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欲望的点滴

欲望的点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欲望的点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欲望的点滴

欲望的点滴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设备;送电管理;制度;流程

引言

电网新设备送电管理是方式计划室的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时间上要按照里程碑要求按期投运,安全上要保证送电过程中不能出现差错。但以往的新设备送电管理中存在着管理计划性差、流程改动随意等诸多问题。如:设备变更报送不及时或内容错误导致反复报送,影响送电安排;设备送电时间无计划性,存在抢时间,赶进度现象;设备验收不连贯,对新设备送电中采取先送电,后处理的做法等,都极大地影响了送电工作。

1 解决问题思路

以完善制度为基础:本着“完备性、规范性、实用性”三项原则,对现有管理标准、制度和办法等进行整合,健全新设备送电管理制度。

以优化流程为主线:对新设备送电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按痕迹化管理的要求,使每一个流程清晰明了,责任到人,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形成标准化的业务流程。

2 创新管理办法

针对新设备送电所涉及的送电计划、资料受理、设备命名、送电准备、考核改进五个环节具体谈谈孝感供电公司创新管理办法。

2.1 送电计划环节

2.1.1 新设备送电时间计划性不强,工程施工的进度受人为、环境因素影响很大,经常变化,调度部门不注重掌握其具体进度,因此出现设备验收前才接到送电需求,致使调度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本专业的工作。存在抢时间,赶进度现象。

解决措施:调度部门每月召集基建、营销、运检部门召开送电时间计划协调会。计划会上充分了解施工进度、停电需求,是否受阻延期等信息,滚动修编基建工程1-3月内的送电时间表。电网运行方式人员依据送电时间表可以从容安排时间,完成设备变更单的收资工作和设备命名工作。

2.1.2 各部门讨论停电计划时,一些配合停电的设备容易遗漏。例如设备安装时与邻近设备的安距问题,停电时是否涉及通信光缆问题。待设备安装前发现遗漏,影响了送电安排。

解决措施:调度部门设计了《送电工程停电需求表》,上面罗列了所有停电需要考虑的项目。特别是是否涉及用户停电、吊车进站、安距不够、线路参数实测等容易遗忘的问题。调度部门召集基建停电协调会时,由各部门勾选,编制出完整的停电需求表。方式人员依据停电需求表可提前向省调提出停电需求,避免耽误停电时间,影响送电。

2.2 资料受审环节

2.2.1 同一个工程的多家部门不能同时间上报变更单,导致变更资料无法收齐,影响下发设备命名文件。

解决措施:新设备送电前3个月,召集各报送部门开会,对需要报送的时间点和内容进行布置,督促各单位按节点完成资料上报。新设备投产专责对投产资料进行统一接收,进行审核后登记归档,双方签字后将变更单内容上传至中心网页(变更单如图1)。

2.2.2 报送人对报送资料不清楚,导致报送资料不全或报送内容错误,反复修改,耽误时间。存在抢时间,赶进度现象。

解决措施:修订《新设备送电资料报送清单》,下发各对应部门。调度部门要求各单位指定两名人员专职报送变更单,进行培训后与调度新设备投产专责点对点联系,彼此保持畅通的联系渠道,及时协调解决资料报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3 设备命名环节

2.3.1 设备命名文件下发施工单位后,发现现场与前期报送的变更单不一致,导致命名要发生变更。其次是有些设备要到货安装时才知道其设备状况,前期报送的变更单无法标明,还有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发生的变更,都会使命名文件发生不一致。

解决措施:调度部门修订《设备命名编号原则》,对照设备变更单完成设备命名后要到现场进行设备核对,复核后的图纸方可下发到基建单位。

2.3.2 基建单位在设备安装全部完工后对图纸进行现场核对,确无差误后上报调度部门,然后正式行文下发。

解决措施:调度部门收到变更资料后,投运前应完成设备命名、电网潮流分析计算、定值整定计算、调度自动化系统参数修改等相关工作,做好送电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各专业按照新设备工作流程完成各自专业工作,时间上没有具体约束,在时间预度上对下一流程有影响。

应用新设备送电流程,在OMS系统中由新设备送电专责发起送电流程,各专业按流程顺序完成自身工作,系统时间有限制,超过时间会有提示和记录,很好地控制了各专业的送电准备工作完成时间。

2.4 送电准备环节

调度部门送电前各专业没有经过联审签字,存在有遗漏的地方没有及时发现,到送电时才发现,影响了送电进度。

解决措施:建立调度各专业联审会签制度,将设备命名、调度协议、送电方案、定值计算、自动化对量等所有准备工作列表,送电准备工作完毕后,调度部门召集各专业召开送电启动会。讨论送电前准备工作是否完备,各专业核对命名是否变更、定值是否上传到系统、省调接火票是否批复等。各专业人员在会签单上签字确认。所有专业全部签字后,方可进行送电操作。

2.5 考核改进环节

新设备送电后只对送电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没有从制度上提出改进的措施,对各部门出现的问题也没有进行考核,使双方都没有从中得到提高。

解决措施:新设备投运专责在新设备投运后五个工作日内将有关图纸资料整理归档。调度部门在投运后十个工作日内召开会议,对新设备送电工作进行评价、总结,对影响送电的制度要进行完善修订。对各专业责任人和其他单位要按照《考评细则》提出改进工作的要求,并进行考核。

3 结束语

欲望的点滴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压配电网 故障接地人为接地 中性点共地电系统漏电保护

