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量经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培养模式,功能定位,价值管理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其核心内容就是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导向原则。通过改进招生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等措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调整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许多方面。因此,一方面需要逐步渐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指导。
数量经济学(Quantitative Economics)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1978年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因教授为首的美国经济学家七人代表团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在颐和园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继此,1979年3月30日中国数量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数量经济学也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它包括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传统计量经济学、优化理论、投入产出、技术经济学等所有涉及数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国内的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国外目前已逐渐认同了国内这一专业的提法,一般理解为广义的计量经济学。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某个方向或领域的专才(高级专门人才)、而非通才,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最为擅长的方向上对社会有所贡献。由于人和人才标准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人才类型及其培养无法一概而论,只能是基于主要特征进行的类别归属划分和培养目标界定。【1】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改革目标,应用系统科学的一般概念和高教管理的价值原理,就财经院校高级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实现机制,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递次探讨。
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特点、现状和趋势分析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业性、前沿性和研究性。【2】其中,专业的划分主要与学科有关。无论是由单一学科支撑的专业还是由若干相近学科支撑的专业,围绕这些学科特有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相应技能组织系统的教学与研究,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相对稳定的内容。
数量经济学在本世纪伊始便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发展局面。目前,国内的数量经济学整体水平正处于快速提高的过程当中。重要原因是多数经济学家对于数量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促进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国际上数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比较灵活、研究和教学相当规范、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结合紧密,数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起到了对经济学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
数量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数学在所有科学中的地位,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从而为其他经济学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数量经济学又是经济学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其学科的发展定位就是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服务。数量经济学虽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应用中,完善经济计划、管理、预测和决策,是发展这门学科的宗旨。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数量经济学与数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数学为数量经济学提供数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数量经济学向数学提出如何适应经济问题特殊需要的课题,给数学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社会经济统计学用统计方法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用模型方法对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除其他核算(如计划会计、业务等)外,统计资料是数量经济学的基本资料来源,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为条件,同时又不断促进统计指标统计分类、统计方法,以至统计理论的改进、革新和发展;系统科学给数量经济学提供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系统分析方法,而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又丰富了系统科学的内容,为系统科学的发展扩大了基础。此外,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在内容上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但两者研究的范围和侧重面不同。后者只研究生产力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前者还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后者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微观问题,前者是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问题的研究。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8)的排名,目前国内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及其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级的综合类、财经类和理工类等三类高等院校。其中,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尤其是研究生人才教育的领先机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应用和重方法、轻能力等问题。另据调查,我国目前以金融领域为代表的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也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3】。具体地,主要体现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
(1)各层次人才间的差异性还不明显,培养规格还需明确界定。
(2)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相对薄弱。
(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还不尽合理。
(4)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重视不够。
第二、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不合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较大。同时,学生对其评价也最低,给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答案的比重最高。
(2)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的相互衔接和递进不明显,简单重复的较多。且在教学内容、深浅程度方面与本科体现不出差异,导致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尤为突出,也为进一步接受博士生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机结合,缺乏实践环节。
(4)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1)近60%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果一般。
(2)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应试教育模式也很难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1)授课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但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教学管理水平差,教学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师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2)由于新引进的教师较多,良好的梯队尚未有效形成。
