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目标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实教学中,不管是传统的教学目标还是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都缺乏层次性,“只有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或多样性”[6],忽略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同一知识的构建差异,长此以往不利于各类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所以制定教学目标需要遵循分层性原则。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个体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设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顺应客观规律,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在一节课或一个阶段后有所发展。教学目标的最低层次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必需达到的,也是目标设计关注的重点,“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7]教学目标的较高层次可以从学生的爱好、优势智能、知识的灵活性、迁移运用能力、情感体验差异等方面着手设计。一般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三到四个层次,如关于天气系统的学习,基于多元智能教学的分层目标可以设计为表1所示。
二、地理多元智能教学目标设计流程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的智能类型千差万别,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教学,也不能局限于自身的智能优势,而要兼顾智能,让智能优势各异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整个学段的学习。教师可以给自己列一个清单,每个周期检查自己选用的方法,尽量保证在一个学期内所有智能都能在课堂闪光。在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分解学习内容。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多种教材来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概括性强,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先分解知识点,如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要求需要一些知识作铺垫,如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迁移实例。这些内容的教学都需要教师考虑方法,选择学生活动,如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教学,是直接阅读概念发挥学生语言智能,还是启发想象发挥学生空间智能,又或发挥其他智能的优势,多元智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许多路径,合理的学习内容分解可以使教学在充满乐趣的同时而不失其方向。第二步,挑选合适的多元智能工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后,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学者将其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创造出了很多好的教育方法,如戴维拉泽尔提出了“多元智能工具箱”[9],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教学方法。挑选工具时先要思量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重要程度,决定是兼用智能还是聚焦某个智能。教师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随着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还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方法,如发挥空间智能,笔者提出了地理景观教学、地理想象、地理制图、颜色符号、地理知识结构图等工具。第三步,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前面两步,将某种方法与某个知识内容对应,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如关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笔者设计用“地理想象”这一方法解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具体活动要求是:“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冬季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到北端的漠河将经历怎样的变化。想象内容为穿衣、对风的感受、雨具的使用、太阳状况、树木的变化、土壤的变化、房屋的特点、河流的变化、地形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等。”实际教学时学生就上述提示展开想象活动,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进行归纳提升。关于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这样设计:“通过想象,感受中国南北差异,理解地理环境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地理多元智能教学目标设计范式
【关键词】小学 音乐教学 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2-01
一、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何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以课程标准的教育精神为指导,以学科特点为依据,以教学对象为主体,以课堂数学效果为最终目标。而课堂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就是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所规定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宏伟目标是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提出的最高层次目标,而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就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气息;教学目标也有着不同的阶段,例如,每节课的目标,每个单元的目标,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总的说来,教学目标是很多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大小的一系列教学目标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
(二)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目标
具体到小学音乐学科,它的学科总目标就是《音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即将音乐课程的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领域。[1]音乐课从小学开始都会开设,因此,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智成熟程度设定不同的阶段目标,这些阶段性的目标是音乐学科总目标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化。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将小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年级到二年级,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的、有表情的歌唱;第二阶段是三年级到六年级,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2]
二、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
(一)小学生的自身特征
(1)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进行潜力的挖掘是最有效的,因此,这一阶段是发现孩子音乐能力可能性最大的阶段。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重点进行音乐潜力的开发。
(2)小学生智力特征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只有制定适合他们智力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千万不要盲目制定高标准、高要求,否则一旦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就会打击学习积极性,失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小学生的心理、智力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因此,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们的外显活动,看他们是否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如果不是,就得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二)教师的专业特长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承担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职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专业特长,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只有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教学内容,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上课制度,将不同的教学板块交给最擅长的教师来教授,这样就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最优秀的教育,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的教学水平更加精深。
(三)教材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内容的基础,作为课程标准的载体,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教材,把教材吃透,把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教师所用的教参都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给予了相应的提示,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三、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一)目标设计要全面合理
《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音乐教学的三大总体目标,是互相关联,紧密联系的,教师在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三个维度来全面综合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其它二者,而这恰恰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的老师会考虑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多多让学生感悟音乐的过程,并着重培养音乐学习方法。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最难实现的,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智不够成熟,在情感与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方面还很欠缺,教师们基本都将其忽略,这种教学设计是非常不恰当的,音乐作为一种很有魅力的艺术,它能够传达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用语言来说教的时候,用音乐来感染反而更加有效。
(二)目标评价要客观
在设计出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跟踪评价,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对于课堂教学之后的评价一定要客观,才能真正反映出实际情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呢?这就要将目标表述的非常全面合理,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着清晰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学生们也可以根据目标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结语
教学目标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环,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提取与选择,还有教学过程的设计。[3]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制定出符合新课标的优秀教学设计,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制定出优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0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50-02
当前,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模糊和笼统,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存在割裂三维教学目标的现象,直接影响英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准确理解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要求,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设计出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目标意识
许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到“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备课时很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而在教学活动中对“怎样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甚少考虑。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长期停留在知识教学内容层面上,课堂教学以背记词汇、词组和语言点为主,忽视英语课程以“能用英语做某事”的目标要求,是导致当前英语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学生的语用能力差,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对教学活动有导向、激励、选择和评价功能,具体表现在对教学过程的引领、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方便评估教学效果达成等几个方面,它支配、调节和控制整个教学活动,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某个教学目标而展开。因此,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意识到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白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清楚教学目标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有效达成。可以说,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必须从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抓起,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推进“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抓起。
