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通地质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 教学思想和方法 大地质 地质思维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5-01

普通地质学是一门具有自己独立体系的地质专业基础课,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质专业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任务。通过教学,将逐步引导学生步入地质科学的殿堂,并将成为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随着地质专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地质学已经从单一的找矿地质发展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形成了“大地质大服务”的形势。普通地质学几乎涵盖“地球科学”全部内容,尝试以地球的动力学为纲,有机地将传统地质学中相互孤立而纷杂的内容系统地连结起来。具体讲,在教学环节中,力求在理论部分尽可能实现“新”和“深”的突破,在实践性教学部分最大程度地加强和提高学生对地质学基本技能的掌握,以与后续课程密切衔接。同时普通地质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讲授、实验课程,而且需要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才能获得一些真知。

以下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环节,并贯穿教学始终,为后续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创造良好条件。

2.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地质学是实践性强的科学,没有实践就没有地质学。培养学生勇于实践,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

3.不失时机地注重该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随时更新课程结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注意新方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相关科学的互相渗透。

4.通过不同环节的教学,在注重学生专业成绩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为高新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5.在教学环节中,自始至终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学贵恒进”的学习方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素质教育,使应试能力逐步向实践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大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乃至以后的专业道路。因此,这门课必须上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热爱地球科学,立志研究地球科学的兴趣。因此,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1.利用多媒体加大教学信息量

多媒体表现力丰富,具有图文并茂,可以使用声音、视频等特点,还可用动画形式演示洋陆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洋演化的威尔逊旋回;也可截取goole earth遥感图片或直接用软件演示实例并讲解。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并加大了教学信息量,解决教学难点并能突出重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大量精美的矿物照片,让学生感叹自然的神奇,利用录像播放野外地质现象,使学生足不出户便能观察到大量的地质现象,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领略大自然神奇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授课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可突出特色和重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弥补课堂语言和文字理论教学的不足。

2.室内教学和野外教学相结合

在室内学习相关知识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桂林地区得天独厚的喀斯特地貌的自然优势,可以观察石灰岩的沉积构造和化石,以及临近地区出露有大量地质现象,尤其是碳酸盐岩形成的溶芽、溶洞、钟乳石、石笋等喀斯特地貌特征;通过不同高度的溶洞,揭示地壳抬升的地质背景;还可以带学生沿漓江观察河流的搬运、沉积等外动力作用,如此等等,尽可能地多安排野外教学实践,让学生亲身观察、体会,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不但可以让同学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激发并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操。

3.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唯物辨证的地质思维方式

地质思维是地质工作者必备的思维能力,辨证的地质思维是地质思维的重要方面,其本质是对地质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自然科学,对地球的诞生、生物的进化、地壳的运动等等的认识过程,无不体现着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普通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强调“地质思维的时空观”,才能真正的理解认识地质现象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比如“将今论古”原理、“类比法”原理均体现着认识世界辨证的地质思维时空观,还可用碳元素可以形成金刚石和石墨两种截然不同的矿物,是因为碳原子的结构不同,如果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会形成两类不同的人生,这样可以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唯物辩证思想的观点:“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并不只是一个文学词汇也不只是浪漫故事,其中蕴含着地质演化的复杂过程。内动力作用地壳抬升与外动力风化剥蚀作用形成地貌上的“大地回春与准平原化”的现象、“背斜为谷,向斜为山”也均体现了唯物辩证统一的观点,体现了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因此,在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可以快速培养初学者的空间思维、时间与空间相对应的能力,对于学生理解和洞察地质现象背后的地质作用过程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李叔达.动力地质学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250

[2]魏刚锋,许安东,杜福元,屈茂稳,高凤亮.西安周边地区地球科学野外实习指导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3-78

[3]许洪才,谷永昌,姚宝刚,赵永利.地质思维的物质观和时空观[J].河北地质学学报.1995,18(6):618-622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职业化

作者简介:黄丽丽(1977-),女,壮族,广西德保人,广西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韦振中(1965-),男,壮族,广西田东人,广西科技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28-02

一、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改革

由于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两级管理体制,我国高校可划分为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所属高校。本文研究的地方普通高校是指非国家重点建设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或由省辖市(地、州)管理实施普通高等教育为主的高校。高等教育地方化包括两层涵义:一是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的文化科学中心;二是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1]高等教育地方化是传统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特征。目前,我国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了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化高等教育给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招生数量的激增,高等教学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高等教学质量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2]与部属高校及重点扶持的高校相比,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较低可以大致概括为几个因素:从教学投入看,地方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呈现以地方政府拨款为主,学校自筹、学生学费为辅的多样化形式,来自中央政府的教育拨款很少,这使得地方高校的新专业开设、科研、市场调研等缺少经费,因投入不足引起教学质量下降;从学校定位来看,地方高校在定位和办学思路上模仿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明确;从师资力量看,师资力量薄弱,尤其缺少优秀教师和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从学生方面看,录取的新生高考成绩相对较差,总体素质较低。

