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为金融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范文第1篇

1.效率市场假说存在的困惑。效率市场假说是现代金融和证券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分支。该假说提出后,引起了投资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许多实证研究对效率市场假说作出了肯定,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实证研究的结果对效率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如小公司规模现象。美国的金融学家将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全部股票根据公司规模的大小分为多组,其中发现规模最小的一组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比规模最大的一组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高。再如反向投资策略。一些研究显示,选择那些不被市场看好的股票进行投资,可以明显地获得高额投资效益。如选择低市盈率的股票或选择股票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

早在1977年,罗尔就指出,标准金融理论的基石之一CAPM可能是不可证明的,贯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市场有效假说(EMH),检验发现了许多统计异常现象,超额非市场收益率的存在与市场有效假说EMH相抵触。同时,标准金融理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β风险,被显示与股票回报有仅仅弱的关系。这导致法马1992年撤回了对CAPM的支持。所有这些表明现有的金融理论模型,如果不是错误的,就是不完全的。

2.行为金融学的崛起。尽管早在20世纪50年代Burrell和Bauman就发表文章呼吁把心理学和金融研究相结合,认为更传统的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相结合是有益的,但当时由于认识心理学尚处于形成阶段,行为决策领域也还未发展成熟。另外,金融学家不大情愿将金融学作为“工商管理”的一个应用领域。他们希望能通过更多采用金融的源科学经济学的概念和技术来将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然而,这些带有经济色彩的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某些基本假说在现实中却与投资者在市场上的实际行为冲突。例如,现代金融理论认为人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说前提。20世纪80年代后,不断有与现代金融理论模型相冲突的数据出现(如前文所述),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实际投资并非如EMH假说中的原因———结果方式对信息作出反应。人们更多的是根据其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行为金融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人们的实际决策过程并不能很好地遵从于最优决策模型,因此,不但需要讨论人们应该如何最优决策,而且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用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来讨论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决策的以及证券的市场价格实际上是如何确定的。这就是行为金融理论所要研究的。

二、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为现代金融学发展提供了变革性视角

现代金融学家普遍认为,股价的波动性是由于投资者认知程度的不同所致,对此,他们借助现代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来解释这一现象。然而在公开的证券交易市场,这种不对称性较弱,投资者之间信息的差异所导致的认识分岐似乎不足以解释许多股票的高波动性。行为金融学提出了另一个认识差异的来源,即投资者处理数据进行决策的行为方式。实践研究表明,对决策复杂性的认识的不同、投资者的情绪、做出决策的期限、决定的可变性、信息的形式等的不同将对投资者的决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Shefri和Statman在1994年结合行为学、心理学、生物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与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对应的BAPM(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体现了两类交易者的市场相互作用,即信息交易者与噪声交易者的相互作用。信息交易者通常支持现代金融理论的CAPM模型,他们避免出现认识性错误并且具有均值方差偏好;噪声交易者通常跳出CAPM模型,易犯认识性错误,并且无严格性均值方差偏好。

与CAPM不同的是,在BAPM模型中,证券的预期回报由行为β决定。行为β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相关,而均值方差有效组合并不同于市场组合,因为噪声交易者影响证券价格。在BAPM模型中,由于既考虑了价值表现特征又包含了效用主义特性,因此,它一方面以战胜市场意义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理性主义意义出发拒绝市场有效性,这对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启示。

三、金融研究未来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范文第2篇

(一)两种金融学研究内容差异

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来看,现代金融学其主要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在资本市场中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现代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在资源配置上是统一的,这也就意味着研究必然以市场均衡和获得和合理的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那么现代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其差异主要表现点值得深入研究,曾经有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分析法和框架。现代经典金融学其主要分为参照系、视角以及分析工具等组成部分,金融研究过程中由于两者研究的问题存在着差异,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具有差异性。当代的经典金融学主要是以继承传统经济学的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并且建立起完善的现代金融学完整体系,但是其在研究的范式和研究的模型上仍然存在着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而不注重微观个体的决策行为。两种金融学对于风险和无风险情况下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核心价值的心理物理学效应会造成人们柱塞盈利的时候出现反感风险,而且在亏损的时候会出现追求风险。心理物理学效应则成为了人们过分偏执定性可能和不可能事件的主要因素。

