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片的英文

图片的英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片的英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图片的英文

图片的英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纪录片;本土文化;作用力;传承;文化平衡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037-02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掀起中国饮食文化的热潮。有人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不光用让人垂涎三尺的镜头和富有感情的解说,诠释了中国的美食;更从中渗透着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以及中国人的质朴与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是在介绍中国的美食,但更是在昭示着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中国文化。

记录片与文化的关系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在特定的文化背景环境中,才会衍生出相应的纪录片题材。最终纪录片又将反作用于文化,对文化产生影响。任何一部自制人文纪录片,都是发源于本土文化的土壤,最终又对本土文化产生记录、传承、发扬的作用。下面就以吉林市电视台自制的三集纪录片《大江舒卷翰墨风》为例,浅析这种作用。

1 纪录片是本土文化环境的直观再现

“北国江城”吉林市兴建于清朝,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被清朝皇帝尊为“龙兴之地”。因为清朝帝王的重视,在清朝文化学习盛行的背景下,江城的书法历史拉开序幕,日益盛行。清朝先后有六位帝王为吉林市这块“龙兴之地”书写了16块御题匾额,奠定了吉林市在书法历史中的地位。

2012年5月26日,在吉林市艺术中心,中国书协理事、研究部主任张陆一宣读了中国书协关于命名吉林市为“中国书法城”的决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顾问段成桂共同向吉林市颁发“中国书法城”牌匾。

借助这样一个契机,吉林市电视台成立了《大江舒卷翰墨风》摄制组,用影像和声音展现吉林市的书法历史文脉。《大江舒卷翰墨风》这部三集文化纪录片的诞生,正是吉林市这座城市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的直观反映。

2 纪录片对本土文化的保存记录作用

纪录片对文化的这一影响,也直接体现了它的历史资料价值。依靠旧时的文献和前人的评价,我们无法想象出那些曾经现实存在的过去,包括环境和环境中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纪录片的应用是历史从书香弥漫的白纸黑字的束缚中一跃而出,依靠还原、再现等各种手段生动地还原,影像无法隐藏的直观性是再生动的文字叙述都难以企及的。

“每一个纪录片人应该利用摄像机为历史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记录下我们的思考,同时也记录下我们的热情。正如中国纪录片人宣言所说:为时代立传,为历史传承。传承文化,连接未来,生命不息,使命不止。”把现在的事实记录下来就是明天的历史资料。影视纪录片为已经流逝的岁月存储了巨量珍贵的影像文献,从传播人类文明的意义上说,纪录片功莫

大焉。

《大江舒卷翰墨风》取材于吉林市城市深厚的书法历史文化,这部片子对这种文化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以还原再现的方式,记录下吉林市书法文化的兴盛变迁。这部片子,以书法为连贯全篇的主线,从赋予了吉林市“江城”之称的《松花江放船歌》被不同墨韵书写而展开,通篇介绍这个城市的书法历史文脉,介绍书法名人背后的历史故事,也在通篇记录讲述这个城市的建城历史、城市发展变迁史。这些或精彩、或震撼的同期影像记录,必将成为日后珍贵的历史资料。

3 纪录片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发扬作用

不可否认,文化很容易因为时间的推移、历史环境的改变等因素而产生变迁,造成地域文化消失或另一种文化移入。受全媒体传播的影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在信息空间中广泛传播,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接受者所吸收、融合,这成了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向欠发达国家的“文化倾销”、“文化侵略”。它的后果就是摧毁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传承,丧失了每一个地区所独具的文化魅力。

而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人文纪录片,在纪录片本身传播的过程中,也将片子本身所记录的文化信息传扬出去。据央视统计,我国目前国产纪录片年约11000小时,其中纪录片栏目约3800小时,自制纪录片约5000小时,纪录片作品约1200小时。这些片子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一次次的传播过程中得以

传承。

就如同《大江舒卷翰墨风》,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盛景记忆,更有一条富赡深邃的历史文脉铺展开来。通过这部片子,我们知道了吉林市的建城历史;知道了“江城”名字的由来;知道了这座曾经的边陲小镇,如何从尚武的渔猎文化转变成如今翰墨飘香的书法名城;知道了“白山书院”开天辟地的意义,也知道了“崇文书院”在历史上所承载的作用;更懂得了吉林市同时拥有成多禄、金意庵、刘中三座书法大家艺术馆,是多么难得的瑰宝。

没有传承就没有文化。吉林市优秀的文化土壤培养出许多书法艺术家,良好的传承教育氛围,使得书法在吉林市拥有越来越广泛地群众基础,结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硕果。

看《大江舒卷翰墨风》,一幕幕的历史情境真实再现,一位位书法大家迎面走来,一幅幅珍贵墨宝精彩呈现,这种种文化印记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4 纪录片对地方文化发展繁荣的推进作用

从《松花江放船歌》到“龙虎”二字的书写,从《白山书院》到《平安钟赋》……纪录片《大江舒卷翰墨风》从书法的角度,对吉林市以及周边最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匾额楹联做了地毯式的拍摄与记录,为吉林市的山水庙廊增添了生机与灵气,让沉静在市井喧嚣中人们的心灵一震,人们重新开始关注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感受这座城市悠久和现代交织的文化气质。

