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国维诗词

王国维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王国维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国维诗词

王国维诗词范文第1篇

2012年9月21日,上证指数最低下探至2018.26点,再次创出2009年以来的指数新低。而和十年前相比,更给人回到原点的感觉。指数连续下挫,投资者的心也被揪的紧紧的。更有人提出上证指数或探2008年的最低点1664点,原因是自2009年来美元指数与上证综指两者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因此,美元指数的下一个重要顶部,才可能是A股的大底,而美元还处于上升的通道之中。此说法,只顾一点,不顾其他,固不足道,但对于指数的关注,却是市场一直的焦点。

不过,以笔者之见,指数的走势固然一定程度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中国和世界经济前景的看淡,但更和指数的编制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特定的制度安排相关。如果投资者过于关注指数,不仅容易在股票投资的判断上形成错觉,而且对于中国股市的长期前景恐怕也会失去信心。

一是股票指数的计算本身就有所偏颇。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该指数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权数为上市公司的总股本,所以总股本较大的股票(主要包括金融、石化等国有大型上市公司)对股票指数的影响就大,这使得股票指数的走势有时与大部分股票的涨跌相背离。最为典型的为2010年,当年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0%,很多人就此断定中国市场为熊市,但单独观察中小板指数,却发现其已创自2007年来的新高,上涨20%以上,这种背离在震荡的市场行情中显得尤为明显。因此,上证指数更多的是反映大盘股的走势(甚至是国有经济的走势),而无法据以判定中国资本市场以及经济整体的晴雨状况。

二是IPO发审制度决定了股票指数反映的是被透支的未来。如果第一点更主要地反映了上证综合指数偏僻的话,那么,这一点意味着所有中国指数的悲观宿命。为什么这么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上市对于公司年限、规模以及盈利的要求,透支了中国上市公司本身的未来发展。和美国和香港市场不同的是,我国目前并没有真正的创业型公司上市。能够在中国上市的大部分公司(即使是创业板公司),已经相当成熟。上市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实现股权的变现,而非公司增长的需要。当然,拿到融资以后,公司肯定要做一些投资的姿态,但这种投资更多的是为了应付监管和上市承诺的需要,而未必能给公司带来真正的价值创造。更何况,很多公司为了上市,刻意创造成长,更是对公司长期财务状况形成损害。第二是高市盈率的发行价及上市后的短期炒作形成对上市公司股价的透支。这也就意味着作为股价加权平均数的股票指数,一开始就处于一个高位,这如何能保证其在未来有一个很好的涨幅呢。

第三,股票市场缺乏严厉的退出机制,导致一部分比较差的公司股价走势对指数形成拖累。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只有出生,而没有死亡的人类社会,也无法想象一个只有企业创立,而没有倒闭的市场经济体系。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一个强有力地淘汰机制。美国资本市场的欣欣向上,某种意义上正是在建立其严格的退出机制之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美国三大交易所(NYSE、NASDAQ、AMEX)上市交易股票5059只,摘牌1962只,摘牌比例达1/4。而同期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共计2454只,摘牌81只,摘牌比例仅仅为3.3%。与后者非常类似的是,香港证券交易所同期上市交易股票1546只,摘牌59只,摘牌比例之低,和内地资本市场可谓不相上下,而且其一半以上的股票价格在1港元以下,形成了“仙股”横行、股指暮气沉沉的局面。下图1列示了上证指数与恒生指数2000年1月以来的市场回报对比,两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整体上都愧对于投资者。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陆续推出创业板、主板和中小板退市制度,在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同时,也必然有利于资本市场指数的崛起。

以上三点原因意味着,在投资过程中,对于板块以及个股的关注才是真正重要的。中国的股票指数即使未来十年还是在目前的点位区间波动,很多真正优质的公司也必将创造股价成长的奇迹,正如贵州茅台、苏宁电器过去十年所展示的一样。

(蔡祥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王国维诗词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王国维被人们称作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但丁。《人间词话》终结了传统文论,而《红楼梦评论》又开启了现代文论。《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以“真”为审美标准,以自李白至近代词人的着名词作、词论为依托,将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国维着作《人间词话》中包含了他对词论、词品、词人、词史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四者交错,而以“句”品词,就“格”论人,复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窥文体之兴替盛衰。《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而以“真”为审美标准,提出了“隔”与“不隔”等美学观点,这些既是王国维评价古今诗文成就,判别文学真伪的基本准绳,也是他以“境界”说建立其理论体系,超越于前人“兴趣”“神韵”等论说的美学基石,可以说“境界”既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思想的归宿。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引用了自唐代至清代的着名词人的近百首词句及众多词论着作中的名言名句,来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或批评或褒奖,通过自己对美学独特的观点对这些词作进行逐字逐句的品评,大到时代的文学创作审美倾向,小到具体作家具体作品的具体字句,都有自己独到的标准和观点。

