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二)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本教学;化学教学;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得到知识和得出结果的过程作为演练场,让学生在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中形成能力,以便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在备课上,主张“以学定教”,提供学生好学、乐学、易学、学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上,主张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评价上,主张学生成长重于知识获得,有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就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1]。

目前,生本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理论研究尚较为混沌,描述较为深奥,教师难以领悟理解。第二,对于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可操作的实施路径。第三,在实践中时常出现与学科特点不相符而产生的牵强附会、表面繁荣、弄虚作假等现象。例如,对于杂化轨道理论等需要较强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的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显得收效甚微。

鉴于这些问题,笔者结合生本教学实践,提出化学生本教学新模式(见图1)。该模式强调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和谐统一,注重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更快发展。

1 化学生本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图1 化学生本教学模式

1.1 先行组织建构,组内分工负责

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是生本教学的最佳状态。要达此目标,需要营造生本氛围,整合教育合力。根据均衡和互补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责任心等因素,将班级学生分为6人一组。确定各小组学科代表,负责组织本组同学的讨论、合作探究和展示活动。通过组内互帮互学、组间良性竞争,使班内每一位同学时刻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

1.2 编写教案学案,完成前置作业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是教学活动的蓝本。生本教案必须同时处理好知识主线、过程方法和技能主线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线。教案写好后,把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把内容体系变成问题体系,保留教案中的当堂达标和课后巩固训练题,就可把教案转变为学案。

学案兼具实验手册、学习笔记、随堂和课后练习册的功能,既能体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方便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知识要点,还能记录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学案减轻了学生记笔记的负担,从而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实验探究和思考。

前置作业是学案中继学习目标之后的第二个栏目,主要提问与新学习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并以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新内容并进行初步思考。前置作业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感受到自己理解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求知欲。

1.3 自主探究学习,质疑释疑引领

生本教学不提供结论,只告知学习目标。提供给各小组一系列材料(资料或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自我建构。教师根据学习状况适时质疑释疑。由于自主探究的方向和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广博的探究内容与有限的课堂时间严重不对等,教师需要对探究学习任务进行分工,让不同的学习小组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个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实现知识共享。

1.4 成果展示共享,激励交流研讨

自主学习是一个吸收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结论、存储信息的过程。交流研讨是一个输出信息、共享成果的过程。交流研讨让分工探究的个别结论汇集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交流研讨不仅表达思维的结果和过程,还是多种思维的共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2]。交流研讨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用量化评分给予评价和激励,分数由学科代表记入表1,每周公布,作为小组捆绑式评价的依据,使其成为生本教学的发动机。

表1 学科学习过程评价记分表

1.5 达标检测自查,全程跟踪评价

适度科学的随堂检测是加强记忆和深化理解的必要手段。课后5分钟达标检测不仅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达标检测以量化分数的形式记入表1。利用量化记分表全程跟踪各小组学习状况,进行小组捆绑式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适当奖励。这就形成了组内互帮、组间竞争、课上课下联动一体的良好态势。

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活动时间达80 %以上,真正把学生放在了自主学习的中心地位。

2 生本教学案例——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比较抽象,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虽能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但遇到情景复杂的化学问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我们运用生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2.1 前置作业设计与应用

每节下课时,都要发给学生下节课的学案,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其中的前置作业。化学平衡移动的前置作业为:

①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何特点?举例说明哪些反应是可逆反应?

②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有何特点?为什么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③处于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如果改变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平衡会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课堂上,学生先就这三个问题在小组内部交流,然后分组展示。通过前置作业,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以文字记载信息的阶段,还没有对平衡移动的直观感知。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长;学习;反思;总结;创新

自高中教学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很多变化。作为新青年教师,思想中没有传统授课模式的束缚,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反思,认真总结,勇于创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引导者”。

一、年轻教师要不断学习,自我充电

新课程旨在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不但要备教材、备知识,更要备学生。既要按照新课改教学,还要着眼于高考,要更好地兼顾这两个方面,这就要求年轻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的结构,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教师用书中对知识点的要求。在必修模块中,很多知识点通过循序渐进逐步细化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例如人教版必修2中将“化学反应与能量”作为一级主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从“可逆反应”引出“化学平衡”的特征即止,而“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等内容放入后续的选修课程中进一步深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统筹安排,才能按时完成教学目标,否则将加重学习负担,事倍功半。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学会开发和利用所有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材料,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有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二、年轻教师要及时反思,不断改进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新课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伙伴,教师在双向互动教学中更要注重教学反思,学会反思,积极反思。

我听过很多名师的公开课,除了教学过程给人深刻印象外,我还注意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和平时完全不同。平时很严肃不苟言笑的教师,在课堂上说话时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有的教师声音抑扬顿挫,眉飞色舞,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想打瞌睡的学生也会被他突然的某句精妙幽默的话以及同学们的笑声惊醒。听优秀的课后我也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在现代化教学中,学生喜爱多媒体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录像进行教学。这样能够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化难为易。

三、年轻教师要认真总结,积累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经验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与反思密不可分。教龄短,经验不够丰富是年轻教师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作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和实践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实践中的闪光点以及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积累下来,通过反思升华优点,改进不足。有时在备课时对某个知识点有很好的想法,但因为当时没有总结下来,以后就淡忘了。

