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金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本文通过对各大银行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概述和浅析,为中小融资企业(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提出了现有可行的融资方案和方法。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l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三方共赢
在供应链金融中涉及三个主体——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
1、对于工厂等中小融资企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原材料等流动产品占用大量的资金,如果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通过暂时抵押货权,从银行取得贷款,用于开展业务,解决了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把动产盘活出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与扩张方面,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2、对于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实际上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服务业务,不但可以促进其传统仓储业务的开展,实现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服务,而且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同时也加强了与银行的同盟关系,给自己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3、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物流企业的上、下客户也是他们的潜在目标客户群体。通过与物流公司开展业务,银行可以很好把握住这部分的客户,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由于有物流公司作为第三方监管人对于质押的货物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且在企业贷款未能如期返还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可以协助银行将质押物变现还贷,最小程度地降低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可能产生的损失。
所以说,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可以实现中小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银行的三方共赢。
三、各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浅析
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
以下笔者将对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这三家商业银行所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概述和浅析。
1、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2006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整个供应链,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以解决现存的供应链失衡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该链初步整合了20多项产品(服务),在融资服务,在结算服务,理财服务和离岸业务四个大项目中,包括了供应商融资产品、经销商融资产品、出口国家贸易融资产品、进口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国际结算、企业理财方案、委托贷款等27个具体产品。
2、光大银行“阳光供应链”。2007年光大银行推出“阳光供应链”,将以行业内综合实力较强的生产制造厂商作为其核心客户,通过对产业链供应、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分析,针对链条上不同客户群的金融需求,由光大银行提供一体化、全方位、个性化、集成式的产品组合。
根据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光大银行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1+N链式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业提出行业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模式是指卖方(供应商)将赊销贸易项下的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给银行,由银行向卖方(供应商)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基于供应链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供应商、核心企业和银行都参与到融资过程中,核心企业在整个业务运作中承担反担保的角色,一旦融资企业出现违约情况,核心企业有义务对银行的损失进行补偿。
应收账款融资根据应收账款质押与转让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和保理融资。应收账款质押与保理的区别在于,应收质押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给付的应收账款;而保理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直接给付给银行的应收账款,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销售收入。目前,保理业务在国内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保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保理又称保付,指卖方将赊销项下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保理商)而提前回笼资金,银行受让应收账款向卖方同时提供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催收以及坏账担保等综合。在保理业务中,银行重点关注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避免了仅仅针对自身实力有限的上游供应商的信用评估和担保条件,借助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保理模式如图所示:
保理业务模式流程图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业务是基于供应链上下游和商品提货权而发放融资的一种业务模式,主要用于满足供应链下游经销商在预付账款方面的融资需求。保兑仓业务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产品媒介和融资工具,通过供应商、供应链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签订的四方合作协议,解决经销商的资金短缺,同时促成核心企业的批量销售,银行和仓库也因此获得了收益,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保兑仓业务在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银行以控制经销商向供应商购买的商品提货权为条件,向经销商提供融资;经销商实现销售以后,以销售回款偿还融资,同时银行依据相应金额逐笔向经销商释放货权。在此过程中,银行还会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对货物进行全程监管,以规避信贷风险。
保兑仓业务通过定向融资保证了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物流和资金流的稳定。物流方面,供应商收到银行的资金,根据银行的指令将物流转移至指定仓库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仓储监管;银行收到销售回款,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银行的指令分批向经销商放货,直至合同项下货物全部归经销商占有,物流流转结束。资金流方面,银行根据经销商的融资需求放款至核心企业账户,供应商放货,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监管;随着经销商销售进度的不断推进,银行根据经销商的资金回笼情况,向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出分批放货指令,直至经销商的销售回款全部覆盖银行的信贷敞口,经销商取得剩余的全部货权,资金流流转同步完成。
