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对人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对人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对人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形式 尺度 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不同城市模式之间在形式上的变化很多,从艺术史的观点来看更是如此。但实际上只有两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思想与户外活动这一论题有关:一种源于文艺复兴,另一种源于现代功能主义运动。经过简化,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这三种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不一样。一般必要性活动(上班、上学、出差等)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自发性活动(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等)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一般来说户外空间的质量对必要性活动没有太多影响,但是对于自发性活动的频率增加,与此同时,随着自发性活动水平的提高,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也会稳定增长。在斯堪的纳维亚,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非常精辟:“人往人处走”。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建筑物内或者是居住小区或者是娱乐场所还是在城市中心,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在公共场所中可以看到,如果有批人在一起,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更多的人和事就会加入其中,活动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都会增加。范・克林格瑞用一个公式总结了他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寻找最靠近的位置。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同样情况,在选择座位的时候也可以发现,能够很好观赏周围活动的座椅就比难于看到别人的座椅使用频率高。

从规划的先决条件可以看到仅有建筑设计是不够的,但通过设计创造适宜的条件,就能鼓励交往。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相互交往的基础。杨・盖尔先生认为空间形式对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具有促进作用,但这并不否认物质环境以及功能性和社会性的空间处理能够拓展或扼杀发展的机会。因此,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从几个层次上来考察公共空间中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的地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要么扼杀,要么促进。在规划设计中还知觉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人文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分析了人类最重要的知觉以及它们与人际交往和体验外部世界有关的功能: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和垂直型感受器官--皮肤和肌肉。这些感受器官又不同程度的分工和不同的工作范围。在各种交往场合中,距离与强度,即密切和热烈的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人们对于建筑尺度的感受。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感觉冷漠无情。

城市与小区规划中,在这里所讲的集中和分散式针对人和活动,而不是建筑物。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和建筑密度之类的概念与人的活动是否足够集中并无关系。从广泛的规划角度来考察人和活动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很有必要。在城市及地区规划角度来考察人和活动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很有必要。在城市及地区规划的大尺度、小区规划的中等尺度直到最小尺度上的探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宏观层次上的决策不能为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公共空间创造先决条件,在较小尺度上的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关系式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所有的场合下,小的尺度,即周围直接的环境,正是人们相会的地方以及评价各个规划层次的决策的参考点。

在城市和居住区的各种公共空间中,都必须为人们安坐小憩做出适当的安排,这一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只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们安坐下来,才可能有较长时间的逗留。如果坐下来的条件少而差,人们就会侧目而过而过。这不仅意味着许多有魅力和价值的户外活动被扼杀掉了。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如小吃、阅读、打盹、编织、下棋、晒太阳、看人、交谈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是至为关键的。因此,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量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建成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供了充满创造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回想现实,很多时候,也许我们是在关注建筑或者景观本身,但是没有人群、人的或动的烘托,其气氛也不尽人意,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构造一条合理的步行街。

参考文献

环境对人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环境变化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原缺氧对正常人体内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测定75人进入高原36h及适应60天后ATP酶活性的变化。用定磷法测定红细胞中的ATP酶活性。结果 进入高原60天后比进入高原36h的ATP酶活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高原缺氧环境对人体内的ATP酶活性有影响,并给机体适应高原带来负面效应。

关键词 ATP酶 高原 适应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human body’s ATPase .

【Abstract】 Objective Our aims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anoxicplateau environment on ATPase activity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healthy human body.Methods We measured the ATPase activity samples of75healthy persons twice at ainterval of60days.The first measurementwas taken in the first36hours right after the samˉples entered into 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and the second measurement was taken60days later when the samˉples had adapted 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Then we contrasted the variations of ATPase activity which the two measurements revealed.The ATPase activity in erythrocytes was measured with AmmoniumMolybdate method.Results In the first36hours,ATPase activity of the samples was almost at the same level as those healthy people who live in the plain regionenvironment where there is enough oxygen.But after60days when the samples had adapted 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the level of ATPase activity of the samples was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at in the first36hours.(P<0.01).Conclusion Theenvironment can influence ATPase activity of human body.Especially,The anoxic plateau environment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ATPase activity and the adaptabilityof human body.

