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激的话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路边的前方有两间房子。师傅指着前面的房子对徒弟说:“你去借只千斤顶。”徒弟愣了一下,问师傅:“你怎么知道那儿有千斤顶?”师傅说:“你要想着那里有。”
徒弟说:“那要是没有呢?”师傅说:“没有,你也要想着那儿有。”
徒弟说:“那里即使有,人家也不一定借。”师傅说:“你要想着他会借。”
徒弟犹豫地说:“我去了,恐怕人家连门也不开呢!”师傅说:“你要想着他会开门。”
师傅教给徒弟许多话,徒弟将信将疑地去了。
徒弟走了好一会儿,来到那两间房子前,敲门,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徒弟对他说:“又有事需要您帮忙了。”中年人看了看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说:“我不认识你啊,我肯定没有帮过你的忙,你怎么说又有事需要我帮忙呢?”徒弟说:“您家在路边,尽管您没帮过我的忙,但您一定帮过不少人的忙。所以,我来了,对您来说,是又有事需要您帮忙了。”
徒弟的话,有不少感激之意。对于这样的一个陌生人,中年人觉得自己没有不帮忙的道理。
说实在的,中年人并没空儿,他正准备去办一件自己的事情,可是他听这位上门求助者的话,便放下自己要办的事,对他说:“说吧,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于是,这位徒弟才说:“我们车子有一只轮胎爆了,我想,会有人向您借过千斤顶换轮胎,我也想借一借。”
中年人并没有千斤顶,可他听了这位徒弟的话,就说:“好吧,我知道哪里有,我带你去。”中年人便骑上摩托车带着这位徒弟走了好远的路,到他的一位熟人那里借来一个千斤顶。徒弟对这个中年人万分感激。
徒弟借来了千斤顶,他高兴地对师傅说:“师傅,一切都像您说的那样,您是怎样想到的?您怎么会这么神啊?”
[中图分类号] R5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092-01
肝性脊髓病是在晚期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脊髓病变,是肝硬化的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患者常以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为主要表现。现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4例较典型的肝性脊髓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例患者均为男性,农民,年龄45~61岁。3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例为酒精性肝硬化。4例均有反复发作的上消化道出血史。2例有脾切+脾肾静脉分流术史,1例有“TIPS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史。术前有一过性肝性脑病史者1例。术后1年开始出现一过性肝性脑病者2例,术后2年出现一过性肝性脑病者2例,术后3年零6个月出现一过性肝性脑病者3例。从出现一过性脑病至逐渐出现双下肢痉挛性截瘫,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5年。4例中有1例呈痉挛性截瘫,3例行走呈剪刀步态。从最初出现双下肢症状至出现痉挛性截瘫,1例为5个月,1例为2年。初为双下肢无力,僵硬,步态不稳, 活动不灵活,常常扶墙而行。逐渐出现肌张力明显增加,行走呈痉挛步态。腱反射明显亢进,巴彬斯基征阳性,最终发展为双下肢痉挛性截瘫。伴有双下肢麻木者2例,伴有说话构音不清2例,饮水返呛者1例。4例中均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和血氨升高。颅脑CT检查无异常发现。脑电图检查者2例,发现轻度异常。脑脊液检查1例,无异常发现。
2 讨论
肝性脊髓病是肝硬化一种少见的特殊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于肝硬化晚期,患者常以进行性、痉挛性瘫痪,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为主要表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表现较为突出。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上消化道出血史、门-体静脉分流术和脾切除术史。无手术史患者常有明显的腹壁静脉曲张,提示已自然形成了门-体静脉分流。本组4例患者均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和门-体分流手术史。文献报道,从门-体静脉分流术到出现脊髓症状的时间约为4个月~10年;自发性体内静脉分流患者从有腹水、黄疸、呕血等肝损害症状至出现脊髓症状的时间为6个月~8年,患者深浅感觉无受累,多无括约肌功能障碍。在出现脊髓症状之前,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一过性意识障碍和精神障碍。肝功能异常和血氨增高是本病的特征之一。本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与较重的肝损害、丰富的门体分流和血氨增高有关。血氨和其他毒性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引起脊髓锥体束发生脱髓鞘性改变,而门体分流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是脊髓锥体束的脱髓鞘性改变较为显著,并有神经轴索变性、消失及神经纤维明显减少。
3 护理
3.1心理护理
