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金融学

货币金融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金融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金融学

货币金融学范文第1篇

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产物。本专业培养具有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证券、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

(来源:文章屋网 )

货币金融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货币金融学 案例教学 实例

《货币金融学》既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金融学专业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然而其具有内容庞杂的特点,既有偏理论性的知识,又有偏实践性的操作;既需要宏观思维来把控,又涉及到微观工具的运用,因而在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再者,独立学院的教学既不同于一般研究型本科教学,又不同于高职院校完全讲求应用型教学。因此,如何在独立学院教好《货币金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和实务技能打下良好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培养学生金融理念、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的含义与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由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是以真实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丰富课堂内涵,激发教、学双方的活力和效率。20世纪80年代,这一教学方法发展得较为成熟,开始在国内教育界得到推广。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同时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习效果。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应该怎么办,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案例教学的后面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交流,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促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激励的效果。

2.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考试才知道。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熟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即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指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因此,双向教学形式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独立学院《货币金融学》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从《货币金融学》的课程特点出发

《货币金融学》既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金融学专业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汇率和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中央银行以及货币均衡、货币政策等宏微观经济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因而具有概念原理多、内容庞杂等特点。该课程还要求学生学完后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融会贯通,具备一定分析宏微观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货币金融学》还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结合现实的案例研究。

从独立学院教育的特点出发

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教育部改革,当时为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国家鼓励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此后,独立学院快速发展,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为三本线,以2013年湖北省高考各批次录取分数线为例,三本与二本录取分数线文科相差74分、理科相差104分。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从家庭背景来看,大多数学生来自本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家庭条件优越,并且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普遍较高,学生从小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因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但也养成了个性强、自以为是、不够刻苦的性格。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自觉性不高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而案例教学法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引入,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当前的实际金融问题,无疑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多借助于母体高校资源,自有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为例,在校学生10643人,教师539人,生师比达到19.7:1,远远超过国际经合组织国家14.4:1的水平。在539名专任教师中,法商学院的教师仅有61人,因此母体高校长期为全院学生授课的教师数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任课教师多来源于研究型院校,其教学方法不可避免的沿袭了传统研究型院校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探讨的教学模式,使得独立学院《货币金融学》的教和学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探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弥补传统研究型院校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再次,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只强调操作,其培养模式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能完成实践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尤其金融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是成为金融理论知识深、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金融人才,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用和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法则正好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货币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与评价

案例教学的运用

《货币金融学》案例教学的运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础理论型。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这类案例适用于帮助理解基本原理,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货币金融学》原理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中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讨论型。在系统讲授相关联的几章后,选取涉及讲授章节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外思考型。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构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作用在于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因此此类案例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

案例教学的评价

从案例教学的效果来看,不少学生认为能增进理解、拓宽思维。但也存在明显不足,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对案例的解读不够深入。案例教学过程的最后,教师需要总结学生的代表性意见,并结合基本理论予以评价。但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于将要讨论的案例没有做深入了解,同时又缺乏理论运用能力的话,就难以在课堂上进行透彻分析与拓展,从而使得案例分析虎头蛇尾,这样不仅影响本次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以后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是部分学生参与讨论不够积极。从教师的角度而言,由于长期以来课堂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能力与技巧,往往引入案例后即给出结论,不做讨论和进一步展开,也就没给学生参与案例的机会,这与传统的满堂灌没什么区别。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由于参与讨论的激励不足,使得学生认为与考试、成绩无关,因而不予重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讨论前准备不足,没有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因此难以参与讨论,从而使课堂缺乏积极活跃的讨论氛围。

《货币金融学》案例教学的优化

普及案例教学的理念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要从《货币金融学》的课程改革、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各方面来普及案例教学的理念,并重视案例教学的运用。具体到《货币金融学》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应该贯穿始终,从教学前的案例设计到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运用,再到考核时的案例分析,应处处体现对案例教学的重视。

