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地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综合法
区域是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综合体。我们可以用一个地理要素链来体现这种影响、制约、渗透的关系,就能把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化复杂为简单。这既便于学生迅速掌握区域,也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区域的整体性,从而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规律和人文地理规律。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区域地理要素链: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地形(地形特点和分布)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水文(主要河流及水文水系特征)植被(类型、分布、原因)矿产(类型与分布)工业(部门、、区位)农业(地域类型、区位)交通(铁路线、港口)城市(主要城市、区位、职能、地域形态)人口(密度、素质)。这个体系能够让学生从环境整体性角度去把握区域的整体内容,效果很好,可称之为综合法。
二、比较法
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既能看出区域差异,又能突出区域特征,是学习区域的有效方法。如常用来比较的区域有:德国和法国、美国与日本、俄罗斯与美国、北美与拉美、欧洲西部和欧洲东部、印度半岛和朝鲜半岛、印度和巴西、中国北方和南方、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等。
三、概括法
一个区域的区域特征,是通过主要地理事物体现出来的,如果能用一些顺口溜等把区域的主要地理事物概括总结出来,就更是化难为易,易于掌握。如学习南亚时可概括为:一个半岛(印度半岛)、两条河流(恒河、印度河)、三大地形(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三种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高山气候)、四种工业(加尔各答麻纺织、孟买棉纺织、德干高原东北部钢铁、班加罗尔的电子)、五大农产(小麦、水稻、棉花、茶叶、黄麻)。概括法能够突出主干知识,易于把握区域主要特征。
四、画图法
学生根据掌握的区域特征,画个简图,把地理事物标出来,只求神似。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地物分布,同时也加深对地理规律的理解,并提高了读图定位能力。如: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的教材编排就突出了知识的迁移这个环节,尤其是第二章区域地理的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以案例教学更体现了知识迁移的重要性,下面就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进行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会自己整理知识点。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从图中读出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3、开发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挖掘材料及图中的隐藏信息。4、学会流域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节内容关系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理念,学习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总结,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更要学会和提高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田纳西河流于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这部分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第二部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结合所学知识及方法分析渭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状况。这部分为教学难点处理,主要是方法技能的训练,由师生互动来完成。
一、引课
1、利用标题中的关键词“治理”和“开发”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基本思路,如:治理――说明存在问题;开发――有利用价值。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时要始终围绕这两点来学习。
2、明确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投影及教学讲义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课标要求:①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②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③掌握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措施。学生认真学习课标要求并结合教学讲义的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5-10分钟)。如:(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水力丰富;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突出;下游地势缓平,泥沙淤积,洪涝灾害频发。(2)气候――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降水丰富,水力丰富的条件;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相对较少;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容易进发洪灾。(3)矿产资源――煤、铁、铜、磷、锌、云母等,丰富,利于工业发展。(4)流域开发早期社会经济落后――由于人口激增,对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自学之后,学生互动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3分钟)。
二、教学过程
1、教师指导。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认真观察、仔细的检测学生自学成果,及时地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给予指导和补充。如:(1)水能资源丰富的必要条件:落差较大(地形因素),流量较大(气候因素)。(2)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河流汛期是在冬末春初?指导学生考虑地形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2、方法总结。在学生完成自学及教师的指导补充后,学生或教师归纳本节内容的基本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如:
学生结合方法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在脑中形成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为下面的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3、知识迁移。首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基本方法。如:流域的分析,分析两个流域的异同点,相同点则可以借鉴已学知识(基本技能要求),不同点要就事论事、因地制宜(能力提升)。然后,利用多媒体图片及教学讲义上的材料,让学生结合所学试分析身边的河流――渭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和开发重点。图片只要给出渭河的位置及其与黄河的位置关系,同时利用地形图展示出渭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在材料中,介绍渭河流域的概况、气候、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学生利用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学习(5-10分钟)。如:(1)读图分析渭河流域的地形,并思考其存在的问题和开发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了解渭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分析维和的水文特征,研讨其存在问题和开发价值。(3)结合材料,根据渭河流域的人口、城市和工业分布特点分析渭河流域的问题。自学之后,学生互动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3分钟)。接下来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如:渭河流域南北地形的差别、南北支流水文特征的差别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所导致的缺水问题等。最后,学生归纳渭河流域的问题,并且与田纳西河进行对比,找到两流域的异同点,制定治理措施。如:渭河流域与田纳西河流域的不同点在于,渭河流域缺水现象严重,由于人口城市工业密集,水污染严重。而早期的田纳西河流域没有明显的这类问题。学生结合上面的方法总结,针对渭河流域突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如:跨流域调水(引汉济渭工程),治理水污染等措施。
4、课后探究。搜集资料,分析渭河流域的开发价值及具体的开发策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迁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板书)
关键词: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区域历史地理的著作,虽是第一次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但这本书并不难读,除自己兴趣使然外,鲁西奇先生在写此书时并没有使用太多的专业词汇,平实的语言顿时减轻了不少压力。
一、 作者其人
