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及理解
CK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最早提出了核心能力概念。当今世界,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的阐述有的定位于核心技术,有的定位于人力资源,有的说它是一种精神,众说纷纭。这个概念的创作者对“核心能力”的定义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效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一定义本身也是模糊的,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它应该是一种管理知识或技术知识。
他们认为,成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标准,一是,核心竞争力为通向不同市场提供潜在的通路,第二,核心竞争能力对最终产品的价值和消费利益有显著的教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在未来市场发挥优势的主要动力。第三,我们必须做到,让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难以琢磨,难以模仿,难以超越。
核心竞争能力自身所具备的特性,直接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竞争中制胜的有力武器,显然,这已成为企业致胜的新策略。那么,它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地位。第二,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第三,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第四,使企业能适应环境变化。
2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机制。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主要是三个方面: 创新、学习和保障体系。
2.1 核心竞争能力的产生始于企业创新
创新,也只有创新,才是唯一能使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竞争能力。而模仿,仅能使企业加快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并不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只有在模仿上,再消化吸收、重组、创新,才能使企业能力质跃到核心能力。就像体育竞技靠简单的模仿不可能成为世界冠军,我们所言的企业创新远不止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价值的创新等,这些创新的有效整合后形成企业全面核心竞争能力。
2.2 从外界摄取能量,建立学习型的组织
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一种知识的竞争。谁的学习能力强,学习速度快,谁将可能领先。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环境的频繁变化,需要人们坚持学习,以掌握新技术和把握环境的变化,而且相对于生产资源的有限性,学习是无限的,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
2.3 不可缺少的保障体系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牵涉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因素,除以上的因素条件外还应该考虑到保障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机制。
企业家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模式、管理风格、市场营销,后勤系统、融资和投资决策等一切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它决定了企业的方向、效率,决定了企业各方面创新的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核心能力能否形成和核心能力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可以说,企业家对企业核心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核心竞争力源于创新,创新能力又取决于制度和人才,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企业制度是留驻人才和发挥其作用的土壤。通过研究跨国公司的人才机制,我们发现企业制度的特殊作用。好的制度又在于使人才能够获得自我实现的工作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其不竭的创新动力源泉,更是企业维持持续竞争力的底座。
3 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方法和途径
企业要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和路径。实践证明,那种盲目简单照搬他人经验的做法,只能学到表象,而难以抓到实质和学出成效。因此,企业应从自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上述新能力的形成机制及原理,不断研究探索出新的路子。下面的一些方法和途径可供企业参考。
3.1 专业人才团队的组建
组建强有力的专业人才团队,把企业内各种有用的人才聚集起来(必要时还要借助企业外部人才)由少数专业人才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以尽快形成某种核心专长,由于专业人才团队的成员都是企业选拔出的技术和技能专家以及经营管理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情商和逆境商数;他们拥有较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集中起来进行合理的组织分工,最容易产生特别的创新绩效。这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经过精心组织和管理能体现出极度强有力的战斗力,产生突破效应,从而能有力地带动其他员工实现由团队开发核心专长到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转变。
在技术进步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个人想立足局部范围看清整体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从而找到最有力的突破口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团队组织的系统思维才能达到。同时从人才团队组织活动中不同专业知识层次和不同年龄有人才有机组合,使大量优秀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他们得到中、老骨干的传、帮、带,经受了艰巨任务的实际锻炼,这样按层出不穷的新任务要求组建新的人才团队,使越来越多的人才增长了才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属于企业重大战略范畴,通过识别企业已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支持哪些产品与服务,从而强化特定市场地位,关心现有核心竞争能力增进现有市场地位的机会,关心哪些不属于现有业务单位产品和服务的商机,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现有市场设想新产品、新服务的商机来扩大现有的核心竞争能力,然后再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市场上去。企业在培养核心竞争能力时,必须做出一系列的组织和协调努力,同时在多条战线上发动变革,一般可以通过“内敛”与“外展”两大途径实现,前者指企业自我发展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后者指企业与拥有互补优势的另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并收购拥有某种其所需要的专长的企业,为已所用。
4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维护和提高
一个企业一旦识别和确定了自己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下一阶段就是对这个核心能力的维持和提高,并发挥核心竞争能力的作用,为企业带来盈利,创造企业价值。如果一个企业具有了核心能力而任其发展,有可能会失去。竞争能力的提高有以下几种形态和方式:
第一,个人能力提升为组织能力。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懂得设立一种制度,留住互补性的技能和知识,人才并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是可以在市场上花高价买到的,但作为集体属性而不是个人属性的形成而存在的知识体系则是核心竞争力,某些国内企业的成长,主要依赖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这一方面制约了企业发展,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有的学者为此大声疾呼:企业家个人的成功不等于企业的成功。因此,将个人能力提升为团队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企业家个人能力。第二,局部和个人能力提高为整体和组织能力。许多企业各类竞争能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企业研发能力强一些,有的企业营销能力强一些,因此应按照价值链竞争原则和木桶理论,使多种竞争能力均衡化,将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整合成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第三,“次级”能力提升为“高级”能力。判断能级大小的标准是经营附加值的高低以及竞争对手模仿、追随的难易程度,一般而言技术竞争力能级要大于营销竞争力能级,这两者又大于制造竞争力能级。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营销竞争力和制造竞争力,故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消化和积累技术能力,形成自己的开发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次级能力提升为高级能力。
