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试题

高中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试题

高中试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试题选择 选择策略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试题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对学科教学的关注不够、投入不足,存在思想怠慢、应付差事等现象。政治课教学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先学—后教—当堂巩固、讲练结合等常用的有效教学方式摒弃了。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想学,课堂不投入,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在试题选择方面,部分教师存在没有练习和讲解,或者直接使用教辅资料和网络上下载的成套试题,或者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导致教学效率和效果受到极大影响,也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试题选择的若干建议

高考成绩是衡量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考成绩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外是课堂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多数学生会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做试题上,因此试题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会起决定作用。

对于政治教师而言,由于受教学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制约,试题的选择必须有更高的标准才能保证政治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试题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

1.试题选择要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根据高考试题命题“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1]的要求,考试作为一种检验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和运用状况的手段,必须体现其鲜明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试题考查知识点有进一步细化的倾向,如2011年江苏卷第35题第二问“‘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和2012年江苏卷第35题第一问“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都进一步细化了对单个知识点的考查,这是平常教学必须重视的知识点,力争实现知识点考查的零遗漏。因此,在试题选择的过程中,任何一道试题都必须考查一定的知识点,一张试卷的选择必须兼顾不同知识点的全面考查,不同试卷的使用还要体现知识点考查的计划性、连续性,尽量避免知识的遗漏和无效的重复。

2.试题选择要具有层次性和区分度

高考实质上是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服务的选拔性考试,应对考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区分能力[2]。高中政治学科作为选修科目在高校录取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等级要求。高考试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选拔性,使试卷既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3]。在平常的练习中不能搞“一刀切”、“一风吹”,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必要设定选做题、区分难易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同时必须根据高考模式的需要强化目标范围学生的成绩管理,做到抓住重点、全面兼顾,层次教学、差异管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试题选择要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发展动态看,探究式、争辩式、开放式问题的比重有所增加,这符合“坚持能力立意为主导,在命题形式上做到以稳为主,稳中有新”[4]的高考命题原则。在江苏高考政治试卷中最后一个探究题第三问往往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试题选择和试题答案的设计必须允许争辩,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学生,更多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问题思维,而不是一味地苛求标准答案或统一思想。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试题材料的选择要具有生活性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和时事政治等,这些都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简言之,政治教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教学工作要从生活中认识和发现理论,在生活中运用和践行理论,这是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学科的重要区别。高考政治试题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试题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设置的,绝不是无中生有。对此,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试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5]。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不断更新试题的背景材料,不断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不断引导学生用思想政治的相关知识认识社会、分析社会,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政治课学习的意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思想政治课专业理论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更加理解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试题问题的设问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理论不等于日常生活,考试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重复,试题的作答要求较高的理论标准、严密的逻辑结构、规范的作答方式。所以,在考试过程中,试题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严密的、规范的,不可存在歧义、不可零散化和生活化,否则将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对此,在主观性试题中增加其客观性成分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有效的手段。如2011年江苏卷第34题第一问“将表一和表二中的A、B两处数据补充完整”和2012年江苏卷第34题第一问“计算表格中A、B的值”都设置为计算题,这对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6.试题理论思考的角度要具有新颖性

政治教学源于对学生生活实践的深层次挖掘,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时政大事是有限的,高考试题与平常练习所选择的背景材料往往是相同的,但问题设计的方式、思路等往往存在较大差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考试亦如此。对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对试题设计进行合理的“变化”和“引申”,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例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36(B)题直接从课本中引用列宁的话考查了国家学说和民主共和制的相关知识;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37探究题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文化发展是热点问题,但传统文化在2008年江苏卷35题“调整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中已经有所涉及,2013年的出题思路的确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因此,平常练习要想进一步提高实效性、增强与高考试题的相似性,就必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善于打破惯性思维,提倡创新与发展。这也“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6]的推进。

高中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联系生活;实效;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明确写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高中政治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了高中政治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高中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纠正。

1 对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能理所当然地要求当代的学生接受,更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使学生接受。所以,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自身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要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思考,解决学生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在与家庭、学校、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使他们形成健康、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享受快乐,过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高中政治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基础,是高中政治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效果的。高中政治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应体现生活性的特点。

2.1 教学内容生活化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只是可供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所以,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教学方法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3 教学过程生活化

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它的主要环节有课首导入、课中展开和课尾处理。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惟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生命成长、生态和谐地育人的过程。要使教学过程生活化,应在以下3个环节中均有所体现。

2.3.1 课前导入生活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教学在课首一环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课题意识。

在课首导入课题的常用方法有: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现法;让学生与实物见面,调动多种感官并亲自操作,从中孕育直觉感受的实物法;以小品等游戏为中介,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与生活的桥梁的游戏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唤起法;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体验的倾述法。在这里,我运用了唤起法和倾述法,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开启新课。