0引言

低压配电网融贯于各行各业、社会各界,担负着电力能源供销交接、消耗转化的重任。比较高压电网,其线路长、分布广、布局乱、变动大、涉入多、管理难、损耗大、事故多、可改进、提高的空间要大得多。其中低压配电网接地引起的问题最多,最严重,争议也最大,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和澄清。

1 低压配电网的故障接地

1.1 客观原因

故障接地的必然性和多发性,是指自然形成的,非故意的配电网接地故障。主要原因有:

(1)低压配电网线路长、分布广,供用电设备的带电体都是通过绝缘物件固定在大地上,且相对规范性差,变动性、移动性、随意性大,大地和带电体二者相近相随,接地故障的机会很多。

(2)许多低压配电网的产权、管理任归用户,涉电非专业人员太多,因而管理薄弱,私拉乱撤,违规用电现象较多,会加剧接地故障的发生。

(3)低压配电网运行年久,由于老化、磨损、污染等原因造成的绝缘失效,也不可避免的形成接地故障。通过对独立配电变压器的城乡用户(村)配电网的调查(断开中性点接地线,测量配电网与地之间的绝缘),证实75%以上的配电网有接地故障,多数有多处接地,有的因对地漏电烧残,甚至烧断导线。

(4)现有法规、规范对新产生的门窗接地、路灯照明接地、屏蔽接地等没有或不明确。

(5)对低压配电网供电设制的选用随意性较大,特别是PE线概念不清。

1.2 故障接地的电气特征

由于故障接地是非故意接地,因此是不可靠接地。有较大的接地电阻,不稳定,接地电流一般不会太大,小于或接近负载电流。接地介质大多是土壤、金属、木头、水泥、砖石等,这些物质直接与潮湿的泥土相连接,接地电阻受潮湿程度影响,同时也受接地电流所产生温度的影响而调节变化,其电流往往能稳定在某一水平上,具有容易发生不是太大、很难发现、不知所措、长期存在的特点。其循环规律是:

接地电流增大-接地处加温变干-接地电阻变大,接地电阻变小-接地处降温侵湿-接地电流变小。

又由于过流保护装置的整定值,比接地故障电流值大得多,所以对绝大多数接地故障往往不起作用。因此说故障接地具有隐蔽性。

2 低压配电网的人为接地

2.1 主观目的

人为接地,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故意将配电网接地,主要指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接地。有关资料和人们的传统认识表明,中性点接地的目的通常是:

(1)为了将配电网相线对地电压衡定为相电压,称稳定配电网。

(2)为了增大故障电流,用过流保护装置检查配电网接地故障。

(3)为了使用漏电保护器。

(4)为了防止低压配电网中性点偏移。

(5)为了一相一地用电。

2.2 电气特征

人为接地,必然是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小,载流大,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1)为发生触电漏电事故创造了条件:

由于中性点接地,地就成为电源的一极,地与人、畜密切相关,一旦触电,会立即造成严重后果。配电网出现接地故障,接地电流大,容易引发漏电火灾事故。可见,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本身就是严重的事故隐患。

(2)人为接地掩盖故障接地: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相当于全电网(通过变压器线圈和配电网负载)都接地,即由于中性点接地,使本来已经具有隐蔽性的接地故障,更难判别、查找和排除,因此说,人为接地掩盖故障接地,形成接地故障积累,加速配电网劣化。

(3)招引雷灾:配电网中性点接地,就是零地合一,当发生直击(空地)雷时,配电网相、地(即零)之间电压突升,把雷电压引入配电网相、零线之间,损坏用电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

(4)人为接地,使漏电保护器起不到应有作用。

(5)由很多人为接地和故障接地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共地电系统”,会带来“多电源共地”的后果既存在大量同系统异线同时接地,后果是:

①造成巨大的电能浪费:

不管是人为接地还是故障接地,必然造成巨大的电能浪费。具了解配电网的电能损耗情况中公用低压线路损耗约20%(其中接地损耗约5%),从用户缴费可以看出,对低压配电网的接地损耗,虽然还无法准确统计,但可以通过供电公司的低压供电考核计量与低压用户的缴费计量的比较来统计。通过中性点接地与否,以及使用监控器与否的比较,证实在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并使用监控器情况下,可减少电能损耗约5%-8%,如把用户段的接地损耗都考虑在内,整个低压配电网的接地损耗应该不会小于5%。以此推算,全国每年的接地损耗可达几百、甚至上千亿千瓦时。拆除低压配电网中性点的接地线,监控和及时排除接地故障,就可以避免大量的电能浪费。可见,解决低压电网的接地问题,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节电举措。

②带来安全问题:

多年来,在预防触电漏电事故方面,尽管作了大量工作,但触电伤亡、漏电火灾等事故在低压配电网中仍居高不下已是不争的事实。

③产生电污染:

由于人为接地和故障接地,把共地的各电源联成闭合回路。各接地点间的连接阻抗的大小、性质很复杂。系统内各电源的频率、振幅、初相、波形也千差万别。总之,只要有电位差,就会有电流,首先会对大地造成电、磁、热污染。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引起电源波形奇变,产生谐波干扰,造成配电网监控装置的误测、误判、误报、误动、甚至谐振事故。由此看来,很多难以解释的电污染现像,与配电网接地密切相关。

④增加配电网管理难度:

由于大量的人为接地和故障接地并存于同一个“共地电”系统中,接地故障、配电变压器低压线圈、配电网负载等相并联,构成了闭合回路,使配电网故障现象复杂化,很难检测、判别、查找和排除,大大增加了配电网技术管理难度。在实践中,接地故障现象非常怪异,很难判别、查找的配电网故障,往往与接地有关。看来,这种“电源共地”现象不容忽视,而消除“电源共地”现象的主要办法是加强监控和排除配电网接地。

3 漏电保护器

漏电保护器有三个技术特征:一是使用保护器时,配电网中性点必须接地,以形成检测通道。二是用电流互感器作为传感器,检测配电网接地信息。三是配电网N线接地,保护器不动作。经调研发现,就是因为这三 个技术特征(主要是配电网中性点接地),使漏电保护器产生了严重的频动、拒动,最终导致大多数失效。

3.1 频动

是指漏电保护器动作太频繁。频动包含该动、误动两个方面:

该动是指配电网出现了接地,漏电保护器应该动作。该动有两种情况:一是人畜触电动作,占极少数90%。由于配电网中性点人为接地和故障接地的必然性、多发性、隐蔽性,使漏电保护器动作的机会很多。

误动是指本来配电网没有接地,漏电保护器不该动而动作了。误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电磁干扰可以使检测互感器产生非漏电信号,造成电磁干扰误动,约50%。二是由于配电网中性点接地、配电网对地分布电容和电源开关断口不同步等原因,在电源投切时,通过分布电容的入地电流,使检测电流相量(应为零)瞬间偏移约50%,造成误动。

可见,配电网中性点人为接地和故障接地的电气特征,决定了漏电保护器必然频动。由于配电网中性点接地,必然加剧电磁干扰和检测电流相量瞬间偏移误动。显然,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是引起漏电保护器频动的根本原因。

3.2 拒动

是指配电网出现接地故障了,漏电保护器该动而不动。拒动有两种:

首先是剩余电流分流拒动。

即当漏电保护器以下的配电网中性线发生接地故障时,保护器不动作,接地故障很难被发现和排除,这时,如果相线再出现接地故障,接地电流会通过中性线的接地故障点回零,减少检测互感器的剩余电流,造成分流拒动。

其次是失效拒动,有两种情况:

一是人为失效,即由于漏电保护器的频动,严重影响正常用电,用户不耐烦,将漏电保护器解除运行或者损坏,由此造成的漏电保护器失效达50%以上,这是漏电保护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是自然损坏失效,主要是由于配电网中性点接地,将雷电引入到配电网相、零线之间,击坏漏电保护器电路板,致使漏电保护器损坏。拒动失效的分解如下:拒动剩余电流分流拒动约30%保护器失效,人为损坏退出拒动约70%。运行约70%,自然损坏约30%。

拒动失效的原因: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掩盖中性线接地,导致漏电保护器剩余电流分流拒动,形成潜在危险;中性点接地,把雷电引入电网,造成漏电保护器损坏失效;中性点接地,引起频动,导致人为解除运行、损坏失效。这些都证明,中性点接地,是造成漏电保护器拒动、失效的根本原因。

几十年来,为了安全用电,在工厂等重要场合,由于漏电保护器频动,基本没有使用。在农村,由于严重影响正常用电、雷击和仍然经常发生触、漏电事故等原因,大多数漏电保护器被解除运行或损坏,名存实亡。

3.3 漏电保护器在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现实说明漏电保护器在过于强调配中性点接地的低压配电网中,在技术上是有问题的:

(1)使用漏电保护器的配电网中性点必须接地,而中性点接地,又必然造成漏电保护器频动、拒动、失效,这样就把漏电保护器陷入到一个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怪圈。

(2)由于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既使用上漏电保护器,也是先电人,后保护,可见,该技术在严密性、可靠性方面是有缺陷的,使用实践证实,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3)由于配电网中性线接地(很难避免),造成剩余电流分流拒动,使看来不“频动”的漏电保护器早已“失效”,潜伏了更大的危险。越在需要保护(如潮湿)的场所,漏电保护器的频动、拒动、失效会越严重,看来其实用价值也是有限的,应予以重新评估。

4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的目的是否合理,能否实现

(1)将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相线对地电压就一定是相电压,可以防止震荡,配电网稳定。追求配电网稳定是对的。不过,所谓配电网稳定,应当是配电网电压稳定,而不是配电网对地电压稳定。很明显,中性点接了地的配电网,无论是相电压、线电压还是配电网对地电压,都很容易因受低阻抗接地故障的影响或直击(空地)雷的袭击而波动。而中性点不接地的配电网,不存在上述情况。当中性点不接地的配电网出现相线接地时,另外两相对地电压就升高为线电压,对安全不利。但,如果能保持配电网不接地,配电网地电压则低于相电压,更有利于绝缘和安全。

再者,标准规定的绝缘水平(低压配电网的线间、对地都是>2000V),完全能够满足线电压的需要。无疑,中性点不接地的配电网要稳定得多。

(2)认为配电网中性点接地,可以增大相线接地故障电流,保证过流保护装置可靠工作,及时切断电源,保证安全。既使在中性点接地情况下,绝大多数接地故障电流仍然远小于过流保护装置的整定值(几十安培以上)。而大干30mA电流就可能把人电死,几百毫安的电流就可以造成火灾,所以,过流保护装置对绝大多数接地故障不起作用,反而由于配电网中性点接地,增大了故障电流,更不安全。

(3)如果配电网中性点接地,同时使用漏电保护器,能解决低压配电网的接地保护和接地损耗问题,当然好,但理论分析和多年大面积的使用实践证实,中性点接地使大多数漏电保护器失效,那么,为此的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4)凡问起低压配电网中性点为什么要接地,不少业内人士随口就解释说:为了防止配电网中性点偏移,为了稳定电网。似乎已成为常识。