5 企业家精神与核心竞争能力
打造企业核心能力需要各种资源,然而,有一种资源是难以在市场上整合到的,它是存在于企业家自己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在所有具有核心能力的成功企业中,无不彰显出卓越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原核,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内在形成机理,因此企业家精神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即核心竞争能力的原型。一般来说,企业家精神集中体现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这三种精神构成企业家精神的支柱。除上述三种基本精神之外,企业家精神还有许多重要的延伸,如团队精神、学习精神、改革精神、进取精神、应变精神、勤勉精神、严谨精神等,都对核心竞争能力形成具备重要价值,有此企业家精神而成功的企业不胜枚举,如美国《时空》杂志评选出的4位“世经商人”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通用汽车公司的阿尔弗雷德P斯隆、“蓝色巨人”(IBM)的继承人托马斯J小沃尔森,微软CEO比尔盖次等等。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一种带有摧毁性力量的战略进攻武器,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一套正确的战略、路径、机制、方法,培育模式以及各种培育措施,而且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如何才能振奋我国企业家精神?以下想法供参考:
(1)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实现政企的真正分开和认真转变政府职能。
(2)进一步加强企业家的个人修养。
(3)建立促进企业家不断进步并能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的机制。
(4)充分利用入世后的各种机遇。
最后要强调的是必须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体制和制度创新,这不仅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企业快速成长,而且关系到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家精神发扬,只有体制和制度理顺了,企业技术创新才能走上快车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才可能按照正确的路径方法迅速培育起来,也只有在适宜的体制和制度下,企业家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并有所作为。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顾客的竞争,顾客已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稀缺性资源。因此,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顾客价值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匹配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管理。
一、顾客价值的内涵
顾客价值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对其内涵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传统的顾客价值理论的研究认为,顾客的价值由当前销售额、终身潜在销售额预期、需求贡献、信用等级、利润贡献等几部分组成。就是说,顾客的价值不仅包括销售额,也包括其对需求的贡献。
美国学者伍德鲁夫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用以促进(或阻碍)达到其目标和意图时感到偏爱并评价出的产品的特性、性能和结果。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董大海教授从价值工程理论角度出发,对其作了补充。他认为顾客价值就是顾客在购买和使用某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对所获得的效用与所付出的成本的比较。可以简单地概括为:V=U/C,在这里,U为顾客得到的效用,简称为顾客效用;C为顾客付出的成本,简称顾客成本;V为顾客价值。笔者认为,所谓顾客价值,就是在使顾客完全满意的基础上使投资者、员工、企业自身和国家、社会都受益的一种价值形式。
二、企业竞争战略思维的演变
不同时期和环境,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思维是不同的。主要有以资源为本的竞争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竞争战略思维这三种竞争战略思维模式。
以资源为本的竞争战略思维把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资源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制定。但此战略存在一问题,即战略不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一旦企业的核心能力与顾客需求毫不相关,或企业差异化不被顾客所承认,那么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就会陷入困境。
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竞争战略取向的指标,把竞争对手的经营行为作为自身经营行为的标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零和战略。而以顾客为本的竞争战略思维则是由外而内的一种战略思维方向,考虑的是顾客需求什么,企业应该如何满足顾客需求,把维系顾客或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变革。采取这种战略思维的企业以顾客价值作为战略取向,以价值创新为已任,以价值维系顾客和满足顾客需求,这样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非零和战略。当然,以顾客为本制定战略要求企业能快速把握顾客的需求及需求变化,有足够的柔性来调整自身各种资源组合,并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向顾客提品和服务,这种挑战和压力并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面对和应付自如的。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以顾客为本的竞争战略思维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价值创新满足顾客需求,驱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顾客需求,这更符合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的需求。
三、顾客价值提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背景下,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惟有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行。传统上,企业往往通过提高产品性能价格比、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来赢得竞争优势。此时,它们追求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全、性能更高、价格更低的产品,而对这些产品能否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带来更大价值则关注很少。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表面上来自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与品质,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得以成功的企业,均应立足于在追求顾客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向顾客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为顾客所看重的消费者剩余价值的能力。企业的这种独特能力,由于意在追求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体现了顾客价值导向,同时又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所以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将企业的这种能力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从本质看,核心竞争力就是为认定的顾客利益做出贡献而且不易为竞争者所模仿的能力,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感知价值。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其在核心技术、研发团队、营销网络、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更取决于它能为顾客提供多少价值、顾客的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比较。顾客的最终选择取决于对竞争产品感知价值的比较结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无助于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则是毫无意义的。
