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道德修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道德修养范文第1篇

Abstract:A harmonious society, a country is able to achieve long-term stability, all members of society depends largel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ol, on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 the ideological moderation.

关键词:节制 美德 思想道德修养

Key words:Restraint,Virtue,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作者简介:左安笑(1982-1),男,山东沂南县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夏凤青(1982-3),女,山东临沭县人,山东临沭县实验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54-01

(一)作为能力的节制

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1]P150.,是一个人的较好的部分统治他的较坏的部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柏拉图所理解的节制,“不单是的个人对自己的和行为的控制,节守,而且还是指国家按照统治和被统治的隶属关心使秩序协调一致。”[2]P163

在亚当・弗格森看来,“节制是为追求更有价值的事物而避免平庸快乐的能力”[3]P75,“是摆脱那些误导我们追求的低级快乐和娱乐的抑制力。如果人们易受那些虚掷年华、扼杀情歌、败坏才能的庸俗快乐和娱乐的腐蚀,那么无人能够有效地投身与任何有价值的追求当中。”[3]P122。

弗兰西斯・培根也很重视节制,“他认为节制从生理上讲就是节制欲望,躬身检点,节省钱财,不要放纵享乐,同时也包括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克服嫉妒、暴躁、怒气以及狂欢和隐痛等”[4]P84。

于亚当・斯密而言,对舒适、享乐、赞扬和其它许多只是使个人得到满足的事情的爱好是属于容易在瞬间,甚或在较短的时期内加以抑制的激情;“但是,由于这种激情频繁地而且几乎是连续地进行诱惑,它们在人的一生中非常容易把人们引到偏差很大的歧路上去”[5]P308,对这种激情的控制则可以说成是节制、庄重、谨慎和适度。

(二)作为美德的节制

自古希腊以来,节制就一直作为古希腊“四主德”之一而被人们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和谐来追求着。

首先,节制是一种基本德性。保尔・霍尔巴赫认为:“德性就是真实地并且经常地对结成社会的人类有益的一切”[4]P355。因此,他热烈地提倡人道、正直、明智、节制的德性,并把这些看作是人类的高尚美德。亚当・弗格森认为,节制与正义(正直)、审慎、坚韧一起构成了德性的四个最主要的分支。他说:“人们普遍推崇适合个人去拓展人类福祉的品性。如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这样的品性一般被理解为德性”[3]P18,而“德性是尊重人的权益和所有增进人类的善之事”[3]P47。

其次,节制是对人的感情、情绪、欲望等的控制和支配,属于意志力。在斯宾诺莎看来,节制是属于意志力的一种,他说:“所谓意志力是指每个人基于理性的命令努力以保持自己的存在的欲望而言。”[6]P149而他认为欲望是指“人的一切努力、本能、冲动、意愿等情绪。”[6]P151“好名是追求名誉没有节制的欲望,好吃是对于美味无节制的欲望或爱好,酒是对于醇酒无节制的欲望和爱好,贪婪是对于资财无节制的欲望和爱好,欲是对于无节制的欲望和爱好。”[6]P162-P163

再次,节制是一种和谐的美德。普罗塔格拉强调,“公正、节制和虔敬,应当成为人人必备的品质”[2]P100。柏拉图则认为,只有大家都有节制的美德,才能产生一种和谐,各等级之间以及各等级内部,才不至于互相争夺。他说:“它(节制)贯彻全体公民,把最强的、最弱的和中间的(不管是指智慧方面,还是指力量方面,或者还是指人数方面,财富方面,或其它诸如此类的方面)都结合起来,造成和谐,就象贯穿整个音阶,把各种强弱的音符结合起来,产生一支和谐的交响乐一压”。[1]P152

在我国古代的道德范畴中,虽没有明确的“节制”概念,但与之相近的提法却不少。反映在物质财富的消费方面的有“节俭”、“节约”、“节用”等,反映在综合意义方面的有“克己”、“制欲” 、“适欲”等,并通过“克己复礼”、“理欲之辨”等形式来表述和论证。孔子早就说过:“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第十二》),就是说克制自己不正当的、不合乎“仁”,即理性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已达到“仁”的境界。须知,节制乃是禁欲和的对立面,是一种适度,一种适中,一种中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7]P296-P297

