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经中的爱情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诗;植物;巫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19-01

诗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图谱。《诗经》305篇,其中记录植物达140多种,内含草类85种,木类58种,比如《周南・关雎》、《周南・卷耳》、《周南・葛覃》、《周南・桃夭》、《周南・]q》中的荇采、苍耳、葛蔓、桃花、]q,《召南・采蘩》中的白蒿,《卫风・氓》中的桑树,《卫风・木瓜》中的木瓜,《王风・丘中有麻》中的大麻,《小雅・采薇》中的薇菜等等,这些植物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显然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兴”是《诗经》主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朱熹《诗集传》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用一物引起他物,从而触动诗人的感情。而对兴的用法解读一直以来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兴仅仅作为发端,与下文所咏内容仅有艺术形式或情调上的联系,与意义无关。也有的认为兴与下文有意义上的联系,暗含了一定的寄托关系,能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从文学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说这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不分对错,难以区分,我们在这里试图绕过艺术特征的角度,从原始先民的意识形态来分析《诗经》中的植物兴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一、巫术的产生与应用

上古先民处于混沌和懵懂的状态之中,生产力水平和科学知识的极度落后和贫乏,使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着极少的了解。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是神秘的,充满了魔力,甚至是恐惧。当面对大自然的灾害,如地震、洪水,或者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先民就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巫术也便随之出现,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最初发展的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和感性材料,还不能将自身与自然界截然分开,在感知自然时,认为人和物之间都是有灵性和感应的,因此他们经常借助于人们所熟悉的某种具体的形象表达特定的情感体验,进行巫术活动,很多物象便被赋予了巫咒的意义。《诗经》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巫术的影响。

二、植物性巫术在情诗中的具体表现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和挫折,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诗中提到的众多植物意象便是发咒者意志和欲望的自我中心性投射,其中的大部分是表现追求爱情和思恋怀人的。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思恋不已,却又追求不到。诗中三次提到荇菜,难免显得繁冗,而从巫术角度来看,通过荇菜的强化作用建立起信心,形成心理上的暗示,并深信通过自己的诚心祷祝就会达成心愿,更显得合理。

再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P。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矣,我马矣。我仆j矣,云何吁矣!”女主人公反复采摘卷耳却始终不能装满一小筐,可见女主人公根本无意采集卷耳。后面又提到“金”、“兕觥”、“马”、“仆”等器物,不可能是一个远离丈夫独自生活的女性所能有的,如果把这些作为祷祝的礼仪用品来看待更为合适。因此女子借采摘卷耳是为了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认为这些承载了巫咒的植物,有助于自己愿望的实现。

还有《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木桃”、“木李”在上古都被看作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在这里并不是简单的投赠之物,而是被施用了巫术借以表达“永以为好也”的美好愿望,希望可以使恋情长久不变。我们且不管咒术是否真的能实现,最起码已对发咒人来说有相当的心理效应。

《诗经》中这样的诗还很多,比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兮”、“野有蔓草,零露”,《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彼采萧兮”、“ 彼采萧兮”,《召南・坑忻贰罚骸坑忻罚其实七兮”、“坑忻罚其实三兮”、“坑忻罚顷筐I之”,诗中所涉及到的植物被多次提到,显然是借助巫术的力量帮助其增强信念,实现愿望的的一种方式。

诗经中还有一部分巫咒是用来表达不满和反抗的。比如《王风・中谷有》:“中谷有,缕淝矣。有女仳离,其叹矣。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缕湫抟印S信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缕涫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即益母草,诗中多次用干枯衰败的益母草的形象表现女子的悲惨遭遇,写女子被丈夫抛弃,恨自己命运不济,遇人不淑,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予以控诉。在现实障碍和困难无法克服的情况下咒语便成了超现实的极端形式,表现更为激愤的感情。

三、植物的内在意蕴

可见,植物在诗中的出现是相当频繁的,并且都承载着某种巫咒意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植物可以承担起这样的职能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同。

