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维生素ad滴剂

维生素ad滴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维生素ad滴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维生素ad滴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早产儿;贫血;右旋糖酐铁片;维生素ad滴剂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6.103

早产儿贫血是一种常见的早产儿疾病, 尤其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病率最高, 主要是由于早产儿机体代谢对氧的需求量低, 红细胞寿命短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不足, 导致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合成不足所引起的贫血症状[1]。如不及时治疗, 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和发育, 增加输血的风险。本院使用维生素AD滴剂联合右旋糖酐铁片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92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000~1500 g), 所有患儿经检查和诊断排除宫内感染、宫内缺氧、出生窒息、先天性畸形、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且签字, 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会批准通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各46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18例, 出生胎龄28~34周, 平均胎龄(27.8±3.4)周。观察组中男30例, 女16例, 出生胎龄28~34周, 平均胎龄(28.3±3.1)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生后2周开始单纯口服右旋糖酐铁片(天津怀仁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0.25 g/片, 国药准字H12020668)进行治疗, 5 mg/(kg・d), 3次/d, 均在进食后0.5 h口服, 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儿生后2周开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口服维生素AD滴剂(广州珠江制药厂, 每毫升维生素AD滴剂:维生素A、D含量为50000单位、5000单位, 国药准字H44022600)进行治疗, 0.05 ml(1滴)/次, 2次/d, 治疗1个月。

1. 3 疗效评价标准[2]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根据治疗标准, 显效:治疗后贫血症状消失, 血红蛋白明显上升且达到90 g/L;有效:治疗后贫血症状减轻, 血红蛋白明显上升但未达到90 g/L;无效:治疗后贫血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血红蛋白浓度未上升或下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情况 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86.9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35%, 低于对照组的13.0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儿贫血主要是由于机体代谢对氧的需求量低, 红细胞寿命短以及EPO合成不足, 导致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合成不足所引起, 临床上常用输血、重组人EPO进行治疗, 但由于早产儿有其严格的输血指征[3], 并且存在一定风险, 有时较难为家长所接受;新生儿体内铁离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维生素A的缺乏, 引起铁蛋白合成受阻, 导致体内铁离子减少。在补充铁离子的基础上, 适当补充维生素A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中研究发现, 使用维生素AD滴剂联合右旋糖酐铁片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达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96%(P

综上所述, 对于防治早产儿贫血使用右旋糖酐铁片与维生素AD滴剂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晶, 刘捷, 曾超美.早产儿贫血140例相关因素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2):98-99, 109.

[2] 赵会娟, 杨娅丽, 张桂玲.右旋糖酐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80例临床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32):5387-5388.

[3] 姜红, 汤庆娅.早产儿贫血现状及防治研究进展.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12):1185-1186.

维生素ad滴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评估 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 压疮

压疮是皮肤或潜在组织持续受压,在剪切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导致的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是医院护理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重型TBI患者因意识不清、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原因,极易发生压疮。因此,有效地预防压疮在神经外科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于2008年3月~2010年8月对住院治疗的重型TBI患者,进行系统地护理评估、综合性地护理干预及使用维生素AD滴剂加林克霉素防治压疮和皮肤损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10年8月住院治疗且GCS评分≤8分的重型TBI患者198例;其中男167例,女3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9例。其中院外带入压疮16例,观察组9例,对照组7例;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肤损伤共67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32例。

方法:两组患者除按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外,对照组按传统方法预防压疮;对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肤损伤采用碘伏+凡士林油膏局部涂抹治疗。观察组在入院时、手术前后、住院每超过1周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分值给予综合性地干预来防治压疮;对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皮肤损伤使用维生素AD滴剂+林克霉素局部涂抹治疗。

护理评估:观察组采用自行改良的Waterlow’s评估表,从意识状态、运动能力、控便能力、摄食能力、皮肤类型、年龄、体形、合并症以及生化指标9个方面进行评估。评估标准:≥10分为危险、≥15分为高度危险、≥20分为非常危险。分值越大,说明患者发生压疮的几率越高。对已发生皮肤损伤或压疮的患者,重点评估皮肤受损状况,给予干预。

护 理

完善护理管理,规范护理行为:完善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制定患者安全搬运制度、床头皮肤交接班制度及压疮三级管理制度[1],醒目提示皮肤重点预防部位,并做好实施记录。

