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88-89页《组合图形面积》。

各位老师晚上好,土顶学区同课异构和大家交流的是北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88-89页《组合图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对学生“转化”思维方法的巩固。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4、在有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主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

一、首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开门大吉”闯关得教学情景,以6扇门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扇门,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在拼一拼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复习简单图形面积,揭示课题。

二、数学来源于生活,第二扇门,通过我班班牌的图片、及学校校车车库侧面墙壁的图片,充分把数学融入生活当中,认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介绍辅助线用虚线。

三、第三扇门, 出示客厅地面平面图,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通过自学提示,完成任务一:

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放飞着思维,张扬着个性,在互补反思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在小组汇报时,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几名同学的台前演示,交流学生的算法,使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第四扇门,出示任务二、1、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2、量出图形有用的数据,求出它的面积。(取整理米数)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优化算法。及找出组合图形的有用数据。

五、第五扇门把对中队旗的认识渗透、融入德育教育。练习计算组合图形面积。

六、第六扇门:是一道思维拓展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生本教育;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06-01

有教育家说:“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会明白。”――虽然简单,但很深刻,参与是一种民主,参与是一种人文的教育。

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其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听懂了!”不过是最浅层次的了解罢了,并非“学会”了。而变换角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则是从学习方式上进行的学习的革命,也就是生本课堂,它倡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能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会”的目的。

怎样创建以生为本“让我参与”的课堂,从教学设计而言,关键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使学生生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成为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主人。我校的生本导学案体现了学生全方位的参与过程。

一、预习导学,专家说预习是学习能力培养的奠基工程

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不在是一张白纸,他们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全面的参与课堂的能力。实施生本导学一年来,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学生预习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预习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精心的设计预习。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并用字母表示。如三角形的面积=ah÷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h、梯形的面积=(a+b)×h÷2、长方形的面积=ab、正方形的面积=a×a、通过这些复习是学生巩固了旧知,也为今天的新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还让学生动手做了各种基本图形,然后用这些基本图形动手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通过这些操作学生能够基本了解组合图形的构成,为理解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为自己的课堂参与打下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彩展示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也是生本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最精华的所在。我们的生本导学案也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使生命绽放,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老师不应该占有,只有充分的交给学生,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中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基本图形拼成各种图案,展示在黑板上,再让其他学生说一说他是由什么基本图形组成的。教师也出示几个图案也让学生说一说,并指一指。从而很顺利的引出基本图形的概念。

2.创设情境,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砖。教师引导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这个图形的面积。教师的这些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数学为生活服务,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通过估算可以起到验算的作用。

3.小组合作,让学生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计算。学生讨论出了多种方法,一是两个长方形;二是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是两个梯形;四是两个长方形加一个正方形;五是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正方形。然后教师把四种方法整理到一块,让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很自然学生看到前四种是分割成两种基本图形,后一种是添补成了一种图形。这也就是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两种方法,既分割法和添补法。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线有什么特征,都是虚线。回过头观察算式会发现什么?学生讨论出分割法是求和的方法,而添补法是求差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和小组的合作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新知,真正说明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总结方法,再次让学生观察五种方法和五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方法就是失败的。这样就说明第四种方法比较繁琐,不易去。让学生提升和总结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而且可以起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作用。

三、测评反馈

没有训练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能力。当堂检测教师还能清楚的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能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那些内容自己没有指导清楚。所以它的设计应做到:吃透教材,目的性强;分析学情,针对性强;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中我是这样做的。

1.出示课本练一练的第一题分一分,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那些已学过的图形?

2.出示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粉刷这面墙,每平方米用0.15千克涂料,一共用多少千克涂料。

3.出示课本练一练的第三题让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让课堂洋溢着幸福,构建幸福课堂是我们教师一生的追求。幸福课堂应该是民主自由的,它有个性的张扬和心灵的放飞,它没有居高临下的驯服和奴役;幸福课堂是直面生活的,它有广阔的天地和融入生活的美好境界;幸福课堂是充满智慧的,它有探究发现的启迪和伴随知识共生的智慧生成,它没有纯粹只是知识的填鸭和灌输;幸福课堂是运思创造的,它有奇妙的想像和大胆的生发创造,它没有被压抑的思想枯竭和循规蹈矩。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呢?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学生的“已知”入手构建小学数学的幸福课堂

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我在平日的教学设计中,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清晰地知道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学生对于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因此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如:增加辅助线、采用割、补、移等多种方法,使得学生对组合图形计算方法的掌握不会很难。

又例如在讲解《分数》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听说过一些分数,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于是我利用学生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能够理解“物体和图形的一半”这样的说法,跟学生一起通过实践操作明确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且初步了解了平均分的多种方法。

二、从学生的“未知”入手构建小学数学的幸福课堂

学生的“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停留在可以直接感知的思维训练上,要让学生达到不可直接感知的一步,就只有向深层次发展,拓展思路,挖掘教材隐含的未知领域,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看树木,还要看见森林”,从教材提供的有限信息多方位、深层次引发,进行思维发散,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走上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循环。例如,我在讲解《几何图形》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从学生的“怎么知”入手构建小学数学的幸福课堂

学生的“怎么知”是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不同的认知风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我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通过本次论坛,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评课、议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本次对三、六年级的数形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主要对以下问题提出了质疑:

数形结合中“数”与“形”谁先谁后?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

通过直观的图形 揭示数,是否影响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很好地通过数抽象出图形,看图提问题 、解决问题?

