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凄美的诗句

凄美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凄美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凄美的诗句

凄美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栖居;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32-01

一、建筑环境和栖居的关系

建筑常被称为艺术之母,它总是以最具体的方式包涵了其他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阅读、听音乐、欣赏演出和看画展都是在一定的场所中进行,在那儿才有我们关注的对象。不同的场所影响着我们体验它们的方式。我们在房屋里工作,与人交往和沟通。同时,我们自身也被房屋的各个因素所制约。于是,建筑不可逆转的成为了人类居住的一部分。

我们居住在建筑环境中,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它的关键点就在于我们与建筑的根本联系就是一种栖居。我们对栖居的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因为环境总能带给人的不同的感觉:它的空间大小,光线的明暗,呈现的色彩,它的声音和气味,这些和人身体所发生的关联,甚至特定的环境对人和自然生命的启示……环境总会以不同的方式激发我们的思维,梦想和创造力,暗示那些没有直接在场的不在场,让我们对栖居环境有美的要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建筑环境中栖居美的重要性

建筑环境对人类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或许形成了一些对空间的意识,它是社会和自然活动过程的结果。人类的活动和建筑环境各个因素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位置,通过栖居我们被环境接受和欢迎,而不是被环境限制和束缚。

我们的建造的建筑环境是为了诗意的栖居。当今,我们对空间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个多样性的环境才能满足人类的个性化需要。不同的生活环境会产生特定的文化或者精神的需求,居住在某一地区,我们可能喜欢置身在一望无际的风景中,或者是恬静的乡间,茂密的森林或者是波涛壮阔的大海,乃至于我们搬离到别处,也会深深怀念往日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习惯、品味和习性的人都会对建筑环境产生迥异的要求。建筑作为一种建造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各种材料的拼贴和混合,它总是根据一些必要的原则而进行建造的,有的建筑恢宏大气,其中的秩序感和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还能表达出人类对居住梦想。所以说,优秀的建筑并不是强加了人类的价值在环境之上,而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尊重和改善了更广阔的环境,从而创造出美好的居住环境。

三、美的栖居

在建筑的栖居中,美与和谐是值得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为大家所共同分享公共场所和建筑的设计中。一座建筑并不单单是建筑而已,它是要根据各种特定类型的需要而筑造的,不管是一所公寓,一间办公室,一座教堂或一所学校。无论是普通的生活环境,还是特定的场所或是备受赞誉的建筑环境,除了实用性无可否认之外,美学性也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凄美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歌;美;语言;意象;意境

“诗歌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理解得到赏心悦目、颐养性情的审美感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的过程。”因此,语文审美化教学要求在诗歌教学中通过诗歌特有的美学语言对其进行诗性解读,继而完善

人生。

一、鉴赏诗歌语言之美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朱光潜说:“诗比别的类文学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在许多古诗词作品中往往因为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而使境界顿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把握诗歌的语言美。在具体的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因为这个关键词往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诗眼。例如在《定风波》中,“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诗眼,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分析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表现“归去”“晴”的含义。其次要对关键字加以分析推敲,即通常所说的“炼字”。我们需要炼的字往往是一些动词、形容词、虚词等,这些字的使用常使诗歌达到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让人回味无穷。李泽厚曾说:“中国诗话词话中经常讲究字句的推敲,一字之差,境界顿异。”例如可提问学生《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是否可以换做“惊涛裂岸,乱石崩云,卷起千堆雪”。也可以采用迁移方法,如李清照的《醉花阴》最后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是诗眼,为什么会“瘦”,可以让学生参照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理解。

二、感悟诗歌意象与意境之美

意象与意境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切入点,恰当的理解与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是解决一切与诗歌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意象,属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换句话说就是指经过主体创作的具有艺术性的客观物象,是主客观的一种融合。

关于意境的概念,最早王昌龄在《诗格》中称诗歌中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简单地说是指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交融而形成的诗意空间,诗歌的意境之美是一种整体的艺术之美,它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身处其中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心灵的释放,从而得到美的享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因此,把握诗歌的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途径。