保兑仓模式如图所示:
保兑仓业务模式流程图
三、融通仓融资模式
在供应链融资中,针对供货商的应收账款占资可以选择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针对经销商的预付账款占资可以选择保兑仓融资模式,而对于在存货上占用了大量资金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则可以选择融通仓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和保兑仓融资模式都引入了核心企业作为风险变量,属于标准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而融通仓可以独立于核心企业进行操作,固融通仓还可被用作保兑仓的接驳性产品。
融通仓融资是企业以动产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的行为,主要用于满足企业从“付出现金”到“收回现金”期间的资金需求。融通仓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该业务模式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较,关键的区别在于融资的担保方式。融通仓业务适用于那些由融资需求又不具备足够的不动产、有价证券或保证人等担保条件,但能够以自身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存货等动产进行质押担保的企业。融通仓业务又分为动产质押和仓单质押两种模式。
第一,动产质押模式。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提供融资的业务。在办理融资时,借款人需将合法拥有的动产交付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进行监管,但动产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
借款人通过动产质押业务既可以获得融资,又不影响动产的正常周转。动产质押业务支持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进口信用证、国内信用证和保函等多种融资方式。对银行而言,动产质押有利于培育潜在客户,银行作为供应链各节点上资金的提供者,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不仅可以规避信贷风险,而且可以进行延伸服务,以物流公司的客户为核心,拓展其上下游客户,使得核心企业、一系列的上下游企业和物流公司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实现封闭循环,不断扩充银行的客户规模。在动产质押业务发展过程中,随着客户需求的逐步升级,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运作方式。
其一,动态动产质押业务,即核定库存质押业务。在动态动产质押方式下,银行给予借款人一定的授信额度,并根据动产的品种和借款人的资质设定动产质押率。在动产价格上涨或不断有新的动产验收入库的情况下,质押率将低于设定值,借款人可自行向物流公司提出提货或换货的申请;反之,在动产价格下跌又没有新的动产入库的情形下,质押率将超出设定值,银行将通知借款人必须于合理时间内存入足额保证金或增加质押动产,保持质押率不高于最初核定的质押率。
其二,静态动产质押,即非核定看库存质押业务。在静态动产质押方式下,银行也予借款人一定的授信额度,并核定动产质押率。但是借款人不得随意提取或更换已设定质押担保的动产,借款人追加保证金、归还银行贷款或增加其他担保的情形除外。
动产质押模式如图所示:
动产质押业务模式流程图
第二,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业务是银行凭借款人持有的以其自有的存货等动产存放专业仓储公司而得到的仓单进行质押,向借款人提供融资的业务。银行根据货值核定融资金额,同时由仓储公司对质物进行监管。
仓单质押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为银行拓展服务项目,开辟新的融资发放渠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仓单质押一般分为标准仓单质押和非标准仓单两种模式。
其一,标准仓单是由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在完成入库动产的验收、确认合格后统一制定并签发给货主,经期货交易所注册生效的提货权凭证。注册后的标准仓单可用于交割、交易、转让、抵押、质押和注销等。标准仓单质押是指银行以借款人提交的标准仓单作质物,并按照仓单价值的一定比例向借款人发放融资的授信业务。
其二,非标准仓单是由经银行评估认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签发的,说明受存动产情况的权利凭证,非标准仓单项下的动产多指在生产及流通领域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通用产品。非标准仓单质押是指银行以借款人提交的非标准仓单作质物,并按照仓单价值的一定比例向借款人发放融资的授信业务。
仓单质押模式如图所示:
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的类型:依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供应链金融类型有所不同,依照供应链的不同模式,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主要分为有效性供应链以及反应性供应链,依照供应链的稳定性又可分为稳定供应链和动态供应链,依照供应链容量进行划分,电子商务供应链就可以分为平衡供应链和倾斜供应链。有效供应链主要包括了原始材料转化为成品或者半成品的过程中的物力功能,反应性供应链主要具备承接市场的中介功能,为客户提供预知的需求,将商品发往各个市场。在市场范围内,产品若是具有比较单一的稳定的性质,此类产品构成的供应链就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若是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度变化比较大,又由于产品本身具有多样性,此类产品构成的供应链就属于动态性供应链,此供应链上的产品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产品的数量以及生产模式等,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若是产品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本身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产品需求量在发生变化,这类产品的供应链就称为平衡供应链,若是产品的成本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此类产品构成的供应链就称为倾斜供应链。
2、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和融资
2.1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金融管理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属于价值增值的过程,电子商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虚拟供应链,本身属于一种高效新颖的形式,实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现电子商务价值增加的过程。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的管理中应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供应链金融结构容易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对于传统的供应链而言,单单是一种多节层级系统结构,本身对于市场响应和变化反应比较迟缓,但是在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之后,在供应链金融中逐渐增加了产品的零售商、原料供应商以及制造商等,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供应链对于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另外电子商务同样会对供应链金融本身的运行模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买卖双方的交易市场逐渐变得更加公开化,这必然会导致供应链的运营模式发生变化。传统供应链金融通过市场进行实现,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不仅仅通过市场,还需要通过竞标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得供应链进行重组。
