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学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课堂教学 内容深化 方法改进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化

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就要拥有一桶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新意,不限于照本宣科,就要不断汲取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作延伸和深化讲解,让学生学到一些新知识,产生耳目一新的视听冲击力。比如,笔者在讲授“什么是语言――语言的本质”的时候,综览了关于语言本质的各种著作,尽可能使自己关于语言本质的讲解显得全面、深刻、科学。

先说“全面性”。某些语言学教材往往因为编者的水平有限、阅读面较窄而对语言的本质作出狭隘、片面的解释,这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或者教材已经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但教师因研究范围较窄而在课堂教学中犯断章取义之错。比如,教师如果只关注索绪尔倡导形成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则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的一面;教师如果只关注功能主义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全民际工具”的一面;如果教师只关注认知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一面;如果只关注文化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的一面;如果只关注社会语言学,就过于强调“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的一面。殊不知,语言的本质是多维度的,从自身结构的角度、外在功能的角度、历史来源的角度、反映内容的角度等不同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能偏执于一端。否则,学生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就会有盲人摸象之感。

再说“深刻性”。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其理论性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事实和个案对有关论断作深刻的剖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比,如坠云雾。比如,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语言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则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呢?笔者在讲授过程中从符号的定义讲到美国19世纪哲学家Peierce对符号的三分(指示符、相似符、象征符),再讲到1930-1940年代美国符号学家Morris对符号学的三分(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以日常生活的现象为切入点,比如讲“指示符”,从云对雨、烟对火、病兆对疾病、脚印对行动的指示讲到方音对说话人家乡信息的无意流露,让学生逐渐理解指示符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自然联系,两者之间有相关性(特别是事理上的因果、引发关系或时空上的相邻性)。讲“相似符”,从日常生活中的照片与实物、图像与实物、地图与实物之间的示例讲起,讲到拟声词的意义和语音之间的相似性,让学生理解“相似符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相似性,相似性有程度高低之别”。最后,讲到语言使用中也有很多相似性。比如,语音结构和语义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存在相似性,从而简要介绍“顺序相似动因”、“数量相似动因”、“距离相似动因”等认知因素在语言的语音和句法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讲“象征符”时,从手势、身姿、旗语等示例讲起,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象征符的特点: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最后,指出语言符号绝大多数是象征符。

最后谈“科学性”。很多语言学概论教材都恪守语言学观点,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很多教师往往不假思索地就传授给学生。其实,随着阅读面扩大,知识储备增多,我们就知道“语言并不是所有思维活动的工具,有些思维活动是可以离开语言进行的”。要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科学认识,我们就要从思维的类别(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顿悟等)讲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领悟初级阶段的形象思维(主要见于婴孩和灵长目动物)是无需语言作工具的。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语言学概论课程因为是对现代汉语等具体语言学课程的深化和延伸,所以乍一看在整体框架上跟现代汉语等课程很相似,部分内容也有重复。所以,教师在教授时、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因重复而产生枯燥之感。再加上语言学概论课程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结合有趣的语言现象或生活现象、采用先进的教授方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就会变得异常枯燥乏味。笔者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深化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求知欲的诱发。要做到这两点,首先,要找准知识传授的切入点;其次,要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法,看内容而选方法。

找准切入点。诚然,课堂教学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法未尝不可,但是语言学概论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一开始就从相对深奥的语言理论讲起可能会让学生有畏难和厌学情绪。笔者在讲解较为深奥枯燥的知识要点之前,通常会从跟它密切相关的有趣的生活现象谈起。比如,笔者在讲授语言的本质时,不是一开始就逐条列举书本所说的“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是从《圣经》记载的《通天塔》故事中对语言产生的神秘记述讲起,讲到中国古代用在桃木制成的小人上面刻仇家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并施以针刺的方法诅咒仇家,讲到《西游记》中唐僧的紧箍咒对孙悟空的控制作用,《阿里巴巴》这个民间故事中“芝麻开门”这个暗语具有开启强盗聚宝山洞之石门的神奇魅力。这样,笔者就能在课堂教学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让他们自己从对这些事例的思考中归纳出“历史上的语言神秘主义”。然后笔者话锋一转,从语言的神秘主义认识谈到对近现代关于语言本质的科学主义认识,在讲解关于语言本质的科学主义认识的时候,不时把它和语言的神秘主义认识作比较。

