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班主任案例分析

小学班主任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班主任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班主任案例分析

小学班主任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一、 “应然”与“实然”的背离:传统班主任培训的误区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 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3]小劳伦斯・E.列恩. 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

小学班主任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为了真正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的效益,笔者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对班主任各类教育案例进行剖析和改进,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反思能力,进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证。

1 案例树立班主任教育反思意识

1.1解读经典案例。

针对我校班主任校本培训的实效性研究中存在的困惑,我们将经典案例进行研究作为树立与提高班主任教育反思意识的重要途径。

选择案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借鉴经典案例。我们从《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等书籍及网上搜索一些符合我校班主任实际的案例。二是撰写与整理我校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成功案例与问题案例。切合实际、符合特点的案例既有助于吸引教师进行阅读分析,更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学习与研究,促进教师改变不利因素,改进教育行为,逐步形成教育智慧。

1.2培养问题意识。

作为一名班主任,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不会捕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去质疑思考,探索问题的症结,便无法激发自我反思了。因此,在班主任培训过程中,我们利用发生在班主任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激发和培养班主任对教育问题应保持的高度敏感性。研究源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每月定期交流,帮助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样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批判精神,养成教育反思习惯。

2 案例丰富班主任反思活动形式

2.1“理论学习反思”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培训中,班主任根据固定的学习专题,主要采用三种学习方式。

(1)个人收集,自主学习。首先,班主任根据所给专题收集相关素材,做好学习笔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备交流分享。其次,要求班主任根据所给专题,结合工作实际,选择自己个人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撰写案例。

(2)团队合作,探究学习。首先,要求每个班主任将收集的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分享,进一步梳理与提炼。其次,将每人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分析、整理、归类。

(3)专家引领,反思提高。首先,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就所给专题进行讲座,进一步理清思路。其次,教育专家就教育问题与困惑与班主任进行零距离交流互动,与专家直面对话,心灵碰撞,分享智慧,探讨有效方法。

2.2“实践操作反思”模式

(1)观看案例撰写体会。这是一种原生态的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要求教师在观看案例后现场撰写感想与体会。

(2)根据案例寻找理论依据。完成体会的撰写后,要求教师依据观看的案例,收集相关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再一次进行体会撰写,描述自己对案例前后不同感想的思维过程。

(3)呈现案例分析讨论。这是一种团队合作提高的过程,由教师与教育专家开展深度对话完成。要求教师敞开心扉,观点阐述,思维碰撞,从而达到理念提升的要求。

(4)结合实际经验重构。引导教师以典型案例为样本,回顾与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教育案例。

教师在反思教育实践中不断改变观念,不断成长、成熟,反思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

3 案例提高班主任教育反思实效

3.1基于案例,要求教师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

一是同一案例,从不同侧面进行培训学习活动。例:在培训中,我们先呈现案例,要求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审视、分析研讨这个案例,结合所教学生年段阐述教育策略。

二是案例不同但主题相同,组织培训学习活动。例:就目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现象,我们根据不同年级选择不同案例,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活动。小学低年级侧重“认识并关爱家庭成员”、中年级侧重“同伴互助,快乐成长”、高年级侧重“关心学校,参与社区”等案例学习研讨。

3.2基于不同类型教师,主要采用分类分层的培训方式

首先是不同教龄的教师。针对职初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对教育的认识处于理想化状态,缺乏教育管理经验和教育机智,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从改善其教育基本技能方面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例如:学校将以往收集的职初教师的系列案例以主题形式呈现,让新教师们进行讨论、分析、交流,并将实践中的体会或心理的转变记录下来,通过专家或有经验教师的分析,进一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针对经验型教师,我们在培训中主要通过让他们带教徒弟进行案例研究反思的方法,激励他们互相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向专家型教师发展。我们要求每一位经验型教师带教一名青年教师,并根据要求对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及指导以案例形式进行反思,促进自身成长。

针对已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专家型教师,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教育经验,使他们成为学校专家组成员,在使用中提高其教育反思能力,另一方面,提供其不断成长的学习途径。其次是不同年段的教师。针对不同年段的教师,我们选择侧重点不同的案例。

总之,教育案例研究反思具有针对性,能根据教师切身的体验进行研究反思,我们在校本培训后期的问卷调查中,欣喜地看到我们教师在实践中的教育反思意识、能力、策略等方面有了提升,教师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高。可见,这种培训活动模式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并正化作教师教育活动的积极行为。因此,运用案例导引提高班主任教育反思能力的培训,为班主任专业化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7.

[2]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孙海法朱莹.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2.

[4]吴义昌.教师案例研究刍议[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3.