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高度焦虑、紧张、极端不安的情绪容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患者病情反复并呈进行性加重,并发症反复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医药费用昂贵,而又没有宽裕的生活来源,表现出严重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患者情绪容易激惹,烦躁、动辄生气、甚至任性、无原则地发脾气等,因为一句平常话而与人争吵,怀疑护士的操作,怀疑自己少输一组液,或输入的液体没有加药,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评估,做到经常巡视病房,要与患者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耐心接受病人的倾诉,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努力使患者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解脱出来,保持乐观的心情。鼓励患者将患病的感受和抑郁、焦虑心情向亲友或信赖的朋友倾诉,将不快的情绪发泄出来, 以免“积郁成疾”。以临床上治疗有效的病例鼓励患者,使其配合治疗,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3.2 预见性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注意观察患者性格有无改变、行为有无异常以及意识状态的变化,以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了解临床化验结果,观察针刺部位有无瘀点、瘀癍及牙龈有无出血等,预防消化道出血;记录24 h的出入量,保持体液平衡,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预防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腹腔感染。
3.3 瘫痪肢体按摩和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根据患肢的肌力选择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或主动运动。制定适宜患者病情的运动计划,如:每天3~4次,每次每个动作做5~10遍等,运动时护士要守护在旁边并鼓励患者,既能使之有安全感又能增加其自信。进行肢体按摩时,力度要适宜,手法要正确,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告知家属有关肢体按摩及运动方法,以便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功能锻炼,达到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效果。
3.4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史、B超提示和电子胃镜检查的结果显示,饮食不当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再次出血及肝性脑病与饮食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对患者的饮食指导不容忽视,应向患者讲解与疾病有关的饮食常识,指导患者选择热量充足、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限止蛋白的摄入,控制钠盐,避免质硬、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禁烟酒,使用利尿剂时,应口服一些含钾高的食品,如橘汁等,维持机体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关键词:情感化;品牌形象;设计
品牌形象设计,是指企业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简单称为形象设计,是一种宣传品牌价值和品牌信息的宣传手段。形象设计是给予消费者的第一印象,起初只停留在符号的形式上。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导致经济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提升,使品牌形象设计包含的层面也愈来愈多和饱满。今天的品牌形象设计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它要向人们传递的即为一种生活方式,包含物质的使用,更包含精神的体验。在产品逐渐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物理特性大同小异,唯有通过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才能唤起消费者的共鸣。
1 品牌形象的意义
在产品纷繁的现代社会,新旧产品的交替速度非常快。如何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市场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好的品牌形象设计将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无形的纽带,扎根市场地位,稳固其在消费者心中的份额,同时也是企业迈向世界品牌的前提条件。品牌形象的设计,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要正视其重要程度。品牌形象的良好树立,除了具备品牌文化的根基外,还应具备受众的认可与支持。
2 品牌形象设计的现状
品牌形象设计由于存在商业目的,很多设计者把品牌纯粹包装成为适合商业竞争的手段,一味只考虑视觉上的出众与稀奇,造成华而不实、空泛无实质的形象呈现。这样的形象设计,往往只能如昙花一现。目前很多企业的形象设计,往往是设计师的个人创作,没有围绕以品牌的内涵与价值为创作主体,只是单纯地以吸引消费者眼球为设计目的,缺乏品牌情感化介入以及文化渗透。
3 品牌形象设计的情感化融入