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对应的是日渐突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地方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地方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一些规定,明确把就业率列为高校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许多高校把专业的增减与毕业生就业前景进行挂钩,如江苏2010年新增本科专业的设置方面就规定,原则上不再增设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3]地方高校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把就业率列为重中之重,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使得教学改革具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企业需求,缩减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时,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加能让毕业生有所谓“一技之长”的操作性和程序性较强的课程等。

二、职业化教学改革的利与弊

随着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操作性是当今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两大特点。因此,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中出现职业化倾向有其现实背景,有一定的合理性。

职业化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这类学校一般与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依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安排课程教学并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当普通高校都围绕“就业率”而采取职业化教育方式时,负面影响就会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过程的功利化

秉承“就业至上”的教学理念,近年来许多地方普通高校普遍加大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比重,缩减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使得多数学生只重视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随便应付自认为对就业帮助不大或与就业无关的内容,忽视基础理论知识潜在的、长远的、综合的功能。更甚者,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上课,将大部分学习时间用于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这些都是与高等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高等教育的初衷是提供一种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教导一些表面看起来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专业技能。因为具体内容会过时,而能力和素质则不会。基本素质的养成,其价值远远要超过任何一门专门技术。

2.高等教育功能的弱化和片面化

从现有资料看,尽管“高等教育功能”尚未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基本上都是围绕高等教育的“能力、功用、作用”等展开。别敦荣教授认为正确的高等教育功能观应当是:高等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辩证地统一于教育过程之中。[4]高等教育功能作为高等学校存在的内在依据,是高等学校职能的逻辑起点和基础。高等学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存在状态,是高等教育功能制度化的结果。具体而言,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在四大职能中居于核心地位,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才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解决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确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但并非全部。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主体,还应承担引领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地方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职业化倾向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而不顾其社会功能,认为上大学只是为找份“好”职业,混个有利于个人升迁的学历、学位,既不顾社会的需要,也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可谓切中当前高等教育功能失调的软肋。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既要重视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和生存的本事,同时也要重视教会学生治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要给学生们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思维与争鸣的空间、独到而有所启发的心理感受场所,这样有利于学生探求学问和激发灵感。

3.影响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

在党的十报告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坚持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即将发展方式从偏重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转变;从偏重于追求硬指标显性增长,向致力于提升内在软实力转变。[5]

职业化意味着操作化、程序化,使得高校越来越像职业培训机构。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职业化倾向的教学改革会降低学科基本理论的重要性,阻碍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进行,不利于学科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合理教改的建议

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改革,其职业化倾向本身无法判定对错好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和渐进的过程,涉及到学生的专业、思想、心理等各个方面。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该坚持培养社会需求、企业欢迎、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各个环节加大改革的力度,办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不是适应个别企业的当前需求。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受到教师队伍素质高低和积极性发挥程度的影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各地方高校进行改革的重点,其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地方高校应加大自身内部的挖掘潜力与培养力度,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将中青年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送到高校、企业、科研单位进行深造培养,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使教师成为各个专业的行家,对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对于队伍结构的优化,应根据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需要,引入或聘请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塑造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竞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后劲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制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部属院校相比,在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先天不足和后期积累的劣势,特色策略是其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合理的学科结构和特色专业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整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时,应做到学科建设以生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为导向,专业建设以学科为依托。

学科建设要适合培养符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一学科,地方高校的水平一般要低于研究型大学的水平。因此,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地方高校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水平,而是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对现有学科进行学科交叉与融合,生成社会急需的新专业。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专业建设应以学科为依托,充分挖掘地方高校现有学科的潜力,培植新专业与特色专业。特色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专业定位应以市场价值为前提,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占有情况和办学水平,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此外,专业设置还要考虑到目前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要了解各类产业对人才在数量、质量上的要求和产业发展的前景、趋势,就要注重专业领域的实际要求,并能对未来准确把握与预测,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

3.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强调的是能力的综合与实用,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是在实践教学基地中完成。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第二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为了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地方普通高校的一项有效举措。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在老师或相关专家的带领下,学生在其中承担来自企业的科研攻关任务,既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又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和企业紧密合作,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去工作,这样既为企业培养了人才,又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4.实行弹性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喜好与社会经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修完额定的必修课之外,再选修一门或几门系选课或校选课。这样学生不仅改善了知识结构,拓宽了知识面,还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弹性学分制是地方高校实施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的需要,它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另外,弹性学分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课。这会在教师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可行性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5):1-4.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10.