(3)教学内容的更新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创造国内外实务和理论交流的机会和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当务之急。
与综合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功能定位不同,财经院校多是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院校,其培养主要目标是高级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从上述关于数量经济学学科内容和性质的介绍表明,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关键难点就是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造诣。其中,从普遍意义上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素。总之,积极推进数量经济学在内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改革,必须基于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
二、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理论
按照高等教育学的一般规律,研究生培养也同样是分层次和类型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上述基本特点中,专业性是随着学科在特定方向上的拓宽和应用,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的。而前沿性则是相对于基础而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至于研究型,因专业前沿属试探研究性领域,仅仅靠知识的传授和吸纳显然无法进入,必须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才能有所作为。因而,以各种方式参加生产新知识的科研过程,是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其社会科学学科的一般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的核心,而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志。【4】
综合分析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现有的一般和典型的培养模式,针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下我们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内涵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地,对于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在完成必要的基本理论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经验概括为理论的能力的培养模式。
事实上,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念,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规范,就是培养功能的目标定位。这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而教育的社会效用的高低,则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在现有的功能系统简单静态分析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阶段性动态功能强度分析。综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实现机制问题的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5】【6】,我们提出了如下的价值工程功能定位系统理论。其中,采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图示方法概括性表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定位系统动态性和能动性理论见图1、图2和图3。
总之,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前提,应是其培养功能定位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而其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基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内在属性的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三、结论
本文针对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讨论,依其自身逻辑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系统性观点:
第一、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第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的两个核心要素。
上述结论,也可以作为关于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的一般性借鉴和具体化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8
3、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毛洪涛,《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10期
4、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8
5、赵耀文,价值工程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基于高校财经类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研究,《价值工程》,2008,№.4
1.需求函数。在商品市场中,商品的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的主要因素,即需求量可看成是价格的函数:Q=f(p),Q表示需求量,p表示价格,称为需求函数。需求函数都是递减函数,即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
2.总收益函数。某商品的价格为p,相应的需求量为Q,则出售该商品的总收益为Qp,又需求函数,其反函数,商品的总收益可看成是其需求量Q(或价格p)的函数:或称为总收益函数。
3.供给函数。在考察的时间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成本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可把某种商品的供给量Q看成是其价格p的函数:称为供给函数。
二、边际与弹性
1.边际收益。设某种商品的总收益可以为需求量Q的函数,即,平均收益RA就是单位需求量的收益,于是有,可见,需求函数也可以称为平均收益函数,就是说价格P可以看成是从需求量Q获得的平均收益。
边际收益就是总收益对Q的导数,即
2.边际成本。成本是指生产某总产品时消耗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所有费用,而总成本则是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求成本总额,它是由固定成本(即在一定限度内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费用)和可变成本(即随产量变动而变化的费用)两部分组成。
设某种产品的产量为Q,于是我们可以把总成本看成是产量Q的产量的函数,即,最简单的成本函数有这样几种形式:
(1),其中c为固定成本;pn(Q)为可变成本,它是Q的一个n次多项式。特别当n=1时,即这时总成本为线形函数,其中a表示增加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单位成本;
(2)
(3)这里的a,b,c,d均为正常数。
由平均定义可知,平均成本KA,就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即
根据边际的定义,边际成本KM可以用总成本KT对Q的导数来表示,即
例如,当总成本为时,平均成本为而边际成本为。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边际实际上刻画了一个经济的变量y对另一个经济变量x的绝对变化率。在实际过程中讨论对x变动的敏感程度时,往往离不开计量单位(即量纲),这样就很难比较使用不同的量纲时y对x的敏感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不依赖与任何单位的计量法,这就是弹性。在经济分析中,弹性表示一个经济y对另一个经济变量x微小的百分比变动所作的反应。严格地讲,就是当自变量x的变动趋向零时,x的微小变化的相对变化率去除由它引起的因变量y的相对变化率所得到的比值的极限。在数学上,函数的弹性可以用导数与平均函数的比值来表示,即,可见,在经济弹性又可以理解为边际函数与平均函数之比。
设需求函数为,则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为
例如,当时,有而当时,有
这里,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为-bp,说明了价格增加1%时,需求量减少bp%。
对于一般的可导函数,则表示当自变量x变化1%时,函数f(x)变化的百分数。例如,当f(x)=c时,由f’(x)=c,得到=0即常数函数的弹性为零。
三、总量函数
在经济分析中,与边际概念相应的是总量函数的概念,例如,边际成本与总成本,边际收益与总收益,边际产出与总产出等。
设边际函数(即总量函数的变化)为f(x),求在区间[a,b]上的总量F。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元积分学中的微分法来解决;
分割区间[a,b],设其中任一小区间[x,x+dx]上的总量为,由于的线性主要部分
故有这就是说,总量边际函数从a到b的定积分。
例如,某种商品的边际收益为RM(Q),则销售N个单位时的总收益RT可以表示为
又如,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为KM(Q),则从产量a到b的总成本KT可以表示为
四、应用举例
例1 生产某种产品的总成本函数KT(单位:元)是其产量Q(单位:t)的函数。试讨论
(1)当产量Q=100t时,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各是多少?
(2)当产量Q为多少时,平均成本最小?最小平均成本是多少?
