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乡的风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2)班 梁颖怡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着风而来了。
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荣幸地来到新会司前大范亲眼目睹一次久违的赛龙舟。
比赛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终于开始了。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束一块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塘江上来去如飞。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江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端午节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我们新会司前的粽子是所有粽子之中体积最大、用料最丰富、做法最讲究的。咸粽内馅有咸肉、蛋黄、烧鸡、烧鸭、叉烧、栗子、香菇等;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等;更有广东碱水棕、竹叶粽等。
——春节
春节悄悄地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来和我们欢聚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店铺也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晒腊肠,炸丸子,做藕夹·······还要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压岁钱,希望他们来年学习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红包········红色,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色,幸福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做着团圆饭,小孩儿呢?则有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去放炮竹烟花,一声声烟花划过天空的声响,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无数烟花绽放空中,描绘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关键词】作曲家;创作风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86-02
在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风格转变的现象。影响作曲家风格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所处的风格环境因素,有所处的时代背景因素,也有作曲家内心渴望改变的自发需求。对作曲家创作风格的转变因素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和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
一、风格环境因素
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变化,一方面和其自身不同时期的不同美学追求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所身处的各种风格环境有关。纵观整个20世纪的音乐潮流,流派纷呈、多元并存①:印象主义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主义音乐(20世纪初)、新古典主义音乐(20世纪2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微分音音乐(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噪音音乐(1913年后开始流行,1918年消失被其他音乐取代)、新民族主义音乐(20世纪前半叶)、新音色音乐(1945年后出现)、序列主义音乐(20世纪50年代出现)、第三潮流音乐(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作曲家舒勒首倡)、电子音乐(20世纪50年代产生)、偶然音乐(20世纪50年代之后兴起)、简约主义音乐(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于美国)、新浪漫主义音乐(20世纪70年代)等,风格各异、流派纷呈;勋伯格、韦伯恩、欣德米特、哈巴②、帕奇③、瓦雷兹、巴托克、艾夫斯、潘德列斯基、利盖蒂、梅西安、布列兹、塞蒙兹④、托恩、施托克豪森、谢菲尔、里塞、凯奇、赖利、莱奇、格拉斯、罗奇伯格、贝里奥等,各占鳌头、独领;全音阶、无调性、十二音技法、整体序列技法、点描技法、返回巴赫、微分音技术、噪音技术、巴托克音阶、对称和弦、拱形结构、音簇和声、无声音乐、材料极简、引用拼贴、复风格、速度转换、音级集合配套等新的作曲技法也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20世纪的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加上作曲家的主动学习探索,使得作曲家在漫长一生的创作过程中,不太可能仅选择一种风格来进行创作。正如对罗奇伯格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几位作曲家,都进行了风格的多次转变。比如勋伯格先后经历晚期浪漫主义阶段(1897-1908年,作品号1-10号)、无调性阶段(1908-1922年,作品号11-22号)、十二音阶段(1923-1851年,作品号23-50号);斯特拉文斯基也经历了俄罗斯风格阶段(1920年以前)、新古典主义阶段(1920-1951年)、序列音乐阶段(1951-1971年);巴托克浪漫主义阶段(1889-1907年)、民间音乐风格阶段(1908-1924年)、新古典主义阶段(1926-1940年)、美国创作时期的民族特色阶段(1940-1945年);以及欣德米特的晚期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阶段(1918-1923年)、新古典主义阶段(1923-1933年)、以新古典为主的多重风格共存阶段(1934-1963年);
二、社会历史因素
作曲家创作风格多变,一方面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有关: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和社会动荡不安有关。以20世纪的社会发展为例,20世纪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著名的作曲家包括勋伯格、贝尔格、梅西安、罗奇伯格、卡特等都被应征入伍。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难给了这些作曲家强烈的冲击,也直接影响到这些作曲家日后创作风格的转变。
以著名作曲家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为例,他早期的作品深受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影响,作品显得诗意缥缈,引人幽思。1928年,他创作了一部6分钟长度的管风琴作品《圣餐》,和声语言细腻朦胧,音乐形象精致幽深。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梅西安应征入伍。不善打仗的他跟随部队东征西战,随时要面临德军炮火猛烈的攻击。那些和他一起入伍的同伴一个一个地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而战场上那些随处可见的缺胳膊少腿的伤员也给他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他厌倦了德彪西那种无病式的印象主义风格,也受够了每天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军队节奏,这促使他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为著名的就是诞生于他被俘期间的作品――《时间终结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这部作品被视为20世纪的经典名作,其最重要的创举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节奏。比如在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中,钢琴弹奏的和弦采用了毫无节奏感的序列,而大提琴采用了相似的方式构成,但是钢琴和大提琴声部两者的总时值不相等,在每一次反复中就产生一定时值的错位,这样这两个声部从来不会有相同的律动感。
