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一、文言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方式
1.改变写作背景的出示时机
语文教学中最重视知人论世,文言文更甚。文言文的背景离我们很久远,所以在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知晓一点当时的背景就很有必要。事实上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一般会直接告知学生这篇文言文的相关文学常识,往往也不管学生这个时候是否需要,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作机械的告知了事。其实关于文章背景的出示应该是在学生理解有障碍的时候,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地方,这个时候如把写作背景讲出,学生就能够比较轻松地跨过理解的障碍,获得深刻的启迪。比如在《桃花源记》中,学生学完了课文,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写此文,如这个时候带领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学生会很快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个“世外桃源”故事的缘由了。
2.适时插入相关的诗文故事
有的时候,只是出示写作背景还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如果巧妙地引入所学文言文相关的故事或者诗句,学生理解就更加深刻。比如,在理解《陋室铭》一文中,“可以调素琴”是怎样表现出作者的“德馨”呢?在以前,这类的问题是不太被重视的,背诵翻译后就不再详细的理解分析了。其实,可以通过陶渊明写的诗句“但识琴中趣,何劳琴上音”中,学生对以琴传德的理解就可以更加全面,理解也更加到位。常常进行这样适当的拓展阅读,学生必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思维更加活跃,也更添学习的情趣了。
3.举办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有专家研究过,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为15分钟。那么如何在这个15分钟之外也让学生持续一定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形式多样的拓展了。比如,古诗文名句接力,文言故事表演,播放视频资料,或者改写课文等,在引导学生参与的同时,自觉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课堂才会呈现真正的活力。现在的教学不再是以前教师的一言堂,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讲授,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的容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务必贯彻“以学定教”的原则,遇到重难点时,学生的活动如何、学生的收效怎样,是衡量新教育观照下的课堂极为重要的标准。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升,从而更加轻松快乐地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4.推崇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读写用结合。文言文在实际教学中,设置有效的活动化形式,拓展到生活,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比如,结合《陋室铭》教学,可开展“发帖悟法”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铭”,参照其形式写写自己的生活。学生有话写了,也就理解了“铭”的写作形式。再如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后,可让学生也来填词一首。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与所学的文言文进行相关写作,既可以透彻理解全文的旨意,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文言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案例分析
1.对题目主旨拓展阅读教学
根据题目中提到的“劝学”,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名人的学习故事或者劝学故事。比如在《赵普》一文中,题目和中心旨意都与《孙权劝学》有相似的地方,学生在读完《赵普》后,对赵普听从赵太祖“常劝以读书”及赵普“晚年手不释卷”的细节描写后对古人求学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还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孙权”,联系到三国的文言故事,拓展教学的思路。
2.对人物命运拓展阅读教学
孙权劝学,采用了“苦口婆心”的劝说方式,有没有其他的劝说方式呢?比如直截了当的、干净利索的“吕蒙教学”,我们对此进行探究,有没有劝说失败的,且没有达成效果的。这样的拓展和文章人物命运相似或者相反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明白一件事情结果会是多样的,思维进而拓宽。
3.对作者拓展阅读教学
作为一般动词的“为”字,在文言文中最活跃,是一个随意性很强的“万能”动词,几乎能代替所有的动词,翻译时确实有难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例子:
1.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
译文:公输盘(已经)为我制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译文:就写四句诗,并且题写上自己的名字。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核舟记》)
译文:能够用一寸长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木石。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译文:修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来祭天地。
5.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隆中对》)
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6.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译文: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
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也邪!
(《孙权劝学》)
译文: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译文: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10.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译文: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叫做张楚。
11.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
译文:墨子解下腰带当作城,用小木片当作守备的武器。
1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译文:(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
13.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译文: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14.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隆中对》)
译文: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小变成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谋划的(得当)。
15.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译文:用酿泉的水来酿造酒。泉水香,酒水清。
16.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王私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上盆缶(给秦王),来互相娱乐。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作为普通动词的“为”字,虽然灵活多变,不过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例子中的“为”字。在句子中都充当谓语,都和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关,其前面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其后面也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其基本意义都是“做”,它的多种意义都是由“做”这一意义派生出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作为普通动词的“为”字时,便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将它翻译成和现代汉语相应的某个动词就行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因受到古代汉语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的“做”字也灵活多变,与其相对应的动词繁多,我们在选用时要慎重考虑。只有到万不得已、实在没有恰当动词可选的情况下,才考虑用“做”字来代替。
“为”字在文言文中除了用作一般动词外,还用作判断动词,在判断句中作谓语,可翻译成“是”字。例如: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舟记》)
译文:中间高起而宽敞处是船舱。
2.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译文:船头坐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坡。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山市》)
译文:没多久,看见宫殿几十所,碧绿的瓦,翘起的屋檐,才明白是山市。
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入情扩充
扩充就是保持原古诗文句子的情境下,在原句上添加相关的内容。这种做法一方面既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文内容,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炼词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示例1:(你相信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只是太可惜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你信服吗?)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选自《马说》)示例2:(长江)渡远荆门外,(大江)来从楚国游。(起伏)山随平野尽,(滚滚)江入大荒流。(江面)月下飞天镜,(天空)云生结海楼。(诗人)仍怜故乡水,(乡水)万里送行舟。(选自李白《渡荆门送别》)学生添加的内容不但符合文意,而且丰富了诗文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添了学习乐趣。
拓展名篇
学生如能尽情品味课外典范,能断句,能读懂,就能不断积累古诗文语感,扩大古诗文阅读范围,并加深对原文内容、内涵的理解。如学习《醉翁亭记》后,我引导学生阅读其姊妹篇《丰乐亭记》。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不难明白这两篇散文以其丰富的意蕴昭示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表层抒写作者的山林之乐,次层抒写作者与民同乐,并自我肯定在滁州建立的政绩,深层则表现出作者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遭际,体现出一种积极有为、乐观旷达的精神。从两文中透露出的是作者政治上和创作上不凡的识见,更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巧用歌曲
