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法概论

经济法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法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法概论

经济法概论范文第1篇

经济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以法律手段调控经济,发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对经济的作用,经济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法经历了从误解到理解再到被普遍认同的发展过程。

一、我国经济法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法是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后所产生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和保证,纵观中国经济法的历史,从萌芽到基本建构起自己的体系,经历了两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

1978—1992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经济法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这时的经济法主要在于移植和借鉴国外的经济立法,当时颁布了大量的经济方面的规范,为应对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由于经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还不十分明确,加上对法制的需求也不强烈,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不具备经济法形成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

2.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1992年至今,是我国经济法勃兴和走向成熟的时期。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以此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于我国多年的计划传统过浓,所以要通过经济法律的形式逐渐削弱经济中的计划成分,提升市场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而不是向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经济法的产生是源于市场失灵,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弊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需要,国家颁布了大量法律法规,使我国经济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也为经济法体系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立法实践基础。

二、我国经济法取得的主要成就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法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涉及各个方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1.宏观调控方面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重要部分,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发展的后盾,也是国家运用计划、税收、货币、产业、价格等手段行使经济调控职能的法律保证。这方面的法律已经有:《预算法》、《政府采购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审计法》、《统计法》、《会计法》、《城市规划法》、《价格法》等。

2.市场规制方面

市场规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维护市场秩序井然的行为,主要致力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是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功能。这方面的法律有:《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计量法》、《标准化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反洗钱法》等。

3.企业组织方面

为了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要严格规范各市场主体的地位。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主体,国家要通过法律制度的设计建立进入和退出的机制,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企业的自主权和经营权,规定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体应承担的责任。这方面的法律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乡镇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企业破产法》等。

4.资源能源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过度从自然界索取,滥用资源、能源,目前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人民的正常生活。为此,通过经济立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尤为重要。这些法律包括:《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

三、进一步加强经济法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经济法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环节建设。

1.继续完善立法

完善经济立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立足本土资源,借鉴他山之石,尽可能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法、投资法、工资法、国有资产法、循环经济法、食品安全法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以适应实际经济活动的需要。

2.改进和加强执法

政府及政府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的依据、权限和程序履行经济管理职能;要逐步建立严格的经济管理、经济执法责任制和经济管理、经济执法过程追究制,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经济管理、经济执法行为,以增强经济管理、经济执法的规范性、民主性和有效性。

3.积极构建经济法治系统工程

从社会公共性出发,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现代经济法就是由政府推进的市场经济法治模式。政府推进的市场经济法治可以而且应当构成系统工程。解决经济领域的具体法律问题,比如定价、征税、放贷、罚款、应急、救市等。

参考文献

[1]程信和.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

[2]周林彬,李胜兰.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法的创新[J].学术研究,2001,(2).

[3]张建伟.转型、变法与比较法律经济学———本土化语境中法律经济学理论思维空间的拓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杨紫烜.经济法(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

廖虹(1976—),女,南昌理工学院。

经济法概论范文第2篇

1多方举措让学生敞开心扉

首先,教师以身作则,并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就是通过你的日常行为让学生感觉到你的人格魅力:为人坦诚,真实可靠。学生相信你是你工作迈出的第一步。比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为了引导学生明确就业前景,规划在校目标。笔者设计了“购买未来”的活动,列出多种人生目标,要学生“购买”。活动开始,同学们过于拘谨一言不发。这时有个胆大的学生反问“老师你要什么?”,笔者如实的说出了自己的购买的是旅游,并且把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同学们分享,并调侃未来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相约旅游。这下同学们畅所欲言开了。在真实温暖的气氛中原来陌生的师生关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情暖心田,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更多是课下功夫,课间、课下是师生交流的好时机。为此平日多搜集时事、应聘、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在不经意的聊天中、朋友试的谈话中,使同学们的困扰、疑虑得以解决。对个别问题学生朋友似的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就是在这点点滴滴中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友和可亲的长辈。再有,尊重人格,鼓励为主,树立信心。中职生自尊心都很强。因此上课提问要注意因“才”提问,并加以适当引导,并及时鼓励。在鼓励声中会使学生信心满满不断去探究。笔者坦诚地告诉学生,只要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最好的答案。对于问题学生,课下教育课上更要表扬。持之以恒,正能量得以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一个好学上进的良好氛围。

