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经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围绕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展开的。

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由于其研究领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规定,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要学习、研究信息经济学,不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知道信息经济学围绕什么内容来研究,不清楚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地位,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会降低研究效率,甚至会影响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基本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经济的涵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信息资源的研究。

如果说物质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信息资源可称为“第二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变革,信息资源完全可能成为“第一资源”。如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不仅物质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信息资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涵义、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机制,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信息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生产方式,信息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3、信息市场的研究。

信息市场是作为信息形态独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领域传递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流动方式,也是信息商品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扩散、应用、渗透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信息市场中我们主要研究信息市场形成的历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场的基本类型与功能,信息市场的基本特点及其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价格水平极其运动变化规律。4、信息产业的研究。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的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产业涵义、分类、产生过程与发展,信息产业的特征、作用,信息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信息产业结构的涵义、形态、演进的特点和规律,信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基本思路和调节方式,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规模以及与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信息化,乌家培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化一定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见,研究信息化的意义重大。

6、信息系统的研究。

信息系统按信息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等。而经济信息系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经济信息系统的帮助。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也是侧重于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地区、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和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的运行、反馈、控制、监督等有关理论。

参考文献

信息经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信息经济学;信息技术

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由来

信息经济学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并得到很大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沉淀,于70年代趋向成熟。信息经济学在研究初期,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互相促进、补充,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后期,信息经济学在大量论著的问世下更加成熟,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论著如美国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日本曾田米二的《情报经济学》等。

(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兴起,一直到8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得到科学研究领域相关人士的公认,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汇集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开展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使信息经济学不仅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热点,而且还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得到极大的发展。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正式列出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1983年《信息经济学和政策》国际性学术杂志创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信息经济学更是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及强大的经济效益获得迅猛发展,到了21世纪,全球社会更是一个信息化的“地球村”,信息在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更是无与伦比。可以说,信息经济学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能源互联网环境对信息经济学的影响

“能源互联网”首次出现于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其定义、架构、组成和主要功能都还需要不断完善,所以本文仅探讨能源互联网对信息经济学的影响,其影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能源互联网催生的信息增值服务及对信息经济的影响

能源互联网事实上由电力、交通、天然气、信息四大系统组成,能源领域的变革对于信息经济具有决定性影响,进而对研究信息经济的信息经济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化石能源的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使得人们将目光放到了可再生能源的寻找与使用上。近年来,以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用方面均已取得显著进展。在四大系统中,信息因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区别于其他三大系统,未来能源互联网规模的增大将导致其涉及的信息量会快速增长。客户会受到多方限制,如信息获取渠道、信息处理成本,他们可能有意愿支付很小一部分成本来委托信息服务公司来处理,信息增值服务因此应运而生,例如,腾讯公司旗下的QQ和微信,就以此为模式产生效益价值。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促进了能源互联网的建设

随着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不可再生能源已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于是信息技术催生了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经济技术的结合将在全世界创造一个新的市场,也会催生了多新时代下的产物,其中主要的产物有Mobike和Ofo的共享单车,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以共享单车为例,共享单车共享了资源的盈余。车的拥有者可能只有10%的时间需要使用它,90%的时间车子是闲置的。共享单车的发起者就是看到这一点,通过互联网把自行车的盈余时间共享给他人。当盈余能提供给更多人使用时,这种资产就变成了共享的资产,并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利用私人资源盈余,来开发公共资源盈余、并输出准公共资源盈余的方式都可以叫做共享经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交换、全球公共资源交换,均可以产生公共资源的共享模式。此外,新的信息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电商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等准公共资源也可以共享,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中国出现了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它们共同构建了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对促进信息传播流动和使用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之后是淘宝的海量交易,带来支付、物流的发展,互联网变成商业的渠道,变成了新的商业基础设施。现在,我们进入了新的人工智能的时代,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新问题,急需解决。如,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共享单车的停放混乱,部分市民为私自占有、故意毁坏单车二维码,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互联网的监管与治理力度。

三、结语

本文对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经济学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借鉴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针对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对能源互联网信息价值增值、信息价值评估、信息增值服务模式、基于信息的博弈分析和机制设计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有待研究的一些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以待来者共同研究与指正。

参考文献

[1]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15):1-11.

