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国王的演讲》;意向性;意志;焦虑
“什么是获得自由的标志?”尼采认为:“不再自我羞愧。”[1]那么使人解除羞耻心就是最具人性的。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罗格医生就是让艾伯特王子解除羞耻心而获得演讲自由的人。问题是:医生如何同国王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平等的关系,如何让他自己能正视、摆脱过去的阴影?并用行动和意志去解决口吃疑难?这一切,都涉及意向性问题。
一、意向性的含义
意向性是个复杂而含混的概念。首先,它是一种意义结构。“一种给经验以意义的结构。它不能等同于各种意向,而是隐藏在各种意向之下的一个层面。它是人之所以具有种种意向的能力。”[2]265其次,它使得我们的认识与我们对现实的塑造不可分割。“是我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性的想象性参与,这种想象性参与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塑造和改变自己,塑造和改变生活的能力。”[2]266另外,它是人的意识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愿望与意志问题的关键”[2]266。
影片展现了艾伯特王子在罗格医生疏导下,通过适合于他的物理、心理的演讲训练逐渐克服心理障碍,矫正了口吃。实质阐释了意向性与知觉、肉体、意志间的多重关系,即一个人如何在意向性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并只有在行动中去克服自我阴影和焦虑,才能走向自我实现、整合和成熟。
二、知觉与意向性
“我不能”三个字曾占据艾伯特王子的整个心灵。他在没遇到罗格医生前一直认为:“没人能治好我。”就是在他刚当上国王面临演讲任务时,仍害怕得哭泣:“我不属于这里,我不是国王。”事实上,他在思考、自言自语、唱歌、骂人、发怒等时刻并不太结巴,可他根本就无视这些。
有一细节最能说明:最初罗格医生要艾伯特王子读一段话,可他根本就念不出声,正想扔书,医生让他戴上耳机,准备录音。耳机里传出交响乐,艾伯特终于读了起来,可中途就烦躁地停下,恼怒地说:“完全没用。”虽然医生强调他读得不错,但他竟不愿去听自己的录音,想当然认为没意义,并匆匆离去。直到后来无意间听到自己流利的读书声录音,他和妻子才被震惊,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为何他起初会听不到自己流利的声音?为何他总是固执地强调“我不能”?
因为人的知觉有选择性,或此或彼的性质,正是意向性的一个方向。“我不可能在同一刹那注视某一事物不遗漏另一事物。在肯定某一事物的同时,我们也就否定了别的事物。”[2]280知觉是受意向性指导的。意向性是“我的经验与客观对象间的桥梁”[2]267。由于人的主观经验与客观世界有密切联系,以致他若不能想象某种东西,他就不能知觉到这种东西。
艾伯特有着痛苦的人生经验:一是童年所受的磨难。小时怕父王,5岁就结巴;将左撇子被迫改为右撇子;用钢板强行矫正X型腿;乳母喜欢哥哥讨厌自己,将他饿成胃病;弟弟得了癫痫少年而亡等。二是一系列求医的失败经历。如影片开始他在妻子的陪同下,到所谓的医学权威专家那里被指导着在嘴巴里塞满弹珠来治疗口吃。三是受父所命被迫公开演讲时所遭受的极端窘境等。这些都形成了他巨大的创伤性的焦虑和病变;加上种种强调身份、皇家气派的体验更使他对自己口吃的障碍产生一种愤怒、反感、羞耻和无可奈何的心态。