2精彩设计课堂,使学生顿悟真谛

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应用得当,使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快悟到真谛,事半功倍。要求教师得才能兼备,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事例经典,构思新颖,有良好的启发诱导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学生情绪的操控能力,课堂气氛的调节能力等。首先事件的选择必须经典,能使学生心灵上产生共鸣,有所感,急于发。其次问题的设置是关键。从学生有切身体验或者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发问触动其心灵,使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再有为了整体性,设置问题必须环环相扣,有衔接,做到水到渠成,道理自明。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满足其求知欲。

再次课堂形式多样化,切记固定模式化。常讲常新需要教师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灵活应用。可以采用教师边举例边发问、学生讨论争辩、现场演示,还可以是辩论会、故事会,还可以观看网上下载的经典案例视频让学生谈感受等。比如新生第一节课笔者的设计构思如下:用活动“购买未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其明确未来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上,必须学得一技之长,必须学好专业技能课。紧接反问学生,如果你是公司老板要招聘员工,首先看他的技能还是人品?并举一招聘小例,让学生猜一猜最后谁被应聘上。在学生的争辩中得出,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之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明确这门课就是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这样学生明确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及教学内容。最后这节课在《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声中结束,坚定了学好知识、技能,迎接美好未来的信心。

3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经济法概论范文第3篇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各专业教材内容相似

针对于经济法这门学科来看,在进行教材编排的过程中,要与其它的学科有所区别。这样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会将经济法教学中的知识讲解重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其它学科的教材相同,没有把知识的侧重点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相同的教案,这完全的忽视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质量始终不好。

2.教师选用的案例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

根据经济法这门学科的性质,教师在给学生选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根据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讲解和传授。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有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很有意思,从而增添课堂学习气氛。但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案例却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少有经济法的课堂教学能将案例恰当好处的纳入进来,课堂上使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只是为了应付了事。于是学生不仅不能够对其很好的掌握,还死记硬背,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

3.对学生的考核办法不完善

在经济法教学中,对于学生考试来讲,都是进行传统的闭卷考试。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估也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确定的。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能够顺利的通过,却将经济法这门学科中的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还有的学生竟然在考试中作弊,这种现象是经常能够看到的。就算学生考试成绩优秀,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学生会不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呢?学生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成绩,根本就没有考虑将学到的经济法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生活当中。

二、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思考建议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比如对于财会类学生应重点介绍会计法、税法方面的法律,对于电子商务类学生应重点介绍电子合同、网上交易安全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案例教学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是指在课堂讲授中,采用理论、案例、问题夹叙夹议的方式,即“以案说法”形式,在讲述相关具体法律制度前先以案例为引导,再以本节课要讲述内容为问题设问,最后以小结方式对核心问题分析总结,前后照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法律知识,体现边教、边练、边学的特色。第一,案例教学要注意案例的精心选择,要选择典型的、能解释法律问题的、具有实用性的案例;第二,要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把握案件关键点以及综合运用法律的各项规则的能力;第三,要注意法律理论的讲解和阐释同等重要,只有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才能使理论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经济法的基本概念部分,我们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给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而在一些法律的应用上,我们设计了一些经济纠纷。比如说,我们就合同成立是否代表合同有效这个问题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思维能力,去分析解决,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经济法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s economy to obtain a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 reform prove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Meanwhile,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growing,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rther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to achiev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goal of building.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an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demonstration of economic reform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ole.Keywords: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计划经济体制又被称为指令型经济,通过国家调控对生产资源及商品消费进行事先计划,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沿用这一体制;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都会不约而同的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也就造成了优势经济资源不断由农村向城市倾斜,如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前期都受到宏观政策的控制影响,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分布广,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了保证国内重工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系列歧视政策的约束,这也就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过低等问题;同时,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规定,也形成了中国式的二元化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探究

1.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需求。

国际方面,冷战结束以后,世界范围内开始掀起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成为改变国际社会新格局的关键变量。在20世纪后半期,饱受经济发展障碍的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步入经济转型的井喷期,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实践角度来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也体现出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中国而言,也迫切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

国内方面,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商品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这一体制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突出表现为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违悖,行政手段对企业的管理过严,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流通模式,阻碍了产品生产和商品供给。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方式单一化,平均主义思想泛滥无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进一步导致商业发展退化、弱化;以煤矿经济产业分析,受到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发展战略和资金积累模式影响,导致了煤矿经济发展脱离了应有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向,因此无法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导致工人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从农民中吸收的人员比例极低。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必须对这种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商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煤矿经济为例,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资源的销售受政策影响较大,存在“指令性价格”和“指导性价格”,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大大削弱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减少成本支出,煤矿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产量后生产处于滞后状态;于此相对应的是对煤炭资源的日益高涨需求,火力发电、农业生产、城市供暖等需求逐年增加,造成市场大面积缺煤现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探究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人口比例分析,目前来说农村地区人口仍然占据人口总数的较大部分,经济体制导向必然会向农村方向转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解除了将经济体制纳入社会基本制度的观念误区。

