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文注音

中文注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文注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文注音

中文注音范文第1篇

关键字:隐喻,文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隐喻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建筑学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被提出的, 机械主义已经使人们感到乏味和文化的缺失。但是隐喻这种思想很早就存在于建筑中了。无论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是自成体系的日本文化,亦或是纷繁浩渺的西方文化,都会有意无意的融入在建筑艺术之中。而现代建筑亦将隐喻作为一种重要手段。

二、隐喻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的古建筑、园林和城市中都会有将自然、天人合一、礼制和秩序等概念融入其中的例子。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建筑的群体空间和谐,这往往与当时的人伦道德和审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营造活动有时是有意为之,而很多时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日本深受中国唐代时传入的佛教禅宗的影响,禅意的自然朴素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之中,使得日式的房屋、庭园环境乃至各类器具都变得十分简朴,带有克己的禅意。这些元素可能谈不上精美,但却自有一种优雅和深奥之感。

西方建筑大量选用的石材使得建筑的耐久年限非常长,由此保留下许多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漫步在某条百年老街的石板路上,只需看着那些形式有别于现代的建筑而慢慢的体会,就能清晰而充分的感受到隐含在建筑中的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仿佛昨日重现。它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当时人们生活形态的反映,唤起人们对回不去的过去的追忆。

隐喻在建筑中的文化是对于历史的阐释,或是当地人的哲学观的反映,又或是是民族灵魂的体现。隐喻相比于直接的宣扬更容易唤起观者共鸣,触发内心的情感或对人生的领悟。亦能增强当地人对于该地的归属感,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的传承途径。进行设计时,在相同条件的建筑中加入文化的隐喻,至少可以增加意趣,提高建筑的品味。园林和城市也是如此。

三、对于文化的隐喻表达

传统文化的隐喻表达总的来说可以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类。

(一)物质式的表达

物质式的表达对象可以对建筑的形式进行隐喻,也可以就某个重要的特殊的历史片段、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的概貌进行隐喻。物质式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具象的隐喻,也可以是抽象的隐喻。

1、具象的隐喻

隐喻的加载对象有时是对建筑或者园林的整体象形,有时也将其中的某个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装饰符号提取出来,以它们来隐喻。这种方法往往对接触与欣赏的观众没有关于文化背景与艺术修养的过多要求,作品所隐喻的对象较为常见,大众对其一般具有广泛的认同性。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首先从外部环境入手,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张满的白色风帆航行在辽阔的大海中。象形的方式也用来处理观众厅周围的木质吸音板,设计者伍重称之为对海中激浪拍岸的隐喻。使观众和使用者无论从外观还是从内部都能感受到这种享受的氛围。

2、抽象的隐喻

我们知道圆的形态常常给人柔和、婉转和饱满等感觉。而方形却是规整、稳定有序的感觉的形象代言。著名建筑师矶崎新的建筑常简化成立方体和圆柱体,利用抽象的几何体来体现建筑的文化特点、个性,或是对个人情感与理解的展示。这比具象的表达更隐晦,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建筑的意向产生了共鸣。

(二)精神感受的表达

在精神方面的表达,主要通过对某个事物的感觉的表达,对某类情怀的抒发,对某项哲理的认知,对某种意境的阐释及对某地风俗的展现等形式彰显传统文化的特色。

对于“神”的塑造有多种多样的展现形式,手法也更加灵活。比如对于不同空间的营造形式的不同,可以使其具有特定的意义或者给人以另类的感受等。还有是以声觉、嗅觉或触觉等方式对视觉的形象进行补充,以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感知效果。再来就是利用某种材料或者符号等元素对所要表达的“神”的暗示。方法实在很多,我把它们概括为空间营造、多感触发和元素提炼。

1、空间营造

空间作为建筑艺术中最重要的元素和塑造的目的,被设计师看着是最重要的表达对象。空间营造包括组织相应的空间序列,利用变幻的光线营造空间氛围,使用或鲜明或昏暗的色彩制造空间效果,以雕塑和小品加强空间的表述等。

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整个建筑通过曲折的线性展馆、尖锐的锐角以及不规则的开窗和压抑的空间,让观众在展厅中穿行的时候对锯齿形的空间感到强烈的不安和不适。这样引发游客的强烈共鸣,使游客对大屠杀的痛苦和挣扎感有相似的感觉。在运用抽象的空间的同时借助于光线、色彩、雕塑和文字说明等辅助手段,产生剧烈的刺激,以达到隐喻的效果。