解 设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卡KA(Q)和KM(Q),则于是,有
(1)(元)(元)(元)
(2)由,解得Q=200,且,即当Q=200t时,平均成本最小,最小值为(元)
例2 设某种产品需求量Q是价格p的函数:求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
解 由
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例3 设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60万元,每周生产Q台时,边际成本为KM(Q)=0.6Q-2(万元)。设该产品的每台销售价格为10万元,试讨论每周生产多少台时所获得的总利润最大。
解设总成本,总收益和总利润分别为和,则有其中总成本KT(Q)可由边际成本KM(Q)通过不定积分求出;
考虑到Q=0时,企业仍需支付固定成本60万元,故KT(Q)=60,代入上式得到C=60,于是
而总收益RT=10Q,因此总利润为
【关键词】 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依赖,空间异质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处理地理单元( 或由网络连接的个体) 之间空间相互作用效应的学科,它着力解决空间依赖与空间异质两大主题。空间依赖是某一空间单元与其他空间单元的功能性关系,是空间过程与空间( 行政区) 边界不一致的结果。空间异质是空间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它在模型中体现为异方差、因空间变化的系数等。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空间计量逐渐从边缘发展成为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流,被广泛运用至各个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社会学、犯罪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最近研究尤其关注经济学领域,涉及的内容包括空间溢出、城市发展和组群经济、贸易和经济增长等。
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涵义其发展过程,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
1979年,Paelinck和Klaassen出版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Paelinck和Klaassen全面论述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基本模型,从而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空间计量经济学起源有两个。一个是可以追溯到地理学的定量革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Berry和Marble(1968)《空间分析》,并且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经典的论文。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定量的地理学家开始研究空间模型的估计问题。第二个起源源于区域科学和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工作,他们把空间效应纳入到模型中。
萌芽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莫兰指数(Moran's I)检验方法为主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估计、模型的识别以及模型的识别检验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学者关注模型的识别和模型设定的检验,这一时期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设定检验的方法,比如Anselin(1984,1986)提出的非嵌套假设检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空间计量时空模型的初步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时空模型设定方面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空间似无关回归模型方面的研究。
2、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这一时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逐步正规化、严格化,尤其对模型估计量渐进性质的证明方面。这一阶段利用各种检验和估计方法对有限样本性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的模拟实验方法也为有限样本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这一阶段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模型的设定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模型设定形式,如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面的进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在计算速度上的技术改进,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他估计方法的应用,如贝叶斯方法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的应用、蒙特卡罗模型(MCMC)和吉布斯抽样在模型中的应用。在空间检验方法的研究方面新进展包括:考虑空间相关性与异方差同时存在情况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稳健形式的LM检验统计量,针对不同模型的莫兰指数统计检验方法的扩展等。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各种统计、计量软件应运而生,已有的统计计量、软件都相继增加了对空间统计的软件包。
进入21世纪后,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主流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认可。这一时期,空间计量经济学不仅应用于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领域,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劳动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等传统领域。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进一步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也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入了成熟期,其标志是为了检验和诊断空间计量模型的各种误设情况进行的LM检验有了突出的进展。空间经济预测研究一直是空间计量研究较弱的领域,21世纪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代表性的研究是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预测研究。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迅速,在应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普遍地认可。这一时期,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杂志开始刊登关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主流计量经济学教材增加了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专门介绍的章节。