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诗歌冰心

现代诗歌冰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诗歌冰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诗歌冰心

现代诗歌冰心范文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现代诗歌赏析题在中考中应运而生。纵观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较浅易的、有定评的现当代诗歌开始走进考卷。具体说来,就是以抒情诗、哲理诗或内涵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⑵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⑶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⑷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⑤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解题策略】

一、通过想象解读意象。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想象”这一论题。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二、通过抒情解读情感。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诗人用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用其精练的创作手法,而不惜多次修改以致达到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在于此!它不像小说,擅长于设置波澜起伏的情节、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所以,解读诗歌,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求得情感上的共鸣。

三、通过猜想解读主旨。诗歌是浓缩的智慧,以最有限的诗句,拓展出最无限的空间;以最精短的形式,承载起最博大的内涵。所以,有时我们要去“猜想”,即对诗歌内容、作者、背景等作综合性思考。

四、通过咀嚼解读内涵。含蓄是一种表现艺术美的方法。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是它和散文、小说等语言的最大区别之处。司空图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沈德潜说的“弦外音,味外味”,都表达了和梅圣俞相同的看法,因为诗贵含蓄,只有含蓄的诗词才能诗意深厚,韵味无穷。诗歌因不直说而增加欣赏的困难,通过咀嚼品味含蓄,可以较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真题解析】

例1. (2011年湖北省恩施市)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差 别

雷抒雁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选》)

⑴“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久飞的鸟”“想栖于一枝”,要“歇一歇”“翅膀”;而“学飞的鸟”却又“想离开树枝”,要“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⑵这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从结构上看,前后两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例2. (2011年湖南省湘潭市)下面这首小诗的作者是谁?请你简要说说阅读这首小诗后的感悟。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节选自《繁星・春水》

【解析】

一般来说,这类试题的命题往往以抒情诗、哲理诗或内涵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②理解诗歌中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③能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④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例1是一首文字简短、蕴涵深刻的哲理小诗。“飞”该是鸟儿向往的事情,诗歌就是抓住“飞”来写两种不同的鸟: “久飞的鸟”往往会对“飞”失去新鲜感,会觉得困倦,“想栖于一枝”;“学飞的鸟”却对“飞”洋溢着热情,它们为了“飞”而“想离开树枝”,敢于进行尝试,有着一股冲劲儿和无所畏惧的精神。通过对比,我们深深领悟到:一个人如果能自始至终对所做的事情,保持着火热的激情和十足的干劲,怎么会不成功?只有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两道题目即可迎刃而解。例2.本首诗歌是节选的冰心的《繁星・春水》中一首,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种母爱的颂歌在《繁星》《春水》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正是对母爱的深情赞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考生把握这些信息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即可回答。

【参考答案】

1.⑴“久飞的鸟”由行日久,往往会觉得困倦,甚至会失去继续飞行的动力;而“学飞的鸟”由于处于学飞的过程中,对飞会充满热情,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⑵①对比;②凸显主旨。 2.冰心。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母爱的崇高,在诗中运用类比、比喻的方法抒情。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钻 头

潘 伟

光芒属于塔灯

高大属于钻塔

你只能在漆黑的低处

甚至更低,啃泥吐沙

打落牙齿,依旧潜入

再潜入

测量你走过的路程

向上计算你已登上了珠峰

可你是在向下挺进

在古生物化石的缝隙中,你

有时代表一种深度

有时印证一种厚度

见到光亮时你已伤痕累累

但人们把掌声献给了黑色花

其实在低处,那些闪光的东西

只能想象,无法目睹

(选自2010年08月27《中国石油报》)

⑴仔细品析诗歌中画线句子,说说它表现了“钻头”什么精神?

⑵读诗,不仅要读懂表层意思,更要读懂深层含义,说说诗中“钻头”的象征意义。

⑶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现代诗歌冰心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分散集中到语文课堂上,作为一名聪明的语文教师,绝不是利用强制性的命令去迫使学生回归课堂,而是以一种充满趣味性、创新性极具吸引力的导入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可能将一堂课应该教授的知识点传输给学生。

例如:在讲授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大量的与春景相关、与文章契合的图片、音乐、视频等,然后在进行具体文本分析的时候,以形式多样的课件展示、视频放映将学生轻而易举地带入情境之中,然

后播放相应的音乐,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课文,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体悟春天的美、体悟散文的美。整个课堂轻松活泼、形式多样,在一种愉悦欢快的情境中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不仅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阐释的理解和记忆。