由于受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一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情感和象征意义被固定下来,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诗篇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诗歌的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也是它的本质特征。可以这样说,没有意象也就没有诗歌,因此诗歌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意象解读的基础上,有了意象的组合学生才会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继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诗歌的主旨和情感的表达。

在读到柳永的《雨霖铃》时,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柳树、晓风残月这些充满愁绪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激发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其中浓重的离愁别绪。同样是离别的题材,《再别康桥》虽然抒发的是对康桥的留恋、不舍,但是所形成的意境却与前者大大不同,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是静谧清幽的意境,从中也可以分析出作者飘逸、缠绵而又富有灵性的人格魅力,而这又都源于其一生对爱、美、自由的追求。同一个意象的解读往往也可以是丰富的,在《琵琶行》中“月”就有了多元化的表现,诗歌中出现了多次月的意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在听曲之前,诗人经历宦海沉浮,心情低落,此时月色营造的是一片凄凉愁苦的意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用自己高超的琴艺,融进自己半坐生活的深刻感受,弹出了一曲叩问生活、质问生命的悲凉之曲。一个“白”字,突出了月色的明亮,江水的平静,夜色的静谧,更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白、迷惘;“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一句则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琵琶女年华流逝,青春不再,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情;“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一个“寒”字,写出夜之深,江面景色之冷,更写出琵琶女心境之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是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之后,这样的美景其实衬托的是作者的哀叹之情,为作者借酒浇愁提供了一个背景。这首诗中可以说作者将“月”的意象发挥到极致,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和发展。

综上,诗歌的美意蕴无穷,读诗、品诗不仅是为了应试,更可以指导人生,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继而学会诗意

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金卫芬.让诗性的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高中诗歌审美化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2008.3.51-52.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361.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

凄美的诗句范文第3篇

然而十年过去了,即20世纪90年代,这两年经济巨人却走过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日本经受了10余年经济萧条的煎熬,陷入深深危机之中,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暴发给日本以致命的一击,经济一蹶不振,目前,东南亚各国经济已开始复苏,而日本经济仍在谷底徘徊:内需严重不足,财政赤字却不断增长,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高达600万亿日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3%。与日本经济截然不同,至今年6月份,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11个月,创下了美国战后最长繁荣时期的新记录。20世纪90年代,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3.5%左右,而通货膨胀率却一直保持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可以说当前美国经济一直保持了较低的失业率水平,1999年失业率降至4.2%,以至于当前部分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不能再降低了,否则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就会消失。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曾是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一大顽症,1993年美国的财政赤字还高达2904亿美元,而1999年财政盈余达1230亿美元。美国个人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1999年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5000美元这个令人吃惊的水平。按1996年美元价格计算,去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8.86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8%。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大债权国,美国则是最大的债务国。然而借债最多的美国人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兴高采烈,而最大的债主日本人却过得窝窝囊囊,垂头丧气,其中原因发人深省,国人应当深思。

信息革命抢占先机

90年代初,美国正式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把信息技术革命推向,为实施这一计划,美国调整了固定资本投资结构,增加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的投资。1990年美国在这一领域投资首次超过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开始迈向信息社会。1996年美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投资高达2060亿美元,是其他产业投资的1.6倍,占美国固定资产投资的35.7%,相当于世界同类投资的40%。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的统计表明,信息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合理的配置资源的作用十分明显,目前,信息产业虽占美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到8%。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达35%。

美国的信息产业不但自身脱颖而出,而且也已深深渗透到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产业中,使传统产业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辅助制造、集成制造以及网络化建设,美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1994年已降至世界最低水平,比日本和欧洲低40%。1990年美国公司推出一项新新产品需要35.5个月,而采用了信息技术,到1995年只需23个月。再如汽车工业,1990年,美国一辆汽车从概念设计到投产需要6年时间,而1994年只需2年。1995年美国新汽车的销售量从1994年的1420万辆增加到1540万辆,增长率为8.5%,创下了1988年以来汽车业最好年景,从而一举从日本夺回“汽车王国”的桂冠。

