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诊断课堂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诊断;类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23-02
收稿日期:2013-05-23
作者简介:唐美莲(1986―),女,湖南株洲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教务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复杂性。因此不存在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活动,任何课堂教学活动都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课堂教学诊断作为一种方法或教育研究范式应运而生。然而,课堂教学诊断的诊断对象繁多,教师在实际诊断过程中仅只针对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片段,因此,对繁杂且多样的教学诊断对象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课堂教学可分为理解型课堂教学、应用型课堂教学和研究型课堂教学。相应地课堂教学诊断可以划分为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和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通过对不同类型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分析,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方面着手,明确不同课堂教学诊断的对象和侧重点,以便能有针对性地更全面地实施课堂教学诊断。
一、理解型课堂教学与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理解型课堂教学
理解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解型课堂教学是初级知识的教学。这些知识是结构良好领域的学科知识,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其方式主要是接受、理解和记忆。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概念和原理的传授,对学生的要求则是对事实和原理的知识掌握能否做到全面、精确和巩固。
(二)理解型课堂教学诊断
1.对教学目标的诊断。理解型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层面主要涉及记忆层面和理解层面。记忆层面的诊断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方面,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记住和回忆客观性的和陈述性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面,除了要考察教师指导学生的识记方法外,还要分析教学能否有效地刺激学生牢固地记住知识。理解层面的诊断目标包括: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判断学生能否清楚而透彻地理解概念、原理、术语、规则、命题等的本质含义和内外关联;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分析教师能否把概念、原理、术语、规则、命题等向学生有效传授,让学生会其意。
2.对教学模式的诊断。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一般按照“刺激―强化―巩固”的教学模式进行[1]。在刺激阶段,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学生强化旧知识之后的学生呈现新知识,教师适时引发学生思考新旧知识的区别,观察学生思考情况,据此清晰地向学生讲解新知识的含义及意义。在强化阶段,教师在已讲授新知识意义的基础之上,不断将新知识分解以使学生反复熟悉新知识各部分的确切含义。在巩固阶段,教师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掌握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对概念与原理的本质含义和内在关联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对教学评价的诊断。尽管在理解型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只涉及记忆层面和理解层面,教学评价依然要具有层次性。对记忆层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背诵或默写的形式来判断学生的记忆程度。对理解层的评价,教师可以概念的关键点设计问题来提问学生,以此了解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掌握得当,从而达到有效评价的目的。
4.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牢固性的诊断。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学科内而言,学生能掌握学科里的各个知识点,建构本学科知识网络的全面性;二是就学科间而言,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各个学科,而不是偏重自己喜欢的或是学得好的学科,学科间知识的大融合,组成学生庞大、全面的知识网络。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精确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所学知识的回忆能做到精确;二是对所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做到精确、清晰和透彻。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即是不管是以再现的方式或是回忆的方式加以考查,学生都能快速地将储存在知识结构中的知识提取出来。
二、应用型课堂教学与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应用型课堂教学
应用型课堂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应用型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的是高级知识的学习。“高级知识学习的内容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即有关知识应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在同一案例中各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在不同案例中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2]。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它强调的是如何运用知识。教师创设各种不同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际问题或案例的解决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型课堂教学诊断
1.对教学目标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对教学模式的诊断。对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诊断,可从该教学模式是否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如有学者认为应用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首先,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并提供材料,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其次,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说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整个教学过程从案例出发,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适时加以指导,最后加以分析和判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教学评价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应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评价所采用的手段,如考核或考试,是要测试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运用的程度。因此,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应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对教师所讲的问题提出独立的见解、课堂上思维的活跃性、新旧知识联系的敏捷性等,都可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的程度。一些实物模拟操作、案例、讨论则是以更直接的方式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诊断。应用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诊断,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诊断内容: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常规地解决问题还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学生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诊断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是否能迁移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研究型课堂教学与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
(一)研究型课堂教学
在本文中,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不只是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师生在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识、创造一定的情境共同谋求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
1.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研究型课堂情境创设的落脚点是必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展开诊断,即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研究型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哪些情境的创设?二是这些情境如何创设?研究型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包括:一是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课堂交流中体验到平等、尊重、自主和和谐,并受到鼓励和指导;二是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即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环境;三是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
2.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引导。研究型教学充分弘扬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本身是没错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走进了误区。如有人提出所谓的研究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由选题、自由探究、自由创造,学生享受充分的自由。教师至多只是在一边看看、听听,就如同边缘人的角色。这让人反思这样的教学真的是研究型教学吗?教师在研究型教学中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在组织研究型课堂教学中或之后要反思自身的角色意识,反思怎样一种角色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3.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开发。研究型课堂教学最大的旨归在于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诊断研究型课堂教学还可以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角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能力最重视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与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与反馈;三是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3]。教师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来综合诊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开况。
4.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中的创造性模式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这样一些过程:一是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二是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依据自身的特长,运用和驾驭自身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调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问题。三是元认知监控过程。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进行调节,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类型研究,对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诊断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祝新宇.现代课堂教学诊断观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0).