只要在大众面前,这种创伤性的经验总使他处于情绪动乱之中。这种长期失败的主观经验使他在演讲方面只有耻辱感,它几乎就排除了他也能成功演说的想象。也就是说:倘若艾伯特王子不能在自身中孕育出观察他也“能够”演说的立场和角度,他就无法知觉出他也“能够”演说成功的这一基本事实。
罗格医生的成功在于:他是惟一能在客观事实面前,即能通过录音让艾伯特王子亲耳听到自己能够流利演说的人。(而其他的纯技术派医学专家做不到这一点)从而能让艾伯特主动地以某种方式面对自身的真实状况,并能对此加以想象,使他知觉和醒悟到他也能成功演说的事实。
三、身体与意向性
罗格医生的治疗原则:一是治疗自己能期望治好的人,二是双方需要信任和平等。这对于艾伯特王子并不容易,它清晰地体现在艾伯特不断变化的身体语言中。
“更有趣的是:身体可以作为意向性的语言。它不仅表现意向性,它还可以传达意向性。”[2]285因此,在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传达中,个人身体的每一运动都能不断地表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意义。
片中艾伯特5次拜访罗格医生,每次身体语言均有变化,完美显现了他从怀疑、求治、争吵、道歉到完全信任罗格医生的完整过程。
拜见之前,影片作了铺垫。先是出现了艾伯特王子在公众前演说的画面:凝重、僵硬的面部特写,伴随着缓慢的、断断续续的、艰涩的演讲声音,所有听众都难过地低下头。接着王子要进行物理口吃治疗,又见他嘴内塞满弹珠而涨紫了脸,巨大的痛苦令他眼珠暴露,几乎要掉出。这些身体表情的自然流露,比语言更能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初见罗格,艾伯特趾高气扬、高傲,不打招呼,缓缓环顾四周,尽显皇室身份,甚至不搭理医生的欢迎。当罗格提出用“伯蒂”来称呼他才能表示平等关系,他在生气时竟很流畅地说“只是家里人才这么叫我”。他不耐烦地收回他的烟,暴躁地回答医生关于结巴的问题,勉强地朗读,中途就停止匆匆离去。明显充满着怀疑和敌意。
再见罗格,是医生让他听到了自己流利的读书声后。这次他说话显得谦和了,用了征求的语气商量着治病,但仍不准打听私事。值得注意的是:罗格也很重视身体物理上的治疗:锻炼、绕口令、口腔练习、窗前喊等。因为他知道,人不可能仅凭意志恢复健康,“倾听肉体的声音在治疗过程中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283他让艾伯特在倾听肉体的声音和保持心理健康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相互关系。“肉体中包含着与意向性相关的肌肉、神经、腺体方面的因素。”[2]282这些身体练习的确提高了王子的部分演讲水平。
第三次拜访罗格是王子主动提前去倾诉苦闷。他像在家里面对老朋友样谈自己的隐私,语气比较平缓。“童年记忆的恢复,并不是分析治疗的起因,而是分析治疗的结果。”[2]267记忆力是意向性的一种功能,除非病人有足够的能力面对往事。这说明王子与周围的关系悄然有所改变,对医生和自己的信任增加了。他说:“你是第一个英国平民,和我真正交谈的。”
第四次拜访罗格两人充满争执。王子终于流露出他真实的另一面:生气、骂人中充分释放着自己,伴随着自由的走动和手势,忘记了身份,非常流畅地言说,与在父兄面前紧张、自卑而更加结巴形成天壤对比。
第五次拜访罗格。艾伯特当上国王将面对一系列的演讲任务,实在难以承受。他放下架子,抛弃前嫌,主动前来道歉求教。这表明国王逐步涉入到关于责任、爱、勇气、信任等种种关系中,并已拥有改变自身行为能力,能将以前遭压抑的愿望在行动中去实现。
