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身体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舒斯特曼身体审美经验身体美学《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与生活艺术》
一、艺术、审美经验及身体
1.艺术与审美经验的复杂性。
舒斯特曼的《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与生活艺术》“通过揭示审美经验的不同角色、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在那些处于传统边缘而在今天的文化里似乎最充满活力的领域里,来倡导审美经验的价值”。[1]在开篇第一章《审美经验的终结》中,作者追溯了“审美经验”的用法,探讨了审美经验的不同概念,它与愉快和认识的关系,以及不断增长起来的对其存在及价值的威胁。通过总结审美经验的四个特征,[2]舒斯特曼认为,一个人的审美经验总是依赖于先前的建构,但“直接经验的观念仍保有一种意义――因为经验的感觉或价值是直接地(也许甚至是无语言地)把握的,而不是推论的或延迟的”。[3]在审美经验的意义层次上,论述审美经验概念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描述“审美经验是什么”,不是试图将艺术从生活中区分出来,而是努力创造和感受审美过程中生动活泼的情感和经验。正是这种现象学意义上的而非语义学意义上的审美经验才是人们审美的目的。由于对情感向度的看重,审美经验连同艺术的领域也就扩大了。
2.身体与审美经验。
西方美学传统一直是精神美学。在这个传统里,身体基本上只是作为审美客体来被看待的。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居于我们审美感受和愉快的核心的,恰是活生生的、敏感的身体和身体经验。正是这种被舒斯特曼称为“解释之下”的身体领会和体悟常常构成了审美经验的主体。在第六章《作为心灵、艺术和政治基础的身体感受》一章中,舒斯特曼着重论述了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构建自己的哲学美学体系时不期然地对于身体及身体感受的重视。在心理学意义上,对于身体感受的留意有时会有效地增进人们对于自己情感和意愿的了解。在美学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更多地关注在感知艺术时涉及的身体感觉感受来增进对艺术的欣赏。有时候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身体性的记忆,比所谓的观念性记忆、精神性记忆要深刻、持久、丰盈,比如嗅觉对于气味的敏感能把一个人轻易地带回到遥远的场景中”。[4]在政治意义上,身体的感觉对于我们人类的尊严、正义和价值的感觉至关重要。
二、“身体美学”提议及其合法性问题
1.“身体美学”:一个学科提议。
事实上,在舒斯特曼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如蒙田、居约、尼采等)或多或少都论述过身体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但他们的论述要么略显零散,要么仅为各自理论提供辅的支撑,真正使之名正言顺的还是舒斯特曼。他明确指出,身体美学是“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因此,它也致力于构成身体关怀或对身体的改善的知识、谈论、实践以及身体上的训练”。[5]具体来说,身体美学有三个基本维度:分析的身体美学、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和实践(practical)的身体美学。为了寻求“身体美学”学科提议的合法性,舒斯特曼追溯到了鲍姆・嘉通。且看美学的定义:感性认识的科学且旨在感性认识的完善。而“感觉当然属于身体并深深地受身体条件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感性认识依赖于身体怎样感觉和运行,依赖于身体的所欲、所为和所受”。[6]因此从哲学美学的本源上看,哲学也是一门脱离不开实践的生活艺术。“如果说身体美学是根本性的,那也只有在复兴美学和哲学的某些最深刻的根源上的意义上才是如此”。[7]不难看出,舒斯特曼在此想做的工作是力图恢复身体主体的角色,即身体不仅充当审美客体,而且充当审美主体,经验美、创造美。
2.身体转向:当代文化中的身体关切。
身体美学不仅可以在哲学美学传统中寻求到合法性,而且在当代媒介文化盛行的时代有其凸显的正当性。事实上,身体最初也起到了媒体的作用。它构成了人类生活最基础的中介方式。由于处在相互间发生作用的两件事物之间,中介(media,或称媒介、媒体)既连接两者又分离两者。然而,正是在这种既连接两者又分离概念的双重性下,我们不得不承认,身体的阻碍也是其能力的一部分。不管柏拉图以何种方式去获得真理的,灵魂一定是要既绕过又通过身体寻求真理。然而,和电子媒体不同,身体却更稳定、更真实。只有身体才显现为我们最深刻和最直接的所是。“身体美学”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具体化表现。有学者表示,消费时代的身体“谈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无法回避‘身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其起因所在。人们的审美需要,在相当多的时候是与身体的功能和欲求难以分割的”。[8]应该说,这种生活美学的出现正是艺术走向终结、审美经验复兴之后的另一种选择。
三、“身体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关联
两者都在根本上寻求保存、培育和完善人的生命。在舒斯特曼提议建设一个称之为“身体美学”的学科时,他谈道:“如果哲学不仅仅是理论,还是一种完整的生活实践的话,那么它就必须在本质上能在物质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果哲学生活是审美的,这就必须要对既作为审美自我塑造的中介又作为审美享受的手段的身体的关注。”[9]身体意味着生命和生命的限度,它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感觉。进一步说,“身体的问题,归根到底与‘人的问题’息息相关,对身体的探讨,究其实就是对人之存在(human being)乃至人之生存(human living)的关切”。[10]而中国哲学和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人生为基点来建构的哲学和美学。庄子强调“全德保身”。孟子也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虽说儒道两家论“身”的理路不尽相同,但在关注“人之生”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中国哲学的主体思维是情感体验型思维(蒙培元语)。审美鉴赏讲究“品味”、“体味”、“体悟”等。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见水中鱼儿“出游从容”,便说这是“鱼之乐”。惠施不解:庄子你不是鱼,怎知鱼之乐?其实,鱼有没有乐,完全是由人的情感体验所决定的。这种对于情感、体验的重视与身体美学对于身体在审美经验中地位的强调不约而同。此外,两者都承认身体训练是通向哲学启迪的基本方式。身体感觉虽然既不能解释又不能辩护我们的审美判断,然而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甚至道德力量。而如何认识并改善我们的身体感觉?舒斯特曼的解决方式即是身体训练。这种看法与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个人思想修行的重视类似。在儒家,孟子提倡“践形”、“养气”;在道家,庄子强调“心斋”、“坐忘”。
对于目前的美学建设来说,身体美学对于身体的整体式理解也可能为中国当下文化里存在的、“身体写作”中阐扬的欲望式身体泛滥状况提供一个健康、明晰的参照。舒斯特曼认为,与其说“身体美学”强调的是身体(body),不如说是整个人,而不是脱离开身体的理性、理念或存在。因此他把身体美学称作“somaesthetics”,而不是“bodyaesthetics”。
参考文献:
[1][2][3][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彭锋译.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与生活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21,199.