纪录片《大江舒卷翰墨风》的拍摄历时近一年时间,伴随着它在电视上的播出,吉林市掀起了学书法、展书法、研讨书法的新浪潮,东三省书法作品联展、名家书法笔会、农民书画展、中小学生书画作品展等活动相继开展,推动了吉林市地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纪录片作为一种范围广阔、内容庞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几乎精神文化的每一个分支都曾影响过它,在历史长河中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了记录历史、记录文化的责任。

对于地方文明来讲,一部纪录片让一个城市的人们重新审视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也掀起了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浪潮;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人文纪录片在“抢救民族文化,保护文化生态平衡”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单万里.中国纪录片史.

图片的英文范文第2篇

新浪首位原创摄影之星,印度旅游局中国办事处提名的2010年印度年度最佳摄影师,足迹遍布国内以及五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擅长感性、人文的摄影风格,旅行摄影是内心深处的最爱。

旅行的意义有很多种,对于我来说,在旅途中用镜头记录当地的人文景象,不仅是一次视觉审美的冲击,更是一次净化心灵的旅行。在我行走的过程中,照片是实实在在的人文叙事载体。我们从纯粹的图像中读到故事,为一种经过摄影家细心发现的精彩而感动,这也许就是我爱上摄影的原始动力。

人文摄影更接近于艺术创作,是用照片讲述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令人心动的一幕。在旅途中,我用镜头记录下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其中包含了我对当地人文的感动、发现与理解。

人文摄影需要做足准备

拍摄人文照片,必须在每次出行之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对目的地的风土风情、人文特色做一番功课,准确了解当地最佳拍摄时间、拍摄地点、重点拍摄对象,对即将到来的拍摄旅途做到心中有数。

在人文摄影中,抓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首先,你必须对你所在的场景有预知感。所谓预知感,就是对身边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前有判断,作好准备,一旦“拍摄瞬间”出现,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下来。

抓拍的时机稍纵即逝,要拍好人文照片,就得练好“预知感”,预设好自己的拍摄行为,否则,一旦遇到精彩瞬间,再来设置相机,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

自然光线的运用

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非常大,没有光,也就没有摄影。拍摄以人文题材为主的照片,受环境影响比较大,无法像拍摄艺术类照片那样布光,必须根据现场的光线有选择地用光。

倘若是在室内拍摄,应尽量让被摄者靠近窗户、门口,拍摄时选半侧光,这样可以得到很自然而立体的效果,还可以摄入窗户的影子和一些墙壁的装饰物,既对构图有帮助,也能增加生活的气息,尽量避免逆光和人物背景杂乱。室外拍摄时,应尽量选择在日落、日出前后拍摄,那时光线比较有层次和角度。懂点素描的人都知道,光线角度对表现一个东西的轮廓非常重要。倘若是在夜晚拍摄,首先尽量不要使用闪光灯,因为它很容易破坏环境光,应充分利用周围的照明设施,要注意距离和亮度,能看到主体的细节就可以了。

在我的行摄旅途中,很多地方的人文资源丰富多彩,值得摄影师们来一次彻彻底底的自由行,在这些地方细心发现、细细体会。用数日的时间去换取一种很独特的文化体验,你绝对不会后悔。

尼泊尔,不丹,老挝

净化身心的影像之旅

在尼泊尔,你随时可能被虔诚礼佛的人们感染。对尼泊尔人来说,宗教早已成为他们净化身心、纯洁生活的信仰,当地人的世界宁静、祥和。

在尼泊尔仿佛有拍不完的照片,独特的异域风情时时刺激着我的视觉神经,让我不知不觉间按动手中的快门,留下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瞬间。

当镜头对准尼泊尔人时,没有不悦的回避,没有警觉的抗拒,他们只是静静地看着你,眼神中流露出温柔、天真、羞涩的神情,淡淡的微笑散发出与生俱来的沉静与淳朴。

不丹是一个神秘而友善的国度。这个不起眼的南亚小国,却在全球第一个提出用“国民幸福指数”(GNH)来衡量发展成果,这里的生活安逸闲适。一直以来,因巍峨群山而隔断与外界交往的不丹,其淳朴的民风和生活习惯得以完好保存。原汁原味的传统保留至今实属罕见。初到不丹的忐忑,很快就会被这里人们发自内心的友善笑容消弭得无影无踪。年轻的姑娘甜美可爱中透着些许羞涩,年长的大娘举手投足间显露着纯朴和从容。友善亲和的笑容,让我无时无刻不为他们的热情好客而感动。在不丹,你能找到的或许不是美丽的风景,也不是物质的收获,而是远离尘世喧嚣后内心的平静,感悟内心深处前所未有的静谧安宁。

摄影器材与技巧解析:

佳能7D、佳能5D2和28-300mm以及16-35mm镜头。

5D3搭配佳能16-35/ f2.8镜头,

佳能7D配28-300mm镜头,由于7D的图像感应器拥有1.6倍的焦距比,300端相当于480,这样的长焦距优势很适合拍摄风光及街拍,再加上7D每秒8张的连拍速度,足以让我应付各种突发场景。