2、多感触发

中国古代许多描写景观的诗句中就有未见其景先闻其声(如瀑布)或未见其物先知其香(如花境)的写作方式。这样多种感官的组合或说使用通感的方法不仅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还加强了对所要表达要素的渲染。

著名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是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的杰出作品,分为源头广场、跌水瀑布和大水池及中央平台三部分。这个设计中,进入广场之前的水声以及广场中巨大石块粗糙的触觉等都是对自然的摹写,表达对自然文化的向往。

3、元素提炼

有些元素本身就可以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能浓缩的体现某种文化的价值。如爱奥尼柱式是对女性的隐喻,高大的凯旋门是对君权的隐喻等等。

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的日本馆就是一例,它提取的元素是日式传统住宅中常用的一种材料――纸。纸这种特殊的建筑材料是为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而选用的。建筑骨架由再生纸管构成,墙面和屋顶被半透明的再生纸膜覆盖。不仅如此,该建筑模拟了日本传统住宅的意象,是对日本生活文化的一种很好展现。参观者置身其中,可以对日本的生活文化有切身体验之感。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了给体验者创造一个可观,可感,可悟的空间环境,使观者对隐喻在建筑、园林或城市中的文化理解和认可。而隐喻的方式比起明喻的方式可能更突出的使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修养的观众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四、对于主题的突出

说过表达的对象和方式,怎样才能使表达有突出的效果呢?反复出现,序列铺展,环境烘托,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运用可能对于主题的突出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比如在某些建筑中对于某一母题的反复使用使观众牢记,以达到隐喻效果的加强。北京故宫建筑群的空间序列有序铺开,在到达整个序列的前采用几组低形制、小体量的建筑围合小尺度空间来衬托将要到来的最精彩的部分。相似的手法在埃及金字塔前甬道的设置上也能找到。这类手法十分丰富,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五、结语

建筑艺术和建筑学本身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隐喻的土壤――艺术形式亦是当时社会生活情趣与审美观和建筑技术的表现。面对如今民族或者某些集体成员的认同感缺失等问题,加入隐喻的方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文化更容易也更自然的被大家接受,也使得传统文化被更深刻的认知并难以忘怀。这是我们现代建筑设计参与者的义务。

参考文献:

[1]【英】D.斯科特(著)熊宁(译).极少主义与禅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2]王新生,林永乐.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建筑观[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3.

中文注音范文第2篇

河山镇中心学校902班 王婷

我校位于河山镇振兴一路大街,近来学校两旁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副食店。因为年轻消费群体不断注入活 力,这些副食店生意兴旺,经久不衰。

每每到放学时间,校门前的大街上满是弥漫着烤羊肉串、烤香肠、炸鸡腿等香味。这些香味就像魔爪一样,一旦被抓住,就很难摆脱。可以说,能抵挡这些诱惑的人是少之又少。

如是这般繁荣景象,自然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同凡响。

因为中小学生大多是弱势消费群体,消费金额不太大,所以那些花上5元钱可以吃个饱的零食特别受欢迎。但殊不知这些“物美价廉”的零食大多是“三无产品”。所谓的“三无产品”就是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生产厂商等信息的产品。如果你吃了这些产品后,一旦有什么不良反应,则无地可以投诉,可以反映,可以索要赔偿。我有过一回亲身经历,让我毕生难忘。一次,因为嘴馋在小摊上买了一包干吃面解馋,但第2天全身是红痘痘,更要紧的是浑身痒得不行,那一天的课,我几乎全没听,全身心的和痒耗着。放学后回去看了医生。说是吃了过期食品的过敏反应。连续吃了好几天的药,这才褪了下去。自此,我就不再在这些地方贪嘴了。

中文注音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文化;隐私元素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独特的地理结构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国传统建筑作为炎黄子孙一项基本实践活动,也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是不断改造、改进并完善居住场所的演变过程。人类在这漫长的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当中,不仅尽量满足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等功能性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还注重居住心理、居住伦理和居住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1]。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也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它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是民族性格的一种集中反映。