二、凸显重点,强化难点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其生活经验的积累又是极其有限和狭隘的。因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就经常出现讲解方面的难题,无法很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描述、概括、抽象,造成语文教学陷入一种教师自顾自地讲解、学生一知半解的尴尬局面。而当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实践方面得以普及后,这种问题得到大大

缓解。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讲解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的时候,其中有大量的说明性的语句、段落,这些文字的理解对于一个从未见过苏州园林的初中生而言,很难建构出对其空间的概念。但是,引进多媒体教学后,教师可以寻找相关介绍苏州园林的纪录片,在

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然后再对照文本,就能够借助视觉上的感受轻松地构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丰富课堂,扩展视野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生活包罗万象,语文也便五彩斑斓。初中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标准和要求便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众所周知,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主要牵绊,就是丰富学生的文本阅读、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初中语文课堂的现有课时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又很难要求和保证学生课外时间去进行阅读;但是,多媒体以其丰富、海量的信息资源,能够极大地缓解学生的阅读压力。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讲解冰心的四首现代诗的时候,因为几乎是学生在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现代诗歌,学生在分析和体会现代诗歌的时候势必会有些吃力。而且冰心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又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也应该深化我们对其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信息检索功能,筛选出适合初一学生接受和掌握的相关文学常识进行简要介绍,能够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个基本的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找一些冰心的其他优秀作品,教会学生品读方法,自由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理顺结构,突出主旨

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一个很大的瓶颈或是难题就是如何理顺文章结构,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主旨,因为这两方面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和感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部分的引导环节也显得十分重要。

如:在介绍济南的城市形状的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一幅济南的地图,就很容易从地理的角度说清楚为什么济南的天气是“冷得响亮”。而且多媒体教学还很容易突出主旨,将中心思想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讲解时就凸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8(7):73.

[2]陈绚丽.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4).

[3]林春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5).

现代诗歌冰心范文第3篇

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有的人》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节奏,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做节奏。教师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押韵。请同学齐读第四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到诗中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有新旧知迁移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学生马上回忆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每首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它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在诗歌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中。

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等,成为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学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挥手”“没有年轮的树”。“笛”“月亮”“挥手”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构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表面,表达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再细心地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此后再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还要设计丰富多姿的诗歌朗诵、欣赏新诗、研讨等活动。

1.诗歌朗诵,积累活动。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喜欢的名诗作,还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色彩》《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2.欣赏新诗。给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3.研讨活动。如冰心的《纸船》,船――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船(舟)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舟的文化意义。

现代诗歌冰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诗歌教学;有效;读;说;唱;写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心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语言文学功能与陶冶情操,培养美好人性的育人功能。因此,如何在中职开展有效的诗歌教学,使之实现多方面的预期目标,是中职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而我作为一线的中职语文教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与实践。

一、诗歌教学前奏:兴趣激发——心理蓄势

1.以联为媒,为诗歌教学铺路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用对联做为催化剂,能把诗歌特别是古诗词教学与职高生学习兴趣紧紧连在一起。原因在于对联特有的趣味性,民俗性。在职高新生中,教师可以利用对联这一教学资源,从“一字对”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日对月”“天对地”“红对绿”等。然后再扩展到“两字对”,进而“三字对”,直至整副对联的完成。并把学生的对联习作展示在黑板上,或者在教室墙壁上,或者在学生自己的家里,有了教师、同学、家长、客人的正面肯定。这种寓教于乐的诗歌教学前奏,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怀有求成欲而在初中小学阶段未能得到满足的学生初尝成功的愉悦,进而产生乐学的想法,为诗歌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2.以歌带诗,为诗歌教学热场

我们也发现,学生虽然不大喜欢诗,但很喜欢歌。基于“诗”“歌”本一体的理念以及许多诗歌已经被改编成流行歌曲的现实情况,教师结合课堂开设“我爱记歌词”这种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唱诗歌,唱出对诗歌的热情,使得学生在记歌词的基础上,喜欢上诗词的典范之作。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以歌带诗,进行有效诗歌教学的目的。

二、诗歌教学主旋律:融主观体验和客观分析于一体的读说唱写渐进教学实践

解决了职高生与诗歌的隔膜问题。我们应着手于学生参与诗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并安排了渐进教学的模式。