在语言教学中还要善于使用譬喻。譬喻能使人们用认识具体的、形象的东西而获得的体验去认识一般的、抽象的东西。比如,笔者在讲授“塞音、擦音、塞擦音”的区分时,以堤坝对水流的不同阻碍方式来比喻成阻部位对气流的阻碍,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在成阻和除阻方式上的差异。在讲解元音和辅音的区分时,不是机械地传授条条框框,而是通过譬喻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比如,如何才能让学生记住“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呢”?首先,让学生明白“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鼻腔、咽腔中受阻碍,而发元音在这些部位不受阻碍”;然后,通过“水流若是遇到堤坝挡道,要冲破堤坝前行,水压就必须足够大”的道理来说明“气流在受阻时要除阻就必须足够强”。所以,发辅音时气流因受到阻碍而显得特别强,而发元音时气流畅通无阻,因而不必很强。

要善于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法,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让知识在师生的讨论中逐渐明朗清晰和系统化。比如,讲解“语言的本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合上书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给语言作出一些界定。这时,学生的回答通常是片面的,有说“语言是交际工具”的,有说“语言是符号系统”的……教师面对学生这些各执一词的界定,可以通过“X的书”的文本识读来启发学生认识任何事物都要全面。“X的书”脱离语境只有“X拥有的书”这一种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X的书”的其他理解都是错误的。在具体语境中“X的书”还可以理解为“X写的书”(比如:鲁迅的书最畅销)、“X读的书”(比如:我的书还没读完,你就把我从图书馆拉出来了)、“写X的书”(比如: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琳琅满目,仅刘邦的书就摆了一架)。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规则:当X是作家、作者时,“X的书”很可能理解为“X写的书”;当X是读者时,“X的书”很可能理解为“X读的书”;当X是书中人物时,“X的书”很可能理解为“写X的书”。那么,我们是如何归纳出这样的规则的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书这个事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包括它的来源(作者写作而成)、功能(供阅读)、内在结构(以成本的纸张形式负载一定的内容)等等。同样,对关于语言的本质的认识也是要从历史来源(语言起源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外在功能(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内在结构(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等不同角度展开。这样,认识才能更全面。

参考文献:

[1]叶川.《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改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2]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J].高等函授学报,2006,(2).

语言学概论范文第2篇

1.【题干】下面各项可以充当北京话声母的是( )。

【选项】

A.[m]

B.[ŋ]

C.[ʒ]

D.[t]

【答案】D【解析】BC辅音,A不是北京话的声母。

【考点】元辅音和声韵调

2.【题干】下面各个音素属于元音的是( )。

【选项】

A.[o]

B.[m]

C.[p]

D.[f]

【答案】A【解析】BCD辅音。

【考点】元辅音和声韵调

3.【题干】下面各项中属于发音器官的是( )。

【选项】

A.心脏

B.大脑

C.肺

D.胃

【答案】C【解析】发音器官:

1.呼吸器官(肺、气管、胸腔、横膈膜)

2.喉头和声带

3.咽腔鼻腔和口腔

【考点】语音概说

4.【题干】儿童语言发展到双间阶段,产生了最早的( )。

【选项】

A.理解能力

B.语义能力

C.发音能力

D.语法能力

【答案】D

【解析】从语言形式本身来看,双词句标志着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考点】语言获得的过程

5.【题干】汉字“休”是一个( )。

【选项】

A.指亊字

B.会意字

C.假借宇

D.形声宇

语言学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教材 国内外经典概论教材 编写要点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国内外目前使用的“语言学概论”教材比较多,然而一部“语言学概论”教材应该包含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比较合适,教材的配套教学材料如何编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学者和授课老师的注意。本文以国内外经典“语言学概论”教材为例,就这些问题谈谈“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要点。

本文涉及的国内外经典概论教材主要有:叶蜚声和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新版(第四版)和旧版(第一、二、三版)、(英)雷德福等著《语言学教程》、(英)罗宾斯著《普通语言学导论》第四版和(美)弗罗姆金等著《语言导论》第七版。①

一、教材的内容涵盖

作为理论语言学的入门课程,“语言学概论”教材应该写入什么内容,这是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