而日本对信息技术革命的认识及其政策导向远不如美国灵敏,19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声称要在东京建成“世界都市”,尔后又制定了“休养地法”以适应“国民余暇需求的迅速增强”,结果唤起了在东京大造办公楼、在地方大建休养地的热潮,使大量游资被吸引到购买土地、大搞房产上,而对信息产业投入却严重不足。而且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关于研究开发资源的配置都是平均分配,不象美国那样,重点突出。政府信息化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美欧国家为22-44%,日本仅为3%;信息化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欧美国占总数的13-23%,日本仅占4%;在信息化科技技术高级人才的培养方面,美国硕士毕业人数比日本多2.2倍,博士毕业人数比日本多5.2%。信息化学术论文占总数的比例,美国为36%,日本为9%;专利数量方面,美国为日本的2.9倍。特别是1997年以来,日本企业信息技术投资仅占企业投资总额的20%;而同期美国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占企业投资总额的比例高达34%。日本经国联副会长关本认为,日本的信息技术和产业比美国落后10年以上。

据统计表明,在7项信息化技术领域里,日本除了在组件、知识适应系统和传感器三个领域基本与美国处于同等水平,但在其它四个关键领域:通信、计算机系统、信息管理和软件技术等,美国占据着绝对优势。日本在信息化领域的落后最明显地表现在方兴未艾的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据统计,1999年底,日本人上网人数为1830万,而美国1999年5月份人数就达到9400万。日本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与美国相差甚远,1998年企业间交易额为8.62亿日元,电子商务率仅为1.5%,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交易额更少,1999年仅有3360亿日元。目前,日本虽然也掀起了“信息化革命”,但据专家预计,日本信息技术至少在数十年内只能“望见美国的项背”。

全球化下两重天

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大市场,又是全球商品和服务的最大供应国。从1984年到1996年,美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7.7%升到23.7%,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动力。1996年,美国商品出口额为62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1.9%,美国外贸逆差1876亿美元,盈余734亿美元,抵消了美国商外贸逆差的约40%。经济全球化,使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94年的17%提高到1999年的25%左右。克林顿执政以来,不仅力促国会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条约,还努力开拓其他海外市场,有力地扩大了美国商品出口。自1987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33%来自出口总额。美国还制定了一项扩大出口的计划,明确在21世纪初将美国对新兴市场的出口额增加到1万亿美元,美国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将从1994年的19%提高到2010年的38%。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目前最富出力的是信息产业,其计算机软件及其服务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超过75%,在全世界3000多亿美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中,美国拥有1/3左右,成为缓解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力量。

资本的全球化,还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和外资引进国。80年代,美国对外投资年均增长率只有6%,到了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加速,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在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美国占有35%;在500家大公司中有8家公司利润超过60亿美元,其中7家是美国公司。截止1996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已从1990年的4352亿美元上升到8000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0.8%,当年收益近900亿美元。有资料显示,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利润是对外贸易的3倍。可见,美国通过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能更有效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效果。与此同时,国外资金也大量流入美国。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从亚洲流入美国的资金高达7000亿美元;去年科索沃危机的逐步升级,使资金呈加速度的态势流入美国。据有关专家估计,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约有2500亿美元流入美国。平心而论,日本在经济全球化中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与美国相比,却略输一筹。1998年,英国《金融时代》评选全球五百家大上市公司中,美国公司占344家,多于1997年222家,而日本公司则从71家剧减至46家,且仅有2家日本公司上榜100名内。1999年全球10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美国占494家,而日本只有135家,在10家盈利最多的公司里,美国占8家,日本却1家没有。

再从投资额来看,1998年日本对外投资为2960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30%。而在吸引外资方面,更能看出日本保守的一面,日本为了使出口战略产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实行严密的保护政策,做法是限制“竞争性进口”和外国企业在日本投资设厂。前者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在关税制度方面,日本实行了特别关税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日本可以征收紧急关税或者采取关税配额的措施。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征收高额二次税率。日本还针对不同的情况,多次调整进口商品的税率,以更有效的贯彻政府的外贸政策,加强关税的保护作用,在非关税壁垒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外汇配额、处汇预算、进口担保金等制度和措施,对与国内保护产业相竞争的产品,实行严厉的进口限制。在推进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采取渐进方式放开市场,并严格选择和限制自由化初期的商品种类。日本的这种做法尽管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内企业利益,但也使外资不能畅通流入的问题日益突出。1998年,日本吸引外资问题只有302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同期的3.4%,差距十分之大。