佳能5D2,我则是搭配16-35mm镜头,充分发挥全幅机广角优势。以往我拍人像都习惯用28-300mm镜头,长焦端拉过来,但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往往中规中矩、平淡无奇。这次我尝试用16-35mm镜头广角端近距离拍摄,拍出来的照片明显与以往不同,视觉效果上更有冲击力,也更加立体化,现场感十足。此外,我还尝试用广角端近距离以不同角度拍摄,比如从头顶往下拍,充分利用广角夸张特性呈现特效。

佳能5D3比我以前一直用的5D2有了明显的升级,最让我高兴的就是实现了61点高密度自动对焦,这对于用大光圈实现虚化效果拍人文题材太重要了。这个组合此前在澳洲北领地拍壮美风光时已然呈现过绝对的震撼,而尼泊尔苦行僧的生活空间很狭小,佳能5D3搭配佳能16-35mm镜头用于拍摄这里的人文题材同样应付自如,更不用说和沉重的长焦镜头相比,非常轻便,堪称超给力组合。

瑞士伯尔尼,狂欢的人群

在瑞士伯尔尼,全欧洲最盛大的街头狂欢节将这里渲染成一片欢腾的海洋,往日宁静祥和的瑞士彻底沸腾了。人山人海,欢呼声此起彼伏,街头狂欢的人群对于人文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劲爆震撼的题材。

摄影器材与技巧解析:

佳能60D、佳能7D、佳能5D2

对我而言,可翻转的旋转屏是60D的一大亮点,翻转屏的好处是可以更多角度地取景,当然不用时最好翻过来以免屏幕被挤压。可翻转的旋转屏非常实用,可以说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比如街头狂欢节人多的时候,可以把相机举过头顶,而像拍伯尔尼喷泉前戏水的儿童时,我可以低角度拍摄,把相机放在地面上,通过反转屏取景。

阿姆斯特丹的闲适生活

旅行的意义就在那邂逅美好的一瞬间。 “丹”在在荷兰语中是水坝的意思,阿姆斯特丹有迷人的运河风情,有最古老的建筑和博物馆,无论城内城外,随处可见流动的自然景象。

在这座拥有60万辆脚踏车的“自行车王国”,哪怕只是街边随意停放的自行车,也俨然是一道亮丽的别样风景。

摄影器材与技巧解析:

佳能60D、佳能7D、佳能5D2

佳能60D每秒拍摄近6张,7D每秒8张的连拍速度,足以让我应付各种突发场景。不管是荡秋千的孩童、高高跃起的滑板小子,还是单车耍酷的少年,那精彩的瞬间都能被我轻松记录下来。还有一点得提醒大家,高速连拍时可别忘了配上高速的存储卡。

缅甸,印度,斯里兰卡

南亚风情

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若隐若现的朝阳由云端洒落海面,金色晨光与蔚蓝天际交相辉映,印度洋的海就是这样看似云淡风轻却风情万种。

摄影器材与技巧解析:

佳能60D 佳能5D2

图片的英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征线模型 聚类分析 欧氏距离

1 引言

当今社会中,碎纸片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在经济案件中,不法分子通常会利用碎纸机销毁账本等证据,公安机关需要对这些碎片进行复原作为证据。二,是日常办公中误碎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进行复原。在以前的纸片复原过程中,大量的纸质物证复原工作基本上都是以手工方式完成的,这样的做法虽然准确率高,但是效率很低。一旦碎纸的数量增大到几百甚至上千块的时候,如果依然依靠手工完成的。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可能对物证造成一定的损坏。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来临,通过计算机对碎纸片进行智能拼接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 针对中文字体的碎纸片自动拼接

2.1 图像预处理

本次研究的案例是将一张单面中文打印的A4纸被碎纸机切割成11行、19列。由于经过碎纸机切割的A4纸,形状相对来说比较规则,而且需要拼接的图片是由一张完整的带有文字的纸切割而成,在图片边沿处存在大量的字迹断线,因此可以以这些字迹断线为拼接依据对图片进行拼接。

图像预处理的目的是将碎纸片表示为适合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形式。预处理的过程如下:将一张被碎纸机切割成209(11行、19列)个碎片的A4纸的所有图片进行编号k={1,2,…,209},利用matlab提依次取出图片k的像素,用像素点表示图片构成,将每张图片通过像素组成转化为180×72的矩阵,该灰度图像矩阵的取值范围为[0,255] ,“0”表示纯黑色,“255”表示纯白色,中间的数字从小到大表示由黑到白色。将每个图片对应的灰度矩阵全部导入计算机中,得出一个三维灰度矩阵。

2.2 利用行间距和字高对纸片进行聚类分析

本文研究的案例中,A4纸上每一行的字体和很行间距是一样的,所以,先任意选取一张碎纸片,通过图像软件的处理,得到该纸片的行间距和字高的信息。如图1所示:

其中,h表示字高,l表示行间距。介于字高和行间距之间,人为画出来的线,本文称之为特征线。通过matlab软件,依次对每张图片的特征线所在的位置进行记录,并储存于6行209列的矩阵T。其中,第i行第j列的数字表示:第j张图片,第i条特征线所在的位置(即行数)。

在对每张图片的特征线位置记录时,不是每张图片都有5条明显的特征线。但是,对于那些比较特殊的图片,必须进行处理之后,才能进行聚类分析。

如图2所示的三张图片中,从左到右特征线条数(图中实线部分)分别为:4条,3条,2条。与图一所示图片具有5条特征线不同。所以,需要进行处理才能得出5条特征线所在的位置。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找到图片中具体有文字的地方,确定部分特征线。其次,在距离已经画好特征线l(即行间距)的地方,画一条补充特征线(图中虚线所示)。再次,在距离第一条补充特征线的h(即字高)的地方,画第二条补充特征线。如此反复,直至超出图片范围,便结束画线。

通过以上的处理,每张图片的特征线信息变得完成。接下来,便可以通过电脑,依据每张图片的特征线信息,进行聚类:第k张图片,与前面的k-1张图片的特征线位置进行对比,若两张图片的特征线位置相差之和不超过5,便可以认为这两张图片为同一行的图片,否则,该图片单独成另外一行。经过以上的处理和聚类之和,原来209张图片,被分成了11类。正好与该张A4纸被切割成11行相符合。

2.3 利用图片左右边缘的灰度对各行图片进行拼接

经过聚类之后,接下来只需要对每行的碎纸片进行单独的拼接。这样大大减少了拼接的工作量和发生错误的概率。每行具体的拼接过程如下:

首先,找到11行图片中最左边的图片。因为,在日常的打印的文档中,一般都是有页边距的,利用这个特征,可以轻易的找出11行图片中,每行最左面的图片。

其次,确定好最左边的图片之后,就依次向右拼接。如图三中所示:原本一张完好的图片(A图)被碎纸机切割成两块(B图和C图),在B图右边缘的a点的灰度值应该与对应C图左边缘中a’点的灰度值相同或者相近。而每张碎纸片有180行,即每张图片边缘有180个灰度值可以利用,来和其他图片进行匹配计算。此处,引入欧式距离的倒数,来衡量两张图片的相符程度,即用b图片的最右边缘的180的点的灰度值减去对应c图片最左边缘的180的点的灰度值的差值的倒数,用dbc表示。若dbc越小则表示两张图片的符合程度越高,反之,则符合程度越低。公式如下:

其中,rbi表示b图片最右边缘第i个点的灰度值,rci表示c图片最左边缘第i个点的灰度值。记录该行中所有图片与b图片的dbc,从中寻找最小的dbc与b图片进行拼接。

再次,循环拼接过程。上一次拼接过程中c图,在本次拼接过程中变成b图。再在该行剩下的图片中寻找与本次b图计算的 最小的值,进行拼接。

最后,反复以上过程,直至该行拼接结束。

2.4 利用图片上下边缘的灰度对11条条形图片进行拼接

经过上一步的拼接之后,原本被分成11行的碎纸片拼接成了11条条形图片。接下来要对这11条条行图片进行拼接,即可完成对整张图片的拼接。

该过程与上一个过程十分相似。首先,利用页边距的信息,确定第一行的条行图片。然后,用第一张图片最下边的边缘像素点的灰度值和剩余10条条形图片最上边的边缘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同公式(1)的计算。然后,找出其中d的值最小的一个进行拼接。最后,反复以上步骤,直至完成所有的拼接。

经过以上的步骤之后,原本一张被碎纸机切割成209个碎片的A4纸,就被复原了。经过作者本人的实验,复原成功率在90%左右。

3 针对英文字体的碎纸片自动拼接

3.1 中英文碎纸片拼接的不同

只有单面印刷英文的A4纸,被碎纸机分别沿纵向和横向切碎成209张碎纸片的拼接与中文的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中文是方块字,而英文是四线三行,如图五所示: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图中14个字母中(含大小写),只有小写的f把三行都占满,而其他的13个字母部分只占两行。这个特性将给特征线的识别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聚类分析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误差和错误。

3.2 建立英文碎纸片的字母灰度值矩阵字库

英文有另外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只有52个字母(含大小写)。如果能根据碎片上原有的字母信息,建立一个含有每个字母像素灰度值的矩阵字母库。在拼接时,在碎纸片边缘一定范围的区域内的灰度矩阵与矩阵字母库进行匹配,若能匹配成功,则说明这两张图片应该连接在一起,反之,则不是。

建立矩阵字母库的过程如是:找到某个字母在图片灰度矩阵,为了减小误差,每个字母找三个对应的灰度矩阵,然后求三个矩阵中对应元素的平均值。有些字母在文章中没有出现,则对应的灰度矩阵为空矩阵。