二、教师要整体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旨在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但许多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存在“模糊性”和“笼统性”,认为“三维目标”比较虚化和难以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更是存在割裂“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的现象。其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过程与方法”去求得“知识与技能”,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去空讲“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就是说,“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同时,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即“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内容与对象,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实现,并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课堂教学才不至于陷入“只见文本、不见学生或者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见知识不见育人”的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中,也才能从根本上扫除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障碍,才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例如,外研版七年级下册Module 5 Unit 1 Shanghai is bigger than Hongkong 一课,有英语教师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运用词汇hometown、than…和比较级的构成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准确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看似层次清楚、条理清晰,也包含了“三维目标”。但事实上,教师把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地设计为三个相互独立的教学目标,人为地割裂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这节课中,词汇和语法结构是教学内容和对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去让学生掌握,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和兴趣。特别是对教学内容和对象,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不能含糊带过,更不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单独表述为教学目标,使其在教学中难以落实。笔者建议将以上教学目标设计改动如下:
1.运用实物和简笔画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形容词比较级的结构(形容词+er)并能够在合作交流的结对活动中初步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听说交际。
2.用中国城市和河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级句型结构A+be+形容词比较级+than+B比较和谈论中国城市和河流。
3.在对两两城市和河流的谈论、比较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操。
这样的教学目标表述能把三维目标很好地有机统一起来,并使每一个目标都具体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教师要学会按课型设计教学目标
课型,即课的类型,是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划分的课的种类。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任务中,教师需要用不同的课型来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因为每类课型都具有独特的教学目标、基本规律和过程结构特征。在某类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只有符合该课型的目标、基本特征和教学基本规律,教学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英语教学内容种类繁多,任务要求不一,教学情境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根据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例如,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外研版是以模块为单位展开教学的,每类模块都需要新授课、复习课和练习课等系列具体课型紧密配合、相互补充,每类课型都是以解决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最后达到模块教学总目标的要求。新授课的教学重心是先感知、理解语言知识并初步运用;复习课的教学重心是梳理、归纳知识,并提升语言能力;练习课的教学重心则是巩固语言知识并熟练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究每一类课型的教学特点,按照英语学习规律,有针对性、递进性和层次性地设计每类课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做到常学习、常研究和常对照,并不断地对每一次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反思,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水平,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 树立课程的目标意识,由“纯工具性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树立起课程的目标意识,明确《标准》到底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来把握某一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求。1.把握教学目标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标准》的设计思路是:①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分学段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③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标准》已由传统的“纯工具性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这是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着眼点。2.把握教学目标要整合对应项目的目标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把上述多维目标中对应项目的目标要求整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做到:①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阶段目标的现实性,又着眼于整体目标的长远性;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单一目标的达成度,又着眼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③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互渗透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单项训练的效果,又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④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角度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既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又着眼于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互补与衔接。
二 树立课程的主体意识,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处理好教学关系
《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课程主体意识,把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考虑并设计如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演好学习的“主角”。1.从“学”的角度,定学生“学”的任务。即要求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确定学生“学”的任务。一是定“学”的内容(包括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等),变“知识性学习”为“综合性学习”;二是定“学”的形式(包括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积累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观察性学习、策划性学习等形式),变“被动接受识记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三是定“学”的机会(包括预习、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想像、查询、交流、演练、展示、评价等机会),变“教师主演”为“学生主演”,从而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在内容上更适合不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和需求;在形式上更适合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便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时机上更充分地给予学生学习、实践和发展的空间。2.从“学”的角度,定教师“教”的任务。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让“教”服务“学”,让“师”协助“生”。一是定“教”的任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并设计如何完成“指明目标、引导深入、鼓励进步、点拨偏差”四大任务的内容、时机和方式。二是定“教”的方式。考虑并设计如何变“讲授分析问答式”为“启发式、讨论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三是定“教”的角色。考虑并设计如何当好“主持人”角色,控制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当好“向导”角色,在哪些字词句段篇的难点上、读写训练的重点上、读写方法的指导上用力,应为学生提供哪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何当好“咨询者”角色,及时释疑解惑;如何当好“发动机”角色,应提供哪些成功的机会,如何通过评价及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鼓足学习干劲;如何当好“榜样”角色,范之以“字”、范之以“声”、范之以“文”、范之以“情”,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
时下的历史教学研究,不仅将课程与教学打通,而且初步改变了“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的看法。当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时,教学目标也不只等于“教的任务”,它更为关注的是“学的效益”。有学者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指挥,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着眼于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的更新,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帮助者,也是学习过程和知识创新的反思者与研究者,更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发现者。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如:(1)赋予历史课太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职能,特别是思想教育功能;(2)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缺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课标下应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
一、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目标,忽视其他目标。
原来的教学大纲只强调对人、对国家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在新课改中融入了对己、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新课标提出:“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等等,这是历史教学目标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然而,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附属物,视为可有可无,结果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维目标,不可有所偏废,既要注重知识目标,又要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的每堂课中,教学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以内容目标代替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学生在某一部分内容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课程中的“内容目标”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三、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忽略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融合、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出精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而且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