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您会备课了吗?您能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吗?

当您拿到一个课题准备备课时,您首先应该做些什么?您应如何思考,按照怎么样的路径来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要优化教学全过程,打造“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这种认识很到位,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课堂中,这种理念充其量只是一种唯美的“空中楼阁”,并不能根本地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以最到位的认识必须与教学实践对接。怎么对接?就是实施教学的行为主体之一——一线教师们,首先要积极地响应和行动,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起就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形而上”的条条框框,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样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过程,不知道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设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亟需一种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核心体系结构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这几年,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大量课堂观察,梳理出了教学设计中的典型问题和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经过多轮实践论证,提炼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现把这些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供一线教师交流、参考和反思。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结构层面问题

(1)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机械填充已有教案结构。

(2)教学设计思路不清,教学过程没有内在逻辑。

(3)教学设计看上去很美,不能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

2.教材处理和教学目标确定问题

(1)没有真正弄清楚这节课到底要教些什么、学生应该有哪些方面的发展。

(2)唯教材是论,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对教材进行处理。

(3)没有根据学生基础和需求对教材进行适当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或整合。

(4)对本课要教什么、怎么教不明确,导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定位发生偏离。

(5)三维目标层次不清晰,文字描述抽象、泛泛而谈。

3.教学方法选择和设计问题

(1)没有真正理解“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学习”、“自主学习”等方法的本质涵义,只是觉得这些方法“理念新”、“时尚”,具体在课堂实施时却偏离方向,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3)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等角度出发来选择教学方法。

(4)个别教师根本没有思考过“教学方法”这个问题,上课采取放羊式教学,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后,教师就撒手不管,让学生“自生自灭”。

4.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1)教学设计关注了教师的教,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对学生思考、体验、自我认知设计得不够。

(2)对一些操作想当然,没有精心备课,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教师自己并没有认真操作,从而缺少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估,导致教学内容不够精细。

(3)教学导入如同“鸡肋”,可有可无,没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

(4)教学环节连接生硬,没有“软着陆”过渡,也没有形成知识逻辑。

(5)忽略对教学细节和课堂管理等的考虑和设计。

5.课件问题

(1)课件设计华而不实、喧宾夺主。

(2)PPT代替学生思考,留白的空间和生成性不够。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没有清晰的课堂逻辑和执教思路,教师教得糊里糊涂,学生听得糊里糊涂。

(2)学生看似完成了一个个任务,实质并没有真正建构知识。

(3)课堂中学生并没有获得持续性学习支架,也没有学习方法的自然形成过程。

(4)教师讲得太多,把学生当成被不断灌输的容器,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教学没有取舍,没有生成,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还在拼命讲。

(5)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操作,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体验和实践时间过少。

(6)追求教学形式,忽视实效。

(7)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学效率低下。

(8)“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流于形式。

(9)教师无效语言太多,问题表述、课堂语言不够清晰简洁,无针对性,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10)教师成为一个PPT播放者。

(11)部分教师采取“放羊式教学”。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

到底该如何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下的实施流程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笔者建议教师们按照实施流程中的十二个步骤认真开展您的教学设计。刚开始实施时也许您会觉得烦琐,或者当您遇到问题时,您试图略过一些步骤。这时,请您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经历痛苦又丰富的思考和科学的实施过程,您才能真正感受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实质,体会到学生发展的幸福感。

当然,您在具体备课时不一定要把每一步的推进过程都写下来,您可以用这样的思考路径,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来理清思路。当然,这十二个步骤不是完全顺序执行,在思考、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循环往复、综合起来统筹考虑,需要教师通过不断推敲、反复论证、多重积累,最终理清思路,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确定教学设计起点

拿到一个课题要开展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该做什么?建议大家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有什么用?二是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三是这节课中,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

第二步:处理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

深入研读教材,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这节课中什么内容对学生是有价值的?二是学生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什么内容上?三是什么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次审视教材,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整合等,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以学习新知识的方式重复学习。

第三步:制定教学目标时,各维度应思考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学什么)。即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学生要理解的核心知识和重点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怎么学)。即创设怎样的学习体验环境,用什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学生应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深入地获得新知、掌握技术、形成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感悟、怎么体验、怎么培养态度)。即这节课学生能体验、感受、感悟到什么?这节课能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什么态度?这节课可以塑造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这节课能培养学生什么兴趣?

