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文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审题;作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74-01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可见阅读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在阅读中,现代文阅读又占了很大的权重,在义务教育各个学段都有重要地位。对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评价,语文中考分值达到30多分,占语文总分值的1/4,因此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至关重要。

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既是一块能提高分数的大肥肉,又是令人头疼难以下手的硬骨头,为了能吃得香,啃得妙;掌握解题技巧很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纵观全文抓住题目,把握主旨

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文章的题目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的语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第一遍速读,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些题目就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二、认真审题,圈定范围,就地取材

现代文阅读,由略到精至少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现代文的阅读语段,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读文前认真审题,把问题读懂读透,带着问题有选择性读文,选择圈定范围,要善于寻找与题目相对应的词句或段落,找准了对应的区域,也就锁定了“取材”范围,为答题找准了方向,在梳理和整合答题时,最好用阅读材料中的语句作答,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我们也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作答,切不可脱离本文材料胡思乱想,随意揣摩,信手胡答,以至不着边际,比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这样极易断章取义,偏离文章中心。其次,遵循就近原则,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明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再次,依靠重点词语完善采分点,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就盲乐观,考生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比如,考生在在说明文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因此提醒考生,越是简单的问题,越应该慎重,言简意赅,分条作答,也是提高考生现代文阅读的分值一个技巧之一,有些考生书写的文字较多答案要点,模糊不清,他们常常怀有侥幸心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考题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如果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注意条理清晰,逐条回答,标明序号。那么,阅卷的教师一目了然,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总的说来,考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一定要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巧妙作答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第2篇

【基本方法】

1.遵从题目要求

一道题中往往含有解题范围、所提问题、答题要求等信息。答什么和怎么答,命题人的思路早已在题目中写得非常具体明确了。答题如同执行命令,一定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2.圈定解题范围

有的题解题范围很明确,但有些却不够清楚,所以应该到题目所指的原文内容去找。并且“一定要关注全文”,以全文作为解题基础。

3.筛选有效信息

解题范围中往往有不少相关信息,这就要结合题目仔细筛选。把该选的都选出来。不要笼而统之,一古脑儿照抄,那样既费时间,又不简明,还可能不准确。

4.归纳答题要点

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首先应当简单地打一个草稿,把要点分条列出;然后所有题全部答完后,再做一次修改,确保回答准确、简明、周全;最后再正式誊写。

【解题套路】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光讲套话没用,但缺乏套话“没头没尾”也不行。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阅读材料的具体语境来答题。但同时也要依照一定的规范或者套路: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等。

2.文中:承上启下;领起下文;总结上文等。

3.文末:揭示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解题时首先要考虑这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就是它本身的作用,然后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加以分析鉴赏。现代文阅读中常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对比、反复等。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等。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描绘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问、反复:强调,加强语气等。

某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命题者所选择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技巧。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把句子的意思简要明白地疏通一下,解答就基本到位了。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这种题,要做到有问必答。第一问,即使很简单也不要遗忘,以免造成损失。解此类题,先要揣摩推敲,通过比较体会所涉词语的“妙”或“不妙”。一般来说,原文的词语较好,因为作者有他的考虑。但也可能命题者故意把原先用词换成不太合适的词,而把原来的词提出来让考生比较。

1.动词:不行(或者行)。因为某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用某词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2.形容词:不行(或者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用某词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或者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和范围等),用某词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某句话中某两三个词或短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这样的题一般回答是“不能”,因为原文的语序是有严密的逻辑性或时空顺序的。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前后是一致的。

3.这些词语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逐层加深,不能互换。

段落内容的归纳概括

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选料(阅读文本)一般是散文这类文学作品。散文从常用文体的角度看,一般归为复杂记叙文。根据内容的不同,有的侧重议论,被称为议论性散文;有的侧重叙事,被称为叙事性散文。当代散文都是比较复杂的,常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1.记叙性文段:抓住要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议论性文段: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答题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说明性文段: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题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4.描写、抒情性文段:抓住描写对象及其特征,回答清楚描写人(或物或景)的特征,表达的感情。