鲁西奇先生(1965年生,江海人)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目前正在从事长江中游地区民间文献特别是民间碑刻与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汉水流域古代城市之形态与空间结构的考察、汉水流域城乡社会的变迁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①。鲁西奇先生1989年师从石泉先生学习历史地理。他的博士论文《汉魏六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地名移位之探究》的核心就在汉水中下游特别是中游地区。博士毕业后,他将研究流域逐步扩大到整个汉水流域。经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终于写成《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一书。
二、 书籍内容简介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一书主要分六个章节介绍了汉水流域在整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在绪论中,作者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历史学的地理基础与人地关系学说;2、历史地理学中的“区域”;3、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方法与切入点。他所提到的切入点也有三个方面: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连续居住、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以及方言、习俗和居住方式。在接下来的五章内容中作者很好的诠释了这三个方面。
首先,作者依据汉水流域整体地理景观的变化建立了五个历史时段的地理剖面,即1、新石器时代;2、青铜器时代;3、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4、7―13世纪,即隋唐宋元时期;5、14―19世纪,即明清时期。其次,作者在随后的五章中,分别从地理气候、人口、经济、居住方式、文化方言、城市聚落、交通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在第六章中,作者通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与差异及人地关系的多样性等三个方面问题的讨论对全书作了总结。整本书结构严谨,内容充实,不仅纵观了整个历史时期的汉水流域,而且从横向对汉水流域内部的情况作了具体的阐述,此外书中还配有许多图表,供我们参考与比较。读完此书,使我对区域历史地理的兴趣大增。
三、浅评
(一)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我比较赞同使用的结构,就整体而言,绪论引出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的方法和切入点,并将汉水流域的整个历史时期作了地理剖面,接下来的五章分别作了详细介绍,并在每一章节的结尾处对全章内容作了小结。之后在第六章中,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得整本书的内容得到升华。从文章的整体结构中就可以看出整本书内容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对于我而言,这样严谨的结构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
(二)内容
1、首先确立了区域历史地理中的“区域”问题。在我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界划分区域的方法或者标准有四种:(1)先秦时期(主要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疆域;(2)行政区,这里的行政区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历史政区,二是现行行政区;(3)民族聚居区:(4)某种特殊的地理景观特征,例如黄土地貌。但这四种方法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和不妥之处,因此作者根据设定区域的三大原则,即自然性、完整性和历史性,提出流域是历史地理研究较好的对象区。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流域作为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具有封闭性,在其内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河流体系;第二,流域内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人类的各种活动,使得在一定时期内的人类活动具有一致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因此选择流域能更好的了解一定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及人地关系。
2、确定了“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的研究思路。作者把整个历史时期的汉水流域建立了五个连续的地理剖面,并且根据不同时期,选取了最具实际意义的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进行研究:(1)新石器时代,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受自然地理的影响最大。在这一时期,作者根据考古研究的成果,通过分析当时的气候和地貌,主要分析了当时在汉水流域出现的一些早期文化遗址。(2)青铜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人类已经具备了抵御自然灾害的基本能力,因此这一部分作者主要强调了在青铜器时代人类文化的演进以及城市、住宅的形式与分布。(3)在其余几个时期,人类不仅仅能够抵御自然,更加能够改造自然。于是作者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了这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分布与迁移;二是农耕经济区的发展;三是城镇、集市和村落的发展;四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本书的主体部分,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逐步征服,也看到人地矛盾的加剧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3、作者在最后一章的讨论中使得其个案的理念与规律得到升华。第六章从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入手,由于人口密度、城镇密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发达程度的高低;二是地区开发的早晚;三是地区发展速度的差异。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土地资源、人口资源、政治因素、区位交通条件、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1)人地关系的时间差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具有不同的内涵,表现形式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人地关系的空间(这里所说的空间有三种形式:核心区与边缘区,山地、丘陵与平原,城市、集镇和乡村)差异,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地关系的内涵与特征会有很大的不同,二是不同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与方向不尽相同;(3)人地关系的种群与文化差异,由于人群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和改造手段的不同,因而所产生的地理环境对人群活动的反馈方式也不同。
(三)资料
1、田野调查。作者在写此书时不仅对原始资料和既有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与研究,而且进行了必要的实地考察。田野调查一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在本科期间就数次听老师教诲,甚至老师曾亲自带领我们去作田野调查。虽然深知其重要性,但却很少亲身实践。此次阅读此书,顿感作者的艰辛与不易,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又萦绕于耳,这像是一种催促我们前进的号角。
2、考古资料的大量运用。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来辅助其研究,考古资料的作用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非信史的时代,考古发掘的资料便成为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鲁西奇先生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一书,对于我而言,是一本区域历史地理的启蒙书,书中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虽也有很多陌生之处,但总体而言使我对区域历史地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作者单位: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鲁西奇,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2]《连续地理剖面的新切入点探索――评鲁西奇》 蓝勇,《历史地理》第十八辑;
[3]《关于创建“历史流域学”的构建》 王尚义,张慧芝,《新华文摘》2010年4月。
[关键词]区域地理 定位 特征
一、区域地理概述
区域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个特定地区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最终解释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学科。
区域的特点:整体性,区域地理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某个局部,而不是整个地球表面,每个区域内部各要素是相同或相似的;差异性,正是由于差异性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把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同时差异性也是区域地理研究的重点;层次性,整个世界可以划分为东亚、东南亚、西欧等十三个区域,与此同时,这些大区域又可分为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亚可分为中国、印度、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五个国家。以此类推,每个国家还可继续往下划分。而高考题,则是对某个区域进行考察;可变性,区域的范围是可以变化的,如荒漠化的范围近年来在不断地扩大,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分析则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准确定位