不容忽略的是罗格医生的身体表情始终是平静的,与艾伯特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眼光深邃,充满着睿智和自信。
四、意志与意向性
“意志和意向性与未来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意向性和意志中,人才体验到他自己的存在。我是处于‘我能’状态中的我。”[2]288人有能力把自己投入未来,并将意志寓于行动中去体验到他的存在。
影片结尾,国王最终突破心理障碍流利演说:“我们被迫面临冲突……我们不应该拒绝这种挑战。”这既是对公众战前演说,更是对自己口吃治疗的总结。
艾伯特一直面临冲突、焦虑,尤其在对公众演讲方面。而过度的焦虑都是由于无力展望和建构未来所致,它可能摧毁了人对世界的知觉和想象,从而摧毁人的意向性。艾伯特最大的困惑在于:面对父兄的压力,他无力抗争,甚至只要看见父亲的画像,想起退位的哥哥还在人世,仍旧紧张、结巴。
罗格医生的成功是:他对艾伯特进行着建设性的疏导,引导他正视焦虑,将焦虑转变成个人对自身潜能的知觉和动力。
一是让国王打破有限自我的牢笼,摆脱父亲的阴影而独立。
艾伯特当国王并不完全出于个人原因,很大程度是责任所致:维护家族利益,抵制希特勒的强权政治以保护国家和人民。而“同责任紧密相连的另一个目标是获取内心独立”[3]。可只有“杀死”自己与父亲的过度联系才能获得情感上较大的独立。
艾伯特对父亲的遗言铭记:“伯蒂比几个兄弟加起来都勇敢。”但当医生暗示他能当国王时,他竟暴跳如雷,与之断交,不肯接受医生的道歉。当丘吉尔再次提醒他能堪当大任当国王时,他紧张得说不出话来。退位的哥哥也在宣言中赞扬他的美德,这些都逐渐激发了他的信心、勇气和责任。但他依旧害怕。罗格医生郑重告诉艾伯特,“你不必害怕你五岁的东西,你已经独立自主。”“你的头像也将出现在今后的钱币上取代父辈们。” 可他仍半信半疑。
罗格医生明白:艾伯特真正害怕的东西是他还“不能”,即他认为还不能具有父兄拥有的才能,甚至不能正常地说话。如果自己不能满足民众的意愿,随时可被人取代。惟一能让他彻底摆脱父亲的阴影而独立,是让他演讲成功。
二是在演讲安排和训练中创造条件,让国王体验“我能”,将意志寓于行动中真正走向自我实现和成熟。
罗格医生为国王的直播演讲作了最完备的准备。先是教堂仪式讲话彩排。针对自己没有文凭、资历,罗格医生同国王进行了激辩。当处于内心搏斗的国王突然看见医生若无其事地坐在象征王权的椅子上,他暴怒,要医生离座。聪明的罗格医生通过激发国王生气、发怒再次用客观事实证明:口吃的国王是有能力迸发出自己流利、强大的声音的。并由衷赞美:“你是我见过最勇敢的国王。”彩排中,国王第一次平静、微笑地回答出一系列的“我愿意”问题。他终于在“我不能”背后看见“我能”,而这正是对“我不能”的否定。接着观看仪式的成功录像以增强信心;观看对手希特勒激昂、有力的演讲,进一步激发国王的潜能和斗志。
直播前的演说训练,罗格医生教国王将一个个字连成一组,试着让他在讲话时减少对光线的恐惧并加大音乐的音量来分散对口吃的注意力,国王使出学到的所有本领矫正发音,尽力宣泄紧张和恐惧。首相前来鼓舞,丘吉尔也悄悄告诉他自己也曾口吃的秘密来缓解他的压抑。走进演说厅,罗格医生陪伴在身边,像老朋友,更像指挥家。国王的演讲成功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他终于解除羞耻心,获得心灵自由。
[参考文献]
[1] [德]尼采.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209.