综上所述,节制不仅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为追求更有价值的事物而对快乐、欲望、舒适、享乐、赞扬、情感等激情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获得幸福的一种能力,还是自我引导各种快乐、欲望、舒适、享乐、赞扬、情感等激望向良性发展的美德。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原理[M].孙飞宇,田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下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M]. 蒋自强,钦北愚,朱众棣,沈凯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

思想道德修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改革及创新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基于社会主义思想而设立,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因此,在高校中设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相当有必要的。然而,现今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存在着理论过于重复、考评机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发展,不利于高校学生的成长。因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继续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存在的问题现今许多高校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不重视 现今许多高校的管理部门并不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高校将自身的教学目标放在文化课程的教授上。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往往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当做选修课程进行安排,教师往往也不重视学生们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缺课、调课现象的发生极为频繁。造成现今高校学生接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机会并不多,学生也不会重视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减少了他们接受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熏陶的时间。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这将会造成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困扰。高校不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认知,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认识到这一点。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理论重复,过于空洞 现今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着,许多的内容早在高校学生的小学和初高中阶段就早已接触。教材中不断提及的思想道德修养内容高校学生们早已耳熟能详,难免会使他们形成厌学的心理。现今高校的道德思想修养课程的教材内容过于的空洞,难以激起高校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现今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评价机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许多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评价方式上采用的是一次性的书面考在社会上的学习和工作才能良好的进行下去。高校要聘请专家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讲座 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需要多种教育手段。课堂的教学时间并不能使高校的学生接受全面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育,因此,高校应当积极的引进专业的专家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讲座,让高校的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重要性。

高校所邀请的专家应当拥有大量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经验,可以将教学经验和当前的社会现状相结合,这样才能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在人生的关键阶段进行合理选择。建立高校学生思想咨询通道 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育也要进行教学的反馈,建立一个高校学生思想咨询通道就是一种良好的收集教学反馈的方式。学生思想咨询通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答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现今高校的大学生经常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压力,这些压力的来自于亲情、爱情等等,学生们需要一个思想咨询通道使自身的压力得到释放,以免造成学生的思想问题。结束语时代是在不断的进步的,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也应当与时俱进的改变。高校应当认识到这一点积极的推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改革及创新,高校的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接受到最新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才能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银泉,王薇,张丽冰.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J].外语教学,2016(5).

思想道德修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校园

 

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青年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把青少年培养成什么样的接班人,树立怎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关系着祖国的兴旺,民族的前途。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学会了做人才能学会做事,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事情做不好,可以从头再来。人做不好,很难重新来。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活力,蓬勃发展,一件根本性的大事,就是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代代传承发展下去,而传承的最好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入学校学习先进文化知识。现在国家正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而大学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又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建立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经路线。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观因素

1.要使大学生认识自我,做到个体和谐。

德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的第一章“人类自我认识危机”中提出了“认识自我乃是探索的最高目标”这一哲学论断。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体。和谐校园整体的要求,归根到底,要靠千千万万个体的人去践行。

2.要使大学生不断汲取先进的、高尚的文化知识。

中国是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连续的国家。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这么多文化瑰宝我们要好好把握。现在的学生看小说,科幻,武侠等的有很多,而看国学的实在是太少,我觉得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国粹有一定的了解,而我们作为大学生,就更应该仔细研究中国灿烂的文明,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比如《道德经》、《弟子规》之类的书,他们虽然都是小篇幅的短文,但它们蕴含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有些人专研它们几十载,仍能从中领悟很多新的见解。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先进知识是一辈子的事,我们所熟知的比尔盖茨每年看2000多本书,正是这些书把他带上首富宝座。现在大学生中有很多是要自主创业的,犹太人是世界公认的善于经商的民族,《塔不德》告诉我们:犹太人最看重的是书而不是钱,犹太人人均拥有的图书馆为全球之最,所以它们拥有的财富也最多。