一、词论:“词以境界为最上”

《人间词话》开篇名义,将境界视为核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不仅是词之“上”,而且是词之“本”。“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 ,有境界之词是时代之绝唱,词中之翘楚。其着名范例“‘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通过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以及张先的《天仙子》中独特的用字用词,分别将沉郁和活泼的境界全盘托出。

“境界说”继承了古代传统文论的审美标准,同时又有所突破,王国维在提出“境界说”以后,不仅把境界当成艺术创作的根本,还当作判断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

此外,王国维对于“境界”,有其独创的观点“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2] 。“三境界”曾被王国维写入《文学小言》,分别引晏殊、柳永、辛弃疾词中的名句构成。这是借此论学,或者说是以词中名句喻为学之志,是从诗词、艺术的意境来通至人生、生命的境界。王国维的诗词鉴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活动、审美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生命与人生的存在方式。

王国维的“境界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美学观点,就是“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朱光潜在《诗论》中评价王国维的“有我”和“无我”的分别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但“所用的名词似待商酌”,而且“优美”和“壮美”是叔本华所提出的美学概念,在文学艺术创造中,意志摆脱了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所创作的作品是优美的;相反,作家、艺术家受意志的困扰,不能摆脱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所创作的作品就是壮美的。

二、词品:“词之雅郑,在神不再貌”

由此,王国维得出一个超卓的美学结论:“词之雅郑,在神不再貌”,我们评价诗人的高雅与浅俗,不是只看它外在的形式,更主要是看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真”作为衡量标准,王国维将自己对词人的喜好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在形式与内韵的关系上,王国维更重视后者,他所谈的“忧生”“忧世”“雅量高致”“赤子之心”等,都是对一个词人内在性情境界的鉴赏,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标举的一种重要的人生美学情致。

以陶渊明的诗歌为例,如李泽厚所说,“他创造了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艺术境界。”在他看来,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人生正确的道路。所以只有陶渊明,才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和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的爱恋中得到安息。 转贴于

三、词人:“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必有高尚伟大之人格”

《人间词话》中,对词人的评价很中肯,然而,作者喜爱的词人显而易见,从对他们的评价中,作者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必有高尚伟大之人格”的观点。

王国维对李后主李煜的推崇,他按照“一代又一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观,认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为验证,旨在说明李煜的词“以血书者也”,突出“神秀”,因为李煜的词写真性情、真感慨,写出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心声,超出了宫廷,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去,写恨言愁,意、境两浑,扩大了词的境界。

他在《文学小言》里提出文学有二元质,即“景”和“情”,所谓境界,就是情感与景物的融合,而李煜之所以受到他如此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李煜在抒感时的境界,没有失去赤子之心,保持了一颗真挚的童心。

还有一位五代词人为王国维所喜爱,就是被王国维称为“开北宋一代风气”的冯延巳,他的词虽然也写男女之间的离愁别恨,但是摆脱了“花间派”词人对女性容貌服饰的表面性的过度描绘,着重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含蓄婉约,情深笔细,清新流丽。

同样受王国维推崇的,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评价“少游词境,最为凄婉。陶渊明和纳兰容若也是王国维眼中“真”的代表,尤其以纳兰容若为例,王国维对他的评价相当高,“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源于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总之,《人间词话》不仅用境界来描述和揭示艺术的本体、精神、创作手法,还用境界来描述和揭示人生的精神境界,把艺术、审美与人生实践结合起来论述,形成了一种表达模式,这无疑是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一大创新[3] 。

而他所提出的“境界说”和依据“理想”和“写实”区分,构成“境界说”的“有我”“无我”“造境”“写境”“观我”“观物”“主观之诗人”“客观之诗人”等文学审美标准,开启了“一代之文学”的新理论,而王国维也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文学理论的先驱,是近代中国放眼“宇宙人生”,把传统的文学艺术,包括抒情的诗词和叙事的戏曲、小说,在理论上从封闭推向开放,从守旧引向创新,从古典转为近代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陈鸿祥编着.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王国维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间词话》 境界 境界说 艺术特征