1.“读诗”,培养学生边思边读,边读边思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记下初读的感受。如读《雨霖铃·寒蝉凄切》时的“伤感”“孤独”“无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的“豪气”“怅然”等等,以备“说诗”“析诗”时用。教师指导学生以旁注的方式记下疑问、心得。只有这样,边读边批,边批边问,读诗歌,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当然,由于职高学生诗歌赏析水平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架设诗歌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类似的经历,体味在亲情、爱情、友情、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美好体验,从而达到进入诗歌之境,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效果。

2.“说诗”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权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说诗”是一个把“思”的内容外显的过程,更是一个对诗歌进行质疑答疑,再质疑再答疑以及立体点评的过程。“说诗”的过程既可以看到学生在现有诗歌鉴赏知识上的运用能力,同时又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通过一个又一个学生的“说”,教师和学生多人的“听”,听后的质疑答疑评论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诗歌教学任务。当然,教学评价在倾向性上以正面评价为主;在评价主体上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互评、自评掺杂讨论地进行。

3.“唱诗”,以唱代背,用娱乐的方式带动学生步入主动学诗的境界

“背诗”是积累诗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一种手段,但是背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达到诗歌积累的目的,本人在诗歌教学中开展了“以唱代背”、“以唱带背”的教学策略。鉴于年轻人都喜欢唱歌的共性,本人让诗歌回到他最初可吟唱的形式。在“唱诗”这一环节,我们可以拿现成的如根据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的《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改编的《月满西楼》等诗歌作为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找相应的曲子唱诗词,然后要求学生找适合的曲子唱学过的诗词,要求曲子风格符合词作情感。这些要求,可以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每一首他喜欢的诗词的风格,去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也使得学生在一种娱乐方式的带动下步入主动学习的境界。

4.“写诗”擦亮学生审美的眼睛,点燃内心诗意的火种

“写诗”是指仿写诗歌。“仿写”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投身到生活中去,以真情为最基础要素,在身边、在生活中寻找与亲人、朋友、师长、自然有关的题材。从这些题材中提炼表达内心情感的意象。写作的对象可以是古诗词,也可以是现代诗歌。现代诗歌中的一句话诗歌就是不错的仿写对象,如冰心的“墙角的花啊,你孤芳自赏时,世界就小了”。同学兴致还是很高的,有同学就学着写,如“笼中的鸟啊,你安于现状时,自由就没了”。也有的跳出这一句式写的,他们有写“燕子——眼前的大海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彼岸的春天”等美丽的诗句。总之,仿写让他们找到了一个诗意的天地。同时,同学们开始被诗歌擦亮眼睛,更多更好地发现身边的美,有更多地幸福体验。

三、诗歌教学的延伸:利用各种途径巩固教学成果,以成果为诗歌再学习提供动力

教师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巩固诗歌学习的成果,对诗歌教学要实现的目标而言是个精彩的必不可少的华彩篇章。因此本人采用鼓励学生投稿,搞学习园地诗歌专辑,做班级诗集,个人诗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诗歌学习长久动力。

总之,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尝试,本人对照之前的诗歌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还是行之有效的。当然,这种模式还存在着许多欠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诗歌解读能力,更好地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递的重任,最大程度地实现中职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

[2]郑金金,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现代诗歌冰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神营养;民族语言;感受力;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31-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下面谈谈笔者对诗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读熟、读通、读顺、读懂――诗歌教学的起点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如教学《冰心诗四首》时,如果只是一味的一节诗、一节诗地枯燥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诵读优美的诗句,诗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说词”。

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诵读指导和训练。诵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方法,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味诗的音乐美。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还要通过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去表现丰富的情感,必须读得抑扬顿挫。第三,诵读时,也并不是单纯反复的无目的读,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街市上的人儿有什么活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读的时候也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含英咀华,让学生渐渐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

二、 感受意象,进入意境――诗歌学习的关键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涵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翻译是多余的,鉴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达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达到美的极致。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而情感是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就诗歌中是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余光中的《乡愁》中,“邮票”、“船票”、“ 坟墓”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三、分析比较,领悟诗意――诗歌教学的难点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新旧的迁移,通过比较分析来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呢。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是不是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乡愁》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这样是不是收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效果呢。比较分析,领悟诗意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诗歌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作对比分析,比较异同。比如说从结构上作比较、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上作比较、体会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感情寄托。能使学生增进认识,使他们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读写结合,循序渐进――诗歌教学的目标

诗歌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其中的“模拟仿作”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诗歌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

如我在教学《冰心诗四首》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有细心的学生把同学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充满哲理的组诗。也可以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通过一系列活动,学写诗歌,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使用中进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