社会现实的瞬息万变,给众多作曲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促使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了各自音乐风格上的空前变化和剧烈改变。
三、作者个人因素
除了受到身处其他作曲家的风格环境和诸如二次世界大战这样巨大社会变革的因素影响之外,作曲家内心世界的自发需求也是导致作曲家风格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对新的音响、新的艺术趣味、新的音乐表现手法的追求等等。
二十世纪产生了大量的令人眩目的新作曲技法,也a生了各种新的风格流派,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法和所有的流派都是受到诸如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大事件的影响,也有一些改变是源自于作曲家自身对于新的音乐表现手段的自发追求。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作曲家就是十二音序列的创始人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
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虽然也曾经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但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创立十二音体系却是早在二战以前便已经成熟了。勋伯格早期的创作偏重于传统的调性领域,他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1897年)等早期作品均是采用传统调性手法创作而成。但他本人内心世界具有追求创新、不惧权威的个性特质,从二十世纪最初几年,他便开始自发寻求一种完全不同于贝多芬、莫扎特之类的传统调性音响,在他的反复实验下,终于成功创作出了一批全新风格的音乐作品。他在1908年至1912年间所写的作品,已经完全不同于早期的调性作品,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无调性领域,具有早期的“勋伯格风格”了。他对于这种无调性的风格并不是很满意,继续经过了近10年的实验,终于于1923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十二音作品――《钢琴组曲》,这部作品也标志着勋伯格十二音技法作曲体系的建立。从此,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并启发了二十世纪的诸多新的音乐风格的诞生。
四、结语
作曲家的风格问题,不仅是作曲家个人的艺术涵养、审美倾向的反映,而且也代表了作曲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艺术特色,并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印痕。在作曲家漫长一生的创作过程中,不大可能终生采用同一种风格来进行创作,而在他的每一次风格转变期间,总会有外部世界或者内心需求的各种激发诱因,分析清楚诱发作曲家风格转变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注释:
①综合人民音乐出版社弗朗科利著,杜晓十檀革胜译《理解后调性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杨九华《西方音乐史》、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钟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维基百科及相关网络资料整理而成。
②哈巴,捷克作曲家,微分音音乐代表人物,他在1924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创建微分音音乐系,形成捷克微分音学派。其代表作有《第三弦乐四重奏》、歌剧《母亲》。
③帕奇,美国作曲家,微分音音乐代表人物,代表作为《复仇女神的迷惘》。
④塞蒙兹,加拿大作曲家,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第三潮流的代表作曲家,代表作有《大协奏曲》。
【关键词】封装 传感器 性能
1 动力学模型
加速度传感器尽管原理结构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传感器芯体都固定在管壳上,传感器内部都有一个质量块,质量块都通过弹簧或其它弹性体与传感器底座相连,振动体的绝对运动通过弹簧带动质量块与底座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其相对运动受到传感器内阻尼器的阻尼作用,这样一个由质量块-弹簧-阻尼器构成的运动系统认为是一个弹簧质量块系统,如图1所示。
从经典的二阶系统模型我们可以得知,当阻尼系数为0.707时,传感器具有最平坦的幅频响应特性和近似最优的线性响应特性,如图2所示,但事实上,大多数实际使用的传感器的阻尼都不是0.707,为了减少动态误差和扩大频率范围,通常采用提高传感器的固有频率提高,以此提高传感器的动态性能。
2 加速度计芯片的振型分析
所封装的加速度计是一种梁膜结构的高量程MEMS加速度传感器,如图3所示。通过背面KOH腐蚀和正面刻蚀形成加速度结构,如图3所示,设计量程为10万g,加速度传感器的敏感方向垂直硅平面。当加速度传感器感受到加速度时,敏感梁弯曲,梁根部的压敏电阻条阻值发生变化,通过压阻效应和惠斯通全桥便有相应的电压输出。当一个结构系统设计用于动态载荷条件之下时,系统的固有频率和相应的振型是很重要的参数,它们代表了系统的振动特性。这些参数需要通过对该系统进行模态分析而获得。通过约束芯片支撑梁不动,使用Ansys软件对裸芯片进行模态分析,第1阶模态为两根悬臂梁在敏感方向(Z方向)的振动,模态频率均为56kHz。
3 封装结构的模态分析
加速度计封装结构的示意图如4所示。使用铝合金材料,弹性模量较高,首先建立封装加速度计的几何模型,然后用8节点的六面体单元SOLID45进行网格划分得到有限元模型。封装器件在冲击环境中使用时,芯体感受到Z轴方向的应力波。所以,我们感兴趣的主要是Z方向(管壳高度方向)的振动,共振频率121KHZ。
4 封装后的振动模态分析
加速度计与管壳粘接到一起,加上盖板后进行仿真分析,其中一阶模态振动频率是51KHZ,示意图如图5所示,c传感器芯体振动频率接近,振型和芯体振型接近。
5 结论
对高量程MEMS加速度计的封装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安装固有频率主要取决于传感器芯体频率和管壳本身频率,管壳频率越高,安装固有频率越接近芯体固有频率。
参考文献
[1]蒋玉齐,程迎军,许薇.高量程MEMS加速度计封装工艺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5.
[2]董培涛,李昕欣,张鲲.单片集成的高性能压阻式三轴高g值加速度计的设计[J].制造和测量.半导体学报,2007.
[3]鲍海飞,李昕欣.高量程压阻加速度传感器横向响应的测试及分析[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9.
[4]魏,周伟,李昕欣.基于表面微机械技术的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1.
[5]耿振亚,沈毅,李慕华.振动传感器弹性梁MEMS结构设计及应力分析[C].第十二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STC,2012.
[6]张振海,李科杰,林然.三轴高冲击加速度传感器设计、多维解耦与优化[C].第十二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STC,2012.
作者简介
谌福华(1967-),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传感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