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拓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整合共享; 社区 ; 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新街街道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全街道共有1所中学、2所小学、1所幼儿园和1所社区教育中心,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率、巩固率等教育指标居宜兴市前列。社区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顺利完成了成人教育到社区教育的角色转换,教育培训、社会文化生活、健康娱乐活动十分活跃,对创建和谐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资源整合是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变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涉及到人力、物质、课程等各种资源,涉及到行政、教育、社会等各个部门。教育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糅合成一个能顺利运转的有机体。近年来,新街街道的社区教育在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初步构建了街道、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二级社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企业全方参与的社区教育网络,为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和居民的全面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社区教育是构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也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一个重要抓手。每年街道办下发《新街街道社区工作百分考核细则》文件,社区教育实行归口管理,社区教育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行使工作职能,同时街道还下发《新街街道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强化了社区教育中心办学功能,健全村、企社区教育管理网络,明确村、企社区教育的负责人,并将社区教育纳入对村、企的年度考核,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

2加强协调,全面实现我街道教育师资的整合与共享

社区教育面广量大。首先,我们自身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其次,聘请专技人员,我们充分利用中、小学雄厚师资,利用节假日邀请优秀教师到社区做讲座,利用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我们社区教育中心牵线搭桥,将知识、技术直接送到车间、地头,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最后,通过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组织全社区人员参与支持社区活动,通过我街道教师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全面提升我街道居民素质的目的。

3加强合作,全面进行社区教育设施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由于单独的街道、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教育文化设施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加强三者之间的合作,解决自身教育资源的不足问题,使得公共教育资源的收益最大化。将街道党校、成校和人口学校的电教设备合并到社区教育中心建立比较现代化的电化教室;将党校的远程教育网与新街社区教育网链接,由社区教育中心向外有关学习材料、街道的政策;将社区教育中心、农服中心、文化中心等部门的一般性和专业性的图书合并在一起,建立社区图书馆,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放,满足社区各类人员的读书要求。2010年新街社区教育中心加入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中心。充分利用中、小学文体设施,在寒、暑假期间组织一些科技讲座,使得广大民众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我们社区教育中心和江苏卡欧万泓电子有限公司及江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结成校企友谊对子,利用我们的师资力量为企业员工提供对口的技术服务,带去前沿的科技动态,提高企业员工理论、技能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同时开放社区图书馆、成校乒乓球室等体育文化设施,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

4努力开发和挖掘本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

我们街道先后挂牌明确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归径桥、骆驼墩遗址 、紫云山华表、任氏节孝坊、真武殿古窑群等。其中重点挖掘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举办图片展览,组织编撰特色教材《》,使社区教育中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明确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街道敬老院、街道农科教示范基地等。社区教育中心主动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充分调动村和社区居委资源,办好村民业余学校和社区市民学校

我们社区教育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和派出所,将村民学校、人口学校和警务室并到一处,与村委会共同建设,将村规民约、民主法制、计生政策、农技知识等内容列入村民、市民学校课程,由社区教育中心组织相关教师讲课。同时将市体育局倡导的一村一文体广场列入社区教育的资源,设施由村维护,活动由社区教育中心组织和辅导,培养村文体骨干,使活动能持久开展,每年开展一次社区运动会,展示各村文体活动成果。

6发挥家庭资源优势,建设“学习型家庭”示范户

农村家庭随着成员的年轻化和经济条件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社区教育植根于家庭才能确保社区教育的全员性。2010年我们开展了学习型家庭的评比活动,从家庭书房建设、图书藏量、家庭成员阅读量、读书心得、读书成效等方面进行评比,对评出的钱建华等1160户“学习型家庭”由街道办进行表彰,并赠书作为奖励。

7开发课程资源,挖掘乡土教材,是社区教育发展的质量要求

开拓创新范文第2篇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小外”的教师坚持从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切实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实效性。坚持“在生活中学习外语,在活动中学习外语”的教学思路,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进行教学实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小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多媒体课件、教具等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内外各项活动效果。此外,学校特别鼓励教师利用学校网络资源,自制课件和教具,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优化课堂教学。