3.要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用社会实践锻炼他们。

从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T”型人才结构理论,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说明时间的重要性。[2]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颜。大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就应该把所学的投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进一步领会知识,熟练知识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回过头来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然后再去实践,以此实现良性循环。第六,我们大学生既要有专长又要要全面发展。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我们大学生,首先要确保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透彻,做到“术业有专攻”,然后在此前提下,全方面发展自己。我们既要做专才又要是通才。只有这样,才能立足社会,才能不被淘汰。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客观因素

1.要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和荣辱观、价值观。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二便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道德,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社会繁荣的基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荣辱倒置,就会陷入罪恶的深渊;一个社会,如果荣辱倒置,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一个人,如果荣辱倒置,就会导致颓废,堕落直至自我毁灭。所以,学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开展先进教育,创办文学书刊,举行征文比赛等,来倡导学生塑造高尚道德、树立正确价值观、荣辱观。

2.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是非正义观

2.1青年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幸福观。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

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2.2青年大学生对不幸要有正确的认识。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

三.结论

只要大学生做好了以上几个方面,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有了正确的理想与追求,能自觉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投身社会实践,这样,当代大学生就能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6

[2]韩小香、冯基聪: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

思想道德修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特殊性;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96-03

收稿日期:2006-10-18

作者简介:李弘国(1967-),男,吉林龙井市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课属于“修身课”。“修身课”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具备 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正确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不仅是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教师正确引导教学对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接受知识、信息的特殊过 程”

“所有的教学过程均是以教学对象的一定接受心理为基础而展开的”。然而,在思想道德 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对象的接受心理是比较复杂而微妙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思 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接受教师所给的有目的性教学内容之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诸多影 响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这些自我意识虽然是以尚不成熟的观念形态存在着,但是 ,它具有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过滤”的“特殊技能”。换句话说,“它并不愿意全 盘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有的认定,有的厌恶,有的删除,甚至有的进行补充和修正。”假 如,教师以“肩负使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主题给学生讲一堂课,这时,在学生主体 的接受心理中一般会形成“赞成”与“否定”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抱有“赞成心理”状态 的学生主体,一般有下列两种不同类型。第一类是,在接受学校教育、接受上述教育内容之 前 ,通过其他途径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学生群体;另一种类型是,虽然还没有认识到学 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偶像心理”作用,促使他认定教师的教育是正确的,并且愿意全 盘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群体。怀有“否定心理”状态的学生主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 一类是,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已接受了“学习是为了自己对父母报恩”等内容的片面教育的 学生群体;另一类型是干脆接受“知识无用”论的否定性教育的学生群体。陈秉公教授把这 样的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形象地比喻为“一首教育诗”。他认为,这首教育诗的上阙由一个 教师来做,下阙是由多个不同的学生来做。完美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诗,要求上阙做得好 ,下阙合得好。如果只上阙做得好,下阙合不好,算不上好的教育诗。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过滤”作用,不仅有区别地接受知识 和信息,而且还不断地分解和反省自我意识,即在教师有目的性的知识传授和影响下,在学 生的自我意识形态中,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现实中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断以 “ 理想的自我形象”对照“现实中的自我形象”。例如,假设教师以“坚持艰苦奋斗,反对骄 奢逸”为主题给学生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我意识中会浮 现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会找出自己的很多 不足点。如果这时典型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间的差距越大,对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的冲击力 就越大,那么“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矛盾的反省过程就越快。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所产生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课教学过程内在的基础和目的,而教师的传授活动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 的条件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征,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会产生极大影响,即它促使教师牢 固树立“学生学习主体观”,对正确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流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思想道 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学 习当成把外部知识和信息主动纳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的积极体验过程和个性发 展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必要条件,其作用必须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才能转 化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适宜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正确地、有效地转化。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隐含的这些特性,明确地提示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即使教师 的知识传授搞得再好,如果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的教学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培养情感、意志、信念 、人格的特殊的“情感教育”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意识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 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必须要充分发挥直接影响意识活动的“理性”和“非理性 ”两个因素的作用。“理性因素”起着培养意识主体的科学认知、逻辑思维等作用;“非理 性因素”则起着培养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作用。

