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隔代育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但是,无论这样的养育模式有多少不足,它依然是目前中国最普遍的养育组合。这当中,有年轻父母迫于工作压力的无奈,其实更多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的亲情。与其一直纠结其中,不如用各种努力和智慧将它变得美好。
在我们身边,有不少隔代育儿的大家庭美满而和谐,此次有3个幸福之家亮相。我们也请来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为这个话题诊脉,并开出对症良方。最后,我们还将《父母必读》杂志近8年“隔代育儿”栏目中无数家庭的智慧汇总,奉上10句箴言。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这样的养育模式变得更好!
婆媳,本就是一种缘分
受访奶奶/蔺玉华(红黄蓝教育机构幼儿园总园长)
她是风度翩翩的幼儿园总园长,但平易近人。她是活泼可爱的艺术团老师,和同事一样,亲切地称呼园长为“蔺妈”,工作上遇到困难会第一个想到她,平时也喜欢和她聊天、撒娇。“蔺妈”对小老师们爱护有加,节假日时更是挂念这些家在外地的小姑娘们,总把她们叫到自己家,做上一桌子好菜招待。
婆媳之缘
缘分来了,谁也挡不住。她突然变成了她儿子的女朋友,和准婆婆反而一下子不知该怎么相处了,谈恋爱的时候,甚至连“蔺妈”也叫不出嘴。没过多久,她升级成了儿媳妇,这下,“蔺妈”真的变成了自己的妈妈。这一切都像美好的童话故事。
美好并没有随着“公主与王子结婚了”而结束,现实生活总有更多惊喜。孙子的到来,是这个家庭一直期盼的,就像蔺园长自己所说:“我们家已经很久没有小孩子了,所以得知儿媳妇怀孕,你知道我和老伴儿有多高兴!”接着就是全家呵护下的孕育,这之中,婆婆亲自制定营养食谱,每天严格地督促儿媳妇运动。而且全靠她坚定的鼓励,让身材十分娇小的儿媳妇得以顺利地顺产。
一次风波
月子里的每个产妇都会有情绪波动,蔺园长对此非常理解,所以一向和颜悦色。只有一次,因为儿媳妇闹脾气把自己妈妈亲手做的面条推开坚决不吃的时候,蔺园长才稍稍加重了语气,拿出了领导的架势和她谈话:“你看,你妈妈那么远地赶过来照顾你,来趟北京都没空到处去玩,你还要闹脾气。她每天让你多吃些,是为你的身体着想,也是为了孩子。你是个明白的孩子,自己想想吧!”儿媳妇把自己关在屋里大哭了一场,出来后乖乖地吃了鸡蛋面。婆婆后来听儿子说,儿媳妇晚上是这样转述这件事的:“今天老妈尅我了,她真的生气了。她还从来没跟我这么生过气呢!可我知道她是为了我好。”
她亲自制定营养食谱,鼓励身材娇小的儿媳妇坚持顺产。她尽力调整好养育团队,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顾,让年轻的妈妈不再感觉无助。
调整育儿团队
出了月子之后,儿媳妇独自在家照顾小家伙,蔺园长工作很忙,但也是尽力帮着一起带。每天她最早起来,先把小家伙抱到自己屋里,让儿媳妇多睡一会儿。但是,细心的蔺园长还
是发现儿媳妇变得郁郁寡欢,情绪也有些烦躁。而且自己在工作和照顾孙子上两头忙,也有点力不从心。于是她决定马上调整养育团队,请个人来帮忙。这个人选,可让蔺园长费劲了心思:用保姆不放心,最好是请家里人来。她翻开通讯录一个个地查找、筛选,最后终于说动了自己的妹妹从外地过来帮忙。育儿团队马上变得强大起来,蔺园长及时地把儿媳妇从“孤军奋战”的无助中解救了出来。
职业导师
小家伙健健康康地成长着,儿媳妇要不要回艺术团带班,成了这个家庭又一次面临的问题。蔺园长虽然心疼孙子,但更支持年轻妈妈在有足够援手的情况下不放弃自己的事业。她和儿媳妇说:“你现在是个好妈妈了,但是艺术团却少了一个好老师。你的孩子需要你,更多的孩子也需要你。回不回去上课,你自己最后拿主意吧!我都会支持你。”这个时候,那个总能为年轻老师指点迷津的“蔺妈”又回来了。而且,后来只要儿媳妇去上课,蔺园长一定会赶回家帮忙,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如果自己实在太忙,她会动员儿子尽早回家。
侧记
那天,采访、拍照接近尾声,蔺园长要带着幼儿园的孩子们去参加演出,儿媳妇则要去亲子班上课。我听见蔺园长在给儿子打电话,语气温和而坚定:“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克服困难在6点前回家喽!”我相信这是她生活中沟通的常态:有妈妈的慈爱,更有管理者的智慧。这个大家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会在这样的爱与智慧之下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一点反思
老人在什么时候,都总想着如何能再帮儿女一把,所以说,中国的老人真的很伟大!无论是妈妈,还是婆婆,都是想真心地帮你度过带孩子最难的前几年。也许有的老人爱唠叨,有的老人帮得不到位或者帮错了,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她是不是毫无私心,一心是为了孩子?若总能这么想,一切矛盾也就会遁于无形,或者能巧妙地处理好。婆媳,本就是一段奇妙的缘分,请珍惜它,别伤了它!