众所周知,原始先民主要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虽然到商周时期,已经过渡到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采集劳动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物质生产中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风。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会不可避免的经常提到最为人们所熟悉和了解的,与采集有关的各种植物意象。另外此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社会分工,男子从事农耕,女子从事采集,在农业生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女子处于一种辅助和补充的状态,更多时候植物成了女性符号的隐喻象征,因此在诗歌创作,尤其是在表现男女恋情的作品中植物的频繁出现就很正常了。

第二,与植物本身的特性有关。

上文提到了《周南・关雎》中的荇菜,从其植物特性来看,荇菜属于浅水性植物,叶片小巧别致,花朵呈鲜黄色,花多且多花期长,经常用作点缀水景的佳品。而且根茎可以食用,可做蔬菜来煮汤,柔软滑嫩,在上古是美食。可见荇菜不仅是一种外观非常美丽的植物,而且还有实用价值,这种特点正好暗合了“淑女”外貌美丽,品行贤淑的标准,所以在诗歌中用来表现女子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而借用巫术追求心上人的作用也就很明显了。

再比如《王风・中谷有》中的益母草,是一种中草药,嫩茎叶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有活血祛瘀,名目益神的功效,还可用来医治女性疾病,养生育子,与女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连。诗中多次提到益母草的枯萎,隐喻了生命力的消退和营养的损耗,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憔悴的女性形象,用于表示被夫抛弃的悲伤女子是非常合适的。

参考文献:

[1]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4.

[2]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陈子展.《诗经》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4]孙作云.《诗经》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诗经中的爱情诗范文第2篇

【摘 要】 文章阐释了《诗经》中的《邶风・静女》、《{风・柏舟》、《王风・采葛》中的纯美爱情,认为《诗经》中的爱情诗所表现的大胆追求、坚贞不渝、纯真无暇的爱情观值得当今大学生借鉴,有利于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批判了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功利化的爱情观。

【关键词】 《诗经》;爱情观;精华;借鉴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感追求,我们都希望永浴爱河,共度此生,也算给世间孤独的裸的自己一个圆满的交代。纵观《诗经》,我们可以发现,在《诗经・国风》中的160篇诗作中就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大胆追求、坚贞不渝、纯真无暇的爱情观,反映了当时民风的淳朴,向世人展示了完整的爱情过程。现代社会依然在延续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或挚烈,或平淡,却也夹杂着些许的功利色彩。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爱情特征,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爱的方式。因为爱情,把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个人结合为一体,繁衍后代,甜蜜生活。莎士比亚曾说:“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蜜语,不是软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基础上的,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人类不竭的动力之一”。[1]《诗经》中爱情观的精华值得当今大学生借鉴,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今后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做准备,也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一、《诗经》中大胆追求,坚贞不渝的爱情观与现今社会随意的爱情观

《诗经》时代的爱情尽管处处昭著远古时代的古朴痕迹。但它早已不再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纯生理本能的需求了,在他们追求异性的过程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择偶标准,他们表达着自己内心真实、高尚、纯洁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健康的、质朴的,也是动人的,严肃的。[2]《诗经》中的爱情观自然流露,表白大方,充满了甜蜜,也彰显了一种大胆追求的行为。如《邶风・静女》这首诗描写了男女大胆约会,追求自己幸福的场面: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汝美。

从场景描写来看。这是一首男女幽会密约的诗篇,但是也是因为他们大胆追求才得以欢聚。其中男女主人公互相逗乐,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大胆追求,才有向“父母之命”公开违抗的挚烈与勇气。以及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在《{风・柏舟》中就有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大胆追求爱情的专一: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髦,实为我仪:之死失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彼两髦,实为我特:之死失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从整首诗看,铿锵有力,句句出自肺腑,是一种对“父母之命”的控诉,也是一种对爱情誓死不变的忠贞。“之死失靡它,之死失靡慝”是女子坚贞不渝的有力武器。《邶风・静女》以女性的口吻表露大胆追求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其坚贞不渝的誓死不变的爱情观。在《诗经》中不仅有痴情女子,也有大胆表露自己爱慕心上人,大胆追求的痴情男子。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整首诗把一个男子对采葛织夏布,采蒿供祭祀,采艾治病的勤劳姑娘无限爱慕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自古不乏专一男人。世人都说世间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东西。但从《诗经》中我们发现,男子也有很多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妻子忠贞不二的诗篇。在《郑风・出其东门》中得以体现: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A,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聊可与娱。