信息经济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存款保险 委托— 挤兑 道德风险

1 委托—模型

1.1 委托—理论框架

委托—理论主要是对下面问题的模型化:委托人想使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选择行动,但是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充足量只是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1.2 一般化的模型及应用

一般化的模型是从莫里斯(Mirrlees,1974,1976)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79)的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param?鄄eterized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演变而来得。我们假设存款者(委托人)与银行(人)面临一个长期的合同,两者的收益函数分别为v和u。银行是风险中性的,存款者是风险规避的。银行的可观测收益?仔和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Z,其中Z为外生变量;存款者的收益S是?仔的函数。同时,假设当发生金融风险时,银行可能选择有效措施规避风险,也可能消极对待,其联合分布的密度函数分别为hH(?仔,Z)和hL(?仔,Z),相应付出的成本分别为c(H)和c(L)。那么,传统的委托—模型的优化问题如下:

v(?仔-S(?仔))hH(?仔,Z)dZd?仔

(IR)u(s(?仔))hH(?仔,Z)dZd?仔-c(H)≥

(IC)u(s(?仔))hH(?仔,Z)dZd?仔-c(H)≥u(s(?仔))hL(?仔,Z)dZd?仔-c(L)

参与约束条件(IR):表明当发生金融风险时,银行如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那么他获得的总收益应该大于总的机会成本。

激励兼容条件(IC):表明当发生金融风险时,银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比消极对待所取得的收益高。

模型的金融学意义:如果金融风险出现的概率不影响银行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选择,那么存款者就可以仅从收益状况观测银行的工作情况,而银行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该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激励与保险的折衷(Trade-off)。如果金融风险出现的概率影响银行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选择,那么银行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决策能力就必须写入合同。存款者可以根据收益状况和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观测银行的工作情况,使银行承担较小的风险。如果存款者无法观测银行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决策能力,那么可能出现的消极态度就会给银行带来风险,此时必须设计一定的成本激励银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金融风险。

2 银行挤兑与委托—

2.1 银行挤兑的产生

银行挤兑的发生是存款者在缺乏信息或者信息很少的环境中监督银行价值的方式。当存款者有理由相信银行成为风险者时,对其储蓄的担心促使他们要求兑现存款。从双向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研究发现,银行无法观测到存款者资金的真实流动性需要,而存款者也不知道银行资产的真实状况。当一部分存款者获得关于银行风险资产回报的不利信息时,银行挤兑就会发生。因此,银行挤兑有一个基本的根源,就是银行的不良业绩(Gorton,1985;Jacklin & Bhattacharya,1988)。另一种观点认为,挤兑是银行内生问题的暴露,如果银行是基于先来先服务的原则对存款者的债权进行兑现,即顺序偿还限制(sequent service con?鄄straint),那么以银行现有的资产存量根本无法兑现每个存款者的债权,因此后到的存款者就会受损失。任何随机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引发银行挤兑(Dia?鄄mond & Dybvig,1983;James Peck & Karl Shell,2003)。

2.2 委托—模型的分析

如上所述,挤兑是在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的,委托人(存款者)无法观测到人(银行)的产出,因此,对自己的存款利益产生担忧,因为存款者的收益是函数。所以,要确保挤兑不会发生,必须在满足参与约束(IR):当发生金融风险时,银行如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那么他获得的总收益应该大于总的机会成本的同时,还要满足激励兼容条件(IC):当发生金融风险时,银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比消极对待所取得的收益高。而不会导致存款者无法观测道银行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决策能力,而出现的消极态度(挤兑)给银行带来风险。

3 道德风险与委托人缺失的委托—

3.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

D-D模型(1983)分析了银行挤兑发生的必然性。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在银行倒闭时,维护广大中小存款者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这一点,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做了详尽论述,这里不在赘述。

3.2 道德风险的发生

信息不对称是道德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金融商品的提供者(一般为银行)与消费者(本文指存款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委托关系,为保证作为人的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委托人服务,金融商品的消费者需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者进行监督。但由于银行与存款人及各金融交易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监督成本很高,数量众多而分散的中小存款者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搭便车”倾向,中小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去搜寻信息或干预银行管理,从而弱化银行的市场约束。特别是,作为中小存款者的保障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更加弱化了中小存款者对银行行为的监督与激励,从而,产生了委托人缺失。