[4]陈望衡,吴志翔.审美历史演化中的身体境遇――试论身体美学何以成立.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6][7][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彭锋译.实用主义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54,352,348.
[8]张晶.“身体”的凸显:美学转向的哲学缘起.载北方论丛,2005,(5).
关键词:体育美学;身体感受;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2-0031-06
Body care: a modern mission of sport aesthetics
WANG Sh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 In terms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body movement, the beauty of sports mov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3 different levels of aesthetical experience: 1)“movement pleasure” produced by the muscle system during movement and accompanied by emotional experience; 2)“movement association” established based on movement pleasure of first reflex, originating from “internal imitation” of technical moves; 3)“body and mind resonance”a sensory resonance that exceeds secondary reflex, a fusion of the soul getting out of sensory organs with movement significance. Only by turning from the external form of the body to the care of body sensation and experience, and by devoting to providing aesthetical criteria for various senses of the body, especially thorough nour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vement senses during movement, can sport aesthetics truly realize humanistic care.
Key words: sport aesthetics;body sensation;humanistic care
美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始终以人文关怀为已任。这是美学的精神内核,是美学的本体价值,同样也是美学对人类文化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如果今天还有人愿意讨论体育美学的使命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应当讨论的,决不是体育美学的经济化与商品化,或者体育美学如何为体育科技革命或运动员的争金夺冠服务,而应该讨论在当下,体育美学将如何体现自身的人文关怀。
一个世纪以来,身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开始讨论社会生活中的身体。从尼采用刻薄的嘲笑为人类身体作出了令世人振撼的正名之后,梅洛•庞蒂、福柯、舒斯特曼等人提出的美学的身体意识,可谓在身体的文化和符号意义上长驱直入,为现代身体社会的来临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促成了整个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1]。正如舒斯特曼[2]193所指出:“我们的身体――从前被贬低为仅仅只是现实的媒体或手段(因此是从属的、反映的、变形的)――作为最重要的媒介,现在被提高到了建构者和事实场所的地位……身体自身成为了一种真实的价值。”在现代城市文化中,体育馆与休闲中心代替了博物馆与图书馆,成为更受欢迎的地方,同时更多的金钱、时间与关注投向了化妆品、饮食、服饰与美容手术上,身体似乎变得越来越紧要。然而,体育美学对于身体的重新确认,完全不同于这种消费语境下的身体影像,而是指向主体性身体感觉经验的品质。
1身体转向:体育美学的人文关怀
1.1体育美学中“身体”研究的客体化倾向:肉体显美
体育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对于“体育美在哪里”这一问题炙手可热。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美学爱好者已有许多论证。目前国内外体育美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体育美主要有人体美、技术美、精神美3种表现形式,为了突出作为审美对象的体育运动中的人,提出“身体美”和“运动美”是体育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3]236。其中对身体美普遍欣赏的是体型美、筋骨强壮美与肌肉力量美等3个方面[4]。
尽管体育美学对身体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种从外观角度对身体美的研究好象缺少了重要特征。身体美、健康美或各种运动美,虽然都是基于运动中身体展现的各种美的形式,看似身体是核心,其实此身体是一种客体的身体,或称之为“肉体”、“躯体”。“肉体”或“躯体”是纯生物概念,可以理解为作为客体的身体。“肉体”表现的是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时“身”的一个侧面,是可以从数量方面来把握的。如骨骼、力量或者生理机能以及健康等都属于肉体的范围。这种建立在肉体客体上的运动美、健康美其实只是“肉体显美”,停留在身体的外在形态而已。
在受到肉体制约的同时,在其基础上还有作为主体的“身”。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身体”。所谓身体是无法作为空间形式存在,也无法被量化的作为主体的“身”。“身体”牵涉到无形的精神、心灵、情意,是生理、心理相容而成的共同体。但是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我们的“身体”已附着上浓重的现代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被视同肉体了。“从学校教育里的健康教育、生物、护理等课程,乃至运用到医疗保健上,生活习惯所理解的‘身体’,大都无涉于心、神、灵魂等课题。换言之,现代意义的‘身体’乃局限在其具体形貌,可能透过解剖、扫描来观照的血肉之躯”[5]45。不但如此,在种种的消费领域中,身体甚至被异化为肉体的修饰。诸如种种化妆品和护肤品的广告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皮肤的表层,我们必须时时呵护着自身这种脆弱的防护层以免除各种外来和内在的侵害――细菌、灰尘、紫外线、衰老等;而各种时装广告与各式化装品则又让我们为自己身体的修饰费尽心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自己的“身体”呢?那种表现肉体的艺术思维可以给我们明晰的思路。
艺术的雕塑与绘画,最重要的是要找出人身体最重要、最稳定的特征。“首先,时兴的衣着显然是一个很不重要的特征;每两年,至多十年就有变化……那是一个外表,一种装饰,一举手就能拿掉。在活的身体上,主要的东西是活的身体本身:其余的都是附属品,都是人工的。――另外一些特征,即使是属于人体本身的特征,例如技艺和职业的特点,也不大重要”[6]512。我们要采取另一途径,指导我们的应是“某一特征何以更重要,是因为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特征存在的久暂取决于特征的深度。所以我们要在肉体上找出它的元素所固有的特征”[6]514。肉眼所见活的身体的本质,“无非是一副附有关节的骨骼和一层骨肉,全部很严密的连在一起,构成一架能做各种动作各种努力的灵巧的机器”[6]514。而有形生命的第2个元素,则是盖在肉上的一张透明的网――皮肤。
雕塑与绘画对身体的把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身体就是运动机体,是各种感觉的实践体。梅洛•庞蒂[7]141提出我们是以身体在世,身体是现象的身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的身体。舒斯特曼[2]185为身体美学展示了全新的视野,认为身体美学应该对人作为感官的身体进行审美欣赏,对其经验和作用进行批判、改善的研究。因此,他致力于构成身体关怀或可能改善身体的知识、话语、实践以及身体训练。
由于在身体运动中,“身”既不是他人操作我的“身”,也不是我将我的“身”作为客体予以操作,我是作为“身”而动的,或者说我就是身,身就是我。因此,对身的思考必须要从主体方面来予以明确。
1.2身体的主体性转向:体育美学的服务主旨