从目前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教材来看,概论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内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的介绍、语言学史、语言的性质和功能、语言的本体研究(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发展等。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一些我们所熟悉的语言学领域和学科分支中,很多教材并没有将其纳入。比如语义学一般都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研究领域,不少学者将语义、语音和语法并称为语言的三大要素。然而不少经典教材如旧版《纲要》和雷版《教程》都没有具体介绍语义学。再如语用学,要不要纳入概论教材,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新版《纲要》第五章直接将旧版标题“词义”改为“语义和语用”。而罗版《导论》和弗版《导论》都未涉及语用学的内容。即使是上述基本内容,不同的教材也有所偏重,比如罗版《导论》就全面综述了现代西方语言学不同流派的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地阐述了各学派之间的历史源流和承继发展关系。可见罗版《导论》更偏重语言学史和语言学流派。

此外,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成果要不要编入教材,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新版《纲要》在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中加入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第九章增加了语法化研究的新成果。罗版《导论》也已经是第四版,比起旧版来内容也是大大丰富和深入了。②尤其是弗版《导论》已经出到了第七版。雷版《教程》只有三个部分:语音、词汇和句法,而每一个部分都分专节讨论发展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概论教材编写由于其导论的性质,一般是无法做到大而全的,也无需大而全,有所侧重也无妨。这跟编著者自身的学术素养和专长有关,也正体现概论教材内容的丰富和独特性。但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在课程设置上与后续课程形成互补,比如缺少语义学的内容,可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专业选修课语义学来弥补。另外,编写教材还要注意不断修订,把语言学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

二、教材的框架体系问题

关于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框架的处理,基本有两条路线:一是全书基本采用一个学派的理论贯穿全书;二是兼收并蓄。这两种编写方法各有所长。前者的好处是全书结构完整,便于学习者深入全面掌握某一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由此及彼,通过后续课程了解其他。而后者的好处是便于学生掌握语言学各领域和分支学科的全面知识,对于感兴趣的领域也可以通过后续课程进一步深化学习。

前者的典型代表是旧版《纲要》和雷版《教程》。旧版《纲要》基本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两条主线贯穿全书,线索分明。比较而言,新版《纲要》虽然保留了这两条主线,但由于增加了语用和语义部分,完全无法用组合和聚合关系来统摄,主线已经不那么分明了,这与结构主义对语义和语用的忽视是有关联的。雷版《教程》全书把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线贯穿到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个部分的叙述中去,简直可以看作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入门书。值得一提的是徐通锵先生《基础语言学教程》,也是将其“字本位”理论贯穿全书,但是作者自己也说,“字本位”理论并不是比较成熟的、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其实并不适合作通用的教材使用。③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罗版《导论》。该书系统阐述了语言学领域内各部门和流派的基础理论,兼收并蓄,综合融通。“作者在介绍语言学理论方法的同时,注意指导读者进一步开拓深入研究语言科学的门径”。④

总的来讲,国内的语言学概论教材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主线的教材偏多,但是普遍的问题做不到比较恰到好处的贯通,主线显得不清晰。有些教材虽然也想做到兼收并蓄,但是限于学识和素养,很难做到客观公允。所以,我们认为教材的编写者无论采用哪种框架体系,做到恰到好处、融会贯通即可,要避免把学界争议较大的“一家之言”编入教材。

三、教材的插图、附录与参考文献

教材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图代文传递信息,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讲授发音原理,需要熟知发音器官,如果有一幅直观的发音器官示意图的话,学习起来就方便得多了。然而,我们发现语言学教材的插图一般都比较少。以新版《纲要》为例,全书共26幅插图;雷版《教程》的45幅插图,另有3幅地图和32个表格。插图最为丰富的是弗版《导论》⑤,全书几乎每翻一两页就会有一幅插图,尤其是该书配有大量的具有故事性的卡通漫画。例如该书为说明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在教材中配了一副卡通漫画。这幅漫画化用了电影《人猿泰山》中泰山和简初次见面的故事。泰山发现简在树枝上,于是荡着藤蔓去见她,心中盘算着如何打招呼:“你好,我叫泰山,我相信你就是简吧?”“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泰山,丛林之王,你呢?”“你一定是简吧,我是泰山,很荣幸认识你。”然而,当他来到简的面前时只说出了这样的句子:“我,泰山!你,简!”⑥教材以此为例,生动地说明语言知识和我们对这一知识的运用是有区别的,使得枯燥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教材的附录和参考文献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补充和索引的作用。而国内的教材往往不太重视这些,如新旧版《纲要》既无附录,又无参考文献。国外的概论教材大多在每一章末尾附有进一步阅读的文献资料,如罗版《导论》导论仅第一章就列有参考文献64篇。雷版《教程》还附录了本书中出现的重要术语的索引,弗版《导论》不仅有索引,还附加了一个小型的语言学词典。附加语言学词典的好处在于,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可以不用板着脸给每一个术语都下一个科学严谨的定义,否则容易增加语言学的枯燥度。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这个定义即可,科学的定义附录在后,供学生查检。