其实,这是误解。要解决配电网中性点偏移问题,主要靠电网三相负载尽量相等,其次是配电网中性线电阻要尽量小。电网稳不稳定,中性点偏不偏移与配电网中性点接不接地没有直接关系。

还有的认为,中性点接了地,可以防止因断中性线造成负载电压转移,损坏用电设备。这也是误解,事实上,它与中性点接不接地没有关系,只要断中性线,中性点接不接地都可能发生损坏用电设备事故。为了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有些低压配电网将中性线多点接地或增加PE线,这实际上是把大地作为第二导线,使配电网减少失去中性线的机会,这种办法确实有效。但,会因此使配电网无法进行接地监控和保护,况且标准中也没有中性线重复接地这种型式。

在容量很小,线路细长的过去,用中性线重复接地的办法来防止断中性线带来的事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大容量、大线径、短距离线路,过压、过流保护装置齐全有效,发生断中性线的机率很低的今天,如果因此失去接地监控和保护,给配电网带来不安全、电能损耗、难管理、电污染等问题,就太不划算了。

(5)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节约配电网建设投资,曾采用一火一地供电方式,由于损耗大、不安全,早就不用了。却因此给人们留下一个习惯认识,认为配电网接地是必须的,这也是人们习惯于中性点接地的原因之一。至今还有人一火一地用电,例如在池塘里电鱼,在公用线上偷电、放电等。低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给这些不法行为提供了方便。可见,强调低压配电网中性点一定要接地的理由是不充份的,上述中性点接地的目的也是不能实现的。

5 低压配电网中性点接线方式

国家标准GBl3955中,规定低压配电网可采用的接线形式有五种,其中有两种(TN―S、IT)中性点不接地;1978年电力部颁发的《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第124条,1980年电力部颁发的《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第496条规定: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可直接接地或不接地;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在矿井、船舶、医院及部分普通用户使用多年,没有发现有碍配电网正常运行的问题,与中性点接地系统相比,其优点却相当明显。

由于低压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

接地故障信息较容易被准确检出,较方便进行接地监控。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网地绝缘监控器,可迅速判断、查找和排除配电网接地故障,保持配电网N、A、B、C都不接地。可见中性点不接地的配电网好管理。

当配电网偶然出现接地故障时,只是形成配电网事故隐患,尚未形成事故,还可以运行,可以在配电网运行情况下判断、查寻接地故障的位置,减少停电时间。

偶然发生触、漏电,形不成大电流,可以大幅度降低人身触电伤害程度和产生漏电火灾的可能性。可以大幅度减少配电网接地损耗,使配电网更节电。

各配电网间没有低阻抗连接,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净化配电网,可大幅度减轻配电网间的相互污染和配电网对大地的污染。

当配电网偶然出现接地故障或遭到直击(空地)雷袭击时,配电网电压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供电更稳定。由于中性点不接地,绝缘件承受电压低,对防污闪,延长配电网寿命有好处。

6 结束语

欲望的点滴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网 安全保护措施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东南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城镇建设城市化,缩小了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种植技术引入了高科技手段,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乡镇集体企业和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的大好形势对安全用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农村用电中安全用电的主要任务有:

——防止人身触电的伤亡事故;

——防止电气设备损坏事故;

——防止电气火灾事故。

触电伤亡事故的类型,可分为直接接触触电和间接接触触电两种。直接接触触电是指人员直接接触了带电体而造成的触电。这种类型的触电,触电者受到的电击电压为系统的工作电压,其危险性较大,一般情况下,直接接触触电多发生于电气专业工作人员。但在农村电网中,由于设备的具体条件和用电的特点,非电气专业人员的触电也时有发生。间接接触触电是由于电气设备(包括各种用电设备)内部的绝缘故障,而造成其外露可导电部分(金属外壳)可能带有危险电压(在设备正常情况下,其外露可导电部分是不会带有电压的),当人员误接触到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时,便可能发生触电。由于目前在生产领域里各种电气化的工具、设备被广泛应用;生活电器品种多,数量大且已普及应用,这些设备、电器的操作人员多为非电气专业人员,一旦电气设备或生活电器的绝缘故障损坏,使其外露可导电部分带有电压,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极易造成人员触电伤亡事故。所以,在安全用电工作中的首要重点,应是防止人身间接接触触电事故。设备内部绝缘故障时,在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接地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单相对地短路损坏设备。另外,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特别是室内电气线路)由于绝缘损坏故障引起的单相接地故障。当接地故障长期存在,局部发热、使温度升高,以致烤燃了其周围的易燃物而引起火灾事故(电气火灾发生的原因很多,如设备或线路运行过负荷、绝缘损坏而造成相间短路、导体接触不良、易发热设备安装不合理等),因此,防止电气火灾事故亦为安全用电工作的重点。在有关的国际标准(ISO)及我国的国家标准中,为保证安全用电都制订了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的措施。

防止直接接触触电的安全措施:

——防止与带电体接触,将带电体绝缘起来;

——在带电体外,加装遮栏和外护物;

——防止无意地触及带电体,设置临时阻挡物;

——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人员活动时接触带电体;

——在低压系统(220V/380V)安装动作电流不超过30mA、快速动作型的漏电保护器。

防止间接接触触电的安全措施:

——自动切断电源,以保证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时能及时脱离电源;