“身”之动,才产生具体的体育运动,为了阐明体育运动就必须首先明确“身”自身是什么。同样,要阐明体育之美也必须首先明确身体意义上的美感是什么。体育,基于其身体运动的体验特点,无法用言语“表达”出什么来。但是,体育运动却使人的身体得到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感受。身体在运动中通过跑动、跳跃、翻腾等动作,强烈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引起特殊的兴奋和。这些感受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也是通向审美境界的初级阶段。身体运动强烈剌激着机体的神经系统和各种感觉器官,引起运动感、节律感、时空感、立体感……对力量的震憾,对速度、灵敏的惊奇,对柔韧、协调、耐力的赞叹……人们在运动中不仅使这些感官获得充分的体验,而且在身体运动中还常常伴随着种种良好的感觉,如舒畅、坦然、冷静、专注、投入、自信、自如、活力……体育运动最鲜明的特征是突显感性而不是理性。体育作为一门专门处置感性的学问,要凭主体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感觉、体验。因而,作为研究身体感性之美的体育美学,运动中身体的各种感觉特别是运动系统的、美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身体的审美不是完全精神层面的,而是由多重感官的体验来完成。当我们去审美时,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就会一起使用,组成一个共同的审美体。“人对世界的感觉,不仅依靠视听,也不仅仅依靠其它感官,而是整个身体向对象世界的全方位敞开。它涉及人的每一个神经、每一根毛孔。这种审美体验的身体性,就是现代汉语为审美体验规定的‘以体去验’的属性”[8]288。美学专家刘成纪对审美体验的诠释,使我们对桑塔耶纳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理解,桑塔耶纳[9]36认为:“给我们带来审美基础的的首先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人体的一切机能都对美感有贡献。”可见,只有从对身体的外在形态转向对身体感觉与体验的关注,体育美学研究才能实现从“无身”向“有身”转化,从而真正体现该领域人文价值。
总之,体育美学应致力于为身体的各种感觉,尤其是运动感觉在运动中的充分滋养与发展提供美学依据。一旦明确这一点,不仅体育美学的人文价值得以凸显,而且关于“体育美在哪里”等诸如此类的无休止争论将迎刃而解,踌躇于瓶颈中的体育美学将获得全新的生命力与广阔的研究空间。
2源自身体的感觉:体育审美的三重体验
体育运动中各类项目构建着各式各样的形式美。比如:跳水健儿腾空跃起,在空中一番眼花缭乱的转体后,疾箭般插入碧波之中;一场精彩的球赛中,球员们精湛的技艺与巧妙的配合;体操选手在地毯上腾跃,凌空飞旋,那流畅美妙的动作,给观众留下深深的印象;武术动作形神合一,威武勇健,复杂多变,尤其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讲究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运动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成千上万人的团体操表演,编排精美,规模宏大,气势磅……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体育运动的直观形式美。
但是,我们若仅仅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去惊叹运动员高超的体能、技能、技巧,甚至毅力时,我们所抽象到的所谓美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感,而只是一种主体对客体对象的“把玩”或“欣赏”罢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情,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情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0]16。马克思超越此前一切唯物主义者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将“事物、现实、感情”从主观认识和人的实践方面去把握与理解。这对我们研究体育美学,不也是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吗?
体育运动既是身之动,那么体育之美就得从身之动的主观体验来把握了。体育运动的身体美感,有着3种不同水平的审美体验:一是身体在运动中,源自肌肉运动系统产生的并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运动”。二是建立在第一反射运动基础上,源自对技术动作“内模仿”的“运动联想”。由于身体运动的优雅“形式”过于触目以至触景生情,通过相应肢体经验的回忆、唤醒,进而激发出情感反应。三是超越二级反射的身体感官共鸣体验,是一种心灵走出感官,与运动意义世界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
2.1源自肌肉系统的“运动”
汪济生[11]17-21认为一切精神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反应或反射活动,而所有的反射活动在逻辑结构上可以归为3个级别。第一级反射,它指的是直接服务于生命体感觉需要的行为,它以生命体的生理性好恶直觉为动因,它的行为方式和执行过程往往是自动进行的,它相当于无条件反射。第二级反射,它是第一级反射的延长,相当于经典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这级反射和一些较复杂的审美形态关系很大。第三级反射,主要指的是神经系统的理性活动,语言就是凭着这一层次反射的结构而诞生的,而且它的诞生又反作用于三级反射,使它的速度与深度空前提高。
生命体在自己内在需要的推动下,通过上述的反射级别,把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反应之“手”越来越长地伸出去,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与我们美学问题有关的现象,即生命体的智力程度越高,越能远距离、大范围地看到周围事物和自己内在需要的满足与否的因果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一级反射机制所引发的肯定性感觉;而美感是由二级、三级反射机制所引发的肯定性情感。或者说,前一种称作实感态的美感,而后一种美感称作情感态的。因此,所谓美感和的区别,说到底也就是由反射引发机制级别不同而区别开来的不同层次的快乐体验罢了。
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为人类生命谋生活动不停地工作着。除了不断从自身和外界获取各种与生命生存有关的感觉信息以外,也会不时地从外界获取令自身肌体和感官满足、兴奋、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随着人类精力和余暇的增多而被有意识地再现与再创造。由此人类的美感活动由原先的自然自在形态逐渐走向了自觉自为的形态。我们今天的各种游戏、体育、艺术活动,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美感活动。但如果我们略加留神,就会发现这些纯然超越物质世界的艺术与游戏活动,其美感依然来自机体和感官的。
当个体抛弃各种多余的动作,摆脱各种束缚协调自如的运动时,往往会惊奇地感受到生命力充分发挥和表现的自由状态。不仅他的身体在运动,他的情感也随着流畅、协调的运动形式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在身体运动的和谐形式中产生了流畅、合乎节奏的美感体验。肌肉感觉也有体验美的可能性,在身体锻炼的自由活动中,在一位短跑家的冲刺中,在一位训练有素的体操家的自选或规定动作中,即刻扩散至整个身心的、作为一种身体健康适意和技能灵活性标志的情感在特定的瞬间是可以成为美的享受的[12]150。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神经-肌肉活动,这种运动能使人体本身及活动具有获得美的可能性[13]27。
2.2源自对技术动作“内模仿”的“运动联想”
如果说人在运动时引起运动器官、肌肉系统适宜的感觉与随之相伴随的情感叫做“运动”,而这种“运动”被视为第一级反射的话,那么,那些使人联想起肌体动觉的行为方式或形式则就有了较复杂的审美形态。这是第一级反射的延长,是由于某种形式、动作或行为方式与第一级反射有着间接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反射系统,与经典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相当。体育给人的美,源自直接或间接(观看运动)人的肌肉系统的动觉,而运动员健美的体形、流畅的线条、结实有力的肌肉、灵活敏捷的弹跳、优美的旋转、飞快的奔跑与器械的和谐相融等等,恰恰是诱发人的肌肉系统动觉的美的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运动联想”,可以归入第二级反射水平。
当我们观看运动员在比赛中波动的曲线、弧线、折线、斜线、蛇形线;欣赏到运动员天生的身体素质与一种非凡天赋的精准结合,在恰当的时机表现自身能力的精彩瞬间……这些身体运动的优雅形式,通过相应肢体经验的回忆、唤醒,进而激发出情感反应。这一条件反射形态是在第一级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级反射形态,由于其“形式”(动作)过于触目以至触景生情。由于这一反射形态的不再是拘泥于身体某部分的,而是忘我地将注意力引向外界,因此这一形态的可以认为是一种美感。
具有生理的动作实际上很难有纯粹的形式出现,而在生存要求满足后产生的游戏要求,从谋生和劳动中借用一些使主体曾产生过的技术动作形式。这些技能“形式”一旦从谋生、劳动中脱胎出来,又被游戏按着自己的审美要求大大地加以改变、发展,就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发展能力。这种自主发展由于有着自己的内在动力和指向,可以走得非常远。就像将沉重的“铅球”抛出后一样,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已没有任何意义,就是在战争年代也是如此,但是铅球比赛所规定的这些规则与技术动作,正是远离日常生活引导观众全神贯注欣赏的前提条件。又如各种手倒立、吊环十字支撑、平衡木动作等,这些运动项目是以急剧的起动、转体和突然加速来改变身体的位置。从整体观察空间结构上的变化,这些技术动作很容易感受到平衡美。肌肉骨骼运动感官所带来的升华到美感的过程需要一个“形式”的提炼过程,而运动技术之美就是这些“形式美”的体现。
