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彩池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整合理论;整合技能;技术培训;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63-0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明确指出了电化教育工作的方向。多年来,广大电教工作者和教师努力实践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式方法,探索了许多整合的途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在工作的实践中依然发现一些需要提升的整合理念和需要探讨的整合思路。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整合的前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要靠教师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决定教学策略和整合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整合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整合水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设计并且实施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师的整合能力的建设。
1.教师整合理论的建设
教师整合理论的建设主要是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整合理论,不断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变教师角色,把自己融为学习生活的一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指导者。要学习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传播理论:拉斯韦尔“5W”理论,拉姆的双向传播理论,罗贝的SMCR理论。
要树立的现代教育观有以下几种。
现代教学观: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健康体魄。
现代师生观: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现代人才观:培养智能型、创新型人才。
2.教师整合技能的建设
教师整合技能表现在能够从数量繁多的信息中收集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并且按知识分类、学科特点、学生接受能力、认知水平整合成为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此外,当信息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教师要自制教学软件,结合教学内容整合成为教学资源。熟练地操作各种教学媒体,熟练地查找信息资源,编制音像教材。
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深入发展,还要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整合意识,提高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地方信息技术的培训只讲授操作技术没有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和教学,没有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把教育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为一体。有些地方的信息技术培训忽视教师观念的转变。认为只要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教给他们,就会取得他们的认同并且会成为他们教学的工具。但是,信息技术工具可以为讲授、灌输知识服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真正指导个体的认识和行为的还是个体内部的知识结构。如果教师不能把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就很难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它。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中,必须加强对教育观念转变的培训,并且真正内化到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去。
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深入。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培”计划,就是为进一步熟练和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增强应用的自觉意识而进行的深层次培训,要使学习者达到“知其然”,还应该“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怎样做,还应当明白为什么这样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应用的策略与实践能力,这样的培训才能实现广大教师学习技能的提高。另外,还应当面向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并且勇于探索和创新的部分教师进行具有研究性质的培训。教师提出要解决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归纳并以课题研究作为自己明确的目标。通过研培,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与水平,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骨干力量。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整合的基础
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是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学习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是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克服被动接受式学习的习惯,养成善于思考问题、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和交流。使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中解放出来。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学生主动整合学习内容方面,年轻教师好于老教师。因为,他们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并勇于在教学中付诸于实践。老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和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可以说其中有许多经验是宝贵的,可以借鉴的。但是,也有一部分观念过于陈旧,方法也不适合现代的要求、时代的精神,不适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的要求,需要不断地更新。然而多年来的教学使他们习惯于原来的路子,尽管他们努力改变自己,但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重蹈旧辙。这种现象在听课中常常看到。
一位学者说过:“我到国外看的课与咱们的课相比较,感受到我们的课是非常精彩的表演,精心设计,精心实施,就是学生不像活人,就是学生没有表现出他们的个性特点,没有让课堂充满生机。”其实质上是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动作、语言都牢牢地被教师控制着,学生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允许有创新意识,不可能形成创新能力。我们常在小学教师的教案里看到某一个问题学生应当如何回答。倘若学生没有按教师设计的语言回答,尽管意思正确,教师也不允许,一定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说出教案中的话,方才为止。其实,这是束缚学生的思维,没有支持学生首创精神的发挥。因此,我们要解放学生,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课堂静听、静观的沉闷气氛。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创设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思维发展、思维品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发展水平。
听过一位教师讲授小学语文《五彩池》。授课伊始,教者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五彩池的水、形以及周边风光的电视画面,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渴求。接着教者要求以小组学习,讨论五彩池水的颜色,池的形状和周边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并用一个词予以概括。同时,在黑板上写出了“水、形、景”三个字的板书。
如:一个小组的讨论,同学们说:五彩池的水“五光十色”、“姹紫嫣红”、“色彩斑斓”;五彩池的形状“千奇百怪、包罗万象、形状各异”;五彩池周边的风景“风光秀丽、美不胜收”,等等,以他们的理解,用他们的语言,概括了五彩池的水、形、景。这是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资源与课文的整合得出的意义建构。这是他们的整合成果,是他们认知水平的反映。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主动建构,采纳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所收获,都感到成功的喜悦。
然而,《五彩池》一课教者,为展示他的板书设计说:“同学们,五彩池的水美不美啊?”学生们齐声回答:“美”。只见教者面带笑容,敏捷地从教案夹中抽出写好的红色梅花形字卡,贴到黑板上“水”字的后面。然后又问:“五彩池的形状奇不奇啊?”教者又贴字卡“奇”。如法炮制,又贴字卡“妙”。教师的板书终于出笼了,她感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板书所反映的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整合的结果,绝不是学生的理解。那么,教师怎么能把自己的整合强行灌输给学生呢,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整合的学习成果又怎么能被教师的强行灌输所取代呢? 教师强行灌输自己的板书,其实是没有彻底转变观念、摆正位置、转变角色;没有把自己当做课堂学习中的一员,不是师生互动参与问题的讨论,依然是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灌输者。难道这样的课堂民主吗?