(二)现代经典金融学提供了自身参考系

我们以有效的市场理论和理性的人性假定作为参考系,那么在此参考系下并不是要求能够准确的描述现实,而是在金融活动中是否能够建立相应的规矩和标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EMH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验证,非有效市场已经成为了行为金融学研究主题,而且传统的资产定价和组合理论均建立在预期效用理论基础上。由于在现实的研究中,总会出现对预期效用理论产生理论上的质疑,因此在此研究过程中就产生了两个新的研究方向。即,我们所看到的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预期效用理论来对技术进行替代和修正;另外还存在着一部分学者独自去寻求对预期效用理论的合理解释,并且出现了两位学者共同创建的期望值理论,而且该理论还获得了长远的认同。如此以来,以市场非有效性和期望值理论作为研究的参照对象,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金融学分析工具介绍

现代经典金融学之中具有一套分析工具,其主要是由不同的数据模型和图形模型组成。其主要通过简单明了图像和数学结构来对繁杂经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这些除了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进行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实现在金融学上的研究突破。由于金融学被一度看作为非实验性科学,但是其主要的理论和方法却属于经济学,而且是还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假设而来,使得我们在进行金融学的研究时,更加符合和数据收集。

二、现代经典金融学困境

(一)噪声交易解释困境

为了保全一种完全的竞争状态,引入“噪声交易者”来对整个价格系统进行控制,使得价格均衡,且不会揭示私人信息。往往噪声交易者不会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作为非理性或者流动性的交易者则会追求,因此这也会造成在整个现代经典金融理论框架下难以取得理性预期平衡。噪声交易者常常会使用外生变量来对证券的需求总量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经济学家看来,仍然是理易行为。但是没有对噪声交易者和理性预期者的差异进行探讨,由于理性预期交易者对于证券供应成立随机变量,因此不能够使得其确定性的维度增加。因此整个证券价格就会由于随机变量出现,而造成私人信息不能够完全揭示。

(二)不完全竞争困难

所谓的不完全竞争,其主要是在实现均衡价格的同时还具有完全揭示直接获取私人信息的动机。在不完全竞争研究之中,决策者的行为受制于交易者的信念,交易者价值不仅存在于预期时的优势,而且还具有其他交易者对此交易获取信息的猜测。每个交易者在衡量自己是否会对均衡价格的配置产生影响,可以有效反映出具体信息,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在交易中出现“搭顺风车”的情况。假设,一些股票教育者,在发生交易的过程中,若不去获取哪些隐私信息,那么自己很可能陷入被动,使得自己处于困境之中。从不完全竞争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要求交易者具有理性的认识,在交易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持理性的认识,而且需要有意识的决定别人存在的影响。

(三)经典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研究困境

由于现代经典金融学理论存在着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例如,经典金融学常常会假设一些异易者具备同性质的先进理念,这就使得市场有效预期理论处于平衡状态,可以使得证券持有者与交易者均会各自承担风险,使得其分担来自金融经济的风险。证券交易所产生的原因其主要由于交易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这就是同种信息的先验信假设所带来的缺陷。相关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对于证券的收益不同预期应该是证券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同种性质的共同知识先验信念差异主要是由于私人信息的不同,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的时候,此时属于预期均衡状态,该状态下不会存在着交易。因为理性预期交易者虽然认为愿意承担交易,而且还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信息,不会使得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而发生交易。现实股票市场中,交易量非常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也会呈现出非理性的交易。现代经典金融学关于投资者在进行个体交易的时候,存在着未解之谜包含:投资股票的倾向效应。

(四)股票溢价解释困境

股权溢价与波动率之间的相关问题一直困扰着金融学家,其中股权溢价主要是由于美国股票市场总体收益率水平高出了无风险收益率,部分很难是由于消费者资产定价模型所解释。从消费者的资产定价模型进行研究,消费边际代替率和收益协方差之间绝对了股权溢价,即实际的消费增伤水平比较稳定,高股权溢价隐含了高风险厌恶水平,高风险的厌恶水平与高风险的实际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虽然得出的这个结果与实际的利率水平之间存在和极大的不相符,而且该问题也会看作为无风险利率问题,若假设按照他投资者的期望折现率为常数,则较之价格利比和红利增长率波动应该相似。但是在相关数据整理的时候发现,价格红利比的波动远大于红利增长率的波动。