一般来说,所有的教育学科教学都在谈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问题”(即科学认知或逻 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和“情感问题”(即培养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问题)。事实上 “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是在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中已被自然融合,是相辅相成的两 个侧面,“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某一个侧面,而省略另一个侧面完全取决于不同 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属性”。例如,《数学》、《外语》等纯技能性学科,往往特别强调“认 知问题”,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却不去谈论 或很少谈论“情感问题”。相反,像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课等富有社 会性内容的学科的教学,必然要多多谈论“情感问题”。但是,从教学目的角度来考察,这 些课程的“情感问题”谈论毕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的重要的补充而已, 决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这些课程的主要的教学目的始终是而且应当是培养学生 主体的“科学认知”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区别于上述学科教学过程的十分鲜明的特点。在思想道德修 养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作用,正确解决“认知问题”,同时也 需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恰当解决“情感问题”。品德教育的研究结果和教学 经验证明,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知觉等因素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 重。实际上,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包含诸多“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在内的复杂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解决“认知问题”和解决“情 感问题”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即解决“认知问题”是要解决“情感问题”的手段,而解决 “情感问题”是解决“认知问题”必然要达到的目的。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存在的“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依存性 ,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把知识与理论的开启与对意志、信 念的培养紧密地统一起来。在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必须重视知识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外,还要注意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因为学生主体人格的 形成往往依靠教师所传授的古今中外典型形象的感化,有时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直 接形成。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在学生主体意识活动的“直觉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现 象。这时,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形象,而是已经提升 为能够起到感化作用的典型形象。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不但要努力掌握丰富的理论知 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情感、信念以及情操,以渊博的理论知识魅力和高雅的人格魅力引 导、教育学生,使他们达到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形成价值观的特殊过程

一般地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 力的过程”。所谓的“是非判断”能力就是指分清什么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什么是违背 客观实际的谬误,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以解决认识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认知关系。所谓 的“价值判断”能力指的是,要分清什么是具有肯定价值的东西,什么是具有否定价值的东 西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解决价值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

培养“是非判断”能力不仅是培养“价值判断”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任何学科教学过 程中,必须要首先解决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是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是非判断”问题 和“价值判断”问题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显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一般的知识技能 学科经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决“是非判断”问题上,并且解决“是非判断”问题的过程直接 表现为解决“价值判断”问题的过程。譬如,假设数学教师给学生说明1/2=0.5的问题, 这时,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教导下,很快认识到1/2=0.5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真理,同 时认定这些运算方法和规则很有价值。到了这个程度,教师就没有必要再花费更大的精力去 引导学生进行另外的特别的“价值判断”,因为学生主体通过科学认识过程,已经判断出这 种科学知识很有价值。当然,除了思想道德修养课以外,其他富有社会性内容的学科,“价 值判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比上述技能学科可能略微大一些,但是,与在思想道德修养课 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判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相比,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其鲜明的差 异点。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是非判断”问题,而且还必须解决“价值 判断”问题。假如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这一内容时 ,教师首先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也就是说要解决 “是非判断”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要有 说服力地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从学生主体 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既是从“真理性认识”转换为“价值性认识”的过程,又是对特定事物 或特定现象形成特定价值观的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解决“价值判断”问题的过程既复杂又艰苦的根本原因 是“学生树立价值观念的过程不是单纯依靠认识能力,而是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关” 。换句话来说,当人们认定某一种认识或行为符合自身特定的“需要”和“利益”时,就 会形成对其事物或现象的肯定的价值观,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价值观。更具体地说,假如有 位学生主体通过教学过程认定教师讲的“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这句话很有道理,并准备接 受它。但是,后来这位学生主体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得到“诚实守信却会被伤害”的否定性 结论时,这位学生主体对教师在教学当中所讲的内容会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因为学生 主体已经得出: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对自己已毫无益处的否定性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 相当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为了搞好教学,应该及时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各新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以便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教 学工作的预见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理”,即必须通过讲理论来(用逻辑 的力量来)说服人,征服人。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不断地掌握和充实理论知识,但 “决不能只局限于把握一般的是非理论,而是要更加有效,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价 值观的理论知识,并且以出色的教学艺术和非凡的气质,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他们 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利益矛盾问题”。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

