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的风俗习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秋节的习俗
1、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3、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7、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全国各地的中秋节风俗习惯
在山西,人们会在这天邀请女婿回家,然后一起吃月饼,也叫做团圆饼,晚上也会让女婿守夜,寓意着一家人和和美美。
上海人,因为中秋时节,也正是桂花开的季节,所以上海人喜欢用桂花雕酒,然后在中秋节的时候,与亲朋好友一起品桂花酒。
在江苏,中秋节的时候,人们喜欢吃桂花鸭。所谓桂花鸭,正是用桂花腌制而成的鸭子。
在浙江,中秋节会吃莼菜鲈鱼烩,因为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美好的典故呢,这里的莼菜所代表的就是思念家乡的意思。
在东北,很多地方都保留着在中秋节祭祖的习俗。这里面非常讲究,所有摆放的东西都有不同的美好寓意。在中秋佳节期间,东北人还会举行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庙会等等。
在陕西,中秋夜男子会划船爬山,女子要安排酒宴,无论穷富,每家每户都要吃西瓜,以示团圆。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江苏无锡一带,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会用画有月宫景色的丝绸糊在香炉四周,随着香火燃烧,青烟缭绕,红光点点,别有一番风味。
在江西,有的地方,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老百姓都会向庙里的菩萨捐款,以求得到菩萨的降幅。还有的地方,在中秋节这天,一家人会一起做“做粑”,这也象征着团圆的意思。
端午节主题班会方案一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 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7位外来学生)
(三)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政治黑暗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端午节主题班会方案二一、活动主题:端午话传统
二、活动背景:现在的小学生对国外的节日了解很多,但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仅限于春节、中秋节等几个节日,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我决定引导孩子们开展“端午话传统”的主题班会。
三、活动目标:
1、缅怀先人,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4、以“端午节”为契机教育学生学习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伟大精神。
四、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
2.准备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3.了解屈原的历史资料及诗歌作品。
4.选主持人,师准备视频及PPT。
五、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诗歌朗诵
六、活动时间:十九周班会课
七、活动地点:五、二班教室
六、活动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情导入
1.放吃粽子、赛龙舟的视频及照片。
2.引发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欲望。
3.主持人引出主题: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同学们对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我宣布:“端午话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展示
(1)首先由各小组交流整理各自收集的的有关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及屈原的事迹。
(2)由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自己收集到的知识,师生交流、汇总,共同学习: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如《九歌》、《离骚》,深入人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熔铸着屈原思想光辉和人格精魂的隽永诗句,两千多年来,影响和哺育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二、交流
(1)选取学生代表说出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及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师生交流、汇总
(2)选取代表朗诵李清照《端午》、《九歌》、《离骚》部分诗句,师生评价。
(3)师朗诵《离骚》部分诗句,引起共鸣,师生齐读,升华情感。
三、升华
师进行情景升华: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及他的作品,就是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我们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及希望,更要做一个爱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四、拓展:
(1)讨论交流:为了明天更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做?
(2)师生小结讨论交流情况。
关键词:民间风俗;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29 -02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当世界各国将自然风光旅游推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民俗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民俗旅游的特征分析
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广泛的含义是:一个民族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具有世代相习的传统文化现象。所谓民俗旅游,可以理解为: 以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促进人类相互了解和认识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我国的民俗旅游从总体上分析,一般具备下述特征:
(一)区域性特征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造成了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地域内,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所谓“风土人情”,是将“风土”指为自然环境,是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和土地、山川、气候、特产等的总称。而“人情”则泛指社会生活习惯。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不同,产生的风俗也各有差异。“十里不同风 , 百里不同俗”“入国先问禁 ,入境先问俗”都是指风俗的地区差异。各地居民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以及人生礼仪民俗,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由此而展开的旅游活动 ,个性突出,形态鲜异,感染强烈,极具吸引力。
(二)民族性特征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居住的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差异,在物质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禁忌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心理状态 ,客观上构成了民族差异的特征。我国56个兄弟民族的民俗文化,无论具体到哪一个兄弟民族,其具体的民俗文化同样各有特色,或者说, 存在着整体民俗文化下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就是它的民族性体现。反映我国各兄弟民族的民俗旅游活动的民族性特征,其内容十分丰富,文化欣赏价值极高,若再渗入各民族地区的特色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形成内容丰富、形态完善、品位高尚的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并推向世界各国的旅游观光人士,既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又可使世界人民更深入地了解我中华民族56个兄弟民族热爱和平、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和风貌。
(三)传承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传承性是指风俗在不同的社会发展中所表现的动态形式。风俗就是泛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习惯性。正是如此,才构成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族性格、特点和不同的风貌。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兄弟民族,在祖国的每一块土地上,经过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将自己民族文化历代传承下来,在巩固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传承的同时,又吸纳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的民俗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向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传承式迈进。没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民俗旅游经济的开发 没有各民族地区的传承性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俗旅游经济的形成。