Key words ATPase Plateau Adapt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的第一要素就是缺氧,机体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存,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供需及细胞呼吸都会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尤其是进入这种环境的初期 [1,2] ,实验研究还发现急进高原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较明显的影响 [3] 。为进一步研究、了解这种高原环境条件对人体红细胞中的几种ATP酶(ATPase)的影响,实验选择75例健康成人,在他们进入高原及一段时间后采集同一批人的血液标本,来研究进入这种环境初期的一段时间内人体RBC中ATPase活性的变化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与处理 选择江苏、河南两省健康体检合格,18~22周岁的男性应征入伍青年75人,在他们进入高原环境(海拔2300m)36h内采集一次血液标本,等他们在该地区生活工作60天后,再次采集同一批人员的血液标本进行实验研究,以观察体内RBC中ATPase的变化情况。

1.2 检测项目与方法 测定RBC中钠-钾-ATP酶(Na + -K + -ATPase),钙-ATP酶(Ca 2+ -ATPase),钙-镁-ATP酶(Ca 2+ -Mg 2+ -ATPase)和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前3个酶测定选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试剂盒(酶的单位定义:每小时每10 7 个红细胞中的ATPase分解ATP产生1.0μmol无机磷的酶为1个ATPase活力单位,即μmol Pi・10 7 RBC -1 ・h -1 ),CK选用北京柏定生物工程公司的试剂盒(速率法),实验测定过程中,均按说明书要求操作测定,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ˉx±s)。

1.3 仪器设备 雷杜RT-1904C型生化仪,Symxe F-800血细胞分析仪。

2 结果

对75人进入高原36h,生活适应60天后的4项测定结果显示,环境条件的改变和高原缺氧对这4种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见表1。

3 讨论

ATPase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细胞膜上的酶,它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及渗透压平衡、跨膜电化学和细胞的能量代谢。由于该酶耗能产热量占细胞总热能的50%,故ATPase活性的降低,将会导致细胞内能量代谢、离子转运和信号转导障碍,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有资料表明生物体内ATPase活性还随年龄变化酶活性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ATPase属于细胞膜酶,因此,生物细胞膜及细胞器膜脂的性状,会直接影响膜脂双层中磷脂分子的运动状态、膜蛋白功能和膜蛋白分子的运动。随膜脂分子运动性状的改变,膜上的ATPase水解活性会降低。膜的性状还与膜上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体内抗氧

表175人进入高原不同时段4种酶活性变化

注: ˇ μmol Pi・10 7 RBC -1 ・h -1化作用有关,因为膜脂质过氧化反应能使膜上的磷脂发生交联,使膜脂质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及分子运动发生改变,引发膜的流动性下降,同时质膜中的ATPase活性受到影响,最终造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失衡,细胞的正常功能受损,能量代谢失调而引发疾病及组织损伤。Na + -K + -ATPase是多种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酶中的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其生物活性在不同的组织细胞有较大差异。如具有兴奋性和分泌功能组织细胞中的Na + -K + -ATPase活性就很强,在一般非兴奋性和非分泌性细胞中的Na + -K + -ATPase活性就会弱一些。Na + -K + -ATPase利用水解一个分子ATP的能量,可将3个Na + 排出到细胞外,同时从胞外将2个K + 泵入细胞内,所以Na + -K + -ATPase的数质量是转运并维持细胞跨膜Na+ 、K + 浓度的基础。在体内各种ATPase发挥泵功能时,都是靠ATPase分子的构型在胞膜的两侧具有不同的构型变化来完成离子转运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ATP提供能量,所以ATPase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用于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及膜电位平衡。如实验测得75人进入高原36h与60天后的Na + -K + -ATPase活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人体在缺氧情况下生存。对ATPase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结果与我们以前的其它实验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1,2] 。RBC虽不具有兴奋性及分泌功能,但在胞膜上同时具有Na + -K + -ATPase、Ca 2+ -ATPase和Ca 2+ -Mg 2+ -ATPase,它们主要是维持RBC内外的钾、钠、钙、镁等的平衡。当然RBC膜上的Ca 2+ -ATPase、Ca 2+ -Mg 2+ -ATPase的功能活性还受钙调素(CaM)的调节。人体中的RBC是悬浮于血液中的无核成熟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及肌质网等细胞器,在RBC膜上也没有Na + -Ca 2+ 交换系统(模式),主要靠Ca 2+ -Mg 2+ -ATPase来完成RBC内外的Ca 2+ 平衡,它在RBC中主要起稳定细胞膜及细胞形态的作用。邱仞之等在研究环境高温时发现,RBC内的CaM与Ca 2+ -Mg 2+ -ATPase在热应激时活性都有有明显下降,长期从事高温作业人员血中口形RBC、靶形RBC增多 [4] 。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60天后的3种ATPase活性比刚进入36h都有明显降低(P<0.05),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测定的CK活性显示,进入60天后比刚进入36h有明显增加,表明缺氧对人体的骨骼肌、心肌等有一定的影响。分析原因,主要还是缺氧致机体内的有氧氧化不足,无氧酵解增加及ATPase活性下降等许多综合因素造成肌肉组织的能量供应及代谢障碍造成CK活性升高。同时,从测定的RBC中的3种ATPase活性的改变情况分析,肌肉组织及其它脏器组织中的一些细胞膜上的ATPase活性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会给人体适应高原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改变在适应的前期会更明显一些,只有经过更长时间的适应、调节和再平衡后才能基本适应这种环境。但可能有少数人员,从他一进入高原到终身都不能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他进入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及病理生理改变而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或高原疾病。我们在另一项实验研究中发现,成人在进入高原2个月后,体内RBC的平均体积比36h有增加 [5] ,通过ATPase的测定分析,证明RBC体积的变化与ATPase活性下降、胞膜内外离子浓度改变有关。RBC膜内外的正常离子平衡被打破,经过2个月的适应需要新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但RBC内外其它的相关离子浓度增加而引细胞膜和细胞形态的改变,同时缺氧造成ATP供应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兵柱,张成友,谭家勋,等.高原适应初期对人体部分代谢的影响.高原医学杂志,2002,12(3):12-14.