第四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考虑的问题

第一,这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二,这节课中,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

第五步:确定教学方法应考虑的问题

要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主动地去学?用什么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学生被灌以知识?用什么方法去突破学生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看似学生都会的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原先知识结构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和价值?

温馨提醒:选取的方法不要流于形式,应真正能提高课堂效率、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第六步:建构教学过程总体逻辑结构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执教思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握和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在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对于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则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

基于此,首先请教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应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二是怎样的教学步骤能推进学生逐步理解知识、主动参与课堂、实现意义建构?三是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应形成怎么样的知识逻辑结构?

建议可通过以下四种教学过程总体逻辑建构的方法来理清上课思路——

(1)串行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挖掘知识点之间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序列问题或任务把知识点串接起来,学生在对一个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探究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和意义建构。

(2)螺旋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通过“入境出境再入境”的教学模式,螺旋式递进、呈现知识序列和维度,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入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任务,明确初步的知识。出境是指离开刚才特定的情境,提炼、总结出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再入境是指学生在这些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的支撑下再在新的情境中独立地完成任务,进一步梳理和稳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格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之间序列关系的基础上,精心构建一节课的整体逻辑,把它作为一级网格,再把组成一级网格的各逻辑要素分解成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次级逻辑网格,依此类推,逐级分解,以多级网格体系推进学生全覆盖建立知识结构,并在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支撑下独立解决问题。

(4)并行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以开放性任务为明线,把课堂的知识点内隐在任务中,每个学生按照各自对任务的理解,齐头并进,殊途同归,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个体体验中,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交流中,在一个“学生教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优化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跨越式发展。

第七步:教学设计撰写

根据前面对各个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过程总体逻辑思路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整理学生任务。

第八步:教学设计完成后建议反思的问题

(1)这样的执教思路是否足够清晰?在课堂实施时学生能听明白吗?

(2)我会不会讲得太多?学生会不会思考得太少、动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

(3)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吗?这样的设计是否会代替学生思考?

(4)学生上课时会感到愉悦吗?有兴趣吗?

(5)这样的设计在课堂实施后,学生能否用所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我有没有非常认真地操作过所有的课堂任务?

(7)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估到了吗?

第九步:完善教学设计

根据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课件和学生任务。

第十步:上课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第十一步:课后反思供您参考的问题

(1)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学生上课兴趣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主动学习?

(3)学生出现的哪些问题是自己预设不足而导致的?

(4)各环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5)课堂的结构、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是否需要调整?

(6)哪些细节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学生时间?

(7)哪些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原因是什么?

(8)知识点讲解、语言表述等是否简洁、清晰、易懂?

(9)课堂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十二步:形成教学设计终稿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教师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在裁剪文本的过程中体现创新能力

华美的布料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裁剪、缝合,才能变为成衣,最终实现其价值。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文本就是布料,问题就是剪刀,裁剪文本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分析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那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目的就在于针对教学目标,对文本的大量内容进行筛选、排序,以便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我认为,问题就是向导,它可以指引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逐步深入。因此,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计方面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创造。

如林清玄的《百合花开》一文,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中描写百合花开放过程的句子有哪些?(旨在解决“写了什么”)2.从“一株小小的百合”,到成为远近闻名的“百合谷地”,百合花的生长过程,可以说创造了奇迹。那么你认为,百合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旨在解决“怎么写的”)3.她们谨记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旨在解决“为什么写”)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文章内容清晰明了。

为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个体——整体——个体”的提问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对文章的部分字句有初步的认识,再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他们体会文本部分语句对表达主旨的作用。如讲授的《老山界》一文,可以由标题入手设计简单的问题:“老山界是什么”“老山界有什么特征”;继而使学生认识到“翻越老山界很困难”;再提出——即使翻越老山界很困难,但战士最终还是成功了,他们依靠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结论:靠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既然文章的中心是体现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那文中对瑶民母女的记叙部分有什么作用?并引导他们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最终得出了如下结论:瑶民母女不正是穷苦劳动人民的代表吗?瑶民母女为战士煮粥吃,不是在以实际行动表示对革命军队的支持吗?战士之所以能克服路上的艰难险阻,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步步走向胜利,不正是有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吗?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就大大加深了。

