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唐诗咏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蚝又称牡蛎及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是海产贝壳。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沿海皆可产蚝。蚝乃软体有壳,依附寄生的动物,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
1、牡蛎是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一个小而平,另一个大而隆起,壳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壳,油都可入药。
2、牡蛎的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品,含有丰富的甘氨酸和一种名为肝糖原的糖类物质,干牡蛎肉含蛋白质高达45%~57%、脂肪7%~11%、肝糖原19%~38%。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牛磺酸和钙、磷、铁、锌等营养成分。其中钙含量接近牛奶,铁含量为牛奶的21倍。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围魏救赵,曲径通幽
“围魏救赵”,计出“三十六计”第二计,原文为:“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所谓“围魏救赵”就是指避实击虚,批亢捣虚,争取主动。智者善于去把握住整个局势的要脉,看准其他的突破口进行攻击,并达到最终的目的。“围魏救赵”比喻并不直接去做某事,而是另辟蹊径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也是为学生的思考寻找出路。教师的提问可以打破常规,从反方向去进行调控、疏导,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教授人教版第三册《驿路梨花》一文,要学生领会该文明写与暗写相结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单从正面去讲,学生理解不深。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如果把课文中暗写部分改写成明写,好不好?请同学们改写并说明理由。”改写后,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使学生明白:明写不易充分表现梨花姑娘做了好事不留名,不能充分反映“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主题思想,只有明写与暗写相结合才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最好方法。
“围魏救赵”符合有效定向控制中的反向控制原则。定向控制根据控制方向的不同分为正向控制和反向控制。正向控制是中学语文教育中常用的手段,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能力的迁移大多运用正向控制,而反向控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径以寻求一种反方向或新方法、新途径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手段。
二、无中生有,无事生“非”
“无中生有”,计出“三十六计”第七计,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所谓“无中生有”,是指本来没有却说有,也比喻“有”隐藏于“无”中,不易被察觉,在一定条件下被发现。在语文课堂提问中,取的是“有”隐藏于“无”中这层意思,是对思维的更高层次的发问。“提问”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力去打造“提问”设计路径,更要深入去分析内容,从而达到对常见知识内容的发问,深入挖掘问题,帮助学生完成“路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参与到设问中,使学生体会探寻的过程,此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如,人教版高一第一册课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段只有七十多个字,学生读后概括出本段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教师提问:能否从这几十个字中发现一点值得探讨的问题?回答是否定的。这样师生的交流似乎结束了。但如果教师这样问:“从马克思伟大功绩、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友谊、致词者此时的心情、文字本身的特点等不同角度,看看能否发现问题呢?”学生思维的滞点被重新激活,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文段中“下午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两个时间词有什么作用?两个时间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思想家停止思想”除了表明马克思逝世外,在对其评价上有什么作用?两个“睡着了”含义有什么不同,各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破折号在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这样多姿多彩的提问,连学生都会感到惊讶,怎么会发现这么多的问题。
老子《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这里所谓的“无”仅仅是事物相对于显象“有”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同一个问题,教师要比学生想得更深一层,从“无”中生“有”,再把“有”疑转化为“无”疑。这样使学生有所长进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大疑,到这里方是长进。”[2]
三、抛砖引玉,循序渐进
“抛砖引玉”,计出“三十六计”第十七计,原文为:“类以诱之,击蒙也。”所谓“砖”,是指价值较低的东西。“玉”代表价高质优的东西。“抛砖引玉”意为抛出去“砖”,引回来“玉”。现在,对“抛砖引玉”更多的解释是:我出劣招或故意表现得低下,目的在于引诱对方推出高招或表现出更高的姿态;或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扔一块“砖”,此“砖”即是教师提出一个浅表性的问题或初步的见解看法,教师提出问题后再进行适当的提示与启发,使学生有一个思维的方向,并去指导学生由这个浅表性的问题延伸到问题的深度挖掘,并把观点提炼、形成最终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成果,即引出的“玉”。例如钱梦龙老师执教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他不问“孀妻”如何解释?而是问:小孩子七八岁就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父亲会同意吗?后一种问法接近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能给学生在克服障碍中带来喜悦,并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抛砖引玉”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各个元素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成的。各元素之间、元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逐步深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教学的序列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系列,循序渐进地诱导提问。教师的角色应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学生探索新知。教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独立思考,实现启迪思维、开启智慧的目的。
四、连环计,环环相扣
“连环计”,计出“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原文为:“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连环计”是“一计成功就再施一计”,以实现节节胜利。其思考模式为:系统地、发展地和变化地去设计战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运用连环计的思想设计出连环式的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又可称之为追问。教师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有时可以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首尾相连,一通到底。这种提问相互接连,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其加深对思维对象的认识。例如教师讲授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故乡》时有这样一段教学实录:
师:这篇小说主要写人物的变化,小说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生:外貌、动作、语态、对“我”态度、对生活态度等方面。(读有关句子说出是怎样的变化)
师:你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能不能说一说原因?