[2] [美]罗洛•梅.罗洛•梅文集[M].冯川,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这部J精彩的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位患有口吃的王子放弃了希望,经过一场失败的演讲过后,王子拒绝了治疗。王子的妻子特意给他找了一个偏门的口吃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医生。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把王子给治疗好了,王子有了自信,从此成了口齿凌厉的国王,而莱昂纳尔·罗格医生也与国王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看完影片后,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整理着自己的思绪,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国王的演讲》当中,不能自拔。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就如影片中的国王一样,总是放弃了对明天的希望,糊涂地浪费了今天。不敢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扬起对新生活的激情。只有拥有了信心,才能走出生活的低谷。莱昂纳尔·罗格医生就是国王心中的那一束光芒,永久点燃那熊熊热火。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新闻,是一个小孩本来学习成绩很好,可由于在考试时太过于紧张,没有信心,所以结果跌了十几名。多可惜啊!从中可以看出,自信心会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改变!所以啊,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当中,我们都应该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又来源于自己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快乐。
[关键词] 国王 演讲 影评
《国王的演讲》荣获2011年第83届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奖,柯林?菲尔斯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获得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 、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等6项提名奖。该片主要讲述了英国王室贵族英王次子伯特由于其父乔治五世去逝,哥哥温莎公爵放弃王位,伯特临危受命登位,成为乔治六世,这位国王从小因患口吃,性格孤僻懦弱,为了让他在大众面前树立威信和形象,王后伊丽莎白遍寻名医,历经几次周折,终于找到了看上去并不太靠谱的民间医生莱昂纳尔,这位怪医给乔治六世进行了特殊的治疗,修补了伯特的心灵创伤,通过聊天,树立了伯特的自信,经历特殊而又有趣味的治疗,二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二战即将爆发,危难时刻乔治六世要登上演讲台让人民树立战胜敌人的信念和意志,在莱昂及王后的扶持下,乔治六世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9分钟,演讲大获成功,国王得到了臣民们热烈的欢呼和拥戴。
《国王的演讲》由英国导演汤姆?霍伯执导,科林?费斯担当主演,通过这部118分钟时长的电影,观众懂得了人生没有完美,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国王。只有不怕挫折,勇于承担,勇敢面对,克服自己的弱点,每个人都可以做回最棒的自己。这部电影无论是在影片的剪辑、音乐的使用、镜头的运用、台词的创作、画面色彩的处理亦或是人物性格的把握上,都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其中更不乏精彩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镜头富于表现力
影片刚开始第一个镜头是麦克风的特写,接着出现乔治六世颤抖的嘴唇、紧绷的面部肌肉,这些方面似乎都在向观众传达那种想说却又不能开口的痛苦,国王对演讲的愤怒、恐惧和对自身缺陷的无奈暴露无遗。乔治六世治疗口吃时,面对第一个医生,采取的是仰拍镜头,而对乔治六世则是俯拍,通过对比突出了乔治六世面对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和孤僻懦弱的性格。影片的第二次演讲对于镜头的运用也同样是相得益彰,当乔治六世接任哥哥王位后的演讲,我们不难发现此处有长镜头运用,大厅内的空旷更是表现了乔治六世内心的矛盾和那种面对众人的压迫感,到最后一次演讲时,先是仰拍乔治六世,继而出现脸部特写的镜头,此时的国王对麦克风已经不再恐惧,他面前站的是莱昂医生,就像是他们两个人在聊天一样,虽然朴实但却生动的传达了这部影片的核心和主旨,告诉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缺陷或弱点,然后想办法弥补和改正,总能获得成功。