思想的解放进一步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国农村人口是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因此必须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要建立多渠道的经济发展模式,放宽农村人口从事企业经营的渠道,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实现我国经济模式的多元化。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管理、户籍制度、环境建设三方面,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筹发展,逐步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平衡。

(一)土地管理

土地是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国家部门制定了农村集体用地的管理条例,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村建设用地市场。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将土地作为一种稳定的生产资源提供使用,极大的稳定了农村人口。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业生产逐步摆脱单一化,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靠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构成二元化社会、经济机构的主因,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户籍制度的缺陷一再经过修正,但在目前城市化建设全面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诟病。从经济角度来说,30年终城乡经济整体收入增长提高五倍,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却扩大了2.28个百分点。同时,在政治权利、文化资源、医疗教育资源等方面,城乡之间还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通过经济体制逐渐弱化户籍制度的作用,实现平稳过渡。

(三)环境建设

环境设施建设时城乡经济发展重要因素,通过对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善,逐步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居住方式方面趋向一致,实现劳动力、技术、资源方面的交流共享。同时,逐步构建起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如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济制度等等。

三、“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深度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将城市、农村归纳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的城镇格局规划。具体来说,“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涉及六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市场和社会管理。

十六届四中全会支出,我国在计划经济侧重重工业发展史必然的历史阶段,在实现工业化发展预期阶段之后,必然进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策略;同时支出,协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市场深度挖掘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实现了免除农业税、实现种粮补贴等政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施行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弥补现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在享受要素配置和要素增值成果方面的不公平性。以土地为例,农村土地在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下,增值收益仍然流入城市,农业在国家资本申请享有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在就业方面,高等学历人才仍然局限于城市,而农村市场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无法形成互动的人才交流市场。

综上所述,要抓住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契机,重点解决城乡之间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重点完善城乡行政管理体制,这对政府职能的提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牢固掌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学调节理论,开拓监管有力的市场体系,通过协调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府职能现代化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汪锋,刘旗,张宗益.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软科学,2007(05)

经济法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高职;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实践中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尚未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为例探讨课程的教学改革,经济法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完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在具备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掌握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法律实务的掌握,对经济管理专业甚至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经济法课程的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改革经济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缺乏,导致教学效果与学习目标脱节

在法学知识体系中,经济法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掌握必要的法学理论知识是学习部门法的前提。高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并未开设相关基础课程,因此在学习经济法课程中,面对陌生的专业名词和概念、理论和制度,需要教师进行讲解,而如果教师对这些概念逐一讲解,则又出现有限的课时与计划的课程内容无法完成的矛盾。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课时有限,加大了课程学习的难度,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又片面追求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所以很难实现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经济法学知识的目标。

(二)忽视专业的差异性及“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同一化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不同方向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课程的安排一般都是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或者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忽略了不同专业方向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知识结构掌握和接受程度的区别,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教案和教学案例的使用上,都是“一份教案,一份教学PPT,相同案例”的相同版本。将相同的内容适用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导致学生无法将该课程的学习与本专业方向的课程联系起来,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没有注意到以上的差异,必然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缺失

教学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为经济法课程安排了一定比例和学时的实践课程,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有限课时的影响和教学计划是否完成的考虑,教师往往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此外,在实训室的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际的效果。经济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缺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有限的法律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模式方法单调乏味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感。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对教材中法律概念、原理、法律条文的讲解为主,讲授过程中穿插案例,仍然是围绕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虽然讲授法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但是时至今日,如果不加以创新,会有诸多的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参与,教学模式呈现“填鸭式”灌输理论知识,缺乏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对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学生没有时间来思考、消化和吸收,应用则更无从谈起。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则很容易造成课堂枯燥沉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教学素材准备单一

经济法课程教学素材主要以教材、教案和PPT为主,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材的开发通常是依靠简化压缩本科教材而来,其主要的缺陷是过度关注学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出于和教材配套等原因考虑,教案和教学PPT等教学素材往往理论性过强,缺少培养职业能力所必需的一些例如合同示范文本、证据材料等典型素材。素材准备不充分,使得经济法课程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也很难完成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在高职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既要保持经济法学的理论体系,又要与学生自身专业相互衔接,并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完成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则亟需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素材准备等方面进行综合改进才能得以实现。