生:我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对“我”的态度,以前是迅哥儿,现在恭敬地叫“我”“老爷”,在感情上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与“我”有了隔膜。
生:我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对生活的态度。“我”母亲让中年闰土挑东西时,他却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表明了他将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身上,而不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上了,也就是说他对现实已经麻木了,对未来只有迷信了。
师:同学们能说说,是什么原因使“我”和闰土产生了感情的隔膜,又是什么原因使闰土的精神变得麻木了?
生:联系社会背景,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统治造成的。闰土由当年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孩子,变成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是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
巧用“连环计”设计出的连环式提问,符合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课堂提问往往要遵循这一原则,问题要与学生的认知相适应,也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国古训“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就是此意。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在强调教学创新的今天,教师要大胆地改变教法,大胆地推陈出新,巧妙灵活地运用一些技巧进行提问,以有效的高水平的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求策略与技巧,将兵家典籍“三十六计”的精华融入到课堂提问中来,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成为真正具备创新素质与开发潜力的全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日昌.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4.
关键词: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六步教学法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27-001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讲授法,教师基本上是一讲到底,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很难获得反馈信息,课课一个样,堂堂一道腔,只重教,不重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学习,造成学生学习毫无兴趣,课堂效率低下。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呢?本人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六步教学法。
第一,六步教学法的内容及实施
第一步:激情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导入语的设计要衔接自然,过渡巧妙,言简意赅,生动活泼,既能迅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从总体上把握本节所学知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默记。学习目标要结合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具体明确,针对性强,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本节知识哪些是识记部分、哪些是理解部分、哪些是运用部分等等。
第三步:出示自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圈点批注,进行自主学习。首先教师的设疑必须有层次,起点要低,步子要小,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教师要巡回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并搜集学生的错误进行“二次备课”,为教师的导做准备。
第四步:展示交流,拓展探究。学生自学完毕后,展示交流检测自学效果。采用的方法有:教师提问,学生演板,同桌互测,小组讨论等。进行该步骤要注意的事项是:(1)确认大多数学生都完成自学任务后。(2)提问学生或学生演板要找中下学生。(3)同桌互测,小组讨论要安排足够的时间。(4)在课堂评价中采用生生互动的方法,引入竞争机制进行量化评价。(5)教师点拨语言要亲切,应多采用追问的方式,使课堂气氛融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人人都得到训练。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画龙点睛”,为学生创设情景,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拓展探究重在归因质疑,通过分析、对比、归纳、联系、总结历史规律,启迪学生。
第五步:梳理巩固。每节课教师都要留3—5分钟的时间供学生自己整理巩固本节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教师视情况可对学生加以指导。
第六步:课堂检测训练。课堂检测是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所以检测题的设计要具体化、多元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标,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这样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学生活动多;另一特点是以教师帮助、激发学生为主,达到教与学的多向交流,同时把交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不再仅仅是教学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其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与学习效率可充分表现出来,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第二,实施六步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和坚持的原则
由于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使用这种教法时要注意:一方面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导学引导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历史事件;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中下学生,使他们也能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中就要体现“低、小、多、快”的原则。
“低”就是低起点,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不能要求太高,否则他们做不到就会失去信心,但要求也不能过低,否则他们会无兴趣。因此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不同层次的问题请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让中下学生也有机会表现自己,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可改变他们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