所以,我们建议编写概论教材的时候,不妨借鉴国外这些教材的方法,增加丰富有趣的插图和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参考文献,最好在教材的末尾配上基本的语言学术语的科学解释。

四、教材的配套练习题

从广义上看,配套练习题也该纳入教材编写的范畴。概论教材一般都配有相应的练习题,但总体上讲比较死板,偏向于编写知识类的习题,简单重复教材的教学要点,偏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非理解和操作。旧版《纲要》有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对每一章的重点难点有比较细致的解说和学习指导,每一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相对而言做得已经不错了。即使如此,该书编写的习题基本上也是以记忆和理解为主,实践操作类的习题偏少。题型也以填空、选择、判断和简答类为主。虽然也有少量的分析题,但偏容易。以语音部分为例,旧版《纲要》的分析题编写了三个:(1)指出下列音素的发音特点;(2)根据描写指出音素;(3)指出汉语普通话中下列音位的区别特征。显然这三个分析题仍偏重于知识性的考查,操作性不强。而语言学作为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这种习题显然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

比较起来,新版《纲要》的学习指导书在这一点上比起旧版有了进步。同样语音部分的练习题,明显增加了操作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比如归纳音位,传统的命题方法就是用“举例说明归纳音位的原则”这一类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即使有操作性的题目往往也是以汉语音位系统为例。其实,对陌生语言的音位系统归纳,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突出这门课的性质。如新版《纲要》学习指导书第三章练习题第二大题第九题,先是列举芬兰语一些单词的语音形式及相应意义,然后要求学生回答:(1)每个音素的分布情况;(2)[s]和[z]是否可能归纳为一个音位;(3)[t]和[d]之间属于什么关系。这种题目操作性很强,如果没有真正理解掌握音位原理,根本无法入手。这个题目,编者特别注明编选自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可见,新版《纲要》在编写习题时,借鉴了国外教材的优点。再以弗版《导论》为例,该书语音部分,每一节都设计了练习题,仅音位原理部分的练习题就有15道,题量明显比国内教材要大,题型基本都是操作性的,没有填空、选择、判断、问答之类的题目。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概论习题编写在理念上存在差异。国外的练习题更强调实践性,国内偏重于知识记忆。我们建议国内概论教材的编写者都要在编写习题时,增加操作性强的题目,减少知识记忆类型的题目。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在内容涵盖上没有必要做大而全,只要有严谨的课程设置体系即可弥补教材的不足。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不断地更新教材的内容,将学科前沿中公认的最新成果不断补充到教材中来。对于教材的框架体系问题,无论是运用某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的理论体系一以贯之,还是融合各学派的理论,兼收并蓄构建理论框架都无可厚非。只要做到体系严谨,融合恰到好处即可。教材编写中要重视插图、参考文献和附录的编写,做到插图丰富有趣,每一章都有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的较完备的参考文献,尽可能地为教材编写简单的语言学词典作为附录。教材的配套练习题要突出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查。

注释:

①《语言学纲要》第四版改动很大,增改了很多内容,而前三版改动不大,为讨论方便本文将第四版称作新版《纲要》,前三版统称为旧版《纲要》。后三本教材,行文中分别简称为雷版《教程》、罗版《导论》和弗版《导论》。

②参见申小龙《译者前言》,罗宾斯著《普通语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③参见徐通锵《作者序言》,《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页。

④参见申小龙《译者前言》,罗宾斯著《普通语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⑤罗版《导论》由于是译本,暂不统计。

⑥参见[美]弗罗姆金等著《语言导论》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王洪君等.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版.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4版.

[5]弗罗姆金(Fromkin.V)等.语言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7版.