——做好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降低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以限制接触电压;

——在各种建筑物内实施等电位连接;

——一些电器特别是家用小电器和手持式电动工具选用增强绝缘型,即双重绝缘型;

——在重要用电场所或环境恶劣场所,使用隔离变压器,改变供电制式为不接地型;

——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作业,如地下、沟道等,使用安全低电压(50V以下)的电器。

上述各项措施可根据电网和用电单位的具体情况选用。在我国目前农村电网的低压用电系统中,防止触电伤亡事故最基本的措施是能及时、迅速地切断电源。在低压电气系统中,自动切断电源的实现,主要靠各种型式的过电流保护系统,如过流脱扣、熔丝保险。而电流保护系统的关键是在发生故障时,要能形成一个故障电流回路,形成故障回路的主要条件是电气设备要有完善的保护接地系统。

国家标准GB14050《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中,电气系统接地保护的型式有TN系统、TT系统及IT系统。TN系统是指电气系统本身有一点接地,系统中电气设备和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气系统的接地点直接连接(在低压电气系统中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与电气系统的中性线相连接)。TN系统中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气系统接地点的连接方式,又可分为TN-C方式,即电气设备的保护线直接接在系统的中性线,保护线与中性线共用合一的;TN-S方式,即电气设备的保护线与系统的中性线是分开的,电气设备的保护线接在系统专设的保护线上;TN-C-S方式,即电气设备的保护线与系统的中性线,在系统中一部分是合一的,一部分是分开的,也就是系统的保护线不是接在系统电源的接地点,而是连接在系统的中性线的某一部分。

TT系统是指电气系统本身有一点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不与电气系统接地点相连接,而独立接地。

IT系统是指电气系统本身不接地或有一点经大阻抗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独立接地。

无论在哪一种接地保护型式下,发生设备单相接地事故或人身接触了故障情况下的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时,电流保护切断电源的首要条件是故障短路电流值要大于保护设备的动作电流值。而故障短路电流的大小,在TN系统中接地故障短路电流取决于故障点距保护装置的距离,故障电流通过导线和保护线的截面、材质;在TT系统中接地故障短路电流除取决于故障点距保护装置的距离和故障电流通过导线的截面、材质外,还取决于电源接地点和设备保护接地点的接地电阻值,同时还要考虑电流保护动作的动作时间。运行实践证明:在一些发生间接接触触电的事故中,由于线路距离过长,接地故障的阻抗大或系统的电流保护的动作电流大,故障电流不足以使保护动作及时切断电源或切断电源的时限过长,而造成伤亡事故。特别是在TT系统中,发生间接接触触电或单相故障接地时,故障电流的大小受各接地点接地电阻的影响,更难以在发生间接接触触电时,使电流保护迅速动作切断电源。在我国农村低压电网中普遍采用TT系统,上述问题更为突出。

为了解决系统的电流保护在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不能迅速动作切断电源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经验,使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这个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为保证用电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切断电源的动作原理不是决定于接地故障电流的大小,而是靠系统中发生接地短路故障时或人员触电时,系统各线间电流形成不平衡的差值来动作脱扣,切断电源。通过接在线路上的零序互感器可以得到电流不平衡的差值,这个差值可以精确到毫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通过高灵敏度的电磁继电器或电子电路可以使其脱扣时间控制在0.1s以内。目前,农村低压电网的保护接地系统普遍采用TT系统,即用户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采用独立接地的措施。在TT系统中,过流保护动作的基本条件是,保护接地点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决定故障电流值。在农村低压电网发生触电事故时,靠TT系统的过电流保护装置动作切断电源,往往因接地电阻值大,无法迅速切断电源,而酿成伤亡事故。在农村低压电网具体条件下,也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金属材料用以改善接地电阻,并造成巨大的浪费。而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其动作不需要决定于接地电阻的大小,甚至在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后,可以适当放宽对电气设备保护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要求。所以在电网中认真执行防止间接接触触电的各项技术措施的同时,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作为各项技术措施的后备保护是不可缺少的。应该强调的是:不能因为安装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而削弱或放弃其他技术措施,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和各项技术措施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实践证明: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用电设备上安装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对防止单相接地短路故障(人员触电事故、电气设备接地烧毁事故、电气线路剩余电流造成的电气火灾事故等)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大大降低了人员间接接触触电伤亡事故,在农电系统中效果尤为明显。在农网中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一般宜按分级保护方式,即农网的终端(用户负荷端)及电源端装设漏电保护器。电源端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后,不但可防止架空线路上的故障造成人员触电伤亡事故,还可监测架空线路的运行绝缘水平和泄漏电流。

当前,农网改造工程正紧张地进行,在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进行的同时,尤其要做好农电安全用电工作。根据有关用电安全方面的国家标准,在用电中防止发生人身触电伤亡事故有多项技术措施,其中包括从对设备的要求、操作要求、安全设施、改进系统条件等。在目前具体条件下,推广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仍是防止人身触电事故、设备损坏事故和防止电气火灾事故,保证安全用电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农电系统推广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GB13955《漏电保护器的安装和运行》,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根据国标要求,在用电范围内,下列场合应装设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

(1) 属于防电击保护绝缘等级I类的移动式电气设备和手持式电动工具。(电气产品按防电击保护绝缘等级可分为0、I、II、III四类。I类为产品的防电击保护,不仅依靠设备的基本绝缘,而且还包含一个附加的安全预防措施。其方法是可能触及的可导电的零件与已安装的固定线路中的保护线连接起来,以使可触及的可导电的零件在基本绝缘损坏的事故中不成为带电体。)