2 范兰芳,张成友,刘兵柱,等.急进高原对血脂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中华临床荟萃杂志,2002,13(8):1218-1219.

3 张成友,刘兵柱,刘瑞雪,等.急进高原人群sIL-2R及体液免疫的变化.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2):96-97.

环境对人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医学;环境重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代人对疾病的认识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应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泗塘新村占地面积2.44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的户籍人口数为53250人,流动人口1.7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3.9%。因此,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密集的“老龄化社区”,也是上海癌症和心血管高发地区,恶性肿瘤的患病率为3%;此外,据2006年底统计显示本社区精神病患者就多达424人,失业、吸毒和犯罪率均在上海高居前列。2005年初,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街道利用有限的空间分别将两块废用已久的空地改建成虎林园和泗塘篮球公园两个免费开放的大型主题公园。针对泗塘社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现状,课题组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查研究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种种环境问题,以及与其他同类社区比较本社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比较环境整改前后,尤其是绿化区域及活动场所的增加前后人群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状况的变化;并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调查研究环境整改前后居民的健康状况的改变。研究表明,项目在降低环境问题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率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有其特殊和重大的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泗塘社区虎林和八村居委会每周坚持三次以上晨炼,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60岁及以上200名老人为研究对象,这两个居委的总人口数为5590,此为总体数。样本数约占总体数的3.58%。

1.2调查方法

设计前测与后测调查问卷,目标人群为本社区泗塘社区虎林和八村居委会200名每周晨练3次以上的60岁及以上老人。前测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生活垃圾收集、邻里安静程度、住区绿化状况、街头绿化、周围地区绿化、空气质量、社区交往空间、街景美化环境、以及上述条件对生理、心理健康(包括精神和情绪等方面)以及交往能力的影响,由课题组成员经过培训后现场调查。后测调查问卷由原课题组成员根据地址和电话进行上门及电话随访,内容则在前测问卷的基础上增加包括居民对环境重构的知晓率以及对生活垃圾收集、邻里安静程度、住区绿化状况、街头绿化、周围地区绿化、空气质量、社区交往空间、街景美化环境在环境重构以后的满意度和环境重构对生理、心理健康(包括精神和情绪等方面)以及交往能力的影响。前后测问卷间隔一年半时间,数据录入电脑,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1.1人口构成

本次调查男性87人(43.5%),女性113人(56.5%)。

2.1.2年龄构成

200名60岁~69岁的老人88人(44%),70岁~79岁的老人71人(35.5%),80岁及80岁以上的老人41(20.5%)。

2.1.3文化程度

文盲49人(24.5%),小学53人(26.5%),初中67人(33.5%),高中或中专24人(12%),大学或以上7人(3.5%),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2.1.4居民年平均收入

居民年平均收入情况见表1。若以2005年上海市居民年平均收入18645元①为均线,则大多数人均在均线以下,可见,经济状况并不理想。

2.2居住情况

被调查人群200人中竟有71人住在一室户中,住房空间相对狭小,人均面积小于10m2亦达10%左右。

2.3重构前后环境调查

调查显示,重构环境前后人们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环境重构前比较,*p

2.4环境重构前后社区交往空间的变化

原先交流很少的有145人,这些人在有了象绿地这样的交往空间以后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认为自己比以前开朗和交朋友很多的有113人。表11表明通过环境的重建,交流的平台增加了。

