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古文

高中语文古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古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古文

高中语文古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古文诗词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块靓丽的瑰宝,许多优秀的古文诗词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研究价值,还暗含了优良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理应精研古文诗词教学方法,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递下去。

一、古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能拓宽高中生的文学知识面。通过开展古文诗词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和感悟古文诗词,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在课堂上开展高中语文古文诗词阅读教学,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的时候适当地引用几句古文诗词,可使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更富有文采。3.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古文诗词中大多运用了丰富的景色描法,是诗词人细致观察周围风景有感而发的名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想象在脑中浮现出一副优美的画卷。4.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古文诗词文学中含有的韵律美和画面感是十分细腻的,只有通过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细细品味才能真切体会其中的奥义,使高中生认识到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1.以作者生平或创作背景为突破点。作者是进行古文诗词创作的发起者,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将与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创作风格等有直接的联系。通过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或生平,可以帮助高中生明确理解古文诗词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主旨,对于全面掌握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时,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本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应当以本诗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为突破点,在学生知晓杜甫的经历后,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杜甫在创作本诗的资料:本诗是由唐代具有“诗圣”美誉的大诗人杜甫所创,当时作者正处于夔州时值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作者在56岁的高龄下面临极为窘困的情境创作而成。虽然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作者却生活困苦,恶疾缠身,一天他独自登上白帝城的高台,触情而发,遂记此篇。2.带领学生细细品味经典名句。古文诗词具有的韵律美和画面感是诗词体裁所特有的,而且几乎可以说每句诗词都是作者凝聚了较强的脑力劳动和心血的结晶,有些经典名句更是经过了作者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典型的诗词锤炼事例就是众所周知的“推敲”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劝学》时,教师应当积极将本篇中的经典名句挖掘出来,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体味其中蕴含,并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具体来讲,大家耳熟能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出自本篇《劝学》,意指后者比前者更加的出色,具有褒义的词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此为学生举例,如夸奖某位学生的思考能力或者其他能力比教师还有出色时,教师就可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除此之外,本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用来勉励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脚踏实地的学习,在点滴的进步中取得成功是再好不过了。3.鉴赏诗词所表现出的写作风格。古文诗词的写作风格是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鉴赏的诗词多了,我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式,也就是虽然之前不知道该作品的创作之人,却能够通过鉴赏诗词联想到某位诗词人,比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李白的诗词更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结合诗词人的写作风格来开展课堂教学。

概言之,古文诗词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其具有的教育意义也是我们绝对不容忽视的。为了帮助高中生有效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古文诗词文化,首先,教师可以用诗词的创作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经历为突破点,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带领学生细细品味经典名句,将教育意义有效引申;最后,还应当积极结合诗词的写作风格,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推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张群华 单位:福建省长汀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古文范文第2篇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足

高中的学习生活紧张单调,其中许多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考入更好的大学,他们把学习当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质量以考试的成绩来衡量。高中语文古诗词学习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枯燥而且乏味,基于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1.1过分简单粗暴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词不仅辞藻华丽、合辙押韵,还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或者生活环境。由于部分教师和大多数学生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容易脱离这些背景知识,简单粗暴地套用解读模板,从而忽略古诗词的个性,曲解意境和情感。

1.2教学目的和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高中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众多,因此很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背诵课文、讲解重点语法和重点诗句、背诵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生平和主要文学成就。很多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很明确,牢记以上知识,一定能通过相关考试,这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功利的教学目的限制了教学方式的改进,使得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和学的难度更大。

1.3大多数学生固化了学习古诗词的方式

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已经固化了学习方式,背诵,背诵,背诵,把需要牢记的知识点背诵熟练,古诗词知识的学习就完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固化为一种固定模式下的固有行为方式,使得古诗词学习偏离了原有的目的。

2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改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的旗帜已经被高举了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阴霾仍然挥之不去。古诗词教育的初衷绝不是为了考试。教育工作者应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古诗词教学回归教学初心。