2.3与运动意义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
然而,更具有审美意义的是比第二级反射系统更复杂的第三级反射活动。它是在第二级反射建立的基础上,对第二级反射的条件联系进行比较,以想象力为触角和探针,找到了这些条件联系中一致的东西。有如在运动中感受到了人类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对精湛技艺的炫耀,对人体健美的膜拜,对交流、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负重、拼搏、奋战等的追求……这种快乐不是运动中的舒适感觉,而是在感悟和体验运动世界的意义与精神中获得的快乐。我们将这种更具有审美意义的快乐感觉称之为“身心通感”。“身心通感”不拘泥于肉体的自由,审美的器官必须是无障碍的,它们必须不隔断人们的注意,而直接把注意引向外在的事物。好比网球的快乐,不是体验在流汗的持拍手臂或跑动的双脚中强烈的感受,而是以由衷的酷爱和专注的心神去玩这个游戏。“我们的灵魂仿佛乐于忘记它与肉体的关系,而且幻想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全世界,正如它可以自由自在地改变其思想对象。心灵可以从中国走到秘鲁,而绝不觉得身体哪部分有丁点儿紧张变化。这种超脱的幻觉是使人高兴的,而沉湎于肉体之中,局限于感官之内的,就使我们感到一种粗鄙和自私的色调了”[9]24-25。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热爱体育,不仅仅是因为体育能让人更好地生存、劳动或强身健体,而是体育自身所承载着真、善、美的文化精神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在健壮身体的较量背后,体育运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而不懈创造的精神;同时也传递了人类对友谊、和平、平等竞争的共同理想。百年传承的奥林匹克运动,正是传承着人类为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而我们对体育运动背后这种人类久远情感与奋争的感悟,已然超越了对运动员高超运动技能的感觉联想,逐渐向着普遍意义的境界之美“身心通感”接近。“观众都渴望将自己的能量与运动员的身体能量融为一体,并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能量。这里所说的体验不是指精神上的统一,而是身体上的一致。作为观众,人们一直怀着紧张的心情期待着自己的能量与运动员的能量相融那一刻的到来,尽管谁也不知道这一时刻究竟何时到来。这一时刻一旦到来,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便随即消失”[14]131。这种接近相融和超越的过程应该说就是主体审美素质不断优化、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无数主体的不断提升,就构成了群体的提升。这样,在体育运动的世界中,任何一个主体都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同时又认识到他和其他主体因为共同沐浴着体育之美,而一起归属于一个充满公平、竞争、拼搏、渴望、挑战的世界。
然而伴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其自身异化和演绎出的为争名夺利而呈现的“商业交易”、“政治追求”等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运动员肆无忌惮地服用药物和消极比赛,个别裁判被定性为“黑哨”,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俱乐部之间的纠纷,以及在奖励机制作用下,一些运动员和教练员表现出个人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严重,为了个人利益而急功近利等等,使“体力与精神为一体”的奥林匹克思想几乎化为泡影,也使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受到冲击。这种异化现象,正是反映了“身心通感”的审美境界在现代体育中的不足与缺失。
3身体的美育:体育美学的历史使命
卢梭[15]141指出:“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正因为如此,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锻炼身体的各种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这些感官,而是要通过它们学会怎样去感受。因为我们只有经过学习之后,才懂得怎样摸、怎样看和怎样听。有一些运动看起来纯粹是自然和机械的,比如游泳、跑、跳、扔石头,但是它们仅仅锻炼两条腿和两只胳膊吗?所以,“不只是要锻炼体力,而且要锻炼所有一切指挥体力的感官;要使每一种感官都各尽其用,要用这个感官获得的印象去核实另一个感官获得的印象”[15]152。要学会测量、计算、称重和比较,只有对自己的一切动作都预先想一想它的效果,并且按自己的经验纠正错误,那么他活动的时间愈多,他的各种感官就得到愈多的锻炼,他就变得愈聪明。
这些主张一方面在将身体作为手段把握的同时,也指出体育领域中还包含着除了健康以外的任务。这些主张没有过时,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把身体理解为身体的(感性)活动与(感性)活动的身体时,身体就包含了3方面的内容:一是被感觉的身体,如形体、容貌、气质、风度;二是作为感觉的身体,包括体外的,如视觉、听觉、触觉、肤觉,也包括对身体之内的感觉,如本体感知觉,包括肌肉收缩、心跳快慢、呼吸疾缓、冷热以及一些不可言说的感觉;三是作为感性活动的身体,包括食欲与推动的身体活动,既包括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也包括艺术与体育领域内的身体表演。要想使人的身体健美,就必须在人类教育中实施美育。所谓美育就是直接与人的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相关的艺术教育。也就是从身体的本性出发进行与身体相关的审美活动,且必须是建立在需要身体高度参与的审美活动。或者更明确地说,就是将传统、精英式的审美静观活动还原到一种身体习惯的基础之上,应该包括音乐、戏剧、神话故事、诗歌、绘画、舞蹈、雕塑、建筑、体育等艺术形式[16]。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和展示人的形体美、语言美、声音美、情感美、形象美,还能够塑造各种美好的德行和人格。比如作为听觉器官游戏的对应对象物――音乐,不仅丰富听觉感受,还可以培养人高雅的气质、陶冶人温和柔美的性情。作为中枢部游戏的对应对象物――文学,运用的材料是表象,人们用文字的符号把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她们是交流人的内心世界的媒介,能使人内心千头万绪、千姿百态的情调得到滋养而成长。而作为骨骼肌系统的对应对象物――舞蹈、体操等,不仅提供了人类发泄自己精力、体力和表现自己内在情绪的最方便、最直接的手段,而且赋予人以优美的形体、美丽的身姿、青春的活力以及生命的激情。总之,身体的美育要想充分尊重身体感受的重要地位,就得直接参与与身体的感性活动及作为感性活动的身体相关的艺术教育。
而从体育运动的特性来看,体育运动对身体的美育不仅关注身体在运动中的外在形式或表现之美,而且关注活的运动经验与身体机能的改善,从而致力于改善人们对运动状态和感受的意识,进而提供对人们短暂的情绪和持久的态度以更加重要的洞见。“除了增加我们自己快乐的可能性之外,这种改善了的身体功能和意识还可以在成就德行方面给我们更强的能力,因为所有的行动都依靠我们身体器官的效能”[2]174。改善对身体感受的感知,不仅给我们更多关于自身的知识,而且能令我们有更大的身体技巧、功能和活动范围,它们都可以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提供更大的空间以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
作为身体实践活动之一的体育运动,溯古追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现代艺术的综合形式比古代要多得多,所达到的综合程度也比古代要高得多。比如体育舞蹈,就有自由体操、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水中芭蕾、即兴街舞等繁多的艺术形态。而且这些运动还综合了丰富的色彩、变化的音乐、曲折的情节,使运动者的各种系统维持更充分的活力、更全面的发展;而欣赏的人也可以在最经济的时空中,体验到更大的、美感享受。当然,这些艺术形态在越来越综合发展的同时,各门艺术形态的单元也越来越分化精细。比如运动之精微准确的项目――射击,又可细分为好几个项目,如步枪、手枪、跑靶、抛靶、双向飞碟等;在步枪射击里根据射击姿势又可分为立势、跪势和卧势;手枪射击也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项目,如自选手枪射击、手枪速射、标准手枪射、气手枪射击和运动手枪射击……
体育运动的这种愈合愈分的进程被证明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而且对人类身体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分化的发展中,为更全面的身体美育提供更好素材与活动,并且这种调动身体各系统兴奋性的艺术手段还会越来越丰富。正如前东德国家奥委会艺术导员霍尼所指出:音乐、造型艺术、文学及其他美的艺术,都应与体育结合起来;在美感起特别作用的领域,像技巧、体操、花样滑冰、旱冰、艺术体操及学校体育活动方面,具备节奏和韵律力量的音乐在增强效果方面更是大有用武之地[17]。