三、行为金融学的崛起

(一)基于信念行为的金融模型

基于信念行为模型的解释主要是以投资者作为解释的主体,投资者中出现过度自信则可以被看作为过度交易现象,由于过度自信使得人们始终相信自己的信息就完全可以实现对整个交易的掌控,而实际上这些信息对于是否盈利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这种信息对于投资者无疑你一种鼓励,使得其在交易过程中始终相信这些都信息就是其盈利的根本,于是就产生了过度自信交易状态,这种过度交易自信尤其是在男性投资者中更加突出。使得男性投资者交易更加频繁,投资的收益也较低,这就证明了过度自信心理倾向解释。(二)极端股票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股票应运而生,而且均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出现,于是就有许多投资者进行炒股,但是其炒股行为更多是一种极端炒股行为,常常认为这种极端方式炒股主要是因为股票在以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认为利用股票可以获取更高额利润。极端股票行为主要表现在使用可利用法则驱除投资者的关注表现最好或者最好股票。

(三)波动率解释

由于一些人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对私有信息极度自信,使得经典金融理论对于波动率难以作出正确合理解释。首先,如果投资者没有公开信息,那么对于未来资金增长的先验信念进行公开,然后再对收集一些极度自信信息,这样投资者就会高估私有信息对于整个波动率的影响,难以达到准确显示。如果所获取的私有信息属于正面信息,那么投资者很可能将股价推到红利相对较高价位,致使红利价格比波动率快。在对红利波动过小进行解释的时候,其始终属于认知代表,而且始终坚信平均红利增长会比实际的波动率大。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如果看到红利增长,则投资者就会信任红利增长率不断提高,那么就会买入行价格,逐渐将价格推到一个与红利水平不一样的位置。当看到红利下降的时候,投资者会认为红利收入会低于平均水平,那么投资者也会出现抛售现象,将股票抛售使得价格低到与红利相宜的水平。

(四)横切面股票收益率解释

经典金融学对于横切面股票收益率的解释存在着困境,其主要因为我们在对横切面股票收益率研究的时候,主要是以信念模型作为基础,研究过程中将其分为动态和经验模型,静态模型则是根据特定的投资者心态引起心里因素偏差。有专家学者曾经构造了CAPM静态定价模型,而在此模型之中存在着两个交易者。一种交易者为极度自信投资者,一种为风险厌恶理性套利者。CAPM模型结果显示,其主要功能为对资产进行均衡,这种均衡不仅与定位偏差有关,而且与风险因子有关。定位偏差则主要是变量,属于股票市值和价值型的变量。造成这类变化的根本原因则是当股价上升,BM值下降,此时如发生投资者过度自信事件,则很可能造成过度反应。由于风险厌恶套利者可能会产生消除投资者厌恶套利者的系统因子影响,于是静态模型就会对股票溢价进行解释,那么此时虽然风险厌恶套利者可以消除一些特定的因子下被投资者过度自信,但是其对于系统因子的过度自信影响却难以消除。

(五)溢价之谜解释

溢价之谜,从行为金融学观点进行解释为投资者厌恶可以解释为股权溢价之谜,因为其他投资者不能够明确知晓股票收益分布。如若这种模型的收益部分被公布,那么人们则会做出最坏打算。从Maenhout的实验中不难看出,投资者为了弥补使用错误股票模型所带来的风险,势必会要求更加高的股权溢价。我们在对股权溢价之谜进行研究的时候,通常会采用BHS模型,该模型从直观上能够轮子损失厌恶程度发生差异,还可以观察股票价格过度中的波动,但是其损失厌恶本身就会使得投资者不愿看到股票下跌,因此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时候势必会要求更高的股权溢价,这样才能够满足投资者的心理平衡。

(六)基于偏好的行为金融模型

对于股票购买者出现倾向效应,其推出了一个基于偏好的解释。如果投资者的偏好是由瘦构架组成,而且符合前景的理论描述,那么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股票价格为50,则现价为55,如果前景理论的盈利和损失以买卖的差价来衡量,那么此时卖出的股票的价格为v(5),投资者选取下一期进行售出。因此,将前景理论运用到股票的一般均衡定价模型之中,而BHS假设投资者的偏好则可以细分两个部分,其一为投资者消费获得效用,其二为投资者持有风险资产的价值变化所带来的效用。曾经Johnson针对损失厌恶程度依赖、以前的收益和损失之间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认为人们在赢得一次赌博之后,通常不会参与赌博,若输掉之后则会拒绝参与赌博。

四、总结语

行为金融学范文第3篇

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现代金融;防御型投资策略;进攻型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是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因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在美国和欧洲,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在实践中也已经得到了应用。个人投资者在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来避免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机构投资者也正在以行为金融学的精髓来发展以行为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确认那些会对资本市场产生系统性影响的投资者决策心理特点以及行为特征。