心理医生奶奶的调和之道
受访奶奶/李建茹(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主管心理师)
李老师的孙子小名悠悠,取义悠然自得,内心快乐,这是奶奶亲自敲定并进行诠释的。悠悠聪明、敏感、活跃,对人对事总是呈现出一种积极状态,对喜欢做的事情投入、坚持。提起孙子第一次叫“奶奶”,李老师还是忘不了那一瞬间的激动。那天她正要出门,小家伙挺直身子,清楚地叫出了:“奶奶。”虽然发音不太准,小脸也涨红了,但叫得很清楚。在场的人都很惊讶,因为那时悠悠尚未满周岁。
老一辈人对孙子的感觉完全不同于自己年轻时养育孩子。为人父母时,对自己的孩子会有要求、期待,而人到老年,尤其是那些参透人生的老人,面对孙辈,真的能做到无所求,没有功利心。
最佳模式
李老师家采用的是奶奶、姥姥两位老人一起帮年轻父母带孩子的模式。
小两口婚后有自己的住处,李老师一直并不太过问年轻人的生活,她说这是两个家庭平安相处的基本界限。孙子出生后的最初阶段,是姥姥来主要照顾宝宝。大概到了小家伙10个月左右的时候,姥姥一个人照顾起来有些吃力,于是奶奶开始介入。但是李老师对自己的定位是姥姥的“助手”或“助理”,白天去,晚上走,两个老人配合得很是默契。李老师说,两边老人怎样协调一起帮着儿女带孩子,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亲情的确能包容很多东西。
母女之间发生了不愉快能做到既往不咎,而婆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没有血缘关系,仅仅是一段因姻缘而生的新关系,就要敏感、脆弱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智慧相处两个老人一起带孩子,如果有意见分歧该怎么办?李老师的原则是:先和自己的儿女沟通,由儿女将意见带到小家庭中交流,达成一致后再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她说这样做比直接超越亲情关系去表述要妥当得多。幸运的是,李老师自己是心理学专家,姥姥也非常好学,经常看育儿书,妈妈就更注重科学养育,所以,这个养育团队并没有太多的观念冲突。但是,生活习惯毕竟还有不一致的地方。
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例子,她说儿媳妇有晚上开灯即拉上窗帘的习惯,开始她没太在意,当她从儿媳妇的动作中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一直让自己注意着遵从这个习惯。李老师对此的解释是:“家庭之事无大小,接纳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是生命中习得而来的,某些习惯对当事人来说是重要的,保留下来必然有特定的心理意义,所以一定要尊重和接纳别人的习惯。”适当放手作为专家型奶奶,李老师会不会无形中给了儿女一些压力呢?李老师就这个问题特意询问了儿子,儿子却爽快地答:“没有。”但是,作为习惯自省的心理学家,她还是觉得,不管是专家型奶奶还是普通的老人,其实都会在帮年轻父母时带给他们一些隐形的压力:年轻父母以为自己能胜任的一些事情,做起来却没有想象得那么得心应手,而姥姥、奶奶应对时则明显要轻松从容许多。不过她觉得,这样的压力会随着年轻父母育儿水平的提高、经验的丰富而逐渐消失,只是老人一定要适时地学会放手,给年轻父母成长的机会。
侧记
李老师在答应我们的采访之后,一再要求拍照时必须带上姥姥,她说姥姥才是最辛苦照顾孩子的人。拍照现场,李老师担心儿媳妇着急上班,一再催促先拍孩子和妈妈的几组。几个小时里,奶奶和姥姥依然保持着配合的默契,不管是照顾孩子,还是一起换衣服、摆姿势,颇像一对心有灵犀的老姐妹。作为心理学家,她的确有着调和复杂关系的专业能力,但我觉得,尊重、接纳以及愿意为他人着想,才是她能使复杂关系简单化的终极秘诀。
关键词:隔代教育;幼儿;个性发展;个案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
在我国,家庭教育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而另一种即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隔代教育,即祖父母代替父母对孙辈进行教育教养的活动,而这里的祖父母通常指的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1]隔代教育又具体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幼儿跟父母不住在一起,在祖父母家里生活,生活学习完全由祖父母照顾。另一种情形是幼儿跟父母虽然住在一起,但父母双方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完全照顾子女,而让自己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到家里,帮忙照顾孩子,即不完全隔代教育。本文所要探讨的便是后一种情形。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含义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本文中,幼儿个性界定为3―6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指幼儿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以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向前发展。[2]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
(一)对象的选择与介绍
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青岛某小区一名昵称叫“宝宝”的三周岁女童。小区孩子的父母或双方或单方都在某单位上班,中午不回家,于是孩子的祖父辈来此照顾家中尚未入小学的孩童。宝宝的父母周一至周五早七点半从家里出发去单位,下午六点回家,一整天的时间,宝宝都跟自己的外婆待在一起。小区其他孩子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外婆今年58岁,小学文化水平。
