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第1篇

1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审视毕业生就业岗位职责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从总体上讲,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将这一培养目标具体化,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进行考虑。

1.1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物流是指从采购原材料到生产出产品,一直到达用户的系统设计与管理。现代物流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基础上的实物流动,包括包装、配送、装卸、搬运、运输、保管、通信等活动。对于企业来说,按物流发生的位置可分为企业内部物流、企业外部物流和社会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由此可见岗位群主要分布在两大块: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企业物流岗位群又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有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库、包装、分拣、整理等岗位。外部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电子商务和接受购销信息等岗位。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经营管理特点,如零售企业的百货店、专卖店、大卖场、连锁企业,设置的岗位不尽相同。从部门划分来说,连锁企业有总部、配送中心和门店的岗位,还有前台后台岗位等,岗位要求也各不同。某些特殊行业物流需要专门知识技能,如药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等。物流企业不生产产品,是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岗位群有:储存、运输和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和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计算机软件编程与操作、物流服务器管理等。

1.2职业层次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层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职位层次带。如大专层次物流专业主要是培养操作型人员,他们应是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等,毕业生经过几年基层岗位锻炼,逐步晋升为中级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1.3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就要求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化。如现代仓库管理员不但应掌握物资储存保管技术,还要会驾驶多种类型叉车、维修专送机械和电器,还要能熟练运用仓库管理软件。职业岗位的专门化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如传送机械维修员、仓库管理软件程序员、电脑服务器管理员等对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是需要专门化人才的岗位。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物流管理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同时又要运用高新技术,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管理类和技术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应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以信息技术为导向,促使物流人才加速知识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已跨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手段日益更新,信息的发生量也日益增大。新的电子商务知识不断涌现,加速了知识的更新,这就要求各类物流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仅要求尚未入门的物流人员要学习,原来经过专门学校训练的物流管理人员也要进一步更新知识。物流技术装备的日益更新,新的电子设备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物流人员的培养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客观要求。

2.2专业方向准确定位,知识结构合理物流管理活动逐渐趋向于诸多行业和领域的横向联合,从事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应具备多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才能与之适应。面对这种形势,物流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首先要确立主干学科,并且下大力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尽可能多地掌握了解诸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管理等相邻学科的基本知识,使之成为一专多能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示范课程应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企业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自动化、物流规划、全球化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课程。

2.3从企业需要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现代物流管理其最大价值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物流系统涵盖多个领域:第一,从物流业务分工体系看,可分为物流配送、物流保管、流通加工、物流分销与包装、物流自动化装卸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第二,从企业的物流系统建设看:有现代流通中心、零售业的商品中心、综合运货中心、物流共同化、零库存物流、物流管理公司和批发业的物流;第三,从物流行政管理业务看,有整治流通业务效率化用地的法律、物流据点政策、中小企业流通业务效率化、机场、港口、码头、集装箱运输规划;第四,从物流信息化管理看,有物流信息处理、物流配送中心与连锁超市经营、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网络、EDI标准化管理。

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人才的成长,都要经过严格的教育和培养,物流人才也同样需要认真教育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要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现代物流的管理水平。

3.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概括起来,可用“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来描述。德,主要指应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献身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推动整个物流事业的迅速发展。识,主要指应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在物流运作的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能够洞察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动向,把握发展规律和顺应物流环境,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前景,制定合理适度的措施。才,主要指应具有观察、思维、想象、判断、应变、指挥、管理、创新、表达、交际等方面的才能,能对物流业务的开发、经营工作实施科学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给予控制和处理,提高管理水平,能拟定有关的专业文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学,是指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懂得现代管理科学、领导科学与计算机知识,懂得与物流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知识,熟悉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等。物流管理人才应结合个人的工作岗位,在紧紧抓住物流工作的基础上,知识面应尽量开阔一些,同时要讲求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构成一个科学有序的体系。体,是指必须具有良好的体质和强健的体魄。

3.2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在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立健全物流专业教育的层次。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等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知识结构。大学本科主要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专科层次主要培养中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3.3建立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发企业物流职业教育我国的物流在职教育比较贫乏,通过委托培养方式培养员工的企业极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培养学校。建议相关部门成立全国物流职业人员业务技术资格培训认证体系,不仅要组织各种短训班,还应该系统地培养,将参加物流培养并获得资格证书者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上岗基本资格。结合我国物流业实际,尽快建立物流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制度。