3.3 利用碎纸片边缘部分区域与矩阵字母库对比进行拼接

首先,根据页边距的信息,从209个碎片中找到原A4中最左边的11张碎片和最右边的碎片。然后从第一张最左边的碎片开始,从剩下的198张碎片依次与该张碎片进行拼接。其次,拼接时,提取两张纸片的部分区域形成一个灰度矩阵,用这个灰度矩阵的规模(即该矩阵有几行几列)与矩阵字母库中每个矩阵的规模进行对比,若有复合的则保留,若没有复合的,则直接认为这两张图片不能拼接。再次,在复合规模的情况下,再比较两个矩阵对应中对应元素的灰度值,若两个矩阵灰度值之差小于1500则认为这是个字母,换句话说,即这两张图片应该拼接在一起。若灰度值之差大于1500,则认为这两张图片不能拼接在一起。接下来,依次拼接第二行到第十一行的最左边边缘的纸片。最后,在重复以上步骤拼接从左到右的18列图片。

3.4 利用碎纸片边缘部分区域与矩阵字母库对比进行检验

在经过以上步骤后,应该形成了11条条形图片和11张碎片。由于英文不同中文,没有聚类分析,犯错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必须对对每条图片进行检验。

检验过程:将已经拼接好的18张图片的右边边缘与第19张图片的左边边缘也利用矩阵字母库进行拼接。若能拼接成功,则说明该条条形图片拼接成功。若不能拼接成功,说明该行条形图片有错误,此时需要进行人工干预。

3.5 利用图片上下边缘的灰度对11条条形图片进行拼接

此时,英文的209张碎片应经拼接成11条条形图片,只需对这11条图片进行拼接。拼接过程如中文该部分拼接方式类似。这里就不在赘述。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在实际生活中一张单面印刷的A4张被碎纸机切碎后,如何复原进行阐述。针对中文印刷的A4纸,通过聚类分析以及以欧式距离为目标函数的途径得以解决。针对英文印刷的A4纸,本文则是通过建立矩阵字母库的识别方式来得以解决。当然这些解决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该张A4纸张的页边距必需一致:A4纸张的文本字体也必须保持一致等。但是,即使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说研究的内容在司法鉴定等方面还是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拼接的成功率也相对较高,对比人工拼接效率高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卓金武.MATLAB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04).

[2]李学文,李炳照,王宏洲.数学建模优秀论文精选与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贾海燕.碎纸自动拼接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4]何鹏飞.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碎纸拼接[J].计算机科学与工程,2011.

[5]姜香菊,路小娟,刘二林.基于MATLAB的车牌定位算法的分析与仿真[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0(04).

作者简介

林良枫(1992-),男,福建省莆田市人。现就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交通土建与计算机科学。

梁爽(1993-),女,黑龙江省克东县人。现就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图片的英文范文第4篇

1. 第一次活动主题是英文歌曲。第一周让学生各自准备和搜集英文歌,结合班里的多媒体平台,让学生轮流上台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英文歌,并把最喜欢的那句歌词读出来、背出来或唱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最后大家一起投票评出本班最受欢迎的5首英文歌,并给那5位同学颁发小奖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和锻炼说英语短句的能力。第二、三周让学生几人组成一个团队,团队间进行英文歌歌词朗诵比赛,并设立一些小奖项,如最佳配合奖、最佳语音奖等。第四周是英文歌演唱比赛,可以独自演唱或组队。这个阶段是对这个月综合练习的最终检测,也是最有娱乐性的一项活动,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其中。

2. 第二次活动主题是身边的商品英语标识。以几人一组为单位,收集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商品英语标识,并在月末进行展示比赛,可以通过手机、相机拍摄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展示本组的成果,并用英语简单介绍商品类别(饮料、电器等)、价格、产地或所属公司等。最后设立一些奖项,如发现数量最多、介绍描述最清楚等。

3. 第三次活动主题是描述图片。以个人为主要的参赛形式,自愿报名参加,月末比赛时,学生在所给的三幅图片中,用英语简单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幅,图中自己观察到什么人或物,选择该图的理由等。图片可以是故事性的,也可以是最近的新闻,图片下方列出一些关键词,供学生参考。比赛前,有必要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和辅导,如怎么用好序数词、连词等。赛后评出若干名优秀选手。

4. 第四次活动主题是情境交流。这个主题是参照这几年广东省中职英语技能大赛的环节而设的。正式比赛活动前,在月初时组织学生观看这几年省赛选手的视频,并鼓励学生以视频中的选手为榜样,努力学习。接着再一次对学生进行序数词、连词等关键语法知识的培训,使学生说话时更注重条理性。比赛的题目会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做一些难度方面的调整,选手以2人团队为单位,现场从三组漫画或图片中自选一组,漫画或图片内容皆是与学习、生活、工作等紧密相关的场景,图片下方有关键词列出。一名选手对漫画或图片内容做出描述,另一名选手与评委就漫画或图片主题进行互动问答。

5. 第五次活动主题是职场应用。月初,以学生毕业工作后可能遇到的一些职业场景为例进行引导教学,如,公司经理要举办一次员工的奖励旅游,让秘书和一个旅行社职员进行沟通,看从三条备选旅游路线中选哪一条。给学生展示的是几段简短的英语资料,有经理的各项要求(价格、时间等),还有三条路线的基本情况。学生要做的就是对比、筛选信息,如数据、关键词等,然后选择一条最符合经理要求的路线。最后,继续用序数词、连词等引导学生说出选某个选项而非其他选项的理由。