(一)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教学目标应该以实现这一目标为宗旨。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必须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来开展,那么课堂的理论教学也应当以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教师讲授的理论应当满足两个条件,即讲授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学习讲授的理论知识后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经济法实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避免构建学生经济法理论知识结构系统性的误区,对于一些有争议或者属于学术探讨研究对处理实践问题意义不大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尽量避免涉及。在这一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要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理论部分进行删减,有意识地做到详略得到,保留与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理论知识,突出丰富实务操作技能培养所需内容。

(二)加强各专业方向的沟通与交流,展开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效果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方面,只有突出专业特色,通过差异竞争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成果。即使是同一门经济法课程,因各专业方向不同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要求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以上差异,加强与教学团队成员的沟通,熟悉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差异,并向专业课教师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和能力结构对经济法知识的需求,并能将上述差异的部分在教学内容中有针对性的体现,突出各自的专业方向特点。依此思路,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增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于经济管理专业金融保险方向的学生,应重点介绍《金融法》、《保险法》等涉及金融保险行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投资理财方向的学生侧重讲解《公司法》、《证券法》等与业务相关的内容,并结合穿插与各专业相关的技术资格考试内容讲解。这样有所侧重的选取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到的经济法知识能学以致用。

(三)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单纯地依靠理论教学显然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理论教学之外,应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确保一定的实践教学课时,并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应统筹安排好教学实践活动的每个过程,全程监控保证质量。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通过开展案例实训、组织模拟法庭,参观校外实训基地、法庭旁听等形式开展。例如,在讲解《公司法》的内容时,为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组织学生模拟组建公司,在课程内容进行之前依据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视为股东,模拟成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各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准备申请材料并完成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和陈述展示等环节工作的准备事项。设立公司需要经过哪些流程和准备哪些材料,公司章程如何拟定等事项,在完成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使学生认真理解法律规定,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和同学探讨,向老师请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四)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核心因素。经济法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导致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内容枯燥和理解困难。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依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重在选优、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通过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转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工作任务交由学生完成,信息的搜集和项目的实施,完成任务的方案设计以及项目的实施评价,都有学生自行完成,教学模式由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使学生为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通过对共有的知识和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教师全程指导,使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组织启发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学习实践任务的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高智慧学习体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法学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具体指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来讲解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具有代表性和实效性的典型案例,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为师生双向互动,学生主动讨论发言,最后进入全班讨论,总结观点,将学生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发掘学生讨论中的亮点,对学生的意见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案例教学法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情境式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生动具体的特殊场景,让学生以模拟身份处于高度仿真的环境中,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调动其思维,模拟现实中该场景该人物可能面临的任务和解决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正在学习的知识积极思考、理解、运用法律,尝试再现某种场景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方式主要有通过模拟法庭、模拟合同谈判、法庭旁听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促进其对教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翻转课堂,指的是教师创建课程视频,将视频上传至互联网终端,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课外时间观看视频中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网络上与其他学生讨论,回到课堂上师生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方法。借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的互动性更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经济法理论知识录成视频上传至互联网,供学生课后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节奏,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分组讨论、提问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视频中的内容,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加大探索性学习的比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五)根据专业特点,合理选用教材

针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经济法课程的定位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经济法知识,能够处理与专业工作相关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事务的能力。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应结合专业特点,选择理论知识阐述清楚、案例针对性强、章节前有重难点提示适合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职教材。经济法课程涉及众多法律法规,每年国家都会根据经济形式的发展对法律法规做出更新,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应当选取比较新版的教材。此外,可以尝试采用电子教材的方式,不再出版纸质教材,编者可以在网上直接出版相关的电子教材,只需要更新个别章节,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社会资源,并且提高更新速度。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搜集实务素材和扩展阅读资源,进行组合筛选整理,丰富课程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发现新的观点,探索体验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参考文献:

[1]邓满.浅析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24).

[2]左剑君.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9).

[3]张言民.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4(4).

[4]吴彩云.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经验及改革思路探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

[5]石鑫岩.关于经济法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思考[J].经济师,2015(1).

[6]薛妮.经济法课程课堂教学项目化设计研究[J].高教探索,2014(7).

[7]杨俊瑞.浅论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案设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