不少流行歌曲直接利用古诗文作为歌词,巧用歌曲学古诗文,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边听边唱,在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词的内容,在深情的歌声中体验到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此教学形式走出了古诗文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樊篱,能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演课本剧
学习《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分愚公和智叟两个角色演示朗读,在表演过程中,既让学生熟悉巩固课文知识内容,感受到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诗文的快乐。再如学习司马光《孙权劝学》时,可先让学生想象出鲁肃与阿蒙议论的具体内容,然后分孙权、鲁肃、阿蒙三个角色表演课本话剧,生动再现文本内容。
故事激趣
进行《愚公移山》教学时,我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的强烈欲望,让学生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学习《出师表》时,可用“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导入,学生就不难明白作者当年为什么出师前要写此表给昏君。在讲解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时,可分别讲“三顾草庐”“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注重研讨
我发现不少学生手头上都有古诗文方面的参考资料,于是,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以学生研讨的方式进行古诗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让学生利用古诗文参考资料预习课文,然后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小组内不参阅资料的情况下,逐句或逐段轮流研读课文,本组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资料,发现主讲人讲错之处就给予及时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在本组内共同讨论解答,本组内仍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再请老师解答。以这种研讨方式教学古诗文,让学生从“主听”变为“主讲”,从“主抄”变为“主学”,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学好文言文,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无异于得到一把打开古典文学大门的钥匙。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闪耀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感悟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为学生今后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一些学生因为文言文基础薄弱,一看到文言文就担心害怕,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影响了经典文化的吸纳和传承,制约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和丰富。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提高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兴趣。
一、保持乐观态度,培养自信心
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发现,只有学生具备了强烈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原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多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不明确。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学习古奥艰涩的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很难懂,没有树立起“我要学”的思想。这导致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厚,甚至不愿学而干脆放弃学习文言文。这种厌烦心理导致很多学生在做文言文阅读时,没有认真翻译内容,随意写答案,有的直接放弃了答题。兴趣又是学习动机的出发点,所以我们要努力扩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环境,接触真实自然的古代语言。比如阅读古代经典作品,尝试创作文言文等。另外,学生还应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习俗,激发融入型动机,接受古典优秀文化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最重要的,学生还要强化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从教师、学习成绩和周围人那里获得,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暗示有意识地强化。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实施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也有心理学家指出:人最本质的精神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有人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以说,学生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教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文言文翻译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大胆猜测某些词句的意思,当学生运用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去猜测并成功时,他们不仅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还增强了翻译文言文的信心。比如在学习课文《咏雪》时,学生朗读完课文后,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一家在一起很高兴地谈论雪像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并翻译每句话的内容,学生基本上都能翻译对,个别有错的我们再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文言文的翻译内容,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有一点要注意,教师预设的文言文的学习任务要有挑战性,以激发学生达到目的的强烈愿望,但同时需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有意识地选取了《荀巨伯探病》《师旷问学》《嗟来之食》《张孝基仁爱》等稍难一点的课外文言文篇目,学习任务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太简单又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坦然面对错误,增强自信心
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是复杂而漫长的学习活动,读不懂、不理解、出现各种错误是正常现象。然而,过多的错误却常常会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忧心忡忡,自信心动摇,甚至于放弃文言文翻译。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保护并鼓励学生哪怕很微小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影响初中文言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过分热心,过于认真地发现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所犯的错误,我们会无意识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天赋,他们开始变得谨慎、小心,越来越少地参加文言文的翻译实践活动,以免频频出错、频频被纠正。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积极性,也为了增强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信心,不让他们有焦虑情绪,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让学生坦然地犯错,又要使学生在错误中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张孝基仁爱》时,有个学生把“富人病且死”翻译成“富人生病并且死了”,因为文中确实是说富人死了,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样的翻译是对的,于是我就提醒他看紧接在后面的那句“尽以家财付孝基”,让他把这句翻译好之后,我就问他,富人死了还能把财产托付给孝基吗?大家都笑了,马上说富人没有死,那么“病且死”应该怎么翻译呢?学生马上答出“生病快要死了”,然后,我让他们去查“且”的解释,了解了它还有一种解释是:将要。通过这样一点拨,学生在一思一查之间掌握了“且”的意思。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就能翻译好文言文,增强了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文言文翻译中字字落实的重要性。
三、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乐趣,才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如在学习《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我让每个小组选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先划出他们各自要读的句子,然后翻译好,并揣摩好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每句话不仅要符合当时的语境,还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学生们都积极性很高,小组里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并积极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轮流上讲台表演,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评价,在精彩的表演和积极的评价交流中,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完成了课文的翻译,同时还深刻地分析了孙权、吕蒙、鲁肃这三个人物形象。在学习课外文言文《黔之驴》时,首先我让学生把文章大致翻译一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章改成剧本,每小组选出两人,一人扮演驴,一人扮演虎,进行即兴表演。全体同学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准确地完成了这篇课外文言文的翻译,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这篇课外文言文后面的练习的正确率非常高。
积极的文言文学习态度会促进文言文学习的进步,这种进步会加强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导致学习失败,学习失败又会导致更消极的学习态度,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在积极向上的心态中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才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资料:
1.朱永新《教育心理学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