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这就在不经意间点明了插图在文本中的重要性。插图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它以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牢牢地吸引着读者的视线,帮助说明文字内容。

1. 插图于教材。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中的插图又是助读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以艳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画面,为语文课本营造了一种清新美好的意境,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使其成为小学语文课本中最为鲜明的特征。

2. 插图于学生。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阅读效果。首先,插图具有视觉形象性的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唤起对所学对象的兴趣和情感,激发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的生活图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促进积极思维,有利于记忆和知识的巩固。其次,插图能够使读者头脑中形成记忆表象。在插图的参照下,学生借助插图的视觉特征很容易对课文(文字和插图)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再次,插图整合了课文方方面面的零散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材料认知的整体感、立体感的产生,从而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不难看出,插图可以成为学生语言文字的拐杖,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文本,更有益于帮助学生补充文本“缺口”,理解文本。

二、 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插图的策略

1. 树立“备图”意识。插图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在备课这一环节,就应该关注文本中的插图,映入眼中,放在心中,不仅要认真地备“文字”,更应该努力地备“插图”。牢固树立“备图”意识,主动地从插图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思考,把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备图”有方向。教师要想真正读懂文本作者、绘图作者和编辑的意图,就要睁大自己鉴赏的眼睛,悟出插图的丰富底蕴,读出自己对插图的理解和感受,并与语言文字有机融合,才能说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比较深刻。

同时,学生欣赏插图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但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并把图文结合起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寻求图文的最佳结合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备课时,要认真考虑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化难为易理解课文。此外,还应该挖掘插图的审美价值,让插图在美育教育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 正确使用插图。利用文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不仅拓展了文本内容,也丰富了语文课堂。那么,该如何正确使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插图呢?

(1) 文图相配,以图促文。当学生不熟悉课文内容中的事物及情境时,插图的作用就显得更为关键。苏教版五上有一首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词中有一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如“翁媪”一词,学生在没有自己查资料的前提下,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可当他们一看到插图后,立刻就明白了“翁媪”指的是老头子和老太太。又如“相媚好”,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发现图上的老夫妻俩在屋前互相说笑,显得比较亲近。他们马上就理解了“相媚好”的含义。再如“卧剥”,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插图完成以下思考:① 理解“卧剥”的意思。根据图意知道,“卧剥”的意思就是身体躺卧着剥莲蓬。原来,这里描写了小儿子的两个动作,一个是 “卧”,一个是“剥”。② 感受把“卧”换作“坐”“伏”如何?学生通过插图认为,“卧”更显得自由自在,怡然自得。③ 看到小儿卧剥莲蓬图,你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的回答有: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可见好文配好图,可以真正做到图文交融,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语言文字。

(2) 文图调序,使图促文。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与插图之间的匹配程度达到适当的比例,就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加强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其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更加深刻。例如,苏教版五上《高尔基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中有一幅静态的图画,出现在课文最后面。教师教学时就可以把这幅插图适时地提前,放在课文教学之中,以学生的旧知去唤起新知的学习。此外,纸质文本中的插图多呈现一种静止的状态,这使得它缺乏更为引人入胜的魅力,同时也无法把某个问题诠释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通过围绕插图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插图内涵,并让图中适当“留白”,鼓励学生运用动手补充、细化插图等方法,“激活”静止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使插图活动起来。就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为例:

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上这幅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生:高尔基坐在椅子上,欣赏着美丽的鲜花。

生:高尔基看到儿子栽出的这些美丽的鲜花,很高兴。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高尔基嘴微微张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师:刚才,你们都觉得高尔基看到的鲜花很美丽,能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吗?

生:花朵的颜色很多,有红的、白的……

师:你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花朵的颜色很多?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师:还有吗?除了花朵的颜色以外,还有让你觉得美的吗?