一、 院落?围合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相比,在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西方建筑通常以单体建筑的形式来体现其价值,这种价值既包括技术上的也包括艺术上的,因此西方历史上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体现了当时社会最先进的技术和最高的艺术成就,例如古罗马竞技场,佛罗伦萨大教堂等。而中国传统建筑虽然缺少这种“鹤立鸡群”的气势,但是它的价值却是通过建筑群的围合来体现,即通过院落来组织空间,通过院落来体现其文化价值。虽然西方建筑也有建筑群的概念,但与其开放的特点相比,中国的建筑群往往比较封闭,它是通过一个个封闭的院落来组成一个大的建筑群体,因此确切的说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个由围合创造的内向空间,这种空间大到都城、宫殿,小到园林、住宅,其构成方式都是通过围合来形成,因此围合的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元素。

这种独特的内向围合结构与中国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地理上来讲,中国广大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和热量丰沛,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良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传统的农业活动,而农业活动又是一个长期性和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农业生产决定了农业人口的定居生活方式。同时,农业生产又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这种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的生活资料通过家庭成员间的劳作就可以满足,而无需频繁的交换来获取生活物资,因此长久以来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内向、封闭的性格特点,而这种孤僻的性格自然也造就了谦逊、内向、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的院落形式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一种反映,它是心理空间之外的一个物质空间——将院落内部的小空间与外面的大空间区分开,反映的就是将自我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心态。所以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虽然各地的地理、气候、民俗等客观条件各不相同,但是中国的传统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均以房屋围绕院落向心而筑,形成独立封闭的院落空间。

虽然中国传统建筑是由房屋围合而成的封闭院落,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实际上这种封闭只是相对的,对于外界来说它是一个封闭的内向空间,而对于内部来说它又是一个面向家庭成员的开放、宽敞的公共空间,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院落是一个联系内外的过渡空间,它具备封闭与开放的双重性。从字面上来理解,“围合”本身就具有辨证关系,“围”字的意义在于“合”,空间是由“围”而合成的,在庭院建筑中,空间的“围”是以房屋的实,围成院落的虚,同样,反过来看,正是院落空间的虚,界定四周房屋的实。所以围合并不等同于完全的封闭,它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虚实有序的内部空间,为内部成员创造一个多样丰富的空间环境。因此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院落来营造不同的内部空间,当居住者从一个院落走向另一个院落,他所看见的景物就会随空间变换而变换,从不同的线路、方向进入院落,又会得到不同的心情和感受,这是对庭院建筑内的流动空间艺术的体验与把握。

院落对外是封闭的,给人以冷漠的一面,对内则是开放的,又呈现出温情的一面,因此院落空间对于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由于院落具有稳定和安静的特征,由此又给人以安全感、满足感和亲切感。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院落作为一种领域空间,它对人的情绪、性格及内聚力的形成有着异常强的作用和影响,这种领域感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居住者的心态、情绪以至行为,成为维系内部成员关系的情感枢纽。因此,从另一方面来看,院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宗族观念,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小团体的利益文化,是区分彼此的价值标准,一个院落其实就是一个利益团体,大家在团体当中相互照应,相互协助,共同创造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 隔断?遮掩

中国传统建筑围合、向心,体现着含蓄、内敛的气质,就像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总是显得谦逊和低调。如果说围合的空间犹如建筑的骨骼,成就了它的轮廓和气质,那么建筑中的构件和陈设就犹如它的衣裳,为它独特的气质锦上添花,使它的形象更加靓丽动人。因此封闭的空间必定有着同样内敛的构件,两者之间相互契合,相互呼应,共同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风韵和气质。

1、 照壁

照壁又称“影壁”或“屏风墙”,“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而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后人统称为“影壁”。从字面就可以看出从产生到现在,遮挡一直是照壁的主要作用。早在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中就有照壁的形象,汉画像石也有照壁形象,说明照壁历史非常久远且经久不衰。

中文注音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主汽温度;煤质;一次风压;虚假煤量

汽轮机运行时要求进入来自锅炉的过热蒸汽,以此来达成汽轮机做功的目标,但是倘若进入蒸汽温度存在快速下降的现象,会破坏机组热力设备状态,金属受冷变形,产生热应力,轻者造成汽轮机汽缸上下温差大,动静碰磨,严重时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存在较大的风险,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1]。国电肇庆热电公司#1、#2炉在正常运行或者加减负荷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主汽温度过低的异常情况,炉单侧温度波动达到60至100℃,呈现出时间短、温度下降迅速的特点,特别是在#1机组2015年汽轮机轴封间隙调小后主蒸汽温度下降较快,易引起转子与轴封片动静碰磨,汽轮机振动增大,严重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结合本厂实际情况,本人总结引起主蒸汽温度低的原因如下:

1 制粉系统的布置

因本厂#1炉磨煤机均布置于锅炉的左墙一侧,#2炉磨煤机均布置于锅炉的右墙一侧,每台磨均有四根粉管,由于磨的布置导致四根粉管阻力不一,靠近磨的燃烧器粉管阻力小,远离磨的粉管阻力较大,由于携粉能力不一。炉膛两侧主蒸汽温度有明显偏差,经常出现单侧温度偏低。在此情况下,调整炉膛两侧配风及调整制粉系统运行方式,可以减少两侧温度偏差;对粉管缩孔进行调整,也可达到平衡两侧主汽温度偏差的效果,避免出现单侧温度低的情况。

2 煤质的突然变化

为降低成本,公司两台机组自投产后经常掺烧褐煤,由于一台或者多台给煤机煤质突然变化,褐煤发热量较低,水煤比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燃烧减弱,汽温、汽压均会下降,协调将会不断增加燃料主控指令和给水指令维持机组负荷,引起水煤比暂时性失调,如果运行给煤机裕量不足,那么水煤比将严重失调,导致主汽温快速下降,威胁机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

(1)如果各运行磨煤量全部顶到最大,在有备用磨煤机的情况下应立即启动备用磨;磨煤机最大出力不要机械理解,它会随着磨煤机的使用磨损而降低,大家要根据磨煤机风量、出口风速,排煤等状况感受其状态[2]。在主汽温不断降低时不要过多的将磨煤机出力顶到头,不能堵磨,宁可限制负荷或停止升负荷。

(2)如没有备用磨煤机,且负荷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一次风母管风压,增加磨煤机的一次风携粉能力。

(3)观察到分离器后沿程受热面温度下降较快时应减少给水流量,提高过热度;在主汽温没有下降之前如屏温已下降较快,则应立即关小一、二级减温水调门,不要等到主汽温开始下降再去调整减温水调门。

(4)适当增加锅炉总风量,保证煤粉燃烧足够的氧量。

(5)有时候有这种情况发生:大屏温度会突降,基本上会从正常的510℃左右直接降到460℃左右,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而机组正在加负荷的话应立即停止,及时进行过热度和减温水的调整,防止温度大幅度下降。

3 虚假煤量

虚假煤量的发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给煤机发生故障:主要表现为给煤机皮带打滑,这台给煤机上的煤量已记入总煤量但实际上并没有进入炉膛,如时间稍长会导致汽温、汽压急骤下降,主要处理手段是及时发现,立即停止该给煤机的运行,并根据实际煤量增减负荷。

(2)两台以及以上给煤机频繁交叉断煤:在出现两台及以上给煤机频繁交叉断煤的时候,处理的总原则就是保证进入炉膛的燃料和负荷相对应。解列燃料自动为手动,将频繁断煤的给煤机频率置于低位以减少给煤机断煤带给给水流量的影响,同时估算总给煤量能带的负荷相应进行负荷的调整,不要将另外几台没有断煤的给煤机全部给到40T以上,维持正常磨煤机的一次风压(适当增加一次风压,防止一次风从断煤磨煤机短路而导致正常运行磨的一次风压偏低)。如发生煤质差,煤层火检闪烁,应及时拉等离子稳燃。

(3)启动磨煤机前倒风时,应注意一次风母管压力自动跟踪情况,原则是保证运行磨的一次风压稳定,不能在倒磨过程中因风压不稳定导致入炉煤量瞬时大幅变化。

4 AGC频繁加减负荷和煤质波动的叠加

机组AGC投入,煤质差的时候AGC加负荷、煤质好的AGC减负荷,也就是AGC加减负荷和煤质波动相叠加,将会对汽温造成不可控制的升高和降低,最低的时候出现过汽温降到510℃的情况,且持续时间长;还一种情况就是温度随着压力呈正弦曲线变化,长时间高温和低温或者长时间的温度交变对锅炉受热面金属将造成巨大的损坏[3]。

处理方法:机长申请值长后将锅炉主控解为手动控制,适当增减燃料量,将负荷和压力稳定住,这一过程时间不会很长,待手动调整压力曲线呈稳定趋势后再投入自动运行。在这种调节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好锅炉主控解自动为手动的时机,以免造成机组负荷大幅度的波动。一般的选择应是在正弦波上升或下降的一半幅值左右解列自动,然后再进行手动细调,维持负荷和压力的稳定。