这首诗表现了男主人公一心一意爱自己妻子的情怀,给当今社会“花心萝卜”有力一击。世人皆说男人喜新厌旧,《诗经》中的男主人公却演绎着“瓶盖”还是原配的好的爱情故事。

然而现在社会的爱情观不然,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随意的。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讲究的是自由,即自由恋爱,对于拉媒说纤这一行为甚是厌恶。当男子看中一个自己心仪的姑娘时,就奋力去追求,求爱的方式也千变万化。富有浪漫细胞的人总不愿错过任何浪漫的机会,积极营造各种浪漫场面。送花之旅,海滩之旅,爱心之画,令人目不暇接。在这世人安乐的国度,只有想不到的浪漫,没有你做不到的浪漫。一天24小时褒电话粥的,每分每秒粘在一起卿卿我我的不乏其人。小手拉大手,出入各种公共场合,已成了家常便饭的事。当然也有一些不解风情的低情商者。在如今的社会,床第之话被搬上餐桌很正常,男女的话题随处可谈,恋爱很正常,分手也很正常,结婚很正常,离婚也很正常。仿佛情感可以随处安放。但因此也产生了一个弊端,就是人们情感的不稳定,情感的泛滥,就像隐藏着的山洪,随时有爆发的危险。时代的发展带来心态的开放,却也带来情感的放纵。当然,在当今社会也存在着不少的痴心男女,共同维护坚贞的爱情,但总体而言,当今社会的爱情观越来越随意化。

二、《诗经》爱情的纯真与现在社会的功利性

《诗经》中的爱情诗,男女主人公都只渴求能够和自己的意中人厮守终生,没有太多物质的渗入,连赠送的定情信物都是很随意的,甚至信手拈来,以表情意。《诗经・卫风・木瓜》中“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男女间互赠定情信物,表示相互爱慕。不管女子还是男子,平凡的一草一木,在情人眼中都会变成无价的珍宝,是爱情的象征。你送给我木瓜,我送给你佩玉,并不是简单的回报,而是我想要永远与你相伴。你给我木瓜,我回报你佩玉,我要的不是以物易物,而是一颗只爱你的心,愿意和你慢慢变老,多么纯真而伟大的爱情。

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功利和自私,世人总把门当户对挂在嘴边,以为穷人和富人相结合,纯属看上别人的钱,而不是看上他的人。由此衍生出了为家庭利益、企业利益、钱财利益而恋爱、而结婚。确实,社会上有许多人把爱情当作筹码,一切只为了自身的利益。不然,哪会出现美少女为了钱而嫁给老头子;平凡女子极力掩饰自己的身份,通过穿衣打扮混入上流社会,傍上富家子弟;小白脸为了钱宁愿被包养之类的丑陋现象呢!至于定情信物,要世人像《诗经》那样送平凡的草木,谁人搭理。在如今这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都很现实,少了《诗经》的淳朴与纯真。以至于常把车、房、钱挂在嘴边,仿佛爱情的世界只有物质。不置可否,物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切不可势利,不然毁掉的将是一段美好的尘缘,那可真是会遗憾终身,抱憾而死。为了各种利益,而没能和自己心爱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到最后的最后果真不会后悔吗?果真能幸福生活一辈子么?当然,也不乏《何以笙箫默》的不将就之人,宁愿过得平凡些,也要紧握住爱人的手,追求一种简简淡淡的幸福,这才是人世间的真爱。