3.1 何为情感化设计
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一书中讲到,情感化设计即为三个层面:本能(Visceral)水平、行为(Behavioral)水平和反思(Reflective)水平。本能水平是消费者对产品外形的第一印象,即观察和理解,形象如果贴切消费者的思维,则能引起关注、喜欢甚至是接受。行为水平讲究的是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应考虑一定的人体工学设计。反思水平与产品的意义相关,同时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较复杂且变化也较快。这一层次,事实上与顾客长期感受有关,需要建立品牌或者产品长期的价值。书中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将可能引起消费的惊喜,产生购买冲动。[1]
3.2 情感化设计的特点
1986年美国诺曼和德拉泊出版《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这本书在美国首次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人机界面的设计。主张设计应将重点放于用户,即“以人为本”。任何设计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人最大的特征即为情感化,设计者应从心理学的方向探索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研究消费者的日常行为、思维。在探索情感化设计中提升品牌的形象设计。
3.3 情感化设计融入品牌形象
情感化设计可以给产品带来增值的效用,正确运用好这一设计方式可以为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形象,为占据市场份额,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运用设计师的智慧创造一种情感的桥梁,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以人为出发点,综合思考人――产品――环境的关系,是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应具备的探索性研究。
情感设计不是简单置入,不是孤立的。[2]情感化设计离不开消费者与物之间的交互行为,在交互中形成体验感受,升华到一种情感交流。具备情感化的产品,除了发挥其功效外,最重要地是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此时它不单单是一件产品或某一个器物,它已上升到一种文化的交融。例如,中国博大精深的茶道、茶具的使用、品茶的过程,已不是简单的解渴行为,更多的是人们通过这些器物以及特有的使用方式,使人建立一种情愫,体会文化的同时交流情感。
3.4 现代设计的情感化趋势
现代的情感化设计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和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从以产品功能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且也将是今后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求等方面,通过设计转化和体现出来。在设计中,融入故事、材质、色彩、光影等各种载体来体现情感化的元素和理念,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追求情感化设计、用户感受地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本身的功能和质量等问题,要在设计中把握一个合理的度,适当地融入其中,融入少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化体验;融入过多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过度追求产品的精神层面而忽视设计本身。
对情感化设计的研究,还应该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然而,由于从事设计的设计师们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来,对消费者没有正确了解并深入研究进行设计。
4 品牌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
情感化设计是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品牌形象应融入情感化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的意义与作用,是牵制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唯有具备情感化设计的品牌形象设计,才能使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形成情感的纽带,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消费者的情感认同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与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 丁俊武,杨东涛,曹亚东,王林.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J].南京:工程设计学报,2010.
[2] 刘碧霞.论情感设计在商业性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5.
[3] 宋明亮.情感化设计理论指导下的日用品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6.