一、境界的涵义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宏观与微观、抽象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集中讨论了意境的发展演变、美学本质、内在结构、创造和欣赏及其哲学基础等问题。通过意境范畴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特征。

何为“境界”?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①可见,“真景物、真感情”,是王国维给“境界”所作的解说。

那么,什么是“真景物、真感情”?它的具体要求又包括什么?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字使诗有了直观的画面,有了气氛,有了美感,有了生动的形象与诗人喜悦的情怀。

王国维又说,“古代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这是说,好的“境界”又须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即要含蓄、深远,具有诱人的美感,能引人产生广泛的联想。又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总之,王国维的所谓“境界”,指的是有真切的感情,有生动的画面,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具有耐人玩味的魅力,富有美感。

二、“境界说”的涵义

王国维把“境界说”细化为诸多“元素”,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王国维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的“无我”是从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义上说的。有我之境,强烈激越之情占主导地位,但情已外化为景。无我之境,赏心悦目之景占主导地位,但景后隐藏着情。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非“有”与“无”的区别,而是“显”与“隐”的区别,二者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有我之境仿佛是一种人工妙合,无我之境仿佛是一种自然浑成,后者更高一层。前者多用拟人化手法,直接显示诗人的情怀,后者通过对景物的巧妙点染,使之淡然呼应,看似把与自己无关的景物的直觉诉诸笔端,实则是作家通过对景物的客观描绘,渲染点化出特定的氛围和境界,从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境界说”包括境界的基本涵义、创造过程、形态种类和艺术表现诸方面。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真景物与真感情应该融为一体,做到“以景寓情”“意与境浑”“意境两忘”“无我一体”。既写真景物又抒真感情,把逼真传神的写景和真切诚挚的抒情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境界产生于诗人审美静观的过程中。“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诗人的审美感情移情于审美对象,诗人的心境融入、浸透于物境之中,于是境界产生出来了。只有具有敏锐艺术感觉的诗人才能捕捉住它,并且运用“不朽之文字”把它刻画出来,从而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王国维总结他人成功的创作经验所描述出来的“境界说”让人大有顿悟之惊喜,因为它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诗歌创作中的发现和体现。

三、“境界说”中的艺术特征

“境界说”表现出王国维对艺术的本质特征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对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与“境界说”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了诗人修养论和文学发展观。他认为伟大的诗人必须有高尚的人格,人格卑下者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诗人既要体察生活的局部,又要纵观生活的整体,既要生气蓬勃,又要思之高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进行长期、刻苦修养和探求。所以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境界说”,即强调提升创作主体境界,从而提升作品的境界。

此三层境界说,蕴含深邃的哲理,诚可谓“境界层上,一步一层天”,启迪人们超越艰难险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美的理想和境界,建构高层次的精神家园。

中国古典诗词文赋,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它的所谓颓势,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结果,但“境界说”不能被取代,它已延伸到人格修养、人类品格领域,即人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等,以文化内涵论,它远远高于西方的炫耀、争夺和强力称霸哲学,而以和谐、礼让、大同的思想,以文化崛起的态势来展现民族精神,“境界说”又超越民族性的界限,本质上体现着人类共有的高尚精神品格。

注释: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M].滕咸惠,译评.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王确.美学概论[M].长春:吉林文学出版社,2006.

[2]刘奇文.宋词三百首赏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王国维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宋词;鉴赏

从词人入手,了解创作背景

明朝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对于宋词,我们更是需要了解词人。因为作者的经历、感情、修养等都无不影响到词的创作。所以在赏析一首宋词前,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并结合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一首词。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以凄婉、哀怨闻名。我们眼中的易安居士也常常是“人比黄花瘦”的摸样。看一下李清照的《点绛唇》这首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①初读时,会感觉这首词在李清照的词中很突兀,甚至会怀疑是否为李清照所作。

在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经历后,便能理解这首词了。李清照的词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这跟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早年的李清照,跟丈夫赵明诚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其创作多写少女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和含远伤别的闺思情调。后来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李清照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这首词显然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词中写的是一个少女客渴望爱情,却又抑于开口,其倚门回首的娇羞摸样正与早年李清照类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②他觉得,词发展到李后主那里,眼界才开始雄阔宏大,感慨也开始深远隽永,使得伶工之词转变为了士大夫之词。这一条是王国维对李煜词历史地位所作的评判。同样,理解了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经历后,就容易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话了。