2.1利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古诗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其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成果。学习古诗词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也是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利用诸如辩?、演讲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或者鼓励学生多读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书籍、多看影射相关历史知识的好电视、电影节目,就能学生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2.2引导学生关注推广古文化知识的媒体栏目

古诗词曾经坐了很长时间的“冷板凳”,幸运的是,它们最近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我们可以从很多媒体栏目中看到推广古文化知识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了解和关注推广古文化知识的媒体栏目,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比如说,关注央视的《诗词大会》或者各种微信公众号就是很好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带给我们的自豪和优美意境。

2.3化整为零,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习惯

古诗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美的载体。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古诗词不仅有助于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境,更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韵律。读诗词不是要当时背下来,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培养一种习惯,理解一种文化。利用早晚自习或者学习之余的碎片时间诵读古诗词,持之以恒,哪怕是每天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坚持下来也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4提升教师素质,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是每天和学生见面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一个具有深厚人文修养的优秀教师,不仅能够把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理解得更好,也能够凭借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著名学者郦波教授就是凭借渊博的学识得到学生认可的例子。提升教师素质,也要靠多读多练,多读优秀的古籍,在备课过程中多参照名人大家的见解,都能丰富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高中语文古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苏教版;古代文学;教学策略

步入高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针对古代文学教学部分具有明显的不同,教授初中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要淡化语法、词法、句法,学生在学习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辞典工具书解读课文文章内容,但是对古文知识没有进行明确的梳理,因此教师上课时,会自觉降低教授的内容难度,不易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造成学生在对古代文学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散乱。新课改之后,高中的语文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本身就对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句式这些知识很迷惑,而且还要掌握实词,虚词等词性内容的困扰。学生在考试时,普遍古文方面的得分比较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上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策略。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灿烂的瑰宝,对于它的精华我们要发扬继承,高中生正处于建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因此学习我国古代文学知识,以史为鉴完善自己,但是鉴于学生对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习状况,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整合学生思路,使学生学习得到提高。

一、注重学生课文预习,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文预习习惯,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又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教师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于古文的预习,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分析、阅读、翻译古文的方法,比如要求译文准确精炼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在翻译文言文时要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并且要符合现代人语言的表达习惯,力求通顺优美,语言丰富有张力。其次,学生在获知方法后,教师在每节课的讲课之前,要把下节课课文预习的内容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课文内容基本的整体认知目的。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可以自由结成兴趣小组,把预习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都有问题的内容,向老师提问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身感受古文魅力,阅读课文,感受文章作者的思想,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培养他们自主求知的能力。

二、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潜能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课文,特别是古代文言文、诗词等的语感培养与训练,高中语文古代文学知识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课文句子的翻译和词语解释。诵读是学习古代文言文、诗词基本的能力,用心领悟通过反复背诵,获得丰富的文言语感,才能在考试做题时精准的知道作者的用意。学生只有对文章诗词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词语进行有效地学习和记忆,增强对课文的理解。熟读和背诵一些诗词名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古文用语凝练简洁,为学生想象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等方面进行创作,通过对原文内容设计新的场景环境,进行合理想象,增补内容情节,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补写和续写,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忽视了对它的学习价值,大多数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学习古文,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一小部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是因为认识学习古文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知识。例如,有的是爱好古代文人写作中透露出的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有一种新鲜感;有的同学就是为了获得高分,在考试中力拔头筹。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区分学生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兴趣引导,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面对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来促进朗读或背诵,激发其好胜心;注意文章对美的探索,构建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讲解古文的文学价值和文章的背景情况,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增强学习的使命感;设计层次合理、适当反例的习题,摸清其思维规律,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古代文学的学习,要积累丰富的知识,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阅读量积累的越多,同样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就越强,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古文范文第4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教学提出课程目标:“通过阅读欣赏,陶冶性情,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但现在古诗教学已经变味,或忽视古诗教学,或只重高考功利性,或教学模式化,为教而教等等。