语言学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探究性教学 实施方法 注意问题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本科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授予学生有关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语言的性质、语言诸要素的构成及发展规律,为其今后从事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或语言研究等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掌握的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因此,《语言学概论》课程肩负着理论和能力的双重目标,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从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看,这门课的认同度并不高,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比较抽象,缺少实用价值,因此学习动力不足。根据罗耀华[1]、孙洁菡[2]等人的调查,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比例不足15%,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偏重理论的课程性质和当前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但恐怕也不能完全归结于这两种因素,任课老师也负有很大责任。虽然目前不断有高学历、高智商的年轻老师充实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队伍中来,这些老师在研究生阶段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专业教育,所做的研究也都是专业研究,重学术、轻教学依然是普遍现象,大部分老师还是基本沿袭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的单向输入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因此,虽然老师把知识点概括得很全,专业知识拓展得也很多,但学生只是听在了耳朵里,记在了本子上,但真正作为知识掌握住的不多,能够应用的更少。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想要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恐怕不容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其中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把教学作为第一要务的大学,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革及学习者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应该积极地作出回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3]为此,我们拟引入探究性教学理念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一、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基本理论

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并受到世界教育界广泛认同与推崇的教育理论,其最基本的思想是通过学生自主投身教学过程,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像进行科学研究那样进行学科学习,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建构学科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学习方法。探究性教学是应探究性学习而提出的教学方法,其直接目的是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心理、发展基础上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人使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建构的主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通过主动学习而获得的,在建构过程中既需要任务的驱动,也需要学生间的合作。所以从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都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动机;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4](P553-P556)因此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认为对学生来说是否学到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二、探究性教学实施方法

杜威把探究性教学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景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考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进行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并负责加以条理化;第五,他要有机会和可能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他的思想,澄清其意义,并自己发现其有效性和价值。”[5]

陈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六个阶段:一是产生问题意识。主要是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手让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提问。二是形成假说。就是学生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提出方案,建立假说。三是整合资料。就是教师在明确资料收集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概括与组织,教会学生统计分析,提炼信息。四是得出结论。就是通过对资料的逻辑分析和实验、实践得出结论。五是验证结论。就是在对方案进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检验方案,在检验中改进、补充和完善方案。六是反思与评价阶段。就是对探究性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6]

明确了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贯彻执行中就必须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变革。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到:一是变静态为动态。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按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静态讲授的教学观念,围绕教学目标去搜集或准备尽可能多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取舍和提炼,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变“备课”为“设计”,以求精、求活、求新为原则,让学生的口、手、脑都动起来,与老师一起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和材料,在思考、争论、写作、展示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二是变独白为对话。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围绕师生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积极、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通过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和意见的交换实现知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是由知识点走向问题域。就是要从过去关注教了多少知识和是否教了全面的知识,转向关注知识教授和掌握中隐含的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是能否进行有效探究的关键。作为探究性教学的设计和主导者,老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呈现的重点、难点中发现探究的问题,善于从学生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善于从和知识背景相联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善于从一些结论或原理的验证过程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等。因应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要完成四个转变:一是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就是教师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答案、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推理和想象等途径来获得教学内容或知识信息,教师只负责提供学生需要的辅助材料和在学生感到疑难时给予提示和指导。这样,虽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是间接的,但学生却是以直接的方式获得了知识,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间接获得的要牢固和深刻。二是由“全部”向“部分”转变。“全部呈现”教学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按照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逐层顺次地教给学生,否则就是偷工减料,就是没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部分呈现”教学强调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和信息,抓核心,找关键,点到为止,留下大量的“空白和缺口”让学生去补充,去完善,让学生在补充和完善这些“缺口”的过程中掌握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三是由“肯定”向“疑问”转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把课本知识或权威人士的说法当做“金科玉律”,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或与一些现实现象有冲突的情况时更要质疑,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和验证这些理论,在一个一个疑问的解决中获得对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理解。[7]

三、探究性教学法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路径

《语言学概论》课程大纲式、重理论、重综合、学派交叉、理论前沿等性质非常适合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和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实施。

在《语言学概论》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8] 。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同时探究过程需要协作、分工、组织,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协作、表达和沟通能力。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是:在一周前以知识链的形式下发学生需要学习的任务,学生结合视频、多媒体和相关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体认知章节知识、找出难点及争议问题。课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探究性学习阶段。学生根据事先分好的小组围坐在一起,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把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请教老师或以小纸条的形式递交老师。第二阶段为教师知识链串讲和重点知识解答及知识拓展阶段。这个阶段老师先根据原来下发的知识链条进行串讲,明晰重点,提示难点,针对学生疑惑进行解答,在重点问题上进行拓展,并适当介绍当前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成果。

就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等做跟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当然,要落实好探究性教学目标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下面几点是我们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1.重视分组