(四)社会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社会性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即“约定俗成”。这种风俗习惯有时保留在几个村寨或一个民族中,有时可能涉及几个民族地区甚至广泛地传播于全国。具有这种民族社会性的民俗旅游经济可以从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族情和风情出发,进行社会性的经济、文化、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多方面交往与合作,将民族经济和社会经济通过民俗旅游经济的推动,走向共同的繁荣富强。
二、旅游的文化性决定了民俗旅游的文化特质
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民俗与旅游历来就有不可分割、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我们从中外古今旅行家的大量游记中,可以追索到两者结合的渊源。如在《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旅记》等古代著名游记中,就有许多对当时各地民俗事象的记述和分析。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艺术历来就是旅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围 ,旅游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在民俗旅游中均有体现。
(一)民俗旅游给人以文化享受
旅游是以享受为主的人类文化生活。物质享受虽是旅游的一个基本内容 ,而精神享受(或文化享受)则是旅游更为重要的特点。国外游客来到中国,品尝到中国菜的色、香、味 ,固然满足了“物欲”,但更重要的是使国外游客得到一种文化享受:品尝中国的烹饪艺术作品,欣赏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旅游的内容能够时时、处处给人以文化的享受 ,它使旅游者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
(二)民俗文化是旅游的重要资源
旅游和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不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大自然的造化。人文景观则是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来吸引众多的旅游者。人文景观既包括文物古迹、各类博物馆、当代建筑工程 ,也包括民俗文化等内容。我国是有五千年文字历史的文明古国 ,又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是我国的特点。由于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风俗习惯,传流至今便成为当代蔚为壮观、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由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又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完全可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的特点。
(三)旅游服务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旅游服务既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也包括服务人员和导游的服务活动。服务人员和导游是直接与旅游者接触的人员,他们本身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他们既要了解一般的国际交往礼仪,以达到与旅游者沟通的目的;又要熟知本国风俗礼仪,为旅游者展现本国文化。
三、做好宣传策划,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宣传对旅游业是至关重要的,是民俗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民俗旅游尤其需要重视宣传。由于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使当地民俗不易为外人所知 ,有些民俗事象也很难被外人理解。因此 ,宣传和介绍民俗是搞好民俗旅游的首要任务。
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关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一种战略思想。其核心是既考虑当前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需要,又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要求,民俗旅游发展实质上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也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稳步扩大的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应完善民俗旅游的基础设施。从当前来看,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大都处在山区或边远地区,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欠发达。这些地区要开发民俗旅游,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别是邮电、电力、交通、旅店等。扩大综合接待能力,做到“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原始朴素、自然的民俗意境,既满足旅游者需要,又保护民俗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民俗旅游就可持续发展。
第三,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俗旅游是在特定地域形成的。民俗旅游发展必须依赖于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自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但它的变异特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有可能随着民俗文化环境的变迁而变迁,甚至因民俗环境的破坏而毁灭。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可以使民俗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开发总是相对存在,又是相对矛盾的。有丰富的资源,自然利于开发,而开发不当,就会使资源受破坏而枯竭。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利用与保护问题上寻求一致和平衡。民俗旅游资源的利用应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使之与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
第四,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氛围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要加强民俗文化的宣传,树立民俗文化品牌意识,树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以使人们认识和理解民俗文化,参与民俗旅游活动。还要注重民俗礼仪、恪守民俗风尚。维护好民俗旅游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对宾馆、旅行社、商品市场、娱乐场所的管理,规范其经营,打破地区、行业分割,加强旅游各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对外促销,实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之,只有努力保护并改善、优化现有民俗文化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大飞跃。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过程中,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当今社会上的第一通用语,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个不同国籍的人之间的交流。但是,由于中西之间文化的不同,对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英语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的背景,地域,历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就会出现偏差,影响双方的交流互动。本文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翻译;影响