二、音乐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电影《国王的演讲》大量运用了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当莱昂要求乔治六世朗读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的片段时,国王念不出声,恼怒地要把书扔掉,而莱昂却坚持让国王戴上耳机准备录音,并与此同时打开唱机,这时,耳机中传出莫扎特的音乐,那明快的旋律,使国王受到感染,他拿起书不知不觉读出了《哈姆雷特》中著名的片段“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莫扎特的音乐为影片添彩,那么贝多芬的音乐也为之增辉。“二战”爆发,英法被迫向德国宣战,乔治六世准备向英国民众发表演讲,国王走进演播室,在莱昂医生的眼神和手势下,他有些迟缓但却坚定地说出了第一句话:“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在我们的历史里,我向每个家庭传达我的思想。”随着演讲的展开,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庄重沉郁的旋律回荡在影片之中。第七交响曲那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音乐,使乔治六世的演讲越来越自信,“任务很艰巨,也许前方一片黑暗,我们只能做我们认为对的,并向神喊出我们的呼声。如果大家都饱含信心,并能取得援助,我们就会胜利!”充满激情的演讲无疑为人民战胜敌人,战胜法西斯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勇气。乔治六世的战时演讲获得成功,他走出演播室,大臣们和工作人员纷纷表示祝贺,这时,一组气势磅礴的音乐传入我们的耳际,预示着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念和最后的音乐纯净舒缓略带欢快,很好的表达了乔治六世成功演讲后高兴的心情,及乔治六世自信的增长。
三、画面色彩烘托了气氛
在国王第一次演讲时,画面色彩是稍显冷清的黑白色调,暗示乔治六世面对演讲的恐惧和不安,国王第二次宣布就任演讲时,整间大厅异常空旷和阴暗,衬托出乔治六世无奈和痛苦的心境,画面与乔治此前国王就任签字时的明亮色彩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乔治六世因口吃不能讲话与当前环境形成的窘迫情形。整部影片总的色调以冷色调为主,当然其中也不乏暖色,国王在战胜缺陷取得每一个胜利时,画面色彩都会有一些暖黄色相映衬,代表了胜利的喜悦心情,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四、台词简练、幽默、生动
台词的成功运用是该片的一处亮点。国王最后演讲的那段台词,充满力量,顿挫有力,莱昂和国王的对话台词,诙谐幽默。
比如:
莱昂:请不要那样做。
乔治六世:啥?
莱昂:抽烟吸到肺里相当于自杀。
乔治六世:我的医生说那样会放松喉部。
莱昂:他们是。
乔治六世:他们都被授了爵位了。
莱昂:那就是官方咯。
再如:
乔治六世:给我起来!你不能坐那儿!快起来!
莱昂:为啥不行?不就是一椅子么。
乔治六世:那……那……那是圣爱德华的椅子。
莱昂:人家都随便刻了名字上去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台词虽然简练,但却不失幽默,为平静的故事增加了一些波澜和趣味,更能吸引观众。
五、塑造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常情况下,一国之君都是不怒自威、高高在上的,而演讲更是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本片开始时的乔治六世是个羞涩内向、脾气暴躁的口吃者,是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是一个因为口吃而丧失威严的皇室成员,乔治六世的内心脆弱、焦虑、缺乏自信。他不能像哥哥那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不能给女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有缺陷的人,最后却冲破自我,完成超越,变成了自信幽默的国王。乔治六世这一形象打破了观众心目中对国王的传统看法,有新鲜感,让人明白不管是谁,人生都会遇到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很渺小很无助,但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战胜困难。
乔治六世角色的成功塑造,离不开莱昂医生这一配角。这个人物也是极具个性,莱昂是一名澳大利亚人,他并不是医生,也没有什么资格证书,他就是乐于助人,才开始做起语言训练的工作,他有自己独创的语言训练方法,对于乔治六世也表现得不卑不亢,并且坚持以平等的身份对话,最终得到了国王的信任。在国王发脾气时,他以犀利的话语直接挑明国王的心理疑虑,让国王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他所表现出的老练,游刃有余,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活力。另外影片中还有温莎公爵,为了美人放弃王位,这一形象也让观众看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
另外,乔治六世的妻子,在影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大多时候,医生与乔治六世的见面都是她主动去联系,包括见莱昂的时,她走过大街,进入一个偏僻的邮局,又乘坐了一个狭小仿佛年久失修的小电梯,这一系列的画面让我们感觉到她对丈夫默默的爱,如果导演安排乔治六世一开始就主动去找医生,那么之后一系列艰难的转变就会变得令人费解。由于国王自身的排斥和被动,才能使后面的情节步步深入。这样的情节设置,使影片有更好的故事性,才可能让其有勇气有动力走出缺陷的阴影,这是对人性的表达,对尊严的诠释。简言之,乔治妻子形象的塑造,意味着从影片开始就为国王病能治愈埋下了伏笔,并很好地起到了的作用。