2.3.2 课中展开生活化。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课中展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进共长。教学的展开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郭思乐教授指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拓展的工作。感悟是孕育在学生心中的道德花蕾。”课中展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师生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要接纳和欣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堂教学成为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变成学生精神焕发、德性成长的沃土。

2.3.3 课后延伸生活化。学生高中政治的形成是现实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所以,一节课的课尾不能突然停止,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如果用标点符号形象表征的话,课尾不是句号,而应是逗号、问号或冒号。所谓“逗号”,是指在课尾一环要将课内教育有机地延续到校外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去。所谓“问号”,是指课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同时又会触发学生继续去探究新的问题。所谓“冒号”,是指在课尾要召唤和趋动学生将课中学习的收获和道德感悟拿到生活中去验证,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内驱力。如果脱离生活世界,学生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法形成。所以,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发学生自主体验,从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岳秉乾.解决高中思政教学内容与课时冲突的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1(16)

高中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生互动;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师生角色互换

从观念上彻底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思想,从根本上加强对新教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理解。切实注重在化学课堂上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向学生灌输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化学实践活动中去,并努力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也从根本上认识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师生互动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应打破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上的主人。通过教师为学生精心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教师负责指导和辅助,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备”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在实验室引导学生学习在初中学习过如何制取氧气、氢气及二氧化碳,了解在制取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化学装置。通过引导及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学生就会明白制取氧气的反应类型,即固体加固体进而得到气体;制取氢气及二氧化碳的反应类型为固体加液体得到气体。为此,教师可问学生“那制取氯气需要哪些化学装置呢?大家都知道,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氯气的反应类型为“固体加液体反应为气体”,同时所需要的仪器有石棉网、分液漏斗及酒精灯。教师可继续问“那通过上述装置所收集到的氯气是否纯净呢?还是掺杂有其他物质,若想得到纯净的氯气,该如何收集呢?”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较感兴趣,于是根据氯气反应原理、原料等,进而画出装置图。通过创设实验活动情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运用交流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师生互动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适应了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譬如,在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问“大家夏天游泳后,从泳池上岸时会感觉到非常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得出“因为在此过程中水从液态进而转变为气态,由于汽化会带走身体的一部分热量,会感觉到冷”。教师问:“那有没有学生具体解释一下为什么感觉到冷呢?”然后,在组织一轮交流、探讨,学生说“最主要原因是水在汽化过程中会吸走身体的热量,水分子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才,吸收的热量进而来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得出了正确结论。

为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要求,实现高中化学课堂的“师生互动”,应当积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适宜的学习氛围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高中试题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提高 语法 意识

一、前言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侧重对语法知识的讲解,教科书是以语法项目(grammar)进行编排,而老师则以枯燥的练习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略对学生整体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侧重功能交际型的教学法,新的教科书已以话题(topic)的形式进行编排,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灵活的操作性,其理念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对语言知识死记硬背的困扰,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但是,由于教学方法的转换(由字、词、句语法教学转变为侧重于侧重功能交际型的教学法)、教材编排的改变(由传统的按语法项目编排改为按话题编排)、高考试题的改革(由重语法转变为重语篇)和部分师生的一些错误的观点(如:以为记几个单词,套几个句型,就是侧重语言能力学习),语法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已有被淡化的趋势,许多教师, 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少提或不提语法, 学生对各种语法现象知之甚少, 有的干脆不懂语法, 在语用过程中语法错误五花八门。笔者认为,语法本身是对语言规律的总结与概括,是对功能和句型的进一步深化,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足球队员没有足球规则意识,那么即便他有再高的足球技术,也不可能是一个好的足球运动员。因此,在高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法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什么是语法意识

语法意识是语言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运用者凭着对语言职能、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对语言运用的浓厚兴趣而形成的在语言活动中一种理论自觉,是语法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

对语法的理解最初可能是无意识的模仿,到一定阶段就会转化为有意义、有目的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有其特定的内在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内在的表现形式是在语言规则框架内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而外在的形式则为运用语言规则,组织语言作出书面或口头的反应,也就是说语言的运用能力。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理解并运用语言,而理解语言组织规则是过程中最先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法意识,并不是指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法规则或用法上,而应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对新语法意识成功的体验上。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语法知识,而是学生根据教师所精心设计的语法情景作出相应的语言反应,不是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而是要更多地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敏感性和语法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得到体验,体验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教师就可以稍加点拨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这个语言点深深地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了自己的语法意识。