小学班主任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主任 思想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6

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既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一名合格班主任的重要体现。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学生只有在思想上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行为上才可能出现正面的转变。我个人认为抓住了思想工作,就抓住了班级工作的核心。忽视了思想教育,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的制高点。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个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首先要“身正为范” ,这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的前提也是关键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要做“人之楷模”。在中小学时期,学生的可塑性极大,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对老师尤其是对班主任有很强的模仿性,所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影响他们在校的成长,而且还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这就要求班主任要“身正为范”,成为学生的典范和表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学生的品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德才,只有班主任先做到“身正”,才能“为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既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也是关键。

二、班主任要以理服人,不能以“权”压人

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能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的话,学生就可以做到服其理而亲其师进而信其道。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首先认理,班主任以其权力强制学生服从也可能能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不服,也不利于班主任威信的树立,达不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在遇到问题时,要将重点放在“理”上,将这个“理”字讲透,才能彻底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一:我所带的高三(9)班以前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下午第二节课常出现老师拖堂现象导致耽误跑操。经过了解我得知很多时候是他们故意让老师这样做的(当然,有时候的确是老师拖堂),这样就可以不用上操了,所以,问题主要出在学生身上。得知此事后,我给他们耐心的做了思想认识工作:跑操是为了锻炼身体,特别是到了高三,学习压力更大,学习强度也大,用脑过度,没有好的身体,难以高效完成学业;再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即便考上理想的大学那又有什么用呢?我告诉学生高三更要加强体育锻炼,以后如有老师拖堂的话你们要温馨提示老师争取能够跑操。从这以后,思想统一了,这样的事就很少发生了,即便有时老师真的拖堂下课晚了,同学们仍然能坚持上操。

案例分析: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以理服人是一种重要方法。学生认识到老师讲的有理,而且是为了他们好,自然就会听的,这就是以理服人的结果。当初如果我对他们盲目批评一番,问题也能解决,但不能让是学生心服口服,而且影响了彼此的情绪,可能学生就此疏远了和老师的关系,不利于以后解决其他问题。

三、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班主任要用诚心换真心

老师唯有用诚心才能打开学生封闭的内心世界,诚心体现的是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你有诚心,学生就有真心,用诚心换真心才能开启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教育工作。

案例三:有一天,我所带班级有一位女生找我谈心,她问我自己学习也很努力,为什么成绩上不去?我问她学习中有没有分心?譬如和个别同学是否走得太近?(我之前对此有一些了解)她听到这一句话,一下子脸红了。她告诉我说也没有什么,只是交往密切了一些,不过一天不见就感觉缺点……,听了她的讲述,我没有批评她,而是真诚的说: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说出了你的秘密,你们这一年龄段出现这一现象并不奇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我们要珍惜美好年华,不辜负家长和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发奋学习。特别是到了高三,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这关系到你的未来,可马虎不得啊!这一问题不应过早考虑。我还结合以前学生中因早恋一失足而千古恨的实例,给她讲了早恋的危害,她听的心悦诚服。她告诉我说:老师我懂了,回去一会儿,她又给我发了条短信:“统哥,我可以很坚定的告诉你:我们已经放下了!不为别人只为我们自己!作为老师,我没有想到你可以和我谈这么多,我很开心,解开了我的心结,我会让你看到我真正的高度。”

案例分析:谈心是一门艺术,它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和对学生真诚的爱。像“早恋”这种事是学生的秘密,他们一般不愿意也不敢给老师讲,一怕丢人,二怕老师批评。但是谈心时只要老师能以诚相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摈弃简单粗暴的训斥,学生就能对你敞开心扉,教育就能实现以诚心换真心的效果。

四、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行的早了,学生未必能够接受;晚了,教育效果欠佳。只有在有可能引起学生内心的需求及共鸣的恰当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作为班主任,既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又要善于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它是千头万绪的班级工作中的“先行者”,抓住了学生的思想工作,就抓住了班级工作的核心。

参考书目

周明星.连凌云. 成功班主任全书(上).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小学班主任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诊式”;德育;集体

一“、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内涵及基本原则

(一)“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内涵

何为“会诊式”教学法?中国有句古话叫“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这后一句正好体现出“会诊式”德育工作的精髓。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以班主任个人为主体,而“会诊式”德育工作模式中的班主任则是在其他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共同协助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并不只是要求班主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而是班主任必须将自己融入集体,热爱与关心班集体,培养班集体意识和为班集体服务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班主任遇到很棘手,且自身不能解决的学生问题时,就可以联合班主任集体或该年级其他任课教师一起解决。

(二)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集体时,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成长环境等重要信息,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根据他们自身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班主任不能盲目地评定一个学生,要实事求是。

2.集体主义原则。“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不同于其他班主任工作模式,它要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以往的班主任工作往往只需处理本班学生的问题,对于别的班级的问题不会插手去管理,而“会诊式”工作模式则是要求各班班主任共同协商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出谋划策。再者,集体主义原则要求班主任将自身融入到班集体中去,走进班级,走进学生,关心热爱班集体,这样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