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和基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获取对客 观事物的正确信息,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 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 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也只能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才能真正形成和 表现出来,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品德的源泉,也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归宿。“在社会实 践中,人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地改造环境。在长期的 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形成某种道德品质”。

学生主体在上面已提到的几个教学环节可以形成对某种特定事物和现象的知识,即可以 能够形成概念、判断、甚至是价值判断。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知识和价值判断的形成 并不意味着学生主体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学生通过课堂教 学所学到的知识、判断和道德品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因为,道德品质并不是某种 知识和价值判断的简单的总和,也不是个人一时一事的偶然的思想言行的表现,而是个人根 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因 此,要考察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注重考虑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其一是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二是“时间的磨炼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是基础、动力,时间的磨炼作用是形 成道德行为特性(是稳固还是脆弱的特性)的重要的前提条件。若没有实践的“中介作用”和 较长时间的磨炼过程,人的道德品质是不可能形成的。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按教师的要求 实现某一德育任务,只是一个具体德育过程的结束。德育过程并未就此完结,它总是通过 实践活动与交往产生心理内部矛盾,再通过活动与交往产生新的心理内部矛盾,由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即通过不断教育和自我教育从 量变到质变的无穷的过程。

一般的教育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在其事先确定的明确的教学目的的指导下,通过一个或者 几个教学过程来实现的。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与一般教学过程不一样,它是需要长 期的、反复的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肯定地说,对不少学生主体来讲,要形成稳固的道德 品质,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要经过他们整个一生的努力与修炼过程。从这个角度来 考察,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 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必然的延续。

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 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设计和组织可采 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军政训练;不按照教学 大 纲要求设计,但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家务劳动、带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和其他社会 公益性的活动等,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避免单纯追求表面形式 、走过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讲究实效,使学生既从社会实践中学到真正本领, 又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又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上述四个方面特殊性,实质上是道德 品质的形成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可是,学生主体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绝不是经 过简简单单的一两次教学过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 过程才能得到实现。所以,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把握和运用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律,组织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 学效果,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逻辑思路[J].高校德育科学,1996(3).

[2]学校德育工作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王守实,等.高效德育学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

[4]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思想道德修养范文第5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思修”课内容的实践教学课程量,进而有效指导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崇高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三观”;也能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加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适应能力,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教师的教学形式创新程度有待完善

新时期下,我国众多高校的“思修”课,在实践教学这一重要内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致使任课教师自行发挥开展教学活动,使“思修”课的育人功能和目的不一致,与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目标不统一,因此,需要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载体。

2.教材设置针对性不够强

目前,“思修”课是公共政治理论课系列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教学仍然很重要。但是实际情况中,“思修”课的内容设置还不能与专业院校的专业特点有效结合,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例如我国医学院校中开设的“思修”课和非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一致,但没有和医学专业特色结合起来,这就可能导致教学成果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3.课程内容中实践教学设置不足

众所周知,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思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品德意识和实践行为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样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思修”课的实践教学功效。另外,也让明确认识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思修”任课教师认为,实践教学部分内容没有有效的教学办法和技能,从而影响了教学成效。

三、“思修”课实践性教学的途径探索

1.完善“思修”课的机制体系

(1)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证领导。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完善关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领导组织机构和机制,进而有效形成由校党委主管领导统一负责,党委宣传部、教评中心、教务处、思政部、学工部、校团委及二级院系的领导分工和责任机制,进而提高“思修”课的实践教学成效。(2)完善“思修”课师资队伍建设。日常教学工作需要不断提升任课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意识,这就需要提高本专业学科内涵和水平构建,注重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技能,进而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娴熟的师资队伍。(3)完善“思修”课考评体系。面对当今的考试体系,为实现实践教学目的,就需要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提高相匹配的考试、考核体系,在考试的设置上应当适度地增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同时,完善考评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考核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的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自身人格魅力。

2.增强“思修”课内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思修”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日常课堂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提高“思修”课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达到实践教学的成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借鉴、运用微课、慕课、PPT、大讨论、案例研讨等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效。

3.推动“思修”课社会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