第一,投资者的心理特点。处理信息的启发法。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决策者面临的情况日益复杂。决策者将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启发法。启发法是使用经验或常识来回答问题或进行判断,它意味着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有选择性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觉。由于决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启发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造成认知错误和判断错误。启发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这种启发性方法是一个谚语的起源:“如果它看起来像只鸭子并且呷呷的叫声像只鸭子,它可能是只鸭子。”在形成预期时,人们通过评估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与其最近所观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也就是投资者在形成预期时给予新信息太多的权重。二是显著性。对于发生不频繁的事件,如果人们最近观察到这种事件,那么人们倾向于过分估计这种事件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飞机坠毁的消息频繁地被媒体传播,人们将过高估计飞机未来发生坠毁的概率。显著性可能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三是自负。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非常自负。例如,当人们说这件事有90%可能性将发生或这声明是真实时,那么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负可能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四是锚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当人们进行数量化估计时,他们的估计判断可能被该项目先前的价值所严重影响。例如,二手车的销售商通常是在开始谈判时出高价,然后再降价,这销售商尽力将消费者滞留在高价格上。锚定使得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

第二,后悔。人类犯错误后的倾向是后悔,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中去看这种错误,并会严厉自责。后悔理论有助于解释投资者延迟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加速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论表明投资者避免卖出价值已减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错误成为现实,从而避免后悔,投资者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价格随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是人们被告知有证据表明其信念或假设是错误时,人们所体验的心理和智力上的冲突。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存在采取行动减轻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认知不协调的倾向:人们可以回避新信息或开发出扭曲的论据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设正确。如新车买主有选择地避免阅读他们其他车型的广告,而去看他们所选择车型的广告。

第四,回避损失。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在经济活动中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

第五,羊群效应。人们的相互影响对人的偏好改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时尚与盲从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这对经济决策的形成与改变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在金融投资领域,人们往往是显著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特征与行为。

(二)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一些决策行为特征已经得到行为金融学家们的公认,并作为对决策者的基本假设:

第一,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可变的,他们的偏好经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

第二,决策者是应变性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决策程序或技术;

第三,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尽管这些决策特征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对市场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但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中投资特性是相关的,如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性和价格中的泡沫;投资者中存在追随领导者和从众行为;过早的售出盈利投资和过晚售出失败投资;资产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不足等。

二、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的实际应用

在证券市场投资中具体运用行为金融学可分为防御型策略和进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为金融学对人的投资心理以及决策特征的分析来控制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也就是在投资中避免犯错;进攻型投资策略则在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以从中获利。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现实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资策略。个人投资者在资金实力、分析手段与信息获得与把握上都处于劣势,因而经常靠打听小道消息等作为决策依据,行为经常是非理性的。此外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资金负责,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监督控制体系,导致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来指导投资。进攻型投资策略一般为机构投资者采用,因为在错综复杂的金融市场中,要对证券的定价进行判断非常困难,个人投资者很难在实际中判断出当前的市场定价是正确的还是发生了偏差,只有掌握着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术的专业投资者才有可能进行判断。此外,各种定价错误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无法利用这些偏差和错误来获利。

防御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是应用一系列行为金融的知识对自身的投资行为进行内省式的审察和研判,具体可包括:首先要核对信息的来源,核实信息的可信度、实效性等,要密切关注最近有无更新的消息或数字披露,要避免只关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断自身是否过分自信,特别在最近投资行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时就更应关注这点。第三,要善于比较正面和负面观点,查明对市场持最乐观以及最悲观态度的分别是什么人以及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第四,要避免锚定效应导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进攻型投资策略。各类投资机构由投资经理们具体负责运作的,投资经理们和个人投资者一样,在投资决策中也会犯各种心理偏差和认识错误,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资策略来加以避免。但投资经理们有着良好的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他们能更好的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在各类机构中一般都有着良好的管理监督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投资经理们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因而,机构投资者更重要的是利用进攻型投资策略来获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进攻型行为金融投资策略主要有:

曾琪:行为金融学理论探讨及其实际应用第一,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这种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对股市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第二,动量交易策略。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到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出延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变动的动量效应。Rouvenhorst(1998)在其他十二个国家发现了类似的中间价格动量效应,表明这种效应并非来自于数据采样偏差。新晨: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在购买证券时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证券价格下跌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股票投资比例可较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减少。

参考文献:

[1]Kah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

[2]Baberis.N.A.shleiferandR.Vishny(1997).“AModelofInvestorSenti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行为金融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有限套利;羊群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175-02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金融学的最新研究前沿,它突破了传统金融学“理性人”、完全套利和EMH的假设,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重新审视主宰金融市场的人的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使研究更接近实际。该理论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行为金融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Kahneman获得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而使得这一理论受到全球金融界的关注。

国外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引起我国学者的高度重视,1999年北京大学刘力教授在《经济科学》第三期发表的《行为金融理论对效率市场假说的挑战》一文,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行为金融理论的文章。2002年行为金融学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肯定后,国内掀起了行为金融学介绍和研究的热潮。2003年11月29日,在南京大学举办了全国首次行为金融学与资本市场学术研讨会,将国内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推向了。

1 对投资者的心理研究

金晓斌、唐利民(2000)统计分析显示,在影响股市异常波动的因素中政策性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影响远大于市场因素、扩容因素、消息因素和其他因素。孙培源、施东晖(2002)通过对1992-2002年初上海股市52次异常波动的分析表明,由政策性因素引起的异常波动达30次之多,而且当月出台的政策对该月的股价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直接影响投资者入市的意愿和交投的活跃程度,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存在政策依赖性偏差。利好政策的颁布导致在相当长的交易周期内投资者交易频率明显上升,加剧了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倾向,而利空政策出台却导致在较长的交易周期内投资者的交易频率大幅度下降,表现出较强的过度恐惧心理。这种强烈的“政策依赖”倾向是中国证券市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现象。张华庆(2003)认为中国证券投资者的行为有明显的过度反应的倾向,而深层次的根源是投资者的种种心理偏差,其结果将导致市场会对信息或政策的反应超过应有的幅度,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导致市场风险的放大。这些心理偏差包括过度自信、过度乐观、赌博心理、暴富心理、从众心理以及过度恐惧心理。

2 对投资者有限套利行为的研究

现代金融理论普遍认为,当金融资产的价格存在误定时,众多的“理性套利者”就会在相应低估的资产上“做多”,而在高估的资产上“做空”,不但可以最终消除价格误定,而且可以获得无风险利润,从而使市场保持有效性。应该说套利机制是金融市场的重要机制,套利行为的存在具有“价值发现”的功能,它推动着资产价格向基本价值的回归。但是,中国的证券市场有以下特征:信息的获得是有成本的;信息的传递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交易者并不能同时获取信息;交易者的行为是存在着差异的,并非都是理性的;交易者所持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机构投资者凭借优势,往往扮演着理性套利者的角色,而个人投资者却因先天不足沦为噪声交易者。张华庆(2003)认为,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当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时,不仅要面对基础性因素变动的风险,还要面对噪声交易者非理性预期变动的风险。在噪声交易者的影响下,不但理性套利者的收益将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放弃原来奉行的成长型或价值型投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蜕化为“追逐热点、短线运作”的投资方式。

3 对投资者羊群行为的研究

“羊群行为”(Herding Behavior)是信息连锁反应导致的一种行为方式,当个体依据其它行为主体的行为而选择采取类似的行为时就会产生“羊群行为”。换而言之,当“羊群行为”产生时,个体趋向于一致行动,即所谓的“赶潮流(Bandwagon)”,这时个人往往放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信号而附和他人的行为,虽然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信号,按理性分析可能显示他们应采取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宋军、吴冲锋(2001)使用个股收益率的分散度指标,使用市场公开的价格数据,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程度高于美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程度,在市场收益率极低时的羊群行为程度远远高于在市场收益率极高时的羊群行为程度,这个结果可以用期望理论中决策者对于损失、收益的不同态度来解释。孙培源、施东晖(2002)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建立了较为灵敏的检验羊群行为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我国股市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政策干预频繁和信息不对称的严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股市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并导致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占有较大比例。从投资运作层面来看,羊群行为将削弱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效果,特别是在市场发生大幅度涨跌时,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效果将极为有限。就政策层面而言,羊群行为意味着投资者的买卖决策并非基于理性的决策过程,因此股价极有可能偏离其均衡价值,从而破坏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常志平(2002)采用横截面收益绝对差(Cross Sectional Absolute Deviation of Returns,CSAD)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羊群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上涨行情中,我国深圳证券市场与上海证券市场均不存在“羊群行为”;但在下跌行情中,深圳证券市场与上海证券市场均存在“羊群行为”。并且深圳证券市场比上海证券市场具有更多的“羊群行为”。张华庆(2003)指出“羊群行为”对中国证券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过度反应的出现,使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下降;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4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应用性研究展望