答题格式:描写了+对象+特征;抒发了作者对+对象+感情。

【解题小技】

1.分数和答题要点有对应关系

近年来,现代文阅读题越来越明显地要求答题者确立“要点意识”。答题不是字写得越多拿的分数越多,有人答题密密麻麻一分也拿不到,花了工夫,却没有效益。通常情况下“一个答题要点大约对应两分”,一道4分题,它的答题要点一般是两个;一道6分题,答题要点可能是3到4个,只要答准3个就可以拿到6分。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第3篇

一、看文章,树信心

虽然大部分现代文都是学生没见过的,但要相信都是考查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的内容可能比课文内的更简单。答案大多就在原文中,即使不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也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提炼答案,所以首先要有信心。

(一)读懂文章,把握主要内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懂文章,把握主要内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做阅读题时,快速、清晰、明确地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把握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思路,对于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质量有很大帮助。当阅读整篇后,还应快速地浏览每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在心中形成对文章的总体印象,提炼文章的总体结构,这对把握整篇文章有好处。同时关注文章的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这三处往往是标示整篇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的重要部分,能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提供有效信息。

(二)依靠文本,找准答题方向

阅读试题都从文本中来,答案也应该从文中找或加以概括,树立“答案不在你脑中,而在原文中”的思想。在解答阅读题时,首先要选定与题目相对应的词句或段落,找准对应的区域,锁定答题范围,为答题找准方向。在提炼答案时,尽量用好阅读材料中的词句作答。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也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确实是概括不了时,可以直接用文中语句作答,哪怕不能得满分,也不至于得零分。

二、看题目,明要求

明白了所给文章的主要内容,下一步就要看题目提的是什么要求了。仔细认真审题,看清题干,这样答案才不会张冠李戴。

(一)读懂题目,抓住题眼

做阅读考题时一定要领会题目的要求,特别是隐性要求,即在审题时注意每道题的题眼,比如:题目中的“哪些”、“哪几种”是说答点不止一个;“分别”告诉我们要分几方面作答;“概括”方面的则告诉我们要用最简捷的话回答问题;“用自己的话说”则是要求不要直接用原文回答,可以把原文里的句子转换一下说;“用原文回答”则要求一定要找出语段中的句子答题;“答案字数在二十字左右”告诉我们该答案字数可以在二十字边沿浮动等等。答题前如果不注意这些字眼,即使读懂了原文,答案也不会完满,也是会被扣分的。

(二)看所给分值,挖掘采分点

每个小题题目后往往给出本题的分数,答题前看看分值,学会寻找采分点,学会挖掘采分点。一般情况下,中考试题以两分为一个基本的采分点,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同时也会使你的卷面悦目清晰。

三、动手答,要讲究

作答时,要回忆有关的文体知识,弄清概念,准确作答。答案中切忌出现错别字或病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丢分。所给题目,一律作答,抓住所有的得分机会。

(一)区分概念,把握文体特征的术语

考生对一些基本的阅读术语模糊不清,导致在答题时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丢分。例如贺州市2011年中考有这样一道题:本文依次运用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有考生答到引用、比喻、象征等,这明显是概念不清造成的错误,应该从表达方式中的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考虑。解答这类试题,在平时我们就应积累一些必备的术语,在解答试题时,就可以根据已有储备,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术语,然后再认真分析题干要求,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对应的术语作答。因此,有必要区分概念,例如: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相关术语就要区分清楚。如“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的术语就是打比方;在议论文中就是比喻论证,不同文体说法是不相同的。还有表现手法、写作顺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一些基本的概念要区分清楚,这是做好阅读题的基础。

(二)注意答题格式,完整答题

学生在答题前要看清题干,完整作答。很多考生在答题时单取答案,导致答案不完整。如,有道题是问:根据原文,“这种精神”指的是哪种精神?学生直接回答:先忧后乐。内容是对了,但不完整,应该是:这种精神指的是先忧后乐的精神,或是:指先忧后乐的精神。这样的答题才是完整的,就不会有扣分的可能了。另外,有些文体的问题有比较固定的答题格式,如:说明文中问“把……删去可以吗?为什么?”解答此种题型,大致可用的格式:解释词语,分析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删去对句子的影响,体现不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当然,答题后还要做检查,看看所答的句子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因为语文科对此要求是特别高的。

(三)不留空白,大胆作答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第4篇

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命题者都问些什么问题呢?