制度创新最关键

凄美的诗句范文第4篇

1.拓展了剧种传播路径,在舞台相对低迷时期延展了黄梅戏的生存空间

黄梅戏电视剧这一新的电视种类的推出,是将“戏曲的部分神髓融入到大众传媒中去,融入到电视文化中去”。

(1)具体而言,首先,黄梅戏电视剧的出现打破了舞台的时空限制,为戏曲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便捷的途径。黄梅戏舞台剧的欣赏具有一定的时空要求,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才能欣赏到,而黄梅戏电视剧则打破了这种时空限制,在有线数字电视中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黄梅戏电视剧进行欣赏。此外,黄梅戏电视剧的传播面更为广阔,每天收看电视的人群成千上万,如此庞大的潜在受众群体自然是黄梅戏舞台剧无法超越的。通过黄梅戏电视剧的播放,许多观众了解了黄梅戏,爱上了黄梅戏,从而成为黄梅戏迷。这足可以看出黄梅戏电视剧对黄梅戏剧种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性。其次,黄梅戏电视剧是将黄梅戏和电视剧两者融合为一个新的艺术机体,从而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品类。这种新艺术品类可以突破传统的舞台对于黄梅戏的种种限制,大大拓展了黄梅戏表演的体裁种类、内容和形式。“这些作品既有神话传说、历史传奇的题材,也有反映现实、直面人生的题材,内容丰富,风格隽永,琳琅满目,既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又丰富了电视剧创作生产的样式和手段,推进了电视剧的发展;既扩大了黄梅戏的传播与影响,又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

(2)黄梅戏电视剧的诞生与发展对弘扬传统的黄梅戏艺术意义重大,同时对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剧也有重大贡献。经过不断的探索,黄梅戏电视剧既实现了电视化,又保留了黄梅戏戏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那些审美优势。黄梅戏电视剧正是依靠黄梅戏本身的声誉而声名鹊起,通过电视传媒的影响力又争取了更多的观众,在舞台相对低迷时期延展了黄梅戏的生存空间,在与舞台剧并行发展中加强了黄梅戏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沟通,对黄梅戏乃至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2.获奖众多提升了黄梅戏在业界的认知度

黄梅戏电视剧在众多不同剧种电视剧中具有标杆的位置还得益于黄梅戏电视剧获奖众多的缘故。从政府颁发的“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到观众投票产生的“中国金鹰电视奖”,从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戏曲节目“兰花奖”到中国视协、中国电视戏曲艺术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从“五个一工程”奖入围作品到美国“南海金猴奖”,黄梅戏电视剧均有囊括。奖项的类别更是涵盖了表演、导演、编剧、作曲、摄影、舞美等各个方面,实属罕见。“中国金鹰电视奖”前身为“《大众电视》金鹰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电视艺术综合奖,也是唯一以观众投票为主评选产生的国家级电视艺术大奖,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金鹰奖”与“飞天奖”并称为全国电视剧最重要的两大奖项,从1983年设立以来,对我国电视剧的繁荣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黄梅戏电视剧在“金鹰奖”中获奖最多,这在地方戏曲电视剧中是绝无仅有的。1985年,《郑小娇》获第三届“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1986年,《七仙女与董勇》获第四届“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1987年,《女附马》获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1988年,《西厢记》获第六届“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创新奖;1989年,《朱熹与丽娘》获第七届“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1990年,《天仙配》获第八届“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1991年,《黄山情》获第九届“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1992年,《桃花扇》获第十届“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1993年《,半把剪刀》获第十一届“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1995年,《孟丽君》获第十三届“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1996年,《家》获第十四届“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1997年《,春》获第十五届“金鹰奖”最佳中篇戏曲电视剧奖;1998年,《秋》获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电视剧奖;1999年,《啼笑姻缘》获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电视剧奖;2001年,《二月》和《木瓜上市》同时荣获第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中篇电视剧作品奖;2008年,《李清照》获第二十四届“金鹰奖”优秀中短篇电视剧奖。二十三年间,17部黄梅戏电视剧捧起“金鹰奖”奖杯,这除了说明黄梅戏较之其他剧种更具有现代传媒的亲和力,还印证了黄梅戏电视剧制作水平及艺术质量在不断提高,专业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同时也印证了黄梅戏电视剧已被更多的观众所认可、所喜欢,黄梅戏市场得到空前扩大,其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甚至推动了黄梅戏自身的发展。可以说,通过电视传媒的影响力,黄梅戏成为走向全国化进程的地方戏中进度最快、影响最广的一个地方戏剧种。