经卡方检验X2=252.61, P

2.5环境重构对生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交流平台的增加对健康的影响也很大,200人中85人身体状况较差,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癌症、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而且高血压和骨关节疾病的发病率相当之高。在环境重构以后,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并通过各种方式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经过在绿化带的活动以后原先85名被多种疾病困扰的居民身体健康状况有明显好转的39人,较前有好转的39人,有8人无明显改善,但他们仍坚持在锻炼身体。

2.6环境重构对精神状况以及情绪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精神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有67人因为经济拮据或疾病造成心理压力大或精神差,有了绿地后,他们感觉自己的精神和心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下表所示:

经卡方检验X2=154.24, P

2.7环境重构的知晓率

2.7.1环境重构知晓率

对于两处的绿地区域和活动场所的改建,社区居民的知晓率高达99.5%,这项调查结果比较令人满意的。

2.7.2绿化区域活动锻炼频度

经过调查发现,仅有8人从不外出锻炼身体,163人几乎每天都到绿化区域进行活动锻炼,结果也在项目组的意料之中。

3讨论

环境改造后对人们社会交往空间的影响巨大,对健康和精神心理的影响也很大。

调查显示,环境对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从而间接地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环境的重新构建与医疗费用的支出有着反比关系。

目前国内外密切相关的文献[2][3][4][5]与本课题的不同之处在于:调查研究在人口密集和老龄化程度相当高的社区中利用有限的空地进行公园化绿地改造后,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印证社区空间结构改变的重要性。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在其他与本社区人口密集、老龄化程度高特点相类似的社区推广这种通过外部环境结构的重建增加社区居民的交流平台,达到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并创建一个温馨美好的适用于“老龄化”社区的家园的最终目的。

参 考 文 献

[1]《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2] 许凤莲.我国生活居室的空气污染.《环境与健康杂志》.1991.2(2).

[3] 杨芸等.建设生态社区的若干思考.《重庆环境科学》.1999.10.

环境对人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与环境;室内设计;影响;感知效应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1-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就是环境的一份子,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了室内环境的设计要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工作和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他们身处环境中时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所以室内设计思想要突出以人为本,尽量为人们创造一个美观舒适的环境。

对于室内的墙面、地面、窗子和天花板等环境因素的设计,都充分体现着人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室内设计师而言,不一样室内空间的环境因素要采用不同的设计要求。了解室内每一块空间的功能并把人与环境的关系考虑进去是成功进行设计的基础,也是整个设计的思路。

1.人对环境的感知效应

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刺激和效应。刺激是环境带给人们的影响,而效应是人们感知刺激所做的反应。当刺激到达一定程度时,人们会自动做出调节。若刺激量太大,人们会通过改变环境或者创造新环境来满足自己对环境的要求。

良好的室内环境要能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很多需求,应具备美观、舒服、设施齐全和合适的湿度与温度等特点,并且能够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噪声、辐射等,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人们的效应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个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文学素养的室内设计师才能把室内环境和人的关系处理好。他们在设计时要充分研究人们的心理环境和情感因素,这样在创造时才能使空间的设计具有灵性,使人们在精神上能够与空间进行交流。由于湿热、光和声等物理环境都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刺激,使人们出现皮肤、听觉和视觉等不同的生理反应,所以对室内的不同空间设计有着不同的要求。

2.人与环境间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人与环境间关系直接影响着室内设计风格,下面笔者将对其做具体分析。

2.1人和湿热环境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顾名思义,湿热环境是指室内的空调或暖气设施、室外的太阳照射和人们自身的穿衣指数与活动量所导致的室内湿环境和热环境。虽然不同地区的气候、温差都比较大,但是人体体温基本上是固定的,它是使各个器官都能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所以正常的室内温度要远低于这个温度,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舒适。

人和湿热环境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对窗子的设计,因为窗子是室内接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室内设计师在对窗子进行设计时,要设计的科学、合理,朝南的窗子相对较大一些,以便接收较多的阳光,然后要挂有窗帘或者百叶窗,抵挡夏季的酷暑天气。朝北的窗子要设计的小些,可以设计成双层的玻璃窗来抵挡冬季的严寒,达到保暖的效果。

该关系还影响着对墙面、地面的设计。墙面对人的刺激主要体现在视觉和触觉上,对于不同空间的墙面设计也要采用不同的材料来装点。例如客厅和卧室等人们停留的时间较长且空气相对干燥的地方,我们可以张贴一些纤维质地的墙纸,它既能保温还能软化墙面,而且在触摸到时也不会有冰冷的感觉,充分考虑了住户的心理;而对于厨房、厕所等相对水汽较重的位置,选用防水防滑的材料较为适宜。地面是人和室内环境接触最直接的,所以它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卧室最好采用木质地面,它可以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而且会给人们带来舒适的感觉,而厕所、厨房等地应使用防滑耐磨的陶瓷地面,而且在装修时要涂抹防水材料,以免有水渗入地面影响到楼下的住户。