2.2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和一般的贷款融资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需要通过物流中的货权动态管理等进行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融资模式包括订单融资模式、应收/应付账款融资模式、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以及委托贷款融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企业多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订单特点主要体现在品种多、小批量以及多批次等,电商通过质押订单来获得融资,具体而言,交易平台服务的优势为企业整合大订单提供便利,在订单完成后,卖方在向银行申请融资授信,银行抵押、申请贷款等,银行核实交易信息并作出回购承诺,在开设专门的账户便于贷款的发放和回收,电商在获得贷款后生产产品。由于电子商务的性质,在交易平台上,电商企业收到货款往往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缩短账期,企业可以选取应收或应付账款融资模式来获取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率,这种融资模式把平台服务商作为基础,因此需要保证对供应链的资金流具有非常强的控制能力,非常适合于在线支付。电商把自身的货物存放到第三方物流仓库中,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这种融资模式为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委托贷款融资模式是指本身所具有的资金,委托银行找合适卖家提供贷款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风险最小,降低了借款人的生产成本,非常有利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的良性发展。
3、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电子商务的出现促进了新型的教育方式和流通模式的出现,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各个企业都参与到其中,尽可能地减少了物流资金的周转环节,根据我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在2011年已达到了5.95亿元,并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模式,中小型企业快速参与到其中。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环节,同时也是制度上的创新,属于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本文以“云仓”来论述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模式。下图是云仓系统主题相互关系。所谓云仓是指以商品或者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元素的集合体,其核心思想为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将供应商、分销商、物流商以及制造商等直接对接在云平台上,形成一个大型网络集群,降低违约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云仓系统框架实体包括“云平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和“云市场”等,依照服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电子流程、电子市场、电子基础设置以及电子商务等内容。云市场通过相对集中的云平台资源联网各个感知节点信息资源,用少量的资源来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云平台属于一种物联网运营平台,又可以称为电子化现货市场,目前我国的基础原材料供应商正在逐渐向着体制化发展,国家也逐渐形成规模比较大的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云仓的交易模式属于场外现货交易,交易对象包括延迟交易现货和即期交易现货,交易初期的对象主要是基础原材料,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将会有更多的现货商品参与其中。云仓的业务内容主要是现货交易相关业务、金融业务等,完全整合了融资获得渠道和供应链内部交易,对于贸易环节和割裂成本都具有极大的降低优势。
银行贷款风险主要通过货权动态监管和企业专用货款账号等进行控制,极大地简化了审核程序,为会员的贷款提供了便利。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中小企业进入到云平台先支付20%的初始保证金,随着产品交首期的不断缩短,保证金的收取额度逐渐增加,参与云交易的人逐渐增加,因此云交易市场就会获得更大量的保证金资金,中小企业在云平台上的质押信息通过物联网演示接口显示,云平台集中保证金为中小企业提供间接融资,若是需要的金额非常大,可以利用一定的保证金向银行进行申请融资,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贷款热情,最后商业银行关注中小企业运行状况,直至企业归还贷款,非常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另外云仓交易平台实现了应收账款自动化和应付账款自动化,解决了发票传递的问题,有助于买卖双方的确认。相对于一般供应链而言,云仓主要实现了信息共享,保证金间接融资以及现货连续交易等。在云仓交易中,虚拟交易平台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需求集中到一起,很容易获得价值的实现,完成了交易的直接对接,在网上实现产品的信息过程,降低各种流通以及交易费用,虚拟集群的运作方式,构成了一种联系频繁的组织网络,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形成外部集聚效应。云仓的出现具有的保证金的杠杆交易,从根本生解决了核心企业占用资金的问题,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便利,另外由于保证金的杠杆作用,也使得交易上实现了资金的最大利用化。云仓采用了连续交易模式避免了价格风险,在交易中合同的定价均是当日的市场价格,保证了资金不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云仓所具有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全方位的监督货物的目的,降低了银行的监管成本,此外交易市场巧妙地连接异地市场,有助于中小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级状态,云仓同样存在风险控制管理和风险技术管理,同时也存在和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风险,本文主要考虑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交易着风险等内容。目前云仓面临的最大的交易风险为法律风险,从本质上来说云仓交易同样属于现货交易,但是目前的法律对于其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产品价格等容易被控制,同时很容易发生挪用客户保证金。被迫参与以及携款潜逃等交易违约事件,损害参与者的利益,所谓操作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内部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引发操作风险。交易者的风险是指包括价格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在内的风险,相对于传统供应链金融而言,这种风险被极大地降低。
4、结束语
根据语义学的解释,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合成词,由“供应链”和“金融”两个语素构成。这表明了供应链金融从诞生之初便同时具备了产业和金融两种属性。供应链金融固有的二元性也自然导致了企业家和学者们在认识和理解供应链金融概念上的差异。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在界定供应链金融概念时,“供应链”和“金融”两者的地位和角色是变化的。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是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资金运作,向其下有顾客提供金融增值服务。狭义的物流金融是依托物流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创新型融资模式。物流金融的雏形出现公元前2000年,物流金融便已初具雏形并且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领域范围内,一种十分常见的物流金融雏形是储存设施与分级系统。19世纪,芝加哥谷物行业用仓单位发货人融资。1999年,致力于创造并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上市公司RedwoodTrust收到来自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的3.5亿美元。2001年,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被美国联合包裹公司收购,以期为顾客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随着物流金融实践的发展,国外理论研究也非常丰富。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金融中业务模式的演进和具体形式进行探讨,二是对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管理理念进行研究。MichaelLamoureux(2008)总结前人研究给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这一定义是站在金融与产业立场上的,他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系统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1]。在国内,1999年中国储运集团首先开始从事物流金融相关业务。随着供应链管理时代的来临,物流金融研究也开始偏向供应链视角。当突出“金融”时,供应链金融的侧重点在其金融属性,即供应链是手段,金融是目的。供应链金融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基于供应链展开的一项业务模式的创新,是一种新型独特的信贷模式。