3.在客观上培养和推介了大批黄梅戏新秀

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过:“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永远看不见自己的戏,这是一件憾事。只有从银幕上才能看到自己的表演,而且可以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自我批评和艺术上的自我欣赏。”梅大师的这句话说的是影视传媒具有的机械录制功能对于演员自身的作用。借助于影视传媒这一功能,演员得以反观自身的表演状况,客观上促进演员对自身表演的思考,有助于其提升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另外,影视传媒还具有高效快捷的传播功能。黄梅戏电视剧借助这一功能,能更快地将大批黄梅戏新人推介给观众、推广到全国,这亦在客观上促进了黄梅戏及其专业人才的成长。如马兰在主演《龙女》后,名声大振;韩再芬16岁主演《郑小娇》而一炮走红;2009年拍摄的《郎对花姐对花》又让当时还是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学院的学生国丹得到了一次锻炼机会,从而崭露头角。

二、黄梅戏电视剧的缺憾

1.缺乏经典,流于速成

舞台上戏曲的演出是一个反复实践、反复磨练的过程,许多经典戏曲作品甚至是众多艺术家毕生努力的结晶,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而戏曲电视剧的制作则是一个典型的在文化流水线上打造出的“快餐文化”,生产周期再长也不会超过一年。在这种背景下生产出来的戏曲电视剧自然更为强调作品的时效性和盈利性,所以黄梅戏电视剧至今30年,竟未能留下一首为人传唱的唱段,没有留下一个让人回味的人物形象,更没有一部至今仍被反复播出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造成了黄梅戏的名实分裂,这不能不说是黄梅戏电视剧的一大缺憾。此外,戏曲艺术的美不在于绚烂的灯光、华美的舞台设计或是特效的制作,而主要来源于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戏曲表演是一门歌舞合一、唱做并重的综合艺术。作为舞台剧戏曲演员要精通“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方能在舞台上力求完美。而戏曲电视剧中的演员有的甚至是门外汉,只是生得一副好皮囊便可在电视剧中露脸,再请有功底的戏曲演员为其配唱,这就会对观众产生误导,甚至影响一批刚刚入门的青年戏曲演员,热衷于投入到这种“立竿见影”的流水线中,而忽视了对自己基本功的训练,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要不得的。由于戏曲舞台和戏曲电视剧的差别,造成许多舞台剧戏曲演员经过多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成就的很多高难度的表演形态,如水袖、笑技、哭技,辫子功和翎子功等等大都只会出现在舞台上,在戏曲电视的荧屏上是难觅踪影的,毕竟戏曲电视剧是以电视剧叙事为中心,而戏曲舞台是以表演为艺术中心的。

2.缺乏创新,前景堪忧

学者汪人元将戏曲电视剧的创作归结为三大类:其一是筛选和改编戏曲舞台剧;其二是改编古典戏曲名著;其三是直接创作戏曲电视剧脚本。纵观30年黄梅戏电视剧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占绝对多数,有的作品内容古老陈旧,与现实相差甚远,无论是从思想内容来看还是从审美情趣来分析,都与现今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相反,现代题材的黄梅戏电视剧少之又少,甚至本来数量上就严重匮乏的现实题材的黄梅戏电视剧,在表现内容的选择上又很难做到介入民生热点并及时给予表现,有的不仅生活气息不够,并且概念化太强,宣传痕迹太重。缺乏创新使黄梅戏电视剧在内容上与当代生活疏远,也就造成了黄梅戏电视剧面貌陈旧的现状。黄梅戏电视剧创作的高峰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平均每一两年都会有新作品问世。这主要得益于当时中国电视剧的尚未成熟和普通观众对黄梅戏艺术的爱好。今天,当国产电视剧全面繁荣,民间戏曲却走向冷淡之际,黄梅戏电视剧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已日渐式微。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随着著名导演胡连翠病退、著名编剧金芝去世,黄梅戏电视剧相关人才的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自2009年播出《郎对花姐对花》至今,荧屏上再也没有播放过黄梅戏电视剧新作品,这与昔日一年推出数部新作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黄梅戏电视剧的未来着实令人堪忧。