(2) 安装在潮湿、强腐蚀性等恶劣环境场所的电气设备;

(3) 建筑施工的电气施工设备;

(4) 暂设临时用电的电器设备;

(5) 各种民用建筑物内的插座回路;

(6) 其他需要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场所。

2正确选用严格把好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质量关

(1) 应选用技术条件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并已检测合格,具有国家认证标志的产品,其技术额定值应与被保护线路或设备的技术参数相配合。

(2) 选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时要考虑到:供电方式、电气设备的使用环境、被保护线路或设备的正常泄漏电流大小及被保护设备的具体情况及要求,以确定选用的型式及动作参数。

(3) 可根据被保护线路或电气设备具体情况及要求,选用带有附加功能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如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三相缺相保护等。

3做好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欲望的点滴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论线损;管理线损;降损分析

作者简介:李平波(1979-),男,湖北广水人,广水市供电公司,工程师。(湖北 广水 432700)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219-02

一、广水市供电公司公司线路及设备概况

广水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桐柏山南麓,大别山西端,属山区丘陵地带,素有“鄂北门户”之称。全市辖17个乡镇办事处,373个行政村,现有人口90万,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全市拥有220kV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12万kVA,110kV变电站4座,主变容量25.6万kVA,35kV变电站11座,主变容量6.92万kVA,110kV输电线路10条177.5km,35kV输电线路24条313.408km;10kV线路80条2005.637km;配电变压器2336台,容量296.8万kVA,低压线路6392.135km。

二、广水市供电公司电网存在的问题

广水北部地区无110kV主供电源,使35kV电源超供电半径,导致用户电压低,网络损耗大。

广水杨寨地区是广水的冶金城,以高耗能的电弧炉生产硅铁和锰铁为主,企业生产突变电流较大,无功补偿又不及时和补偿容量不足,使电网电压出现突变。

低压配网由于“二线”过多,三相不平衡问题严重,另由于居民负荷增长,造成低电压等问题,严重影响线损指标。

三、技术线损的主要原因分析和降损对策

1.电压质量对线损的影响

电压质量与线损管理在农村配电网关系密切。在负荷功率不变的条件下,提升电力网电压,电流将相应减小,可变损失也随之降低。因此,升压是降低线损的有效措施,升压可以和目前低电压整治及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结合进行,以减少电压等级和重复的电压变电容量,适应负荷增长的需要,并降低电力网线损。[1]升压改造后的降损效果如表1所示。

实现电压质量提高的主要手段是加大电网建设投入,从而改变电网改造前的末端电压低、线径细、布点不合理等问题。

配电变压器不靠近负荷中心,可造成线路末端电压降较大,线损增高。如原线路线损率为8.5%(P1),电压合格率为80%,假定电压合格率提高到95%,可以使线损降低到1.95%~6.55%(P2)。

P2=P1-ΔP=8%-[1-1/(1+a/100)2]×100,a=95%-80%

广水市供电公司公司在改造35kV长岭站时,35kV长岭站停运。35kV长岭站配出的10kV长岭线、平林线、云台线、开发区线均由110kV梅林站镇西线供电,由于供电半径增大,线路末端电压降较大,造成当月线损增加约5万千瓦时。

为降低线损,应增加配变布点,努力提高电压合格率。开展低电压测试工作,优先解决低电压台区,通过增加布点,使用户端电压合格率提高,既能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也能降低线损。

解决低电压台区的工作,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改造资金,加大农村电网特别是中低压配网的改造力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并拿出改造方案和初步设计,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逐步实施。二是做好安抚用户和解释工作,积极主动为用户服务。减少用户投诉,防止矛盾激化。三是按照国家电网和省公司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开展好“低电压综合整治”工作,切实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四是抓紧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对农村中低压设备进行全面综合改造,从基础上整治低电压问题。

2.三相不平衡方面

三相不平衡造成的危害:增加线路的电能损耗;增加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配变出力减少;配变产生零序电流;影响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电动机效率降低。[2]

广水市供电公司1335台配电变压器,如按10%变压器三相不平衡计算,即共有133台。假设133台变压器均按50kVA进行计算,133台变压器年售电量为2092万千瓦时,在三相平衡时线路线损率按8.5%计算,年损失电量177.82万千瓦时。假设三相不平衡均为第一种不平衡情况,三相不平衡度为20%,每年因三相不平衡造成线损增加14.23万千瓦时。

三相负荷平衡是节能降损的一项有效措施,对于输送距离比较远的农村配电线路来说,效果尤为显著。在三相四线制的低压网络运行中,应经常测量三相负荷并进行调整,使之平衡。

解决办法:根据相关要求,一般配电变压器出口三相负荷不平衡电流调整到变压器额定电流的10%以内,低压干线及主要支线始端的三相电流不平衡率调整至变压器额定电流的20%以内。

(1)经常性开展三相负荷测试工作,查看本地负荷,列出影响负荷不衡的客户,调整负荷平衡。根据实际情况,由于用电户多为单相负荷或单相和三相负荷混用,并且每相负荷大小不同、客户的用电时间也不同。用电不平衡状况无规律性,也无法事先预知。所以,电力部门应在负荷高峰及平段期间开展三相负荷测试工作,根据测试结果及现场客户用电情况,尽量合理地分配负荷,这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2)装设调整不平衡电流无功补偿装置,可以有效地解决三相负荷不平衡的问题。该装置具有在补偿系统无功的同时调整不平衡有功电流的作用。其工作原理是使三相功率因数均补偿至1,从而三相电流调整至平衡。