二、在强化重点的手段中体现创新能力

一般情况下,在对文本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很少有回顾和强化的过程。其实,对文章重要内容进行适当的回顾和强化,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如讲授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时,我在完成了对“究竟是什么使作者感到魂牵梦绕”这一重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作业设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站在作者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喜欢老北京的小胡同,喜欢……,还喜欢……”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自身角度去理解文章的精华,体验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检验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种设计方法,不仅适用于传统的记叙性散文,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也屡试不爽。如白冰的诗歌《写给云》的结尾说:“让我也变成一朵自由幸福的云吧!”我在教学设计中,先是抓住了“自由”一词进行理解——随意变大小、变形状、变形态,这就是自由。然后又设计了一个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你看来,什么才是幸福?于是,有的学生说“让思维的翅膀高高飞翔在蓝天上是幸福”,有的学生说“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是幸福”,还有的学生说“化作雨雪,滋润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是幸福”等等,这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在纵横延伸的技能中体现创新能力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工具,适当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甚至延伸到其他学科,必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特级教师张大文先生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中,曾创造性地把鲁迅先生的经历放置于清代那段屈辱的历史中,以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来映衬个人的经历,从而加深对“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这样”的深度理解。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时,他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的话题,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对现实的思索中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无独有偶,在《破阵子》一文的教学中,一位中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可怜白发生”的理解时,也将其植入当时的历史中,将词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变故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清晰可见在历史的狂风暴雨下大海里那叶漂泊的小舟的命运。同时,为了加深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教师特设计了一个创造性的问题:辛弃疾说:可怜白发生!我说:可敬的辛弃疾,你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你生命的高度!你说:可(憎、悲、怜、气、贵、恨、喜…… )(请用“可”字开头,用一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多元化的答案看似纷乱,实际目标明确,指向清晰,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了一体,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的深厚功底和创造才能。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理论学习与名师成长

教学理论是个具有层级结构的体系,依据理论的抽象程度,可以分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课标解读与教材教法分析、教学课例与案例等四个层级。不同层级的教学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学实践也是个具有层级结构的体系,依据实践的目的性和意识性不同,可以分为尝试型实践、经验型实践、反思型实践、创造型实践四个层级。教学实践具有自觉与盲目、创新与守旧、合理与不合理、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的教学实践对教师专业成长意义不同,对教学理论的自觉需求和发展意义不同。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准从根本上讲是由他所从事的实践性质和类型(层级)所决定的。教学实践一旦进入反思和创造层面,对教学理论就会有内在的需求,实践的逼近是理论有所作为的前提,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提炼、概括出有价值的教学理论。

理论具有经典性、时代性、专题性的特性,要学习中外古今教育名家论著,并围绕当代课程教学发展的有效教学论、研究性教学论、新型课堂与教学流派、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专题开展研究。此外,还应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围绕学科课程与教学专题研究。理论学习时,要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注重自己理解教育教学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建立起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主张进行系统化的反思、检讨、解释和总结提升。在学习时间安排上主要以自学为主,集中讲授辅导讨论为辅。

二、教学研究与名师成长

教、学、研是教师的三种职业生活方式,“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要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在这里,有收获和发现,也有快乐和苦恼。谁能感到自己是在进行研究,谁就会更快地成为教育工作的能手。”传统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只教不学、教得多学得少,抑或是教、学、研三者分离。我们强调重建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意味着在中小学教师中形成教学、学习、研究三者合一的职业生活方式。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分为课例研究和课题研究。

(一)课例研究

1.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

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三者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课例显然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如果说,课堂研究是理论研究,重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那么课例研究则是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教学案例则又是教学课例的特殊化,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

2.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的体例一般包括“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展开的”“这堂课上得如何”等几方面。课堂设计要说明设计依据、目的和思路;课堂实际教学环节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评价环节则要重点说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有何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的范围,超出的部分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找出令人感到兴奋和激动、沮丧和困惑的地方,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总结,既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辩护。

3.说课、听课、评课。

说课、听课、评课是课例研究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名师的课例研究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教学性、研究性、经典性、示范性。