空间计量经济学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趋势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空间计量经济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之处是空间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一,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空间经济学处理空间效应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空间权重矩阵来描述。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几乎都是基于作者的主观判断,且没有一种固定的评判标准。因此,如何较为准确地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检验空间权重矩阵的有效性是空间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二,非线性模型和限制因变量模型的空间效应设定。目前的文献大多关注了线性模型的空间效应问题,而较少涉及非线性模型或限制因变量模型。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学者们更多地考虑除线性以外的模型空间效应问题。
关键词:劳动效用;乞讨效用;数量均衡;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正文
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更多的乞讨“契机”,然而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却为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第一,越来越多的流浪乞讨者涌入城市,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交通甚至社会安定;第二,因“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入超出个人劳动收入”而进行乞讨的居民的机会成本为其所占有的劳动要素的收入,即流浪乞讨造成了劳动资源的浪费;第三,城市居民的“随手施舍”其实质是对社会收入的不合理的重新配置,降低了居民的生产积极性,滋生了其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因此有效地控制流乞数量是解决流乞问题的新方向。已有的学者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的焦点定在救助制度上,并通过一定的调研,提出了对救助制度的看法,然而效果甚微。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流浪乞讨现象进行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学角度的不足。
为了对流乞的数量进行定性的分析,我们建立了以下模型。
研究中假定
1.社会最初只有两个地区,一个是农村A区,另一个是城市B区;
2.两区都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但两区居民都可以维系自己正常的生活状况,且B区较A区富裕;
3.两地区的人口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4.当农村A区某户居民因家庭因素或自然灾害等突发事故,该区居民a成为第一个流浪乞讨人员。
事实证明,流浪乞讨人员是从欠发达地区趋向于发达地区流动的,因此农村A区的贫困居民a前往城市B区以乞讨维系生活。
在B区居民的主观因素下,B区居民将对a以资金的方式进行变相资助,积少成多,a在B区乞讨的收入逐渐增多,甚至其温饱水平超出了其原本的水平。a在城市的生活情况将导致更多的农村居民,以乞讨的方式进入城市B区,以便获得更高的收入。
假定城市B区居民的收入YB,城市B区的流乞数量Q,流乞收入Yb,A区居民的个人收入Ya。A区劳动收入的效用为Ua,乞讨收入的效用为Ub。(这里的收入效用是以消费效用引申来的,指居民通过某种行为获得的收入为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大小)
对于A区居民,Ua,Ub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流乞的数量。
Ua>Ub,说明劳动收入带来的效用(劳动效用)高于乞讨收入带来的效用(乞讨效用),流乞数量不会增多;
Ua
Ua=Ub,说明劳动收入带来的效用(劳动效用)等效于乞讨收入带来的效用(乞讨效用),流乞数量的变动不确定;
根据经济学内容,Ua,Ub分别是劳动收入和乞讨收入的函数,即
Ua=f(Ya) Ub=f(Yb)
乞讨收入Yb与流乞的数量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有关,流乞的数量越多,城市居民的收入越高,乞讨收入越多;流乞的数量Q与Ua,Ub有关,Ua
Yb =f(YB,Q)
Q =f(Ua,Ub)
综上,流乞的数量会随着流乞的乞讨收入的提高而增多,增多的流乞人数是个人劳动收入带来的劳动效用低于乞讨效用的群体的加入引起的。
二、结论
正是由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与劳动效用和乞讨效用相对大小的关系,使得某一地区流浪乞讨者的数量处于动态的均衡之中。由此看来,控制流乞数量在于对劳动效用和乞讨效用的相对大小的控制,而效用大小主要取决于收入,所以控制流乞数量的根本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即提高底层居民收入水平,保障中高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稳定,最终使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当有多个农村A区和城市B区时,结论依然成立。即控制流乞数量的根本不在于如何救助流乞,而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因此低保的完善对国家控制流乞数量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救助站的建立对国家控制流乞数量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板书;作用;构件;类型;要求
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在黑板上写字,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尽管其他一些现代化教学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板书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板书,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为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应精心设计板书。
一、课堂板书的作用
(一)直观形象增强记忆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够把教师所讲内容的纲目清楚地陈列出来,直观形象地展示教材的精华。可以激活学生听觉、视觉,促进信息交流。学生可以把教师在授课中运用板书归纳总结出来的要点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准确。这样,学生边听边记,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同时调动,互相协调,既可纲举目张、举一反三,还可增进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加深记忆。如果板书不讲究,乱写乱擦,模糊不清。学生看起来不顺眼,自然无法看清楚教师授课的要点。
(二)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精心设计的板书,是符号、图画、线条和文字等在黑板上的有机组合,可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注意力,甚至产生美感,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板书,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认知教师在黑板上陈列的内容纲目,甚至可以依样画葫芦,学会教师传授的方法、技能与技巧。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通知的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现以通知的板书设计为例,论证板书设计的作用。中职一年级学生对于内容复杂的通知的写作较难掌握。但对于一般事务性的通知,必须学会。结合课文内容及例子,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板书,让他们依葫芦画瓢,只要认真听课的学生,都可完成写作通知的作业,因为这样的板书,是学以致用的桥梁。