四、管理线损降损分析及对策

管理线损是由误差和人为因素及其他不明因素造成的各种损失。降低管理线损,必须从管理线损人员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预测、控制与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加强管理是降低管理线损的最有效途径。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线损节能管理网络,并建立线损管理责任制,在制度中明确职能科室和生产单位之间的分工,不断完善线损承包考核制度,杜绝以包带管,使线损率指标与全公司营销职工工作质量挂钩。

1.计量管理

加强计量管理,建立完备的线损管理体系,是线损管理工作的基础。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计量关口表的管理。健全各项计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关口表自动化建设。全网表计量装置已于2008年完成TMR上线,从TMR系统就可直接查看计量实时数据,规范了计量装置基础管理,每天即可查出问题,对查出的问题,由营销管理部门牵头,计量、运维、调度等部门都相互配合查找原因,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根据TMR中每天电量分析,先后分析出铁路专线客户电压互感器B相二次保险熔断,少计电量和所用变电流互感器反接不计量电量等计量事故。三年来,在管理损失上共追补电量达120万千瓦时,直接挽回经济效益达60万元。

(2)母线电量不平衡的统计与分析。开展母线电量不平衡率的统计和分析,是检验线损计量系统是否准确的重要手段。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母线电量不平衡率应不大于±1%;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母线电量不平衡率应不大于±2%。广水公司营销管理部门制定母线电量平衡报表,安排计量所每月对各变电站母线平衡情况进行统计上报,及时查出解决问题,确保考核计量的准确无误。

(3)用户计量装置的管理。要加大管理力度,对电量大客户每月进行巡视、检查计量装置,充分利用负荷控制系统对比,及时发现电量增减幅度变化大的情况并查明原因,追补电量及时更换电度表并做好相关记录。确保用户使用经检定合格的计量装置,计量范围正确,容量及CT变比配置合理,接线正确并加封,及时进行周期检定和故障更换。另外,对投入电网运行的电能表,严把质量关,加大投入,更新计量装置,广水公司近年来共更换9年以上使用年限电表1.8万余只,提高了计量的准确度,降低了表损。运行中的电能表月电量超过10万千瓦时的用户采取一季度进行一次现场综合校验,315kVA新装客户在投运时进行现场校验,试验结果要传递到营销管理部门进行审核,以便根据各计量点、计费点等各项数据加以分析和下次分析做依据。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提高计量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水平。

2.营业管理

加强营业管理,是降低管理线损的主要措施。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抄表管理。严格执行抄表日程管理,坚决杜绝擅自更改抄表日程的情况发生,全面执行抄表跟踪制度,定期轮换抄表员,杜绝抄表不同步、漏抄、估抄或不抄现象,确保抄表及时准确,核算细致无误。对集抄表用户每季度现场核实一次,普通表客户要按规定抄表到位,防止估抄、错抄、缺抄的发生。

(2)报装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业扩报装导则及相关规定,会同营销、运维、调度、计量等部门合理确定供电方案,特别是根据报装负荷及实际负荷,按规程配置计量变比和计量精度,送电后及时录入营销系统,确保电量及时抄录。

(3)用电检查及稽查。加大营销稽查力度,定期组织营销相关部门开展用电检查及用电稽查工作,并通过网上稽查,及时发现系统内及客户的问题,对内可理顺员工各个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对外可掌握辖区内的客户用电情况,从而提高用电质量和防止漏电窃电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虞忠年,陈星莺,刘昊.电力网电能损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欲望的点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网损耗;技术措施;管理措施

国内电网线损率通常11% , 按照这个比例电能的损耗量非常的大, 如果电网线损管理滞后, 线损的数量会更大。因此开展地区电网的线损原因分析,针对本地区电网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线损,对电力企业加强电网的科学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实际的意义。

1.技术措施

1.1合理确定电网运行电压水平

当电网运行电压水平较高时固定损耗增加,变动损耗减少;当运行电压水平较低时,固定损耗减少,变动损耗增加。(1)35~220系统变动损耗占总损耗的80%,应适当提高运行电压水平。(2)10kV配电网变压器空载损耗占10kV总损耗的40%~ 80% ,应适当降低运行电压水平。(3)0.4kV及以下配电网应适当提高运行电压水平。(4)还可采用有载调压器与并联电容量组容量的自动投切相配合。

1.2合理调整负荷,提高负荷率

电网运行时,合理调整负荷曲线提高负荷率,使负荷曲线平稳,不但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电网能损。