(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从不同角度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和层次来分,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两种类别。理论问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实践问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从问题性质和意义来分,有真问题和假问题两种类别,其区分维度在于:“事实——虚构”“有意义——无意义”。在教学研究中,真问题起码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第一,客观性。即所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是教师(研究者)“自己的问题”而非“别人的问题”。第二,价值性。即所说的问题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具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有助于提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首先,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别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做出界定;其次,要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部分;第三,开展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但是这种行动不是一般意义的行为和动作,而是一种变革、改进、创新,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最后,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一般体例包括:①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形成的基础;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已有研究成果(包括个人和他人的);④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⑤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⑥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这仅是一般的体例,切忌将其形式化和绝对化,写作过程也要避免“科学化”“客观化”的纯理性论述,要积极采用生活故事和经验叙事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突显课题研究的人文性、个体经验性,反映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使研究报告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

三、导师指导与名师成长

“自主成长+专业引领”是名师的成长模式。导师的主要作用是专业引领,理论上的启迪和提升,实践上的点拨和深化,研究上的指导(课题研究和论著写作)。导师指导应“到位”但不“越位”,针对指导对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学亮点和特色进行“针对性”“发展性”“启发性”的指导,促进指导对象进行独立思考和自我建构。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训练方法 图书画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口语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知识、释疑解难的教学用语,幼儿教师课堂教学口语表达正确、规范,通俗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是专业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幼儿教师教学口语根据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导入语、讲解语、过渡语、提问语、结束语等几种形式。

儿童文学这门课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必修课,文体教学丰富多彩,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图画书等不同文体,涵盖幼儿园《语言》课程要学习的各种文体,在幼儿园中幼儿接触比较多的是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图画书等几种文体,我们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在进行幼儿教师课堂教学口语训练的时候,以图画书的教学设计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口语训练,营造较好的训练氛围,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从而学生既欣赏优秀图画书的作品,为教学积累相关经验,课堂教学口语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做到学所需、练所用。

图画书阅读也称绘本阅读,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一项重要的也是很有特色的活动,幼儿非常喜欢。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学会如何鉴赏图画书,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何恰当设计运用导入语、提问语、讲解语、过渡语、结束语等课堂教学口语,给幼儿以文学美学的熏陶,给幼儿以正确的口语示范,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认真设计相关课堂口语,并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以下训练方法通常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分小组进行图画书的教学活动设计,利用此活动训练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具体操作方式是:每一小组每一个成员先在组内准备一本图画书的教学设计,故事内容不能重复,每一个成员都要设计教学图画书的导入语、讲解语、提问语等,内容要与所赏析的图画书相对应。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表述,内容不能重复,设计方式不能重复,在全班进行表述,教师监督、指导、评价、记录平时分。实践表明:特别注意课堂教学口语设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教学口语,教学效果也不错。

一、导入语的训练

所谓导入语就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吸引幼儿的注意或引出新课而说的话,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跃气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引起孩子的注意,必须精心设计导入语。导入语的类型有诗歌导入、音乐导入、教具导入、猜谜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表演导入等,要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幼儿熟悉的事物导入新课,语言运用要简洁、生动、富于启发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这样评述导入语的重要作用:“课的开始,其导入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音,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示例:《我爸爸》,作者:安东尼・布朗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爸爸是一家之主,那么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爸爸在自己心里是什么样的吗?(2~3人)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就是关于爸爸的,请大家看一看书的封面,它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呢?它的作者安东尼是英国一位非常著名的儿童绘本作家,他的作品曾经获得过国际安徒生绘本大奖。但是他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件黄格子睡衣是爸爸留给安东尼唯一一件遗物,安东尼看到这件睡衣就像看见爸爸一样。

既然这本书的书名叫《我爸爸》,那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看安东尼笔下的爸爸是什么样的呢?(想)瞧,他的爸爸来了!

这样的导入既有作者介绍和故事线索的提示,又接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自然恰当。

二、讲解语的训练

所谓教学讲解语,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传达情绪情感的主要课堂用语,使用频率最高。讲授语往往运用在讲授新内容、讲解活动规则时,它直接影响教学活动重点和难点,影响活动目标的实现。

示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个绘本蕴含深刻的道理――当一个人付出自己的爱的时候,才会得到幸福,这样的爱才有价值。但是让幼儿理解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营造一定的氛围,用抒情性的讲解语教授可能效果更好。

教师出示第二幅图,请学生看说:现在的猫是国王的猫,虎斑猫啊虎斑猫,你真是一只幸运的猫,国王的宠爱是多么难得,连打仗都带着它,平时过得怎样?一定是锦衣玉食,多么安逸,为什么离开了权势显赫的国王你不哭?