三、怎样培养和提高语法意识

1、借助母语语法,激活学生的语法知识

充分利用学生在汉语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形成的对语言的普遍性规则的概念,发挥已有母语语法知识资源的优势;善于对母语与英语进行比较,对比分析,求异存同,找出两种语言在一些语法现象上的相同与不同点,把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作为教学的难点,予以重视;同时,也要防止学生将汉语语法规则作不恰当的移植。例如:在讲述句子结构时,完全可以借鉴汉语中的有关句子结构的语法知识,主谓宾定状补的概念基本上和英语中的句子成分大致相同,老师所要做的只是讲清中英文中的不同之处,我们语文中所谓的“谓前状语谓后补”(即谓语前是状语成分,而谓语后是补语),但汉语的补语却相当于英语中的状语成分;而英语中的补语成分是指主语或宾语的补足语。如:“我们生活得好。”在这个句子中,“好”是作生活的补语,而翻译成英语则成为:We live well.句中well则是状语。We made him our monitor. 句中our monitor是宾语him的补足语,而译成中文则是:“我们让他做我们的班长”其中“我们班长”在“他做我们班长”这个兼语式中做“让”的宾语,这种现象又类似于我们英语中的宾语从句。

2、运用语篇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法技能

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而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语篇)中进行的。这种语言使用的环境(语篇)既包括语言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文化背景、语用、认知等方面的知识。单个的句子在不同的语篇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What a day it is! 这是个感叹句,可这个感叹句在不同的语篇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说:What a day it is! I can’t go out and only stay at home. It’s really boring! 显而易见,这里What a day it is!是指“天气有多么地糟!”;可在下面的语篇中:What a day it is! The sun is shining; the birds are singing and the flowers are blooming. It’s really a good time for outing. 这时What a day it is! 是指“天气有多么地好!”。

同样,只有进行语篇教学,才能对语篇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句中事与事或人与人的关系的分析,能使学生对复杂的句子结构、省略句和晦涩句的全面、正确理解。借助语法分析文章中,才能正确理解所阅读材料,获取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达到阅读目标的有效方法。反之,脱离句法分析的阅读往往是肤浅的,理解的偏差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例如:SEFC Book 3,Feed the world 一文中 20 个词以上的复合句共有 14 个,其中有一句“No one is sure how many people are hungry,but it’s thought that 500 m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don’t have enough to eat, that is about one in ten.”这个句子包括一个宾语从句、一个主语从句、一个并列句和一个短语。如果学生重视掌握英语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SV、SVC、SVO、SVOO、SVOC),在此基础上掌握各种复合句的结构,那么他们就可以运用语法技能,分析理解这句话,学生的理解长句、复杂句,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相应提高。

因此,语法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于单句训练,那只是语法技能的即席反应,我们还须将语法技能放在不同的语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得到体验。具体地说,即将该语法技能放在语篇中的诸多语法群中加以选择,流畅输出,得以证实。

3、创设语言情景,培育学生的语法体验

英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输出,也就是进行交流(包括口头或书面的),教师只有创设适当的语言情景(学生感兴趣的、容易表述的、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才能让学生尝试着所学的进行有效的输出,让学生体验英语学习成功的兴奋,让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敢于学习,语法学习也是一样。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语法技能,或对课文中某一情景要求学生加以描述。这时候,新学的语法技能融合到众多已学到的语法能力中去并成为其要素之一,如此循环往复,使语法知识 、技能和能力螺旋上升,达到自动化的境地。如:我们在时态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这么一个情景:小明和小华在谈论他们的好朋友小林的事,小明告诉小华,小林生病住院了,而小华不知道,但他表示课后去医院看小林。我们可以让学生组成以下一段对话:

Xiao Ming: Hi, Xiao Hua. I hear that Xiao Lin is ill in hospital.

Xiao Hua: Oh I am sorry. I didn’t know. I will see him after school.

在这段对话中,小华所说的涉及到了二种时态,一种是一般过去时(I didn’t know),是指在小明告诉小华前他不知道,所以应是过去时;而另一个时态则是一般将来时(I will see him),是指小华在放学后将要去看他,在这种情景下,我们不用be going to,因为be going to 表示“计划好的、打算好的”,而在这里,显而晚见,小华事先并没有计划好,这纯粹是一个一般将来时。

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强调通过情景操练语言点、语法点,使学生掌握在一定场合下常用的生活用语,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的语言自然,表达准确,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成功。

4、注重语言输出,内化学生的语法意识

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法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活(activate)学生的元认知(meta-cognitive),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法规则或用法上,而应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对新语法意识成功的体验上。通过日常对话,谈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话题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循循引导,积极鼓励,多加表扬,拉近师生距离,形成一种浓浓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将学生的原有知识活跃出来,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识、构成新认知结构的活力。这种有意义的语言反应,因为有该语法概念作为内核,因此可以使学生的语法意识(不是语法知识)得到体验。这种精心设计的问题越多,学生语法意识 (awarenss)的成功体验便越深刻。等到这种成功的体验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教师或优秀学生对语法规则或用法(usage)上的稍加点拨便会使这种体验升华到理性高度,深层地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法意识,并在具体的运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结束语