4.1 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应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存在一定的非理性,而且市场也不是完全有效的。如何克服这些非理性,使投资者能在并非完全有效的市场生存,是市场参与者最想解决的问题之一。

4.2 对参与者的心理学实证研究

从以上可以看出针对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一般还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旧有框架中的心理学理论,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多地结合中国文化、国情或者利用更多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更适合中国的现实。

4.3 在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上的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的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变得也越来越重要。其实,人们对于经济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早就是从消费者心理学开始的,隶属于市场营销学中的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理论系统完整的科学。其中对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借鉴与行为金融学的实证方法相结合用以来研究金融产品的购买者的行为,根据投资者的不同偏好来设计金融产品,制定营销战略,从而为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打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金晓斌,唐利民.政策与股票投资者博弈分析[J].海通证券研究报告,2000.

[2]宋军,吴冲锋.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1,(11).

行为金融学范文第5篇

对于传统的金融学是在“经济人”的假定基础上进行构建的,人的行为不是完全理性的,所以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上就是一个新的出发点,是对人类行为以及金融和理性这几者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方面的研究就为金融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加强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对实际的发展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及面临的瓶颈分析

1.1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分析

在期望理论中的权值函数由于选择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主要是将效用和决策权值作为基础,在经过不同的选择来结合真实概率加以确定,权值并不等于概率,所以在其运算方面也和一般的概率运算公理不相同。对于权值函数而言,其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对各种极端概率权值大小的确定是真实概率函数所决定。由于人们通常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夸张或者是缩小就会产生权值和真实概率函数的关系,从其理论上来看是和模拟比较近似的,而在真实的概率所赋予的心理概率就会对人们的金融资产选择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的影响金融资产价格。

行为金融理论中权值函数

而在行为金融理论当中的价值函数,其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价值函数曲线在盈利定义域内是凹的,而在损失定义域内则是凸的,价值函数表明在不确定的领域,而效用则是取决于盈利或者是损失。结合期望理论就能够看出投资者在损失时通常时风险喜好的,在盈利下是风险规避的,并会因某一数量损失带给投资者痛苦要大于同等盈利带来的愉快。期望理论其实并没有说明哪些具体因素对参考点有着具体的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参考点会受到投资者个人主观印象的控制。

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价值函数

1.2行为金融学面临的瓶颈分析

行为金融学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不能片面夸大行为金融学对有限理性基本假定,于是就完全否定理性,有的学者研究发现,从股市的破坏性大的非理性心理行为中等能够发现主流经济学的弱点,也就是正统理论还没有认识到人们思维中常常是走捷径的,这样就比较容易绕过理性分析,人们很难做到为了利他而利他,倘若是非要采取在快乐基础上利他的偏好进行解释那就只能这一偏好的显示与否,然后再进行对模型设计可解性加以详细考虑。

还有就是行为金融学在从批评者向着经济学建设者角色进行转变上的理论发展不足,虽在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学接受程度有了提升,但也必须推出有着建设性及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构建,不然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发展领域当中的执政就无法得以实现。

2.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第一,对于价值投资获利最为主要的来源就是通过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投资者对股票的定价发生了重大偏差时来购买低价的股票,然后是对公司进行深度分析对其价值有着较为准确的判断,并能够从另一视角获取更多投资者信息。从我国的股票市场当中在信息质量方面相对比较差,主要是体现在信息在产生以及披露等方面,我国在股市发展自身有着其特殊性,故此在策略的实施上就要能够和市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

第二,我国的投资市场的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是中小投资占据着很大的份额,而决策行为很大程度上使得市场有着不稳定性,故此在每次的证券市场都会引起众多市民的参与,这也是对行为金融学原理的印证。不仅如此,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过度反应,通过行为金融学进行解释也能够行得通,而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下不管是政策制定还是上市公司行为规范等,都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合理化的引导投资者行为,从而才能够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第三,把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证券市场的实践当中加以应用,能够合理化的对投资者行为加以引导,并且对广大中小投资者而言要能够在趋于理性化教育基础上进行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决策能力及市场运作效率加以有效提升。行为金融学对于我国的开放式基金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性作用,其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较显著的就是基金份额的赎回,这就要结合赎回量来对资产流动性加以确定,从而要对投资者行为决策方式进行实施估计,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就会更加深化这一趋势的发展,在基金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