2.2人和气、光、声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气、光和声这三个物理环境也是带给我们最直观感觉的因素。气主要是指室内的空气环境,其中包含我们能嗅到的味道,如花的香气,煤气等,也包含嗅不到的气体,如二氧化碳和一些微生物等。光是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主要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人们通过光的照射来获得外界信息的概率最高,这也是设计师在设计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对于声音来说,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噪声的控制,噪声主要指室外的交通噪声和喧哗的噪声。

窗子是用来采光和换气的地方,由于当今社会噪声污染的日益加重,它又要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为了便于空气的流通,南北窗子设计的位置要有重叠的部分,一旦有污浊的空气出现能够确保以最快的速度散发出去。而且应尽量使用双层玻璃,有利于更有效的阻挡户外的噪声和有害气体,玻璃的颜色也最好是透明的,保证能将光很好的过滤,不影响人们对色彩的辨别。

对于客厅墙面的设计,我们一般贴一些浅颜色的壁纸或者不做装点,这样即使没有自然光照射到客厅里也可以通过墙面的反射获得光照;卧室的墙面主要做暖色处理,这样有助于放松和休息;厨房和卫生间由于湿气较重采用瓷砖比较合适。

地面也是人们的感知效应最为明显的地方。充分考虑气、光、声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客厅地面,我们主要采用深颜色的材质,使得在夜晚开灯时不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出现不舒服的感觉。卧室主要使用木质地板,木头有一定的吸声效果,能够降低脚步声,不影响家人睡眠。

当今时代,室内设计中对于天花板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既是自己家的屋顶也是楼上住户的地面,所以设计好天花板也是装修当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考虑到楼上住户所带来的脚步声或物品掉到地面发出的噪声,应使用微孔材料或者微孔石棉板材,因为它能够吸收噪声,还有透气吸湿的功能,能够自动调节室内的环境。

3.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室内设计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高。笔者通过上面的分析和阐述充分的说明了人与环境间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何创造人性化的设计,妥善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对室内设计师的要求和使命。这就需要室内设计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创造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舒服、美观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博,陈出云.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2,(10)

环境对人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空间能力;认知方式;先前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35―04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新的具有重要潜在优势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能综合言语信息(如解说、文字)和非言语信息(如动画、表格、图表、视频和背景音乐等)于一体,生动、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具有信息量大、能动交互、使用范围广的优点。

但遗憾的是,现实的教学中出现“为了技术而运用技术”的情况,多媒体课件往往根据多媒体工具的技术功能进行设计,而没有遵循心理学、教育学原则;往往按照设计者主观意图设计而忽视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在这种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效果也让人值得怀疑,因此也就无法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贾锋、于龙的调查[1]结果发现:多媒体课件在重点、难点方面表现不突出,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不够,互动性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然而,既便设计合理,多媒体教学也不一定对所有的学习者、所有的知识都有效,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学习偏好都会对学习者信息的加工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学习者对不同知识类型、不同呈现方式的知识,其加工水平和加工通道也不相同,这必然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刘文昌[2]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困惑主要有:(1)多媒体的功能发挥不够,目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只是用多媒体来放一段音乐、放一段录像或放投影片的现象,仅把多媒体当作单一媒体使用,难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2)许多多媒体课件设计不尽合理,学生易对未知事物产生较强的兴趣,但自控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难以持久;(3)在设计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考虑老师如何教,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4)呈现的交互方式单一,无法根据自己的意志来选择学习内容。

一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研究现状

一种媒体是否比另一种媒体更有效,这是媒体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持久、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造性的问题(Clark,1983; Clark & Salomon,1986;Salomon,1979,1994;Wetzel等,1994)。例如,最初在多媒体学习领域中,该问题是以“计算机是否比课本更有效”的形式提出的。为回答这一问题,研究者[3]对使用包括文字和插图的课本进行教学和使用计算机上图形和叙述教授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效果对比,其中学习者通过观看由计算机产生的动画和同时呈现的讲解来学习相同的材料,在这些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媒体的学生在随后的问题解决测验中平均提出了7.5个创造性答案,以课本为媒体的学生平均提出7.3个答案。与已有研究一致(Clark & Salomon,1986),该研究并没有为媒体效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基于计算机的学习只比基于课本的学习在问题解决测验中多产生了3%的答案,这一差异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与大多数关于媒体效应的研究相似,由于在将两种媒体进行对比时存在着严重的方法学问题,比如,学习内容和学习者本身的差异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一点也得到了后来研究[4]的验证,如学习材料、自主学习能力、学习风格都会影响媒体效应。