体育运动艺术形态在越来越综合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分化和精细,为更全面身体感觉发展提供更好素材与活动。体育美学应致力于为身体的各种感觉,尤其是运动感觉在运动中得到充分滋养与发展提供美学依据。体育美学不仅要关注让个体充分体验肌肉系统的直接,体验和谐的运动形式带来的运动系统联想,还要努力提升个体进入运动世界与运动意义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唯有这样,才可能在体育的世界中滋养自己的身心,充分享受运动之快乐。
参考文献:
[1] 彭富春. 身体与身体美学[J]. 哲学研究,2004,38(4):59-66.
[2] 理查德•舒斯特曼[美]. 生活即审美[M]. 彭锋,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胡小明. 体育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王深,陈俊钦. 当代青少年体育审美的特点与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J]. 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94-100.
[5] 蔡璧名. 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1997.
[6] 丹纳[法]. 艺术哲学[M]. 傅雷,译.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 梅洛•庞蒂[法]. 知觉现象学[M]. 姜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 刘成纪. 什么是审美体验――海德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审美体验理论的重建[J]. 中州学刊,2006,28(5):284-288.
[9] 桑塔耶纳[美]. 美感[M]. 缪灵珠,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 汪济生. 美感概论:关于美感的结构与功能[M]. 俞晨玮,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12] 胡小明. 体育美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13] 松井三雄[日]. 体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 汉斯•乌尔里希•古姆布莱希特[美]. 体育之美:为人类的身体喝彩[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5] 卢梭[法]. 爱弥尔――论教育[M]. 李平沤,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关键词:音乐艺术;表演艺术;显现;实践意义;身体美学;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西方传统的哲学美学以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割裂了精神与身体的联系与互动关系,遮蔽了人的身体,漠视身体的存在,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伴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身体问题在哲学、艺术学等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必然关涉到作为感性学或者感觉学的美学,因为身体不仅是感性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还有感觉机能。身体美学正成为美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身体最重要的审美表现是在各种形态的艺术之中。有些艺术样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身体的运动,如舞蹈、杂技、戏剧、歌唱等;有些艺术样式虽然不是身体的直接呈现,但也表述身体的活动和感觉,如文学、音乐等。为此,我们从身体美学的观点出发,就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主客二分与身心一体的身体观;音乐表演临场状态的“心斋”、“坐忘”;音乐表演中身体的实践性,不断完善性;吸纳庄子谈艺寓言的思想精髓等问题作探索性的阐述。
一、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
“身体是人之为人的奥秘所在。身体不仅是每个人的个性及其社会存在的奥秘所在,也是社会和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①人类的身体是音乐表演艺术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音乐表演艺术是生理性、物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的有机统一。身体也是艺术美尤其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美的中心。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关涉人的身体,音乐表演艺术亦如斯。“声乐的‘乐器’就在人体之内,腹腔、胸腔的气流推动声带振动发声。演奏古琴是手指直接拨按琴弦,通过人体的一部分对乐器直接操作发声。管乐器亦有唇舌直接与乐器接触控制声音的变化。至于提琴、扬琴、鼓锣等乐器由演奏者通过某种工具接触乐器发声。而钢琴却由人体外沿的最前端——指尖接触乐器机械系统延伸——琴键,再通过机械系统对力的传送,由琴槌击弦才能有琴弦振动发声。”②在此,细致地描述了身体系统在声乐、器乐表演中的运动状况及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人说,中国是身体美学的故乡,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主客两分的意识美学在中国并不占主流地位,而中国美学非常重视身体践履,注重身体力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美学就是直接从身体出发的美学。在哲学、美学及艺术的广阔领域内,儒家、道家、禅宗的论著中,诗论、文论、画论、乐论的典籍中身体与万物的相融、相关屡被提及,可谓洋洋洒洒。在中国古典乐论、唱论中就有大量的关涉人的身体的话语。如《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这里,除了情感表现形式的不同情感强度的递增外,还涉及到中、言、嗟叹、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等身体在情感表达中的运动形态。中国古典唱论中对歌唱时身体的口腔、胸腔、运气、体态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惟人之声亦然。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牙齿唇著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启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所以欲辨真音,先学口法。口法真,则其字无不真矣。”③可见歌唱对身体运动系统的严格、细致的要求古已有之。
不仅中国古典唱论、乐论对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给予高度的重视,更有当代中外演奏家、教育家从身体美学的高度对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给予系统性的关注与论述。赵晓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的《琴法篇》、《琴艺篇》中辟出专门的章节论述钢琴演奏中的身体运动问题。他在《初版自序》中提出:“在‘琴法’(技术)这一子系统内,又分为‘外’与‘内’两个更小的子系统。所谓‘外’,是可以通过五官感觉或观察的‘外向功’,即包括指、腕、臂、身在内的动作系统。所谓‘内’,指无法用五官观察,却只能通过静观自身获得的‘内向功’,即包括耳、心、气、神在内的感知系统。本书‘琴法篇’,其中‘指、腕、臂、身’探讨‘外向功’,‘耳、心、气、神’探讨‘内向功’。就内外关系而言,内向功是钢琴演奏的本性及根源,因而是体;外向功是钢琴演奏的运动及过程,因而是用。”④赵晓生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精髓及丰富的身体美学的资源,吸纳了当代身体美学的观念,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钢琴整体系统演奏法。
从上述挂一漏万的引述中,我们可以悟到身体是音乐表演艺术的基础,身体意识是音乐表演艺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的工作只是在当代条件下,将被遮蔽的予以显现;被忽视的给予重视;被漠视的加以关注,使身体在音乐表演艺术的范畴内予以本质还原。
二、重视音乐表演临场状态的“心斋”与“坐忘”