四、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1.实施顾客关系管理,识别和了解目标市场顾客的期望价值。企业必须清楚地知道顾客购买产品是如何考虑得失进行选择的。如果一个企业寻求的是最大化顾客价值,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即了解什么促使他购买你公司的产品:是价值、习惯、身份还是情感?如果企业真正懂得去理解顾客是如何与之建立起购买关系的,将更有助于企业去创建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些只关注产品战略的企业之所以被市场淘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从顾客的角度进行经营。而只有当顾客下次仍愿意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时,企业的策略才算成功。
当然,是什么使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取决于是首次购买还是重复购买,他们关注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企业可以调查现有顾客,也需要调查那些未来顾客为什么没有购买你的产品,这对于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首次购买的顾客可能更关注价值和品牌,而当他愿意重复购买时,说明他已经与公司建立起了联系。因此,如果一个企业还处在一个建立顾客基础阶段,则它需要弄清是什么带来了新顾客,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企业,最重要的是去理解顾客与企业间建立起了怎样的联系。
理解了顾客与企业的联系中哪种联系对顾客最为重要,就可以知道企业应该采取何种特别的战略来加强品牌联系、价值联系或是保持性联系,最后的结果是企业管理的不再是产品,而是顾客关系。
2.找出顾客最关注的价值领域。顾客在购买产品时,关注的可能只是以最佳的价格满足他们需求的好产品好服务。什么是好产品好服务?这不是企业想象出来的,而应是顾客心目中认为最满意的东西。因此,企业必须与顾客建立起联系,要找出对顾客来说最重要的价值领域是什么,还要考察这些价值领域受哪些因素影响。比如,顾客关注的价值包括质量、价格、方便程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品牌由哪些因素组成?公司目前所采取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产品和服务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找出这些因素后就可以分析什么样的行动会更有效地强化企业与顾客的联系。
3.掌握竞争对手状况,强化顾客至上。分析竞争对手状况的目的是要为企业自己在竞争市场上定位。通常,一个市场上会存在众多竞争对手,理解谁是主要竞争对手及他们是如何吸引顾客的至关重要。因为每个企业现有顾客群代表其产品和服务的所有可能顾客的子集,企业通常会有两个努力的目标:一是最大化从当前顾客处获得的收益,二是增大顾客总量。当然,你的竞争对手同样也会朝这两个方面奋斗。
分析谁是主要竞争对手除传统方法外,同样可以从顾客处获得信息,这就需要与顾客进行沟通,了解顾客心目中谁是你的竞争对手。通过调查会找出市场中谁是你的关键竞争对手以及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满足顾客需求而把顾客从你那吸引走的。这有助于企业更加弄清楚两个重要的问题:①你为顾客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式?②你的顾客从你的企业中获得什么利益,从别的企业能否更好地获得这些利益?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以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企业会更明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市场地位及其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也会了解自己的主要弱点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做到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顾客的需要。
4.将资源集中投入到关键的价值领域。从上述的分析中企业从两方面找出了需要提高的关键;一方面是通过理解哪些是关键的顾客价值驱动因素;另一方面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在关键的价值驱动上的相对地位。企业最后要做的就是将资源投入到最有竞争优势的地方――关键的价值领域。要知道,平均投入到产品或服务身上,最终的产出不会是均等的。只要理解了是什么促使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应该在哪儿投资。这样,企业可以最佳地分配自己的战略资源,从而最大化顾客价值。所以,对企业来说,集中资源于关键领域、留住顾客才是最重要的,也最能产生效益。
5.培养资源整合能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在识别和了解目标顾客的期望价值后,必须整合企业的有形与无形资源、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源来保障顾客价值的实现或顾客价值的提升。企业资源的整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组织资源的整合,改造企业的管理组织体系,引入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达到层次少、信息传递快、管理幅度大及控制相对宽松的目的;人力资源的整合,企业应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选拔与培养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及有强烈顾客意识的员工队伍,同时企业也要以人为本,因为只有善待员工的企业,才能够善待顾客;企业资产与社会资产的整合能力,企业间组成互补联盟,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实现顾客价值。企业资产与社会资产的整合方式有战略联盟、虚拟企业及灵捷企业等多种形式。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结构层次;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0-02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不断深入,物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现代物流,人才是关键。
1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我国现有物流人员基本上是由原来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专业人员改变而来,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特别是了解市场信息、熟悉物流方案、能捕捉业务信息、拓展业务渠道、设计最佳服务方案、提供优质服务并为企业带来客户和业务的开拓型物流人才相当缺乏;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懂得相关的国际物流系统化运作的管理人才,外贸物流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将更为紧俏。
2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结构分析
通过对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物流人才应该是高素质、高技能,既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又具有物流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明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设置出满足物流人才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企业与社会都从中受益。
对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来说,能力=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本文认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社会能力、行为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以下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图。
3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力发展物流管理本科教育时,如何设计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具有系统化、创新性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学生重要前提与保证。
学生要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离不开其接受培养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知识结构表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学生核心竞争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表,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看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必要的细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随着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逐年进行调整改进,同时教材体系知识结构也应根据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培养目标作相应的改革调整。