(二)亲情之惑
1.“狼爸虎妈”遇上“慈祥外婆”。宝宝今年三周岁,十分任性。吃饭时,必须看电视,否则就拒绝吃饭,甚至发脾气。外婆为了哄孩子吃饭,便端着饭从餐厅到客厅去吃。宝宝的父母为了训练孩子坐在餐桌前吃饭,自己动手拿筷子吃饭的能力,一开始并不同意将饭端到客厅。为此,跟孩子的外婆进行了沟通,跟外婆讲训练孩子自己吃饭的重要性,可是沟通的结果每每是自己妥协。“孩子不吃饭,要饿死她吗?”;“不就是看个电视吗,有孩子吃饭重要吗?把孩子饿出个好歹,后悔都来不及”;“孩子哭闹不吃饭,你们看不见吗!”;“你们吃你们的,又不让你们喂(孩子)!”……外婆总有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孩子的父母碍于外婆的尊严,也碍于心疼孩子,并不敢跟外婆太过争辩。有时,孩子满屋子跑,外婆就端着碗跟着一口口的喂,宝宝的父母也想改变这种状况,可是却无计可施。
宝宝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有自己的一套育儿观念。坚信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于是在很多事情上对孩子特别严格。比如,不能破坏东西,饭钱便后必须洗手,不能没有礼貌,不能太晚睡觉……可是宝宝因为有外婆在身边护着,宠着,根本不能完成父母的要求。以睡觉为例,宝宝如果睡了午觉,晚上入睡就比较困难,有时到午夜还炯炯有神,父母因为明天要上班,也为了让孩子早点睡觉,会将宝宝放到床上给她讲故事,希望能哄其入睡。可是宝宝对故事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必须要玩自己的洋娃娃,玩具厨具等平常玩的玩具,并要坐在平时玩的地方玩(家里有一小块地方,放的全是她的玩具,她平常就在此玩耍)。父母当然不同意,一开始还各种好言相劝,劝到最后,宝宝的父亲是个急脾气,就直接上手打孩子。此时,外婆并不会直接出手相救,而是到自己的房间收拾行李,扬言要回老家,“你们这么能,你们就自己看(孩子)好了,打死了更好,就不用看了,我回老家了,以后你们也别回老家……”后面的事情可想而知了。外婆有时周末会回老家,宝宝一定要跟随,实在不行,没外婆的两天,就表现的特别好,判若俩人,因为她自己也知道再犯错没有人护着。宝宝的父母也想过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认为那里的老师最起码比外婆专业,懂得育儿知识,可是又担心孩子太小,幼儿园孩子太多,老师照顾不过来,孩子受委屈。前几天,宝宝进行体检,为入园做准备,视力检查低于正常值。晚饭时,宝宝还是边看电视边吃饭,父亲担心视力再下降,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把电视、机顶盒的电源、连接线统统拔了出来,遥控器也藏了起来。为此宝宝连续一周左右的时间一到饭点就哭闹,外婆虽然心疼,但出于担心孩子的视力,并没有再把电视连接好。后来,宝宝竟把看电视的事情抛到了脑后,于是,困扰了宝宝家半年多的“吃饭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2.看书还是玩泥巴――这是个问题!父母上班时,宝宝一整天就跟外婆待在一起。外婆文化水平不高,并不能教导宝宝看故事书,图画书等书籍,同时也是为了解闷,外婆会带宝宝下楼玩耍。一帮看孩子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聊一些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一旁玩耍。小女孩们喜欢玩过家家,每人都有一套玩具炊具,用来挖花园里的泥巴。外婆(奶奶)们只会口头警告孩子们说土里有“大虫虫”,可是并不会制止孩子玩泥巴的行为。对于这件事,一开始宝宝的父母并不知情,一个周末的下午,宝宝要下楼玩泥巴,父母出于卫生考虑,也是想孩子能在自己身边多待一会,并不同意下楼,一阵哭闹后,父母妥协。晚饭后,父母跟外婆沟通,告诉外婆泥土里细菌多,不卫生。外婆显然都明白这些道理,可是为了让自己的外孙女高兴,这些道理都可以放下。“她(指宝宝)再玩,你就把她领回家!”“把她领回家,发邪(山东方言,指孩子哭闹)怎么办!”“发邪就让她发,哭一会就好了,土里那么多细菌,得了皮肤病就晚了”“哪来那么多皮肤病,你小时候我下地干活,就把你扔在泥地里,你也没得病。玩完土,回来用香皂洗洗就行了!”说完,回到自己的房间,母女不太融洽的对话也戛然而止。宝宝一开始还只是在楼下玩泥巴,后来发现阳台的花盆里也有泥土,于是回到家,在阳台上接着玩,用她的那些玩具炊具做着一盘盘的“食物”。阳台上,客厅里,甚至卧室到处都有泥土。父母生气,打也打了,用其他东西诱惑也诱惑了,可是宝宝依旧喜欢玩泥土。或许,孩子的兴趣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在结束调研的前俩天,宝宝已经不玩泥巴了,而是拿着一个坏掉的耳机,把耳机插头当成注射针头,到处给家里的那些布玩偶打针,当然外婆也成了“病人”。
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是宝宝最喜欢的一首儿歌,也是她唯一会的儿歌;事实上,这是外婆唯一会唱的儿歌(也只会唱前半段),也是教给宝宝唯一的一首儿歌。宝宝家里有很多会唱歌的故事机、玩具,宝宝妈妈也在晚饭后,尽量陪她看书,教儿歌。但是,往往是晚上教一两句,经过一天的时间,第二天晚上或者更久的时间再唱,基本就忘光了。由于外婆文化水平低,这些儿歌自己也不会,就不能在一整天的时间再教导宝宝,失去了强化的作用。不仅如此,学诗歌也比较困难,一首诗,往往只能背诵前一两句。在孩子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上,外婆有很多时间,但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电视机拔掉之前(本人离开之前,宝宝家的电视也没有再打开过),中午吃过午饭,祖孙二人会看一两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宝宝很多行为,都是从电视机里学到的。宝宝的父母,在晚饭后,会陪孩子看一会儿书或学儿歌,但出于孩子的耐心,也因为上班劳累,十几分钟之后便放弃。