数学课堂中能否建立一种数一形一数或形一数一形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高段教学中,数 形怎样结 合才 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这次论坛中,通过专家对课例的点评和对数形结合 的理解 ,结合课例对一线 教师提出的质疑作出了解答,使一线教师对数形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使我 由最初 的迷茫 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参与这次论坛的目的。

一、 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

数形结合是数学思考、数学研究、数学应用 、数学教学的基本方式,数形结合是双向过程,要处理好数与形的结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而定。

1.就教材内容而言,对于较新、较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先形后数,用形来表示数,学生通过形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后继教材 和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先数后形,通过数来揭示形 。

2.就学生的 年龄特 征而言 。中低段学 生是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实施先形后数,让学生从形中读懂重要的数学信息,并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中高段学生,应该逐步过渡到先数后形,如在教学分数的乘、除法意义,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拼、截引起的面积变化时,让学生通过画出直观图形,能让学生很快找出面的变化,揭示出面积变化 的规律,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通过准确的线段图,很快找出单位“l”,量和量所对应的分率,确定解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点阵中的规律》从数一形一数的应用;平时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既用图形演示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又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计算出三个内角的和为 180。注重学生用数来表示形,用数来具体量化形,从而解决形 的问题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多注重转化的思想,如:《组合图形面积》充分利用分割、添补、割补等方法 ,将组合 图形转化为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 ;又如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等 ,让学生在转化中培养用数来表示形,用形来揭示数的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现行教材和《课标》,注重了知识、能力、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思想的培养,而数学思想的核心是数学本质,要揭示数学本质,主要应 阐述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的发现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理性知识的应用等有理有据地发现规律,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材,钻研教材要有深度,教材中有 内涵 的内容就应充分发掘出来,没有的就要进行创设,要在教学中时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更重要 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中要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意识。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形”找出解决问题的“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主动而有效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或其他图形,从图中读懂重要信息,并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对数形结合思维模式的认知,体会图形教学对数学知识形成的意义,注意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关注学生数形结合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 图形 与空间观 念的认知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学习方式的应用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数与形的结合是教师和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思想方法,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两种都是符号,要做到数中有形,形中有数,让学生寓知识于活动之中,以形思数,帮助记忆;数形对照,加深理解;数形联系,以利解题;以形载数,以数量形;数形互释,图文并茂。把数形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终结目标。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突 出形象的感觉、形象的储存、形象的判断、形象的创造和形象的描述,重视有效的动手操作和情境 的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跟 、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使操作、观察等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大量地用“形”解释、演示、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如在应用题教学别重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数学教学中的实物、示意图、线段图、平面图、立体图等是用形来表示数量关系,用形 来表示数,它既能舍去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又能形象地揭示出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把数转化为形 ,明确显示出已知与未知 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 的再造性想象,激活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可经常进行一些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根据算式画线段图,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根据应用题画线段图等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悟出画图的方法,感受到数与形结合的优点,养成根据 题意画 图帮助理解题意,激发学生数形结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长远学习奠定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四、让学生养成数形结合的良好习惯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联系方式:曲岸,;QQ:472275060

单元教学概述

1.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1)已学过的内容:认识厘米与米,简单的估测与测量(一年级下册);认识分米、毫米与千米(二年级下册);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三年级下册)。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认识(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五年级上册)。

2.单元教材分析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三年级课程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课程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共11课时。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出来进行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等练习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创设了既涵盖知识内容又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情境,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3.教学准备

(1)教学环节方面:阐述教学目标、基本步骤;简要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测量和周长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课前小调查;设计学生专题小研究。

(2)教学文件方面:《面积》课前小测.doc;《面积》课前小测反馈.doc;《面积》课前小调查.doc;《面积》专题小研究表格.doc;教学课件《比一比》、《摆一摆》;建筑短片。

(3)辅助物品方面:相同大小的明信片;不同面值的硬币;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1平方分米的方格纸等。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面积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平方千米和公顷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正确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5)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研究,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优选,初步培养空间观念、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通过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成功运用,提高学习自信心,激发更高学习热情。

对应课标:“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要注重帮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6.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

(1)具备上网和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2)数码投影仪:便于教师讲解示范,便于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3)其他教师为辅助学生学习提供电子材料和各类“教学资源”。

专题1:《面积》教学过程设计(2课时)