简单地说,寻找媒体效应是早期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但当前的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各种媒体的相对有效性已不再是一个建设性的问题(Clark,1983,1994;Clark & Salomon,1986;Ross,1994; Salomon,1994)。例如在关于Clark(1994)的论断――媒体效应无法与其它方法、个人特质因素分开的争论(Ross,1994)中,各方面的研究者一致认为,关于媒体的问题应该重新界定。

后来,基于生成理论,E.Mayer将同时受到言语解释和视觉解释的学生(多表征组)在问题解决迁移测验上的表现优于只接受言语解释的学生(单表征组)的效应称为多媒体效应。很多研究(Mayer & Anderson,1991,Mayer & Anderson,1992,Mayer & Gallini,1990)表明:与单独呈现讲解相比,当讲解与动画同时呈现时,学生将在问题解决迁移测验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与呈现文本相比,同时呈现文本和插图时学生将在问题迁移解决测验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有研究发现[5],从时间上来说,图片和文字同时呈现比分开呈现时,其在问题解决迁移的成绩要好;从空间上来说,图片和文字相邻呈现比相继呈现时,其在问题解决迁移的成绩要好。也就是说只有当图片和文本在时间上具有同时性和在空间上具有相邻时,才能使得学习者的图像加工与言语加工两个通道建立起联系,才能提高学习者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与多媒体学习的生成理论是一致的。在Jones,Linda C.和Plass,Jan L的研究[6]中也发现:图片和注释同时呈现比将二者单独呈现时在外语单词的学习上效果要好。

Richar E.Mayer Sherry Fennell Lindsay Farmer & Julie Campbel还探讨了多媒体环境下文本的风格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7],研究发现非正式的谈话式的描述语言组在迁移测验上的得分明显的高于正式的非人性化的描述语言组,但是在保持测验上的得分两者之间却没有显著的不同。这个结果与Mayer Richard E.& Sobko Kristina等以前的研究结果[8]是一致的,多媒体环境下用人类语言比用机器合成语言在迁移测验当中的成绩要好,但是在保持的测验当中同样没有发现显著的不同。

二个人特质对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影响

1 学习者已有知识对多媒体环境下学习中的影响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主要指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媒体效应对于先前知识较少的学习者而言较为明显,对于先前知识较多的学习者不明显。将语言解释呈现给先前知识较多的学习者时,他们更善于形成自己的心里表象,进而在言语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联系。而仅呈现言语材料时,先前知识较少的学习者难以独立地形成有效的心里表象。因此先前知识较少的学习者更易于从相邻呈现的言语和视觉材料中获益。E.Mayer等人[9]使用有关闪电机制的文本和插图的实验发现,低先前知识组的学习者中,接受结合呈现的材料的学习者产生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多于接受分离呈现的材料的学习者,但对于高先前知识组的学习者,结合组与分离组的成绩无显著差异。

刘儒德、陈琦、David Reid在考查文图整合加工水平的文字测验中发现,学习能力和插图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0];同时他们在研究计算机的插图工具对科学说明文的意义时还发现学习能力高者的测验得分显著高于学习能力低者,插图类型与学习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11]。

2 空间能力对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影响

空间能力是智能的基本成分,指人们对客体或空间图形(任意维度)在头脑中进行识别、编码、贮存、表征、分解与组合和抽象与概括的能力[12]。它主要包括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等因素。在完成空间任务的认知过程中,空间想象能力起着重要的中介桥梁作用,而空间思维能力则起着决定性的、核心作用。

有研究发现空间能力对图形或图像的知觉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空间能力与认知风格存在着交互作用,比如李寿欣、周颖萍认为:在呈现的材料结构复杂(随机情境)的条件下,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存在明显差异,场独立者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明显高于场依存者;而在呈现的材料有结构(结构简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呈现的材料路径复杂条件下,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存在明显差异,场独立者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明显高于场依存者;而在呈现材料的路径简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3]。而且空间能力低的学习者在记忆中保持和操纵视觉表征时可能会感到更为困难,因为他们不易于从邻近呈现的视觉和言语材料中获益。与之相反,空间能力高的学习者更善于在记忆中灵活地保持和操纵视觉表征,因而他们更易于从邻近呈现的视觉和言语材料中获益。E.Mayer在她的实验研究(Mayer & Sims,1994)中也发现:多媒体效应对于空间能力高的学习者而言较为明显,对于空间能力低的学习者不明显。另外Plass,Jan L.Chun,Dorothy M.Mayer,Richard E.和 Leutner,Detlev,Erfurt U.在多媒体环境下外语的学习中同样发现[14],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和空间能力会对外语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空间能力高的学习者比能力低的学习者学习成绩好。