3.3 委托人缺失条件下的委托—

委托人缺失的条件下,委托-的优化变成下面的表述:

v(?仔-S(?仔)-G)hH(?仔,Z)dZd?仔

(IR1)v(?仔-s(?仔)-G)hH(?仔,Z)dZd?仔≥

(IR2)u(s(?仔))hH(?仔,Z)dZd?仔-c(H)≥

(IC)u(s(?仔))hH(?仔,Z)dZd?仔-c(H)≥u(s(?仔))hL(?仔,Z)dZd?仔-c(L)

该模型与一般的委托—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委托人的收益中增加了国家成本G这一项,G为外生变量。同时,增加了委托人的参与约束条件(IR1),表明委托人在银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总收益应该大于总的机会成本。

从模型的结论来看,如果委托人的参与约束条件成立,模型分析的结果应该与传统的委托—模型一致。如果委托人的参与约束条件不成立,那么存款者就不可能根据收益状况和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观测银行的工作情况,致使银行的激励兼容条件(IC)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对金融风险置之不理;银行在金融风险来临时,也会采取消极的态度,使整个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降低。

这种委托—模式体现了在存款保险机构存在的情况下的国家成本,特别是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框架下,国家成本会更大。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在2006年外国银行业全面进入我国市场之后,很容易造成的就是国有银行的储蓄业务被分流,而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国有银行业会更加具有风险的趋向,整个系统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

4 应对措施

4.1 信息的完全化原则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确保存款者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公开化、公平化、透明化。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国有银行的上市改造。使银行的行动和收益可以在股票市场股价的变动上来反映出来,银行也可以通过存款者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4.2 强制投保原则

投保风险的产生根源是自愿投保方式。自愿投保方式增加了投保人的选择性,有可能导致顺利时存款人从被保险人的银行转到未保险的银行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在银行困难时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逆向选择产生。而且,由于存款保险制度需要有相当多的银行参与,以便风险能在众多的参与者之间充分分担,自愿参与时,参与的情况很可能不稳定,与大数法则和概率论相悖。因此,我国目前应主要采取强制存款保险制度,这也是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金融业的监管机构还不健全的因素所决定的。

4.3 实行与风险相关的差别保费率

保险费率应当体现银行经营的风险,实行差别保险费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加强对自身业务风险的控制,但是,操作中对各种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很难客观评价,如公开风险程度,有可能会动摇市场信心,导致金融秩序的不稳定。以相对统一保险费率来说,差别保险费率相对较为公平,对于风险管理较好的银行实行低保险费率,既可以减少其成本开支,又可以促进其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对风险程度较大的银行实行较高的保险费率,增加其经营成本,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促使银行稳健运营。为强化银行内部的风险约束机制,实现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各银行风险级别、风险管理水平、经济状况等因素设定不同保险费率较为合适。

4.4 风险共担原则

存款保险制度不应实行全额保付,损失应该由银行、存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三方共同承担。IMF规定,银行存款保险额上限是GDP的1~2倍,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4倍。另外,由于我国大量的存款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实行全额赔付更会弱化大存款者对银行的监督与激励,造成广大中小存款者“搭便车”。

4.5 存款保险机构实施监督、管理权利

有效的存款保险离不开严格的监管体系,银行监管主要包括对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资本金、信息披露、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市场退出等进行持续性监管。因此,存款保险机构不要仅仅对发生危机后的承保负责,更要对加入存款保险制度的银行实施事前监督、监管,做到稳健经营。