在语言的习得问题上,也存在问题。宝宝父母在家都是讲普通话,但宝宝却说着一口日照(山东另一地级市)方言,显然,是跟外婆学的,外婆是日照人,不会讲普通话。而小区里的孩子大都存在这种情况,操着各地的方言。虽然讲方言并不会影响在家的日常生活,但父母比较担心宝宝这口“纯正的”日照方言会影响日后的幼儿园生活及普通话的习得。比如说,“喝(hē)水”,日照方言说成“喝(hā)水”;“别碰(pèng)我”,说成“别碰(guāi)我”……像这种词汇,假设幼儿园老师不能理解的话,和宝宝交流就存在困难。
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问宝宝“你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宝宝回答“最喜欢姥姥。”因为妈妈的健康问题,宝宝从未喝过一滴母乳。宝宝是外婆用奶瓶喂养长大的,跟外婆感情深厚。宝宝妈妈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外婆因为老家有事,回去两天,以前都是外婆负责冲泡奶粉,然后喂给宝宝喝。外婆回家后,妈妈接过任务,但宝宝却死活不张口,也不哭闹,就这样饿了两天,直到外婆回来,一下哭了出来。相较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的孩子获得父母陪伴时间更少,获得父母的直接关爱也少许多,但祖父母弥补了这个空缺,甚至给与其比父母更浓烈的爱,跟祖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特别是完全隔代教育的孩子,明显与自己的祖父母更亲。同时由于祖父母的溺爱,孩子们独立性,受挫能力变得较差,自私,任性,懒惰等坏习惯也难以纠正。
三、总结建议
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或自愿或被迫地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此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3]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认识到隔代教育利弊的同时,发挥其教育优势,使幼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善,使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具体有以下建议:
1.寻求教育的合力。老一辈和年轻父母,由于成长生活的年代不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难免观念不同,两代人应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互相看到对方教育方式中的闪光点,寻求教育的合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
2.年轻父母多学习育儿知识。年老一代由于年纪和文化水平以及生活圈子狭窄的关系,几乎接触不到新的育儿知识。虽然经验丰富,但育儿方式陈旧。此时,年轻父母要通过阅读书籍、上网学习、互相交流经验等方式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并父母交流,使其能与时俱进,改善老旧不合理的育儿观念。
3.年轻父母多陪伴孩子。再好的隔代教育也不能代替亲子教育,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工作,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情感交流。
4.祖父母掌握爱的尺度。祖辈在教育幼儿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的适度。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即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并获取新的知识。这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还可以使幼儿有责任。倘若幼儿一味地在溺爱的环境下成长,无论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去解决,长此以往他们可能没有能力面对社会。[4](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2] 宋加杰.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2014(3).
关键词:隔代教育;利弊;优化;个性发展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态,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必然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提出可以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1.隔代教育现状
现在年轻的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教育孩子的任务很大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了祖辈身上,导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自觉地晋升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较早的入学教育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性格,所以他们几乎不存在隔代教育。虽然我国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但也有不容忽视的优势,只有针对隔代教育的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优化建议,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2.隔代教育的类型
