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帝城在哪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周五,我们班举行了一场大型的诗歌知识竞赛。竞赛规矩是各组向其他同学发问有关诗歌的问题,同学答对了就为自己的小组加10分,错则相反,扣10分。首先由徐老师发问:“在期末写评语的时候老师会祝你来年什么?猜一诗句。”正当我思考的时候,小吴已经站了起来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回答:“更上一层楼。”“对。”同学们纷纷向小吴投来赞叹的目光。老师接着出题:“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我飞快地翻阅着脑页,生怕这十分被人夺去。这时,小吴又站了起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恍然大悟。接下来的几题,都差不多被小吴抢答了,同学们都羡慕极了,真不愧是“抢答王”!这个环节,小吴的小组分数一马当先。
接着,第二个环节是各个小组派代表向同学发问。首先,是第四小组发问,代表欧阳和小文很有心思,把诗歌问题做成了幻灯片,同学们的目光马上被吸引了过去。第四小组出的题目都十分有深度,同学们都一时回答不上来。直到第五题,欧阳问:“《水调歌头》的第七句是什么?”这时坐在我后面的小陈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迫不及待地翻动着资料,突然她两眼放光:“找到了,找到了!”小陈立马站起来:“答案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欧阳愣了一下,嘴里才冒出“对”一字。小组马上欢呼起来,还传来一阵阵“好样的”的声音。接下来的几题都因难度太大,都无人津问。
到我的小组发问了,我和小陈因作为代表,便向同学问起问题来。首先,由我开始,我从容不迫的问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话音刚落,就有同学站起来回答了:“作者富于生活情趣,熟悉农村生活。”“错。”我有点沾沾自喜了,接下来的几个回答也错了,我揭开了谜底:“是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的情怀。”这时,气氛达到了,同学们都紧张极了。到小陈出题了:“请问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白帝城在哪里?”同学们个个都摇头晃脑,都说不出答案。最后,揭开了答案:“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噢!”同学们茅塞顿开……
1.揭疑式提问
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予深究,并不理解鲁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阅读完之后课堂竟然变得静悄悄,沉闷开始降临。我灵机一动,立即采用揭疑式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我”的感情变化。
我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下学生们立即活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揭疑式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疏理式提问
我在教杨绛的《老王》时,要求学生体会文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学生总是体会不出来,总是说不到点上。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采用疏理式提问提出如下问题:
——课文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这样一来,学生就得到启发,很快就理出了思路,就不难理解文章要体现的思想感情了。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揭示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提问既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梳理,又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3.辐射式提问
由于学生阅历有限,对一些象征意义浓厚的文学作品理解大多有困难。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既然是怀念藤野先生,可为什么又写了看电影事件?学生对此弄不清楚。怎么办?教学中,我设计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个事件发生在哪里?当时是一种什么背景?
——藤野先生在这个事件中持着什么样的态度?表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最后,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4.迂回式提问
要想达到启发学生、增强记忆和理解的目的,就不要直接问。比如,在教《愚公移山》时,“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对“且”字的解释,我不用直问“‘且’是什么意思”,而改用曲问:“愚公多大年纪了?”生答:“快九十岁了。”“这个‘快’从何而知?”生答:“‘且’”。
迂回式提问,也叫曲问。欲问此,先从彼开始,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回答曲问时,其思维流程也要“转一个弯”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比直问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5.比较式提问
选入初中课本的文章,许多题材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但学生往往感觉眼花缭乱,本可以相互补充理解,倒搞得不知所从。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采用比较式提问的艺术,让学生在比较中牢固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教《三峡》(鹂道元)时,我问的是:“《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而在教《桥之美》时,我这样问:“同样是写桥,这篇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异同?”