[2]刘儒德.一种新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J].心理
科学,1999,(4).
笔者以具体的实践案例为例,就“归纳推理过程”的课堂教学诊断展开分析论述。
一、一个课堂教学片段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在A城一所中学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其中的一节数学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矩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首先请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思路及性质,而后演示了平行四边形的模具,引导学生归纳出了矩形的概念。
此时,教学进入了矩形性质的学习阶段,教学活动如下:
师: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猜想矩形有哪些性质?(历时1分30秒)
师:思考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所得结果写在一张纸上,一会儿到讲台前交流。(历时1分20秒)
师:请大家注意,需要同时验证你的猜想。(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历时2分10秒)
师:请同学们展示你的猜想,矩形的性质和结论。
生1:具有平行四边形一切性质,四个角相等,都是直角,并且对角线相等。
生2:矩形是由平行四边形转化而来,具有平行四边形一切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师:针对矩形,大家有两个特殊的猜想,一个是“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于该猜想的证明,根据定义很容易给出;另一个猜想是“对角线相等”,对于这个猜想,你有哪些验证方法?
生3:可以通过度量对角线的长度来验证。
生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矩形,分别连接两条对角线,然后把这两个矩形重合,绕着对角线的交点,旋转上面的矩形,当上面一个角的顶点与下面一个角的顶点相互重合后,可以发现两条对角线重合,这就说明两条对角线相等。
生5:证明RtABC≌RtBCD.(图形略)
生6:利用勾股定理可证明:AC=BD。(图形略)
师:下面请一名同学上台写出证明过程。
(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了证明过程,其他同学在下面证明)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活动进展得比较顺利,学生很快就知道了矩形的两条性质,并用了四种方法进行验证。
但是,课堂上还有一种非常明显的现象,这就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并不活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对此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地研讨。
二、针对“课堂沉闷”现象的教学审视
首先,在上面的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类比、猜想,得到了矩形的性质,似乎是全面的,其实未必。
矩形是由平行四边形转化而来,具有平行四边形一切性质,其基本性质是通过演绎而得到的。而矩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的特殊性质并非能通过类比而得到。其实,平行四边形并不具有“对角线相等、四个内角都是直角”的性质,因而,无法类比得到。而矩形的这两条性质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它的灵活应用更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那些“学得不好,学得不快”的学困生来说,进行这种猜想是其能力所不及的。
其次,在验证“对角线相等”的这条性质中,生3“度量”法和生4“旋转”法,是真正的“验证的方法”吗?