2.1过分关注型
祖辈对孩子的爱是倾尽更多心血和关爱的,孩子们本来自己能做的事情,由于祖辈们的关怀备至,替他们把所有的事都完成了。孩子本来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能力,也被祖辈们剥夺了。
2.2过分监督型
有的祖辈由于自己对第二代的教育问题,然后会在第三代身上改变教育方式,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这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不自主性,由此还形成了对成人的不信任感以及惧怕感。
2.3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认为这样就能督促孩子们学习和提高社会能力。其实不然,过度严厉会阻碍他们性格的发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者叛逆心理。
2.4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这种祖辈对孩子的教育采用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他们对孩子的耐心和细心,让他们能用较适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3.隔代教育的优劣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隔代教育作为中国一种很普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隔代教育作为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清楚明确的把握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3.1隔代教育的良性影响
1)由于祖辈时间富裕,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又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安全监管、情感需求等给予相当妥善的保障,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例如:玩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和天性,他们通过游戏进行学习和获得发展。而祖辈充裕的时间为幼儿创造了游戏的条件和环境,亲身参与,引导学习。3到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游戏对孩子在身体、智力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而祖辈充裕的时间使这项活动的实现成为可能。
2)祖辈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能应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的常规性问题,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例如,在对于感冒这个问题上,年轻家长就可能小题大做,但是祖辈们就能用比较适宜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3)祖辈的传统美德对孩子是很好的榜样。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祖辈们具有大半生的人生阅历,在孩子身上能传承善良美德、是非原则、生活智慧,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例如,在节约食物方面,祖辈的勤俭朴素习惯对幼儿是很好的榜样,祖辈们经常性的习惯会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
1)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养观念相对滞后,对孩子的要求很单一,只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这样也容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多数祖辈常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往往导致“隔代惯”。于是孩子很难再接受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与父母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
2)过分的安全保,使孩子的创新品质受到限制。祖辈对孩子表现出的某些行为总是急于阻止,这使得孩子天生的创新品质难以充分拓展。
3)祖辈的知识水平较低,这种说法是相对的,一些祖辈的知识水平较低,尤其对于英语教学,不能很好的辅导孩子;对于音乐、绘画等特长培训,积极的引导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祖辈对这方面的引导作用明显不够。
4)家长和祖辈教育理念不一致,祖辈的教育方法老套,主观、简单,而现代家长的教育理念前卫、新潮。现代家长更多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积极、热情、以及独立自主的社会能力,让他们从小就锻炼成一种开朗的性格,而祖辈对孩子的重视主要是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导致教育理念的偏差。
4.隔代教育的优化建议
4.1从家长角度