当然,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并非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死抠语法作为知识点,教师根本无须对语法概念纠缠不休,而作为学习者,从外部的语言输入中,分析、理解并掌握这种语言规则是第一位的,而且在初始阶段,这个过程可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然后才是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实际这个观点可以用个体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来佐证。不管是先天习得论还是相对应的后天学得论,两者都认为个体在语言环境中具有对输入语言进行分析、理解并从中发现语言规则,运用语言规则进行语言活动,最终固化为语言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语法意识。教师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有必要去反思和探索语法教学,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解决语法概念抽象难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马福康,关于当前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外语界,1998 (1)

2、黄和斌,认知式英语语法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3、邓萍萍,浅谈加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高中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效;反馈;实效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反馈,获得真实的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信息,从而对后续教学进程进行调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重视教学目标所谓的“达成”,过分强调预设,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是急于求成,实施单向灌输。再者是过于放任自流,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大而散,使课堂教学呈散乱现象,无关教学的内容充斥课堂,使课堂臃肿无效。

课程标准指出:具备准确性、针对性、制导性、激励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征的教学反馈才能对教与学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堂生成,去伪存真,达成有效反馈,实现有效生成。

一、关注反馈内容,使反馈能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大胆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充分的反馈过程,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解法,鼓励思维的多样化。在反馈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暴露。

1.全面。包括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也包括对数学知识做一次全面的了解,包括正确的认识及错误的认识。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请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生一:我用数方格的方法。

生二:我用两条边相乘的积来计算

生三: 不能用两条边相乘的积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通过教师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法,展示了不用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多样化得到了训练。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不同思维产生碰撞,也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掌握充足的信息,为生成下一个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2.及时。即通过课堂教学,第一时间让学生做出反馈,包括师生、生生间及学生自己的反馈、修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使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其次,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寻找课堂教学的真问题,什么才是学生想学的、已学的,都得从课堂教学反馈中来获得。第三,教师要根据课堂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一句老话说得好,“练在刀口上、讲在困难处”。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设置如下讨论:

(1)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形状和面积有什么变化?

(2)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你想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问题一,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成长方形之间形状与面积的变化。再引导学生认识转化后的面积关系,最后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师生的互动反馈中逐步生成对新知的认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准确。即要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个同学得到的答案是?他回答:1+1=2,2+2=4。原来,他是用分子相加的得数做分子,分母相加的得数做分母。通过他的反馈,我们知道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算理并不理解,因而产生以上的错误。

于是,我就学生的这个想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汇报,让学生倾听学生意见,抓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闪现的创造性思维及时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扫清了学生学习上的障碍。

二、采取多样的反馈形式,提高反馈效率

反馈的形式可以有:板演、辩论、表决、作业展示、情感语言表达等。不同的反馈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使反馈更具科学、合理。

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师先出示一张班级照片,板书:(3,2),说:这组数用来表示班长的位置,你能指出他在哪吗?

学生一说:“从左数第三排,再往上数第二个。”

学生二说:“从右数……”

学生三说:“从上面数……”

班长只有一个,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

让学生展开辩论最后达成一致:找位置需要一个统一标准。

通过一组数对,让学生找出班长的位置,在没有统一标准之前,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多样的,此时,引导学生辩论:班长只有一个,为什么根据这组数对,同学们会找出这么多个班长呢,而且每个同学的理由都这么充足,怎么办才好呢?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用数定位置的法则、标准,而是制造冲突,再让学生自己感受、猜想,辩论、表决。

三、鼓励多方评价,提升反馈效果

1.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反馈。

课程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做出调整,提出新的要求。

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师提出如何用一个数对就能让同学们站成笔直的一行?以座位为素材,从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到表示一列同学的位置;从一个数对表示一个人的位置,到用一个数对表示一排同学的位置。通过师生的互动,逐步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师:你会用数对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生:(3,1)……

师:如何用一个数对就能让同学们站出笔直的一行?

生:(3,1、2、3、4、5)

生:(3,1;3,2;3,3;3,4;3,5)

生:(3,1-5)

师:这样好不好?哪种表示方式最合理?你们来选选?

……

合作就需要有争辩、有补充、有冲突。有思维深度的课堂,就要不断制造冲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生生互动,把评判权交给孩子们。

把评判权交给孩子们,这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体现,老师不是课堂唯一的法官,所有的学生都有权、有必要对他人的意见作出评判。在评判的过程中,也使学生的参与度得到相应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执教教师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能同意吗?”,把评判权交给同学们,让学生自行判断、思考,最终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留心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知识点的碰撞,鼓励反驳,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评价,将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学生在生生交流反馈的过程中经历“零碎――系统”、“错误――正确”、“生活经验――数学思维”之间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