优化案例选择的标准

在挑选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本土化”,亦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具体国情相适应的案例。从近20年来高校进行《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实践来看,所运用的大量案例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事例,而源于我国本土经济的案例很少,从而导致在教学中存在理论脱离我国实际的问题。因此,搜集本土化教学案例就成为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案例搜集工作庞大而繁琐,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因而作为《货币金融学》的任课老师,必须学习、阅读我国经济运行方面的历史资料,日积月累,逐渐形成本土化教学案例库。

优化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演绎和推理的方法传授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位置,而学生处于被动位置,这种角色定位最大的问题在于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需被重新定位,有助于优化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的新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做到细致充分的课前准备、强化课堂驾驭案例的能力、重视课后总结与反思。

同时,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模拟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环境,学会选择立场、科学分析、合理决定。要求学生跳出原有被动学习的框架,主动思维、大胆质疑,学生能自主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学生的新的角色定位要求学生做到:学会阅读案例、合理分析案例、参与课堂讨论、主动积极交流、认真完善总结。

优化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与培养计划

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具有连贯、系统、全面等特点,尤其是《货币金融学》中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解,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也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才能真正融入案例教学中。同时,案例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因为许多基本理论难以通过案例进行传授,案例教学只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特点,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与培养计划,既不能一味讲解理论,又不能完全讲述案例,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教会学生掌握金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货币金融学》案例教学的实例分析

假如教师计划在“货币均衡”这一章采用案例教学法,本章共安排4个课时。

1.理论讲解

本章内容包括:货币均衡概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本章的学习目标在于:理解货币均衡的含义;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界定、衡量、成因;掌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本章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需求拉上说、成本推进说、供求混合说、结构说、预期说);二是通货膨胀带来的效应(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分配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产出效应)。由于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因而在理论部分只重点讲解通货膨胀的相关原理即可。本部分安排三个课时。

案例选择

要通过案例分析货币失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现象,就要选择较为典型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事件。由于学生对通货紧缩这一概念更为陌生,因此可选择“1900年-2001年日本的通货紧缩”和“1997年10月-2001年初中国的通货紧缩”这两个案例,教师应先将能证明经济中存在通货紧缩现象的相关数据和当时的社会评论搜集整理出来,以便学生比较分析。教师还应准备相关提问、做好各种预案,以及整理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案例剖析

可采用问答式分析法,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1)根据以上描述,解释什么是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有什么效应,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3)试分析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

(4)试探讨解决我国通货紧缩的方法与途径。

4.概括总结

在以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我国经济中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作出归纳与总结。比如,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通货紧缩也是经济失衡的现象之一,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通货紧缩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高、经济全面衰退。有时其治理比通货膨胀更难,要综合利用各种政策措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促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到合理水平。案例剖析和概括总结安排在一个课时完成。

5.拓展运用

为了使案例教学效果更好,可以鼓励学生将课堂分析的内容、结论以论文的形式整理出来,既强化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又能形成一定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少华.金融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应用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3(6).

[2]徐懿,徐艳.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实施[J].当代经济,2013(1).

货币金融学范文第3篇

1.微观金融运行机制的内容欠缺

从金融学50%的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重复就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更侧重于宏观金融运行机制,重视银行体系、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内容。而与我们日常理财息息相关的微观金融运行机制,金融学教学中涉及较少。由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其他课程,所以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运用金融知识的现象。

2.理论性太强

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记得金融理论,而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可我们现有的金融学课程框架里,多为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供求和均衡等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却少了金融工具、交易价格、投资与风险管理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3.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不合理

比如我们现有的大纲中都是先讲利率,后讲金融体系,再单独设立一章讲货币的供求。这个顺序不合理而且所占篇幅太大,理论性太强。笔者认为应该先学习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之后才学习货币供求,其间引出利率的内容。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构想

1.调整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比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对收入的增值保值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人们需要知道通货膨胀时如何令自己的财富保值;人们需要知道除像长辈一样把收入存入银行外还有哪些投资渠道,缺乏微观金融运行机制内容的大纲,使教学的实用性较弱,很难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迫切需要调整非金融专业的教学大纲,调整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比重。