3 认知风格对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影响

个体的风格所描述的是一个人习惯上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应对方法或反应。认知风格实质是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性的习惯性的方式[15]。Hamblin对教师提出建议“鼓励学生用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效率的学习风格。强加一种学习风格,在教育上等同于把一种错误的自我强加给别人――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行为。[16]”多媒体教学设计也是如此,在强调设计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个体的差异,尤其是认知风格的差异,因为它对个体的学习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不同的学习策略。

研究发现,学习材料的类型与认知风格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交互作用。Riding和Douglas[17]以59名15-16岁的中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信息呈现方式对他们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借助计算机以文本+图片的格式来呈现的关于轿车制动系统的材料与只采用文本呈现同样的内容相比,更能够促进表象型学生的学习,提高的幅度相当明显,接近只有文本方式下的分数的两倍;对于言语型的学生来说,两种呈现方式下的学习效果相似。 因为表象整体型者最倾向于将信息用心理表象的方式组织成一个整体,所以他们的成绩可能在增加了动画时提高最大;而言语分析型者倾向于用语义将信息表征为认知组块的风格可能不利于相关联系的形成,他们的成绩可能在增加了动画时变化不大。在处理信息时,与整体型的人相比,分析型个体需要一个更大的“视窗”,因为整体型的人倾向于将信息组织成结构较为松散的整体,而分析型的人则倾向于将信息组织成分割明显的认知组块,有限的视窗(如计算机)可能使他们更难获得一种整体观,但对于整体型的学生,情况正好相反。Riding和Crrimley以80名11岁小学生为样本,比较了对计算机呈现的关于科学主题的CD-ROM多媒体教学材料的学习成绩和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取得的用标准评估任务测验(SAT)所测得的成绩[18],他们发现,整体一分析风格和呈现方式对回忆成绩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分析型的学生适合传统的教法,整体型的学生适合于运用计算机学习。另外有证据表明,计算机操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表象整体型。

陈琦、吴洪健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相遇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场依存性学生和场独立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学习结果也有差异,从总体上看,场依存性学生的成绩略低于场独立性学生;在只有学习路径支架条件下,场依存性学生在大部分指标上的成绩低于场独立性学生;在有学习路径和解题思路支架的条件下场依存性学生在练习得分、理解水平上可达到与场独立性学生同样的标准,但在远迁移水平上场依存性学生的成绩与场独立性学生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较抽象的相遇应用题时,提供解题思路支架是必要的,对场依存性学生更有帮助[19]。

陈铮通过对信息呈现方式和认知风格的研究[20]发现,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增加了动画,文本和动画接近协同呈现)能帮助表象型学生的记忆和问题解决成绩得到较大的提高,而对言语型学生的帮助不大;在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下(增加动画,文本和动画接近协同呈现),表象整体型学生的记忆成绩提高最大,言语分析型学生的记忆成绩提高最小,表象分析型和言语整体型学生居中。综合性认知风格与文本和动画是否接近协同呈现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成绩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文本和动画接近协同呈现时,表象整体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成绩提高最大,其次为表象分析型、言语整体型和言语分析型,在有动画时,表象整体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成绩提高最大,其次为表象分析型、言语整体型和言语分析型,体现出表象型、整体型认知风格在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下,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提高作用。整体一分析维度和信息的呈现方式(是否增加动画、文本和动画是否接近协同呈现)对学生的记忆和问题解决成绩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但在良好的信息条件下(有动画、文本和动画接近协同呈现),整体型学生的记忆和问题解决成绩的提高高于分析型学生。整体一分析维度更可能与表象一言语维度相结合形成综合性认知风格来影响学习者在不同信息呈现方式下的学习效果。

三 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价

自从计算机被用于多媒体教学以来,国外学者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特别是佩维沃(Paivio)双重编码理论和梅耶(E.Mayer)多媒体学习理论,它们都在多媒体教学和研究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纵观国外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研究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媒体效应,也即怎么样的媒体或者媒体组合对于学习者是有效的,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用文本和动画结合起来呈现的教学信息,学习者的保持和迁移效果好。

(2) 关于多媒体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的连续性,时间上具有同时性和在空间上具有相邻时,学习者的保持和迁移效果好;另外,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过量信息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也即图片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要联系紧密,文本应该是对图片或者动画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的准确的精练的描述,尽量避免一些冗余的信息。