其实,验证是需要证明的,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直到今天人类尚未完成。证明是需要演绎推理的,生3“度量”法和生4“旋转”法都不是严谨的演绎推理方法,因而,这两种方法只能是探究的方法、猜测方法。
上面的教学片断存在的问题,实质上是由于任教教师对“归纳推理的过程”理解不清、对矩形作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没有真正关注所致。同时,教师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诱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思考,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演变为矩形的过程”,这也许是“课堂沉闷”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吧。
几何推理是几何课程内容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里的推理包含两部分,一是归纳推理即包括归纳、类比、猜想等在内的推理,也称之为合情推理;二是演绎推理。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通常采取三种推理方式,第一种是典型的不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仍是“猜想”,这种推理常常用来佐证、猜想;第二种是借助图形直观的操作(图形运动),有时可以用来进行不严格意义下的证明,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用来进行严格的证明,这种推理形式常常用来说理(例如,“仅有图形而不需要文字说明”的无字证明);第三种则属于典型的演绎证明。让学生是否获得三种活动的直接经验,是否经历过相应的推理活动,对学生关于推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影响。
三、解决“课堂沉闷”现象,教学须体现出浓厚的学科韵味、深刻的学科内涵
让学生经历“归纳推理的过程”,其实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学科思考的过程,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体验,建构真正的学科理解,最终形成良好的学科直观。
为此,在不改变这节课先前环节的前提下,可以将“矩形的性质的探究”作如下调整:
将生3“度量”法和生4“旋转”法,改为探究的方法,以面向全体;如果有的学生学有余力,可鼓励其采用折纸的方法进行进一步探究。
在平行四边形的模具框架上,用橡皮筋拉出两条对角线,此时可让学生思考,若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两条橡皮筋的松紧程度猜想两条对角线长短的关系,当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时,一条橡皮筋紧、一条橡皮筋松。当夹角为直角时,两条橡皮筋的松紧程度相同,可以猜想两条对角线相等,再进一步可以度量。
从数学抽象的角度看,这一步是实物直观层面的抽象,其关键在于,借助两根相同的橡皮筋,帮助学生建构“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图形性质。
在上面的“矩形由平行四边形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即两条对角线始终相等。那么,是不是所有矩形都具有这个规律呢?我们如何验证它?
对此,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制作一个矩形课件,在矩形动态变化下,分别度量出相应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即拖动矩形角上的一点,以改变矩形的大小),此时可以发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始终保持相等。
这个探究活动完全可以由学生(或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一般不需要教师的实质性介入)。
利用生4“旋转”法进行探究。即,给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矩形,分别连接两条对角线,然后把这两个矩形重合,接着沿对角线交点旋转上面的矩形,当上面一个角的顶点与下面一个角的顶点重合后,发现两条对角线重合,这就说明两条对角线相等。
(如此,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观察,学生积累了动手的经验和探究的经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利用折纸的方法进一步探究矩形相关的性质。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两条对称轴。准备一张A4纸,沿一条对称轴对叠A4纸,接着再沿另一条对称轴对叠,形成一个小的矩形,最后沿小的矩形的对角线对折(其中,对角线的一个顶点是两条对称轴的交点)。展开后,就可以发现A4纸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当然,这个活动也可以作为部分学生课后研究的问题,而作为全班同学的共性要求可能高了一些。
渭南市实验初中 雷艳丽
最近,认真阅读了谭兴茂主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我不敢说收获很多,因为很多东西是很难一下子吸收的,但是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的诠释,让我读完不禁眼前一亮,为之震撼,不能说找到了自己的课堂存在着的问题全部的解决方法,但至少可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少走点弯路。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共有十四个问题,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按照现场写真、问题诊断、理论点拨、解决策略、成功案例、资源拓展六部分组成。
这本书里有着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有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阐述,学生主体意识的的关注,有着对文本处理、教学技艺、课堂评价、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提炼等的思考,有着对课堂生成的关注,课后作业的布置的点拨。这本书凝聚着专家和骨干教师们对课堂问题会诊后的处理智慧,给我们的课堂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给我们指点了迷津,探讨了教学的方向。
结合我们最近研究的课题,我重点研读了以下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助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阅读到“如何培养学生自助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是无比的兴奋,因为作文批改历来就是作文教学的难点,我们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精批细改,结果却是学生对老师的修改不领情,作文水平也没有因为教师的一片苦心而真正提高。从阅读中我了解到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自我修改和相互批改,也就是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忽视了,从而阻止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解决策略中提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1、注重引导,激发兴趣;2、教师给予指导,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3、拟定批改标准;4、提供修改范例;5、交给方法,培养习惯。学生修改作文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修改角度,成功案例又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对于本章的阅读让我对作文批改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样探讨的是学生自助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还欠缺,学生缺少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提问的好习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二是学生提不出有效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唯我独尊”的教学风格所致。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必要的机会和条件。二是学生缺少必要的提问经验和技巧。从书中我了解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此问题: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我认为这一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激情。2、要鼓励学生深入的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的问题得到老师的赞许,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是一种帮助。3、教学生会生疑。我想这可能就是“有疑”才“有得”吧。