一、古诗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和现象

1.字字落实使古诗教学味同嚼蜡

把古诗当作古文来教,从生字解读到词语的释义再到诗句的翻译。把疏通句意、弄懂字面意思作为教学目标,加之以强制性的背诵。一节诗歌鉴赏课,只重在字面上“做文章”,一首诗只在意义上给学生留下些记忆,学生读之无味、弃之不能,扼杀了学习古诗的热情。

2.多媒体泛滥使古诗鉴赏一览无余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手段也越来越多地渗入古诗教学中。殊不知古诗教学,那是语言和思想的驰骋,其

中的意蕴不是靠背景音乐、几幅图画能表现出来的。虽然画面唯美,音乐动听,但画有画意,乐有乐韵,诗有诗情。画面无法解读隐含的诗意,音乐也不能诠释诗味,反而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了画意上,拘束于音乐的意义中,而制约了学生对诗的想象空间。

3.拘泥呆板使古诗教学缺少突破创新

在古诗教学中,被教材单元所局限,按部就班,教学机械,教一首算一首,对诗的鉴赏往往不能深入挖掘,也就无法体味其精妙所在。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三个单元中分别选取了杜甫的诗作《蜀相》《登岳阳楼》《阁夜》,如果拘泥于教材单元的编排,按教材的顺序开展教学,势必教师教得繁,学生学

得烦。

4.高考的功利性使古诗教学沦为应试工具

高中语文教师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高考,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高考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只讲功利,一切以应试为目的,这样的语文课还有多少趣味。就有教师把古诗教学当作应试的“解题”课,把教材当作题目,设置考题进行解题指导,由学生做题,教师讲评,古诗教学沦为应试工具和手段。

二、古诗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我认为以上几种关于古诗教学的做法不可取。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古诗教学上有所感悟。下面就古诗教学说一说自己的心得体会。

1.重吟诵,提倡不求甚解

教学古诗词时,除了必要的生字点拨、特殊字词的理解、炼字精妙赏析外,切忌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诗歌语言跳跃性大,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是翻译性地弄懂句义,会使全诗平白无味。且诗中的意味,有时很难用语言精确表达,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赏析诗词从吟诵开始,朱熹说“须是先将诗来回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洽,方见好处。”李商隐的《锦瑟》以其含意隐晦、意境朦胧著称。让学生解释字句,很多学生可能无法解释清楚,反而会在字面上纠结不清。教学时可侧重介绍李商隐的经历、讲解清楚诗中的典故,让学生反复吟诵。把后人对这首诗主旨的不同解说介绍给学生做参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诵读,注意情感的调适,从而领略诗人的细腻情感,品味古诗的情韵美。

深情吟诵引领学生沉浸于诗情中,不求甚解激发学生镜中看花、水中望月的神奇审美体验。“诗言志”,诗歌教学重在情感把握,不要纠缠字词的细枝末节;注重吟诵,教出诗的意韵,才是最重要的。

2.善想象,置身于诗境

文字是无形的东西,需依据读者的想象才能使它鲜活起来。

跳跃的诗歌,更需读者借助想象捕捉诗中形象把它联想成艺术整体,在心里把艺术形象进行补充丰富,再现其艺术画面,获得新奇的审美情趣。巴尔扎克说:“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而不是用现代技术

手段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想象夸张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气象万千的神仙世界,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经历过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子里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和画面,沉浸于诗中超现实的境界中去,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教学才可能成功。

诗歌的形象是诗人的情感载体,是诗人情思的外化形态,“万水千山总是情”,通过想象再现形象,也就是体味诗情的过程,享受诗歌魅力的过程。

3.用比较,体味古诗细微之美

严格按教材编排,孤立教学古诗,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把比较鉴赏引入诗歌教学,能为古诗教学注入新鲜活