学生:国王爱打仗,战场上充满了血腥与危险,国王把虎斑猫带到战场,却不问虎斑猫爱不爱打仗――他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了虎斑猫。离开国王,就是离开了战争与血腥,离开了自己不喜欢的生活。

看看图中的这只猫呢?随时面临死亡,过着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像笼子里的金丝雀,整天担惊受怕、提心吊胆。

想一想:成为国王的猫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风光、幸运的事情,国王也不是真正爱虎斑猫,看样子我们平时看问题可不能只看表面,应该看本质才行。我们要学会边读书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故事,有收益。

师这段讲授语用抒情性的语调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猫不喜欢当国王的猫。

三、提问语的训练

所谓提问语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课堂教学用语。教学提问语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课堂教学用语,教学导入语、结束语和讲解语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提问语的支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易懂,便于幼儿主动思维,积极寻求答案。不要提问那些幼儿回答不了的问题,或简单到只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发现幼儿讲述中有错误,可悄悄提示个别词句,以免破坏幼儿的思路,影响讲述的连贯性。

示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师:毛毛虫你们见过吗?

师:它是什么样子的呀?你们喜欢毛毛虫吗?

师:你们别看毛毛虫难看,可是你们知道它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吗?(变成蝴蝶)

师:那蝴蝶是什么样子的呀?

师:对,有黄蝴蝶、花蝴蝶,还有白蝴蝶,可漂亮呢!你们喜欢蝴蝶吗?(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的就是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

示例2:《爱心树》

师带领学生读读、说说第一部分:感受大树与小男孩相亲相爱的快乐。

1.第一页:从前有一棵大树……引导想象: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树?

2.第二页,有一天,她喜欢上了一个小男孩。

问:你能从图中找到小男孩吗?(请一生上台指出)

问:看着这只小脚丫,想想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顽皮、可爱……)

3.瞧,小男孩来了!男孩儿会和树每天玩什么呢?学生想象说。

(1)他每天会跑到树下。让我们来猜猜他跑到树下会干些什么?

(2)生边读边做动作,师出示画面:第四到第九页

4.悄悄地,小男孩爱上了这棵大树,第十一页,非常非常爱它。

5.第十二页,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小男孩非常爱那棵大树吗?仔细观察一下图画,找一找小男孩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大树的爱?

6.大树为什么很快乐呀?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行动研究法;建构主义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1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06

狭义的“研究”就是把研究理解为专业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是一种学术性研究。这种理解认为研究具有很高的准入性,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在“有效教学”一书中对“研究”一词进行了阐述,“研究是一种态度,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研究”其实就是与日常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一般性探究、钻研、反思行为等。

“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1]。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教学不但教得有效,而且教得有意思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才能让教学变得更有意思。那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研究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如何深入地研究才会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本文从高中化学课堂实际出发谈如何研究教材、研究学情,从而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一、研究的一般方法――行动研究法

教师从事的教学研究和其他研究一样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但不存在一套专门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许多人倡导行动研究方法,它的贡献在于突出了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教学研究的某些重要特征,如强调研究结果直接用于实践,把研究与日常教学行为紧密结合起来等。正如博格(M.Borg)所说的,行动研究其实是“实践者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刘良华在综述了各种相关定义后也认为,“行动研究的程序并不神秘,甚至可以说行动研究没有自己的程序,因为它与一般科学研究基本保持了一致的逻辑程序”[2]。

二、开展教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一般来说,从事一项教育教学研究,需要经过发现问题、分析与选择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和收集数据、解决和回答问题这几个步骤。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的教学研究问题在性质和范围上都存在着许多差异,所以这套研究步骤和方法在不同的教学研究中会有不同的表现。笔者通过以下几个课例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树立研究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的。