音乐表演临场的身体状态是音乐表演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它也是动态的、不间断的、充盈着生命活力的音乐表演的起点和过程。在这里,古今中外的演唱家、演奏家、音乐表演理论家均十分重视临场演唱、演奏前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表演氛围与演唱演奏的气场。古代的古琴演奏家讲究在演奏前焚香、宽衣、沐浴,以使生理与心理得到放松,融入演奏的氛围中去。作为现代演奏艺术家,自不必像古代古琴演奏家那样焚香、宽衣、沐浴,但是临场对身体,对心理的调适的道理是相通的。布鲁瑟尔女士在《练琴的艺术》一书中提到了身体的伸展,深呼吸,以多种方式放松身体。因为整个身体的灵活对于感觉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在伸展的时候充分呼吸,呼吸运动可以使体内的空间更加易变,那么器官就可以更加自如地扩展和运动。于是,音乐的振动就可以通过器官更加自如地传导,使你和你的演奏或演唱更加完美结合,实实在在地产生出更加全身心投入的声音。”⑤赵晓生也在《钢琴演奏之道》中提出了临场的心理准备、技术准备、体力准备。提出要克服过度紧张,大脑空白,怯场,希望超水平发挥,过分注意场内观众的反应,怕出错,缺乏演奏欲望等问题。并提到练习静气功,以排除杂念,使全身放松,呼吸均匀,提高自控能力。
在演奏、演唱的临场身体调适,心理调整方面,庄子关于“心斋”与“坐忘”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于表演艺术有价值的身体美学资源,值得我们体悟。去杂念的虚静的心境便是接纳生动的、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丰盈的音乐表演的最佳临场状态。
三、突出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性
身体美学就是实践美学。实践的身体是美的起源,身体美学与实践美学是对同一种美学的不同的命名。“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实践性、操作性,重视对于身体的训练、磨砺和塑造,将美学理论与身体实践结合起来。而这一点是基于他对身体与感觉的一体性、交互性的体认。”⑥作为表演性的身体美学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是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艺术样式。它的基本技术的训练;心身一体性、交互性的磨砺;人琴合一,超越演奏、演唱的表演至境,都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坚韧的训练、磨砺和塑造,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总体来说,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性有下面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表演者有意图的身体运动系统的运动操作乐器的操作性。这说明音乐表演艺术的可操作的实践特性。而不是纯理论性的,认知性的艺术门类。其次,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是长期的。每一件乐器的基本技术的掌握都需要反复的学习,演练,在克服种种不正确的动作,习得正确的技术动作并不断加以巩固后,才能成为定型的技术动作。音乐表演的基本功训练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功夫。只要你还从事这项工作,基本功的训练就一日也不可停止。再次,音乐表演艺术是不断完善的。每一次的表演过程都是动态的、鲜活的,同时总是留有遗憾的。没有十全十美的音乐表演。因而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因为没有绝对完美的表演而影响人们对音乐表演至境的追求。每一次有追求、有目标的实践不是原地转圈,而是向着人琴合一,心手相应,技进乎道的境界的执著的奋进。
四、结语
20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身体问题在哲学美学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实践的身体美学的一个分支的音乐表演艺术,身体问题的显现,是对西方主客对立二元论哲学遮蔽身体、忽视身体的反拨。也是以身体为乐器,以身体的运动系统操作乐器,身心一体的音乐表演艺术的身体意识,身体观念的昭示。这必然涉及音乐表演艺术对身体整体观念的认识与实践。在诸如高扬身心一体的身体观;重视演奏、演唱的临场状态;突出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性、操作性、不断完善性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引导我们积极吸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美学的资源,如庄子谈艺寓言中的“心斋”、“坐忘”,得心应手,心手合一,技进乎道等思想精髓,从而实现音乐表演中的人琴合一,心物相融,超越演奏的至境。(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高宣扬《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②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年版,第33页。
③傅惜华编《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第208页。
美是人类童年期的原始体验和信念,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与审美体验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人在认识到一种事物,就是在创造出或构造出该种事物,例如认识到神实即创造出神,认识到历史实即创造出历史,同样的,认识到汉字即创造出汉字。“遥想造字之初,先民们不可能是按照某个或几个尺度或原理来操作,更不可能会有一个造字用字的完整方案,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漫长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造字的先民们并不是根据‘六书’、‘声韵’之类的原理来操作的,他们所直接面对的,只是‘对象世界’,是对象世界的‘种种个别现象’。他们面对这些个别现象,有了描述记录形容抽象的需要,他们自发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渐进地发明创造了文字,并逐步完善了文字体系”①,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一个深刻的审美体验的过程,审美体验是联结人与对象的桥梁和中介,这一过程不仅有其美学意涵中的原型阐释,同样也在象与意、形与声之中延续着无穷的生命力。
一、原型
汉字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符号化,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体验者,世界中多样的对象是被体验者,而这种符号化是具有遥远的源头的,这就是审美体验中的原型意义。维柯有一个坚定的信条:“研究应从问题开始时开始。”“这就是要穷本求源,不应把一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拦腰截断,单从其中截取一个横断面来看,既看不到来龙,也看不到去脉,这就是根本违反历史发展观点”②。
致力于原始思维研究的法国哲学家列维―布留尔曾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即在原始思维与现在文明人的逻辑思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本体鸿沟,这种极端断言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中得到逆向思维的启示,原始思维日益衰微时,艺术以艺术的方式把他救存、延续并且发展,同样地,汉字也以汉字的方式延续着民族文化的潜流。
原始民族作为人类的儿童,还不会抽象的思维;他们认识世界只凭感觉的形象思维,他们的全部文化(包括宗教、神话、语文和政法制度)都来自形象思维,都有想象虚构的性质,也就是说,都是诗性的,即创造性的。“人最初只有感受而无知觉,接着用一种受惊恐不安的心灵去知觉,最后才用清晰的理智去思索。”而形象思维的另一条基本规律就是以己度物的隐喻(metaphor),“其原因在于原始人类心智的不明确性,每逢落到无知里,人就把自己看成衡量一切的尺度”,即中国儒家所说的“能近取譬”,例如不知磁石吸铁而说磁石爱铁,就是凭人与人相亲相爱这样切身经验③。维柯这个原则可以用来说明汉字的起源:原始先民们在以己度物的体验中创造了象形的汉字,这是一种形象的思维,汉字的笔画或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或是对象世界中太阳、植物、动物以及河流山川的象形。举例来说,王一川在《审美体验论》中把“兴”作为巫术仪式,考察了它的字形演变,从甲骨文的字形,到小篆字形,再到隶书字形,“兴”字中间的“同”字逐渐演变成型,具有了有人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意味,从而成为“兴”的追求目标。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为原型美学开辟出一条新路径,他借助原型和原始意象的“瞬间再现”来推论精神本体的“先天”存在,原型并不是指可感的具体的事物本身,而是指事物最初的始源和事物“以外的”、或者背后的“模型”,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原型的进一步被理性化、抽象化。汉字的产生确实有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成分,无意识是那些所有失落的记忆、所有那些仍然微弱得不足以被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的收容所。原型内涵沿着柏拉图理念论的思路在演化,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进一步被理性化、抽象化。但审美体验并不是黑格尔所谓“理念”,也不是克罗齐所谓“直觉”,它是人类活动的理想意向,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发现的人类活动的理想意向。“原型的溯源,追溯到的最深的基础层次不是纯粹精神,而是与人的共同的生物本能相关的人类的劳作实践。”④