关键词:案例教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媒体展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81-02
兽医临床诊断学(Veterinary Clinical Diagnosis)是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涉及方法学、症状学和诊断方法论。传统的教学重点仍停留在“查症、认症、辩症”相关理论的讲解上,知识点多而琐碎,信息量大,加之学生常无切身的临床体验,学生容易产生零散、枯燥、难记的感觉,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融会贯通。在《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中,通过对畜牧生产案例精心选择,结合媒体展示或创设案例场景,分别采用案例导入新课(新知)、案例剖析强调知识重点和难点、纠误案例启迪诊断思维等多种形式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被激发,在老师的引导下,其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不断得到锻炼。这不仅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诊断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的选择
1.巧用微视频展示案例情境,有效导入新知。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导入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肢蹄运动功能检查”时,教师先从多年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视频文件中精选出暗含重要知识点的三种不同动物(奶牛、犬、猪)运动障碍的微视频导入新课,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随后针对每一段视频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你刚才看到的奶牛运动障碍的特点有哪些?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在与学生的互问互答后自然引出运动障碍的概念、分类(即支跛、悬跛和混合跛)、运动障碍临床诊断简易定位方法等内容,进而为动物运动障碍的下一步临床检查做好铺垫。
2.巧用系列图片剖析相似案例,启思导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学和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学习了知识,才能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解决有关问题。那么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呢?如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建立诊断的步骤”时,教师以“某养鸡场的鸡出现运动障碍”为话题展开,将多年在家禽生产实践中拍摄地能反映鸡运动障碍案例全过程中的典型或非典型症状图片进行精选,按运动系统、被皮系统、神经支配系统、饲养管理系统、其他因素的顺序进行合理对比编排,在展示典型症状图片时提出与此图片相匹配的问题及时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展示非典型症状图片时及时提醒学生应考虑不易想到或易忽视的症状、病史、致病因素等,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探究后满足的心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最后抓住话题的核心问题――建立鸡运动障碍诊断步骤的三个重要问题(调查病史、收集症状,分析症状、建立初步诊断,实施防治、验证诊断),展开引导、启迪,由学生对鸡出现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印象进行小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畜牧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和掌握。
3.巧用误诊案例,拓展思维发展。在兽医临床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只要有诊断便可能出现误诊(据《误诊学》相关资料的统计,人类目前疾病的误诊率在30%左右),而现行的《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材,尚缺乏误诊内容的介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批判和质疑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遇到医疗纠纷时显得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置。因此,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有关“建立正确诊断的条件和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时,教师以“某地宠物医院的医生给狗下跪”的视频展开,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展开该案例的全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首先对医生所占有的材料(如犬呈现临床症状、病史、临床检查的方法及程序、实验室检验(血、尿、粪)结果、辅助特殊检查的结果等)逐一分析,对其客观性、真实性和可能存在的对诊断具有重要影响遗漏指标进行评估;其次审视建立初步诊断的程序(即按照常见病、少见病、罕见病程序去思考)和方法(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正确估计疾病每个阶段所出现的症状的意义,依据主要、次要、共性、个性的关系,阐明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疾病的本质),看是否打破了感性思维的定式,做到了科学思维。最后由学生从该误诊案例的纠误过程中总结出建立正确诊断的条件和产生错误诊断的原因,变教师课堂灌输为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学会了正确看待误诊和如何避免误诊的产生,了解了一个正确诊断的形成往往是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者综合运用的结果。