信息经济学范文第4篇

一、信息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中国工程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肩恒的报告是《城市化与信息化的学习与思考》。胡启恒指出,在工业革命之后漫长的250年中,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互相交织形成强大的驱动力量,推动现代社会走向信息时代。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大大推进了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城市规划、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居住和交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国家已经走在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胡启恒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目前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即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古老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受历史和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与其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相比,都存在很大差异。物质方面的差距,通过购买、学习和创造可以弥补。难补的课程主要是现代化国家在漫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现代科学理念、同民遵守规则和法律的社会共识与基本道德底线、参与和开放型的社会治理机制熏陶出来的人文精神与公民意识,特别是现代社会对环境的重视。这些都是无形的,属于软实力、精神层面的,也是现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价值。中国目前还不完全具备工业化国家城市发展的要素。这些是我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基本背景和国情。我们必须跨过差距,与工业化国家一起走上信息化的赛场。但是作为信息时代的插班生,有些课程不补也是不行的。胡启恒认为,中国目前存在迫切需要加强认识的问题,比如重新认识城市规划的地质科学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基本原则、走出将城市化混同于“居住楼房化”的误区等等,尤其是清醒认识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在《T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包容发展路径》报告中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用包容比融合来形容更准确。发达国家一般是上世纪70~80年代完成工业化以后再进入信息化阶段,而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在工业化中前期就遭遇到信息化的冲击,必须采用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包容发展战略,才能规避过度工业化的弊端,更快进入信息化社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两种产业的融合。杨培芳认为中国将度过农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包容发展的阶段,与此对应的是集市化、城市化与城镇化阶段。我国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发达国家用300年走过的两次现代化进程,并规避过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弊端,必须将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同时并举,走包容发展之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央智库)的王宪磊在《信息化促进城镇化》的报告中指出,城镇化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亮点。

关于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发展的未来前景,胡启恒院士认为,值此工业化转变为信息化时代之际,信息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更高素养的社会公民、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才是目的。而社会文明得以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则是培育成功的社会公民的载体。信息化的实质是数据和信息共享。社会网络化、网络服务化、服务平台化、平台开放化、数据和信息可共享化,这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城市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杨培芳认为,信息化打造的是扁平化社会,这是一个以知识劳动者为首的社会,是改变传统的集中化大城市生存模式,代之于分布式、自组织化的小城镇模式。

二、信息化及发展趋势研究

胡启恒院士认为,信息化的实质是数据和信息共享,造成效率社会,方便生活。当前普遍现象是不同部门管辖下的服务以对用户不友好方式互相隔离。服务对象需要学习使用各种服务的方法,甚至分别多次注册为用户,分别登记用户名称和密码。社会网络化、网络服务化、服务平台化、平台开放化、数据和信息可共享化,这应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城市信息化的基本目标。由于体制、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我们要达此目标需要走更长的路。许多PC应用正在快速向手机类的移动终端复制。适应手机类移动终端的新技术及其应用正在兴起。网络重心向移动转移的时代已经来临。随时随地的、更加个性化、私密性的服务将进入生活。无所不在的网络,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高的社会效益和新的问题。网络应用日益深入广泛,成为国家和人民每日每时依赖的基础设施。网上欺诈、违法和作恶日益增多,使安全成为网络时代的大问题。网络实名(后台实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云计算是绿色低碳信息化的产物,未来5~10年间将对互联网结构产生影响。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乌家培作了题为《三网融合的历史与现实》的报告。三网融合是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相互进入和联接,形成话音、数据、广播、影视一体化的网络、终端和业务。乌家培认为,三网融合是数字技术广泛渗透、深度应用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发展、生活改善、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监管统一的强劲需求。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的用户,三网融合后,他们就可用任何一类终端通话、传数据、看影视、听音乐,享受新的增值服务,收便宜、便利、便捷之效。乌家培指出,三网融合应先易后难,突破重点。其中有技术问题,但更需要改革管理体制和完善运行机制。三网融合后全业务经营,必须完善运营机制,提高市场化、商业化、企业化的程度,由垄断走向竞争合作,避免恶性竞争,走合作共赢之路。三网融合应法律先行,在美国有1996年的电信法,在日本也有2010年的信息通信法,我国只有条例没有法律。i网融合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与新能源相并列,是后危机时代振兴经济的不二法宝,物联网应用业务广泛。