[4] 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儿童用品;情感化;设计原则
0 引言
现代儿童产品的设计中已经不再完全重视市场导向,开始将儿童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征作为设计产品的观察入口,并将获取的信息综合运用于设计中从而来深入表达产品的价值。情感化设计在儿童产品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儿童产品一般是建立在情感化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它是设计师对儿童心理、生理等认知能力的综合考验。
1 儿童消费的特点分析
首先,模仿他人的心理特点。儿童在不到一周岁的时候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不仅能够模仿简单的语言而且能够模仿简单的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模仿能力也不断增强。其次,合群的心理特点。儿童在两岁的时候就喜欢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耍,这种心理最为强烈的时候是五六岁,此时父母应该积极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在儿童与小朋友玩耍之际选择善良容易驯服的小动物来安慰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的意志和品质。再次,儿童消费的稳定性较弱。儿童生性好动对身边的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做事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在时间上专注的时间较短。
2 情感化设计在儿童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及现状分析
2.1 儿童产品中情感化设计的作用分析
儿童心理研究学家指出人类具有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两方面的特点并且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先天素质无法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后天素养可以通过引导、教育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因而儿童时期的良性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设计就是非常重要的生命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接触到各种产品,良好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儿童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而且会对其后天经验做出引导,情感化的产品可以为儿童的后天经验做出良好的引导。儿童产品设计中对情感化的运用倾注了设计者大量的心血,这其中成功的典范主要有:日本玩具设计“宠物蛋”设计师不仅迎合了商业运作的需要同时考虑了情感元素,在设计中将一个宠物的年龄设计为了300岁,宠物生活一年等于人类生活三天但是毕竟会有死去的一天,设计师考虑到了儿童失去宠物心理会难过就在屏幕上显示:宠物活到300岁就会到另一个星球去,因为那里有它的爸爸妈妈在等它们。这样儿童就容易接受不会过于伤心。类似这种儿童产品它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孩子们可以长时间玩,这个过程中还能够与儿童发生情感。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玩具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家长乐于为孩子购买玩具。具有情感化设计体验的产品可以为孩子的后天经验的培养提供益处,为儿童的童年带来乐趣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指导。这些产品很容易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亮点,情感化设计是儿童产品设计中的灵魂。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趋向于理性,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不仅注重产品本身的功能而且注重产品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儿童产品中人性的表达就是产品设计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情感。
2.2 儿童用品情感化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设计师们就开始寻找儿童产品情感化设计的切入点,希望将功能、行为和认知等方面结合起来,从而设计出具有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将情感设计融入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一趋势引起了我国相关产业部门的重视。儿童产品情感化设计之所以能够得到支持主要是经济的支持,欧美发达国家的儿童产品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情感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在东部地区儿童产品中情感化产品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在中西部地区消费者对产品的情感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儿童用品情感化设计的原则分析
3.1 安全性设计原则
人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时期,儿童与成年人相比在生理特点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并且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不成熟也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呈现一定的不完整性、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使用日常用品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潜在的问题而对自身造成伤害。产品在造型上、色彩上都应该注意对儿童提供保护。例如,在产品的造型上表面上应该避免使用光滑柔软的材料、在边缘和转角的处理上应该圆润的钝角为主、尺寸上应该避免儿童误食。材料的使用应该使用无毒材料,儿童的呼吸系统和肝脏功能性对非常脆弱容易遭到不良环境的侵害,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以绿色天然材料为主,如玩具动物在制造过程中应该采用扎实的枫木为主,另外油漆和着色剂都应该使用无毒、无害的绿色产品。儿童用品在设计中还应该避免由于错误操作而带来的伤害,必要时可以采用一些约束条件来避免儿童出现误操作。所以,安全性原则是儿童用品情感化设计需要首先考虑的原则。
3.2 趣味性设计原则
儿童的天性就是情感丰富,所以他们对具有亲和力和充满趣味的产品抱有极大的兴趣。儿童在生活中非常喜爱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因而在选择儿童用品时也会对带有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的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动画片中走出来的形象往往对孩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将卡通形象运用到儿童产品的造型中不仅为产品增添了一定的情感效果同时也容易赢得孩子的喜爱。将这些卡通形象赋予一定的情感并运用到儿童产品造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儿童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3.3 益智性的设计原则
虽然儿童产品的使用者是儿童但是购买者主要还是家长,所以儿童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心理满足感还要考虑家长的心理需求。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进行投资。设计师在设计儿童产品的过程中要尽量使产品能够引起儿童的共鸣同时还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产品才能得到儿童和家长的共同认可。儿童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设计师在设计儿童产品的过程中要注意产品的新颖性,引导儿童能够正确地认识周围的食事物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激发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从而推动他们对日常事务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思考。