相对应的,从供应链上的运营商(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等)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的侧重点则转向产业属性,金融是手段,供应链成为目的。此时,供应链金融表现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它是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发展和深化,即从关注物流到注重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对资金流的有效管理是实现“三流”合一,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而要实现资金流的有效管理,则必然要借助金融手段。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直是供应链金融实践中最活跃的参与主体,因此大多数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都是从银行的角度展开的。其中,深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2007)阐述了相对来说比较具备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定义,他主张应借助剖析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在融合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出现的风险调节变量的同时,应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为供应链中存在差异的节点企业提供相对封闭的授信扶持以及结算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2]。胡跃飞的供应链金融定义中,实施主体是商业银行。与之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弯红地(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其提供形式灵活、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3]。除了银行视角,其他几种常见的视角还有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等视角。闫俊宏(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为促进供应链的稳定和运作畅顺,金融机构与企业相互协作,对供应链中的单个或多个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结算和融资服务,从而建立银行、企业和供应链共赢共存、持续发展的局面[4]。现有研究大多落脚于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属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其产业属性的关注和分析。具体而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第一,供应链金融反映了思维模式的创新,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从微观层面关注企业的视角,而是从中观的视角剖析整个产业供应链,把金融资源的整理合并内容拔高到整体供应链组织协调配合的战略层面。第二,供应链金融系统内部存在多方参与主体,主导供应链金融并提供相关服务的主体是供应链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可以是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由此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第三,供应链金融以开发金融工具,实现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为目的,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绩效。从广义层面而言,供应链金融是把供应链上所具有的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提炼整合,并且为供应链金融中的特殊组织方提供完整的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资金流管理问题的策略方案。从静态上讲,不同参与者之间相对繁复庞杂的资金关系都被包含在供应链中;从动态层次上讲,一般是有指定的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参与方(如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作为组织者,为特定的某个供应链条或特定的某个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提供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服务。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
所谓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其表明不同事物间潜在的规律联系,内容不一定是图象或图形,也可能是数字或抽象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可以说模式关注的不是本质上的内在规律而是外在形式上的联系,是人类把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累积起来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一种基于认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从持续反复出现的事物中提炼和概括出该事物的规律,是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其进行高度归纳总结,因为人们往往能够从不断反复出现的事物中观察并发现出某种特定的模式。一般而言,在一个成熟的领域内,会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模式。一个关于模式的比较经典的定义是由Alexander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模式都是发现居民生存环境中时常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重点方案。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可以作为经验辅助我们进行决策,即在某种条件下按照这种模式可以产生某种结果,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优秀方案的指导下,人们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目标计划且可能会依据已有的良好思路设计出一个更加优秀的方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现有文献中涉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通常表达了两种含义,或者简单地指代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突出其作为一个不可分的完整概念与其他模式的差异,等价于“供应链金融”;或者强调了供应链金融内部的细分模式,即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于“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文章所要探究的是第二种含义,即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根据对模式的分析,可以推出,供应链金融模式就是供应链与金融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标准样式,表现为在供应链金融系统自身内部参与人之间的某种持续平衡稳定的功能结构关系以及有规律可循的交流互动方式。由于这种结构关系和交互方式具有多样性,从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每一种供应链金融模式都是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需求而设计、开展的实践方案的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进而抽象升华出的一种可以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内被其他参与主体不断借鉴、复制的实践样板。