父辈和祖辈要相互配合,做好各自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定位。孩子的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起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在要祖辈帮忙照顾孩子的同时,协调好祖辈教育和亲自教育的关系,形成合作教育。做父母的哪怕工作再忙,也要争取多跟孩子在一起,培养与孩子的感情,引导孩子兴趣的发展和性格的养成,而不能把孩子全权交给父母。
4.2从祖辈的角度
祖辈们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能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孩子,要培养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干”观念。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儿童自己收拾碗筷、自己穿脱衣服等。并且将一些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对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还应主动阅读一些早教普及性读本,学习一些现代的关于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要靠科学的力量教育孩子,不能单纯的靠经验来培养孩子。
4.3从社会舆论角度
社会舆论的力量对改善隔代教育问题来说不容小觑,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要鼓励编写和出版祖辈家长读物,增加隔代教育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满足祖辈家长这一广大人群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隔代教育的指导网络,多宣传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结合好的典型。
5.结语
隔代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从家长的角度、祖辈的角度和社会舆论的角度出发,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幼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善,使我们的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钱玲玲.关于现代家庭如何跳出隔代教育困境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9(10)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发展原因,选择把孩子留给家里年老的父母看管照看。这种现象在当下的中国十分普遍,而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隔代教育”,而这些年迈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有了一个新称号“隔代家长”。
家园联系是保证幼儿能够全方位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而在家园配合的问题上,许多老师认为和隔代家长打交道非常困难,隔代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他们对孙子疼爱有加,过分关注,甚至事事代劳,处处迁就,根本容不得幼儿园老师对孩子有任何的在他们眼中看来过分的要求。这样,幼儿园老师就面临着和隔代家长的沟通问题,特别是需要对幼儿生活细节照顾得较多的小班教师与隔代家长的沟通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幼儿园小班教师访谈案例
1、某幼儿园A老师访谈内容:
我:A老师您好,据我了解您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小班教师,您平日跟爷爷奶奶这样的隔代家长接触多吗?那您平日里跟他们做家长工作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A老师:现在年轻父母都忙着挣钱,基本每天都是爷爷奶奶来幼儿园接送孩子,坦白讲跟他们沟通确实比跟年轻父母沟通要困难一些,因为他们可能不太会听得进去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我们老师给出的意见。
我:那您能跟我分享一个具体的案例吗?
A老师:幼儿园的孩子都要在幼儿园吃三餐两点,早餐又尤其重要,我们都鼓励孩子们按时来上幼儿园吃早餐,不要迟到。可是东东就是每天都要迟到,每天全班的孩子都等着东东一个人慢慢吃完早餐再出去活动,这对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整个在园状态都不好,可是我已经跟他奶奶委婉地说过很多次明天要早点来哟,他奶奶每次都说好好好,一定不迟到,可是第二天依旧迟到。
我:那怎么办呢?
A老师:有一天早上东东奶奶送完东东,我在教室门外单独和她聊了一会,我说:“东东奶奶,您每天送东东上下幼儿园挺辛苦,您也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想让孩子多睡一会,您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但是奶奶您看,每天东东最后一个来,别的小朋友都在玩玩具了,他还在吃饭,他为了赶上别人的节奏,吃得很快,这样对孩子身体也不好,等他吃完饭就到了我们出去做早操的时间了,您想孩子刚吃饱就运动,肯定不行啊,但是不让他出去活动,他的心理上又难以接受。奶奶完全可以不用担心孩子睡不够,我们中午都有2——2.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的。”这样东东奶奶一听,第二天开始就再也没有迟到过了。
2、某幼儿园B老师访谈内容
我:B老师您好,据我了解,你们班的孩子大多都是爷爷奶奶在接送,那您跟隔代家长的接触中会遇到一些让您觉得棘手的问题吗?