2.在完整介绍基本内容基础上,强调微观金融的教学

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体系已经从宏观领域为核心转向以微观领域为核心。而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依然是以宏观领域为主,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在完整介绍金融学基础原理的基础上,还是应以微观为主,即应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内容为主。

3.设计专门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大纲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对不同专业学生使用的教学大纲没有差别,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所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适合非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的编制,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为非金融专业设计的教学大纲。本大纲设计的原则是:为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重复交叉的内容不能一概去掉,但由原来的重点内容变为非重点,由详讲内容变为非详讲;由宏观为主转向以微观为主;协调理论性和实用性。

4.尽量选择切合实际的教材

货币金融学范文第4篇

金融学在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之下,成为经济学众多学科中最出名的学科。在2008年之前,金融学者以及金融行业从业者们都非常满意金融理论在金融行业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理论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场冲击了全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巨变,使金融研究者不得不对金融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重新对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仔细的探索研究。

二、早期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根据不同的标准来看,早期金融理论在演变和研究中心的变化上有不同的理解个概括。在金融实现市场化之前金融学研究的演变中心为:从关注商品价格波动过渡到对资金价格的研究。在对商品价格进行关注的时候,金融学将货币的职能以及货币的数量作为研究的重点,在对比商品数量和货币数量的过程中总结出物价变动的规律。早期金融学以对资金价格的关注中,开始进行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分析,最终总结出中央银行的政策分析框架,即通过对货币的调控进行宏观调控。

早期金融学的真正形成是从研究货币、信用、银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三者的关系对物价、利率和经济运行产生的重大影响开始。早期货币主要的存在形式为金属铸币,但是货币和信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状态。之后随着银行券使用的广泛和普遍,造成货币与信用之间的关系紧张化。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不兑换银行券流通制度的确立,使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成为一样的过程,因此而出现了金融学这一新范畴。早期金融学的研究核心是以银行体系作为基础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而存款货币的双层次性是早期金融学的主要体现。在早期金融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商品价格决定及其波动是人们首先关注的影响因素。在对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进行考虑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比较对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

三、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对金融结构市场的不断推动,现代金融学的轴线发生了变化,即从资金价格慢慢向金融资产价格过渡,从基础资产的定价理论逐渐向衍生品的定价理论发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经济结构中金融结构变化巨大。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依然是利率,但利率却慢慢淡出经济学界主流的视野。因此,人们的关注点转向了根据复杂性的价格理论,也就是资本市场资本价格的变化及其决定。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金融在经济上的作用大幅度增加。

现代金融学开始于《证券组合选择》这篇文章。该文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学一直沿用的方式,即使用描述的语言将金融思想表达出来。另外,研究重点也变成了资本市场上数不清的证券资产组合选择,在均值和方差衡量收益和风险的理论基础上,产生了方差理论,也就是投资者在选择证券资产的时候,一方面考虑资产的收益均值,另一方面还考虑资产的受益方差。但是,当投资者可选择的证券数量增长时,计算证券组合的方式将会以几何级数增加。在马珂维茨资产理论的铺垫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风险状态下的市场均衡理论》这篇文章对资本市场均衡条件下的资产收益进行研究,通过对一些列假设的分析研究,退出了投资者在均衡状态下,仅选择无风险证券和市场证券的组合来,这就是所谓的资产定价模型,简称为单因素模型。

现代金融学理论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金融实践影响深厚,可以说起到根本性和革命性的作用。在对金融资产中金融衍生品精确定价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起到巨大的推动性作用,实现了金融衍生新品交易规模的爆炸性增长。另外,在对公司金融理论和金融契约理论的发展进行研究的同时,促进了金融市场上各种公司筹资和融资活动的频繁进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在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和投资组合业绩的科学评估下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活动,使得资本市场规模出现了空前膨胀的现象。另外,在金融机构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并购事件,使得能够提供全套服务的金融机构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造成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了界限模糊的现象。金融经济活动逐渐蔓延至全世界,并且金融全球化还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现代金融理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实践,还帮助其创始者获得了世界级的荣誉。更重要的是,现代金融理论不同于早期金融理论的一劳永逸,现代金融理论的贡献不能够无限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融资活动。一些耳熟能详的现代金融理论比如MM定理、CAPM模型等等,在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些理论决定了现代金融研究者们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上所获声誉的高低和好坏。