3.尊重学生原则。新课改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萌芽阶段,特别是那些叛逆行为严重的学生,虽然他们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麻烦,但是,班主任还是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保证他们的身心不受到伤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案例分析

笔者在H小学实习期间担任某班班主任的工作,H小学正好开展了“会诊式”教学活动,笔者所在的班级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做作业,爱捉弄同学,甚至影响到其他人的学习,因此,他原来的班主任将他的座位安排在跟讲台平齐的一排,这样既能好好看着他,又不至于让他影响别的同学上课。为此,笔者对于该学生进行了了解,并尝试采用“会诊式”教学法帮助该学生。

(一)各科教师联合会诊

由于各科教师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情况最为清楚,所以,“会诊式”教学法首选是各科教师联合会诊,各科教师由于自身的经历、学识各不相同,对每一位学生的看法也不相同,如果把每一位教师的意见综合起来,那么问题就会集中显现出来,更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因此,笔者通过该同学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了解他的情况,得知:该学生从小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后将其判给了父亲,他的父亲基本不管,由爷爷奶奶带大,所有的事都顺着他的心意,而且由于他学习成绩差,经常成为教师办公室的“座上客”,而同学们也会因为他叛逆的性格而疏远他,他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改善,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二)师生共同会诊

由于他一直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疏远,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都得不到改善,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自卑心理。为了使他摆脱这种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上,笔者通过对他的多加关心爱护,让他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从而慢慢走近他,与他聊生活聊学习。一开始该生是抵触的,但是,时间长了也就愿意跟教师谈心。平时在课堂上,鼓励他发言,答对了全班同学给他鼓掌,答错了跟他说没关系,慢慢地该生上课开始积极发言,并认真听讲。对于他的努力,笔者一方面,给予一定的肯定;另一方面,不断给他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这样激发了他内在潜力和斗志,树立了自信心。在笔者和各科教师的相互协助下,该学生渐渐改掉了学习上的坏毛病,跟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改善,自信心也有所提高。综上所述,“会诊式”班主任工作的推进对于学校与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完善,班主任自身的德育水平也逐渐提高,对于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非.基于“会诊式”的班主任德育工作[J].安顺学院学报,2015(1):33-34.

小学班主任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班级 管理机制 激励机制 学习气氛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27-01

结合小学班级管理的实际发展状况,实现其中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维持好课堂秩序。在构建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小学班级管理特点的深入分析,确保激励机制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断提升小学班级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案例分析

某小学班级在教学活动开展及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秩序混乱的问题,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需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加强该小学班级管理,为学生们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该小学班级管理中各种问题的发生及管理效率的低下,给后续教学计划的实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客观地决定了构建有效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目标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目标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具体表现在:

1. 班主任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状况,设置总体的管理目标,促使学生们能够朝着这样的目标不断地努力,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树立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

2. 通过对学生个性差异性的深入分析,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目标激励机制。比如,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学生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记住字词的数量等给予必要地降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3. 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符合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并根据学生不同时间段内的表现给予更多的鼓励,确保激励机制作用下的目标能够顺利地实现。

(二)榜样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

无论对于任何人来说,榜样无疑具有很大的力量,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他们在这一阶段最需要有一个效仿的目标,而小学生也会自行在生活中为自己寻找榜样,但是如何使榜样促进小学生的正确发展就需要有效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向小学生们提供一些可以做榜样的例子。比如说对我国历史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战斗英雄等等,他们都可以作为榜样促进小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榜样的存在,比如说助人为乐、做好事的人等,班主任都可以激励小学生向这些榜样看齐。另外,在班级管理中,其实给予小学生们最大的榜样是作为班主任的存在。因为小学生与班主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学生带来影响,所以班主任在日常学习中必须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以身作则的效果,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三)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

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加强小学班级管理,需要注重竞争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的时g内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结合班主任的具体要求,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实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需要做到:

1. 在班级管理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应根据所有学生对于不同任务的完成状况进行综合地评估,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锻炼,促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班级管理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为班级管理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可靠地保障;

2. 采取合理的方式将班级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促使这些小组之间的成员能够在无形之中保持一定良性的竞争关系,进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

3. 结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导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竞争学习模式中,并加强彼此间的协调合作,实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渗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科学评价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

小学阶段的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客观地决定了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必要性。因此,结合小学班级管理及学习性格特点,应注重科学评价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具体表现在:

1. 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整体的表现进行评价时,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做出良好的科学评价,激励学生能够在未来班级管理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2. 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的合理引导,通过学校、班主任及家长的实际作用做出全面的评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取互评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采取有效的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整体学习水平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自信心,为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科学评价激励机制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良好情感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

在良好的情感激励机制作用下,班主任在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及时地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进而采取情感诱导的措施确保班级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小学班级管理中良好情感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需要做到:

1.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开展中应注重对学生与生活的关注,尤其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利用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比如,当某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时,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心理上的各种想法,确保班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