围绕着“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核心,“小外”坚决杜绝无限加课,扭转个别教师课时不够的习惯。为此,学校巩固发展“5+30+10”的教学模式,即“5分钟学生课前演讲、30分钟新课教学、10分钟学生巩固练习”,这是学校长期以来以外语教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已推广到其他学科,并形成了具有“小外”特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为了效率必须在备课过程中努力增加教学内容的含金量,学生为了效率必须要紧跟教师的节奏锻炼课堂上的知识吸收消化能力。

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各类课程的同时,“小外”结合本校外语教学内容的展开,让学生在学习各国语言的同时,学习各国文化。学校成立外语特色教学研究小组,积极研究构建本校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英语沙龙”“口语大赛”“兴趣小组”和“模联社团”等活动为辅)和外语教学评估体系(即“教学考核”“英语考级”等),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设了英、日、德、法、西五种外语,供学生多样选择,提供了多元“文化餐”,为各种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为提供世界“文化场”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氛围。在教材的选择上,既采用国家统编教材,也引进国外各语种原版教材,同时还参与编写并使用全国外语学校实验教材。从不同的视角,优化教材结构,丰富学习内容,让学生学到更纯正、更丰富的外语及其文化。

开拓创新范文第3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新家研究员的新著《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最近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毛蕴诗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综观全书,作者对跨国公司在华筹供实践总结基础上,创造性地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跨国公司筹供体系及其决定因素,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理论开拓性,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全书对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活动逐步扩大,2002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外商投资目的国。随着跨国公司逐步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通过跨国公司的筹供活动,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跨国公司刚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主要采取由母公司提供零部件或者从海外采购零部件到中国进行组装,比较单纯地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制造业不断发展,我国市场进一步与全球市场接轨,跨国公司把中国变成全球生产基地,从中国获取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数量逐步增加,不仅满足它在中国生产的需要,而且为其在全球各地的生产企业提供有效的供给,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在华筹供体系,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使得研究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具有了重要的实际意义。

作者在写作此书过程中,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进行了大量调研,包括问卷调查,对重要的跨国公司进行了案例研究,获得了大量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利用有关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活动的各种资料,该书分析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通过对汽车行业的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的专题研究和对跨国公司筹供活动的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分析,揭示了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体系及其决定因素,既总结了实践问题,又深刻分析了其中反映的理论问题。

该书的研究对于理解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以及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直接的帮助;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为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在华策略以及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战略和管理知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全书对跨国公司筹供体系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跨国公司有关重大理论问题

目前对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的专题研究比较少,主要在华投资跨国公司的一般研究中涉及到。国外学者的个别研究中,比较注重运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来研究。跨国公司本身的全球战略和筹供策略的关系,对筹供的特殊因素的研究不够。而国内学者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因此作者以制造业跨国公司筹供策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理论系统解释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系统研究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的影响力等决定因素,筹供策略的变化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是一项开拓式的创新型研究。作者在研究中,还参阅了大量国外的原文资料,为写作此书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总结跨国公司实践基础上,作者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筹供体系及基础与发展,提出跨国公司在华筹供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比较明显地采用综合筹供的策略,并相对完整。包括:(1)实现在华投资项目的纵向一体化,在中国内地投资建厂;(2) 通过增资扩股或建立独资子公司,提高对上游企业的控制程度;(3) 收购与兼并我国配套企业;(4) 积极培育和帮助当地供应商;(5) 与在华其他外资企业加强合作;(6) 引导中国的原材料零配件企业和国外的供应商合资合作;(7) 在华设立采购中心,扩大在华采购;(8) 继续利用海外资源,进行全球筹供;(9) 设立研发中心,为配套企业提供技术支持;(10) 通过地区总部加强在华业务整合,使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筹供、产品生产、研发以及销售各环节得以协调;(11) 把在华筹供纳入全球筹供体系;(12) 形成与其筹供策略相适应的企业治理模式;(1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改进在华筹供体系。