四、新金融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虽然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巨大挑战比如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挑战等等,但是这些挑战对于新金融理论来说,只能算是一种探索,并不能对新金融经济学理论进行构建。默顿和博迪曾经指出,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至多能够作为在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上的修订,这两位学者的解释侧重于金融资产价格对现代金融理论模型预测出现偏差的原因。所以,现代金融理论依旧是资本市场定价和公司金融决策的基础模型。

新制度金融学的核心思想可以理解为,外生形式为金融活动特定功能,而内生形式为金融制度结构和组织形式。因此,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如何选择适宜的金融制度至关重要。但是,新制度金融学只是在现代金融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不是要取代现代金融学的地位和作用。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新金融经济学在新领域上的研究,其内容为有限套利理论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行为金融学的探索还涉及到两大金融研究的核心领域,即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者们在CAPM的基础之上指出,金融市场上同时存在CAPM模型中的信息交易者和认知偏差并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噪声交易者。当CAPM模型中的信息交易者在交易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时,则为有效市场,当认知偏差并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噪声交易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则为无效市场。除此之外,相关学者对投资者的非理性以及公司管理层理性情况下的公司融资行为进行研究。学者谢夫林经过分析得出,决策失误的产生通常情况下来自于公司管理这在认知上的不理性和情感上的影响,但是公司股票偏离本身的基本价值则是由于公司外部投资者和分析者的认知偏差造成。虽然,金融学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有相关学者获得世界级的荣誉,但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货币金融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教材 金融学科优化研究

随着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从2007年以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步伐不断加快。目前,现有的金融学科教材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金融理论知识滞后于金融改革现实的问题。

一、高校金融类课程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课程教材种类繁多且内容冗长

1.教材整体质量较好,但教材版本、系列、种类繁多

翻阅金融学科类课程中繁多的教材,不难发现存在许多问题。高校教材种类繁多,如在《货币银行学》课本中体现得较为突出。目前《货币银行学》教材大约有几百个版本,名牌院校出版社出版的也至少有近百个版本,因为每所大学都有各自的教材,而同一大学的不同学院又有自己的教材。同一学院的不同系的教师又编写各自的教材。国内《货币银行学》教材中不仅有各类高等院校,而且还有大中专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及各类夜大的教师出版的教材。不同系列教材中编写的《货币银行学》书,又有几十种,如现代经济学教科书系列、现代管理学教科书系列、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系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商管理优秀教材经济学、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系列、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系列、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教材系列、工商管理优秀教材经济学系列等等,在诸多的系列中,由于《货币银行学》是专业基础课程,故而都有编写《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因而造成教材泛滥,各类教材满天飞。

2.理论高度与金融实务兼而有之的高质量教材难成高校课本

真正银行从业人员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极少,有部分从业人员编写《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学》等书籍,这类书比较实用,但是理论高度略有欠缺,其更注重银行业务的流程与操作,所以很难成为高校教材,只能作为银行内部人员培训的资料,供内部人员阅读。

从事银行业的人员编写的书,一般会由该人员所在的银行购入此书,给员工人手一册,如央行人员编写的关于银行管理方面的书,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出钱购买或给商行下达购买的软指标。这种现象在商业银行也同样存在。因而,这类书的特点:一是不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阐述,而侧重实务业务的特性;二是注重银行业务的操作;三是一定程度上的购买指令。