力。中国古典诗歌异彩纷呈,诗歌与诗歌之间,诗人与诗人之间既有同质,又有异质。在比较中鉴别,通过鉴别从精细之处咀嚼

诗味。

古诗的比较鉴赏可以是诗人自身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比较。许多诗人,由于时代社会、个人经历等原因,他的思想前后有很大变化,反映到创作上,不同时期作品风格迥异,如,李清照、李煜等。通过不同阶段作品的比较,可以较准确把握一个诗人的创作。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时,把二者进行比照鉴赏,能深入理解前期作品《醉花阴》写闺中的“闲愁”与其后期作品《声声慢》写国破家亡的“浓愁”的不同内涵。古诗的比较鉴赏,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比较。

比较鉴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让学生体味到更细微的东西,使学生对古诗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采用比较教学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鉴赏水平的有力手段,也是打破古诗教学程序化、机械化、模式化、教条化的很好途径。

4.让古诗教学由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高中古诗教学要兼顾高考的需求,但全面倾向于应试,把古诗赏析课上成应试课,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诗教学。高中教材里选录的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范本。古诗教学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挖掘诗歌的人文意义,实现其教育价值,把古诗教学从知识课堂引向生命课堂。

《离骚》让我们看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和追求理想的执著,《登岳阳楼》让我们明白了杜甫伤时忧世的悲悯情怀,《归园田居》让我们读懂了陶渊明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定风波》让我们理解了苏轼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态度,《孔雀东南飞》见证了爱情的忠贞……古诗里有人类所有最崇高的情感,读一首古诗,就是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就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就是一次生命境界的提升。

古诗教学的本色应是生命教学,在诗歌的教化下,让学生得到心灵洗涤和精神陶冶。“感其志向,动其情感,沐其道德,化其行为”,把熔铸于古诗中的高尚情操、人生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这才不背离古诗教学的宗旨。

高中语文古文范文第5篇

由于学生对作者“意”的深切体悟是通过诗词中“象”的理解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寻找古诗词中出现的具体物象,并对“象”的特征进行仔细分析,让他们在情感中感知意象。譬如,在执教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应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悉心体会其中出现的“象”的意蕴:首句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的意象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寒蝉”“长亭”“骤雨”的特征,在初步了解意象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情感意蕴。《雨霖铃》在开端就奠定了全词的低沉的情感基调,至于后面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都意在渲染作者的别情离绪,词人那种漂泊不定的惆怅与孤独都蕴含在这些意象之中了。

二、角色体验,在共鸣中感悟意象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氛围中,以诗词中相应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作品所传送的情感。如执教李白的《送友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全诗进行创新性扩展,并且选派两名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和李白的友人,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当时别离的情境中: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郊,环绕小城的河水恰似一条白练汩汩东流。李白与挚友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即使到了城外,还是依然难分难舍。但送君千里,终有离别一刻,此时两匹骏马也仿佛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苍天,萧萧长鸣,犹如各自的主人一样感慨万千。当挚友走远了,李白依然站在那里,马的悲鸣声,似乎还在空中回荡,既长留在作者心中,又伴送着挚友的万里行程,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如此的场景和学生感同身受的角色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显著提高。

三、借助情境,在实景中体会意象

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再现,在丰富多彩的物象背后,既勾勒出悲欢离合的画面,也展示了治国平天下的夙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可以饱含情感地描绘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景图。大部分学生情随意迁,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切身感悟在秋雨洗过的山谷中散步,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松脂、竹叶及荷花香味扑鼻而来,仿佛看到波光粼粼的涟漪和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莲叶,目睹浣纱女舒心欢悦的笑声和山泉潺潺的声响,于是完全陶醉在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中,领略山川的壮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校园里得到普及,而巧妙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感悟诗词的意象。譬如在执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针对作品比较低沉而凄切的意境,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比较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并展示出相应的画面:一个夜晚,秋风萧瑟,诗人、明月、孤舟、江水构成了一个无比冷清的画面,学生在凄冷的画面和哀伤的乐曲氛围中深刻感悟了作品的意象。

四、强化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