区域地理,关键在于区域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有可能获得有效地理信息。因此,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一定要搞好区域定位的教学。区域定位的方法主要有:
1 绝对定位
(1)直接从(区域)经纬网图中读出经、纬度。经纬线是区域定位的基础,要求学生务必掌握。
(2)利用时间求经度。利用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求出题目中的经度。
(3)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纬度。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已知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4)利用实地距离估算经度差和纬度差。实地距离=111km×纬度差,实地距离=111km×经度差×cosa
2 相对定位法
利用海陆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如河西走廊地区:其西南侧有著名祁连山,东,北侧是沙漠;南极半岛对应南美洲等熟悉的地理事物判断。
3 区域轮廓定位法
如美国轮廓近似为四边形,法国则像正六边形,意大利更像一只靴子等。
4 理景观定位法
看到标志性的景观我们就可以进行定位,如袋鼠则为澳大利亚;金字塔是法国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坎儿井是新疆的独特景观等等。
5 图例、注记定位法
有些试题文字部分没有明确指出该地的具体名称,这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图例(首都、省会与一般城市图例的不同,海岸线与国界线的不同等)、注记(城市、河流湖泊等的名称)来进行定位。
三、把握区域特征
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掌握区域的各种有效地理信息。地理信息包括自然、人文方面的。
1 自然地理信息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等,如华北地形为平原但西部略高东部略低。
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例如:我国南方地理位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发展季风水田农业;西北地区适合特色水果的种植等。
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归属、河道特征(宽窄、深浅、弯曲)、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水系形态等。如刚果河呈向心状水系,注人大西洋,河网密度较大,流域面积广。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凌汛等。如长江终年不冻,夏秋季节为丰水期,无凌汛现象等。
资源状况: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直接影响个区域的工业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熟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分布数量、集群状况。
2.人文地理信息。包括居民、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四、分析、整合区域内各要素
在分析任何一个区域时,都要总结出区域各个地理要素间的关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例如:当判断出某个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后,我们就有必要对该区域内各要素进行进行分析、整合。东北地区地处温带,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所以发育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耕作制度:一年一熟。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五、注重不同区域的比较、延伸
差异性是区域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区域特征的认知。例如:撒哈拉沙漠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两个区域既存在相同点都位于30°N附近,又气候类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又存在很大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两个区域的特性。
延伸迁移在区域地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举一例说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发育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有: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我们可以概括为信风的迎风坡,暖流。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原因延伸迁移到澳大利亚东北部、南美洲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掌握它们的成因。
六、加强对区域的评价
置;事物;成因;前景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90―01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区域地理呢,笔者结合“东南亚”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
位置的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掌握第一个点――where(在哪里),即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的学习来分析一个区域的位置。如要认识东南亚的位置,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来认识。1.经纬度位置: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10°S~25°N之间,地处热带;经度位置位于90°E~140°E,位于东半球,大部分在北半球。2.海陆位置:中南半岛东临中国的南海,西临孟加拉湾;马来群岛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3.交通位置: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二、把握基本地理事物的分布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把握的基本地理事物主要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自然要素包括气候状况、地形、河流、植被和自然带、农业地域类型等;人文环境要素包括人口、城市的分布、铁路、矿产、农业活动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中的第二个点――what(有什么),通过设疑、讨论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三个方面的知识。1.气候特点应该从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象灾害等方面来学习。如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北部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2.地形特点应该从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延伸方向、地势特点等方面来学习。如学生通过对东南亚地图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南半岛上的山脉、河流大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3.人文环境常从人口、经济、城市、宗教、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分析。人文环境要素的学习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人文故事、观察教材图片等方式,进而分析判断得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三、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
地理事物的成因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点。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第三个点――Why(为什么),即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要告诉学生从影响该地理事物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了解地理事物的差异性、因果关系,判断区域地理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然后,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学习“东南亚”一课时,首先,了解其纬度位置在10°S~25°N之间,地处热带,进而判断其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其次,通过中南半岛上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分析其河流流向,再从河流流向分析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最后,进一步分析得出:东南亚特殊的地形、地质和气候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物产,使东南亚成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和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