三、大学生如何学习《诗经》中爱情观的精华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禁不住金钱的诱惑,美女的诱惑。在这潮流中,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对爱情的态度不容乐观,甚至抱着玩的心态。《诗经》爱情的大胆追求,忠贞不渝,纯真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世人学习。作为一名大学生,应汲取《诗经》中爱情观的精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大学生要借鉴《诗经》中的精华,首先,大学生得认真研读《诗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古语云:胸有诗书气自华。若胸中有墨,自身的修养将会不断提高。“君子”就是在不断修炼中形成的。其次,大学生不应跟随当今社会的恶风陋习。我们知道,在如今的社会,经济是不断提高了,但是人们的修养却逐渐降低。在情感的世界里,不懂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由此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渐渐就出现这样一种热潮:换男女朋友如换衣服。世人皆不解,只好认为现在的人病态了。其实只要双方独善其身,互相谅解,多从自己身上寻找不足,就不会导致决裂的尴尬境地了。身为一名大学生,应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己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份情感,有始有终,方能长久。最后,应慎思明辨,知其可为,知其不可为,不断规范自己,不断向“正人君子”发展。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一种个体的自我选择。歌颂爱情是永不凋谢的主题。《诗经》中爱情观的精华值得我们大学生借鉴与弘扬。

【参考文献】

[1] 丁璐,浅谈女大学生的爱情观[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9.4.

[2] 周云芳,不得不爱读诗经[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诗经中的爱情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经 女性 爱情 主动

《诗经》中描写女子对爱情大胆主动追求的诗很多,如《子衿》《褰裳》,甚至在男女交往中,出现了与后世大相径庭的图景,例如《桑中》《静女》等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女子主动追求爱情的原因进行探析。

一、男女比例

根据《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上记载,周人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扬州)其民二男五女;(荆州)其民一男二女;(豫州)其民二男三女;(青州)其民二男二女;(兖州)其民二男三女;(雍州)其民三男二女;(幽州)其民一男三女;(冀州)其民五男三女;(并州)其民二男三女”。

由以上资料可得知,九州里女多男少的州就有六州。看来当时女多男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么女性的主动就容易理解了。

二、地理的隔绝

《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记载,九州里各个州都有山、泽薮(即大泽)、江、川泽,如“扬州,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可以推想各个州间有许多地理事物的阻隔,人们联系一定不易。一般而言,女性的迁移能力不强,以致两流不易,女性的择偶范围则大大缩小,所以我们亦可从这方面解释女性在爱情上的主动。《诗经》中也有对因地理隔绝爱而不得的描写,如《秦风·蒹葭》。

三、女性的压力

1.年龄的压力

《召南·摽有梅》主要讲述一个妙曼待嫁的女子对爱情的渴望,抒发了“青春的美酒快要饮尽,我生命中的郎君怎么还没到来”的急切心情。

《毛诗正义·摽有梅》中孔颖达疏:“《礼记》云‘二十曰弱冠’,又曰‘冠,成人之道’……又《礼记》曰‘女子十五许嫁而笄’……谯周亦云:‘是故男自二十以及三十,女自十五以至二十,皆得以嫁娶。先是则速,后是则晚矣……’……然则男自二十以至二十九,女自十五以至十九,皆为盛年……兴女年十六七,亦女年始衰……女年二十而无嫁端……则有勤望之忧。”

《周礼·地官司徒·媒氏》中有所记载“(媒氏)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毛诗正义·摽有梅》孔颖达疏:“又诸经传所以皆云三十、二十,都不言正嫁娶之年,而皆为期尽也。”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知道男性最佳婚配年龄是20—30岁,女性最佳婚龄是15—20岁,而且女子16、17岁就开始衰老,如果到了20岁还没有结婚,就有嫁不出去的危险了。相比较而言,男子的适婚时间段有10年,而女子只有短短5年。生理年龄的压力使得女子不得不担忧自己的婚事,这又为女子的主动提供了一个因由。

2.官方压力

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两大指标是人口和土地。所以统治者对人口繁殖之事非常关心。周代还专门设置了媒氏一职。《周礼·地官司徒·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从以上材料可知,男女取名以后(即婴儿出生三月后)都要到媒氏处登记。一到适婚年龄,媒氏就会让未婚男女相会(特别是男三十、女二十还未婚的)。如果没有大事(如丧事、灾祸等)而没有结婚的,就要接受处罚。

越王勾践为了复国灭吴,首要的政策就是繁殖人口。《国语·越语上》:“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由两则材料看来,当时的婚姻与行政命令密不可分。无故不结婚的,要接受处罚。超龄不婚的,父母有罪。在官方压力、年龄压力下,女子在爱情中的主动就不足为奇了。

