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煤矿地质学

煤矿地质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矿地质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煤矿地质学

煤矿地质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煤矿地质与矿图 教学 实训 理论与实践

实训教学是煤矿地质与矿图教学中重要的应用性环节,经过煤矿地质与矿图的一体化教学,首先让学生奠定理论基础,接受这个教学研讨的启发过程,然后再运用实训教学,使枯燥的地质概念可以清晰地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增加深刻的印象。这种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突破了学科式教师“自导自演”的课程教学方式,教师从单向讲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教练员和思维启发者,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一、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在煤矿地质与矿图课程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不容易讲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学挂图、模型、录像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互相弥补,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件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实物照片、视频、音频等大容量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形象描述于一体,可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更形象、更生动,课堂内容更丰富多彩,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我们通过建立网上答疑平台,实现立体化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教师的回答可以为多个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同时这也为地质实习奠定了基础,增强教学效果。

二、课堂实训是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煤矿地质与矿图课实践性较强,只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活学活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大量的观察,积累实际资料,才能进行归纳、分析,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指导实践。如果教师离开实践教学,仅靠课堂上的抽象“讲授”,学生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而且更谈不上掌握了。

例如,在讲矿物、岩石时我们是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去学院实验室进行矿物、岩石识别、分类方法的项目综合训练。

1.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

通过项目综合训练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一是了解矿物岩石的概念,二是掌握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法,三是了解岩石的识别、分类方法。

2.安排好训练时间

列出综合项目训练课题时间分配表。

3.准备工作

准备好项目训练用的工具与材料,同时还要列出训练用工具与材料表。

4.把握好训练方法和步骤

(1)做好三个准备。一是实训用工具材料的准备,二是训练场景的准备(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别安排在学院矿物、岩石标本实验室里进行 ),三是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准备。

(2)提出课题,分组讨论训练方案。根据训练方案绘制记录表格。

(3)各组按照实训方案进行训练:一是工具使用操作训练,二是矿物、岩石观察训练。

(4)小组汇报。

(5)训练点评。

(6)小组讨论。学生对训练结果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训练结果和操作经验,探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和改进的办法。

(7)训练效果检验。一是提问,二是演示,三是讨论,四是学生写出书面总结。

(8)训练效果评价。一是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二是学生在训练中取得的成果,三是训练中存在的缺陷,四是学生训练报告完成情况,五是指导教师综合评价分数(百分制)。例如,在矿图部分中,煤矿三大地质图件的绘制与各种地质图件之间的转化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如根据一些实际资料和数据编制底板等高线图,绘图过程复杂、绘图步骤繁多,学生接受起来十分困难。要解决这些难题,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堂实训,设计针对性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和绘图技巧,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煤矿三大基本图件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图件绘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全程参与,教师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结论

煤矿地质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矿;地质环境;防治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57-02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与环境学交叉构成的新兴边缘学科,而煤矿环境地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环境地质以环境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分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与煤炭开发利用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矿区环境地质特征和现代地质过程(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矿山岩移等)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及其预测和防治方法,探讨采矿活动产生的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揭示矿区地质环境中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提出改善和控制矿区环境质量的地质原理和方法,研究煤矿环境地质监测和分析评价技术。

一、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及灾害

1.煤矿地质环境问题

①煤炭资源开发(如建井、开采)和利用过程所产生的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②煤矿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污染地质因素的变化及其特征。③煤矿生产产生的废石、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性质、成分及其含量和污染类型。④煤矿生产导致煤层、煤矸石、地下水等地质体中有害物质迁移、聚集、扩散等的途径和地质因素。⑤煤矿生产活动造成的煤矿空气污染、水土污染、辐射污染(热、光、放射性污染)、振动污染等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地质因素的关系。

2.煤矿环境地质灾害

①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和灾害程度。②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③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预测及其方法。④煤矿环境地质灾害对环境的影响等。

二、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1.矿井设计合理规划,减少矸石排放量

(1)采用全煤巷开拓方式

巷道尽量布置在煤巷中,减少岩巷掘进量,从而控制排矸总量。我国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煤矿的矿井,基本上按全煤巷开拓设计,大大减少了排矸量。