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这种可复制性使得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以更低的实践探索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的高效、规模化发展。由于其表现出的对供应链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供应链金融模式一直是供应链金融研究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对供应链金融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总结分类。虽然供应链金融的内涵要大于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只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一开始便是以其在融资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而引起广泛关注的。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在合理配置资金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中每一个链条上的参与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度,并且因为每一个链条中的参与者及时相互独立的个体关系,又是相互合作与竞争的竞合关系,所以主要会利用债权债务关系对链条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之间的资金进行合理安排。该债权债务关系首先来源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并由此体现出来,尽管企业的资金是有限制的,但企业取得融资的重要渠道是银行,所以银行涉入到了该债权债务关系后就可能转换成为银行信用。因此,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供应链融资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合理安排,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与运用与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与运用等同起来。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大多数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实质上都落脚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或维度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比如,从银行角度来看,根据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异和解决方案的纬度导向,部分学者把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划分为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三类。很多学者对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总结,一般是在三大类融资模式(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的基础上,对每一类融资模式主导下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基于预付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和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是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实践模式;也有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可以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融通仓融资以及监管融资四类,还有学者基于企业生产营运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基于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模式、基于生产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以及基于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类。通过分析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在总结供应链金融模式时选取的标准或维度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都是围绕预付账款类、存货类和应收账款类这三大类融资模式展开论述的,很少有学者突破这一框架,另辟蹊径进行分类。
从产业角度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是一种非常新颖独特的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产业内部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来完成。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产业供应链上的运营商,包含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之具备长期稳定关系的上下游交易对手(主要是大量的配套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企业;第二部分是较常见的银行或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中商业银行可以看作是最具典型和表现活跃的参与主体。从产业层面讲,供应链金融关注的焦点是怎样使用金融手段才能在为供应链分配资源的同时实现供应链全局利益的最大化。以该功能为核心,同时考虑不同主体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系统内主要有四类角色:第一类,由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所扮演的金融服务需求方,尤其是由中小企业扮演;第二类,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机构所扮演的金融服务提供方,它们主要承担在为供应链投入资本的同时提供另外的资金管理服务的责任;第三类,由核心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电商企业所主要扮演的供应链金融主导组织方,它们作为供应链金融的汇聚点,是组织系统内的不同参与者,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系统内具备充分的影响力;第四类,由第三方物流、保险公司、仓库储存监管等类型企业所扮演的供应链金融支持协作方。因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模式分为三类,分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三、供应链金融协同机制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实践一开始也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其初衷有益于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国外银行为了维护与老顾客之间的关系,避免因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老客户流失而推出供应链金融;而国内银行则为了开发新的客户,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新的信贷模式。故而,研究中国供应链金融问题,更多的是基于四大参与主体: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这在国内的研究中是获得一致认可的。李飞(2011)[5]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林侠、罗霄峰(2011)[6]认为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一般选择行业市场占有率靠前、物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国外很多专家学者对供应链金融协同机制进行探讨。Duan(2009)建立了在紧急状况下的供应链金融损失最小化的合作决策机制[7]。Allen(1998)等认为有效的合同可以保障银行和企业以完整的过程完成谈判,从而降低道德风险[8]。有学者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供应链金融的合作协同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Kong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融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金融仿真模型,讨论资金流和融资政策制定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9];Alea(2010)运用智能匹配方法设计了一个供应链金融沟通与决策机制[10]。