“小”就是小步子,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由易引难,由简到繁,分成合理的层次,编成多层次的题目。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可设计:(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英国的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析课文内容,你认为新、旧势力分别指的是什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谁阻碍了谁的发展呢?(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层层渐进,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多”就是多活动,中下学生学习注意力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低。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交替进行,有导有练,有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活动,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现象减少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多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也多了,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学习变成一种活动和需要,而不是负担。
关键词:“六模块”建构式;创新教学概念;学生自主能力;课堂模式
一、“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概念
1.“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前世今生
最初“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提出,便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去迎合现代教育观念。这种模式的确改善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但是,“模式”的概念毕竟会有一些局限性,在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等方面,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的创新和突破,也使 得这一很好的教学模式在推广上面临着阻碍,针对这一问题,在经过研究和调研之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便是在延续“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从教学模式到建构式课堂,这实际上是对教学实践的又一次提升。
2.“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概述
“六模块”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模块。整个教学模式的实质内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被激发之后,学习的兴趣和劲头也明显比原来足了,并且在掌握程度上来看比原来要牢固了。
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走进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做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上存在着多元化的特点。比如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会有很多种,得出答案的过程也会有很多种,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也会存在很多不同的推导思维。数学的多元化也就是说明它的灵活性很大,这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去提高学习自主性,因为只要答案是正确的,通往正确的路可以有很多条,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分散思维,自主完善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兴趣。
1.一堂数学公开课的准备
为了落实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风格,也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都有所提高,作为老师必须先要做好前期导向和一些基础工作。
首先在备课时,要改掉以往“大包大揽”的做法。在备课的过程中,给学生留足实践去自己探索,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得到真正的答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作为老师就可以撒开手不管不顾了,这就对老师在备课时的课堂设计和时间分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有些突发的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所准备。有些内容学生能够自己推理出来,而有些学生无法推理出来的东西,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设计到如何提出和如何引导。
在进行课堂之前,为了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更好地缩短两极差距,提前为同学们分好了组,一个组中由成绩好的,成绩良好和基础较差的同学共同组成,这样在讨论和研究的过程中,好的能带动基础较差同学的积极性,并且在谈论的过程中,同学间相互交流,这样大家都能有所提高。当然在分组这一步,也可以让同学们自由组合,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而定。
其次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课件自己举例子,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调动课堂气氛,在生动的课堂中学习。
2.实践出真知
在数学教学涉及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课程中,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学习素材和资料,让他们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完成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便是自学质疑模块。
第二步,就是在课堂上,打破讲台上只有老师的局面,让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将自己整理的方法和解题思路,讲给老师和同学,并且采取互动的方式,给台下的同学机会去质疑和提问,让学生在交流的氛围内,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掌握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同学们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有的是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去推理,有的是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去推理,还有的同学甚至先学习了菱形的面积公式后,由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在这个交流展示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达以及板书和问题答案,提倡学生要做到口齿清晰,举例子图文一致,答案要正确无误。当让,还是要多鼓励少批评,只要人人有进步就是很好的成绩。
接下来便是互动探究,很多学生在这环节中,很好的反思了自己解题方法的不足,比如拿菱形推导出公式的同学就认识到自己的确有些麻烦,但是很多同学也觉得多学到一个菱形的面积公式是可取的。在互动探究时,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
在接下来的精讲点拨、矫正反馈模块中一定要注意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矫正反馈时,主要以习题反馈的形式,反馈一定要及时。
迁移应用模块要完成巩固案中的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迁移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