除了总结自身的经验以外,在观摩公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记录下每一个亮点,包括比较形象的例子、知识点的讲解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同时也应记录下学生在课堂上对哪些知识有欠缺,思考在备课过程中应如何妥善解决此类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坚持一点一滴的总结经验,总会将点连成线,线绘成面,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

四、年轻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而“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应从“直接灌输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师生“共同寻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应创设更多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这一节,有些学生在书写CH3CH2OH与Na反应的方程式时,分不清楚生成O2还是H2,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来分析,金属Na只能作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另一种元素化合价必然降低,O元素生成O2时化合价升高,H元素生成H2时化合价降低,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生成的是H2了。

总之,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遇到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课程改革,需要学习和适应很多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及时反思,逐步改正缺点,认真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4篇

一、认真改变教学理念,变“灌”为“导”

学生是具有自主精神和能动精神及自我检查和调节功能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引导、指导、诱导、启示、启迪等作用,只有在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的内部动因,才会发生有益的作用。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或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学生对新的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向,采用生动活泼为他们所熟悉但又不解其中道理的实验现象和事实,把他们引导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使他们从惊奇、兴奋而进入探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积极思维状态。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意见或接近正确意见应热情肯定,对不正确意见和见解要委婉地予以引导和阐明。

二、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就要真正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那些问题上有困难,该怎样引导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对学生的困难,仍应强调“导”字,而不是直接向学生出示正确答案,也不是直接把解题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而应逐步逼近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门径,从而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让学生处于积极动脑的亢奋状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三、精心设计教案

为了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要密切配合,在一致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动脑筋,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和大纲,精心设计教案,不断变换角度,不间断地,又是循循渐进地给学生提出要解决的学习问题。教师要从教学的总目标,化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这个整体设计的高度发挥主导作用,并坚持结合年级的教学任务,一课时,一节一章地设计启迪诱导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的过程,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具有启发性。

四、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应充分运用实验和多种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实验教学是最有效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手段。这一手段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无论从知识的接受或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直观教学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实验教学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音像材料,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感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认识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氮的氧化物的知识时,先从一氧化氮中氮的化合价上让学生推断其可能有的性质,再做铜和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实验,无论是推断正确或者不正确,都将从实验现象和结果中受到刺激而会长期不忘。然后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可以相互讨论),不经水洗就可以得到较纯净的NO,画出装置图。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将达到,然后让学生代表口头阐述其设计原理,最后择其优在展台展示,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并放映教学资源库中相关的动态试验幻灯片,给学生提供新信息。

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实时播放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和化工产品的视频材料,增添学生的兴趣,而且我们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点制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动画,把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把难以操作、观察的实验、化工生产流程图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如晶体结构模型、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的建立、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溶液中微观粒子的运动,有机化学反应原理,肥皂去污原理,硫酸工业生产流程等。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思考、总结、归纳,达到理性认识,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第5篇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学习中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因为人的智商有高有低,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即使教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解教学难点,还是有许多的同学不会。教学之中利用微课资源平台,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压力,也提高了不同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将所有的教学难点制作成不同的微课,让学生通过搜索网络资源来寻得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1)以兴趣为导向制作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就像学习枯燥无味的《元素周期表》时,应该将《元素周期表》中各种元素通过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方式制成有意思的视频教学,减少强制性记忆元素名称、符号的枯燥性。(2)微课视频时间短暂,应该抓住知识的重点,体现其中的精髓,将大量的知识浓缩成精华,去掉不必要的内容。微课教学视频本身的动态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微课视频在创建制定后,可以保存起来,反复多遍观看,看的次数越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就越深。微课视频可以拷贝、复制,高效利用资源,突出学习的重点。比如,对高中化学反应方程式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实际的试验操作,学生观看实验视频,从而加深知识理解程度,巩固记忆。

二、分析怎样做好微课

以化学中物质的量浓度为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相关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探究能力。

1.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

物质的量浓度(C)=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溶液的体积(L)

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3.化学平衡常数:

在气体A和气体B反应生成气体C和气体D的可逆反应中,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

ma(g)+nb(g)pc(g)+qd(g)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不仅涉及实验过程,还需要相关的计算公式和基础知识来判断。下面进行简单的微课实用分析:利用微课教学中的问答类视频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通过实验类微课视频观看实验过程,熟悉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除此之外,微课教学视频还能够培养学生最后的归纳总结能力,将本次物质的量计算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常数计算公式、吸放热反应等化学知识归并到一起,形成化学体系,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体的分析如下:

1.思考能力

化学的学习需要学生经常动脑思考,理解教学中的一些化学变化规律及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借助教授类微课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中,学生会通过实验过程进行思考,怎样才能得出物质的量浓度,高度集中学习化学知识。思考所学过的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值计算等化学知识,利用到本次的计算当中。

2.归并能力

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比较零散,每节课学习的知识都是各成体系的。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归纳总结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学习体系,就证明了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类微课来培养学生的归并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实践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微课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其中的放热、吸热、平衡、温度变化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很多基本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各成体系的,没有在一起综合学习,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的化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并能力。

3.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需要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类的微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化学是为了在实际中应用,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高中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时候,所涉及的二氧化硅、硅胶盐等都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但学生很少能够运用。通过演示类微课,学生可以了解实际中的硅酸盐制取方式、焦炭在工业上的应用、水泥等生活中的小常识,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充分感受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