从词的主题入手,对比赏析

赏析一首词,首先要能准确地理解词的意思,从而去明确词的主题,挖掘词人内心的情感。词的主题体现了词人创作的初衷,也直接反映作者的内心情感。赏析一首词,必须把握好词的主题。明确了词的主题,再去品味作者的情感、便事半功倍了。

如赏析柳永的《雨霖铃》,是写离别的名篇。要赏析这首词,就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来写“离别”的。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段分别时的情景。寒蝉鸣叫,天色已晚,刚刚喝完酒将忧愁忘却,正欲留恋,兰舟便无情地催促我离开。执起友人的手,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想开口道离别,却凝噎无语。词的下阕,采用虚写的手法,词人假想与友人分开后的场景,以后,纵再有千种风情,却也无人能说。作者写道,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柳永一生仕途不畅,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寄情唱词吟酒,而今离别后,连饮酒也只能独自一人,只有晓风残月相伴。凄苦之情,酣畅之至。

所以,赏析一首词,要先明确它的主题,然后再分析词人是怎样书写这一主题的。从古而今,人们喜欢将词归类,归类的依据也多与词的主题思想有关。我们可以借助这点来帮助我们赏析一首词。比如,赏析一首闺怨词,就可以对比着其他的闺怨词,来分析异同,领会其独到之处。王国维在品词时,常常用到这种对比的方法。

品味词的名句,炼字

一首好的词,必有其动人之处。一句好的句子,甚至一个字就能使词的境界提升,流传千古。赏析词,要学会品味名句,琢磨词人用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因为这句,闻一多先生赞此诗曰“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可见造句用字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李白的《忆秦娥》里面有一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其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直被后人所称赞。此句勾勒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很好的体现出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人感受到一种无限丧乱的氛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③李白的诗以气象取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就让名流千古,登高望远的诗人没有办法再张口吟诵诗歌。

宋祁写过一首《玉楼春》里面有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 上片最后一句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品味词的境界

境界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④赏析一首词,最重要的是要能体会词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⑤王国维在评论诗词时,将境界放在了第一位,这表明他对代表美学范畴的“境界”是多么地看重,这也意味着,境界在诗词美学中的崇高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析一首词的境界,首先要弄清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也就是说,“有我之境”的特点是“以我观物”,即在加工、处理个体存在时要以主体情感为起点,客体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对主体进行诉说。而“无我之境”的重点则是“以物观物”,此时的主体心理处在一种静静观察的状态,就好像物体的心理一般。有学者认为,“与‘有我之境’中急于表述自我的心态正好相反,‘无我之境’的主体在努力重现真实的客体存在,同时在还试图在这种客观存在中找到平静,好让主体能够对比客体找到永恒的欢愉。”⑥

结论

宋词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当老师在课堂上赏析一阕词时,应该创新思路,找到最直接、有效的鉴赏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和词人的生平事迹,明确词的主题,进而带领学生品味词里的名句,思考词的内涵和境界,以此找到鉴赏宋词的新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①夏承焘.《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8.01.

②③⑤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01.01.

王国维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感 境界 美

情感是我国诗歌审美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在诗歌的创作、欣赏和评价中,情感是评价诗歌境界的一项重要内容。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人生本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2]诗人的情感正是诗人的主观世界面对客观世界时的产物,诗人通过诗词的表达,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反应给读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时,展现出一种情感美。

清末民初的美学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将诗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不管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包含了诗人情感。因为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任何文学作品在摹仿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都必然渗透着作家的感情。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必然熔铸着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与真情实感。[3]但是,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中,所流露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情感美。“有我之境”一般争论不多。“无我之境”的“以物观物”因为与叔本华美学观点纠缠在一起,使人们的解释产生了分歧。那么,在无我之境中,究竟有着怎样不同于大众诗人的情感美呢?