4小结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上基本的物流学科界定出发,结合市场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将相关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根据其功能归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根据专业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到一起,构成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社会与各类相关企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本河.我国物流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23-25.
[2]文广,王辉,等.基于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7):34-36.
[3]张守德.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5):46-48.
[4]白世贞,陈化飞.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J].商业研究,2004(20):50-52.
随着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07年我国银行业将实行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传统业务的领先优势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能否在竞争中取胜,除了要降低不良资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以外,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已是迫在眉睫。
(一)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拓展电子银行业务。近两年几乎所有的银行都认识到电子银行业务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相继成立了电子银行部门,建立了电子银行发展规划体系。外资银行也纷纷将电子银行作为与中资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花旗银行在面向全球客户的“花旗在线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人民币付款的“花旗中国电子银行平台”,并将其作为推进中国市场的核心手段。汇丰银行则制定了通过电子银行以较低的成本快速进入中国地区的市场策略。可以说,电子银行已经由银行业最初的“点缀”逐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一种必然选择,成为改变金融业竞争格局的新型服务渠道。
(二)电子银行具有独特优势,最适宜打造优势产品。电子银行作为一种与技术结合最为紧密的服务渠道,不仅使银行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改5×8为7×24小时服务,而且还突破了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极大地扩展了服务领域,成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良好平台。更重要的是,由于电子银行具有相对于柜面网点的独特优势,最适宜打造优势产品,能较好地满足客户实现资金管理价值最大化等深层次服务需求。但电子银行产品趋同性、易复制性的特点也使得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是各家商业银行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电子银行能降低经营成本、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工商银行为例,电子银行已经从初期较为单一的业务品种发展成为一个多渠道、一体化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涵盖了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多媒体自助终端、自动柜员机等7大系列。客户通过工行电子银行渠道进行的业务笔数已经占其全部交易的近30%,其中北京地区离柜业务量已经超过了50%,这为减轻柜面压力,节约经营成本,促进工行业务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工商银行电子银行账面收入从2000年开始正以年均增幅超过30%的速度增长,展示了其在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方面的良好潜力。
(四)电子银行能够体现渠道整合服务优势。长期以来,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在网点渠道基础之上的,这种近乎单一的服务渠道,对物理网点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并逐渐暴露出柜面压力大、低端客户驱逐高端客户等问题。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必须以完善的渠道服务为依托,电子银行以其自助服务的特点,在分流柜面压力、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一是能分流业务量大,低效高耗业务,减轻柜面压力。二是能替代柜台办理业务量小,增加经营成本又占用柜台资源的业务,提高综合利润率。通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促进网点职能转型,使网点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向客户营销一揽子打包产品,开展交叉销售,实现网点由单一交易型向综合性的营销型、交易型、服务型转变。网点和电子银行渠道的合理分工、相辅相成,可以强化“机构+鼠标”的经营模式,极大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展现核心竞争力的渠道服务优势。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智能化集成;经营理念;治理架构;技术创新
伴随着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深化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业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市场价值(安防协会,2011;工信部,2011)。预计每一个智能化应用领域都将是一个千亿级的行业,而智能化系统集成行业是这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因此,关于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分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出发,结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探讨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特殊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力争为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易的对象是商品(包含服务),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的分解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是有限度的,需要保持中间商品的相对完整性,因此,最基本的无法再分解的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叫做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生产交易一个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的有机耦合活动称为一个“企业元”(meta-firm)。如果一个依据市场契约形成的基本经济单位,能够并且只能重复完成一种进行获利经营的“企业元”有机耦合活动,就称该经济单位为最基本企业(张华等,2007a)。最基本企业的诞生体现出了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基本经济单位的“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其最根本的生物特性就是有机整体性。有机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能动使用与创造性发挥的首脑作用、劳动力的服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被动运行等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以及现代企业实践的深化,现代企业逐步被理解为在既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张华,邹东涛,2011)。
智能化系统集成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用户的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性能最优(安防协会,2011)。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说,智能化系统集成包括智能化系统的分层设计、软硬件设备选型,设备系统安装服务、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综合系统调试、系统功能维护等多个环节,其核心环节在于智能化系统设计、硬件设备的安装服务、以及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的有效运行。
