大量减少材料的使用成本。
材料的采购
为降低采购成本,大宗材料由公司统一集中采购。材料的采购必须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项目部在工程开工时应同时建立相关的招投标小组,小组成员由项目材料采购人员、成本管理人员、技术员、纪检员等组成。在各项材料招标前,材料采购部门应组织招投标小组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不能只局限于长期合作的厂家,应结合大型建材市场和外单位合作过的厂家一块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统一汇总。在汇总时还应详细注明调查价格时的条件。最后组织公开招标投标,拟邀请招标投标的厂家应包括长期合作单位和外部信誉较好的厂家。
材料的订购
在材料招投标后,进行定标或价格确定时一定要结合招标小组询价的结果进行定标,不能仅依靠投标报价的结果定标。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进行二轮议标。在满足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价格偏低且信誉较好的确定为中标单位,不能越低越好,这样避免个别厂家先低价中标,然后以次充好,最后可能因达不到要求更换厂家或调整价格,以至于变相增加了项目的材料成本。
材料的使用
、各分项工程材料加强现场使用的控制。物质消耗类材料,特别是钢筋、木材、钢管、阀件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要引起重视,严格管理、对于材料操作消耗特特大的工序,由项目经理部直接控制管理
对材料用量控制较难的可以采用材料包干的形式大包给施工劳务队,比如沙石、水泥、氧气乙炔、焊条、砂轮片等。在无法采用大包的情况下,应该跟施工劳务企业签订材料损耗量目标书,实行节约有奖、超耗则罚的制度。
优化施工图纸,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多渠道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比如电气专业新型JDG钢管能比其他钢管节约不少的材料费,而且施工也见到能减少一定的施工人力成本。还有土建的大孔轻集料砖、成品烟风道都比陶粒砖节约不少成本,而且还可以省去砂浆找平等费用。
加强材料进场的检验,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进场,避免因材料问题造成施工质量返工、修补等增加工程费用。如严格要求模板质量来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平整度及垂直度,避免事后剔凿,减少后期装修的粉刷石膏和耐水腻子用量。
机械管理
施工机械费占施工总成本的20%左右,对于施工机械的使用和管理也是成本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机械选型与数量配备科学、经济能大量减少机械施工费用。施工前应根据工程总体进度统筹安排,合理安排机械的进出场时间,使用期间也统筹考虑,避免长期停置,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属租赁机械的,租赁单价及型号要根据方案,多方询价、比价择优选择,尤其是大型机械型号不同租金不一样。科学合理的选型,不是一味地追求低价格而降低效率,延长工期,也不超标准、高配置,无形中增加租赁成本;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价格低、服务质量高的机械租赁企业,所有租赁机械要根据工期要求尽早安排退租时间。遇到冬季不施工或春节放假停工等情况时,应及早向租赁企业报停。
物质管理
这里的物质主要是指周转料(如脚手架、模板)、彩钢板、混凝土、办公用品等。一是对周转性材料,技术部要从数量、预算费用、租赁形式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模板配置、脚手架搭设等方案,针对合同工期和工程规模做好详细的使用计划,根据脚手板和模板等的周转次数确定出租赁数量和租赁时间。然后通过多方比质比价,力争将租赁或采购价格降至最低。考虑工期、综合费用以及后续工程因素,钢管和碗扣租赁,构件自购。在使用中加强管理,对使用过的脚手架、角膜等及时收整放置在材料堆放区,对于木模板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收发料制度,技术和工程部门监督现场使用情况,发现乱锯乱伐及时制止。二是对混凝土、其输送量很难核查,损耗更无法控制,所以要采用按图纸算量进行结算,增加混凝土公司的管理环节(如现场设置电子磅秤,随时抽查),能节约不少成本。
现场环境管理
认真贯彻实施绿色文明施工。建筑行业为高危行业,加强现场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能大力减少因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大保安监控管理力度,防止偷盗现场材料;现场场地规划合理,材料合理有序地堆放整齐,避免二次倒运材料增加人力成本;订立水电节约目标责任制,厉行节水节电,减少水电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