针对重型TBI患者病情及评估情况,给予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对护理评估≥10分的危险患者,入院后首先保护和促进皮肤的完整性。其次加强潮湿与失禁的管理;重型TBI患者失禁与腹泻的发生率较高,据文献资料报道可达62%[2],一旦发生失禁及腹泻,患者肛周、臀部皮肤极易因排泄物及机械刺激出现潮红、糜烂,甚至溃疡,可局部清洁后林可霉素涂抹,然后将维生素AD滴剂擦涂在皮肤表层,每排泄1次便重复上述操作,减轻皮肤损伤程度及预防压疮的发生。同时采取保护性减压措施并及时翻身。再次进行营养干预,阻止或延缓压疮的形成。针对去皮层状态的重型TBI患者,实行个体化护理,平卧位时使用水囊袋两侧或上下垫起,侧卧位时,背部及臀部垫以小糜子垫,放置时分开臀裂皮肤,使其充分暴露,避免互相挤压并受压。最后做好促醒护理[1]、早期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从而减少压疮的发生。对护理评估≥15分的患者,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增加翻身次数,骨与骨接触部位及双下肢应垫以软枕,使足跟处于搁空,避免自身重量的压迫。

分期护理:压疮一旦形成,首先解除压力,每班及时、连续记录压疮面积及深度,以判断护理效果,同时根据压疮的分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Ⅰ度压疮尽量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局部喷涂云南白药气雾剂或红花油,必要时给予适宜的压疮贴膜。避免按摩和使用烤灯。Ⅱ度压疮呈现紫黑色瘀斑、水疱、擦伤并溃烂时,经生理盐水清洁并碘伏消毒处理后,使用林克霉素加维生素AD滴剂局部涂抹,必要时给予红外线局部照射;Ⅲ~Ⅳ度压疮针对创面范围、深度、渗液量、感染程度等情况采取对症措施。

评价方法:两组患者以无压疮发生为有效,否则为无效;两组患者以压疮治愈率进行比较;对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皮肤损伤分别于用药后24、48、72小时进行疗效观察并比较治愈率。①治愈:用药后病变完全消失。②好转:用药后病变范围缩小、红肿、糜烂减轻。③无效:用药后皮肤损伤不变或加重。

结 果

观察组预防压疮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压疮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使用维生素AD滴剂+林可霉素局部涂抹治疗皮肤损伤,24、48小时后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72小时后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重型TBI患者病情变化快、昏迷时间长,急性损伤早期机体处于应激应对状态[3],压疮的发生率高。压疮一旦形成不仅增加护理工作量,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本组患者压疮发生的前提是因昏迷而不能自行变换,垂直压力、受压时间及肌肉强直性痉挛是导致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重型TBI损伤患者呈去皮层状态时,躯干四肢肌肉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两侧臀大肌强直后伸,臀裂互相挤压,加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皮肤大汗、潮湿,臀裂部位透气性又较差,在自身重力、角弓反张力、挤压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压疮。摄食障碍、排泄异常、被动变换卧位时的剪切力、摩擦力是压疮的促发因素。重型TBI患者昏迷,常给予鼻饲饮食,当鼻饲液浓度过高、量过大、温度过低、内含脂肪过多及鼻饲液污染,加之肠道菌群失调、胃肠道不耐受等原因均可导致腹泻,频繁的腹泻及尿失禁致使皮肤潮红、糜烂、甚至溃疡,从而增加了压疮的发生机率。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是导致压疮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重型TBI患者因创伤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的应激状态,营养需要量增加,然而颅高压使患者频繁呕吐、消化道出血、发热、腹泻、加之禁食以及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的使用,使患者处于营养缺乏和电解质紊乱状态。如得不到及时处理,最终导致低蛋白血症和代谢紊乱,发生压疮的几率是正常人的5倍[4]。

压疮一旦发生,避免在红斑处按摩,因按摩可造成细胞缺血或缺血进一步加剧[5]。极度消瘦、高度水肿的患者禁止使用气圈,因气垫圈透气性差,可增加新的受压点且使血液循环受阻,进而造成局部静脉充血和水疱。Ⅰ度压疮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或红花油局部喷涂治疗,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采用维生素AD滴剂+林克霉素局部涂抹治疗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肤损伤及Ⅱ度压疮,因维生素A可保持上皮组织的完整性及组织器官表层的健康,使皮肤柔软细嫩;维生素D具有皮质类固醇激素样作用,可以抑制皮肤红斑的形成;林可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大多数厌氧菌及拟杆菌属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又因维生素AD滴剂为脂溶性,可在皮肤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对防治压疮和皮肤损伤有显著的疗效。压疮合并渗液时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可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组织吸收渗液及加快新陈代谢。Ⅲ~Ⅳ度压疮,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只有在湿润的环境下才能加快组织生长及伤口的上皮化[5]。因此,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凝胶活性辅料覆盖创面,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通过两组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压疮和皮肤损伤的防治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系统地护理评估、综合性地护理干预及使用维生素AD滴剂加林克霉素防治压疮和皮肤损伤,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吴晓红,马智群,田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6,22(11).