分组不能随机,不能任意,要按照“性格一致”的原则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为一个小组较为合理。之所以要强调“性格一致性”是因为,如果把性格不同的同学分到一个组,那么性格开朗、好动、表现欲强的同学就很容易垄断整个学习过程,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则没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性格一致带来的将会是机会均等。

2.重视资料

重视资料就是重视广泛占有材料,只有材料广泛,且存在观点冲突,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辨伪。但材料浩如烟海,对于初次接触学科的同学来说难以把握,因此老师要为学生搜集相关材料制定书目,划定范围,指导学生分层分步实施阅读、归类、提炼、比较、形成观点,为下一步课堂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3.项目带动

启动一些研究项目交由小组去处理,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学习知识、获得方法、形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承担顾问的角色。我们施行的项目有:

(1)方言调查

我们充分利用广东方言众多的优势,根据不同方言区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对本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某一特质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和个性,形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这种做法不但加强了同学们对语言学规律的认识,而且还使同学们懂得了做学问的方法,几乎每年都有若干同学以方言作为毕业论文选题。

(2)语言应用调查

我们在讲授《语言学概论》的同时还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广告语言艺术》。授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同学们分组搜集不同国家、不同文体、不同种类、不同媒体的广告语言案例,利用学过的语言学知识对这些广告语言中的语音、用词、语法、句式、修辞、文化等特点展开分析。同学们根据我们指导做的《房地产广告语言特点研究》论文,质量相当高。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风格已成为网络交流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互联网改变着世界,也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网络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们通过语言应用调查实践撰写的论文《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日常用语的影响》,不但加深了对语用学的认识,还使大家认识了互联网文化。

4.重视讨论

讨论既是对前期布置资料搜集任务的监测,也是进行观点碰撞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团队意识的重要方式。讨论所创造的轻松、愉快、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也大大融洽了生生和师生关系。讨论带来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创造性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和沟通交流,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改革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

要打破期末闭卷考试这一单一的评价模式体系,把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课堂讨论能力、对语言问题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对语言规律的总结能力等都纳入到考评模式中。我们目前采用的是实践部分占40%,闭卷考试占60%的学科综合评价模式,其中实践成绩由老师给出评价标准,小组进行交叉互评和老师综合评价两项相加得出。这种模式施行之后,同学们普遍重视资料,重视课堂,重视讨论,重视发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探究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应目标明确

探究不是任性而为,天马行空,无限扩展,一定要有目的、有目标,有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划定探究范围,明确目标方向,以问题带动探究,而不是仅布置任务,之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探究往往会导致学生因为迷茫而丧失探究的兴趣。因此老师一定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资料,展开讨论,在讨论中通过碰撞明确理论,解决问题,同时也发现不足,查漏补缺。

2.不要把探究性教学泛化

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探究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问题都要学生去探究。老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章节特点等的不同要求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否则不但学生感到疲惫,也会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另外,探究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必不可少。当前一些观点片面夸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就要让学生不受约束地自由探索。这种观点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符合教学实际,也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不要期待学生能解决学术问题

有些老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老师确定课题,学生根据课题要求查找资料,进行论证或探索发现,提出新观点,阐明新主张。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做论文而不是探究性学习了,而且这样也会对大多数学生形成思想压力,也就违背了“探究性学习”的初衷。探究性学习首先是“学习”,只不过这种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主动性”,是老师引领方向,学生自主充实学习内容的过程,是为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的过程。当然,当学生养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之后,提出不同见解,甚至独创理论都是可能的。

五、结语

就像“再好的教育方法都无法适应所有的孩子”一样,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教育方法可以把有些学生培养成天才,也能把有些学生送进地狱。因此,不管理论有多强大,也不管模式有多好,“探究性”教学理论也好,实践也好,只能被当做“理念”去对待,决不能照搬;只能根据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制定不同教学策略,而且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各种因素的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要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思维来指导探究性教学和学习过程。

注释:

[1]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高等函授学报,2006年,第2期,第57-61页。

[2]孙洁菡:《<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实证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91-193页。

[3]闫文军:《MOOC与大学的理性应对》,重庆高教研究,2014年,第1期,第13页。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彭正梅译,杜威:《民主・经验・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6]陈亮,全:《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天津教育,2002年,第12期,第13-15页。

[7]郝志军:《论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第37-40页。

语言学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言语幽默概论;许三观卖血记;黑色幽默;意译

1.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黑色幽默文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一直都被公认为黑色幽默作品中的佳作。时代周刊曾这样评论:在小说中,余华选择了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来阐释了这个社会的荒谬,并成功地结合了正义与讽刺。