图片的英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性焦虑;全球本土化;不均衡性;话语混合;旅游推广话语

[中图分类号]1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9-0038-06

1 文献综述

1.1 全球本土化

全球化指的是跨越本土、区域的界限,整个世界趋同的倾向。人们通常把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从“”开始,中国有一批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激进地学习西方,从而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知识界曾出现“新五四启蒙运动”文化热,主题是以西方文化为武器,批判传统文化,最典型的是文化界出现的电视政论片《河殇》。此外,吴友富提出应该废除中国的“龙图腾”,因为dragon(龙)在英文中隐含之意是充满攻击性和霸气的怪物,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宣传。显然,这种以西方为主的全球化忽略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与此相反,本土化挑战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强调整个世界被西方文化趋同的负面影响。但是,过分强调本土化会导致排斥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从而造成唯古为大、唯华为荣的另一个极端倾向。事实上,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不考虑全球化而一味地强调本土化,也会造成文化的障碍和误解。

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试图超越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思维的局限性,提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辩证的、双向的过程。“全球本土化”这个概念是由罗伯逊(R0bertson)首次提出的,近年来不少中国学者(如孟锦,王宁)从自己的学科视角阐释了全球本土化。而吴(wu)等则系统研究了大中华地区(即大陆、香港和台湾)全球/西方/现代和本土/东方/传统等不同文化力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全球化和本土化两种力量处于动态的不均衡发展之中。某个领域和行业强调全球化,而另一个领域和行业则可能突出本土化。比如洛克(Locke)在研究香港地铁广告时发现,服装广告中本土的产品强调全球化的特征;而食品和饮料广告中全球化的产品则倾向于本土化的诉求。王(Wang)研究国外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他假设并验证了3种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模式:模式一,较强的全球化和较弱的本土化;模式二,全球化和本土化呈现均衡;模式三,较弱的全球化和较强的本土化。

1.2 话语混合与北京旅游

在本研究中,话语包括语言和其他多模态的符号,如图片、音乐等。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共同构成了社会实践和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此,话语不再局限于文本空间,不仅仅关注传统语言学中的词汇、语法或者音素,而是更多地考察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如何建构和反映宏观的社会文化,即力图把微观的分析和宏观的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

话语混合(discursive hybridity)认为话语不是一个同质的整体,而是不同社会文化力量杂糅的混合物。近年来,话语混合引起了不少学者的重视,比如费尔克劳(Fairclough)研究了教育机构中权威话语和市场话语的混合,并指出市场化力量对教育机构的渗透和影响;巴提亚(Bhatia)研究了仲裁话语和司法实践的混合;吴(Wu)则探讨了香港旅游推广话语中认知风格和情感风格的混合。

本文以北京为例,探讨话语中的文化混合和城市的旅游推广。选择北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旅游业虽然已经成为促进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是有很大的增长和提升的空间。截至2008年,北京旅游业年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9%;预计到2012年,北京的入境旅游人数达到61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8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本研究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意义。

1.3 北京城市的多重身份

北京是个多元化的城市,具有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多重身份。首先,作为中国的古都,北京是一座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城市,因此,它会体现出丰富的本土化元素。同时,北京也是一座全球化的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与世界之间重要的纽带,是中国接触世界各种文化的重要窗口。这意味着北京深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北京城市的多元身份在北京市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中也有明确认定,即“坚持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

尽管北京城市的多元身份已被广泛认可,但是近年来在城市旅游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现代性焦虑,即过多强调北京的全球性,而忽视了北京的本土传统和历史。梁怡、赵琦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北京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迫切。张妙弟、李洵发现,多年来北京四合院改造的思路基本上是“拆旧建新”,甚至有人把这说成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就可能使凝结着数百年文化、代表着浓厚地方特色的北京传统民居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北京工美行业协会、北京工业促进会也指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北京优秀传统工艺技术面临失传,需要集中抢救。

1.4 文献总结和本研究的意义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全球本土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尚未有研究从话语角度探讨北京旅游推广中的全球本土化。此外,不少学者发现,北京城市旅游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现代性焦虑,即过多强调北京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而忽视了北京的本土传统和历史。

本文试图从全球本土化的视角来研究北京的城市身份,主要分析的案例来自北京旅游推广话语。本文的重要性有如下3点:①从多维的角度进行文化话语的研究,为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做出贡献;②提倡和扩展全球本土化的视角,以缓解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焦虑;③为北京市城市旅游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2 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有两个研究目的:研究北京市旅游推广话语的全球本土化的话语模式;探讨北京旅游推广话语中全球本土化不均衡的现象。为了达到这两个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在语言维度,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如何反映和建构了全球本土化?

(2)在图像维度,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如何反映 和建构了全球本土化?

(3)在音乐维度,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如何反映和建构了全球本土化?

(4)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在哪些方面呈现出“全球化强而本土化弱的倾向”?

(5)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在哪些方面呈现出“全球化弱而本土化强的倾向”?