(三)体现思路揭示重点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好的板书,能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和教学经历的程序,具有吸引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利用板书,可优化理解教学内容,掌握重点难点,可达到教材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的三边共振。尤为基础差、反应慢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程,听不懂相关用语之时可起帮助作用。例如:在讲授《药》时,板书设计如下:
作为小说阅读欣赏课,把几十页课文内容高度概括,简明扼要地板书,全文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清清楚楚,学生一览无余,容易把握,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等,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容易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课堂板书的构件
(一)用笔
目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用笔还是石膏粉笔。粉笔短小、易断,应尽量抓住根部,书写才写自然流畅。同时,教师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视觉上感到生动活泼,产生学习兴趣。
(二)写字
首先应正确书写,包括不写错别字,不用不规范字。其次要大小适宜,字太大会影响黑板的利用率,字太小看不清,字体大小应以教室后排学生能看清为标准。再者要书写工整,以楷书为好,个别行书还可,如若潦草模糊,导致学生看不懂。最后是均匀平行,结构明了,字体均匀,行距平行。为做到写字清晰,教师在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的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互相学习,掌握课堂板书中的书写技巧。
(三)形式
板书常用的形式有:1、文字,包括汉字、外文、阿拉伯数字等;2、符号,包括各学科专用符号及平时常用符号,如实线——、虚线……、箭头、大小于号><、三角、圆圈、方框等;3、图画;4、表格。
(四)板书布局
黑板板面有限,板书布局应力求紧凑、完整、大方。
1、中心板。中心为主板,不随便擦,两侧留少许,供辅助用,可随写随擦。
2、两分板。整个黑板一分为二,左为主板,右为副板。
3、三分板。左为主板,列大提纲,课内不擦;中为副板,写相应的小标题,讲究一大点小结后擦去再讲第二大点;右为机动,供绘图或补充说明,可随讲随擦。
4、四分板或五分板。将讲课大提纲横向列一、二、三、四标号,再依大提纲纵向向下写小标题或相关要点,力求简洁,一课一板,基本不擦。还有,板书可作虚实结合安排。“实”是把教材内容如实准确板书,一目了然。“虚”是在板书时有意留有空缺,让学生理解后补充完整。
三、课堂板书的类型
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教师应遵循为内容服务的原则,科学设计板书类型,因文制宜,因课制宜,因人制宜。
(一)综合式板书
通过文字、图画、表格、符号等的综合运用,各类板书形式的随机摘取,全面系统地传递教学信息。适用于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的课堂教学。
(二)线索式板书
根据教材提供的线索,配以箭头、线段和简练文字,表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或层进、或因果等变化顺序。此法有如项链,一个个材料如一颗颗珠子,始终有一根线索牵连住。
(三)词语式板书
通过最能体现课文内容的关键词组合,表示事物结构的顺序过程。如议论文的“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记叙一天的“早上”、“中午”、“下午”,说明位置时用的“上面”、“下面”、“中间”等。
(四)表格式板书
预先设计好表格,将分散于课文内外的需要进行异同比较的相关知识,讲课时填入表格内,便于归类总结。
(五)提纲式板书
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讲解程序,以纲目形式展示数学要点,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有如大树主干,整体一目了然。此法能揭示出知识内容的结构和条理性,使教学内容脉胳清晰,为教师最常用。
四、课堂板书的要求
由于教师面对的专业、学科、教材、课型、班级学生的诸多不同,课堂板书设计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设计课堂板书。为达到书之有度、书之有效的目标,教师应按照下列几点要求精心设计板书:
(一)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
突出重点是课堂板书应遵循的原则。突出重点,在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1]。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认真精读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板书内容与板书步骤,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教师如果未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对板书内容未作精心安排,课堂板书就会出现重点不突出的现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地设计板书,力求达到引导学生了解全文、抓住要领的目的。学生有了理解、回忆的线索,可增强思维的积极性、持久性。
(二)要简练概括,切忌繁杂啰嗦
板书的内容要力求简练、概括,既要展现出每课时教学内容的重要原理、概念、公式、法则、结论等,又要避免繁杂啰嗦[2]。通过简要、概括的课堂板书,使学生明确应牢固掌握的重要内容。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精心准备。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的同时,动脑筋思考、设计好板书内容、框架。这样,学生就方便作笔记,加深理解,留下印象。例如,在讲授《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中如何组合案卷的第五步时,板书设计如下:
该课文内容有5页,内容繁杂难记。在讲课中抓住重点,化繁为简,并有实物作样本,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理性知识和感性认识同时得到强化,最终能达到掌握教学目的。
(三)要条理清晰,切忌内容逻辑混乱
层次分明是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板书内容层次分明,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板书内容层次不清,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板书目的[3]。要做到课堂板书层次分明、板书内容必须在事前计划好,要条理清晰,井然有序,还包括规范使用序号词: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总之,课堂板书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在备课或授课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课堂板书的要求,灵活运用课堂板书的技巧,精心设计课堂板书,促进学生增强学习尤其是做好课堂笔记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做好课堂笔记的基础上进行课后复习,以巩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文阶.学习时报[m].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