三、对黄梅戏电视剧发展的建议

1.保持地域性,体现时代性

黄梅戏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戏种,它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资源。黄梅戏是长江中游安徽、湖北、江西等各省相关地域的群众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的文化提炼和浓缩,因而其戏曲内容、表演形式、唱腔设计等等,都带有泥土的芬芳,是“接地气”的。而黄梅戏从剧场进入电视,其载体的改变,意味着黄梅戏正在开拓新的艺术天地,而这新天地的出发点和归宿却又必须且只能紧紧围绕着黄梅戏艺术本身来做文章,而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将黄梅戏这种基本的表述形式“改”掉;如果是变成了这样,那就不是黄梅戏电视剧了,会遭到地域群众的抛弃。因此,在黄梅戏电视剧中应该有意识、尽量多地吸收这些戏曲元素,抓住黄梅戏的根,保持民族性,将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和电视艺术的写实性结合起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比如,《李清照》这部电视剧的念白,使用的是黄梅戏的安庆调式,非常吻合李清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极富韵律美和音乐性,获得好评。地域性和时代性并不对立。二者应当是辩证的统一。地域性可以服务于时代性,但不可为追求时代感而将民族性丢弃掉。因而,应当在保持地域性的基点上,创造出更好的符合时代特征的精神产品来,这样做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为此,对于黄梅戏电视剧来说,必须加大气力创作具有现代思想、能够介入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反映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的作品来。当然,体现出时代感不在于其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关键在于是否融入了现代生活理念。比如电视剧《李清照》,虽是一部古装戏却要有现代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眼光。该剧着重展现了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作为“千古第一才女”卓尔不群的艺术才华和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无论生活还是事业上的困难险阻,她都不愿降低自己做人、做文人、做知识女性的人格底线和精神追求,这种情怀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遗憾的是,不得不承认,有的黄梅戏电视剧虽然在写当下生活却缺乏生活气息,不是概念化太重,就是宣传痕迹太重。总而言之,对于黄梅戏电视剧来说,体现时代感,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意识必须真正把握广大群众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本质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二是必须在符合黄梅戏戏曲演绎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做到时代性和地域性相统一。

2.捍卫风格,提升品格,提倡多样化

黄梅戏电视剧的风格是什么?学者们对此一致的看法是:它们是电视艺术和戏曲艺术的综合,或者说,黄梅戏电视剧是以黄梅戏戏曲为支点、着重于讲故事的电视艺术。这里所说的捍卫风格,是指捍卫黄梅戏电视剧作为两个方面艺术的综合和统一的风格,而不能或弱化黄梅戏的抒情写意的风格,或弱化电视剧的写实和再现生活的风格,这两种偏向都会导致对于黄梅戏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违背。当然,在现实中,要捍卫黄梅戏电视剧的风格不容易,因为这种戏曲电视艺术类型中存在着难解的矛盾。所谓“提升品格”也不容易,因为黄梅戏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中存在着双重品格,即一重是作为戏曲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抒情写意为特征的美学品格,另一重是作为电视艺术是以写实为特征、以逼真地再现生活为特长的艺术品格,在黄梅戏电视剧中怎样做才能使这双重品格能得到兼顾和提升,这是一个既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又需要在理论上探讨的问题。