3.4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开展物流教育的专题研究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物流教育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物流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物流人才对物流业发展的贡献研究和世界各国物流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等专题。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主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物流行业发展分析:主要包括物流业在我国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物流业在国外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物流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第二、物流人才市场需求分析: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类别,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各类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透视与分析。第三、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示范课: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物流管理本、专科教学计划、专业课程设置、物流专业示范课程和物流专业教材的定位与选择。第四、加强物流实验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构建物流实验课程体系,物流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物流实验建设方案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实验模拟软件上机操作。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知识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改革势在必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功夫。高校必须在深刻认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深入思考,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方案,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使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

二、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具体要求,也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大学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前提。在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坚持培养目标的共性要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社会、环境及国家负责的精神,具有国际视野、世界胸怀和国际社会适应能力,有自我发展和创业、创新的能力,有高尚的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就目标个性而言,则必须体现本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必须体现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条件等。譬如,斯坦福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目标是“培养能改变世界的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这些大学的要求以及这些大学自身办学的历史条件及传统。这就是培养目标的作用。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我们必须有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当前我们对创新人才素质还缺乏深刻准确的研究,也并不太清楚。而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研究培养的标准。譬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有据可查。美国大学的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作用。

三、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与方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基于认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将其概括为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想象、联合、概括和应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直观演示等手段传递知识,学生则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等手段接受知识,最后由教师考核和学生自我检查来检验掌握知识的情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不断质疑,得到了不断改进。但它至今仍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控制,可根据预设的学生共同认知规律进行操作;教学效率高,可同时对大批学生实施同一内容的教学;知识传授系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某一方面的知识系统地呈现给学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一条捷径。然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作用;过分强调对知识的继承,忽视了对知识的批判和创造,将教学过程看成是知识的静态传递过程,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不利于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及能力培养;过分强调共性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近年来,人们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构、形式和特征等尚待深入探讨,但由于它能充分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受到了格外重视。对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表达,还有待进一步从实践中进行概括和完善。从其内涵出发,我们认为,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可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足功夫。

(2)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新的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学生不单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主动学习者、自主建构者、积极发现者和执着探索者。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爱好、主观需要出发,主动地吸收新的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将其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从而充实、改造、发展、完善已有的认识结构;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强烈的创新欲望,追求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追求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同时,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也十分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优质的生源,具备了实施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将推进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要积极探索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和管理机制。在具体操作上,要推进“三个密切结合”,即:教与学的密切结合、教学与研究的密切结合、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

其中教与学的密切结合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融为一体。教学过程为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互进的过程,师生间应建立起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需要教师主动转变角色,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投入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与沟通,达到教学相长。第二层含义是教师不仅要施“教”,而且要问“学”。要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强调“教主于学”,即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教师天职为教,其责为学,有教无学,无异于不教,教与学不可分家。

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几个要点如下:

一是教师要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里,不从事教学的教师,不能称为教师;不从事科研的教师,不能成为好教师。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师从事科研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在有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里,教师搞科研并不难,但教师特别是著名学者、教授投入教学比较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政策导向、评价和聘用机制以及分配制度等多方面考虑。

二是科研资源要向大学生全面开放,包括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各种科研仪器与设备、各种科研信息与资料等。将科研项目向大学生开放,让他们参与其中,亲历科研过程,感悟科研思想,激发科研兴趣,训练科研能力。要鼓励科研实验室,利用优质科研资源,为大学生开设科研体验课,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让他们感受“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学术意境。

三是开设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要专门为大学生设置科研训练项目,并将其纳入培养方案。在美国大学,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些本科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就。

四是将研究引入课堂。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造,变“知识课堂”为“研究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使课堂爆发出求知、探索与创新的“生命活力”。变“讲堂”为“学堂”,变“学生”为“学者”,使学生摆脱“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只知不识”的状况,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在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科学道德、洞察能力、评价能力、批判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等方面也得到训练与提升。

五是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将原先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以“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这是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必然要求。要树立“大教育观”,根据培养目标,科学规划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能将人才培养只聚焦在“教学”上,要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无缝结合,教师既要教学问,还要教做人,要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许卓明.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刘智运.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第3篇

一 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向

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任何独立学院而言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技能型、应用型、精英型”。详细来讲,技能型一般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一般由教学型高校承担,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实践型高级人才;精英型一般由研究型高校承担,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出类拔萃顶尖创新型人才;就目前状况来看,独立学院应归属于应用型高等教育范畴之内。独立学院必须考虑自身办学的特点,注重形成教学特色,加强实施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一套稳健的教育体系。