智能化集成企业一般是指具备工信部、住建部、公安部等部委颁发的相关系统集成资质,能对行业用户实施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企业(安防协会,2011)。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设计及系统化的软、硬件产品集成服务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企业元,在核心企业元的周围存在着与大量之相关的企业元。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着不同的客户需求,虽然智能化集成系统项目的过程环节大致相同,但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内在功和表现结构都会有所不同。
由于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物质资本,主要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介质资本三大类。生产资本主要包括自有或租用办公场所、软件开发环境、系统集成工具、设备运输车辆以及自有软硬件产品等。货币资本在智能化集成企业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随着社会经营环境的变化,流动货币资本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介质资本主要包括营业执照、集成资质、软件著作权、技术产品专利以及文档资料等。智能化系统集成企业的介质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多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等级,以及应用领域的软件著作权和技术产品专利等构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撑以及重要的品牌力量。智能化集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包括营销、技术、项目管理等专业科技型人力资本,以及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和生态位人力资本(张华和刘小军,2007)。
综上所述,智能化集成企业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产权主体、核心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包括:(1)智能化集成企业是智能化产业中的一个提供智能化集成服务的企业支点,需要按照一定的法规要求办理相关的资质手续。(2)智能化集成企业是经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开放的组织系统,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依据市场契约自由的进入、退出或转让。(3)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特性是一个有边界的契约组织,契约的特殊性在于有机整体性,智能化集成企业一旦诞生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都要受到经营人力资本的协调指挥。(4)智能化集成企业体现在一定的智能化应用领域,按照客户的具体功能需求,提供智能化集成系统服务。(5)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经营获利,这就要求智能化集成企业要尽可能提高利润率,提高技术创新含量,在提高集成项目营业收入、降低设备开发或采购成本的同时,压缩项目实施和管理费用。
二、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刊登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所著的题目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论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Prahalad和Hamel,1990)。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为:组织中关于怎样协调生产技能和整合技术的累积性知识技能。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内部各种知识、技能、资产以及运管机制的有机融合。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流派,主要有技术创新流派、资源整合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文化流派和流程流派等。技术创新流派主要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他们强调通过学习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积累,企业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提出可以通过研发少数关键技术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Hammer和Champy,1994)。资源整合流派主要以巴尼为代表,他们强调整合具有潜在价值的关键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基础(Bamey,1991)。知识流派以巴顿(Barton)为代表,他们强调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arton,1992)。组织流派以彼得.圣吉为代表,他们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系统开展研究工作(彼得.圣吉,1998)。文化流派以拉法为代表,他们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既在于企业运行系统中,也存在于企业文化系统(Raffa,2000)。流程流派则以哈默尔和钱佩为代表,他们认为要在价值链的关键流程方面才能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Hammer和Champy,1994)。
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组织架构上来说,贯穿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研发、营销、技术、实施等部门,但最为关键的则是集成项目核心软、硬件产品的创新、运行和维护等方面。一般来说,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属性:(1)市场认可性。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才能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价值超常性。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市场客户带来超出常规的利益价值,才能真正达到参与各方的合作共赢,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利润。(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新型,竞争对手难以或不能模仿。(4)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在数量上很少,难以或不能替代。(5)超前性。只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超前性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满足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五个条件(张维迎,2005)。
三、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学者一般认为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但在核心竞争力的其他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两要素、五要素以及全要素构成等几种观点。
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组成(王秉安,2000)。硬核心竞争力指以核心技术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则是指经营管理方面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应用技术转化能力、组织生产能力以及快速应变能力等五种要素能力构成(邹海林,1999)。管益忻则认为,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要素包括经营决策、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管益忻,2000)。左建军认为,企业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人才开发、技术创新、商标品牌、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左建军,200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优秀的经营理念决定优秀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进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进行一流的项目市场营销、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实施管理等运营活动。因此,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去构建,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