原型理论只有成功地运用于现实实践才是可信的,它要解释“原型”从远古通向现实之路。汉字的构造无不是原始先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体验的产物,例如“聂”字有三个同型的母体原型,即以三个“耳”字表达“附耳私小语也”(《说文解字?耳部》),无论是“附耳”或“私小语”都具有鲜明的动作性和实践意义,这种通过体验而得来的审美感受,正是汉字的原型意义所在,再由“聂”作为联想的起点,就可得到“嗫”、“蹑”、“镊”等字均有“小”和“怕”的原型意义。“在形声字中,形符和声符都是由象形原型组合而成的。其中有许多形声字的声符,也是由象形原型作为结构汉字的表义元素东汉许慎称之为‘形声兼会意’,宋代王圣美也认为声符有示源的作用,创立了‘右文说’”⑤。
可见汉字之美必须沉落到或具现于每个个体之中,演化为姿态万千的个体形象――美的现象,美的形态。体验不是单纯的认识论概念,而是一个立体论概念,这不仅是一种记忆的积淀,它由无数类似的体验过程凝聚而成,它是永恒有效的。海德格尔曾经深刻地阐发过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的“栖居”或存在之所以是“诗意的”,就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由体验而得出的文字和后来的诗来掌握存在的“尺度”。这种尺度对人来说本来是不可见的东西,而造字者却能够通过自己对世界的体验中把握到它,并以具体的审美意象将其表现在汉字之中,接着就构成了诗歌等艺术作品的超验特征和意义,由此达到超言意境。
二、象与意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鲁迅先生曾经论述过,汉字形、音、义的结合,形成汉字的意美、形美、声韵之美,使得汉字以形象、音韵和意义构成独特美感”⑥汉字的产生,本身就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产物,它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论。所以汉字是体验主体的“意”与世界的“象”相结合的产物,从“象”到“意”,后而简化为汉字的“形”,这个深刻而漫长的过程便蕴含了审美的智慧,例如“茁”字,《说文解字》:“茁,?H初生出地?p。从?H出声”,这就是原始先民看见草初生地貌后的汉字产物,从日月山川到花鸟虫鱼,再到江流河海,汉字的象形,可以说承载和包容了中华民族的万象。
“在汉字的造字过程中,如何从‘象’表‘意’,乃汉字最重要的关键。也许,我们可以说,汉字能否成功的关键,乃是如何‘立象以尽意’。亦即,如何以特定的符号,来表达特定的‘意’。……我们认为,汉字的‘象’,亦即汉字的用形、用图像来说事的方式,具有独特的创造性。”⑦汉字使用的材料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所处的生存境遇不同,体验也就不同,思考的材料的意义也就不同。正如马赛尔把人的生存处境分为两种:问题和奥秘,汉字的创造,可以说是在与对象世界的体验中解决生存面临的种种问题,探究审美的奥秘。汉字以意象为载体,“‘意’作为人的精神内蕴,通过人的‘形式感’这一中介与物象的结构形式沟通,‘象’则是物的形式结构。两者的契合构成特定的象征关系,赋予物象以象征意蕴,以表达某种心灵体验”⑧,所以汉字必然是体验而得的以象征物为独享的特殊审美符号。
汉字具有的音、形、意三个特点,图像的生成更能体现出审美体验的特质,人通过体验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特别的“图式”,它不是客观世界中对象的激活和再现,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意与象的契合的过程”⑨,这种内在图式制约着当代人类,使之只能在它的基础上,以它为“过滤器”,去处理(接受和改造)新的活动图式的信息,调节活动过程中主体的动作,主体与工具结构以及客体的关系,从而建造起新的客体,新的经验。这个过程不是作为整幅“图像”被遗传和浮现,而是具体情境下的“意”与相对恒定的联想物“象”的契合。
不能怀疑的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这些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⑩,在肯定人的物质方面的存在的同时,汉字意象方面的生成还需要情感的投入,即造字先民们在体验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感情,赋予汉字以浓厚的“人”的气息,这种情感的投入在汉字中具有普遍性,例如“羊”字突出头部双角弯曲,显示一种温驯,而“马”字突出鬃毛飘动,显示潇洒和彪悍,这便显示出原始先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对动物不同的情感倾向。休谟认为,新的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它还要运用感性经验,不过可以根据情感的需要,对实在的感性经验加以虚构式的处理:人的想象是再自由不过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本身都必须经过生活经验和思考的锻炼,经过丰富化和深湛化,然后才可以创造出成熟的,内容丰富的完善的汉字。从这里可以见出汉字审美体验的对象,浸染到情感,所以也就成为带有情感意蕴的美学对象了。
三、生命力
由意象和音韵组成的汉字,具有种和类的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仅体现着秩序,即汉字的不断衍变与完善,还是在时间的淘洗中能够让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得以安顿的文化范本序列,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决定着后人继续前行的方向。心灵在前进旅途中所造成的它自己和“此岸”的分裂,是有办法弥补的;心灵从它本身产生出美的汉字,进而产生美的艺术作品,汉字就是第一个弥补分裂的媒介。
人身处世界之中,必有一种具体的外在的客观存在,作为主体,人固然是从这外在的客观存在分离开来而独立自在,但是纵然在这种自己与自己的主体的统一中,人还是要和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正是从自然中汲取养分,汉字便在创造中达到至高境界,唐代画家张?b说自己艺术水平来源有二,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汉字正是通过这种的程式化的双重过程的展开和多次重演,使现实的人沉迷于超现实的特殊情景和氛围之中,唤醒集体无意识,并使之变为现实行为的内驱力,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产生了创作文学作品以抒感的冲动。汉字的功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表达情感,通过它而构成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不断克服自我的局限性,并与他人克服局限性的奋斗相配合,朝向绝对自由的目标前进,然而重要的不在于能否达到终极目标,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促使人产生行动的内驱力,没有行动,也就没有一切。在此意义上,汉字的美学是行动美学,未来美学,希望美学。
“先天地存在于先民大脑中的,应该是主体对于他的对象的美感体验,在这一体验过程中,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应该是贯穿其中的红线,因而,对汉字体系进行分类建构时,若采用‘美学’尺度,或许更能接近造字之初的‘原生状态’”B11,既然汉字产生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便会对这种“关系”产生新的指导意义,例如诗人通过诗歌来吟咏性情、抒怀,或情意缱绻,或慷慨悲凉,这些都是以汉字为符号媒介和载体的,这就是汉字的功用所在,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从另一方面来看,审美体验不仅通过感官的使用而具有主体性,同时本身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体验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心理体验活动,而是在味象、观气和悟道过程中的不断展开和提升,《周易》对易的哲学思考与审美观照始终以“生”为核心展开,这正是儒家生命美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同样地,如果没有汉字,中国语言就无法成立,汉字是中国语言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只谈汉字是不够的,要延伸到词汇、语境、图画性和人文性中去,汉字从象形到抽象性的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一种进化的东西B12,这种进化就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汉字本身可以看成是生命力的产物,审美体验在其中起连接和中介的作用,因为美学始终是指向未来的,这种生命力正是一种对于比现实标准所裁可的生活方式更为本能的、更加热烈的生活方式的热望。
注释:
①朱崇才.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及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14(6).
②朱光潜.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8(第1版):9.
③参见朱光潜.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8(第1版):34-35.
④程金城.原型阐释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12(第1版):161.
⑤宋文程.汉字原型:聚象与智能.唐都学刊,1997(2),VOL13.
⑥骆冬青.图像先于声音――论汉字美学的根本特质.江苏社会科学,2014(5).
⑦骆冬青.象形、象意与表意――论汉字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5).
⑧程金城.原型阐释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12(第1版).
⑨荣格.心理类型学.第十一章“定义”之“意象”.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4.
⑩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页。
体育的美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人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人们的空闲时间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的身体素质会不断的提高,使自身在紧张而繁重的工作和生活中过于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
一、高校体育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际情况
目前,高校对体育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师对体育的教学也不够重视,这对学生体育课正常的进行有着很不利的影响。而要想使学生进行良好的体育运动,就需要老师对体育教学重视起来并将审美教学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
由于许多学校对体育审美方面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不足,很大程度的抑制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就达不到将审美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目的,也就使体育教学进行丧失了它的本身意义。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逐渐展开,许多问题正在逐渐的被发掘出来。有些学校的领导对体育的美感缺乏了解,直接导致了学校对于体育课中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还间接的导致了体育教师对上课的不积极,这就使审美教育很难深入贯彻到体育课的教学当中来,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水平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而高校之后学生大部分逐渐的步入了社会,学生的体育锻炼也会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而结束,也就是说学生从此以后不会再有时间接受体育审美的教学,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学生对于体育审美缺乏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学生对于体育的美感了解的一直不够充分,严重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本身意义。教师在体育课的表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许多老师对体育的审美教学并不重视,认为学生的任务只是学习,体育课的进行只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放松身心而已,而忽略了体育课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对体育课的安排不尽合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只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而对体育的审美教学更是几乎没有,这就是学生对体育审美的认识往往是一知半解的原因。长此以往,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就会逐渐的降低,对日后的发展就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体育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意义
体育是充满美的,因此审美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人们要想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水平,就要对体育的美感有着丰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在体育锻炼中显得游刃有余。
三、将审美教学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对于体育审美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当中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理解中存在的不足,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是会良好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审美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率的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一个老师,更要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来进行审美方面的教学。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教学,使审美教学能够更快更好和自身的教学过程当中结合起来。
(二)让学生对什么教育抱有好奇心
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审美教学和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了一种人人热爱体育的气氛,使学生更积极的面对体育课,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也接受了更有效率的审美教学,达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在体育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利用自己的知识设计和审美有关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最重要的,既要贴合体育教学又要符合审美教学,才能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不断提高自身对体育审美的见解。这种方法的利用可以极大的提升教师的上课效率,使课堂过程中审美教学融入的更加自然,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深刻完美的融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四)发挥体育馆的价值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户外运动
教师在学校外组织学生参观体育馆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好方式,教师体育教学中应当有计划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更充分的见解体育的美,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使自身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广,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越来越多,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不断脱颖而出,早一步迈向成功的彼岸。
四、结语
学生对于体育审美的学习对人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对体育的审美能力得到增强,其他方面的审美能力同样如此,使学生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所以说审美教学在体育课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