综观全书,作者以通俗易懂平实语言,详细清楚地解释了一个较复杂的经济学问题,完整勾画出了跨国公司在华筹供体系、特征及发展趋势,并深入地分析了筹供策略的决定因素及效益,运用基本理论研究现实问题,又上升到理论,丰富了基本理论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且把筹供竞争和筹供策略理论与跨国公司实践内在联系在一起,更加丰富了跨国公司理论的实践性。

由于专业分工的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日益渗透到生产和筹供领域,由于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和更新换代的加快等,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国际筹供越来越具有同一性,研究跨国公司的筹供策略本质上等同于研究其国际生产。从跨国公司实践来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综合和统一,生产和筹供领域技术联系的加强,企业之间关系的新发展也将要求解释跨国公司行为新的更加综合和统一的理论。作者的研究无疑对这方面作出了贡献。对筹供策略的理论研究,等于深化了跨国公司综合理论研究,完善了我国有关跨国公司理论。

三、全书深刻地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的特征及决定因素,为我国企业制定应对跨国公司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该书总结了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的基本特征。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从整体上看已经发展为综合筹供;外资企业零部件或原材料生产和采购本土化的主要形式表现为产业集群;在华筹供的增加主要是跨国公司内部筹供的增加;跨国公司在华筹供策略经过了一个转变过程,并且逐步升级。

该书从理论上深刻地分析了跨国公司筹措策略的决定因素。跨国公司本身战略、国际环境和我国环境的特殊因素、行业特征以及技术进步等都影响了跨国公司筹供策略选择,每一方面又包括多种具体因素,各自具有多重性质。为此作者提出了我国企业应对策略。

开拓创新范文第4篇

作为一位老报人,我一向认为,办好一本杂志不容易,办好行业杂志,打造期刊精品,尤其不容易。《中国档案》改版之后,让人喜欢,得到好评,主要得力于“创新”。具体分析,“新”在三个方面:

――形式有了新面貌。杂志建国初期创刊,先后出版400多期。以往杂志开本,是老16开,普通纸黑白印刷,版面比较沉闷,一般只有五六十页。从2009年1月份开始,杂志改为鲜活时尚的宽展型16开,全铜版彩色印刷,版面骤增至90多页,装载量几乎翻了一番。杂志的面貌不仅体现了新鲜和精美,而且向读者展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姿态。

――内容有了新变化。变化,带给人们想象的空间,也给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所以,有变化,就有希望,就有可能出现光辉灿烂的前景。内容变化,《中国档案》改版之后做到了,而且做得可读、可用、可亲、可信。例如:专集《国庆特刊》,专题“服务民生”、“灾区重建”、“学习刘义权”,专栏“视点”、“文苑”、“人物”、“读图”等等,设计推陈出新,运作匠心独具,宛如时代前进潮流中的朵朵浪花。这些专集、专题、专栏,全方位报道了重大档案事件,解读了重大档案政策和法规,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维护祖国记忆,展现共和国光辉道路的特殊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独家人物专访,如访茅盾之子韦韬,访茅以升秘书郑淑娟;“兰台镜界”人物介绍,如丁丁’刘放鸣、刘海发等,写得个个有意境、有美感、有特色,读来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给人新风扑面之感。

开拓创新范文第5篇

目前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肩负着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的历史使命。市人大常委会致力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筹备和举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强音》在策划和采写过程中,努力实践“贴近群众”,使得人大常委会和羊城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更加可亲,更加深刻。《强音》在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报道的同时,注意了贴近群众,报道的角度新颖,产生了巨大效果,贴近群众,使传播的信息更有效地进入人民的心中,关注平民百姓、市井舞台,将镜头对准人们生活的焦点和难点。

创刊至今,《强音》以倡导优秀文化和精神为特色,以“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宗旨。努力探索、孜孜以求,以严谨的态度、敏锐的视角、独特的理念,对方方面面的实事进行了客观真实生动的报道,为人大内外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地强化服务宗旨意识,在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上取得新成效。把改善民生摆在首要位置,加大涉及民生的立法和监督力度。千方百计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扩大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知情权和有序参与。坚持和完善常委会联系代表、联系群众的各项工作制度,不断拓宽代表联系选民、联系群众的渠道。大兴学习之风,大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坚持学以致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新思路、推动工作的好措施、做好工作的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