(2)利用自然边界划分井田和采区

开拓巷道沿自然边界(断层带、煤层变薄带、火成岩侵入带、高硫高灰煤层带)掘进,采区内尽量避免出现地质构造,减少破岩,降低煤中矸石的混入量。控制高硫高灰煤的开采比例,减少原煤总灰分和总排矸量。

(3)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及生产工艺

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直接影响着矿井生产的原煤质量和地面环境保护。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在安全、高效的原则下,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

①加大采高。实现煤层全厚开采。采用煤层全厚开采,不仅可以减少巷道准备工作量,简化煤层开采程序,提高工作面的产量和效率,也减少了分层开采时矸石和其他杂物混入煤中的几率,降低了原煤含矸率和灰分。采用放顶煤开采厚煤层,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面回收率,降低原煤含矸率。

②合理分层。厚煤层分层开采,应根据煤层柱状及开采条件,按夹石层的位置、各分层的煤质情况以及顶底板条件,综合研究确定分层界限以及分层厚度。合理分层能减少煤中的矸石混入量,提高原煤生产质量。

③留顶(或底)煤开采。当煤层有较厚的破碎伪顶或直接顶而难以维护时.工作面可实行留顶煤回采,避免了伪顶或破碎顶板冒落混入煤中使煤质恶化。在底板松软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支柱钻底或采煤机啃底降低煤质,工作面应采用留底板方法回采,以保证煤炭生产质量,降低含矸率。该法可能降低回采率.应综合考虑选择。

④利用矸石充填井下巷道。矸石不出井,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巷道掘进过程中的矸石就地处理于井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宽巷掘进、沿空留巷、矸石充填等。宽巷掘进技术就是在掘进半煤岩巷时.开挖煤层宽度大于巷道宽度,掘进的矸石充填于巷道一侧或两侧被挖空煤层空间中和支架臂后。沿空留巷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巷道掘进率,减少了巷道工程量,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矿井的矸量和煤中混入的矸石量,能实现煤炭的清洁开采。矸石充填技术就是把矸石送到井下集中破碎站,破碎后的矸石,可作为建筑材料和充填材料,供井下铺轨、混凝土骨料、巷道壁后充填、工作面充填等使用。

2.采取措施减少矿井废气与粉尘污染

(1)井下瓦斯抽放与利用

煤矿向大气排放的废气量和有害物成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矿井煤层瓦斯含量和生产时的瓦斯涌出量。如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预先抽出煤层中的瓦斯加以利用,可以有效地甚至是大幅度地减少生产中的瓦斯涌出量。这不仅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也是减轻矿井排放废气对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从通风安全的角度可以不考虑抽放出来的瓦斯利用,只要排至矿井以外便达到预期目标;而从减轻污染的角度,则必须强调对抽放出来的瓦斯加以充分利用,变害为利。山西省阳泉煤矿是较早利用瓦斯的范例。

(2)矿井粉尘防治

世界各主要产煤国家都先后采用高压喷雾或高压水辅助切割降尘技术,有效地控制采煤机切割时产生的粉尘,同时减少了截齿摩擦产生火花引燃瓦斯、煤尘爆炸的危险性。在掘进工作面,主要采用内外喷雾相结合的方法降低掘进机切割部的产尘量和蔓延到巷道的悬浮粉尘。同时,通过粉尘净化,通风除尘,泡沫除尘,声波雾化等综合措施,降低粉尘的产生和飞扬。

结论

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环境经济学难题;解决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如采煤对土地资源的损害、对村庄的损害、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煤炭开发和利用对大气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使煤矿区环境得到持续性改善;在煤炭资源开采利用方面,要合理开采,科学利用,降低资源耗竭速度,延长资源的服务期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持续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保证需求,并且煤炭生产要向高效、洁净、环保方向发展。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亚恒,李向阳,王传永.对煤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1(08):121-122.

[2] 游燕龙,刘江伟. 绿色开采是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 山西焦煤科技,2009(07):67-68.