《国王的演讲》这部影片,无论是主题上带给观众人性的思考,还是在艺术手法的表现上,影片镜头的运用、画面色彩的处理、音乐的搭配、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这是一部值得品味的优秀的电影。
参考书目
(1) 《影片分析透视手册》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年1月
乔治六世:口吃国王,勇者无敌
《国王的演讲》的主人公乔治六世自幼性格内向,还口吃,他从来没想过要当国王,但历史和命运偏偏选择了他。
也许是自身的缺陷令他格外勤奋并怀有更强烈的责任感,他很快就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尊重。第一项行动就是克服口吃。事实上,在登基之前的几年里,乔治六世就一直在接受澳大利亚籍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朗格的治疗。据白金汉宫工作人员回忆,乔治六世在莱昂纳尔面前就像一个刻苦学习的小学生,有一次他说,半夜一点他被噩梦惊醒了,梦见自己站在英国国会准备演讲,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说到此处,两人哈哈大笑。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电战攻击波兰;3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当天,乔治六世拒绝了内阁提出的王室撤离伦敦的请求,他宣布全家将留守伦敦直到战争结束。一向支持首相张伯伦“绥靖政策”的乔治六世,知道战争已无法避免,他必须挺身而出鼓舞人心。于是他发表了练习多次的演讲,这就是电影《国王的演讲》的部分:“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也许是我国历史上最生死攸关的时刻……为了捍卫我们珍视的一切,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
1940年5月,张伯伦下台,乔治六世召见主战派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任命他为首相,这对性格截然相反的君臣开始默契合作。乔治六世包容丘吉尔火爆的脾气,竭力维护他战时首相的地位。他还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每天访问部队、工厂。1940年11月,他赶到刚被纳粹德军空袭过的考文垂,面对麦克风,久经考验的国王不再局促,他说:“我知道对于那些失去了所有的穷苦民众们来说,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感情的。”国王诚恳朴实的一句话,唤起雷鸣般的掌声。1943年,英军攻占了欧洲战略要塞马耳他岛。乔治六世不顾丘吉尔和军方的反对,来到马耳他战场慰问军队。
二战中,白金汉宫一共遭到9次空袭,供暖系统被炸毁,所有房间都伤痕累累。乔治六世一直坚守王宫,和伦敦市民一样,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到访王宫时,国王只有两道菜让他选择:兔子或者山鸡。
战争结束后,乔治六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从小体弱,不像哥哥那样精力充沛、聪明敏捷,但他毫不退缩地履行着国王的义务,工作的压力和害羞的性格最终弄垮了他的身体。
1952年乔治六世去世,时年57岁,丘吉尔亲笔写下拉丁文悼词:勇者无敌。
伊丽莎白王后:四朝元老,王室主心骨
正如影片里所表现的,如果没有贤惠妻子伊丽莎白王后的鼎力支持,乔治六世不会有后来的成就,要不是王后锲而不舍的坚持,他连一个语言治疗师都不肯接见。伊丽莎白王后就是英国现任女王伊丽莎白的母亲,她比丈夫乔治六世多活了整整50年,她是四朝元老,整个王室的老奶奶,“全英国最受人敬爱的祖母”。乔治六世登基后马上授予妻子嘉德勋章:“没有妻子在我身边,没有她对我的帮助与支持,我是担负不起身上的重担的。”他的登基纪念邮票上印着夫妇两人的头像,之前的英国国王登基邮票上从未出现过王后头像,由此可见乔治六世对妻子的重视。
伊丽莎白本是苏格兰一位伯爵的女儿,她只有1.55米高,这在英国是相当矮小的身材。1923年她嫁进白金汉宫,幽默风趣的性格让所有与她接触的人如沐春风,一位老仆人说:“第一次碰见王后,人们都没太注意她矮小的身材和丰腴的体形,因为都被她的热情与魅力深深吸引了。”
[关键词] 《国王的演讲》;人际语法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
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 教授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也是他最早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韩礼德对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它们所体现的语义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两种关系,即一致的体现关系和非一致的体现关系。前者是指语法结构直接体现现实世界;后者是指语法结构不直接体现现实世界,而是表现出一种不对应的扭曲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语言的隐喻表现,韩礼德将之称为语法隐喻。他又进一步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类型。韩礼德对科技语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发现,概念隐喻的使用次数非常频繁,这是因为科技语篇特别强调技术性和客观性。近年来我国的语言学者也开始尝试研究其他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尤其是人际隐喻,如新闻报道、就职演讲以及小说中的人际隐喻等。运用人际语法隐喻理论,本文将着重分析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国王乔治六世与治疗师莱纳尔罗格之间的精彩对白,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位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人际语法隐喻理论