三、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研究

此次年会关于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的市场研究;二是电子商务技术及其影响研究。

关于电子商务市场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潘勇教授带来的成果是《逆向选择环境下电子商务市场研究》。他认为,目前网络逆向选择(“柠檬”问题)依然是影响我同电子商务潜力发挥的主要障碍之一。设法减少存在于网络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是我们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市场效率的必然要求。潘勇教授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Akerlof的经典逆向选择模型,构造了电子商务市场逆向选择模型和双市场(传统市场与电子商务市场)逆向选择模型,得出了逆向选择环境下市场均衡和市场细分的条件。通过理论模型和来自淘宝网数据证明,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上,网络消费者的“柠檬敏感性”更强。虽然现在的网站采用信用评价系统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网络逆向选择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网络逆向选择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

持续性,造成解决网络逆向选择问题的恶性循环。潘勇教授还根据自己对日本オネット会社的案例追踪,提出了减少网络逆向选择的策略建议,包括市场细分、并行营销、渠道整合以及实施第三方中介的策略等。表现在中国网络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的严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探讨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充分考虑到我国消费者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设计符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网络模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吕本富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的报告。数字内容产业由内容提供商(CP)通过数字化形式提供内容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该产业通过离线、在线和特殊终端这三种方式提供碎片消费(快速消费品)和功能消费(耐用消费品)。他认为,数字内容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有4个:创造一种新的产品和服务、为某一种产品发掘出一种潜在的顾客群、为价值链增加一个新的要素以及为价值链的实现发现一个新的媒介。

关于电子商务的技术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吕廷杰教授带来的研究成果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展望》。他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周期的早期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快于桌面互联网,其规模将数倍于桌面互联网。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正在整合资源,形成由电信运营商、设备提供商、终端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芯片提供商等产业部门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并逐步向商务、金融、物流等行业领域延伸。移动互联网代表着网络泛在化、媒介融合化、终端智能化、服务协同化、应用情境化、内容海量化、社交虚拟化、市场小众化、用户自主化和监管复杂化十大趋势的融合。清华大学的卫强带来的研究成果是《互联网关键字广告与智能推荐技术》。他认为,互联网广告是支撑大量免费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服务的主要经济形式之一。互联网广告形式包括搜索引擎广告、展示性广告和电子邮件广告等。搜索引擎(关键字)广告的特点是比例大、定制水平高、精准性高、相对成本低和灵活多样性。中国搜索引擎广告市场规模为70亿元/月,年增长率超过40%。

北京大学董小英教授以武夷山为例介绍了电子政务与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与经验。

四、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禹教授的报告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他认为我们现在正面对着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技术上的突出代表是云计算和新型计算,应用上的突出代表就是物联网。在新的技术的支持下,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获得了极好的机遇。作为在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信息经济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对于经济类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和一般的管理专业,高校信息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因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别。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规范理论教学或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研究和关注中国实际情况,正确引入博弈论方法,甚至实行更加开放的教学。应提倡编写多种类型教材,加强案例的提供,并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普及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左美云教授的研究成果是《强势用户在信息系统实施中的行为研究:基于控制理论的视角》。“强势用户”是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拥有实施方所期待的后期利益这一独特资源从而处于主动控制的优势地位的用户。左美云提出在信息系统实施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类型的控制机制的组合,并且要根据合作双方的特点进行各种机制的强弱安排。为此还需要研究在不同阶段这些机制的组合方式,并确认影响项目最终成功的关键机制。

五、互联网应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信息经济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宣传策略; 信息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06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027-02

1 引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中坚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是当前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事业单位提供的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知识密集性等特点的服务内容,决定了事业单位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的宣传工作凸显的十分重要。

本课题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选取部分事业单位和媒体记者发放专题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并深入部分事业单位,并与部分媒体记者面对面进行了调研、访问,采用Excel2003软件作为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描述分析等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及处理。

2 影响事业单位宣传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事业单位宣传工作在体系、渠道、意识等方面存在部分问题,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事业单位宣传困境的深层原因。

2.1宣传体系不健全

根据我们走访的几家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医院和科研单位,我们发现,事业单位的宣传体系尚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源不足,其次是财力保证的不足,宣传经费占比很小,制约了工作的开展。第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信息交流机制不畅导致宣传部门对单位发展的最新信息缺少认识,影响对事件宣传的策划,不能及时形成强大的宣传氛围。同时,对外宣传工作上也不能及时地有效地和媒体沟通联络,形成“数字鸿沟”。