[3]周辉.高等教育质量与本科教育改革的职业化倾向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44-46.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3篇

1、还不错,华水三个国家特色专业之一。

2、水工是华水的王牌专业,从考生招分师资力量到专业分科都是最好的。在华水作为水工的学生你会有一种优越感。但实际上华水的土木、地质、水动也很好。就发展前景讲水动和地质近年就业挺吃香的,但地质工作环境艰苦些。

3、主要课程有:岩石力学、地下水动力学、普通地质学、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辽宁地区;SD大鼠;血液生化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11-2449-02

Detection of Blood Biochemistry of Conventional and SPF SD Rats in Liaoning Area

BAO Yulong, DU Jialin, LI Xianhua,ZHANG Hong,XIANG Shaojie,JIA Dong(Liaoning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4,Liaoni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background data of the physiological indices in province and area, provide the accurate, reliabl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new medicine non-clin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searchers of LiaoNing area. Method:Sixty SD rats (6~8 week age) of ordinary level or SPF level, which female and male is half and half, are picked the blood from the abdominal aorta, examined the blood physiological indices with the blood cell calculating instrument and the self-contained reagent box.Results: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T,ALP,CHO,CK of the ordinary level SD rats between female and male(P

Key words:Liaoning area; SD rats; Blood Biochemistry

实验动物的各种正常生物学数据,是现代实验动物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实验动物的健康评价、疾病诊断、实验动物病理模型的建立以及生理、药理、毒理实验研究,安全评价等领域。由于实验动物品系、个体差异、饲养环境、设施、来源和测量仪器不同等多项因素对血液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1-2],因此,建立本省、本地区实验动物生理指标数据背景资料对规范实验实验动物生理正常值的数据库意义重大。大鼠是科研、教学实验中使用数量最多的实验动物之一,本文分别对普通级、SPF级雌雄SD大白鼠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①实验动物:

普通级SD大白鼠(6~8周龄)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20g,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辽)2003-0009;SPF级SD大白鼠(6~8周龄)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20g,由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辽)2004-0017;全部动物在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适应性饲养观察后使用,许可证号:SYXK(辽)2003-0010,观察室温度20~23℃,相对湿度50%~60%。

②仪器及试剂: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OSPITEX DIAGNDSTICS EOS-BRAVO)及配套试剂盒。

1.2 方法

于实验前将大鼠禁食不禁水16h,上午8:00~10:00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液生化学指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肌酸肌酶(CK)、尿素(BUN)、肌肝(CRE)、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葡萄糖(GLU)、总胆红素(TBIL)、总蛋固醇(CHO)、甘油三酯(TG))。

1.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同级别大鼠雌雄间及不同级别大鼠之间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普通级SD大白鼠不同性别之间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

普通级SD大白鼠的碱性磷酸酶(ALP)雄性高于雌性(P

2.2 SPF级SD大白鼠不同性别之间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

SPF级SD大白鼠的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BUN)、肌酸激酶(CK)、葡萄糖(GLU)、总胆红素(TBIL)雄性高于雌性(P

2.3 普通级与SPF级SD大白鼠的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

普通级SD大白鼠的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SPF级Wistar大白鼠(P

3 讨 论

微生物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十分显著,国内许多报道也反映了这一事实,但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仅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报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证明普通级与SPF级SD大白鼠血液生化指标差异明显,多数生化指标雌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检测结果与与詹纯列等报道的普通级和SPF级SD种大鼠的ALB、TP、CHO、BUN、ALP等指标差异显著[3](P

参考文献

[1] 李厚达.实验动物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2.

[2] 方喜业.医学实验动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

[3] 詹纯列,肖育华,李新春,等.普通级、SPF级SD、Wistar大鼠血液生化常值的测定与比较[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2):94-96.

[4] 陈华,李春海,贺苏兰,等.性别因素对大鼠部分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的影响[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6,13(1):21.

[5] 王茵,楼正清,来伟旗,等.SD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范围的探讨[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0,14(2):12.

[6] 宋立江,蒋东升,郭金铭,等.SD大鼠血液某些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的探讨[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3,17(3):193.