功能语言观认为,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即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同样,一种意义也可以由多种语言形式来表现。在人际语法上,这种语言形式与意义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隐喻式”的人际语法,即人际语法隐喻。它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一方面是为了真实地表述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愿望、判断和评价,从而建立得体的人际关系。人际意义主要由说话人的语气和情态来表现,所以人际语法隐喻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一)语气隐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四种最基本的功能:命令、陈述、疑问和提供。这四种功能都是通过语法中的语气实现的。通常情况下,实现命令功能的是祈使语气,实现陈述功能的是陈述语气。这种言语功能与语气一一对应的关系是一致式的体现。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几种不同的语气来实现。这种从一个语气域向另一个语气域转移的现象即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气隐喻。下面以命令功能为例来说明语气隐喻。
(1)You must come to my office at once!
(2)Id like you to come to my office at once.
(3)Could you come to my office at once?
这三个句子分别用了不同的语气来实现命令功能。句(1)直接使用了实现命令功能的祈使语气。句(2)和句(3)分别用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来实现命令功能,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语气域转移到了祈使语气域,所以这两种语气就是命令功能的隐喻体现形式。同样,一种语气也可以实现多种言语功能,例如:
(4)I am wondering if you want to try again.
(5)You must try again.
句(4)和句(5)都是陈述语气,但它们实现的言语功能都不是一致式的陈述功能。句(4)实现的是疑问功能而句(5)实现的是命令功能,可见它们也都是隐喻的体现形式。
(二)情态隐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说话者利用情态系统表达对事物的评判和判断,它主要通过语气副词、情态动词和谓语的延伸部分等来体现,但这不是惟一的实现方式。情态意义也可以通过使用小句来实现,韩礼德将这种表现方式称为情态隐喻。例如:
(6)Mary is certainly very smart.
这个小句含有情态成分,也可以把它变成不含情态成分的小句,即Mary is very smart.它的隐喻表达句式是It is certain that Mary is very smart.此句中,小句“It is certain”体现情态意义,它相当于语气状语,在语法层面上构成了情态隐喻结构。由此可见,情态隐喻是指情态从一致式向非一致式转移而形成的。
韩礼德指出情态的取向系统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他区分了四种情态取向,即显性主观取向、显性客观取向、隐性主观取向、隐性客观取向。情态的不同取向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体现。下面以表示可能性的情态为例来表现这四种情态取向。
(7)Bill will win the game.
(8)Bill will probably win the game.
(9)It is likely Bill will win the game.
(10)I think Bill will win the game.
上面这四个句子表达了可能性的情态。句(7)直接使用了情态动词will,句(8)使用了情态副词probably,它们都是表达可能性情态的一致式表达。而句(9)和句(10)分别使用了小句It is likely 和I think来实现情态意义,是非一致式的可能性情态表达,属于情态隐喻。
韩礼德认为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情态取向都是使用隐喻性的表现方式,因为这两种情态取向都是通过小句来体现的。虽然小句都有主谓语,但它们不是命题本身,后面的句子才是真正的命题。这可以通过反义疑问句来验证。
(11)It is likely Bill will win the game,will he?
(12)I think Bill will win the game,will he?