注重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差异性。多数独立学院在校园设施、教学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倾注很多精力,而在人才培养上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由于独立学院起源于母体高校,换句话说,是由母体高校所派生出来的,因此与母体高校存在诸多联系是必然的。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办学主体的独立性、民办机制的灵活性,借鉴母体高校无形资产的优越性,敏锐跳出传统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决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阳光大道。注重区别于其他独立学院的差异性。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努力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尽可能地避免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全力以赴培养个性鲜明、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注重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差异性。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和相似性。独立学院属于本科教育层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则是属于专科层次,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独立学院应当避免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如出一辙,既要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又要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样才能在教育之路上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二 生源状况影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实际情况表明,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招生生源质量问题。目前,我国的招生机制决定了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不可能与公办高校相提并论。但是,这些学生本身的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具有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等优势。独立学院应建立区别于公办高校的体系,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个性,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体现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里,是势在必行的。

独立学院发轫之初,在社会上曾有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能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然而,事实表明,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高等教育应该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上下功夫,既要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也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迟早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勇往直前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道路,才能不断增强其竞争力,不言而喻,当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方向。

三 社会发展需求决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是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特殊产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是其重要职能。因此,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去考量、去探索,把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般性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原则和路径

商务英语人才日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国际商务往来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交往、国际贸易、商务互动中的效率和效益。然而,我国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过高和单一的问题。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依托的地方理工院校,很多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适应市场需求自然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一、对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目前学术界研究商务英语的文章非常多,但是讨论人才培养目标的很少。即使少量的几篇文献,也大都是在机械地、照本宣科地复制教育部关于商务英语本科教学的文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之“本”,不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研究其他问题都属于舍本逐末。

(一)我国现阶段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时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而设置的,是国际商务教育与英语语言教育的有机统一。2009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根据该指导性文件,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四种基本素养:一是英语语言交往能力,包括口头交际、沟通技能和书面表达能力;二是相关的科学知识与理论的积累,主要包括经济、管理和法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三是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是灵活运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能力。这些因素缺一不可,相互统一。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还具体规定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规格:(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2)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3)系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具有第二外国语的初步应用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用英语撰写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毕业论文。客观地说,教育部所制定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门槛是比较高的。

(二)我国现阶段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教育部关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规定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总体目标明显具有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当时在我国第一个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及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同时也为我国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提出了基础性要求。当时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主要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相对齐整、比较统一的高校。从这一现实出发来看,教育部所提出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合情合理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评估不合格就意味着这一专业将会被停止招生或者被取消,所以各个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不约而同地照搬教育部的规定。但是,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总量的迅速攀升,社会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并呈现出多维的层次:既需要复合型商务英语高级人才,也需要精通某一领域的商务英语应用型特色人才。从现实层面思考,每个高校的办学实力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办学环境不同,学科特色不同,师资力量不同,学生水平不同,各个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培养整齐划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也正是考虑这些因素,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评估标准中增设“特色”一栏,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办学历史、办学环境等,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另外,教育只有真正从社会现实出发,从具体的教育对象出发,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更好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商贸实践,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各个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有差异,有区别,有不同,既要针对具体的社会现实,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又要体现商务英语专业学术共同体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当然,教育部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只是基础性、方向性的指导性文件,它提出的商务英语本科教学要求,既要具有战略高度,具有相当的涵盖性,又要考虑到商务英语快速发展的现实,还要着眼于各个层次的高校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各个层次的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在遵守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共识的基础上,遵循差异性发展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积极探索适合于自身条件和市场定位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与可行路径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基本原则 实现途径

由于近几年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再加上该专业从试办到正式举办的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也不多,其无论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上,还是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健全上,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拟就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广大财务管理教育与实践工作同行。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面对财务管理所处的环境结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方向性。就是在确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同志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语)

第二,前瞻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更要瞄准未来经济管理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经济管理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际经济管理之惯例。

第三,统一性。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做到“五个统一”,即: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统一,要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统一,要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统一,要与专业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要体现通才与专才相统一。

第四,创新性。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方面,确定过程及方法要创新;另一方面,所确定的目标内涵也要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要求;同时,还要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之根本。

第五,整体性。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妥善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要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要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要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要坚持层次定位与职业定位相结合。

此外,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还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及国际化等原则。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为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必须建立健全现代教学体系,包括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必要的实训设施,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等。

首先,努力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体现层次型、结构性和系统性;应实现最佳组合,从而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应;应立足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上。

其次,着力构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这一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