当然,由金融从业人员编写的书并不完全是理论高度不够,或者成为操作流程式书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际经验,属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好且质量高的书,有易刚、海闻编写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系列丛书中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却没有成为高校教材的主流。目前书店中可以看到的该书,仍然是1999年9月的版本的再版,但是关于我国金融改革最新内容添加的却很少。

3.教材内容庞杂致使教学内容较大程度的重复

目前《货币银行学》教材中不仅包括货币、信用、银行三大块内容,而且《国际金融》、《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工程学》、《财政金融学》、《金融市场学》等诸多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放在《货币银行学》一本教科书中,使内容庞杂、冗长,这必然带来两大后果:一是由于高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最多只有72学时,少的只有32学时,教材涉及的内容太多,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材都在十五章以上,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将全部内容讲完,致使必须要讲解的中心内容不突出,主体内容分配的学时减少;二是由于教材体系涉及的内容过于庞大,如通货膨胀、汇率及金融深化、金融抑制等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部分内容皆出现在一本教材中,故而造成授课教师没有时间讲授,而在《货币银行学》之后开设的课程,如《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市场学》也不再讲这部分的内容,因为后面开课的老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应是货币银行学讲的内容,不再重复,从而造成学生这部分知识的盲点和空白。而有些内容在《货币银行学》中讲过,在之后的课程中再次讲解,致使内容重复,学生听起课来乏味,感觉没有新意,造成时间和课时上的浪费。

(二)教材落后于经济生活现实,尤其滞后于金融改革的实践

《货币银行学》教材落后于现实经济生活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改革日新月异,《货币银行学》所讲授的理论落后于金融改革的实践;第二,金融业务的相关内容已经发生改变,但是教材中仍然是陈旧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动。如银行的名称、组织结构、业务类型、监管机构等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是教材却没有改变。比较典型的是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已经不在央行,但大部分书还是将监管的任务放在人行中进行讲述。

由于教材缺乏实际案例,相对比较空泛,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而缺少案例分析和金融改革具体问题的分析,导致学生运用实际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弱。当然,相信许多教师,即使教材中没有以上金融业改革和实践的内容,他们也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添加这部分内容进行讲授,但是若在教材中用文字表述出来,对于那些喜欢读书或考研的学生会有较大帮助。比如各高等学校金融专业考研必考课程《货币银行学》,如“人民银行总行研究所”、“中国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名牌院校,考研题目中有较多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如果由于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训练,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对该类题目的解答和分析能力较差。

二、优化高校金融类课程教材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筛选与自编精品教材

精品教材亦应与时俱进,突显国内外金融业改革的特色。首先,应更加关注金融理论、金融改革实践的新进展。其次,借鉴国外同类教科书、精版教材的编写方法,及时补充、更新、调整教学内容。最后,精品教材应能够反映世界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对于已被选为精品和权威教材并在高教广泛使用的课本,同样应该在金融改革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每年更新和添加新内容至少一次。另外,应建立品牌教材的动态管理,如再版时添补改革实践的内容、更新陈旧章节,与出版社建立动态联系,根据金融改革变动实际情况,随时更新教材相关部分内容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财投系金融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打磨和研究自编了《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财政与金融学》、《金融工程学》等八本金融学科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几乎涵盖了金融学课程体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其中《金融学》被评为2011年北京市精品教材。

(二)改善教材结构与体系,添加必要的实务和金融实践的内容

1.完善教材结构与体系,较少重复

合理安排课时,突出三大块,货币、信用、银行。将教材中的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等内容删除;删除教材中关于投资银行业务、衍生金融产品、金融创新、金融深化、金融抑制等内容;将本应该放在《发展经济学》、《投资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教材中的内容从《货币银行学》教材的各章节中删去,腾出时间或相应课时讲授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改革具体实践的内容,进一步完善《货币银行学》教材体系和结构。在教材结构完善后,合理安排课时,从而凸现《货币银行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