2.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定性指的是采用全球本土化的理论,即全球化和本土化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双向辩证、互为依存的。定量指的是在分析语言、图像和音乐的多维话语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以增强分析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在本文中,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包含多方面的北京宣传推广资料,既包括传统的旅游宣传手册,也包括新兴的旅游局官方网站和多模态的北京旅游宣传视频。具体搜集的语料见表1。

3 全球本土化

3.1 语言的全球本土化

本研究首先发现,在语言维度,北京旅游推广话语既有侧重全球化的方面,也有侧重本土化的方面。比如,英文版的北京旅游推广话语主要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这是因为所有英文网站和英文推广手册都使用了英语语言作为传播的媒介,这些话语阅读的主要群体为外国游客。再比如,中文版的北京旅游推广话语集中体现了本土化的特征。这是因为中文网站和中文推广手册主要使用汉语作为传播沟通的媒介。这些话语的阅读群体主要为国内和本土的游客。

本研究还发现,无论英文版还是中文版的北京旅游推广话语都使用了中英文混合,呈现出全球本土化混合的特征。在英文版中,全球本土化的混合具体表现为英文中夹杂使用汉语,而使用汉语的功能往往是多重的。比如“learning Chinese”这个栏目出现在北京市旅游局的网页中,目的是让来京的外国游客学习基础的汉语。这个栏目其中一个小标题直接使用了中文成语“余音绕梁”。这个中文成语的使用,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还具有象征性的功能。在整版以英文和拼音为主的宣传网页中,“余音绕梁”这4个汉字的出现凸显了汉字的差异性,容易激发外国游客对中文乃至中国文化的好奇心。

同样,中文版的北京旅游推广话语也夹杂着英语的使用。以图1为例(选自北京旅游网站截图)。首先看到的是,汉字的使用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汉语语言文化,如篆体、黑体、隶书等汉字传统。同时,即使在呈现中国汉字传统中浓厚本土文化的时候,也使用了英文等非汉语的信息。如图1中的Beijing-China和Charm Beijng。尽管中文版的旅游推广话语的目标读者主要为中国人和本土游客,英文的夹杂使用并非传达明确的信息,但是却象征地表达了超越本土界限的意愿,彰显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特征。

3.2 图像的全球本土化

在图像维度,北京市旅游推广话语也体现出全球本土化的特色。本研究共搜集了149幅图片。其中有75张图片呈现出本土化的特征,占51%。同时本研究也发现,48张图片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计32%,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此外,还有6张图片呈现出全球化和本土化混合的特征,占4%。

本研究还发现,在旅游网站和宣传册最醒目的位置如标题背景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图片经常交替使用,两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里以8幅采集于“畅游北京网”网站的标题图片为例。其中4幅体现全球化,另外4幅体现本土化,两类图片以闪现的形式交织出现。第1幅是天安门的图片,第3幅是天坛的图片,第5幅是故宫高翘屋顶的图片,第7幅是长城的图片,这4张图片都是北京乃至中国的象征,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而第2幅是鸟巢的图片,第4幅是灯光闪烁的夜景,第6幅是穿梭的汽车和立交桥的图片,第8幅是游船和电视塔的图片,后4张图片通常和现代性和全球化联系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文版的北京旅游宣传网站中,往往把中国特色的景观作为背景,外国游客则被安排在图片的中心位置。这种设计能够较大程度上吸引外国旅行者。中国特色的景观对外国游客来说是未知甚至是神秘的,而外国游客游历北京的图片能让阅读者假想自己成为游客,间接产生体验性的愉悦。以图2为例。最左边的图片是两位外国游客在天安门前查看北京地图,中间的图片表现的是一位外国姑娘在古董店里展示一把中国特色的纸扇,右边的图片描绘的是几位外国游客在天安门城楼前一起骑自行车的场景。

3.3 音乐维度的全球本土化

本研究发现,北京旅游推广的话语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和中西混合音乐。笔者共搜集了两段视频材料:12分钟长版的北京旅游宣传片和两分钟短版的北京2008奥运宣传片。在这两段语料中,西方音乐时长5分钟53秒,为视频总长的43%;中国传统音乐时长2分55秒,约占总长的21%;此外中西音乐的混合部分为5分2秒,共计为36%。

首先,中国传统的音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段视频的开头均突出了中国传统元素,它们选取了本土化的音乐如中国传统乐器鼓、钟、笛子、古筝、琵琶、箫、扬琴等演奏的旋律,来衬托中国特色景点和中国化的生活场景。尤其是鼓声听起来铿锵有力,因而在片头牢牢地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例如两分钟短版北京2008奥运宣传片就是以鼓声和钟声开头,持续了13秒。此外,12分钟长版北京旅游宣传片片头的京鼓声也使人精神振奋,带给观众活力和生机。