一、创设情境,开门见山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如何?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通过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如教学《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竞选州长》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学《孔乙己》,在讲到孔乙已很久没出场时,让学生猜猜他怎么了,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他最终的命运会如何,这样通过设置悬念,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就有了。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学习,如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众人对他移山的态度如何?总共有几人参与了移山这一工程?你是怎样看待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的?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学生情感被激发起来,完成学习任务也就轻松愉快了。
四、巧用故事,激感
我们都是听着父母的故事长大的,故事在学生的成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生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在教学《出师表》这篇课文时,可以根据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普遍感兴趣这一情况,让学生讲讲他的生平事迹,教师适当补充“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故事,在故事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习课文来也更有感情了如教学《陈涉世家》里,可以适当穿插“指鹿为马”、“鸿鹄之志”等故事,这样学生在学习枯燥的文言文时可以不断地被激感,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增长学生见识,既激发学生情感,又调节课堂气氛。
五、环环相扣,入“情”入理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先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白杨树的外在美,再通过思考讨论明白白杨树的内在美,最后通过联想想像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个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全学生认知规律,易于调动学生情感。
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教学纷繁复杂,小到字词句,大到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手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加选择,所有的东西一锅端地教给学生,那这样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属于典型的得不偿失、事倍功半。其实教学中,教师完全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这样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七、留有余地,意味深长
1977年,刚届不惑之年的曾宪奎经常在外出差,这年夏天他搭乘从上海至重庆的客轮返家,船行至湖北沙市附近时,他闲来无事踱步至船员休息室,却见一位衣着朴素,戴着一副深度眼镜的老者在乒乓球台桌上潜心画着红色锦鲤。自幼喜爱绘画的老曾便驻足观看,不忍离开,见所绘锦鲤跃然纸上,笔法不俗,叹为神奇。经过一番打量,老曾认为她一定是哪所学校的美术教师,便冒昧地探问一句:“请问老师在哪里任教?”女画家抬头看了看老曾,笑着回答:“我不是学校老师,是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我们一行有五人,是到长江三峡去写生的。”老曾既惊异又激动,原来自己有幸遇上的是名扬海内外的国画家“鲤鱼吴”吴青霞。
老曾在与她的交谈中得知,这是他们在“”中搁笔数年后第一次外出写生。他们五位画家拟在宜昌港下船,然后结伴徒步到三峡腹地写生(那时三峡工程还没有动工)。连老曾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作为一个普通的书画爱好者,竟然与一位著名的书画家这么投缘。女画家告知了所乘舱位,告诉老曾一定到她住的舱里去见一见其他四位画家。老曾去时,吴青霞老师便将上海画院的张守成、陆一飞、朱梅村、邱陶峰四位画家一一作了介绍。想不到这些在“”前早已功成名就的著名画家,竟也平易近人,他们向老曾详细询问了重庆周边的风土人情,当老曾得知他们一行将在结束长江三峡写生之后沿江而上去重庆红岩村时,便热情邀请他们路过万县市时(现重庆市万州区)到家做客。他们欣然接受老曾的邀请,决定届时提前电报通知老曾。
老曾回家一月后,没有画家们的讯息。毕竟只有一面之缘,画家们也许只是说说而已,或许改变计划早已返回上海了。在老曾已经无望的期盼中,忽然有一天收到了画家们的电报。原来他们中的朱梅村老师在湖北巴东县境内写生时不幸腿骨骨折在当地住院,等待上海中国画院来人接回上海治疗,以至延误了时间。
老曾将画家们接往地委招待所住下,以便他们整理画稿和休息,并尽力抽出时间陪同左右,了解画家们的需求。当老曾得知吴青霞的老伴不久前病逝,很孤独,便叫自己9岁的幼子晚间去招待所给吴奶奶伴宿,以解除老人的寂寞。吴青霞老师对老曾的幼子特别喜爱,待如嫡孙。临别之时,老画家特意问老曾的幼子喜欢吴奶奶的什么画,老曾的幼子平时爱看吴奶奶画鱼,便脱口而出:“吴奶奶,我要鱼。”老画家欣然画了一幅《鱼乐图》(图1)送给孩子。