打破传统教材涉猎内容巨多的束缚,一本教材涵盖许多门课程内容的现状,减少教材内容的相互交叉和重复。如在《金融学》教材中一是不再涉及国际金融中的汇率和国际收支方面内容,二是不再撰写证券投资学中的资产定价等内容,三是不再涉猎金融工程学中金融创新等内容,四是不再介绍发展经济学中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和明确,从而优化了课程结构,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使教材更加具有实用性。

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是金融学科前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一般学生在大二开始学习,并且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故而,绝大多数教材都在十五章以上,涵盖了随后需要学习的七八门课程的内容。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突出授课内容,优化教材结构,避免了重复,突出了重点。

2.添加金融改革实践的内容,进一步提升教材的实用性

首先,在突出三大块后,一是应该在第一部分货币与货币制度的相关章节后,添加我国的具体情况,如我国电子化货币,网络货币的发展状况及合规合法性的探讨。在第二部分信用与利息章节,添加计息原则(若已有该部分内容的,需要更新相关计息原则)。同时应添加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计算的方法。在第三部分银行业务单元中,一方面在存款种类这一部分,添加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协定存款、协议存款、通知存款;添加创新产品,如银行之间的对存(互存)、银证通产品、银基通产品、银保通产品。同时若教材中没有提及核心资本及资本充足率内容的应添加,若有讲述该部分内容的,应加大笔墨;另一方面,应添加中国金融改革的具体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论证,使所学的理论与金融实践和改革相联系。二是应添加资金清算体系的相关内容,如介绍美国的FIRDWIRE、CHIPS、SWIFT清算系统后,接着介绍我国人民币清算体系。三是应在货币政策目标中,法定准备金内容的章节后,撰写我国法定准备金比率调控的历史演变,如添加2010与2011年间,央行对法定准备金比率的调控及其意义;四是添加97年央行行长带队去美联储学习之后,98年我国人民银行进行了大区行改革、清算资金划拨体系改革及法定准备金账户与超额准备金账户,合而为一等改革。五是在央行监管的相关章节中应添加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已由央行转向银监会,并介绍我国“三架马车式”的分业监管模式。

其次,在教材的相关章节添加金融改革热点问题与金融案例分析。一是金融学科课程的教材应该做到把金融改革实践经验与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提升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如添加了理论界尚处于探讨和研究的一些没有完全定性的东西,目的是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金融热点问题和学习金融知识的积极性。二是金融类教材应该在保证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把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五门课程:《公共基础》、《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个人贷款》、《公司信贷》的部分内容与知识点融入教材的相关章节,提升了教材的实用性,加强了学生对银行业务的操作能力。三是添加国际银行业改革的最新内容和案例。如国际银行业监督管理协会———巴塞尔委员会出台巴塞尔III,提高资本充足率,防范金融风险,增加银行抗风险能力。添加新管理规定的内容,同时用具体案例说明在提高资本充足率前,世界各国银行,为了达到《巴塞尔协议III》新标准而做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金融学科教材应在保证高质量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向金融实务与应用方向倾斜。如为了配合上《货币银行学学》、《商业银行经营学》等课程学生在刚开始上课就可以参加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需要,本书相关章节编排按照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辅导教材的《公共基础》编写,目的是为了使参加考试的学生,在没有上完该课程时就有一定金融基础知识和金融机构实际操作经验,通过考试并获得证书。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学》本身属于一门偏向实务的课程,因此本教材更应该注重银行业务具体操作和实务。如可以考虑添加贷款合同填写、各项业务办理的流程和操作规则、表内表外业务监控的风险点。

由于金融理论是抽象的,又大多从宏观角度进行论述,同时理论研究是有许多前提假设和条件的,而实际工作中银行并不完全按照基础理论知识来办理业务,现实却是银行的各项业务操作与抽象化的理论有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把理论学好后,学生到银行还是不会具体业务的操作,对于银行的各项业务不能马上上手。因而,金融学科教材应尝试将抽象、笼统、宏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如对于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趋势中,不是笼统地介绍混业经营、并购、集约化、网络化等趋势,而应该用具体的案例和发展路径来阐述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夏德仁.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易刚.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