2 石振宇.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发生腹泻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5,11(3).

3 胡宏鸯.护士压疮知识与现状调查[D].2009,11,27.

维生素ad滴剂范文第3篇

误区1. 轻视母乳喂养

有些年轻妈妈为了自身的“健美”,不采用母乳喂养,而以牛奶作为婴儿的主食。因她们听说“牛奶含钙量较丰富”,就自以为“牛奶能预防佝偻病”。其实,母乳中钙、磷含量虽比牛奶低,但其钙、磷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更为重要的是母乳营养丰富、且有免疫因子,抵抗力强,这可从总体上防治佝偻病。

误区2. 误选维生素AD滴剂

我国市场上有多种维生素AD滴剂,其中的A、D比例为:10:1、3:1、 2:1几种,在OTC药店中可自由买到。许多家长常常会误选,耽误了佝偻病的及时治疗。10:1的品种用于维生素A缺乏症,而治疗佝偻病应选用后两种。

误区3.重视药补、不懂食补

其实食补胜于药补。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品有:蛋、奶、动物肝脏、豆制品和海产品等;含钙质丰富的食品为:豆腐、骨头汤、蛋黄、鱼虾汤、紫菜、芹菜和谷物类等。在补钙的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D,因为钙的吸收必须要维生素D的帮助。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相对大于成人,需要补充更多的维生素D和钙,以便适合生长速度。

误区4. 隔着窗玻璃晒太阳

因紫外线穿透力极弱、不能透过玻璃,而缺乏紫外线的阳光不能帮助体内合成维生素D。 多晒太阳是小儿补充VD的最好办法,故即使在寒冬腊月,也要在晴天每天晒1小时的太阳。

误区5.盲目多补钙、滥补钙

许多家长治病心切,常常盲目多补钙,结果反而有害。特别要防止多食市场上的“强化含钙食品”,如多种加钙饼干、加钙面包和加钙牛奶等等,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适宜的范围,若摄入过多的钙,可使血磷浓度降低,可引起食欲不振、影响肠道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同样有损小儿的健康,不利于佝偻病的康复。

维生素ad滴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特殊用药;发放;沟通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114-0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保障任务,也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主要服务平台。全科护士承担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任务,儿科特殊用药发放是全科护士在整个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患儿的特殊生理结构及儿科特殊用药特点,考虑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与成人不尽相同,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等[1]。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来,我们社区服务中心全科护士一直探索如何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儿科用药特殊使用方法的沟通

1.1 特殊给药方式的沟通

为了帮助患儿正确用药,儿科特殊的给药方式需要在发药时特别给家属交代清楚。如治疗腹泻用的思密达要在胃基本排空以后服用,而且服药后至少2~3 h不能进食,否则会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也可以直接将其涂于口腔黏膜治疗口腔溃疡等,如果腹泻症状较重,伴高热、眼窝凹陷、精神差等,应尽快就医;色苷酸钠滴眼液可以通过鼻腔给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多潘立酮为胃动力药,促进胃排空、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反流,一般饭前15~30 min服用吸收迅速;而大环内酯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为减轻副作用,应让患儿饭后服用;必奇就是蒙脱石散,应在饭前单独服用,如饭后服用或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会降低疗效。

1.2 特殊给药时间的沟通

小儿退热药的作用是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散热增加,以使体温得到暂时下降。目前,常用的退热药物可能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用于小儿退热的药物较多,有液体滴剂,如小儿百服宁滴剂、泰诺林滴剂等。为避免造成伤害,社区服务中心全科护士发药时必须向患儿家属交代清楚滴剂只能用于口服而不能用于鼻腔滴注。发热本身是机体防御功能的一种表现,很多家属认为有发热就要服用解热镇痛药,因此全科护士一定要向患儿家属交待只有体温38.5℃以上才需服用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又名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等,该药的解热镇痛作用缓和持久,在推荐剂量下,不良反应很少,目前它是小儿退热首选药物。

1.3 特殊微生态制剂药物使用的沟通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由于其有调节肠道、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功效,可以防止和治疗婴儿腹泻、便秘。但在应用微生态制剂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提醒患儿家属,此类药物应与抗生素分开服用,且在服用前应使用低于40℃的温水或牛奶溶解后口服。如妈咪爱、金双歧等与抗生素合用,会降低疗效。