画家们在万县这座川东名城停留期间,老曾向单位请假担当向导。老曾带他们来到新田镇白水溪,只见溪水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是清光绪丙戌年(1886年)所建造,名为“利济桥”。桥两端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桥下流水顺45度岩坡汹涌流下,犹如银龙腾跃翻滚着扑进滚滚长江。溪口两侧的“金子山”“鹞子岩”更为奇特,这种自然美景激发了画家们的创作激情。77岁高龄的吴青霞不畏艰险,踏溪石、穿激流,择取不同角度将美景尽收画笔下。陆一飞等三位画家则雇一渔民小舟,泊于江边不远处的江面上,更全面地观察白水溪及利济桥全景。画家们此次写生收获不小,以陆一飞老师为例,他当时所绘《白水溪图》后被一位香港藏家高价收藏。
忠县石宝寨有座56米高的全木结构建筑,其特点是依山石而建,精致的12层阁楼回栏曲折。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历经三四百年风雨,这座未使用一枚铁钉的木结构建筑如今安然屹立。老曾事先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石宝寨之行遇到了困难,当时“”刚刚结束,长江旅游观光活动尚未兴起,石宝寨暂未对外开放,大船不靠,小船不去。老曾便与当地航道段联系,最后利用点航标灯的小艇送人靠岸。上岸后又无法进入寨内,后经老曾与当地公社干部颇费一番周折的联系后,方才打开寨门,画家们终得如愿饱览了长江中上游的这一奇观。老曾引领画家们在石宝寨阁楼里攀上跃下地观看,体味浩浩长江“浪淘尽千古风流”的诗韵。当每一位画家都尽兴而归时,给老曾印象极深的是张守成的一幅石宝寨大全景,画得极为细致,就连被当地老乡称为“关刀石”的碛石也被绘入图中。
四位画家写生一周别去时与老曾依依不舍。为了答谢老曾的厚谊,他们商量后决定每人临别时现场作画题赠老曾。这一决定让老曾颇感意外,更让老曾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阳春与白雪一般的友谊会保持终生,至今已达32年之久。
吴青霞赠送的是《芦雁图》(图2)。吴青霞(1910~2008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鲤鱼和芦雁,2004年其一幅名为《鱼跃》的作品在北京以220万元高价成交。
张守成赠送的是《蝶恋花》(图3)。画家现移居美国,多次在美国举办个人画展。
陆一飞赠送的是《白帝城》(图4)。因其作品风格大气潇洒,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纪念堂、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等收藏。
邱陶峰赠送的是《山松图》(图5)。
船到码头挥手告别之时,画家们一再叮嘱老曾:“出差到上海时再相聚。”嗣后多年间,凡老曾到上海办事必抽空去上海苏州河畔公寓(后迁居巨鹿路)吴青霞老师家中、康家路陆一飞老师家中、徐家汇张守成老师家中一一拜访讨教。每次去都见他们均勤笔作画不息。在吴青霞的家里,老画家待老曾如对待晚辈、学生,有意让其在旁观看。只见所绘鲤鱼以工笔兼写意,分层次勾勒烘染而成。她还特意嘱老曾注意看她用笔,只见她笔沾青绿,随手拖笔数次,成一簇水草,然后加绘几笔紫红色根须,片片浮萍水草便立即漂浮水中。随后老画家将这幅《季季有鱼》(图6)赠送给了老曾,以作纪念。
老画家一生创作颇丰,每次去拜访她时,都会拿出新作让老曾欣赏。之后,吴青霞老师必盛邀老曾共进晚餐,偶尔外出饭店就餐,老画家必带上饭盒,将剩下的菜肴盛回家中,第二天吃掉,绝不浪费。当时饭店还没有“打包”的风气,一个著名的画家不怕有失体面敢于这么做,实属难能可贵,细微处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到后来吴青霞为常州博物馆一次性捐赠了200万元,也就不足为怪了。
陆一飞老师是一位豁达善交往的人,老曾也是他家的常客,有一次适逢画家正在创作《李白诗意山水百图》,尽管当时还只完成了近70幅,画家还是当即从中拣出《轻舟已过万重山》题赠给老曾:“壬戌年八月初六日宪奎仁兄光临寒舍,畅谈往事,同进晚餐,予出示李白诗意图,特赠此帧以作纪念,陆一飞于上海云飞楼。”只见画中峰峦叠嶂,一舟逐波急流而下,猿声不绝于耳……画家把老曾当作知音,特意将这幅描写长江三峡的画送给作为三峡人的老曾。
岁月催人老,转眼老曾也进入了晚年。老曾六十大寿、七十大寿时,画家们均不忘以画作相赠,以示寿庆。1993年10月26日,吴青霞从上海寄来挂号函一封:“知你60寿辰将临,我拟赠寿桃一幅,以示祝贺,待稍缓数日画好即寄。”约半月后,老曾便收到吴青霞老师寄来的挂号函:“《寿档图》已绘就,今随函附上,如论稿费的话,每平方尺2500元,这幅画是4平方尺,说这些只是供你向宾客介绍时了解而已,绝非别意……我认为我们友谊是珍贵的,绝非金钱交易能得到。”信中寄来的《寿桃图》(图7),以大写意笔法创作,图中上方绘桃树一枝,上结寿桃数只,红透欲滴,背衬鲜活绿叶,远景浅浅隐现高山流水。吴青霞老师特题诗一首:“东海有神仙,种桃海山巅,开花到结实,又是三千年。宪奎先生六十寿癸酉秋日吴青霞写祝于沪上,时年八十四。”
陆一飞老师也不忘老曾60岁生日。画家于1993年11月23日由沪上寄来一函特作说明:“六十大寿理当庆祝,唯弟之作品已被外人包定,不能随意送人和出售,为了遵守相互协议,所以只拣藏图送之。正巧有王勃的《滕王阁诗意图》正合兄退休后的情况,祝兄健康,事业发达,前程似锦。”随信寄来的国画上题有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题有:“余辉灿烂,前程似锦,宪奎仁兄六秩大寿选藏画相赠。一飞题。”(图8)图中左上角流霞中一鹜孤飞,右下角湖滨一舟唱晚,枣红色彩霞占据了大幅画面,此情此景与题款颇为贴切。在六十寿庆喜得此画,老曾极为高兴。
如今已在美国定居的张守成老师,后来也于2003年6月间闻知老曾70岁将临,特意从美国洛杉矶寄来月季花一幅。题款为:“月月报喜月月红。2003年6月写奉宪奎先生七十大寿,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