2.理论基础

言语幽默概论(GTVH)是Raskin和Attardo于1991年共同提出来的。Antonopoulou教授则这样称赞道:言语幽默概论可以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唯一羽翼丰满的研究幽默的语言学理论。言语幽默概论包括两个方面:构成幽默的六大知识资源以及幽默相似度测量系统。该理论指揭示了笑话表征的六层模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是:叙事策略(NS),语言(LA),情景(SI),目标(TA),脚本对立(SO),逻辑机制(LM)。幽默相似度测量系统则认为:幽默相似度测量系统是指六个知识资源根据幽默生成能力和幽默相似度区分能力的强弱呈层级排列系统,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脚本对立逻辑机制语境对象叙述策略语言。戈玲玲教授(2012)提出,“修辞手段是汉语幽默文本中叙述策略这一知识资源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关于语料库的建立,以言语幽默概论的六个参数为依据,以文本句为句子切分单位,考虑幽默的生成特征最后,运用检索工具检索,建成英汉双语平行数据库。

3.语料分析

语料分析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将原文与译本做成电子文本整合制定小型数据库,基于GTVH的六个参数,主要以文本句为句子切分单位,进行人工标注,然后进行数据统计,从而得出初步结论,为定性分析做准备。我们发现《许三观卖血记》中,幽默的片段的总数为113处,其中有11处的幽默翻译采用的是意译方法。定性分析就是指运用言语幽默概论,对所得出的定量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探讨该理论对翻译汉语言语幽默的指导意义。在对比了原文及其英文版本之后,进一步发现:在这113处幽默片段里面有11出的幽默是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并且这11处幽默均处处体现出中外文化及语言上的差异。根据统计显示,意译均成功地将这11处幽默片段中的幽默效果保留到译文中,也就是说,在遇到这种含有中外文化差异特点的片段,意译是最佳选择之一。

4.案例分析

在分别完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之后,还要做的就是案例分析。在言语幽默概论的指导下,利用GTVH中的六个参数对案例进行标注,运用幽默相似度测量系统进行对比,然后得出结论。本文选取了平型数据库中几个典型的意译案例。

例1:原文:“卖血时就是两条腿有点发软,就像是刚从女人身上下来似的。”(P.231)

H{SO<真实的vs.非真实的(卖血时的感觉vs.从女人身上下来的感觉)>LM<类比>SI<上下文>TA<抽象的对象(卖血时的感觉)>NS<对话(比喻)>LA<比喻词(就像……)>}

译文:“When you selling blood,your legs will probably feel a little weak for a while.Its a lot like the moment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with a woman.(P.231)

H{SO<Actual vs.Non-actual(the feeling of selling blood vs.the feeling of having sex with a woman)>LM<analogy>SI<context>TA<sth.abstract(the feeling of selling blood)>NS<dialog(simile)>LA<figurative word(like…)>}

在例1中,“从女人身上下来似的”则蕴含中国文化暗示,在缺乏中国文化学习的外国读者看来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译者采用了意译方法,直接将其译为“finished with a woman”,译文不但很好地向外国读者解释了原文的内涵,而且还没有让幽默丧失。

例2:原文:李血头说:“等日子好起来了,我还是不会去拿群众一针一线的。”(P.125)

H{SO<真实的vs.非真实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vs.从事卖血的暴利勾当)>LM<否定>SI<上下文>TA<具体的对象(李血头)>NS<对话(讽刺)>LA<不会拿群众一针一线>}

译文:Blood Chief Li said:“When things get a little better,Ill go back to the old policy of 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P.126)

H{SO<Actual vs.Non-actual(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 vs.doing business of selling blood)>LM<negation>SI<context>TA<sth.concrete>NS<dialog(irony)>LA<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

在例2中,“不会拿群众一针一线”则是含有浓厚中国政治色彩的表达,这对于外国读者来说,理解其中的内涵是非常困难的。译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译,并将其译为“being a man of integrity and always work in the public interest”,从而很好的阐释了其中的内涵。

5.总结

在基于言语幽默概论和双语平行数据库的统计,我们完成这篇论文。最终我们发现:首先,含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语篇是汉英翻译的一大障碍。其次,作为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意译可以很好解决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意译可以作为首选。(作者单位: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昌根花.国内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J].读与写,2008,(4):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