3.来自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卫风·氓》中有言:“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见当时女子在家中要受到父母、兄弟的管束,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仪礼·丧服》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也有家庭压力造成更为极端的悲剧。我们可以从民俗的角度获得印证。《文献通考 卷三·二八》记载,苗族还没有出嫁的女子得参加男女聚会,如果连续三年找不到伴侣,父母就会把她杀掉,或把她抛弃。[1]

《召南·野有死麕》第三章:“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幽会时,女子奉劝男子动作要轻,不要惹起狗吠,怕别人知道。女子也有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社会舆论压力。

由此可以推断,女子的婚嫁大事自然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嫁不出去或嫁得不好不仅对于女子是件大事,对于女子的家庭及家庭周边的小型社会也是件大事。这也是女子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女性的性成熟较早

《郑风·子衿》写一位少女正焦急地等待所喜爱的少年,“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女表现得相当大胆、主动,而男子就表现得相对冷淡。

《毛诗正义》:“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据《大戴礼记·保傅》《礼记·曲礼上》《礼记·内则》和《尚书大传》,王侯太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是8岁。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是10岁或13岁。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小学年龄是15岁。小学的学习年限约为7年。”《诗经》里的“国风”主要辑录各地民歌,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少年的年龄大约在15—20岁。女子则与之年龄相仿。

《青年学生健康教育》中提及:“女子性发育与性完全成熟的年龄,一般要比男子早2年左右。男性生殖器大多于13-14岁开始发育,我国女子初潮年龄大多在12—15岁之间。女子性完全成熟年龄平均为18—20岁,男子为20—23岁。”

由此可见女子性发育与性成熟要比男子早一些。此时女子已接近性成熟,男子离性成熟还有一段稍长的距离,所以女子对爱情有强烈的渴望时,与之年龄相仿的男子对爱情正处于懵懂状态,便显得女性较为主动。

五、女性的性心理

奥地利犹太裔哲学家奥托·魏宁格在《性与性格》中认为,两性的性冲动的总量并没有什么差别。女人的遍布女人的全身,而男人则是部分身体存在。男性的欲望是周期性的,而女性的欲望是持续性的。

这样我们便可得知女性与男性具有同样强烈的,从生理上,女人的比男人更持久。当时的礼教并不像后世封建礼教如此严格,所以女性原始的本能、性心理得以较为自由地表现。女性的是持续的,而男性是周期性的。女性的表现在行为上,其对爱情的主动就可以理解了。

六、社会遗存

在《鄘风·桑中》中,女性竟主动到这种地步,主动邀请男子约会,约会结束了,还亲自送男子到淇水。《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女子居然给男子送花。这颇让后世人费解。《诗经》中还有很多这类例子,如《郑风·丰》《卫风·木瓜》《陈风·东门之枌》等。这种现象可能与某种社会风俗的遗存有关。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盐神主动对廪君表达爱意,并自愿奉献出自己的江山,却遭到廪君的拒绝。于是她化而为虫,缠着廪君不放。结果廪君趁机把她杀了。[2]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中载,南太平洋的土著人有“邀萨”的习俗。女子们从事集体劳动时,如果她们发现除本村以外的任何村庄的陌生男人出现在她们的视野之内时,她们就飞快地脱去她们的纤维草裙,将他的遮羞叶撤下撕碎,对他施予性暴力。

《原始的》有一句结论很正确:“像大部分神话和传说一样,其中男人处于被动地位,女人却是主动进攻者。”神话和风俗遗存其实侧面反映了人类“童年”的一些状况。《诗经》中女性对爱情的主动可能与母系氏族社会遗风有关。

《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谈到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肩负的采集、农业和手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生产管理、分配等方面,都由女性主持。而男子长期从事渔猎活动,由于攫取经济本身的局限性,动物的善于游动,男子为了寻找和追捕动物必须四处奔走,在整个原始生活中不起决定的作用。所以当时的女性比男性更为强大。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提及周代婚恋习俗:“在婚姻已经非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成立的周代,两性间自由接触已开始受到很大限制,但由于原始社会的遗风绵绵不绝,这种自由接触还是普遍被看作天然的、合乎情理的……在这样较为宽松的大背景下,男女青年婚嫁之前自由接触往来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女子在爱情上的表现可能就是社会风俗的遗存。