1.3改变电网的结线及运行方式

(1)电网进行升压改造,简化电压等级,减少变电层次。(2)改造电网迂回、“卡脖子”现象,采取高压深入负荷中心的供电方式。(3)开式网改为闭式网运行,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开式网改为闭式网运行。(4)闭式网的经济功率分布。当闭式网内功率按各段电阻分布时,电网内有功功率损耗最小,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在闭式网中装设纵横调压变压器或装设串联电容器。(5)变电所经济运行。主要根据变电所的主变台数和负荷变化I青况计算出临界功率值从而合理确定主变压器运行台数以降低变损。(6)按导线经济电流密度合理运行。在考虑安全电流的基础上,根据导线的经济电流密度合理选择运行方式,对某些运行电流过大,导线截面太小的线路应采取转移负荷或更换导线等措施。(7)推广综合带电作业,减少线路停电时间。对于双回路供电的网络,双回路并列运行是最经济的,单回路供电损失电量是双回路的2倍。对于双回路供电的负荷应避免单回路运行,减少停电检修的次数和时间,推广带电作业。(8)平衡配电网络的三相负荷。低压网络中的三相负荷不平衡不但引起相线的总损耗增加而且中性线上也有额外损失,此外变压器不能满载运行,否则大负荷相将会过载,所以应对低压台区三相负荷进行调整,使变压器出口处不平衡率不大于10% ,干线及主要分支线的首端不平衡率不大于20% 。(9)减少线路接头、处理好每一个电气连接点。线路接头处电阻必然增大,所以应尽量减少线路接头,对线路接头处电阻必然增大,所以应尽量减少线路接头,对于线路接头过多的旧导线进行更换;过引线处理要达到规程要求;处理好铜铝接头过渡问题;保险片安装接触要良好。

1.4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

(1)选用节能型变压器。淘汰S、SJ、SL、SJL系列高耗能变压器和S7系列中损变压器,采用S9、S11、SH等系列节能型变压器。(2)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根据负荷大小选择变压器容量,尽量使变压器长期负载率在0.5~0.7之间,避免变压器长期轻载或超载运行。(3)“子母”变运行。对于照明、动力、农业生产混和负荷(动力、农业生产为季节性用电)而且动力和农业生产用电负荷较大的应采用“子母”变,以降低变损。

1.5选用新型电能表

淘汰DD28、DD862、DT8、DS8等系列轻载陛能差、能耗高、准确度等级低、寿命短的电度表,积极推广使用DDS、DTS、DSSD等系列节能型、长寿命、准确度等级高的电子式电能表。

1.6减少绝缘泄漏和短路故障造成的电能损耗

提高各类绝缘子的绝缘等级减少放电击穿现象,处理好树木可能搭接电力线问题,减少倒杆混线现象,正确安装使用避雷器。

2.管理措施

2.1 加强抄、核、收工作

统计线损的准确度对时间的要求很高, 必须规定抄表员定时抄表, 不得随意更改抄表时间。同时要做到抄表到位, 不允许有估抄, 错抄等的情况出现。抄表数据要求经过“三级复核”, 数据的问题不但影响收费, 并且直接反映在线损的高低。复核数据还可以反映出其它方面的情况, 如计算错误, 电能表的问题以及电脑系统等等问题, 可进行及时的纠正。对于人员的问题,尽可能的进行轮换抄表, 这可暴露隐藏的问题, 如水平低没有发觉计费错误, 责任心不强, 或者其它原因等等这些, 最终还是反映在线损上面, 这一方面也要作为工作重点。

2.2 实行线损目标管理

努力做好分线、分压、分台区平工作, 这一项工作做得越细, 就越能摸到老底, 更加能及时发现问题, 对于我们减少电能损耗方面越有效。针对辖区网络损耗的情况, 对各部门实行线损目标管理, 签订了责任书, 开展分部门、分压、分线考核, 并纳入内部经济考核责任制, 从而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3 开展营业用电大普查工作, 常常开展用电稽查, 堵塞漏洞。

时时开展用电摸排, 防止再出现重复类似问题, 第一时间处理问题。营业大普查是供电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采取突击查与定期查、互查与自查相结合, 方式灵活多变, 做到“情况明、计量准、按时抄、全部收、服务好”, 有效堵塞了发生错计、漏抄的现象。通过普查可有效监督线损的异常情况, 及时加以控制。

2.4 健全线损管理机构和制度

供电企业要成立以主管经理为组长的线损管理机构, 有关职能部门设线损专职人员, 基层设兼职人员,从而组成一个线损管理网, 使线损工作能够在组织上起到保证作用。线损指标实行分层承包管理与考核, 加大考核奖惩执行力度, 坚决杜绝关系电、人情电。营销部要坚持月度线损分析例会制度, 实行分压、分线路、分台区、分班组线损统计分析, 查找线损薄弱环节, 为降损提供依据。

2.5 加强计量管理。

(1)计量{式验部门确保三个合格率,即校前合格率、校后合格率、抽检合格率。(2)完善计量装置的锁、封管理制度。(3)保证计量装置的准确度等级,对淘汰表和不合格的互感器进行更换。(4)对计量装置定期检查巡视,消灭三错:错接线、错倍率、错抄录;及时发现事故表、互感器并及时处理,同时注意登记书填写的准确性。(5)对不合格的低压台区计量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保证线损考核的准确性。(6)加大计量装置的防窃电改造,推广使用具有防窃电功能的电度表及综合配电箱。(7)变电所关口表更换成带有失压记录,故障预警等多功能、高精度的电子式电能表。(8)搞好变电所母线电量不平衡)率的计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6 开展反窃电活动

偷电行为越来越巧妙, 并向技术型发展。对此我局借负控装置的全面安装投入使用, 对用户用电情况的计量装置包括柜门、电量进行监控。另外, 加大打击偷电的力度, 用电检查人员时常夜晚出击, 不定时到现场突击检查, 持之以恒与窃电行为作斗争, 维护国家财产( 电能) 的安全。

3.结束语

线损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节能降损是每个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认清线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解决问题, 加强线路、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不断采用新科技手段, 利用配网自动化系统等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必将会大大推进公司的线损管理水平,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虞忠年, 陈星莺, 刘昊. 电力网电能损耗[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2] 姜宁, 王春宁, 董其国. 线损与节电技术问答[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更多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

学生之友·小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阅读与鉴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