煤矿地质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迎头积水 向斜轴

中图分类号:TD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39-01

一、向斜轴部施工队组简要概述:

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正阳煤矿106掘进队施工的一采深部3B#绞车道,现已施工至6#测点前64米,底板标高-410.9m,与一采29#皮带道垂距23.2米,预计再施工15.3米揭25#煤,法向距离4.9米,该一采区区域成平缓的向斜构造形态,且向斜轴南翼大范围已经开采,该向斜构造翼角较小,因此所呈现出的褶曲较为宽缓。

二、关于向斜轴部积水及瓦斯情况的理论分析:

1、从向斜的两翼至其轴部,煤(岩)体从低应力区向高应力区转化,应力和变形模量以更高的比例增长,当煤岩体在此种状态下受到外部干扰时,将会更易于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2、在向斜的上部压缩增厚使得煤(岩)体中的裂隙和孔隙被压密、压实而闭合,因而阻止下部瓦斯向上逸散,向斜下层在引张作用下产生多组张性裂隙,形成了良好的瓦斯聚集空间。如下图1-1

3、根据地质学中的褶曲相关说明中有:在向斜轴部及附近的区域,煤的变质程度要更高,煤的微孔体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瓦斯含量越高,从而产生更多的瓦斯。

4、地下水与瓦斯共存于煤(岩)体中作为流体,在密闭区域内达到静态或者动态的平衡,当进行采掘活动时对此状态进行了破坏,两者的相互封闭作用解除,就会造成瓦斯和水不断的涌出。

5、由于向斜构造的特殊形态,易使向斜轴部底板积水,使得底板松软(可以参考我矿107队(一采深部3B#皮带道)当时掘进时的迎头积水现象)。

三、106队出水及瓦斯原因分析与推断:

首先排除为上部37#采空区积水导下,(该队组迎头上方120米左右为一采深部37#层采空区积水)原因如下:

①现在106队已经施工至29#皮带道垂下方23米,水若导下应该在29#皮带道及运输道或工作面先发现异常。

②在向斜的上部压缩增厚使得煤(岩)体中的裂隙和孔隙被压密、压实而闭合,其作用类似于“三带”中的弯曲下沉带,会起到很好的隔水作用,因此就算37#积水有导水通道,亦不易于从该向斜轴部导下。

1、由于106队组施工的一采深部3B#绞车道正是位于该区域平缓向斜的轴部,易于形成瓦斯聚集区,且现在施工的位置距离25#法向距离5米左右,再者该处向斜轴部相对于向斜两翼来说为高应力区,煤变程度高,产生更多的瓦斯,在此种状态下受到我矿的采掘活动干扰时,将会更易于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2、关于106队掘进时出水,简单的说就是该施工区域位于区域向斜的轴部,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其槽部受到挤压致密而不透水,使得地下水(包括岩层中的水或者裂隙导下来的一些水)汇集,就像一个大盆一样容易储水,(如下图1――2所示)107队所施工的一采3B#皮带道位于向斜轴部的南翼,距离向斜轴30米左右,107在掘进过程中底板尚且出水,更何况位于轴部的106队组了。

3、由于106队的掘进活动,使得106队现在水和瓦斯一起向外涌出,破坏了该处的水与瓦斯作为流体所达到的静态平衡,我认为位于现在-410.9m的标高值以上所赋存的水与瓦斯都将从该被破坏处(即迎头位置)释放,以达到新的平衡。

4、根据地测科在现场观测来看,迎头处积水水面宽3.4米、长3.5米,平均水深约1.2米,共计水量约为14.3m?左右,最大水头压力0.017Mpa,经过多次记录发现水面基本上是不涨不降,由此推测出水压力不会太大,且出水孔已经由之前的2孔出水变为1孔出水,出水量越来越小。

5、推测106队组在以后的掘进过程中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到时必须打好超前探眼,处理解决好瓦斯与水的涌出,由于向斜轴部为高应力区域,还要加强巷道的支护,从而切实保障106队组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四、处理与解决方案:

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出水与瓦斯的原因的剖析,首先安设排水管路,在106队组迎头处开一水泵卧子,用水泵将迎头处的积水排出。

2、与106队组临近的107队组施工的一采3B#皮带道已然完工,根据“防、堵、疏、排、截”五项治理措施中的“疏”,在107队施工的一采3B#皮带道处透一采3B#绞车道的迎头前方预掘位置来提前将水疏干,从而解决了106队组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积水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该方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而保证了106队组的掘进效率和安全。以下为施工钻孔设计平面图(图1――3)、剖面图(图1――4)

参考文献

[1] 车树成.煤矿地质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2]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3.

[3] 武汉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等合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79年.