1.研究教材,合理处理教材

首先我们要基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材上呈现的教学内容,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是什么,本节内容在本专题中作用是什么,甚至还要求教师熟悉高中化学学科的整体知识网络以及高考要求,只有这样,你才能针对性地去设计教学内容以及相关内容的处理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教材的教育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容易忽视对教材设计意图的深入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点熟悉的层面上,这样设计的课往往显得较为肤浅、苍白。要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理解教材与熟悉教材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熟悉教材是浅层次的、表面化的,即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是什么等等;而理解教材是深层次的,更侧重于功能化,即要理解教材设计这些内容其预期的功能是什么。研究教材不仅仅是理解教材的价值,更要合理处理教材。

【案例1】氯气的生产原理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编者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把“氯气的生产原理”放在“氯气的性质”之前安排学习,编者的意图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为前提,紧扣海水资源这一线索,引出氯、溴、碘单质及其化合物。在介绍卤素单质的制备时,注重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体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这一学科特点,突出学好化学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这一学习目标”,而笔者认为“氯气的生产原理”中涉及电解、氯气的检验和尾气处理等知识,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缺乏知识基础,可以先学完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再学习本环节内容,这样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研究学情,给学生搭“脚手架”

你肯定看过工地上的脚手架。工人们正是凭借它,平稳有序地完成一系列高空作业的工作。其实,教学也就是给学生提供“脚手架”(scaffolding)的过程,这个脚手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给他们提供了具有一定认知难度的学习项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并内化为自己新的经验。搭建脚手架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一个很好的比喻。建构主义教学强调自上而下地进行教学,自上而下意味着学生首先从复杂的问题入手,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或发现所需要的子任务,进而学到相关的基本技能。在自上而下的加工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完整的、复杂的、真实的。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结构框架,然后逐渐将责任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

研究学情,就是研究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知识基础、已经具备了怎样的认识水平,本节课设计给学生搭怎样的“脚手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促进学生有哪些方面的发展,等等。搭“脚手架”其实就是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新授课的引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如何开展实验活动等等。我们在研究学情时,设计问题要体现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之间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有递进性、层次性,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容量,有思考的价值。

【案例2】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必修一(苏教版)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本专题从编写的顺序看,首先,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然后告诉学生研究物质的常见实验方法,最后从人们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认识,让学生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习惯,领悟科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一节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物质分离方法,讨论粗盐的提纯和硝酸钾的提纯,接着介绍新的物质分离方法――萃取、分液,最后又讨论已学过的物质分离方法――蒸馏。这样的编写的意图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但笔者认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一节的编排相对零乱,且从学情分析来看,设计讨论的问题起点也较高,让学生一开始设计综合实验方案提纯粗盐,教师授课时显得较为被动。本节中萃取分离方法是难点,应将重点放在萃取实验的操作和选择萃取的依据上。最后再回到教材中的讨论题中,让课堂学习气氛达到。

又如,在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中,需要研究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原有认识[3],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概念的形成与建构之中,并在这个知识基础上设计问题和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对新的概念原理进行构建,从而达到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如在建立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概念时,教师要让学生从熟悉的现象或事实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认识。概念的教学要走出定义中心的局限,更多体现建构性、过程性,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个人概念的转变。

【案例3】盐类的水解教学流程

1.研究学情,关注已有认识提出问题

(1)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已有认识;

(2)学生已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3)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本质及其表示方法已经掌握。

2.开展活动,建立概念

(1)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1】你知道醋酸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吗?氨水为什么又呈碱性呢?纯水为什么呈中性?水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取决于什么?

【问题2】那么盐溶液的酸碱性情况怎么样呢?是不是盐溶液一定呈中性?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2)小组讨论,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

组织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释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初步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分析几种盐和水的电离之间的关系,认识盐水解的实质,理解水溶液的酸碱性,并运用归纳法总结出几类盐水解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3.应用概念

教师接着运用演绎法,采用实例训练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以达到落实知识、技能和发展思维能力等目的。

本节课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切实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对教师来说,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不存在“能不能”和“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教师如何看待自己工作和自身发展的态度问题。从事教学研究对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学生来说也将受益终生。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要使教学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从事教学研究。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

参考文献

[1] Santa,C.M. & Santa,J.L. Teacher as Researcher[J]. Journal of Behavior,1995,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