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缩写金色的鱼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935年,在途中,由于生病跟不上队伍,指导员派老班长照顾我们。
一路上,老班长细心的照顾我们,可食物快吃完了,怎么办?一天老班长在池塘边发现了鱼,他跑回来,取出缝衣针做成鱼钩来钓鱼,可鱼太少了,他给我们吃,自己却不吃。最后,我终于知道了,可老班长不让我告诉其他战士。
当里走出草原还剩二十多里的时候,老板找饥饿而牺牲了。
我擦干眼泪,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翼翼地包起来,放在一兜里,等革命胜利后,一定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子孙后代瞻仰它,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辉
五年级:452618133
子弟小学五年级一班赵卉云指导老师:李祝兰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因为全连树他岁数大,对大家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我们在路上把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就给我们做鱼汤,尽管这鱼汤们有放作料,可是我们任为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汤了。端起碗来就吃个精光,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老班长吃鱼。
有一次我问了老班长,可是老班长却说他吃了,我不相信 ,就跟着老班长,一看原来老班长吃的是一些草根和鱼骨头,这一举动,另我大吃一惊,老班长发现我知道他的秘密,还找理由隐瞒,不想让我告诉别人,并且告诉我找野菜和鱼饵的困难,我被他这一举动所感动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竟扑到在他怀里哭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我们的食物越来越少了,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差了,我们四人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了,可是老班长却奄奄一息了,他为了给我们找食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那崇高的品质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的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蔸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要让他们知道,在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一、沉浸文本,情动辞发。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反复读书,品味语言。因为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文中的人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选择其中为你所用的段落,仔细研读,点面结合,把握中心。比如《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位盲女孩安静用自己神奇的灵性拢住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但文章作者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进行练笔的一个空白点,我就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思考:每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安静会做些什么呢?她会遇到怎样的景象呢?孩子们眼中的画面是丰富生动的:“嗅花香、与小草谈心、听流水叮咚、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虫子唱歌、听蛙鸣……”学生在“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文本空白点尽情地想象着,倾吐着,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将一位热爱生命、享受自然的可爱的盲女孩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又何尝不是孩子们自己的心声呢?“我手写我心”,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去表现生活,抒写心曲,对于老师来说是何等欣慰啊!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语言得到内化,情感得到积淀,理解得到升华,这正是内化语文素养的过程体现。 “情动”必然“辞发”。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和挖掘这种情感蓄积点,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当学生的激情快要迸发时,及时指导学生把激情化为文字,将这种情感和感悟沉淀下来,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也不外乎是一次习作的好机会。
二、拓展文本,释放情趣。
(1)移情体验,有效改写。
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经常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叙述的是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浴血奋战,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文章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事例:老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小金花救侦察员失去了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读了这篇文章,学生只感觉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付出,而感觉不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的牺牲。并且,本文采用的是第二人称的写法,读来倍感亲切。随文习作可以从“移情体验”这个角度来设计:朝鲜人民早已将志愿军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在分别时刻,大娘、金花、大嫂又是怎样劝慰,怎样回忆往事的呢?请你们把自己看作是朝鲜人民也用第二人称与志愿军话别。于是,我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效果颇佳。
(2)入境感悟,有效创写。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有意地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课文最后写道:“我把这个鱼钩小心地包起来,等革命胜利以后,我要把它送到革命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我让学生化身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身份,想想该怎样向前来瞻仰的参观者讲述这个鱼钩的故事。一次练笔浓缩了复述、缩写、梗概等不同形式的训练,一举多得,让学生能紧扣中心,抓住重点,锻炼了对语言和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还要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等。
三、对话文本,书写情感。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比如《梦想的力量》一文学习之后,学生被文中一个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的坚定执着的美好童心所震撼,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我借机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梦想?你是从什么时候起产生这个梦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你为这个梦想做出过哪些努力?你打算怎样去实现心中的梦想?就这样我从孩子们的作文中看到了一大群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从电视上看到的事,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的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