4 结语
儿童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提高儿童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等因素,同时讲究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益智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目的以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APA理论)和建构主义学说为基础,探讨计划干预对护理学生技能学习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医科大学2个实验室护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改革后计划干预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干预组学习参与度、自我效能、期末技能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生技能学习的参与度、自我效能、期末技能考试成绩。
【关键词】
计划干预;护理学生;操作技能;学习行为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是护理专业学生(护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1]。其中,基护试验课课时约占《护理学基础》总课时的3/5,对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医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方法上的挑战[2]。研究表明多数护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但效果不明显,表明其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3]。本研究以HAPA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护生与教师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对护生的技能学习行为进行干预,观察护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掌握情况有无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选取某医科大学2014级护理专业2个实验室43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以实验室为单位随机分为试验组(22名)和对照组(21名)。
1.2研究方法
1.2.1计划干预教学方法:本研究以护理本科《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为基础,以CPR操作为例。具体过程如下:①制定计划根据教学安排,教师与学生课前一起制定课堂计划,包括:A、课前准备:A、把全班同学分为4组:1组、2组、3组和4组。B、课堂实施步骤:A由1名护生(自主报名)进行示范并进行解说;B老师、同学进行点评;C同学练习CPR分解步骤及连贯动作;D练习一遍后进行组间的竞赛;E所有人再继续练习。②课堂讲授、示教,包括:讨论课下问题的答案,统一操作标准、技能练习等。1.2.2传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课堂教师示教、护生操作练习、教师回示教。1.2.3传统教学方法与改革后计划干预教学法的对比:见表1。
1.3评价工具
本研究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采用问卷星APP发放,护生于课后扫描微信二维码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护生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学号、性别等。(2)课程参与度:实验课结束后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完成的CPR操作次数。(3)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习题。实验课结束测评护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4)一般自我效能[4]: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由Schwarzer等人编制,张建新翻译,共10个项目,测量个体在困难时或遇到挫折时的总体自信心。量表采用Likert4级计分法,1分代表“完全不正确”,2分代表“尚算正确”,3分代表“多数正确”4分代表“完全正确”,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75~0.91。采用该量表分别测量护生上课前、上课后的一般自我效能。(5)期末考试护生技能考试得分:护生期末考试后统计护生技能考试得分。(6)满意度:对同伴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两个选项。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生基本情况及问卷回收情况
采用问卷方式发放及回收问卷,回收问卷43份,有效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97.67%。试验组男生1名,女生21名,对照组男生1名,女生20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护生课堂参与度比较
试验组护生课堂参与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护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对照组正确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5)。见表3。
2.42组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比较
试验组上课前后自我效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2组护生对同伴满意度
试验组护生对同伴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护生对同伴满意度为95%。
2.62组护生期末考试技能得分情况
2组护生期末护基技能考试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P<0.05)。见表5。
3讨论
3.1理论基础
1992年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借鉴以往的社会认知学理论,提出了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actionprocessapproach,HAPA),HAPA理论模型融合了连续性理论和阶段性理论中的有关变量,更加关注行为转变的过程和发展阶段,旨在解释和促使个体从有行为意向至外在实际行为的有效转化过程,即人们如何将行为改变的意向转变为实际行动。该理论提出行为计划是对行为的时间、地点等进行安排,是行为意向与行为发起的中介变量,填充了“意向-行为界沟”(intention-behaviorgap),有效促进了行为意向到实际行为的转化。陈永存等[5]将HAPA理论引入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教育课程,验证该理论对大学生行为和健康校园生活方式的影响。根据HAPA理论自行设计不同体态的学生访谈内容,测量477名大学生的健康行为能力的自我认知及健康行为改变效果。研究结果指出行为计划作为中介变量,可有效促进健康行为的转化,其中意向值(直接和间接作用)达到0.193。个体的健康行为改变的最佳预测因子分别为行为计划和行为意向,学生的行为计划对行为的实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制定的行为计划越详尽,健康行为的实施越容易。建构主义理论认为[6],学习过程并非学习者对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其不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现实的情境中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建构的过程中全面、主动和个性化发展。