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问题是国内外研究持续关注的问题。Pater从多角度考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Cranfiel针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风险波及性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李毅学(2011)表示,供应链金融风险应包括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两个基本层面[11]。张春认为供应链金融系统本身就存在一个风险防范与安全控制机制。在风险度量上,Barsky区别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信贷业务,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五类。有学者从信任的角度研究供应链金融机制。信任是人和其交易伙伴之间的一种期望,在契约的基础上交易伙伴以双方都能够相互接受的方式行事,其中一方不可能利用另一方的弱点或缺陷来谋求自身利益。Chopra&Meindl认为,在供应链联盟中,信任是指供应链节点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注不同节点上的其他企业的福利内容,在没有考虑清楚自身行为对其他节点企业产生的影响时不会随意采取业务行动。刘永胜在总结和吸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之后,认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彼此信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企业在面对处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所表现出对彼此的信任和依赖,这种成员之间因将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彼此信任十分珍贵;二是供应链尽管以信任为基础,但其本身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从产业整合的角度设计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机制需要整合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机制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立足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二是立足供应链金融系统的信任文化机制,三是立足更大系统的宏观配套机制。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构成了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三种机制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可通过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供应链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必须依靠各参与主体的相互信任,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信任文化,走向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信息容易对称或监管的交易成本较小时,采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这种强制的机制,引导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
四、结论
5月12日,由旺财谷与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管理行业峰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今年科博会系列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互联网+”备受热捧,峰会受到金融、实业、科研等众多行业专家和从业者高度关注。
核心企业还是小微企业?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有的平台企业基于核心企业开展业务,有的平台则将目标群体定位于中小企业。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供应链金融具有需求低、收益低、安全性高的热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与银行、传统金融机构争食的局面;而围绕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虽然需求大、收益高,但伴随而来的是高风险。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
全民财富合伙人文世韬认为,供应链金融应以核心企业为基础。他说:“供应链金融通常是通过小的资金撬动大的应收账款、货物,其前提是认为买卖是安全的,或者供应链是可控的。但是真正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大型企业、核心企业的条件和配合程度并不尽如人意,导致其账款难以收回。这时,作为中间企业,不光能起到资金撮合的作用,还可以在物流撮合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有一定市场前景的。”
而1号链互联网供应链兼容风控平台创始人高胜涛则认为,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的供应链金融,对产业介入性不强,这类业务更适合金融机构开展,而不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因此,他提醒第三方金融企业及供应链平台:“要另辟蹊径,否则掉到银行的坑里,可能以后就没你什么事了。”
未来会怎样,现在怎么做?
经历了爆发式发展和问题平台的不断曝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当前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稳步发展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而服务于实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对这一点的认识则更加深刻。很多企业不但意识到当前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情况有正确认识,而且还要更多地从长远的角度,通过对行业未来发展情况的理性判断,来规划当前企业的发展之路。
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董事长徐朝军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规模非常大,而且都有明确还款来源,安全性很高,是金融行业里最优秀的业务之一。“应该站在更高角度、更长远的时间,来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发展模式、实现路径。”徐朝军说。
旺财谷创始人曾克庆表示:“别人发展很快,我们很淡定。3年过后,今天喧嚣的这些人,95%可能都不存在了,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还在。整个互联网金融现在才刚刚起步,将来会涌现很多万亿元级别的公司。这是一场很长的马拉松,当前充其量是马拉松的前100米。”而对于用户思维,曾克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很多同行都在做刀尖上舞者,认为一切以拥有尽可能多的用户数量,以如何方便用户为核心即为用户思维。而我认为,以用户安全为先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单纯实现让用户一次性、很简单地就把钱划走,这样的体验非常快捷,但这不是我们的选择。”
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则将互联网金融自下而上分为4个层级:第一底层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货币体系,以比特币为代表;第二层为债权创新,以P2B、供应链金融为代表,它的本质是债权的产生、判别和转嫁、转售等;第三层是股权融资创新,以众筹平台为代表;第四层是股权融资创新,以雪球为代表平台通过提供跟踪交易、在线投资组合等进行的股权配资、社会化投资,都是股权融资方面的创新。
对于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麦刚认为:“P2P行业供应链千差万别、百花齐放,有一些模型或趋势可供参考,但是各行各业的真正业态、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博弈关系等都是千差万别。而众多业态中,容易产生大机会的是那些两头比较分散的业态,生鲜行业是非常典型的场景。某些大宗商品也存在这样的机会,但它的供应链平台模式与生鲜行业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