[7] 齐云,蔡润兰,刘彬,等.新药长毒试验动物血液生化测定规范化研究系列之五一SPF级SD大鼠血液生化参考值的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6,16(4):193-196.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5篇

 

一、《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内容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测绘工程的专业补充标准中,课程设置分为四类,即: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属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地球的各圈层在不断地演化与相互作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通常,《地球科学概论》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地球的形成和组成,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行星地球简史、地球的物质组成三个部分;(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四个部分;(3)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和性质、岩石圈内部物质的转化、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重力地磁与核幔作用四个部分;(4)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包括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资源、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三个部分。

 

二、《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的涵盖

 

在2013年版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该课程可以很好地涵盖教学内容的所有知识点。但在之前版本的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对于2011级、2012级同学来说,该课程的知识点需要由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涵盖;具体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第3学期《环境科学概论》、第4学期《煤矿地质学》、第5学期《采煤概论》以及第7学期的《开采沉陷与变形监测》、《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环境科学概论》的知识点,通常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环境管理、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

 

通常,可以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四方面内容(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同时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可以部分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

 

《煤矿地质学》的知识点,通常包括:基础地质理论部分,地球概况、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史、地质构造、煤与煤系等,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水、煤矿环境地质、地质勘探、主要地质图件、储量管理、地质编录、地质报告与说明书、煤矿地质信息技术等;可以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一方面内容(地球的形成和组成),同时,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采煤概论》的内容主要是煤矿生产建设的基础知识,知识点通常包括:煤矿地质、煤田开发、井田开拓、采煤方法、井巷掘进与支护、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生产系统等;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

 

《开采沉陷与变形监测》主要内容是: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地表及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开采损害及其防护措施、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监测、下沉与变形监测新技术;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主要内容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史,采矿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技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测量工作;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四方面内容(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以及可以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

 

所以,虽然在之前版本的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但《地球科学概论》的知识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涵盖。

 

三、《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特点

 

通常认为,《地球科学概论》不同于《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入门性的课程,解决的是专业入门教育问题,以今后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在后续课程中将深入学习《普通地质学》中每一章的内容,是相对较纯的地质学的研究内容。而《地球科学概论》是由原来的《普通地质学》拓宽、发展而来的,课程的内容更加广泛,涉及的学科更多,体系更加庞大,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中比较成熟的地学知识,而且要面对当代技术发展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它的主要对象是非地质类专业但与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它不以今后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没有相应的后续课程,主要任务是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地质思维的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地球观,具有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

 

通常来说,《地球科学概论》具有内容多、课时少、程度浅的特点。内容多体现在:地球科学是六大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长、地质过程复杂的特征,不仅要介绍地球的形成和组成,而且要介绍地球的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阐述地球系统的整体作用和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基础上,还要介绍人类对全球变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灾害防治等当今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课时少体现在:通常该课程仅仅为32学时或40学时,相对于庞大的教学内容而言,课时显得十分的有限。程度浅体现在:《地球科学概论》是有关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的一门通识性课程,不以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在讲授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复杂的地质现象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以上的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要上好这门课,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十分熟悉教学内容,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凝练,教学过程中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思想性。

 

四、《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对专业认证的支撑

 

自2006年起,由教育部牵头,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机械、化工等行业开展了试点工作;随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有序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质量保障文化、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从2012年开始,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中国测绘学会进行认证工作。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在毕业要求方面应覆盖12方面的内容: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11.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对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贡献,首先是课程设置的需要,《地球科学概论》属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其次是教学内容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后续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地球形状的知识是投影带划分的基础,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和分层的知识是航空摄影测量的基础,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知识是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的基础等。最后是对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12个方面中的几个方面有一定的支撑;在“6.工程与社会”方面:例如,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通过观测整体的微小变形量,构造统计分析模型,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变形体的变化趋势,为防治灾害提供基础。这不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且是涉及到人身财产安全的社会问题。

 

在“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地球是养育着亿万种生命的摇篮,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为人类提供了空间、环境、资源等一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历程中,对地球的索取远远超过对她的关爱与保护,这种人地关系的失衡导致了资源、环境、生态和人口等问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正如郝诒纯院士在为《地球科学概论》作序中指出的:地质科学已成为保障人类生存的科学,发展和普及地球科学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和繁荣昌盛的意义深远的战略。在“8.职业规范”方面:在地球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如水成论与火成论的争论、灾变论与渐变论的争论、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等,这些不同学说之间的争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地球科学的理解,丰富和完善了地球科学的理论。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很好的帮助。《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还可以促进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关注人类与资源、环境、灾害、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而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