4.巧用媒体情境设题,巩固新知。思维产生于试题。但不是所有试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因此通过媒体为案例创设试题情境,让学生能感觉到试题中所谈到的发病情况与学生已掌握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但试题的答案不能从记忆的知识中获得,也不直接存在于试题本身所提供的病史描述中,使学生出现求知上的“困境”,激发其“征服”欲望。由于《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可将在课堂上没有时间给学生展示的完整案例,下课后通过公共邮箱、QQ群、微信等发给学生一些相关案例,并附上思考题作为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突破“困境”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BOPPPS;移动课堂;诊断学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对学生的前期课程掌握度、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均较高,但传统教学法课时数有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BOPPPS模型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DouglasKerr提出的一种以教学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型,它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在加强教学反思和师生互动方面效果良好[1]。将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课堂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2016级和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2016级学生共74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2017级学生共81人为实验组,采用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两组学生的入学成绩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二)实施方法。教材统一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第九版),授课教师相同,均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实验组采用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分为:1.B-Bridgein:通过视频病例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2.O-Learningobject: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临床病人时有什么用。3.P-Pretest:在问卷星设计线上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根据预习作业所反馈的数据再次备课,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度调整。4.P-Participatorylearning:课堂教学中,通过集体提问及个别提问,加强与学生互动;课后,通过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诊断学学习微信群,及时为学生答疑,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全天候课堂,增强学生参与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5.P-Postassessment:课后让学生完成问卷星线上课后作业,实时反馈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形成性评价。6.S-Summary:课程总结,在微信群中授课部分相关的病例分析,一方面进行课程总结,明确每一章节在诊断过程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明确临床中,诊断一个疾病的基本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理论结合实践,及时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三)评价方法。教学结束后,向实验组学生发放匿名调查问卷,主观评价实验组教学方法。问卷回收率为100%。两组学生均进行期末笔试和操作考试,试卷题型一致,难度相同。(四)统计方法。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学生成绩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期末成绩。经统计分析,实验组期末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笔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实验组操作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二)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的主观意见调查问卷表明:在知识点掌握、学习兴趣提升、理论结合实践、师生交流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组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见表2。
三、讨论
传统的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如下:(1)知识点繁多,课时数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时间疲于讲解知识点,师生互动不够充分。(2)学生畏难,缺乏学习兴趣:以应试为目的被动学习,难以真正理解及掌握所学内容。(3)理论联系实践不足:课堂上很难有时间设计临床病例的教学场景,学生难以学以致用。(4)教师为主导,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微信和问卷星建立的移动课堂与传统课堂进行有机结合,首先,有效解决了课时不足,师生交流不足,理论结合实践不充分的问题。其次,加入移动课堂,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再次,问卷星线上作业可以自动批改,学生能及时得到成绩反馈,教师也可以减少部分工作量,将更多精力放在成绩分析、教学优化上。按照BOPPPS模型设计教学环节,从教学组织实施层面,遵循“学习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学习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1],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诊断学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1)通过课前视频病例引入,问卷星预习复习作业,微信群讨论、答疑,将知识点反复巩固强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同时,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得到了提高。(2)通过视频病例使学生感同身受,课后微信群临床病例讨论增强学生参与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加强了理论联系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课后微信群推送学科相关前沿知识,可以避免教材更新不及时所带来的弊病,提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开放式接纳知识、主动求索知识的能力。(4)课前预习作业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二次备课[2],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后复习作业可以实时反馈教学效果,及时查缺补漏,进行形成性评价[3],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但是,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试成绩没有明显提高,临床操作技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必须多动手,勤练习才能准确掌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尝试引入微格教学法[4]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训练,让学生分组互相拍摄技能训练视频,把视频置入移动课堂,让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这将是Postassessment环节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朱翔贞,高静芳,陶明,等.BOPPPS教学法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108-109.
[2]刘齐晋.二次备课: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7):218-220.
[3]高怡,郑金平,张文平,等.基于“微信-问卷星”平台的形成性评价在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