(3) 文本信息通过不同的感觉通道呈现的问题,比如对于文本信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不同的通道呈现时,视觉通道呈现的效果要优于听觉通道呈现的效果。

(4) 文本信息的风格也会对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比如非正式的谈话式的描述语言呈现文本信息,其效果要优于正式的非人性化的描述语言的呈现,口头语言的效果要优于书面语言的效果。

(5) 个体特质方面,当个体的智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多媒体的刺激才能够发挥作用,而且随着个体知识的积累、认知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效果也不同。

然而国内关于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效果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以上(1)(2)(3)这三个方面,对与文本信息的风格和个体特质方面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纵观国内外对多媒体学习的研究发现,主要集中在程序性知识(主要指一些关于自然科学,也即原理性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只有De Westelinck,Katrien等对于陈述性知识(主要指一些关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的研究[21]中发现,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并不能够提高学习者在保持和迁移方面的成绩,但同时,这种条件下的学习也不需要过大的智力负荷。对于多媒体的描述信息,用听觉通道呈现时学习者在保持和迁移方面的成绩都低于用视觉通道呈现时的成绩[22]。

四 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分析,特别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ichard E. Mayer和我国学者刘儒德、陈琦等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以往研究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1) 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多媒体所进行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上,而对多媒体应用于陈述性知识上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2) 以往研究中所用的言语信息都是用文字也即视觉的加工形式来呈现的,如果将这种视觉呈现的文字信息改变为听觉呈现的文字信息时,其学习结果是否会受到影响?

(3) 以往的研究没有将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方式、认知风格、空间能力和先前知识做一个整体的研究,以便进一步考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由于美国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率要比中国高出很多,美国的中小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了解程度相应的也要比中国的学生好,那么,在中国的研究是否会得到和Richard E.Mayer一致的结果。

总之,运用基于计算机和基于课本的媒体时都既可能产生有效的教学,也可能产生无效的教学,而且,不同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运用媒体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本文目的就是通过对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的呈现方式以及一些个人特质,比如:空间能力、认知方式和先前知识等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我国的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更好地指导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贾锋, 于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程资源的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7,(1):64-66.

[2]刘文昌, 多媒体视听要素对高中学生识记水平影响的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3] Clark. R. E. & Salomon. G. Media in teaching.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M]. New York: Macmillan. 1986: 464-478.

[4] Mayer, Richard E.When Static Media Promote Active Learning: Annotated Illustrations Versus Narrated Animations in Multimedia Instruction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2005, 11(4): 256-265.

[5] Mayer.R.E.& Anderson.R.B The instructive animation: helping students build connections between words and pictures in multimedia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 (84): 444-452.

[6] Jones,Linda C.& Plass,Jan L.Suppor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French with multimedia annotations[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2, 86(4): 546-561.

[7] Richar E.Mayer Sherry Fennell Lindsay Farmer & Julie Campbell. A Personaliza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Students Learn Better When Words Are in Conversational Style Rather Than Formal Style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 96(2): 389-395.

[8] Mayer Richard E. Sobko Kristina & Mautone Patricia D. Social cues in multimedia learning: Role of speaker’voice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 95(2): 419-425.

[9] Mayer.R.E.Steinhoff.K. Bower.G. & Mars.R.. A generative theory of textbook design:Using annotated illustration to foster meaningful leaning of science text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5,86(4): 546-561.

[10]刘儒德,陈琦,David Reid.多媒体互动插图对科学说明文学习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2,8(2):39-44.

[11]刘儒德, 陈琦, David Reid.基于计算机的插图工具对科学说明文的意义建构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 161- 164.

[12] 李洪玉.青少年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1999.

[13]李寿欣, 周颖萍. 个体认知方式与材料复杂性对视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8( 4):523-531.

[14]Plass, Jan L. Chun, Dorothy M. Mayer, Richard E. & Leutner, Detlev, Erfurt U. Cognitive load in reading a foreign language text with multimedia aids and the influence of verbal and spatial abiliti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3, 19(2): 221-243.

[15][16] Riding. R. J. & Rayner. S. G.陇国维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8.

[17] Riding, R J., Ashmore,L. Verbal-imager learning style and children's recall of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pictorical versus writte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0, 6: 141-145.

[18] Riding. R.L. & Crimley M. (1999) Cognitive style and Teaming from multimedia CD-ROMs in 11-year-oldchildren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 43-56.

[19]陈琦, 吴洪健.在建构性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支架和认知方式对小学生应用题学习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94-95.

[20]陈铮.信息呈现方式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多媒体环境下科学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