B老师:是的,在与爷爷奶奶接触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毕竟他们是老一辈,很溺爱孩子,很多观念会与我们的教育观念产生冲突。
我:您能跟我分享一个具体的案例吗?
B老师:幼儿园明确规定了幼儿不能把零食带进幼儿园,可是我们班的一个孩子每天书包里都带一些吃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有一次我发现以后就告诉他:“老师先帮你放好,等放学了我再还给你。”孩子情绪波动很大,又哭又闹,好不容易给安抚下来,下午离园的时候爷爷来接,爷爷问孩子:“宝贝今天的糖是自己吃的还是跟小朋友分享的?”孩子立刻大哭起来,说:“糖在老师那。”爷爷当时就有点生气地问我:“老师,我们家孩子今天表现是不是不乖啊?你就把糖给他没收了。”我把糖还给孩子,然后对爷爷说:“爷爷是这样的,糖我并没有给他没收,是先帮他放好等放学了再给他,因为幼儿园是不能带东西进来吃的。”爷爷很不理解,理直气壮地说:“孩子还小,吃个糖有什么关系呢?你看整得孩子又哭又闹的。”尽管如此,我还是面带微笑,语速低缓态度诚恳地跟爷爷讲:“是这样的,爷爷您爱孩子的心情我真的非常能够理解,但是孩子还小,他如果在没有成年人的照看下,自己吃糖,很容易会卡住,当然没有出事很幸运,但万一孩子卡住了出现了更严重的后果怎么办呢?我们幼儿园和老师要杜绝任何一切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的东西。希望爷爷能够理解我们的工作,也请您配合我们,因为我们都是为孩子考虑。在离园的时候,有您的照看,所以我才会再把糖还给他。”
我:从那以后孩子还会带糖来幼儿园吗?
B老师:我没有再发现过了。
二、案例分析
1、与A老师的访谈结果表明:小班教师在与隔代家长沟通时首先要承认他们照顾孩子的辛苦,要让他们觉得老师其实特别理解他们对孩子的爱和照顾,是真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把所有沟通问题的解决点放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明白真正地爱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并不是事事都依他,而是依从科学的育儿方法,遵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这样隔代家长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并且配合老师。
2、与B教师的访谈结果表明:对于长辈型的家长,要用尊敬的态度、较缓慢的语速以及先报喜后报忧的方式对待,隔代人对幼儿一般都比较骄纵、宠爱,而且长辈型家长思维一般较为保守、固执,完全逆反于他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换位思考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要一味地去指责隔代家长在科学教育经验上的缺失,采用建议式的口吻娓娓道来,并着重强调事情后果的严重性,不要急于让隔代家长认可自己的观点,给他们一点的思考时间,然后他们会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你答案。
三、幼儿园小班教师与隔代家长有效沟通技巧
1、尊重隔代家长,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
彼此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保证,而隔代家长本来就是长辈,幼儿园小班教师更是应该以一种晚辈的态度跟他们沟通。
2、语速放慢,音量放大,语调放缓
隔代家长本来就是老年人,各种身体机能也在退化,幼儿园教师应在给他们交代事情或者沟通的时候考虑一些小细节。比如书写通知单时把字写得稍微大些,与他们沟通时,语速放慢一点,音量放大一些,让他们能够完全听懂幼儿园小班教师的意思。
3、将事情具体化
每个家长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天在班上的表现,幼儿园小班教师应该更加用心地观察每个孩子在班上表现的小细节,当隔代家长问起孩子表现时,一定要将事情具体化地告诉家长,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确实在用心地照顾孩子。
【关键词】隔代教育 幼儿 个性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4-02
引言
对于年轻的家长来说,年纪较大的长辈在教导孩子方面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因此很多年轻的家长为了上外地打工,经常将自己的幼儿交给家里的长辈抚养和教养。这种抚养方式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从客观角度来看,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两面性:第一,其可以更好的抚养幼儿成长;第二,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个性。下面就这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1.隔代教育的正面影响分析
隔代教育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隔代教育对老人带来的意义。现代化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形式也开始出现变化。现代年轻人通常选择在外地进行工作以养家,这就导致我国出现许多留守老人[1]。这些长辈常年肚子一人在家乡,对亲情十分渴望,因此。隔代教育可以弥补老人对亲情的渴望;第二,隔代教育对年轻家长带来的便利。经济的发展、物价和房价的上涨以及对幼儿的抚养均要求年轻的家长需要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是在工作的同时,年轻家长也会担忧幼儿教育和抚养的问题。隔代教育正好可以解决年轻家长的顾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隔代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好处。老人在抚养幼儿这方面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由老人抚养幼儿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分析
2.1 隔代教育让幼儿个性更加自私和任性