四、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智能化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经营业绩。一个优秀的智能化企业,表面上看是其突出的经营业绩,但其深层次的内在基因却是合理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最为关键的则是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做强做大。
优良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是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再结合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人才开发、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系统。因此,智能化企业的公司架构和制度化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司的制度化管理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进而构成智能化企业软性的、更难识别、更难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企业核心资质所处的序列和专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化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范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空间。智能化企业涉及的专业资质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安防工程企业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认证等方面的资质。智能化企业资质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智能化行业相关资质的获取一般主要涉及到企业资产信用、经营管理能力、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人员规模、项目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经营理念和治理架构的选择都取决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强弱。因此,智能化企业必须制定并完善核心人才的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关键的人才资源与智能化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竭尽全力、合作共赢、协同发展。那些既拥有核心技能又忠于市场契约的核心骨干是智能化企业最重要的宝贵资产,所拥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智能化企业的人力资本政策要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既让核心骨干与企业同步成长,又使他们具有成就感和家园感。
市场营销水平是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非常关键的竞争因素。高水平的市场营销能力是智能化企业赢得工程项目的必备条件,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能够使得智能化企业进一步保持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主要涉及智能化企业的综合实力、资质品牌,以及企业对营销过程、销售网络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这也直接决定着智能化企业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智能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先导、重视公司信誉”营销的观念,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结合用户的利益需求,向用户提供高新技术及产品,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与客户一起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是构成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智能化企业能否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产品去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企业的核心技术一般包括企业公开的专利技术和秘密的专有技能。智能化企业的公开的专利技术主要是智能化软件技术、软件著作权、产品工艺、实用新型专利等。这些公开专利技术既可以通过独自研发和联合开发获得,还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智能化企业拥有秘密的核心技术也是智能化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同时,智能化企业要拥有持续保持这种核心技术不被模仿或替代的能力。在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沉淀核心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智能化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只有拥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开发出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软硬件新产品或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智能化企业保证工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只有拥有丰富的工程管理实施经验和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才能建成精品工程。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反过来又增强企业综合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的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主要都是围绕设备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展开的,成本费用是衡量智能化集成项目投入产出比例的根本尺度。提升智能化集成项目的管理能力是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项目管理制度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目的,针对项目范畴和项目特点,所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一些程序或规程。
五、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智能化集成企业可以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进而探讨了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表现,认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但最终却落实在智能化企业的核心软硬件产品以及集成项目工程项目市场开拓营销、技术方案优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最后论证了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并给出了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m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mal of Management,1991(17).
[2]Barton, D. L. Core competence strategy[J]. Joumal of Management,1992(03).
[3]Barton, D.L.Assess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J].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92(0l).
[4]Hammer,Champy.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original-effect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e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1994(15).
[5]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6]Raffa.Core competenc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world-wide computer industry[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0(01).
[7]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研究[J].现代财经,2000(05).
[9]张华,高俊山,刘小军.企业元、最基本企业及企业的原子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7(02).
[10]张华,刘小军.资本概念的再界定及特征探讨[J].商业时代,2007(04).
[11]张华,邹东涛.权责利对称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12]邹海林.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软科学,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