1.交流课前调查资料

(1)学生展示课前从网上和其他渠道收集的有关面积的资料(如中国的领土面积、广州市及其十个区的地域面积、我校的占地面积、我校运动场的面积和各功能室的室内面积等)。

(2)顺势揭示主题:从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导出要研究学习的内容――面积。

2.任务活动

(1)面积概念的建立。

①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思考,谈谈对什么是面积的理解。

②讨论后实际感知:摸一摸黑板、门、课桌、书面等物体的表面,看一看学校球场的表面等,感知物体的面的大小。

③通过多媒体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大小。

④结合课本和小组讨论,得出面积概念: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⑤欣赏建筑短片《回归生活》,领略“面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播放蔚蓝海岸、第一实验小学、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图片及相关面积介绍)。

(2)面积的大小比较。

①在每人一台电脑的网络教室里,阅读资源包内的文档资料,以四人小组研究的方式解决如何比较以下几组物体的大小的问题:两张长方形纸的大小;两个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大小;两面墙壁的大小。

②通过以上探究得出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两纸重叠比较、数格子比较、借助中介媒体比较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方法进行优选。

3.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基础练习:指出各种类型物体表面的面积。

(2)发展练习。

①下面方格(如图1)中哪个图形面积大?比一比,说一说。

②说一说下列每种颜色图形(如图2)的面积是多少。

(3)拓展练习:比一比天河体育中心和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面积的大小,我校各功能室室内面积的大小,广州市十个区占地面积的大小。

4.学习成果

四人小组合作,在电脑上画一张简单的本校校园首层建筑平面图,并能作简要说明(比例不作严格要求)。

专题2:《面积单位》教学过程设计(2课时)

1.创设情境

(1)情境: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明信片(大小相同),让学生估计明信片的面积有多大。然后分组在明信片的背面摆硬币(每人摆的硬币面值不同),再数一数这张明信片的面积大约是几个硬币的大小。

(2)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明信片的硬币数多,有的明信片的硬币数少?

(3)思考: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办法――统一用同一种大小的硬币来测量,从而导出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5)小结:因为每个人的测量工具标准不同,因此不能根据硬币数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统一了测量标准,也就是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2.任务活动: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启发学习:数学家们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才发现以一定标准的正方形的大小作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你听说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呢?(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计算机上操作: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本课内容。

(3)思考:这几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呢?(课件: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4)学生汇报:展示自己了解到的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作单位的物体,说说自己对这三个面积单位的理解与疑惑。

(5)小组再次合作学习,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6)学习建议(以平方厘米为例):感知1平方厘米的卡片。摸一摸: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比一比:用手指比划1平方厘米的大小。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7)学习评价:学习成效汇报,教师点评。

3.分层练习,拓展提高(略)

4.学习成果

(1)在电脑上绘制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用图示表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三种面积单位的大小关系。

(3)在网上收集一些物体表面的国际标准面积。如:游泳池、篮球场等。

专题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2课时)

1.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教师家里的客厅平面图,提问:“老师想装修家里的客厅,如果请你们当设计师,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动画演示各种装饰材料的形状及装饰过程。使学生感到铺地砖需要知道地面的面积,做窗帘用多少布也与面积有关系等。同时给出有关方面的尺寸,方便选择计算)

(2)引出课题:看来要想装饰得既美观又经济,还需要掌握好多关于面积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新知学习

(1)任务活动。

摆一摆: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上机操作拼长方形(如图3),即用2~20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并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给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随机摆出3个长方形,填表1,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2)探索与讨论。

①小组讨论并汇报: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长方形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②根据学生的发现,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③结合实际操作和计算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合理性。

④演示长方形变成正方形的过程,利用知识迁移,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⑤设计:以组为单位分别从客厅布置的各方面自选内容进行计算(选择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有关的装修物品),然后整理汇报反馈材料。

3.分层练习,拓展提高(略)

4.小结与质疑

指导阅读课本,质疑、解疑。

5.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将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问题,制作成演示文稿。

专题4:《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过程设计(2课时)

1.问题引入,导出课题

(1)动画演示:小明家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身在外地的哥哥听后,买了一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回家修补,回家后发现弄错了。问题出在哪里呢?

(2)引导小组讨论:小明哥哥为什么会弄错了?买砖前应先考虑什么问题?(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学习新知

(1)交流课前小研究:学生在电脑上利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操作汇报“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的研究方法(如表2)。

小结:我们知道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就可以看成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即10×10=100平方厘米,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解决课前问题: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知道了,小明家的问题能解决了吗?如果用哥哥买的这种砖来修补,需要多少块方砖才能修补好?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学生借助电脑操作及组内研究,实现知识迁移,形成结论,然后汇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

小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引导学生观察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寻找规律(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分层练习、巩固提高(略)

4.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将针对面积单位换算和实践作业问题,制作成演示文稿。

学习成果/综合作业(1课时)

1.单元知识归纳(略)

2.生活中的数学

2010年的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广州将新建多个体育场馆。下面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设计一个体育馆,在电脑上画出馆内场地的平面简图(不考虑布局比例),计算出各部分场地的面积,并简要说说你的设计意图。

单元评价要点、测试统计及分析(2课时)

1.单元评价要点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3)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具有一定的探索愿望、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能力。

2.测试成绩统计及分析(如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