从原则上来讲,相关命题始终被严格限定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条具体要求范围之内,即:

一、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句子。

二、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三、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三条九点”就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的依据。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无非就是三大类的问题:

1、问“是什么”

(1)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或怎样理解?(2)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3)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某某段的段意是什么?或文章的主旨(中心、主题、观点)是什么?

这类题目,可分为三小类,一是词语含义“辨别”类。这类答案一般就包含在文本当中,只要根据题干的指示,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参考上下文简要概括即可;二是情感、主旨“概括”类。这类题作答一般需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句切入;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指认”类。回答这类题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名词术语,否则就无法下笔,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双关等;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举例、白描、抑扬、渲染等。

2、问“为什么”

(1)某某句子(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2)某某句子好在哪里?(3)某某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

3、问“怎么做”

(1)是怎样表达某种情感的?(2)是怎样表现文章主旨的?(3)是怎样谋篇布局的?(4)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同一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有了这样的意识,就可以在纷繁的提问中保持清醒,迅速找到答题的路径,以求事半功倍。

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有“点”和“面”两部分组成。一是“点”,指的是具体文本内容的确认;二是“面”,指的是包含文学创作共同规律的术语。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法”。

如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是: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待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答案中“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是“面”,其他则是“点”。

为帮助我们更好的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一些“面”的知识归纳如下:

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往往被涵盖在表达技巧当中,对其鉴赏一直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所以在此单列出来。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表达方式的作用

从表达方式来说,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方式。

1、叙述方式

顺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精彩的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其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表现手法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艺术表现)来说,有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赋比兴、卒章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写,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2007高考山东卷14题(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1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汇集在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2)“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感情。

人称的运用

从人称来说,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行文结构的作用

结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对文章结构的鉴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

行文结构方式主要有首尾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言志、过渡、伏笔、承上启下、衔接、照应等。

其常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

1、开头的作用

如果所问句段位于文章之首,那一般要回答: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⑤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⑥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

2、结尾的作用

如果问文章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言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段中语句的作用

如果所问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了表达效果。

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一般有这样的回答: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语意双关,含义深刻。

抒情方式

现代文阅读技巧范文第5篇

一个理念

要想做好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一个理念便是研读《考试大纲》,因为这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代表了中考命题组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命题人员对语料的选择、考试范围及重点的确定、难度系数的安排都会遵循考纲的规定。明确现代文阅读的考点,所以大家要吃透考纲,备考做到“知己知彼”,考试方能“百战不殆”。

中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两个阶段构成。

1.“原文意识”,也就是所有的阅读试题答案都应该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因为中考语文阅读是以理解性阅读为原则。命题专家如是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想象。”离开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中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实际上,现代文阅读至少有两道题是可以直接用原文的文字回答的。

2.“整体意识”,也就是对于主干性的阅读试题,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作解答,要根据试题要求,完整地筛选出相关内容要点,以避免漏写的答题现象。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

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一般都设置主干性试题――即着眼于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能力的试题,这类试题要求阅读视野宽阔,试题答案要点多个,阅读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这些试题都具有考查综合阅读能力和语言转述能力的特征。因不少考生阅读定位狭窄,缺乏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做出的答案或以偏概全,或要点不全,或表述不当,导致得分偏低。因此,在阅读时必须具备整体意识,做到“胸中有全文”。

三条规律

中考试题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寻求适度变化。所以,现代文阅读也是基于这一原则,在命题规律上也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下会遵循以下三条规律: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设题点也是有规律的。有开篇设题,中间设题,内容设题,手法设题,结构设题,文章某一细节或某一特殊点设题,结尾设题。弄清了设题规律,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有侧重点,就可以在相应的阅读区域内审察题目,仔细筛选信息,将之组合成语言通畅、简洁明了的答案,这样就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做到事半功倍。

四种技巧

写作技巧是现代文阅读中必考的知识点,同样也有它的设题点及规律,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审视写作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类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正面侧面。

3.结构安排――承上启下、衔接铺垫、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