其次,西方音乐在北京旅游宣传片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片中出现了多种西方音乐,如轻音乐、爵士乐、交响乐等。其中,轻音乐为北海公园、颐和园提供了悠扬的背景乐,凸显出北京美丽的自然风光。此外,在长版的北京旅游宣传片中,当出现北京异国风情的酒吧或外国乐队等画面时,爵士乐便登场了。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交响乐的使用,两段宣传片均以交响乐结尾,给听众留下了气势恢宏的深刻印象。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混合也是北京旅游宣传片中重要的特征。中西混合主要使用了以下两种模式:①同样的曲调展示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比如在长版的北京旅游宣传片中,从00:05:39到00:07:05,首先听到的是一段中国古典乐器演奏的中国传统音乐,展示北京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景观;紧接着,同样的曲调由钢琴来演奏,以展示北京全球化的景观;最后,该曲调又以爵士乐的风格演奏作为背景音乐,而画面则呈现出北京本地人和外国游客共聚北京的生活场景。②混合的曲调分别由中西方乐器来演奏。这种旋律在两段视频的背景音乐中常常可以听到。例如中国的鼓乐中融入交响乐,中国的笛子与西洋小提琴配合演奏等等。这种混合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兼容并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北京旅游推广话语无论在语言、图像和音乐维度都体现了鲜明的全球本土化现象。在语言维度,无论英文版还是中文版的推广话语都体现了中英文混合,并发挥了多重功能;在图像维度,全球化的图片(如现代化的交通、外国游客)和本土化的图片(如天安门、长城等)混合交织在一起;在音乐维度,中国传统 乐器和音乐与西洋乐器和音乐以不同的模式混合在一起。

4 旅游基础设施:全球化强而本土化弱

本研究发现:旅游基础设施的推广话语更加强调其全球化的特点,即全球化的元素要远远多于本土化元素。在本文中,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酒店和交通设施两方面。

酒店的介绍和推广通常强调其全球化及现代性的特点。这里以“畅游北京”提供的酒店信息为例。在中文网站上,4家酒店中有3家是国际性大酒店;而英文网站推荐的55家酒店中,53家都是西式现代化酒店,仅有的体现中国本土风格的两家酒店也只是外表装修成中国特色的建筑,内部房间装潢布置还是使用了西式风格。

交通设施的介绍和推广也凸显了其现代性和国际性,而很少呈现本土化的特征。根据本研究对网站和宣传册的统计,共有16张图片展现了飞机、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工具,而只有4张展示了有传统本土特色的交通工具,比如人力黄包车等。

以上分析表明:北京旅游基础设施,即酒店和交通设施的推广主要强调全球化、现代化。这是因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能够为旅行者提供舒适的生活和便利的交通。此外,现代性和国际化的基础设施也表明了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正在融入全世界的大舞台,向世界展示了北京的全球化形象。5景点和餐饮:全球化弱而本土化强

在中英文网站关于景点的介绍中,有27张图片即71%强调北京的特色,如较多地介绍有关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的信息。此外,还有不少篇幅介绍了北京当地公园的特色旅游。相比较而言,只有11张图片即29%呈现了全球化的景点,如关于商业中心区域(CBD)或商业街的描述就少得多。

本研究以英文网站为例作详细说明。不少专栏向旅客介绍了中国文化、北京自然风景区、北京历史文化等。比如“自然”专栏介绍了“恭亲王府”(Prince Gong's Mansion)、“北海公园”(Beihai Park)等;“文化”专栏介绍了“中国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中国国家博物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历史”专栏介绍了“潭柘寺”、“白塔寺”。此外,“动物”专栏介绍了“北京水族馆”和“北京动物园”。

从图像的维度来看,本土化景点图片的出现频率显然高于全球化的图片。北京2008奥运宣传片共157个场景中,111个场景展示了中国元素,如北京小吃、中国名胜古迹、北京生活场景等等。其中故宫出现了12次,颐和园出现了10次,长城出现了6次,这是宣传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景点。而只有46个场景展示了现代的、西方的和流行的画面。

除了景点的介绍强调本土特色外,北京饮食文化的推广也体现出“全球化弱而本土化强的特征”。绝大多数图片展示的是中国特色饮食,如北京烤鸭、饺子等等。在全部26幅图片中,24幅介绍了北京特色食品,其中来自旅游宣传手册18幅、网站6幅,共计占80%。如网站截图(图3)所示的两种就是北京乃至中国的传统小吃:油渣和火锅。相反,只有两幅宣传手册的图片介绍的是西方的食品,仅占20%。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景点和饮食方面,北京旅游推广话语更多地呈现出“全球化弱而本土化强的倾向”。无论对于外国游客还是本地游客而言,观赏景点是旅游中重要的活动和体验,能够给游客带来独特体验的景点往往是本土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此外,餐饮也是旅游体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带来愉悦体验的往往也是当地独特的餐饮文化。

6 结束语

本文从全球本土化的视角考查了北京旅游推广话语,并发现:在语言、图像和音乐3个维度,北京旅游推广话语都呈现出全球本土化的特征。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旅游基础设施的推广话语体现出“全球化强而本土化弱的倾向”;而景点和餐饮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出“全球化弱而本土化强的倾向”。

全球本土化这种辩证的视角超越了“全球化”或者“本土化”的局限性,对文化中的混合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即全球化和本土化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正如辛旗指出:“一些人最为缺少的就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一些人对于各种外来文化不是盲目接受,就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文化认同与现代化不是与中西文化的全部附着或决裂,而是建立包容各种文化精髓的多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