隔代教育一般均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对幼儿进行照看。长辈们对于小辈的疼爱虽然能够保证幼儿健康的身体发展,但是在个性养成上却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2]。老人对幼儿的疼爱通常均会带着无限的溺爱之情,这种溺爱的隔代教育方式是老人对幼儿“爱”的表达,但是也是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破坏幼儿良好个性的主要形式。在我国,许多三代家庭子女均是独生子或者独生女。这就导致我国年轻的家长和祖辈家长在对幼儿的关爱方面出现偏差,总希望将幼儿放在中心的位置,任何事情均无条件迁就幼儿。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个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经常哄幼儿吃饭、写字,而且通常采用的是物质奖励的形式。久而久之,当幼儿发现自己通过“不吃饭”等形式对爷爷奶奶进行要挟时,幼儿的个性成长就已经存在了问题。
2.2隔代教育让幼儿缺乏独立性
隔代教育中爷爷奶奶对幼儿的照顾无微不至,这种照顾从幼儿还是婴儿开始,直到幼儿开始上小学[3]。长期的贴身照顾虽然让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但是由于过于依赖爷爷奶奶等人的照顾,幼儿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而这种坏习惯表现在幼儿的个性上就是独立性的缺失和依赖性的强化。换句话说,隔代教育中这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将会使小孩从小养成娇气的性别,不利于幼儿长远的发展。
许多老人在进行隔代教育中总认为“必要的”照顾是应该的,例如在幼儿还在上幼稚园期间需要给幼儿穿衣,觉得去幼儿园的路程遥远需要一路抱着走过去等等。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当教育形式使得幼儿难以离开家长,在学习、生活自理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落后于其他的幼儿。
2.3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
创新能力是现代化素质教育中重点提倡的培养能力,其不仅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智力发展,还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就业发展等。因此,从小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幼儿的智商和能力具有必要性[4]。然而,隔代教育中,由于爷爷奶奶们从小接受的传统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不同,其对幼儿的教育中必然也会渗透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思维理念等。道德观念是幼儿应该传承的,但是在传统思想理念方面则会束缚幼儿的长远发展。老人家的思想观念通常是保守而单一的,这种传统思想和现代化开放思想的碰撞是当代青年及其家长在诸多问题上经常出现的矛盾来源。而这种传统观念对老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并不是老人想改正就能够立刻改正的。因此,隔代教育中老人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思想观和思维的活跃性,导致幼儿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例如,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老人们会从小禁止小孩玩泥巴、玩沙堆等。这种做法实质上就限制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展。
2.4隔代教育让幼儿丧失动手能力
劳动是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老人因为心疼幼儿经常会选择不让幼儿进行劳动。这种教育方式与亲子教育不同[5]。亲子教育中家长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多的考虑教育形式对幼儿未来个性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老人在这方面思考的较少,更多的是依靠本能的对幼儿进行爱护,最终使得孩子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娇娇女”或者“小王子”,不利于幼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指的是由爷爷奶奶等祖辈对幼儿进行抚养的家庭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一般均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协调老人、年轻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这是隔代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隔代教育却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隔代教育让幼儿个性更加自私和任性、让幼儿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以及会让幼儿丧失动手能力。因此,在隔代教育中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其优势和弊端,重点发挥其优势,改善其弊端,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锋. 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21-124.
[2]刘云,张果. “5.12”震后再生育背景下“类似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以“5.12”重灾区调查为例[J]. 西北人口,2015,04:123-128.
[3]赖运成,陈丽,叶一舵. 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测量和影响因素[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