因此笔者把诗经中女子对爱情主动的原因总结为:男女比例、地理的隔绝、女性的压力、女性的性成熟较早、女性的性心理、社会遗存等。

注释:

[1]《文献通考 卷三·二八》记载:“(苗族)其无配者,俟来岁再会(男女会)。女二年无所向,父母欲杀之,以其为人所弃云。”

[2]《后汉书·南蛮传》载:“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周礼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陈桐生译.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钟山,廖碧珠.青年学生健康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仪礼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奥地利]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

[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1]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2]顾鉴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诗经中的爱情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诗经》 爱情诗 女性形象

一、关于《诗经》及其爱情诗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以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诗经》共有305篇作品,其中有关爱情的题材占很大比重。这些优美的爱情诗篇以健康、诚挚的感情,栩栩如生的形象,绚丽多姿的表现手法,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恋爱婚姻中的幸福与苦愁,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和道德观,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

二、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国风》有一百六十篇,占《诗经》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几乎有半数作品着墨于女性,描写她们的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展示她们的爱情生活。纵观《诗经》的爱情婚姻诗,作者主要塑造了恋女、思妇、怨妇、弃妇四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古朴、清新、绚丽多姿、栩栩如生,有如一部女性形象画册。

(一)恋女形象

1.大胆、坦率、泼辣的恋女形象。

《国风》中描写的少女一旦到了怀春的年龄,假如还没得到男子的追求,就会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向男子主动求爱,完全没有少女的矜持与羞涩。如《召南・嘌有梅》中:“嘌有梅,其实七兮,求我蔗土,抬其吉兮……求我蔗土,抬其谓文!”这个少女渴望爱情,坦率地表白、主动大胆地求偶,一切都是这样自然无须遮掩。

2.天真、活泼、热情的恋女形象。

《邶风・静女》中善良、美丽的静女和情郎约好在城隅相会,但调皮的静女来这儿就藏了起来,让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骚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看到这情景,少女才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多情地送给一个“彤管”,表现出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

3.矜持、深沉、温柔的恋女形象。

这类恋女总爱把自己炙热的感情深藏在心底,羞怯和矜持使她们难以大胆地表白。《郑风・子矜》中的少女热烈地渴慕着那个“青青子矜”,然而却不肯亲自看他,而宁愿让一颗灼热的心在痛苦的相思中煎熬着:“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这内心的独白展示了少女深沉的内心世界,体现了高傲而矜持的内心特点。

4.胆炔、犹豫、幽怨的恋女形象。

《郑风・将仲字》中的少女与仲子相爱,但由于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当仲字逾墙来看她时,少女不敢同他接近:“将仲字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仲可怀之,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爱而不敢,少女的心在苦苦地被折磨。

(二)思妇形象

《国风》中思妇形象很多,且很感人。她们的丈夫或行役,或参战,她们思念丈夫:“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邶风・雄雏》)每当“鸡栖于,日文夕矣,羊牛下来”的时候,她们站在院门前,睹景生情(《召南・殷其雷》),丈夫的冷暖时时让她们担忧:“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王风・君子于役》)她们对丈夫是忠诚的,相思亦是刻骨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思妇的存在固然反映了周代战争频繁、徭役之多,但在这痛苦的怀念之中深藏着被遗弃的忧虑,反映了当时妇女卑下的地位和不幸的命运。