生:花散发着阵阵浓香,吸引了很多蜜蜂。

生:花千姿百态,各种各样。

师:是呀,花真的很美。书上是如何描绘的,拿起书,自己轻声读一读,比比谁读得最美。

就是这样一个赏析插图的教学设计,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很快地抓住了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美丽的鲜花,领会到了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父子之间的“爱”。所以,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尽情地释放,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留白,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其中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结合教学实践,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导学巧“留白”――“问渠那得清如许”

在上课之前,尤其是新授课之前,总要有导学的过程,也就是预先设置一种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自主学习,此时教师就应该退到幕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课文。

1.入课 “留白”

以前,我在上新课之前总是精心设计一段导语,然后揭题,顺便提出几个问题,引领学生一起学习课文内容。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学生的兴致始终不高,那个课前设计的导语也纯属形式主义。经调查,我才知道:原来学生认为老师提的问题都是会讲解的,所以懒得动脑筋思考。因此,课堂越发显得死气沉沉,为此我很苦恼,一直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法打破沉闷。在与教学长者取经之后,我知道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总是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大胆延长学生自学课文的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并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从而尽可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应该说,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的学生自学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提问越来越有水平,自读课文进行思考的能力大有提高,他们的学习也越来越信心十足。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逐步养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2.读后“留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曾听一位老师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前面的导语设计非常好,之后的配乐朗读更是锦上添花,在座的不单单是学生,连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被那浓浓的父子深情所感染……遗憾的是,这位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谈感受,而是就此破坏那深沉的氛围,让学生“呜哩哇啦”地读起了课文,错失了一次培养学生感悟亲情的良机。所以,我个人以为,在高水平的美文朗读之后,如果学生已融入其中,我们教师应留足时间让学生体悟,为其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文意助一臂之力。教师朗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很能感染学生,但教师的情感体验却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适当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进入情境,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验,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愉悦。

二、探究巧“留白”――“踏花归来马蹄香”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究问题,同样也达不到满意的课堂效果。

1.问后“留白”

语文教学过程中“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让所有的问都得到满意的答呢?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一个问题才“抛”下去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了,结果却是,学生要么答非所问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要么就是语句不连贯。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不够专心,而是缺少思考时间。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认为,每次提问后都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为此,教师要有艺术家般留白的胸襟:一分钟甚至十分钟!因为此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此时的留白是一个美妙的休止符,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个个精彩的答案。

2.答案“留白”

语文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万万不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结果,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也有属于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完全有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不必统一、强求一致,只要学生有理,我们就要肯定。教师应留出答案的空白,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并尊重他们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个性,尊重他们在此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然,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我们的学生,对他们回答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一些偏激或阴暗思想,我们要及时加以疏导和指引,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板书巧“留白”――“无画处皆成妙境”

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板书可以比较精练而直观地表现课文的结构或揭示其重难点,也是能够彰显课堂艺术魅力的一大法宝。因此,我每次上课前都下足工夫来设计板书,但很少会想到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后来在教学中发现,我们如果能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补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在教学中,我不断地进行尝试。譬如,在教学《郑和远航》作板书“三个场景”时就特意只写了第一场景“启航”,而把其他的两个场景“战胜凶险”和“友好交往”留给学生看书后思考完成。结果发现效果很好,学生不但能写出来,而且兴趣很浓。

四、课后巧“留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而且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再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文本,并为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结束课文教学的时候善于恰当留白,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鼓励学生向生活学习“语文”。如我在教学《水》一文后,并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些练习作业,而是巧妙“留白”: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家里有没有不良的用水习惯?今后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节约用水呢?在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后,我顺势布置了课后作业:1.设计一条实践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2.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写一份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书”贴到小区门口,呼吁大家都来节约用水。这样,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念。

五、写作巧“留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所谓的写作留白,就是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大的框架,而在细节描写方面留下空白,让学生补充完成。也就是把房子的框架给学生搭好,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这个框架进行添砖加瓦,进行装修。由于框架是给定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显得更贴合中心,也更优美,这样做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老师来说,批改讲评也容易抓住学生文章的优缺点有目的地展开,学生自然也容易接受。

结构方面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训练。如提前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课后去收集素材,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筛选,让学生根据素材寻找自己喜欢的结构,再由老师或学生评选出最好的文章进行剖析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然也要准备大量的素材供学生参考。

相关期刊更多

汽车实用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芳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草原与草坪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甘肃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