在我们的调研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对内及对外宣传行为,阻碍相关受众信息需求实现最大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宣传体系不健全,单位内部和外部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稳定的信息交流机制,事业单位无法精确预计单位内部与外部对信息需求的规模和偏好,同时,媒体和单位内部也不能有效地了解相关信息而优化调整自己的方案。

2.2宣传渠道单一

事业单位的宣传工作中,普遍存在宣传渠道单一,不够多样,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的缺点。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媒体记者和普通公众获取事业单位信息的主要渠道依赖于“单位网站”,占到52%,其次是“搜索引擎”,占比约40%,而通过“博客、微博”获取事业单位信息的仅占6%。而“能有效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受访人员只占到全部人数的40%,实用信息较少。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受众普遍认为事业单位的宣传渠道狭窄,还局限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手段较少,在宣传中,直观性的东西也较少。这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已经显得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2.3脱离受众需求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媒介的权力在变化,受众的力量也在变化。受众逐渐成为市场中起决定作用的需求方,变成了权利主体,这是媒体扁平化趋势以及供给过剩的结果。需求开始成为决定供给的主要力量,而事业单位的宣传工作中,稿件内容和形式还属于内宣稿件,缺少对受众需求的分析调查,把受众当做受教育群体,空话、套话较多,缺少针对性,缺少个体展现,不能让人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单位形象,同时,也无法最大化获取相关信息。

根据我们的访谈调查,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除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还在于信息搜寻需要成本。信息搜寻的过程正是发现各种可能的经济机会,对于事业单位的宣传工作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宣传工作效果最大化正是建立在符合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而信息搜寻正是在收集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的资源配置行为。但由于经费不足,许多事业单位无法持续、常态化得开展关于受众需求的信息搜寻工作,往往就出现了宣传渠道单一、忽视受众寻求的问题。

2.4宣传意识薄弱

我们在调研走访中,发现有些区县级的事业单位甚至没有独立的宣传部门,宣传工作主要是由办公室承担。形象定位是宣传工作的关键。在问卷调查中,认为“身边的事业单位具有鲜明形象定位”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0%,形象定位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高度概括和综合反映,缺少鲜明的形象定位,直接影响受众认同度和知名度,最终导致事业单位宣传影响力下降。

人民群众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委托关系,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之间存在委托关系。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以及信息交流中的噪音等,人和委托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可能会出现人的行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情况的出现。部分事业单位存在宣传意识薄弱,不能充分供给信息,造成公益属性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就是委托关系没有很好处理的表现。

3 对策建议

3.1完善宣传体系建设,建立信息交流机制。针对事业单位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议从人、财、物方面加强投入,同时,增强信息交流意识,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促进信息互动。同时应重视对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综合性知识的培训,定期参与新闻培训。除此之外,在单位内部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交流机制,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定期、专人、出简讯等信息通报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口口相传信息交流模式,强化单位内外部信息披露,通过补充信息交流机制,从而完善宣传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3.2挖掘受众信息需求,拓宽新闻宣传渠道。受众的接受度较高,社会认可和影响力也就更高,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发挥效果也就更好。建立便捷的信息通道,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如网站、BBS、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拓宽宣传渠道,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其次,可以面向社会定期开展信息搜寻工作。如通过定期和重点媒体的座谈交流中获取新闻关注点,和部分媒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等。获取受众的信息需求后,事业单位宣传工作需要改变以往宣传方式单一、语言僵化的模式,及时改进和创新。

3.3改进宣传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主动性。激励制度的设计要建立在事业单位宣传工作战略目标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KPI(关键绩效指标),以此为基础,明确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切实可行的KPI体系。同时,重视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建立动态奖励制度,激发宣传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责任,定期进行公开考核评估,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达到激励效果。最后,尊重人才,制定符合职工个性的长远职业规划。善于发掘个人的需求、动机、兴趣、擅长,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上,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意愿,为职工提供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是种长期有效的激励策略。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熊德斌.农民就业问题的信息经济学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7(2).

[3] 阿山江·买买提,黄荣.探析新时期高校对外宣传策略的改进[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7(1).

[4] 厉旭光.我国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