(三)弃妇形象

《氓》中的弃妇原是美丽多情、敢于追求爱情的姑娘。她对氓的爱是真诚炽热的,但当她婚后被无辜地遗弃时她认清了丑恶面目,反抗、坚强勇敢的她怒不可遏地咒骂薄情寡义的氓:“女也不爽,士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弃妇虽被弃,内心痛苦,但对氓没有半点留恋:“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氓采取了坚决的态度。更可贵的是弃妇不需别人的怜悯,不需要别人来分担忧愁:“静言思文,躬自悼也。”表露出对当时世俗偏见的无声抗议。更深刻感人的是,弃妇能从自己惨痛的遭遇中冷静而严肃地总结饱含辛酸的人生经验,告诫天真纯洁的同胞姐妹:“吁嗟鸠兮,勿食桑甚吁嗟女兮,勿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通过对荒男子的强烈谴责,控诉封建制度。这是弃妇中的觉悟者、刚强者。《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无论是大胆热情的还是柔弱深情的,无论是反抗还是屈服的,都没有摆脱被遗弃的命运。

(四)怨妇形象

《郑风・搴裳》云:“子惠思我,搴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文狂也且。”这是一个热恋中的少女的口吻,大概是她的恋人没有如期赴约,引起了她的多心,她在责怨对方:你如果爱我、想我,就提起衣裳过溱水来看我,假如你不思慕我,难道就没有别人了吗?话说得坦率利落,不绕弯子,但其中包含真情挚意。句尾一句戏谑之词更表现了她对恋人的炽爱。短短几句就把一个活泼、开朗、纯真、多情的少女形象刻画得眉眼欲动、栩栩如生。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诗经》之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文学的影响

《诗经》中优美的文辞、淳厚的情感,滋润、涵养着华夏民族的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特别对女性人物外在形态之美的描写和把外在形态与内在神态相结合的描写方式成为中国历代文学共同遵循的创作手法。如屈原《九歌》中对湘夫人的塑造;汉末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刘兰芝的形象等。这些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都是《诗经》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2.对当今社会爱情观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其爱情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女性心中对爱情的渴望,表达她们对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她们健康的感情、淳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今天,我们重温它,对于当今社会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反对庸俗的颓废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切皆源于自然,一切都源自情愫,一切都发自内心――这就是《诗经》中的女性形象。通过《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的丰富描绘,可以看到女性在情感方面的基本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和自尊。她们不仅是中国文学中动人的形象,还是女性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先驱,她们的自省意识将会永远灿烂夺目。在千年之前,更在万年之后。

参考文献:

[1]沈泽宜.诗经新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聂石樵.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0.

诗经中的爱情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抑郁症;自我评价(心理学);家庭特征;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749.4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37-02

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有大幅度的增长[1],抑郁是其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青少年有抑郁症状的高达18%[2]。笔者通过分析比较患抑郁障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水平及其家庭环境,并探索其内在联系,为防治青少年抑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4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门诊初诊的所有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病例56人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3~18岁,平均(15.39±1.50)岁;

其中男24例,女3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MDD的诊断标准且未经治疗。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和行为障碍的在读学生60名为正常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儿童抑郁障碍量表(CDI)、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家庭环境量表(FES-CV)。

1.2.2 研究方法 先由所有受试者填写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CDI量表,MDD组均≥20分,对照组均<20分。由2位医生分别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对MDD组予以确诊,对照组予以排除患有抑郁障碍,诊断具有一致性。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家庭环境量表(FES-CV) 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测试。根据中国常模的评分标准[3],以PHCSS总分低于第30百分位(总量表粗分小于51分)判断为低自我意识水平,得分高于第70百分位(总量表粗分高于63分)判断为高自我意识水平。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构成比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MDD组与对照组自我意识评定 MDD组与对照组低自我意识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52,P<0.01)。见表1。

2.2 MDD组与正常对照组PHCSS各分量表得分比较 MDD组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项目上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焦虑得分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研究显示,MDD青少年自我意识水平低。MDD组PHCSS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除焦虑高于对照组外,其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现为不合群,性格内向孤僻,缺少人际交流,没有幸福感与满足感,对自己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均消极评价。MDD组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因子得分,提示本组青少年MDD也可能存在较高的焦虑共患率。

患MDD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缺陷,使其在校表现不良,较为孤僻,缺乏朋友,反过来会造成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引起自我意识水平的进一步降低,甚至成年后也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自暴自弃。因此,对于MDD青少年,除了深入探讨病因,还应该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缓解焦虑症状,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诗经研究丛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诗经学会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海岱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