[4] 白浚仁、刘凤歧等.煤质分析.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

[5] 庞渭舟、刘维周.煤矿水文地质学.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年.

[6] 淮南煤炭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合编.煤矿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年.

煤矿地质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矿;环境地质;地质调查

0.前言

煤矿环境地质工作是调查和研究与煤矿环境质量及其控制有关的地质条件及其变化,为煤矿环境保护、环境规划、环境治理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由于煤矿环境问题不同,对煤矿环境地质工作的要求和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煤矿环境地质凋查与评价要做好以下工作。

1.矿区环境污染的地质调查

1.1矿区原生地质环境调查

调查矿区地理和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及其岩石组成、地质构造、矿产资源以及地形地貌等基本地质背景;对矿区内的原生岩石、风化岩石、土壤以及矿区内的地表水体(如河、湖、池塘等)和地下水体(如井、泉、钻孔和矿井充水等)进行全面系统采样、化验、分析;查明矿区岩石、水体的组成以及其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含量等;弄清与原生地质环境有关的污染源(物)和与环境污染扩散有关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各种元素的赋存、分布、迁移、浓集、扩散、流失等的规律;对矿区原始环境质量的地质条件作出评价,为控制矿区总环境污染提供基本的地质资料。

1.2矿区水土污染地质调查

调查煤矸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以及某些物理化学性质、矸石山堆放场地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定期监测矿区土壤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定期观测矿井、选煤厂、矸石山等排放的废水的流量、化学成分及其变化情况,并结合矿区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条件对矿区流动水与非流动水、地下水与地表水、污染水与非污染水的化学成分、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对比,确定污染水体的扩散途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在此基础上,将水质分析与岩土分析结果及岩石风化及风化过程中元素流失、富集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查明土壤污染和土壤化学元素迁移规律等与水体污染和运动的关系,为控制水土污染提供地质依据。

1.3煤矿区大气污染地质调查

有害粉尘地质调查。配合通风安全部门,在巷道、工作面和选煤厂收集粉尘样品,通过化学分析和岩矿鉴定以及与煤层及其围岩的矿物成分、岩石类型的对比,找出粉尘与原岩成分及其含量的关系,查明有害粉尘的种类、来源、数量等,为采取防尘、降尘措施提供依据。粉尘的镜下鉴定主要包括,矿物成分:粉尘的矿物成分不同,危害类型和程度各异;粉尘粒度能进入肺部的微细粉尘危害最大;粉尘形态:浑圆状尘粒比棱角状尘粒危害小。

有害气体的地质调查。有害气体主要来源于厂矿排放、地下逸散、煤与矸石堆自燃等。调查时要求查明有害气体的来源、成分、含量、产气情况、逸出地点、迁移途径等,并就其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为了查明地下逸出的有害气体,还必须深入调查矿区岩层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氧化分解条件以及与有害气体扩散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分布规律等。

1.4地质灾害等地质调查

对矿区内的各种地质灾害,尤其是采动影响、煤矸石堆放等所引起的地面沉陷、滑坡、泥石流、沙漠化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其形成条件、成因类型、分布和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对急性灾害应实施连续监测并进行预测、预报。《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开采冲击地压的煤矿应有专人负责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工作。

矿井热污染调查。在区域地温场调查的基础上,查明矿区地温场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矿井热污染的成因、变化特征、危害程度以及与地温场的关系等。

煤层及矸石堆自燃监测研究。对有自燃倾向或已经自燃的煤层及矸石山应加强日常监测,研究自燃的影响因素-发火条件、氧化和增温规律以及自燃机理等。

2.污染矿区环境治理效果的地质调查

对环保措施实施效果进行地质调查与评价,从而为修改和补充原有措施或重新制订更加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如对净化处理后的矿井和选煤厂排放水的水质及有害物质的种类及其含量等应进行定期检测;对采取复垦措施的土地应 定期测定其潜水位的变化、土壤中有害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的变化,以及土壤的结构、理化性质等的变化,检查有害元素是否有随潜水位升高或毛细管作用而返至地表的现象等;对采取防尘、降尘措施的工作面应定期测定其空气粉尘浓度、形态和粒度分布及其有害粉尘的含量;对采取充填措施的采空区沉陷幅度、应力场的变化、岩层变形特点以及对地表的影响程度等应进行调查评价。通过治理前后地质调查资料的对比分柝,对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作出判断。