教学过程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提倡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今天,在针对各学科特点,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课堂研究之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提出和应用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一次教育的进步。当然,它的完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地总结和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产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巍善萍.新课程:教师版,2010(11).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 高效课堂 “自学·交流” 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真正改变我校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在苦寻方法中,我接触到了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在认真学习与深入理解后,在本校七年级与八年级中各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进行探索与实践。现将探索实践的收益总结如下,以期实现真正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一、“自学·交流”教学模式的准备工作
运用“自学·交流”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一)对学生的把握。高效课堂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已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特别是要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差异性,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并据此对课堂中小组学习的分组做好划分。
(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实现程度,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全面深入正确理解教材,能恰当、具体地制定教学目标,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关键。因此能否更好地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体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三)教案与学案的准备。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最重要依据。不管教师多么优秀,或者所授内容已经教过多少遍,还是需要设计与撰写教案的。在高效课堂的探索实践中,我主张备详案,更建议教案要一备与二备,特别强调二次备课,因为在二次备课中,可发现一次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或者缺少的内容,这时都可以通过二次备课进行改正与补充,为高效课堂的实施做好准备。
学案,在课堂中我与学生一般称之为“学习任务单”,高效课堂中的学案要求它是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帮助文件”。对于学案的设计,我的要求是:学生能借住学案,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二、运用“自学·交流”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运用“自学·交流”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时,我主要通过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高效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高效课堂的第一表现是:课伊始,趣已生。教师对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诱惑”学生将上节课或课间的无意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中,使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学生自学、交流、建构知识系统奠定基础。
要想做好这一环节,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就要精心设计,有时也需要在课堂中随机应变、突发灵感,实现最优创设。如2011年3月,我在准备《应用表格布局网页》这一节课时,设计的情境是比较两种不同的设计网页,通过阐述表格设计网页的优点展开课堂教学。授课那日正好是日本“3·11”大地震后一天,我灵机一动,将情境设计与时事联系在一起,以展现日本大地震后的灾难图为导入,倡议“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提出制作网页的任务。这时,学生热情高涨,个个都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急切地想把操作知识学好来做这个宣传网页。
这节课得到了评课老师的高度评价,他们肯定了好的创设是高效课堂的伊始。
(二)自主学习,尝试理解。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学案的导学,或是自己独立学习;或者同桌相互质疑、讨论学习,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由组长组织成员围绕学习中的存疑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不能闲着,也不能形式上巡视、督查,而要走下去,适当进行交流、提示与点拨,对学困生给予方法上的引导和思想上的开导,端正他们的自学态度,树立自学的信心,并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不可太急于求成或者为了不浪费时间,直接对问题进行讲解。
(三)小组探究,突破难点。小组学习的优势:一是学生参与率高,二是同伴的提醒很重要。因此在课堂中,可将“质疑问难”带入小组探究,通过小组学习探究突破难点,将复杂问题变为简单的、容易解决的。这里的小组是由老师事先划分好的,一般是四人一组,注意男女、能力强弱的搭配。小组探究中,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疑难问题,学生间“生生交流”或“生本交流”,教师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引导者。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适时点拨与引导,学生自解自答,其间,优秀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见解,并通过同伴交流或同伴同帮同纠,带动学困生理解、透析难点知识,一起解决问题,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强化,提高课堂质量,实现高效课堂。
(四)回顾反思,总结评价。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反思,不仅可以强化知识概念,更能让其在反思中进一步查漏补缺,优化自我。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因为课堂的机动与时间的紧凑,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学生囫囵吞枣地随着老师的一声“下课”而将有意注意变为无意注意。因此,在预设课堂内容时,一定要留出5~8分钟时间,用于学生交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
高效课堂的最好体现是:在课堂快要结束时,随着收尾环节的展开,课堂掀起另一。
以上是我运用“自学·交流”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心得,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学习与改进,从而实现真正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让学生的身心在求知做人的同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0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