5 锅炉吹灰

在锅炉吹灰的时候,吹水冷壁时,由于水冷壁的吸热量增加,导致分离器出口的过热度增加,而在自动调节时,为维持过热度,则需要增加水,增大了水煤比,此时因为给水量的增加,产汽量也增加,而给煤量在没有变化时,由于炉膛的吸热量增加,则炉膛出口温度必然降低,导致烟气温度降低,且由于蒸汽量的增加,对于对流换热来说,出口温度降低,最终过热汽温降低。

处理方法:高负荷吹灰时,适当提高过热度偏置和一次风压,加大炉膛总风量即提高二次风箱压力,适当关小燃尽风,强化炉膛燃烧区域中间的燃烧,提高总风量有助于对流受热面的对流换热,缓解汽温下降幅度。

6 一次风机出力不正常或跳闸

一次风机如失速、喘振甚至跳闸,将导致一次风压大幅下降,导致磨煤机的出力降低,主汽温度也会大幅走低。

处理方法:一次风机失速或喘振,应将另一台风机切至手动,关小故障风机的动叶,直至风机能出力;如一次风机跳闸,应检查风机RB动作,保留至剩两台磨运行,等离子稳燃投入,给水流量跟踪当前煤量,维持水燃比在较正常值略低的位置。

7 高加解列

高加解列后,如C组仍然在协调方式,为维持负荷,汽机调门迅速关小,蒸汽流量大幅减小,锅炉主汽压力上升,锅炉主控指令将减少煤量与水量,因燃烧热量有惯性,这时主汽温度将快速上升,随着时间的延长,高加解列后,给水温度将不断走低,沿程温度将有一下降的过程。

处理方法:高加解列后,应将机组控制方式切至汽机跟随,防止在协调情况下、为维持负荷燃料量的增减超调,进而导致主再热气温的大幅波动。

综上所述,国电肇庆热电公司主蒸汽温度低的几种主要原因在于制粉系统的布置、煤质的突然变化、虚假煤量、AGC频繁加减负荷和煤质波动的叠加、锅炉吹灰、一次风机出力不正常或跳闸以及高加解列这七个方面,基于保护配置的原则、保护设置特点、保护设置方式、保护定值选取、运行控制措施等方面以后,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主蒸汽温度低的风险,对进一步保护汽轮机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靖长财.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蒸汽温度低风险分析及建议[J].神华科技,2012(03):45-47+61.

中文注音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语言因素;体态语言;播音主持。

人的交流方式分为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人们普遍认为语言交流是信息沟通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信息传递起着主要作用。对播音主持工作者来说,语言交流是通过各种传媒工具向受众传达信息最常用、最基本、最直接的一种手段,而非语言因素是通过各种无声的体态语言将主持人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向外表达的手段,它传达着比语言交流丰富得多的内涵,可以弥补语言交流的缺陷,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的理解,领会对方的真是意图,防止误会和歧义的发生。同时,播音主持工作者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中,他们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受社会普遍规律的支配,要利用好非语言因素,就要使用社会大众约定俗成、普遍认可的各种方式,认真提炼,力图准确、生动地表达要求,为语言交流起配合、修饰的作用。

通常,人们使用非语言交流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文化层次高、修养较好的人,借助语言交流较多,能清楚地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而文化层次低、修养不够的人,不能较好地利用有声语言,只能更多地发挥非语言手段的辅助作用。作为播音主持工作者,既不能过多地使用非语言手段,指手画脚,让人眼花缭乱,又不能使用地过少,单一地运用语言手段。恰如其分地运用非语言手段,能更充分地传情达意,乱用或不恰当地使用都会影响节目的质量和主持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wwW.133229.COm理想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是自身能发出明确易懂的非语言信息,并结合对方发出的非语言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予以调整和回应。

那么,非语言交流的手段有哪些呢?