3.煤矿环境污染源资源化利用地质评价

煤矿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既是导致矿区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又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加强对其的资源化利用,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其对环境的危害,同时还可获得资源,提高煤矿生产的综合效益。

3.1矿井水资源化利用评价

矿井永的来源;矿井充水和矿井排水的水量、水温、水质类型;色、嗅、味、浊度等感观特征;pH值、含盐量、总硬度等化学特征;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溶解氧等生化特征;有毒有害元素和细菌的种类、含量等毒理性和毒害性特征,以及矿井水的利用方向、利用条件和环境效应等。

3.2煤矸石资源化利用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煤矸石的种类、排放和堆积量、矿物成分、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工艺性质、发热量、有用成分的种类及其含量、分选的难易程度以及煤矸石的利用途径、利用方法和环境经济效应等。

3.3矿井瓦斯资源化利用评价

煤层瓦斯含量、压力、成分、赋存和分布规律,矿井瓦斯涌出量、涌出特征,瓦斯来源、瓦斯储量、可抽瓦斯量以及影响瓦斯抽放的各类地质条件及其改良方法等,并就瓦斯抽放方案、利用方式、规模和服务年限、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和效益等提出建议和预测。

3.4地表移动区资源化利用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地表移动区的分布、规模、沉陷幅度、采动稳定性、新应力场分布、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地表变形特征、积水情况、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状况、土地复垦条件、复垦类型、复垦方案以及复垦的生态效应、经济效益等。

4.结束语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地质环境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煤矿环境地质也就成为煤矿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煤矿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地质依据。要以地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煤炭开采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为重点,分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煤炭开发利用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矿区环境地质特征和各种地质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灾害预测和防治方法;探讨采矿活动产生的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改善和控制矿区环境质量的地质方法。

【参考文献】

煤矿地质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采空区;探放水;煤矿安全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新安煤矿二采区负485十二层左片采煤工作面,煤层厚度1.6~1.75m,平均倾角12°,工作面长146m,采面可采储量15WT,瓦斯等级属高瓦斯,该采面上部为负430八层采空区,八层与十二层的层间距为50m,根据地质预报,该采空区内有大量积水,为保证十二层采面能够按期、安全、顺利回采,必须对八层采空区内积水进行疏放。

1 设计施工方案

该工程由矿通风区打钻段负责具体施工,采区负责供电及铺设2趟四寸排水管路,设计施工钻孔5个,钻孔开孔位置布置在负485十二层左泄水巷内,具置根据现场顶板的完整程度来确定,透点位置选择积水量较大的采空区积水点及采空区下巷积水点,以便将积水全部泄出。

1.1 钻孔位置及环境

钻孔打设地点位于负485十二层左泄水巷,钻孔顶板标高:—493m,该处巷道高度2.2m,宽度2.8m,巷道支护方式为:锚索、钢带联合支护,支护状况完好,顶板较完整。

打钻开孔层位在十二层煤,顶板为0.7m厚的灰色粉砂岩,完整夹有煤线,含植物屑化石破碎,钻进至8层煤底板,进入采空区积水点及采空区下巷积水点,最终达到将采空区内积水排出的目的。

1.2 材料准备及钻孔参数

2 工程组织

2.1 人员分工

矿成立疏放水指挥小组,由生产矿长任组长,生产科、地测科、机电科及采区科室人员现场跟班指挥生产,各科室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监督及检查工作,采区负责下料运输、供电、供水、通风等项工作,打钻段负责具体施工。

2.2 安全措施

(1)打钻现场设专职瓦检员进行瓦斯检测,防止钻孔内可能存在的瓦斯涌出,确保现场作业人员安全。

(2)通过闸阀控制钻孔出水量,最大不超过50m3/h

(3)铺设两趟出水管路,一趟管路作为备用。

(4)在负485十二层下巷低洼点设2台40kw水泵(其中一台备用),并配以双电源,防止积水冲出钻孔。

结语

打钻泄水施工成功将采空区内大部分积水泄出,保证了十二层采面能够正常接续并且安全回采,通过本次探放水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以后采空区泄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玉华,张文泉,赵开全.矿井水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