要提高学生整合能力,就要充分相信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把学习整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一些教师就是不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整合目标。所以,在教学中依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以体现教材挖掘得深,知识讲得透,简单的问题也反复讲,担心遗漏了知识点,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善于诱导,学生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显示出他们的聪明和才智。
三、转变教师的媒体观念是整合的关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电化教育重新起步以来一直把电教媒体视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视为验证知识结论的工具,是为教师讲授知识服务的。当初,我们宣传电化教育优越性时曾经说过,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形象,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微观为宏观,让历史场景再现,使不可见为可见;让学生一目了然,难题迎刃而解。这种直接把事态变化过程、发展规律、知识结论和盘托出,让学生一看便知,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在一目了然的状态下,却没有给学生留有思维的余地,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使之被动接受知识的结论。当然不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益,自然也不会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其实质就是利用媒体向学生灌输知识,有人称为“电灌”。它使本来就负担沉重的莘莘学子在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下更是苦不堪言。这不能称为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工具从教具转变为学生的学具,使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主动探究、主动发展;或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主动去寻找信息资源。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性,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的激励工具、情境的创设工具。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媒体应用的观念,让学生做媒体的主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7-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完善,寻求新颖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育。
1.改变观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的改革,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如今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
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3.课堂二重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3.1 "精致"──巧妙简约,细致入微被誉为诗意语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王崧舟老师曾经在《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一文中细述了此课他的创作历程。或许有人说王崧舟的《长相思》的成功是偶然,而我说这实属必然。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教学是否有教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和专业素养,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有适应学生需求和教学情境的能力。我认为这种能力,就是通过巧妙设计,达到细致入微的效益。
3.2 "扎实"── 返朴归真,学有所得一堂好课,难在文、课、人的统一,难在真实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效地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一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构筑的匠心独运,或如品茶,含蓄优雅恬淡;或欣赏音乐,回味舒缓悠长,还必须如"清茶淡饭"──不求浮华,只求一份从容恬淡、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品其文、悟其道、领其神。
4.抓住重点段落,教给学习课文的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的重要性
板书可以将教育者课前制定的教案完整地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明白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例如,在“识字、认字、写字”教学模块中,教育者可以先在黑板上将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写下来,然后引导学生读和写。学生在对照着教育者写在黑板上的内容进行学习和书写时,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这是板书的功能性体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板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本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养成主动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板书能够实现“以写促读”和“以读导写”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的行文线索和层次结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的特点
(一)系统整体性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板书特点主要体现在系统和整体教学中,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板书,需要发挥板书重视系统化的特点,将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个教学情况进行系统划分,考虑到整个学期和学段的语文教学活动的要求,以完成语文教学系统目标为主。
(二)目的明确性
教育者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每堂课结束之后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使课堂教学能够围绕着教学任务开展。在设计板书时,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2]。
(三)高度概括性
板书能够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合,突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向。教育者将有用的、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益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记录和观看。板书的高度概括性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四)美观精致
在教学材料中有很多的知识点,它们以整齐、规范的形式排列在教科书上,学生面对着大量的文字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觉得语文课堂很枯燥无聊,教育者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模式和图表的形式展?F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感受。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的改进对策
(一)合理安排位置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强化自我教育,寻找一些板书相关的文章,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丰富,形成一个对板书的系统性认识,在板书的制作中做到胸有成竹。在备课环节,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明确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勾勒出板书的大体布局,对板书的位置进行合理安排。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突发状况,教师在板书设计环节应该留出一定的空白,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对板书进行展示。例如,在对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进行教学时,应该在黑板的中间书写诗词的内容,然后在两侧进行分析和注解,突出重点,使得学生可以一眼看到最为核心的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收集学生对于板书位置设计的建议,及时作出调整,使得板书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二)丰富板书形式
单一的板书形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审美疲劳,继而导致其对板书失去兴趣。对此,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工作,从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要求出发,对板书进行合理设计,采用更加丰富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板书设计时,应该做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进行凸显。例如,在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板书整体设计为圆明园的形状,通过简单的勾勒来对圆明园毁灭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拓展板书色彩
教师应该对板书的色彩进行拓展,通过五彩缤纷的颜色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对《五彩池》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伴随着学生的阅读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对一些重点的内容进行突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随意使用颜色。
(四)引导学生参与
在进行板书制作时,应该确保师生的共同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帮助教师完成板书的设计和制作,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升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教师可以在父亲对应的位置描绘出父亲的状态“挖”,然后鼓励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描绘出儿子对应的状态,即“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参与到了板书创作的过程,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