刘合乙等[7]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护理学导论》教学中,比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其将护理专业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实验组学生临床案例,授课过程分为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讨论、组交叉讨论发言、自我评价及集体总结、上交报告五个步骤,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评判性思维能力均优于对照组。教学中采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护生综合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3.2计划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生课堂参与度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护生课堂参与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行为意向的基础上行计划干预,对护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蔡其飞等[8]将HAPA理论应用与教学领域得出的结论一致。原因可能如下:详细的计划是一项自我调节策略,包含特定情境线索(specificsituationparameters)比如时间、地点、方式(when、where、how)等,可提醒研究对象将行为与某一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本研究中,在护生有“我想掌握CPR技能”意向后,护生与教师共同制定了学习计划。计划内容之一为“下午15∶00的时候我要练习一遍完整的CPR操作”,“下午15∶00”即为一条情境线索,时间到下午15∶00,护生则会按照计划进行操作,即为将行为意向转变为行为。
3.3对照组护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于试验组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优于试验组,与杨巧菊等[9]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可能原因如下:(1)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认真听讲,计划干预教学方法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后,护生未必能快速接受计划干预教学法[10],易导致其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2)如上所述,课堂知识掌握为知识学习行为,而知识学习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本研究干预措施并未重点干预知识学习行为。(3)分析试验组错误答案发现,82.35%的错误答案来源于201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术指南。此次授课以CPR实验课为例,心肺复苏术指南临床更新较快,护生可利用资源有限,因此护生对于正确答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疑惑性。
3.4试验组护生的自我效能优于对照组
上课试验组护生一般自我效能优于对照组护生。自我效能[11]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情境下是否具备能力去操作特定行为的期望,也就是指个人在执行某一特定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人经历、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等。试验组护生在课前自我预习CPR技术操作流程,并在课上向其他护生演示,对于演示者而言,其亲身经验对提高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其他护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会认为自己也同样可以完成相应的任务,即通过观察演示者的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此外,护生于课中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讨论,获得他人的鼓励,有助于增加护生的自我效能感。2组护生在完成课堂任务时,所负的责任不同,需投入的时间、经历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课堂的自我表现也有所不同,因而在上完课后护生的自我效能感会有所差异。
3.5试验组护生的期末技能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试验组护生期末考试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如下:(1)试验组护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高,练习CPR次数较多,对CPR的操作要点、考核要点掌握较为熟练;(2)试验组护生自我效能水平较对照组高,自我效能感与行为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护生提高成绩;(3)试验组护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获得知识为学习目的,教师以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为目标,对护生实施能力素质的教育。目前HAPA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在国内外不同领域得到验证[12,13],本研究基于HAPA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护生基础护理试验课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应注意:(1)教师仍是学习行为的主要推动者与监督者,教学改革需有教师在旁指导。(2)将来研究方向可着手于探讨教师对计划干预教学法的干预程度及以何种方式监督课程的进行。(3)计划干预教学法的实施应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经验,以适应护生的学习方式。(4)在今后实施计划干预教学方法使,应将CPR理论课要点内容纳入计划内容中,以提高护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张欣,张颖,刘微,等.对不同学习阶段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96-498.
2谷岩梅,陈海英,韩志敏,等.护理学基础技能试验中异质小组的组织和教学.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09-510.
3何越峰,陈莹,陈波,等.某医科大学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及影响因素.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41-143.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36-185.
5陈永存,席军,吴淑君.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行为改变的实效研究.运动,2012,31:54-55.
6李小芒,戴小红.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网络辅助系统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6,30:975-977.
7刘合乙,刘以娟,毛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3,27:2022-2024.
8蔡其飞,李金凤,曹琪.计划干预在形体教学中对不同锻炼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体育科技,2012,16:73-75.
9杨巧菊,井晓磊,张勇勤,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1,29:2713-2714.
10刘梅.浅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心得体会.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21:170.
11袁秋环,雷晓玲,高静静,等.本科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护理学杂志,2008,2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