(一) 体势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精神应该通过姿势和四肢的运动来表现。人的体势有很多种,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态度。而当播音主持工作者把体势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的手段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他们的态度,表达特定的内涵。比如身体后倾,表示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侧转身去,表示不屑一顾、心不在焉;拍案而去,表示怒不可遏。应该注意:

第一,主持人要保持体势的放松,在与重要人物交谈时,也要克服拘束、紧张的情绪。在与人谈话时,尽量保持身体的前倾,以表示对对方的热情和尊重,提高对方谈话的兴趣和沟通的欲望。第二,主持人在对方进入、离开谈话场所时,要站起身来,以表示谦恭有礼。第三,体势的运用要符合主持人自己的气质特点和性格特征,开朗乐观的主持人可以使用幅度大的体势,并且数量上也可稍多些,优雅文静的主持人可用一些象征性的体势,力求简而精,动作幅度小。主持人也可以通过电视等途径学习其他人的体势,并在实践中练习,寻找自己在体势方面的不当之处,这样时间长了就能加以掌握,使之成为自己实现传播服务的手段之一。

(二) 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内心的喜怒哀乐、惊恐悲伤都可以通过面部肌肉有意或无意运动呈现出来,如眼神游离、表情局促、鼻翼扇动等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焦虑情绪。恰当的面部表情,可以表达自己的乐观、豁达、自信的思想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平时通过掌握一些技巧,有意识的增强气质方面的锻炼,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就能借助面部表情灵活地为有声语言服务。播音主持工作者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观察,特别是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观察人们表现出来的殷切、快乐、焦虑、急躁、愤怒以及其他一些情绪,并注意应用于自身实践。

人们从外界收到刺激,在会表情上迅速作出反应。在面部表情的表达中,嘴巴和眉毛传达的信息量最大,这就决定了微笑的重要性。微笑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表示快乐,还可传达友好、欢迎、欣赏、鼓励、赞同等信息。对播音主持工作者来说,他们的性格不同,有的开朗爱笑,有的矜持保守;对于节目而言,有的严肃正式,有的轻松活泼,因此,主持人对于微笑的把握要掌握好分寸,以切合节目内容和符合自身个性为原则,既不能过于严肃也不可笑得过于勉强,女主持人尤其要掌握好这门技巧。

(三) 副语言

副语言作为非语言交流的工具之一,包括声调、语速、重音、节奏、停顿等,它有助于表达人的心理状态和态度,是人们内在气质和思想的外在表现,会影响他人对自身思维能力、人格特点、思想修养、心理状态的评价。人除了原本的声音外,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会形成一种经过修饰的声音。要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声音,学会调控自己的声音。播音主持工作者尤其要在声音的控制上下功夫,塑造一个符合自己的声音型形象。

对于声调而言,不同声调传递的信息有很大差异。一般说来,温和轻柔的声调最容易被大家接受,它显示友好和真诚;阴阳怪气的声调,显示古怪刁钻、冷嘲热讽;深沉缓慢的语调,显示同情和伤感;高亢颤抖的声调,显示兴奋和激动;带浓重鼻音的语调,显示傲慢和鄙视;轻忽上扬的声调,显示冷漠和不屑。主持人要掌握声调的适中,不能过高或过低,保持声音的浑厚和节奏,应避免:音调过高,给人以不稳重和年轻气盛的感觉;音调过低,给人以难以捉摸的印象;语速过快,让人难以深入理解,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语速过于缓慢,会显得压抑和死板;呼吸声音过大,给人粗俗的感觉;尖锐刺耳,会给人以厌恶之感;语调呆板,声音沙哑,会降低说服力和吸引力。

(四) 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神正是反应了人的内心状态。生活中人人都会与他人进行目光交流,可对主持人来说,这种沟通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职业色彩。主持人应采用社交性的较亲切的目光,并与副语言和面部表情相互配合来加强沟通。首先,要积极主动地注视对方,尽可能多得进行信息交流,但避免长时间盯着对方,造成对方的心理压力。其次,对方注视主持人时,主持人要积极予以回应,保持与对方的目光接触。至于目光接触的长短和次数,要依情况而定,遇到比较敏感的话题时,就要减少目光接触,缓和尴尬情绪。再次,目光注视时不一定要盯住对方的眼睛,可以停留在鼻尖、嘴、眉间、头部侧方,以减轻目光长时间接触的压力,形成轻松、自然的沟通气氛。这些目光沟通技巧的获得,不仅要对眼睛传情表意的作用有正确的理性认识,而且要有意识的做适当的练习和实践。

播音主持工作者的非语言交流能力的养成,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的培养和训练。不同的主持人,在先天或后天上的能力都有所差别。先天的条件无法改变,只能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提高,在已有知识和固有气质的基础上,积极、刻苦地学习和锻炼,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时间久了就会有所获益。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

[2]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