英语翻译作为当下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沟通手段之一,其的存在拥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翻译人员对自身所具有的语言文化全面的掌握,还需要掌握对象语言的文化,并且将这两种语言进行合理的处理,使其成为本土语言,从而使得中西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掌握沟通双方的语言,并且对于双方的文化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文化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在它在各个方面中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容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常常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翻译出现一定的差异。所以,需要英语翻译人员能够对英语进行合理的运用,消除中西文化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一、在英语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形成是经过日积月累的,而且,伴随着不同地区的发展,风俗习惯等,久而久之,就逐渐的形成了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由于社会背景,历史发展以及思想层面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要想在这种差异下进行英语翻译,首先需要对于中西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1.因地域文化不同存在的文化差异。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其自身所处的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特点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随着不同地域特点的不同,会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样的现状也使得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者同一事物的理解以及看法产生一定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地域文化对于“东风”的理解是温和的,而对于“西风”的理解则是想冬天一样的寒冷刺骨。但是,在西方的地域文化当中,对于东风以及西方的解释与中国的地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西方国家有一句著名的谚语“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goodforneithermannorbeast”意为东风吹,寒风到,对人畜都有害。再有“Whenthesunsetsbrightandclear,aneasterlywindyouneednotfear.”意思是太阳下山,晴空万里,东风吹来,不必感到忧虑。由此可见,西方与中国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与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特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地域当中,西部地区多高山,而东方地区却面临着大海。所以当东风吹过,就会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受。而西风来自于西伯利亚,所以当西风吹过时会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但是在西方国家,由于东风大多数来自于欧洲,所以会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而西风源于大西洋,所以当西风吹过,则会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因此,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工作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翻译人员对地域的差异不能全面的掌握,则会在翻译过程当中造成一定的困扰,使得英语翻译的质量大打折扣。
2.因风俗习惯不同存在的文化差异。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方式有着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风俗习惯文化的差异还与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风俗习惯文化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不同地区人们所具有的不同的特色。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当中,常常会将风俗习惯文化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很好的交流。所以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如果只是单纯的从英文字面上进行英语翻译,则无法传达出语言所想表达的内容。这样一来,会使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在翻译的过程当中,翻译人员需要格外的注意风俗习惯文化。例如:“龙”这一词在中国代表着高贵的身份,至上的权利,同时,它也是幸运的象征,在中国,人们对于龙无比的尊敬。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dragon”一词却象征着魔鬼以及怪物,也泛指那些行为凶残的人,所以,西方国家的人不喜欢“dragon”这词。又如,在西方文化当中,“yellowboy”是指金币,但是,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对其直接进行翻译,就成为了“黄色的男孩”,这两者之间的意思相差甚远,如果不能对其有着深入的,在翻译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由此可见,中西风俗习惯所存在的差异。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1.地域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由于中西国家所在区域的不同,所以会使得区域文化产生一定的差异。这样的现状对于英语翻译工作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进行实际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对于“akeeneastwind;bitingeastwinds;apiercingeastwind”进行翻译。翻译为中文即为“敏锐的东风;刺骨的东风;刺骨的东风”。在翻译的过程当中,由于中西地域文化产生的差异,对于“西风”就应该进行相应的注释。否则会在翻译过程当中,给人造成一定的困惑。如果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翻译人员对于中西两国的地域文化差异没有一定的了解,则会使得翻译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地域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2.词汇歧义对英语翻译的影响。词汇是形成语言的主要成分,它也是表达语言中心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柱。随着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在对词汇进行英语翻译时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在英语以及汉语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由于英语、汉语的结构,语法,用途,语义,甚至词汇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会对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unabletodistinguishblackfromwhite”,中文意思为“不分青红皂白”,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就将“青红”进行了相应省略。又如“asthinasashadow”,如果直译为中文就是“瘦的像影子”这样一来,人们不能充分的理解这其中的意思,但是,如果将其翻译成“瘦的像猴子”,人们则可以立刻领会到其中的意思。由此可见,词汇歧义在英语翻译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民族文化背景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当中,英语以及汉语都在自身发展当中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并且,积累以及创造了能够表现自己特色的语言。所以,英语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之前需要对于中心的民族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程度的理解。例如:对于“狗”这一词语的理解上,由于中西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翻译中也会出现一些偏差。在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对于狗的理解大多都是褒义的,他们将狗看成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对其使用时,都会给予好的寓意,像“Youarealuckydog.”、“topdog”等等。但是在汉语的文化当中,对于“狗”这一词汇却常常用作贬义,例如“走狗”、“狐朋狗友”等等。随着近些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人民对于狗的看法也逐渐的发生了改变。
4.中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对于英语翻译的影响。每个民族在形成的过程当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里发展史。这种民族心理的具有单一性,并且不与其他民族所共有。这种思维模式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也会对于中西文化产生一定的差异,进而使得英语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三、结束语
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英语翻译人员需要对于中西两国的文化进行充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更加全面地表达出想要述说的内容,进而使得英语翻译的水平得以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贾越明.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61-162+165.