从句(11)和(12)可以看出,构成的反义疑问句不是对主句反问而实现的,这是因为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命题,而是以命题的形式来体现情态意义,这就在语法层面上构成了隐喻结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情态意义的实现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二、《国王的演讲》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分析
影片讲述了英王乔治六世和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的故事。二战前夕,爱德华退位,于是弟弟乔治六世被推上了国王宝座。但他患有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非常吃力。幸运的是,在治疗师罗格的帮助下,他克服了口吃的心理障碍,成功地在二战前这样紧急危难的时刻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
电影中乔治六世与罗格之间有多处精彩对白,同时运用了大量的人际语法隐喻。本文将从人际语法隐喻的视角分析他们之间的对白,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位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
1.“How about Bertie?”当约克郡公爵第一次来到治疗师罗格的诊所时,治疗师让伯爵对他直呼其名,同样他也想直呼伯爵的名字而不是尊称他为“殿下”,于是治疗师说:“叫伯蒂好吗?”此句属于人际隐喻的语气隐喻,与其一致式的表达应该是: “Can I call you Bertie?” 虽然隐喻式同一致式都为疑问句形式,但是两个句子所期待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治疗师显然想让公爵同意他的提议,因为他想与伯爵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医患关系或臣民关系。所以治疗师接着说道:“In here its better if were equals.”很明显治疗师把伯爵拉下“神坛”,目的是逼着他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而开口说话,完全像一个普通人那样与治疗师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疗他的口吃。
2.“Please dont do that.”当然公爵对治疗师坚持对他直呼其名大感不快,想吸烟放松一下。但是治疗师却说 “请别那样”,此句属于语气隐喻,其一致式表达应该是: “You cannot smoke here.”治疗师的理由是My“castle”,my rule,意思是我的“城堡”,我的规则。公爵只好放弃了吸烟。治疗师想再次向公爵表明他们现在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朋友应该互相尊重。作为皇室人员,公爵很难有机会与普通人交朋友,也不懂得“朋友”的真正含义。但是随着公爵与治疗师交流的深入,他们的友谊也逐步加深,公爵承认“youre the first ordinary Englishman…Ive ever really spoken to”,也明白了朋友的真正含义。
3.“Dr.Logue will be attending the Coronation.”“I should like…the Doctor to be seated in the…Kings Box.”
在随后的治疗中,罗格就像教自己的孩子那样,教他唱歌,陪他做游戏,给飞机模型上色,和他轻松地聊天。就这样他赢得了公爵的信任和友谊,伯爵将他看成家人一般。所以,在加冕前,国王带着莱昂纳尔去彩排,并且对大主教说 “罗格医生需要参加加冕礼”,“我希望……医生坐在……国王的包厢中。” 这两句话都属于情态隐喻,主观显性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即使大主教揭穿了罗格没有医疗从业资格证的时候,国王还是坚持自己的要求,一如既往地信任他,与他建立起深厚的终身友谊。
4.“Thank you.Your Majesty.”最后,国王成功地完成了这次重要的演说,实现了从“口吃”到“专业播音员”的蜕变,赢得了公众的敬仰与爱戴。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罗格精心的治疗和“父爱”般的关怀。所以,国王向他表达了真挚的感谢,“Thank you,my friend”。然而,他却没有按照一般的朋友关系回答国王的感谢,他却说 “谢谢你,陛下”,显然它属于情态隐喻。他认为国王现在赢得了公众的尊敬,他们的关系也应该从“君之师”回归到“君之臣”的本分。所以,他也礼貌地以“谢谢”作答,但是没有从朋友的角度直接称呼国王的名字,而是改口尊敬地称他为“陛下”。
三、结 语
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人际语法隐喻的使用与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所拥有的社会权势等有着密切联系。根据人际语法隐喻的使用频率,我们可以预测交流各方的态度、身份、地位及交流的正式程度。本文从人际语法隐喻的视角,对《国王的演讲》中主要人物的对白进行分析,揭示了人际隐喻在刻画人物角色的性格、态度和思想情感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语篇。
[参考文献]
[1] 曹静,吕红艳.《国王的演讲》中英国文化的透视[J].电影文学,2011(24).
[2] 常晨光.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7).
[3] 戴维・塞德勒.国王的演讲[J].艺馨,译.世界电影,2011(03).
[4] 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J].外国语,2000(04).
[5]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