黄梅戏电视剧是一种以电视剧的叙事为中心,以演员的戏曲表演为支点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最大特点不是展示演员个人的戏曲表演技艺,而是重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吸引观众。从黄梅戏电视剧的受众群来分析,喜爱黄梅戏艺术的观众可以从中欣赏到戏曲的元素,而喜欢看电视剧的观众则可以从中观赏到一个完整的故事。然而,由于黄梅戏电视剧与黄梅戏舞台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样式,因而前者即电视剧会破坏戏曲的美学原则、破坏戏曲演出的程式性、假定性、虚拟性等等方面。再者,戏曲电视剧中由于是以导演为中心的,演员的表演便居于次要地位。这样一来,如果戏曲电视剧的导演处理欠妥,就会把其拍摄成一般的电视剧,剧中的戏曲风格及元素便会淡化到几乎感觉不到。由此就出现了一些回忆起来至今仍会令我们感到的遗憾:两百多集黄梅戏电视剧竟未能留下一首为人传唱的唱段,没有留下一个能让人回味的人物形象。

凄美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文化提升道路

1.问题的提出

企业文化它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优良作风、礼仪风俗、行为规范、标识、英模、环境、传播网络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能够带动经营理念的创新。企业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正确的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而经营理念的形成和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更何况先进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时代的精华,是先进理念和生产力的代表。通过企业文化的潜默移化、启发向上的作用,把当前进步的、积极的、未来可能发生影响的企业经营理念植入到企业,以时间换空间,促进企业在发展中更新理念,在管理中创新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实现管理创新。

构建企业文化需要对企业发展以来历史传承和文化现状做全面深刻地梳理和剖析,反复斟酌、不断归纳和提炼,最终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文化精髓。以“心怀感恩、敬业奉献、快乐工作”为主题的感恩实践活动,聚起了员工与家庭、与企业、与社会的责任之心,使“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安全承诺更加响亮,一步步地实践着“煤矿可以做到不伤人,一氧化碳超限就是事故,一切生产事故皆可防可控”的铮铮誓言,积极向着安全生产“零伤害”的目标进军,全面打造着本质安全型矿井。企业竞争的主导力量已经逐步从设备、技术、人才扩展到知识、精神和文化的竞争。打造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经过不断的摸索、积累、梳理,提炼并形成了符合企业发展实际,能够代表新时代精神的企业文化品牌慢慢形成,以此进一步巩固并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深化企业文化创建工作,不断推动各项管理工作的升级,为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2.企业文化凝聚奋斗发展力量分析

企业的发展既要遵循客观规律,更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按照人的意志而转移,按照人的意愿而发展。不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不同的建设模式、经营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是企业特色和个性的本质体现。传承美德、尽职履责、厚德载物,是企业要适时对文化进行整合和重塑,在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并使之成为企业肩负的使命、行动的准则、团结和号召员工奋斗的旗帜。将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系深植于每一名员工的心中,植入到每一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尚德工程的核心,开设道德讲堂,传承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选树模范典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开展文明矿区、文明区队、文明班组、文明员工、文明家庭、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等文明创建活动,矿区文明之花处处盛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安全是天,安全是福,我们每个人要做到推进安全诚信建设,营造自主安全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我们不同层次的个人行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形成“要我安全” 改变为“我要安全”,树立起超前、探索、预防的安全价值观,营造和建立起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今天,我们见证了煤炭企业的发展,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如今的煤炭行业体制更新、力量更强、舞台更大。我们如何在这个人生舞台上展示自己呢?我们每个员工要珍惜机遇,迎接挑战,倾心工作,甘于奉献。才能在煤炭行业建设的进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把个人发展目标同煤炭行业的发展愿景结合起来,做推动改革开放的先锋队,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做实践煤炭行业发展目标的排头兵。努力工作,锐意进取,成为思想远大、志存高远的新一代。有了这种认识,就会用企业文化统领企业意识形态和精神领域的所有工作和活动。

3.结束语

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10年企业靠人,50年企业靠制度,100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念,一直是学术界与企业界关注的一个主题。文化特质决定了企业的地位,成功的企业必然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是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和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最终核心竞争力。忠于企业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是对员工的根本性、长远性、核心性要求,是员工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处理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基本准则。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人本管理。针对人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文化要实现重在建设向重在管理转变,构建文化引领下的人本精细化管理模式,是企业文化引领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企业文化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7出版).

[2]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清华大学.(2007-05出版).

[3]王中义.企业文化与企业宣传.北京大学.(2008-03出版).

[4]李建立.硬文化:企业文化落地的领导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6出版).

相关期刊更多

电影评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