[2]马欢.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2:88-90.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1成语的界定与文献综述
英语成语包括口语、谚语和俚语,很多地道的表达来自于日常生活。
有很多研究成语的著作随之诞生。Newmark曾经说过,成语翻译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语言。胡文仲教授说,成语翻译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范。此外,谢思田教授对于成语也做出了恰当的描述:它增加了语言的色彩、使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并且丰富了人们的历史和宗教知识。
2成语的翻译问题
本文从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三方面,试图说明在成语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差异,希望提供一个详细的处理成语翻译问题的方法。
2.1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分析成语翻译问题
中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许多成语都从中得来,例如:
祸不单行,英文为 an evil chance seldom comes along。来自于中国的名著《水浒全传》,当义军首领宋江听到官府要捉拿并惩罚他们的消息的时候,他说了这句成语,意思是可能有不好的结果,但是同时可能还有其他不好的消息。
又如:初露头角begin to show ability or talent
牡丹是中国一重著名的话,在隋代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但是到了唐代,牡丹变成人人喜爱的花。这意味着,人在特定的时期是可以展示自己能力的。
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历史差异,我们不能尝试通过单个词语、成语的部分来直接翻译,最好的就是对应参考。中国和英国(以英语国家中的英国为例)都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这两个国家也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思想。在两国的交流过程中,使得一些成语有相似的文化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源语言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
2.2从的角度来分析成语翻译问题
宗教文化在各个国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他们也可以出现在成语中。例如: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not his temple
僧人和俗人的图像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僧侣剃发,甚至改变了衣服,离开他们的寺庙,别人也还可以看得出。形容人指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
A Pandora’s box潘多拉盒
潘多拉是人类第一个女人。在古希腊,“潘”泛指一切,多拉指一个礼物。在她的婚礼当天,宙斯命令所有的神赠送一个礼物,放进盒子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打开盒子,幸福、鼠疫、悲伤、爱和友谊、灾难等。她很害怕,赶紧将盒子盖上,但是已经太晚了。它通常表示灾难的根源。
2.3从风俗习惯的角度来分析成语翻译问题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即使是在同一国家内,不同的地区在风俗上也各有不同。例如:
狐假虎威 Donkey in a lion’s hide
在中国和英国之间,我们使用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来表达成语。在中国,意思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力量去吓唬别的野兽,因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狐狸是最狡猾的动物。但是在西方社会,他们用狮子和驴子代替。这代表两个国家不同风俗习惯的动物形象。
出身王室 Born in the purple
在西方国家,“黄”指胆小懦弱的人,不能面对现实,但是在中国,黄色是帝王和权力的象征,只有皇帝可以穿黄衣服。紫色在西方意味着贵族。这个成语表示来自贵族家庭的人。这表明,颜色的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习俗。
3成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不同于一般的表达,它涉及很多因素,如语言、文化、心理、艺术等。下面简单介绍下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3.1直译法
即在不违反语言和语法规范的情况下,将原文直接翻译出来。例如:
浑水摸鱼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3.2意译法
即只保留原文的意思,并不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例如:
对牛弹琴 it is hard to make one understand who is freshman for your talking
3.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法
例如:风餐露宿 braving the wind and dew
3.4借译法
例如:出生入死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4结语
英文与汉语各自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这导致了他们在成语表达中的一些不同。在成语中的文化不同是多方面的,但是翻译起来并不困难。虽然翻译成语,尤其是含有很多文化信息的成语,并没有固定模式,我们可以做的是基于文章内容和背景选择翻译模式。另外,翻译者在翻译中不不止考虑语言的翻译,同时也要加强翻译过程中对文化的体现。我们应当考虑文化交叉情况下的交流并且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较好的进行翻译同时提升对成语所有国家语言的理解。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胡文仲.Aspec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洪伟年.最新简明英语翻译教程.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