2 儿科药物特殊剂量的沟通

目前适用于婴幼儿的药物剂型较少,儿童往往依靠成人药物治疗疾病,因此与家属进行药物特殊剂量、用法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全科护士在发药时需要交待清楚剂量、用法,避免剂量不正确影响药物疗效,产生毒性。对于剂量的交待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药物规格计量单位:克、毫克、毫升。应直接交待清楚服几片、几包或量杯上的几小格,便于患儿家属理解[2]。

3 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沟通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儿童的肾和听神经有严重损害,常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因此应尽量避免给儿童应用。四环素类可与新形成骨和牙齿中所沉积的钙相螯合,从而引起牙齿的色素沉着,故对新生儿或8岁以下儿童禁用。氯霉素类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特别是长期、大量使用时更甚,故对儿童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退热药,长期反复应用此药,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减少,所以,幼儿服用阿司匹林时应特别小心。许多退热药含有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易刺激胃黏膜,引起胃出血,损害肝脏、肾脏。且退热药不能与碱性药物(如小苏打)同用,否则会降低降温效果。安乃近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但有时会使体温下降过快、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还会引起白细胞减少,特别是婴幼儿更应注意。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发生过敏的概率虽然比注射低很多,但患儿在使用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并须先做青霉素皮内敏感试验(皮试)。

4 儿科药物特殊名称的沟通

目前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药物有多种名称。如抗生素类的艾克儿(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咀嚼片)、铿锵(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安奇颗粒(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君尔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其有效成分均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伊可新(维生素AD)、娃的福(维生素AD滴剂)、贝特令(维生素AD滴剂)均为维生素AD丸。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重复用药,全科护士应向家长交待清楚同类药物不能同时服用,或请医生去除类同药物,避免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

5 儿科药物特殊贮存条件的沟通

一般原料药品和易吸潮、易风化或有挥发性的药物以及遇湿能引起变质的药品采用密封保存,对光不稳定的药品需遮光。如丙球、干扰素和微生态制剂等生物制品,如果贮存不当会使药物效价降低,甚至失效。所以使用此类药物时应特别交待患儿家属避免置于高温或冰冻环境下,贮存的适宜温度一般为2℃~8℃冷藏。破伤风抗毒素、人血免疫球蛋白等除了冷藏于2℃~8℃的环境外,还应该向患儿家属交待需要避光干燥保存。

全科护士护理人员在防止儿科特殊药物使用、避免发生差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全科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严格执行药物发放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查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发生。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短暂的药物发放过程中,全科护士应针对儿科药物特殊使用方法、特殊剂量、特殊异名、特殊贮存条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等方面问题,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使患者家属获得正确的用药指导,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4]。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特殊用药的合理发放和使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保证了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陆金云,温时才. 从儿童生理和发病特点讨论儿科用药的安全性[J]. 实用临床医学,2003,4(4):133.

[2] 邢梅. 减少儿科用药失误的有关问题[J]. 中国药事,2004,18(4):253.

维生素ad滴剂范文第5篇

面对缺钙问题,人们的通常做法是“狂补”,各种含钙高的鱼肉蛋奶,各种钙补充剂都用上了,但是补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缺钙。事实上,钙的吸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身体和饮食。

影响钙吸收的疾病

1.钙是在肠道被吸收的,肠道疾病会影响钙的吸收。如患消化道溃疡时,服用的抗酸药会干扰钙的吸收。

2.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对钙的吸收率呈抛物线式,婴儿期需要量大,吸收率可达60%,儿童降至40%,成年人保持在20%—25%。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退化,吸收率会更低。

影响钙吸收的食物因素

1.膳食中维生素D的含量。维生素D存在于肠细胞的刷状缘表面,能促进钙进入肠腔细胞,还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的吸收。所以婴儿在两岁之前建议常规补充维生素AD滴剂,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每天充足的阳光照射,以促进身体中维生素D的合成。

2.乳糖可与钙形成可溶性低分子物质。糖在被肠道菌分解发酵产酸时,肠道酸度增加,有利于钙的吸收。尤其是喝牛奶时,适量的乳糖会增加钙的吸收,这也是为什么牛奶中钙含量不高,但却是补钙最好来源的原因之一。

3.植物性食物中会有植酸和草酸,如果不能去除的话,会跟食物中的钙结合成难溶的植酸钙或草酸钙,不能吸收。但是绿叶菜焯水可以去除大部分的草酸,沸水焯1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