一.情感的天人合一性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神韵,讲究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 二者彼此相通,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老子说“天大, 地大, 道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地万物与“我”是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表述的无我之境,恰能体现情感美中的天人合一性。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无我之境”既原无“我”与“物”利害关系之对立,自开始就可以取静观的态度。[4]情感中融入到自然,和天地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即情感浑然天成,天衣无缝,情感消融到诗的内容中去了,同样,情感也浸入到所述之物中。此刻,不知所写之诗中,何者为我的情感,何者为物的情感,既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如 “寒波淡淡起, 白鸟悠悠下”, 完全是通过对寒波、白鸟形象的描写, 传达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以及略带感伤的情调。这个时候,我们无法区分这到底是寒波、白鸟的情感,还是作者的情感。因为此时,作者和所描之物,完全达到了情感上的天人合一性。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操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趁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谓之物化”。本来庄周与蝴蝶毫不相关, 然而在梦中,庄周却变为蝴蝶,醒来后又变成了庄周,于是庄子发出疑问: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蛛,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在这里,诗人进入了审美领域的“物化”境界,即“无我之境”或“无差别境界”,[5]即庄周在情感上和蝴蝶产生了共鸣,达到了道家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地步,物我之间的界限就消失了,物亦我,我亦物,难分难辨。其实,情感的最高境界是无情感。所谓无情感,并不是说诗中没有情感,也不是故意不写入情感,而是不在作品中流露出融入情感的痕迹,情感已与内容自然流露融为一体。这种情感的高度融入,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二.诗人思想情感的高境界性

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先生所创,先自出处来看,境界一词本为佛家语,是一个较特殊的术语,一般所谓境界之梵语原为Visaya,意谓“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6]但在此处的势力并不指世俗上用以取得权柄或攻城略土的势力,而是指吾人各种感受的势力。在诗词中,诗人情感的境界往往影响着诗词的境界。一般来说诗人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境界,那么所写的诗词就会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在此处,所说的情感高境界性,并不是指人与人之间喜怒哀乐的普通情感,也不是说没有欲望,而是超出此类范畴,也就是佛家所说无俗欲。这是一种类似哲学接近于道的境界。

“可堪孤馆闲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在这里,“孤馆”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引发作者无穷的愁思。在感情的境界上,属于人类的普通情感,显然不是情感的高境界。

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能体现出情感的高境界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被王国维认为是无我之境的典型,在这首诗中,很难从中感受到俗世中的爱恨情仇,同样,也没有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欲望,而是给我们清澈,明净,陶醉于自然而忘我的感觉,更是有超然于物洒脱于世的境界。无我之境,脱离了普通的喜怒哀乐之感。在这个时候,人就变成了无欲的人。只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欲”并不是所谓的没有感情,而是指的一种超乎自我,接近于理想的,一种纯粹的情,是一种近乎通透的,忘我的审美感受,是一种人与物几乎合为一体的浑成。越接近于这种境界,就越会忘却自己平生所执着的外物。这不是一种完全泯灭自我的“无欲”,而是一种在超然的境界中仍包含人类最纯真感情的境界。[7]

三.情感的高级移情性

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的诗词,感情中都包含有移情的特点。“移情”突出了审美者在审美观中的主观能动性,阐明了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由物我对立达到物我交融,从而把自我移入客观事物之中, 使客体人格化。因此,以“移情”来概括审美过程中这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较为切合的,无疑也是存在的。[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一不含有移情。但是,相对于“有我之境”来说,“无我之境”的诗词,其移情更高级,更隐含。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在这句“有我之境”的诗词中,我们可以认为诗人把“花”视为“有情”,乃是由于移情作用,把自我感情移入客观事物中,使得“花”具有了人类的情感,使“花”人格化。但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无我之境”的诗词中,我们很难看出明显的移情作用,作者未把“菊”“南山”视为有情,也未使“菊”“南山”人格化,但这里也包含了移情,只是此处的移情有别于“有我之境”里的普通移情,是一种更高级的移情。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中,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到底是“我”悠然的感情还是“菊”或“南山”惬意的感情?故“以物观物”,“菊”中有“我”,“南山”中亦有“我”,只不过“我”与“菊”或“南山”已合而为一体,真正消匿于对象的内在精神之中,从而把自我移入客观事物之中,达到物我交融,使客体和我步入互有的人格中,在“至一”中得到了统一,从而进入了出神入化的“无我之境”。

宋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而诗词中的移情也是如此。在“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移情,达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两重境界,而在“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中,才能体会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最高境界,才是最高层次的物我合一的移情。

总之,无论是“有我之境”的诗,还是“无我之境”的诗,都离不开作者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虽然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但是其中的感情境界还是不可同日而语。毕竟,在“无我之境”的诗词中,我们可以远离俗世的喧闹,摆脱俗欲的烦恼,更加深入地接近自然,接近本我,接近物我两忘的意境中而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3

[2]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

[3]孙景阳.无我之境――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03)

[4]朱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攀登2005(03)

[5]孙景阳.无我之境――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03)

[6]丁福保译.佛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医学书局,1925,2458

[7]蒋迪.王国维“无我之境”之我见[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1)

相关期刊更多

轧钢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国际泌尿系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